姓名學若干問題的思考
06-07
姓名學若干問題的思考作者:代跋 時間:2013年05月29日信息來源:中國姓氏辭典 點擊: 85次 自定義:0
姓名學若干問題的思考代 跋我國古今漢字姓氏究意有多少?目前尚無精確的統計,《中國姓氏記錄》搜錄了5730個姓氏,《中華姓符》收集了6363個姓氏,台灣學者王素存編著的《中華姓府》中共有7720個姓氏,這是迄今為止已公開出版的收集漢字最多的姓書。王萬邦編寫的《姓氏詞典》共收了8511個姓氏,但據我們考證,其中許多只是人名而並非姓氏,特別是作者根據《二十五史》人名素引所抄錄的姓氏,絕大部分是人名,如所謂的阿離,阿魯氏,根本就不存在,作者所列舉的金代人阿離補,阿離合懣,阿魯補,阿魯真和元代阿魯圖,都姓完顏氏,與金代皇族同姓,有的則是外國人姓名之譯音,如明代的阿卜賽亦的,是當時蘇門答臘國王的漢字譯名,此人既未來中國,更不可能定居中華,而作者則主觀認為他姓阿卜,並把他列為中華民族的成員,這些,只要翻一下《二十五史》就一目了然了,加之《姓氏詞典》中有不少姓氏的異體字,鑒於此種情況,我們不得不對該書中的8155個姓氏的準確性提出質疑。另據報道,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的杜若、袁義達兩位先生,通過對有關人口資料和古今姓書的分析研究,已收集了古今12000個漢字姓氏,可惜的是,他們編纂的《中華姓氏大辭典至今沒有出版,報道還說,兩位先生的研究結果表明,我國目前使用的漢字姓氏有3050個,但據我們目前所掌握的資料,卻不止這些。因此,這次借《中國姓氏辭典》出版之機,我們把近年來收集到的當代罕見姓氏題作現代稀姓奇姓附錄在後,而拙作中國姓氏大全,北京出版社出版已收錄的稀有姓氏,如無特殊性況,原則上不在收錄,所要說明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舊觀念的消失,新的姓氏仍在不斷地湧現,由此看來,我們所收錄的稀有姓氏只是掛一漏萬罷了。現在社會上出現的新姓氏,壁聯姓的不少,而且已形成一種發展趨勢,所謂的「壁聯姓」,也就是雙字姓,它跟傳統的複姓有所區別,複姓的兩個漢字,是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如上官,司驪,司徒,歐陽,諸葛,叱干之類,而壁聯姓則是兩個單姓,或一個單姓,一個複姓,甚至兩個複姓的聯合,取其珠聯合的較多,如陸費,張廖,張簡,錢王,范姜,劉胡之類,一個單姓和一個複姓聯合的亦偶有所見,如肖司徒,兩個複姓聯合的尚無實例,一般壁聯姓名的構成,多以兩個姓氏相加,後面再添以單字名或雙字名,如陸費,周謝妮婭,黃馬亞麗,張楊亞雄等,有的則是將兩個單姓名相加,如某縣一對姓傅和姓柳的夫婦為孩子隨父姓還是隨母姓產生了矛盾,後來經協議,將女兒取名為傅柳曉婷。由於計劃生育等原因,我國兩個家庭一個子兒的現象日益增多,加之婦女地位提高,要求打破子女只承父姓的呼聲越來越高,不少家庭因獨生子女跟誰姓的問題而引起爭論,甚至為此惹出人命的事,亦時有發生。這也許是壁聯姓不斷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更有某些家長別出心栽,雖然給孩子保留了單姓,去為孩子取了個三了名,如女排宿將曹慧英,丈夫姓殷,女兒起名叫殷樂笑子,倒也別有一番情趣。壁聯姓和三字名不斷增加的另一個原因是為了避免重名,據1992年3月28日北京晚報題為姓名的煩惱的通訊稱,為了避免重名,一睦新派人物不僅起洋名,諸如王瑪麗。李約翰,趙斯基之類而且還出現了三字名,四字名,甚至乾脆只要名不要姓,據作者從北京市公安局戶籍處看到的資料,類似康來栓柱,彭太發生,平川三太郎,左向日葵這樣的姓名有幾十個,同樣的例子也常見諸報端,如1992年「JDC.海菱空調杯」,北京小姐竟選亞軍,中國科科技經營管理大學學生名叫秀蘭麗梅,1994年「春季歌謠」主持人名日羅追達瓦等等,這些四字或五字姓名,到底哪些是雙名壁聯姓,單姓三字名或三字名壁聯姓,甚或只是名而無姓,如果不經過證實,單從字面上看還難以一一判斷,因為康、萊、彭、太、平、川、左、向、秀、蘭、羅、追都是姓氏,儘管有的人數並不多,但南北方都有。還有的家庭由於種種原因,給親生子女姓父母以外的姓,參見本書附錄現代稀姓奇姓,特別是一些不負責任的父母遺棄的孤兒,有關部門不得不給他們另起姓名,如果他們的父母曾經給他們起過姓名的話,這也是新姓氏和名字姓名增加的一個原因。對上述這些問題,包括姓父母以外的姓,起多字姓,多字名,起洋名以及只要名不要姓等,學術界和社會上都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例如,親生子女能否姓父母以外的姓這個問題,1991年上海法制報就曾展開過討論,反對者認為,姓是表示世代相傳的血緣關係,以婚姻和血緣關係為基礎而形成的。家族是基層的社會表現出來,此外,一家三口三姓也會給戶籍管理工作帶來麻煩。支持者則認為:姓名只是區別於他人的一個特定符號,而我國法律並沒有明文規定子女不可姓父母以外的姓,既然如此,姓什麼姓就是公民可以行使的權利,當事人和法定代理人完全可以選擇或決定自己的姓氏,至於血統問題,他們認為,姓雖然曾對維護封建宗族統治起過重要作用,但由於政治,經濟,歷史等原因,同姓不同宗或同宗不同姓的現象已屢見不鮮,易姓改名者亦大有人在,為什麼不能衝破血緣姓的束縛改為他姓呢?關於多字姓名的問題,姓名的煩惱作者則認為,這無形中增加了姓的數量,給人事,公安,教育等部門增添了負擔,自然,作者是持反對意見的。我們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姓,有利必有蔽,問題是蔽大於利還是利大於蔽,而且,考慮和解決問題必須根據國性,從實際出發,那麼,在姓名問題上,什麼是我們的國性和實際呢,第一,我國有豐定的姓氏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不容忽視,第二,當前重姓名的現象極其嚴重,已經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必須解決。世界其他國家的姓氏都出現得比較晚,歐美各國的姓氏大多出現於中世紀,日本除少數特權階層外,絕大多數平民百姓直到明治維親8年公布《苗字必稱令》亦譯作《平民必稱姓氏名字義務令》之後才擁有自己的姓氏,有的民族則至今有名無姓。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在數千年的封建社會中,血緣一直是封建統治者選擇接班人的唯一依據,門第高下也長期作為統治者擇偶聯姻,用人才的主要標準,以至到了魏晉南北朝形成了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嚴格的門閥制度,九品中正制,而作為標誌家族系統稱號的姓氏,自然也是有貴賤之分的,隋唐以後,九品中正制雖被廢除,但門第依然十分重要,唐代第一高門便是隴西、趙郡李,清河、博陵崔,范陽盧,榮陽鄭,太原王五大姓,為了維護統治,防止假冒,我國很早便出現了譜碟或稱譜系,俗稱家譜。五代以後,碟學雖已衰落,但寫家譜,續家譜的工作在民間似乎從未間斷過。為了祭祀祖先,續寫家譜而建立起祠堂,有祠堂必有堂號,亦稱堂名,必有堂聯和楹聯..從而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系統而完整的姓氏文化。這在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上是十分罕見的,我國的這一豐富多採的傳統文化不僅為研究古代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學,人口學等等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而且影響了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難怪那些遠涉重洋的海外遊子,在異國他鄉也不忘建宗廟,續家譜。歷經數代還不辭辛勞,行程萬里回故土尋根問祖,這正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體現,因此,從繼承中華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的角度來看,明姻緣的主張並不無道理。然而姓畢竟只是一種符號,只能反映事物的表面,並不能反映事物的實質,同姓並不一定是同一血緣,事實上,同姓不同宗,同宗不同姓,古已有之,有人曾問過周樹人,為什麼取筆名為魯迅。他回答說,我父姓周,母親姓魯,魯出自姬姓,周亦出自姬姓,周魯本來就是一家。這個小故事向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個歷史事實,周王朝滅商後,大批分封同姓諸侯,從而派生出許多新的姓氏,其實,我國古代姓氏數量很有限,據史料記載,西周時姓氏還不足三十個,可是,由於分封諸侯和功臣,代代仿效,形成了許多大大小小諸侯國,這些諸侯國滅亡以後.子孫大多以國命氏.於是,姓氏數量驟然增加,據統計.僅周王室姬姓子孫以國而命氏者就有近五十個,而異姓以封國為氏者多達六十個.至於其他以官職命氏,以謚號命氏.以字命氏,以職業命氏.以居住地命氏.以封邑命氏等等而獲得新姓氏的數量就更多了.此外,古代帝王還有賜姓的習慣.所謂。天子建德,園生以賜姓.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已、騰、箴、任、苟、僖、姑、僮、嵌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於黃帝,故皆為姬姓.。黃帝是否真有其人,考古資料尚難以佐證,但左傳和國語的這段話至少向我們揭示了古代命氏的一種方式.如果說,最早的賜姓和其他命氏方法還能清楚地看出血緣脈絡的話.那麼,後來封建帝王的賜姓,以及因事.因避禍,避諱而改姓,便造成了姓氏與血緣之同的巨大混亂。對那些有功之臣.或歸附於朝廷的少數民族首領,皇帝不僅賜予他姓.還常常賜以國姓——皇族本家姓氏.漢代皇帝姓劉.唐代皇帝姓李.宋代皇帝姓趙,明代皇帝姓朱,故賜以劉,李.趙,朱等姓氏者甚多.由於人們把賜以國姓當作一種殊榮,所以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便常常掩蓋自己的真實姓氏而冒充國姓.這也許是這些姓氏成為我國大姓的主要原因之一.如西漢人婁敬,原為漢高祖劉邦手下一普通戍卒.戍守隴西路經雒陽封:求見劉邦,獻建都長安之策,被採納,賜以劉姓,拜為郎中.唐初,十八位開國元勛,徐懋功、邴元紇、杜伏威、胡大恩、弘播、郭子和、麻廷昌、張寶臣、董忠臣、安抱玉、安元諒、羅德雋、羅藝、鮮於叔明、阿布懷遜、阿跌光進、舍利奉園、朱邪國昌,共十六個異姓皆賜以。李氏.趙宋王朝賜西夏党項族首領李健捧.李繼遷兄弟姓名為趙保忠.趙保吉賜榮州團練使穆辰姓趙名思忠,西羌部隆贊歸順中原,賜姓名趙懷德.朱明王朝賜明太祖朱元璋外甥李文忠.養子沐英、何文輝,徐習馬等皆姓朱;永樂年間.猶太醫生俺誠,以奏間有功,欽賜趙姓,南明隆武帝朱拿鍵賜鄭成功以朱姓.人稱國姓爺.其結果,促使這些姓氏的人口迅速增長.至於因事,因避禍避諱而改姓的例子就更多了.如唐代御史大夫韋倫奉茸出使吐蓍.御史苟曾作為判官與其同行.吐警忌諱狗,而苟與狗同音.為尊重吐蕃風俗,遂將苟姓改為荀姓.常香玉為當代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本姓張,名妙齡.一次隨父外出。不章遇難,多虧一位姓常的廚師相救.為報答其救命之恩,遂認常師傅為乾爹,並改姓名為常香玉.香玉者.相遇之諧音也.無產階級革命家黃敬,賴若愚,前者原名俞啟戚.後者本名來秉敬,因搞地下工作,改為現在的姓名.下面舉幾個避禍改姓的例子.我國歷史上有個古老的複姓汪芒氏(一作汪罔),虞、夏、商時業已存在,周代稱為長狄.其中一支白狄族,後來在今浙江湖州市.德清縣一帶建立了汪芒圍,國人身材高大。被稱作巨人之國.春秋時,吳.越相繼稱霸,但汪芒國始終獨據一方而免遭戰爭蹂躪.戰國時.越國為楚國所滅,殃及汪芒國,國人不得不逃離故土.並改汪氏.後來遂至新安(即今安徽省歙縣)一帶.成為當地望族.本書作者之一便是這支汪氏的後裔.據老人回憶,其家中祠堂堂聯便是。越國家聲.龍驟世澤.越國,指祖籍越地,龍驤,蓋因祖先汪文和在東漢建安年同出任會稽令時曾被封為龍驤將軍.今天,複姓汪芒氏已成為歷史,但汪氏卻成為安徽一大姓.前幾年,在遼寧省昌圖縣和安徽省渦陽縣分別發現了人數很少的姓人居住地,「山丘」。讀音ya.以往任何辭書都來見收錄該字,後據考證,此姓乃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的後代.為逃避奸臣迫害,遂將岳字上下顛便以為姓,並遠走他鄉.又據『桂氏家乘序』記載:周代王族苗裔姬季楨.秦代任博士,泰始皇焚書坑儒時被害,季楨弟季睦懼怕受株連,便按其名。睦』的讀音.分別將四個兒子改姓為:掛,香、炅、炔』四姓.漢代揚州刺史桂詢.天公論作者香道元和博士炔欽,雖不同姓.但為同宗,譬季睦之後.如果說因事因避禍改姓在近代仍不乏其人的話,那麼.因避諱而改姓則隨著封建帝王退出歷史舞台已成了歷史的陳述.據『後漢書』載『毖逸傳』。東漢會稽郡餘姚人嚴光.字子陵,本姓庄,少年時為劉秀的同窗.後來.劉秀當了東漢皇帝.這就是漢光武帝.光武帝深知他人品高尚.便請他當諫議大夫.他拒而不受,卻與妻子梅氏退居富春山,過著超然脫俗的隱士生活.光武帝的兒子漢明帝,名叫劉庄,為避劉庄的名諱,庄光遂改姓:為嚴,直到魏晉時,其後人有的才恢複姓庄氏.這樣,便形成庄,嚴二姓.以上這些實例說明同姓不同宗,同宗不同姓古已有之.所以.改姓他姓並不是個新問題,本來是不值得討論的.現在.把它重新提出來,正是.時代的需要.眾所周知,在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時間就是效益,就是金錢,就是財富.可我國目前重名重姓的現象實在太嚴重.給郵電通訊.司法訴訟、公安偵破.新聞採訪、戶籍管理、人事檔案.學籍註冊,金融貿易.交通衛生乃至個人的名譽帶來了許多不必要的煩惱.因重姓名,公安部門捕錯人有之:醫院中因重名發錯葯、拿錯葯者有之;因重名在銀行里錯領錯發.存款者有之:因重名人犯法、受批評:殃及他人而使他人名譽受損者亦有之,甚至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同姓名之便四處行騙,造成國家財產的巨額摜失,同名人聲譽掃地。據「姓名的煩惱」和其他報載.目前北京市叫王淑珍的有13000多名.叫張淑珍的有11000多,叫劉淑珍的有10100多(瀋陽叫劉淑珍的有4800餘人);叫王淑英的有12000多,叫張淑英的有10000多,叫劉淑英的有8000多,叫張穎的有5000多,天津市叫張顧的有2130個.瀋陽市叫王玉蘭的有4300多人.這僅僅是個別城市的統計,全國范圈內的重姓名者,數目之大就難以想像了.重姓名有兩個因素,一個是重姓,一個是重名.我國目前仍在使用的漢字姓氏,寬一點算.大撬接近4000千,這個數目看起來相當可觀.但作為一個擁有十多億人口的大國,實在不算多.據有關資料記載,日本國現有姓氏達12萬之巨,而不到6千萬人口的法國競有25萬個姓氏.相比之下,我國姓氏真是少得可伶.更值得注意的是,絕大部分中國人的姓都集中在少數姓氏上,其中李姓人口最多,幾乎各民族都有李姓,總共一億多人.佔全圖人口的7.9%和,是英國和法國人口的總和.其次是王姓,人口達九千萬,佔全國人口的7.4%,是英國和法國人口的總和.按人數多少的順序排列,我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大姓是: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昊、徐、孫、捐、朱、漓、林、何、韓、馬、羅、梁、宋、鄭、謝、韓、唐、馮、於、董、肖、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嘭、呂、蘇、盧、蔣、蔡、賈、丁、魏、薛、葉、閻、余、番、杜、戴、夏、鍾、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譚、廖、鄒、熊、金、陸、郝、孔、白、崔、庸、毛、邱、秦、江、史、顧、侯、邰、盂、龍、萬、段、冒、鐵、尹、黎、易、常、武、喬、賀、贛、龔、文這一百個姓的人致約佔全國人口的87%.如此多的重姓.首先為避免姓名設置了巨大障礙.當然,外國也有大姓.但由於姓氏多,大姓人敦相對也少得多.如法國第一大姓馬丁(Martin)僅17萬人,第二大姓貝爾納(Bernard)約10萬人,因此,即使大姓.重姓名的人也不多。按下來是重名問題.我國漢字姓以單姓居多,但漢字單名亦不少.時下.取單名的人有增長的趨勢,而且又多在時髦的字眼裡轉圈圈,勢必要增加重名量.所以,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認為:完全避免重姓名很難,要減少重名.唯一的途徑是鼓勵人們使用雙名。呂老使用雙名的主張確實是一種好辦法,但筆者認為.這並不是唯一的途徑。為了避免重名.使用生僻字或國家語委已經公布淘汰的異體字.甚或自造漢字.這種做法固然不可取.—來不知者不了解其讀音.無法稱呼,假如亂讀一氣,既是對姓名擁育者的不尊敬,也會造成誤會,不利於交際,二來這些字無法輸入電腦,在當今的信息時代.這種事倍功半的做法無疑是弊大於利的.如此看來,人名用字最好都在常用字里選擇.然而.並不是任意兩個漢字組合在一起就可以成為人名的.儘管名字只是一個符號.我們想,取名字既然是讓人叫的,就應該上口,讓人容易叫,記得住.太拗嘴了總不合適.過去,在廣大農村,由於父母的文化程麥不高,給女孩子取名,總商不開。花、草、娥、香、淑、娟、琴、菊之類的詞:給男孩起名不外乎。鐵柱,鐵蛋、金鎖、銀鎖、錒鎖.保柱,滿囤.石頭.牛娃……。之類的,無非是想讓女孩子長得漂亮點兒.文靜點兒,讓男孩子們身體結實.平平安安.長大了能幹活,多打糧食,有吃育穿,江浙一帶則喜歡用。阿狗,阿毛。之類的詞.如上海市過去有位著名的勞動模範陸阿狗便是一例.這種取名法頗帶隨意性,在當時閉塞的農村.在一村一鄉.似乎未嘗不可.然而.改革的浪潮正衝擊著農村,當成千上萬的農民離開了黃土地,紛紛湧向城市時,它的弊病便充分暴露出來了:一是童名者太多.二是不少開了跟界的青年農民,不僅在衣著、儀錶上開始追求時髦.對那些。土得掉溘。的名字也有點兒嫌棄了.以往,在城市.在讀書人家.起名歷來是很有學問的,即使在農村有些名字也是教書先生給起的.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條件的改善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起名也必然會越來越講究,追求名字的美感,包括詞義美和節奏美,追求寓意和涵蓄,追求新義,與眾不同……因此,可供選作人名的漢字還是有限的.既使全都改為雙字名,那些人口眾多的大姓.仍不免會出現許多重姓名的現象.我們則主張姓名的多元化.所謂多元化,既包括名字的多元化,也包括姓的多元化。應該允許取單名(不宜太多),更應該提倡雙字名.也可以取三字名,應該允許創造新姓氏(但數量要加以限制).更應該提倡用壁聯姓;如果有少數人只要名不要姓,我們認為也來嘗不可,因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有的民族本來就只有名字而無姓氏,如僳傈、門巴、布朗、裕固、拉祜、高山等.藏族有姓的也不多、帕巴拉·格列朗傑.、帕巴拉是姓,格列朗傑是名:但多數人沒有姓.如才且卡瑪.扎西頓珠等只是名.可見.有名無姓在中國也是行得通的.自然,這會給人事,公安,教育等部門增添一些負擔.不過.這種負擔比起重姓名引起的煩惱要少得多.璧聯姓增加的漢字不多.一般兩個單姓相加.只增加一個漢字.兩個複姓相加.也僅有四個漢字.再配以單名,一個姓名最多不會超過五個漢字,何況兩個複姓相加的壁聯姓致量畢竟限有限.而多數姓名則只有三個字或四個字.當然.太長的姓氏和太長的姓名,我們是堅決反對的.據『清稗類鈔』載.我國古代最長的姓氏多達七個漢字,如卜領勒多禮伯台.三至六個漢字的數量也相當可觀.今天,這些多字姓之所以統統消亡殆盡,正是因為它們太繁瑣,不利於交際的緣故.日本姓名最長的達12個漢字,16個日語讀音,如:「籠谷菇俯拾仰越里小野弘光」.還有一個人叫「藤本太郎喜左衛門將時能」多達11個漢字,20個日語讀音,但這樣的長姓名究竟鳳毛鱗爪.是很少有人效法的.璧聯姓的長處就在於,既不用增添限多漢字,又能比較有效地降低重姓名的出現率,那麼又何樂而不為呢?實際上.在港台和海外.華人中的壁聯姓巳相當普遍.特別是已婚婦女,在本人姓名前冠以丈夫的姓更是司空見慣.不足為奇了.如。法國華商女畫家,劉海粟的弟子潘張玉良女士;美國第一位華裔女市長陳李琬著女士,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代表林貝聿嘉女士,香港富聯旅遊公司常務董事陸方寧生女士等.這種璧聯姓既能減少重姓名,又能從姓名上了解女士的一絲婚姻狀配,是值得我們仿效的.美中不足的是,這種壁聯姓只有在女士婚後才能使用.對婚前女子和終身不嫁的女子不適用,而且離婚或改嫁也會造成一定麻煩.按新加坡法律規定,只要本人願意.離婚後的女子仍可保留與前夫結婚時的璧聯姓,也可恢復作姑娘時的姓名;如果再婚,亦可取新的璧聯姓.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採用父姓和母姓的壁聯形式更為合適.實際上,已經有不少人開始實踐,例子見前,不再累述.也許有人會問:今後,一旦璧聯姓大量湧現.這些人婚後的子女該如何獲姓?是否要出現四字姓、八字姓……?其實.這也不必擔憂,只須經過協商.取父母璧聯姓中的任意兩個字就可以了.總之,推行姓名多元化必將使我國重姓名的概率大大下降.能有效地控制重姓名散量的增長.減少重姓名帶來的煩惱.促進各項工作的正常開展。是值得大力提倡的.為了促進姓名工作和姓名學研究逐步走向科學化和現代化.我們建議在計劃生育部門內增設相應的諮詢機構,通過電腦網路.對取姓名工作進行研究和指導.現在,有不少家長,為了防止孩子跟別人重名.往住絞盡腦汁,白費了很多時間仍不能如願.如果實行全市乃至全省.全國的聯網.那麼,該地區的人口狀況.姓名狀況便一目了然.一旦重姓名者達到了一定的限度.便可建議家長給孩子另起他名.電腦儲存還可清楚地記錄一家人的血緣關係,即使子女姓父母以外的姓或只取名不取姓.也不會造成過多的麻煩,我們認為.在現有的條件下,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不知讀者注意到沒有,本文在提判中國姓氏時,自始至終用的是漢字姓氏一詞,而不是漢族姓氏。這是因為我國現有的漢字姓氏中已經包含了許多少數民族的姓氏.不僅有慕容、乞伏、禿髮、拓跋、那、朴、翦、塔、刀、剁、岩、灑、喇、夕、靠、糙、擺、拜、撒、脫、忽等這些明顯的少數民族姓氏.就是一些常見姓,也不是漢族所獨有的.如蒙古族索有包、白、韓、吳、何、胡、關七大姓之說,白族有楊、李、趙、董、段、高、張、王、尹、蘇等大姓,滿族有趙、汪、馬、齊、關、羅、穆、李、楊、吳、蘇等氏,朝鮮族有李氏、金氏等,用字都跟漢族毫無兩樣.人們在對這些姓氏進行人口統計時,往往已把各族同一姓氏的人統計在內.可是.目前的漢字姓氏卻又沒有把我國各民族的姓氏都包括在內.如生活在新疆和東北三省的錫伯族,一般都使用雙字姓.三字姓.甚至四字姓和五字姓.還有珞巴族.俄羅斯族的姓氏.因為都是這些民族姓氏的漢字譯音,所以—般姓書都沒有把它們收集進去,這不能不算是一種缺憾.我們前面已經提到.我國一些少效民族有名無姓,或者部分人有姓.但這些姓並不反映宗族的血綠關係,如傣族的。刀姓,相傳為明代皇帝賜給傣族大小頭人的統一的姓氏.更有一些少數民族長期採用的是連名制.如母子連名、父子連名、夫妻連名.』以至祖孫三代連名.從形式上看似乎有姓,實質上只有名,所以也不能把它們統計在姓氏之列.新中國建立以後,我國一直執行的是一條民族平等的政策,一向尊重兄弟民族的傳統文化,其中當然也包括姓氏文化.幾十年來,一些從事民族工作的同志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成績是巨大的,但由於缺乏協調,很多少數民族的姓氏尚未系統地進行整理,從而也無法編寫出一部真正的,包括兄弟民族姓氏在內的中華姓氏大辭典,1992年,由張聯芳同志主編的中國人的姓名一書終於問世了,這是一部系統介紹我國56個民族姓氏制度的好書,但要把各族姓氏都收錄到中華姓氏大辭典中去,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作為拋磚引玉,我們根據有關資料,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編寫了滿族姓氏,附錄在辭典之後,僅供讀者參考。由於水平和條件的限制,本書的錯誤與缺點在所難免,還望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們提出寶貴的意見,並盼望熱心的讀者們提供資料和線索,把一些遺漏的至今仍在使用的姓氏函告我們,以便在該書再版時,使它更全面些、更完美些。中國姓氏辭典作者1994年3月
推薦閱讀:
姓名學若干問題的思考代 跋我國古今漢字姓氏究意有多少?目前尚無精確的統計,《中國姓氏記錄》搜錄了5730個姓氏,《中華姓符》收集了6363個姓氏,台灣學者王素存編著的《中華姓府》中共有7720個姓氏,這是迄今為止已公開出版的收集漢字最多的姓書。王萬邦編寫的《姓氏詞典》共收了8511個姓氏,但據我們考證,其中許多只是人名而並非姓氏,特別是作者根據《二十五史》人名素引所抄錄的姓氏,絕大部分是人名,如所謂的阿離,阿魯氏,根本就不存在,作者所列舉的金代人阿離補,阿離合懣,阿魯補,阿魯真和元代阿魯圖,都姓完顏氏,與金代皇族同姓,有的則是外國人姓名之譯音,如明代的阿卜賽亦的,是當時蘇門答臘國王的漢字譯名,此人既未來中國,更不可能定居中華,而作者則主觀認為他姓阿卜,並把他列為中華民族的成員,這些,只要翻一下《二十五史》就一目了然了,加之《姓氏詞典》中有不少姓氏的異體字,鑒於此種情況,我們不得不對該書中的8155個姓氏的準確性提出質疑。另據報道,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的杜若、袁義達兩位先生,通過對有關人口資料和古今姓書的分析研究,已收集了古今12000個漢字姓氏,可惜的是,他們編纂的《中華姓氏大辭典至今沒有出版,報道還說,兩位先生的研究結果表明,我國目前使用的漢字姓氏有3050個,但據我們目前所掌握的資料,卻不止這些。因此,這次借《中國姓氏辭典》出版之機,我們把近年來收集到的當代罕見姓氏題作現代稀姓奇姓附錄在後,而拙作中國姓氏大全,北京出版社出版已收錄的稀有姓氏,如無特殊性況,原則上不在收錄,所要說明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舊觀念的消失,新的姓氏仍在不斷地湧現,由此看來,我們所收錄的稀有姓氏只是掛一漏萬罷了。現在社會上出現的新姓氏,壁聯姓的不少,而且已形成一種發展趨勢,所謂的「壁聯姓」,也就是雙字姓,它跟傳統的複姓有所區別,複姓的兩個漢字,是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如上官,司驪,司徒,歐陽,諸葛,叱干之類,而壁聯姓則是兩個單姓,或一個單姓,一個複姓,甚至兩個複姓的聯合,取其珠聯合的較多,如陸費,張廖,張簡,錢王,范姜,劉胡之類,一個單姓和一個複姓聯合的亦偶有所見,如肖司徒,兩個複姓聯合的尚無實例,一般壁聯姓名的構成,多以兩個姓氏相加,後面再添以單字名或雙字名,如陸費,周謝妮婭,黃馬亞麗,張楊亞雄等,有的則是將兩個單姓名相加,如某縣一對姓傅和姓柳的夫婦為孩子隨父姓還是隨母姓產生了矛盾,後來經協議,將女兒取名為傅柳曉婷。由於計劃生育等原因,我國兩個家庭一個子兒的現象日益增多,加之婦女地位提高,要求打破子女只承父姓的呼聲越來越高,不少家庭因獨生子女跟誰姓的問題而引起爭論,甚至為此惹出人命的事,亦時有發生。這也許是壁聯姓不斷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更有某些家長別出心栽,雖然給孩子保留了單姓,去為孩子取了個三了名,如女排宿將曹慧英,丈夫姓殷,女兒起名叫殷樂笑子,倒也別有一番情趣。壁聯姓和三字名不斷增加的另一個原因是為了避免重名,據1992年3月28日北京晚報題為姓名的煩惱的通訊稱,為了避免重名,一睦新派人物不僅起洋名,諸如王瑪麗。李約翰,趙斯基之類而且還出現了三字名,四字名,甚至乾脆只要名不要姓,據作者從北京市公安局戶籍處看到的資料,類似康來栓柱,彭太發生,平川三太郎,左向日葵這樣的姓名有幾十個,同樣的例子也常見諸報端,如1992年「JDC.海菱空調杯」,北京小姐竟選亞軍,中國科科技經營管理大學學生名叫秀蘭麗梅,1994年「春季歌謠」主持人名日羅追達瓦等等,這些四字或五字姓名,到底哪些是雙名壁聯姓,單姓三字名或三字名壁聯姓,甚或只是名而無姓,如果不經過證實,單從字面上看還難以一一判斷,因為康、萊、彭、太、平、川、左、向、秀、蘭、羅、追都是姓氏,儘管有的人數並不多,但南北方都有。還有的家庭由於種種原因,給親生子女姓父母以外的姓,參見本書附錄現代稀姓奇姓,特別是一些不負責任的父母遺棄的孤兒,有關部門不得不給他們另起姓名,如果他們的父母曾經給他們起過姓名的話,這也是新姓氏和名字姓名增加的一個原因。對上述這些問題,包括姓父母以外的姓,起多字姓,多字名,起洋名以及只要名不要姓等,學術界和社會上都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例如,親生子女能否姓父母以外的姓這個問題,1991年上海法制報就曾展開過討論,反對者認為,姓是表示世代相傳的血緣關係,以婚姻和血緣關係為基礎而形成的。家族是基層的社會表現出來,此外,一家三口三姓也會給戶籍管理工作帶來麻煩。支持者則認為:姓名只是區別於他人的一個特定符號,而我國法律並沒有明文規定子女不可姓父母以外的姓,既然如此,姓什麼姓就是公民可以行使的權利,當事人和法定代理人完全可以選擇或決定自己的姓氏,至於血統問題,他們認為,姓雖然曾對維護封建宗族統治起過重要作用,但由於政治,經濟,歷史等原因,同姓不同宗或同宗不同姓的現象已屢見不鮮,易姓改名者亦大有人在,為什麼不能衝破血緣姓的束縛改為他姓呢?關於多字姓名的問題,姓名的煩惱作者則認為,這無形中增加了姓的數量,給人事,公安,教育等部門增添了負擔,自然,作者是持反對意見的。我們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姓,有利必有蔽,問題是蔽大於利還是利大於蔽,而且,考慮和解決問題必須根據國性,從實際出發,那麼,在姓名問題上,什麼是我們的國性和實際呢,第一,我國有豐定的姓氏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不容忽視,第二,當前重姓名的現象極其嚴重,已經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必須解決。世界其他國家的姓氏都出現得比較晚,歐美各國的姓氏大多出現於中世紀,日本除少數特權階層外,絕大多數平民百姓直到明治維親8年公布《苗字必稱令》亦譯作《平民必稱姓氏名字義務令》之後才擁有自己的姓氏,有的民族則至今有名無姓。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在數千年的封建社會中,血緣一直是封建統治者選擇接班人的唯一依據,門第高下也長期作為統治者擇偶聯姻,用人才的主要標準,以至到了魏晉南北朝形成了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嚴格的門閥制度,九品中正制,而作為標誌家族系統稱號的姓氏,自然也是有貴賤之分的,隋唐以後,九品中正制雖被廢除,但門第依然十分重要,唐代第一高門便是隴西、趙郡李,清河、博陵崔,范陽盧,榮陽鄭,太原王五大姓,為了維護統治,防止假冒,我國很早便出現了譜碟或稱譜系,俗稱家譜。五代以後,碟學雖已衰落,但寫家譜,續家譜的工作在民間似乎從未間斷過。為了祭祀祖先,續寫家譜而建立起祠堂,有祠堂必有堂號,亦稱堂名,必有堂聯和楹聯..從而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系統而完整的姓氏文化。這在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上是十分罕見的,我國的這一豐富多採的傳統文化不僅為研究古代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學,人口學等等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而且影響了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難怪那些遠涉重洋的海外遊子,在異國他鄉也不忘建宗廟,續家譜。歷經數代還不辭辛勞,行程萬里回故土尋根問祖,這正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體現,因此,從繼承中華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的角度來看,明姻緣的主張並不無道理。然而姓畢竟只是一種符號,只能反映事物的表面,並不能反映事物的實質,同姓並不一定是同一血緣,事實上,同姓不同宗,同宗不同姓,古已有之,有人曾問過周樹人,為什麼取筆名為魯迅。他回答說,我父姓周,母親姓魯,魯出自姬姓,周亦出自姬姓,周魯本來就是一家。這個小故事向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個歷史事實,周王朝滅商後,大批分封同姓諸侯,從而派生出許多新的姓氏,其實,我國古代姓氏數量很有限,據史料記載,西周時姓氏還不足三十個,可是,由於分封諸侯和功臣,代代仿效,形成了許多大大小小諸侯國,這些諸侯國滅亡以後.子孫大多以國命氏.於是,姓氏數量驟然增加,據統計.僅周王室姬姓子孫以國而命氏者就有近五十個,而異姓以封國為氏者多達六十個.至於其他以官職命氏,以謚號命氏.以字命氏,以職業命氏.以居住地命氏.以封邑命氏等等而獲得新姓氏的數量就更多了.此外,古代帝王還有賜姓的習慣.所謂。天子建德,園生以賜姓.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已、騰、箴、任、苟、僖、姑、僮、嵌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於黃帝,故皆為姬姓.。黃帝是否真有其人,考古資料尚難以佐證,但左傳和國語的這段話至少向我們揭示了古代命氏的一種方式.如果說,最早的賜姓和其他命氏方法還能清楚地看出血緣脈絡的話.那麼,後來封建帝王的賜姓,以及因事.因避禍,避諱而改姓,便造成了姓氏與血緣之同的巨大混亂。對那些有功之臣.或歸附於朝廷的少數民族首領,皇帝不僅賜予他姓.還常常賜以國姓——皇族本家姓氏.漢代皇帝姓劉.唐代皇帝姓李.宋代皇帝姓趙,明代皇帝姓朱,故賜以劉,李.趙,朱等姓氏者甚多.由於人們把賜以國姓當作一種殊榮,所以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便常常掩蓋自己的真實姓氏而冒充國姓.這也許是這些姓氏成為我國大姓的主要原因之一.如西漢人婁敬,原為漢高祖劉邦手下一普通戍卒.戍守隴西路經雒陽封:求見劉邦,獻建都長安之策,被採納,賜以劉姓,拜為郎中.唐初,十八位開國元勛,徐懋功、邴元紇、杜伏威、胡大恩、弘播、郭子和、麻廷昌、張寶臣、董忠臣、安抱玉、安元諒、羅德雋、羅藝、鮮於叔明、阿布懷遜、阿跌光進、舍利奉園、朱邪國昌,共十六個異姓皆賜以。李氏.趙宋王朝賜西夏党項族首領李健捧.李繼遷兄弟姓名為趙保忠.趙保吉賜榮州團練使穆辰姓趙名思忠,西羌部隆贊歸順中原,賜姓名趙懷德.朱明王朝賜明太祖朱元璋外甥李文忠.養子沐英、何文輝,徐習馬等皆姓朱;永樂年間.猶太醫生俺誠,以奏間有功,欽賜趙姓,南明隆武帝朱拿鍵賜鄭成功以朱姓.人稱國姓爺.其結果,促使這些姓氏的人口迅速增長.至於因事,因避禍避諱而改姓的例子就更多了.如唐代御史大夫韋倫奉茸出使吐蓍.御史苟曾作為判官與其同行.吐警忌諱狗,而苟與狗同音.為尊重吐蕃風俗,遂將苟姓改為荀姓.常香玉為當代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本姓張,名妙齡.一次隨父外出。不章遇難,多虧一位姓常的廚師相救.為報答其救命之恩,遂認常師傅為乾爹,並改姓名為常香玉.香玉者.相遇之諧音也.無產階級革命家黃敬,賴若愚,前者原名俞啟戚.後者本名來秉敬,因搞地下工作,改為現在的姓名.下面舉幾個避禍改姓的例子.我國歷史上有個古老的複姓汪芒氏(一作汪罔),虞、夏、商時業已存在,周代稱為長狄.其中一支白狄族,後來在今浙江湖州市.德清縣一帶建立了汪芒圍,國人身材高大。被稱作巨人之國.春秋時,吳.越相繼稱霸,但汪芒國始終獨據一方而免遭戰爭蹂躪.戰國時.越國為楚國所滅,殃及汪芒國,國人不得不逃離故土.並改汪氏.後來遂至新安(即今安徽省歙縣)一帶.成為當地望族.本書作者之一便是這支汪氏的後裔.據老人回憶,其家中祠堂堂聯便是。越國家聲.龍驟世澤.越國,指祖籍越地,龍驤,蓋因祖先汪文和在東漢建安年同出任會稽令時曾被封為龍驤將軍.今天,複姓汪芒氏已成為歷史,但汪氏卻成為安徽一大姓.前幾年,在遼寧省昌圖縣和安徽省渦陽縣分別發現了人數很少的姓人居住地,「山丘」。讀音ya.以往任何辭書都來見收錄該字,後據考證,此姓乃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的後代.為逃避奸臣迫害,遂將岳字上下顛便以為姓,並遠走他鄉.又據『桂氏家乘序』記載:周代王族苗裔姬季楨.秦代任博士,泰始皇焚書坑儒時被害,季楨弟季睦懼怕受株連,便按其名。睦』的讀音.分別將四個兒子改姓為:掛,香、炅、炔』四姓.漢代揚州刺史桂詢.天公論作者香道元和博士炔欽,雖不同姓.但為同宗,譬季睦之後.如果說因事因避禍改姓在近代仍不乏其人的話,那麼.因避諱而改姓則隨著封建帝王退出歷史舞台已成了歷史的陳述.據『後漢書』載『毖逸傳』。東漢會稽郡餘姚人嚴光.字子陵,本姓庄,少年時為劉秀的同窗.後來.劉秀當了東漢皇帝.這就是漢光武帝.光武帝深知他人品高尚.便請他當諫議大夫.他拒而不受,卻與妻子梅氏退居富春山,過著超然脫俗的隱士生活.光武帝的兒子漢明帝,名叫劉庄,為避劉庄的名諱,庄光遂改姓:為嚴,直到魏晉時,其後人有的才恢複姓庄氏.這樣,便形成庄,嚴二姓.以上這些實例說明同姓不同宗,同宗不同姓古已有之.所以.改姓他姓並不是個新問題,本來是不值得討論的.現在.把它重新提出來,正是.時代的需要.眾所周知,在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時間就是效益,就是金錢,就是財富.可我國目前重名重姓的現象實在太嚴重.給郵電通訊.司法訴訟、公安偵破.新聞採訪、戶籍管理、人事檔案.學籍註冊,金融貿易.交通衛生乃至個人的名譽帶來了許多不必要的煩惱.因重姓名,公安部門捕錯人有之:醫院中因重名發錯葯、拿錯葯者有之;因重名在銀行里錯領錯發.存款者有之:因重名人犯法、受批評:殃及他人而使他人名譽受損者亦有之,甚至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同姓名之便四處行騙,造成國家財產的巨額摜失,同名人聲譽掃地。據「姓名的煩惱」和其他報載.目前北京市叫王淑珍的有13000多名.叫張淑珍的有11000多,叫劉淑珍的有10100多(瀋陽叫劉淑珍的有4800餘人);叫王淑英的有12000多,叫張淑英的有10000多,叫劉淑英的有8000多,叫張穎的有5000多,天津市叫張顧的有2130個.瀋陽市叫王玉蘭的有4300多人.這僅僅是個別城市的統計,全國范圈內的重姓名者,數目之大就難以想像了.重姓名有兩個因素,一個是重姓,一個是重名.我國目前仍在使用的漢字姓氏,寬一點算.大撬接近4000千,這個數目看起來相當可觀.但作為一個擁有十多億人口的大國,實在不算多.據有關資料記載,日本國現有姓氏達12萬之巨,而不到6千萬人口的法國競有25萬個姓氏.相比之下,我國姓氏真是少得可伶.更值得注意的是,絕大部分中國人的姓都集中在少數姓氏上,其中李姓人口最多,幾乎各民族都有李姓,總共一億多人.佔全圖人口的7.9%和,是英國和法國人口的總和.其次是王姓,人口達九千萬,佔全國人口的7.4%,是英國和法國人口的總和.按人數多少的順序排列,我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大姓是: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昊、徐、孫、捐、朱、漓、林、何、韓、馬、羅、梁、宋、鄭、謝、韓、唐、馮、於、董、肖、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嘭、呂、蘇、盧、蔣、蔡、賈、丁、魏、薛、葉、閻、余、番、杜、戴、夏、鍾、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譚、廖、鄒、熊、金、陸、郝、孔、白、崔、庸、毛、邱、秦、江、史、顧、侯、邰、盂、龍、萬、段、冒、鐵、尹、黎、易、常、武、喬、賀、贛、龔、文這一百個姓的人致約佔全國人口的87%.如此多的重姓.首先為避免姓名設置了巨大障礙.當然,外國也有大姓.但由於姓氏多,大姓人敦相對也少得多.如法國第一大姓馬丁(Martin)僅17萬人,第二大姓貝爾納(Bernard)約10萬人,因此,即使大姓.重姓名的人也不多。按下來是重名問題.我國漢字姓以單姓居多,但漢字單名亦不少.時下.取單名的人有增長的趨勢,而且又多在時髦的字眼裡轉圈圈,勢必要增加重名量.所以,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認為:完全避免重姓名很難,要減少重名.唯一的途徑是鼓勵人們使用雙名。呂老使用雙名的主張確實是一種好辦法,但筆者認為.這並不是唯一的途徑。為了避免重名.使用生僻字或國家語委已經公布淘汰的異體字.甚或自造漢字.這種做法固然不可取.—來不知者不了解其讀音.無法稱呼,假如亂讀一氣,既是對姓名擁育者的不尊敬,也會造成誤會,不利於交際,二來這些字無法輸入電腦,在當今的信息時代.這種事倍功半的做法無疑是弊大於利的.如此看來,人名用字最好都在常用字里選擇.然而.並不是任意兩個漢字組合在一起就可以成為人名的.儘管名字只是一個符號.我們想,取名字既然是讓人叫的,就應該上口,讓人容易叫,記得住.太拗嘴了總不合適.過去,在廣大農村,由於父母的文化程麥不高,給女孩子取名,總商不開。花、草、娥、香、淑、娟、琴、菊之類的詞:給男孩起名不外乎。鐵柱,鐵蛋、金鎖、銀鎖、錒鎖.保柱,滿囤.石頭.牛娃……。之類的,無非是想讓女孩子長得漂亮點兒.文靜點兒,讓男孩子們身體結實.平平安安.長大了能幹活,多打糧食,有吃育穿,江浙一帶則喜歡用。阿狗,阿毛。之類的詞.如上海市過去有位著名的勞動模範陸阿狗便是一例.這種取名法頗帶隨意性,在當時閉塞的農村.在一村一鄉.似乎未嘗不可.然而.改革的浪潮正衝擊著農村,當成千上萬的農民離開了黃土地,紛紛湧向城市時,它的弊病便充分暴露出來了:一是童名者太多.二是不少開了跟界的青年農民,不僅在衣著、儀錶上開始追求時髦.對那些。土得掉溘。的名字也有點兒嫌棄了.以往,在城市.在讀書人家.起名歷來是很有學問的,即使在農村有些名字也是教書先生給起的.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條件的改善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起名也必然會越來越講究,追求名字的美感,包括詞義美和節奏美,追求寓意和涵蓄,追求新義,與眾不同……因此,可供選作人名的漢字還是有限的.既使全都改為雙字名,那些人口眾多的大姓.仍不免會出現許多重姓名的現象.我們則主張姓名的多元化.所謂多元化,既包括名字的多元化,也包括姓的多元化。應該允許取單名(不宜太多),更應該提倡雙字名.也可以取三字名,應該允許創造新姓氏(但數量要加以限制).更應該提倡用壁聯姓;如果有少數人只要名不要姓,我們認為也來嘗不可,因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有的民族本來就只有名字而無姓氏,如僳傈、門巴、布朗、裕固、拉祜、高山等.藏族有姓的也不多、帕巴拉·格列朗傑.、帕巴拉是姓,格列朗傑是名:但多數人沒有姓.如才且卡瑪.扎西頓珠等只是名.可見.有名無姓在中國也是行得通的.自然,這會給人事,公安,教育等部門增添一些負擔.不過.這種負擔比起重姓名引起的煩惱要少得多.璧聯姓增加的漢字不多.一般兩個單姓相加.只增加一個漢字.兩個複姓相加.也僅有四個漢字.再配以單名,一個姓名最多不會超過五個漢字,何況兩個複姓相加的壁聯姓致量畢竟限有限.而多數姓名則只有三個字或四個字.當然.太長的姓氏和太長的姓名,我們是堅決反對的.據『清稗類鈔』載.我國古代最長的姓氏多達七個漢字,如卜領勒多禮伯台.三至六個漢字的數量也相當可觀.今天,這些多字姓之所以統統消亡殆盡,正是因為它們太繁瑣,不利於交際的緣故.日本姓名最長的達12個漢字,16個日語讀音,如:「籠谷菇俯拾仰越里小野弘光」.還有一個人叫「藤本太郎喜左衛門將時能」多達11個漢字,20個日語讀音,但這樣的長姓名究竟鳳毛鱗爪.是很少有人效法的.璧聯姓的長處就在於,既不用增添限多漢字,又能比較有效地降低重姓名的出現率,那麼又何樂而不為呢?實際上.在港台和海外.華人中的壁聯姓巳相當普遍.特別是已婚婦女,在本人姓名前冠以丈夫的姓更是司空見慣.不足為奇了.如。法國華商女畫家,劉海粟的弟子潘張玉良女士;美國第一位華裔女市長陳李琬著女士,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代表林貝聿嘉女士,香港富聯旅遊公司常務董事陸方寧生女士等.這種璧聯姓既能減少重姓名,又能從姓名上了解女士的一絲婚姻狀配,是值得我們仿效的.美中不足的是,這種壁聯姓只有在女士婚後才能使用.對婚前女子和終身不嫁的女子不適用,而且離婚或改嫁也會造成一定麻煩.按新加坡法律規定,只要本人願意.離婚後的女子仍可保留與前夫結婚時的璧聯姓,也可恢復作姑娘時的姓名;如果再婚,亦可取新的璧聯姓.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採用父姓和母姓的壁聯形式更為合適.實際上,已經有不少人開始實踐,例子見前,不再累述.也許有人會問:今後,一旦璧聯姓大量湧現.這些人婚後的子女該如何獲姓?是否要出現四字姓、八字姓……?其實.這也不必擔憂,只須經過協商.取父母璧聯姓中的任意兩個字就可以了.總之,推行姓名多元化必將使我國重姓名的概率大大下降.能有效地控制重姓名散量的增長.減少重姓名帶來的煩惱.促進各項工作的正常開展。是值得大力提倡的.為了促進姓名工作和姓名學研究逐步走向科學化和現代化.我們建議在計劃生育部門內增設相應的諮詢機構,通過電腦網路.對取姓名工作進行研究和指導.現在,有不少家長,為了防止孩子跟別人重名.往住絞盡腦汁,白費了很多時間仍不能如願.如果實行全市乃至全省.全國的聯網.那麼,該地區的人口狀況.姓名狀況便一目了然.一旦重姓名者達到了一定的限度.便可建議家長給孩子另起他名.電腦儲存還可清楚地記錄一家人的血緣關係,即使子女姓父母以外的姓或只取名不取姓.也不會造成過多的麻煩,我們認為.在現有的條件下,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不知讀者注意到沒有,本文在提判中國姓氏時,自始至終用的是漢字姓氏一詞,而不是漢族姓氏。這是因為我國現有的漢字姓氏中已經包含了許多少數民族的姓氏.不僅有慕容、乞伏、禿髮、拓跋、那、朴、翦、塔、刀、剁、岩、灑、喇、夕、靠、糙、擺、拜、撒、脫、忽等這些明顯的少數民族姓氏.就是一些常見姓,也不是漢族所獨有的.如蒙古族索有包、白、韓、吳、何、胡、關七大姓之說,白族有楊、李、趙、董、段、高、張、王、尹、蘇等大姓,滿族有趙、汪、馬、齊、關、羅、穆、李、楊、吳、蘇等氏,朝鮮族有李氏、金氏等,用字都跟漢族毫無兩樣.人們在對這些姓氏進行人口統計時,往往已把各族同一姓氏的人統計在內.可是.目前的漢字姓氏卻又沒有把我國各民族的姓氏都包括在內.如生活在新疆和東北三省的錫伯族,一般都使用雙字姓.三字姓.甚至四字姓和五字姓.還有珞巴族.俄羅斯族的姓氏.因為都是這些民族姓氏的漢字譯音,所以—般姓書都沒有把它們收集進去,這不能不算是一種缺憾.我們前面已經提到.我國一些少效民族有名無姓,或者部分人有姓.但這些姓並不反映宗族的血綠關係,如傣族的。刀姓,相傳為明代皇帝賜給傣族大小頭人的統一的姓氏.更有一些少數民族長期採用的是連名制.如母子連名、父子連名、夫妻連名.』以至祖孫三代連名.從形式上看似乎有姓,實質上只有名,所以也不能把它們統計在姓氏之列.新中國建立以後,我國一直執行的是一條民族平等的政策,一向尊重兄弟民族的傳統文化,其中當然也包括姓氏文化.幾十年來,一些從事民族工作的同志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成績是巨大的,但由於缺乏協調,很多少數民族的姓氏尚未系統地進行整理,從而也無法編寫出一部真正的,包括兄弟民族姓氏在內的中華姓氏大辭典,1992年,由張聯芳同志主編的中國人的姓名一書終於問世了,這是一部系統介紹我國56個民族姓氏制度的好書,但要把各族姓氏都收錄到中華姓氏大辭典中去,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作為拋磚引玉,我們根據有關資料,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編寫了滿族姓氏,附錄在辭典之後,僅供讀者參考。由於水平和條件的限制,本書的錯誤與缺點在所難免,還望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們提出寶貴的意見,並盼望熱心的讀者們提供資料和線索,把一些遺漏的至今仍在使用的姓氏函告我們,以便在該書再版時,使它更全面些、更完美些。中國姓氏辭典作者1994年3月
推薦閱讀:
※男女問題(暴強)
※銷售中有哪些常見的銷售問題、都是怎麼解決的?(職面未來的回答,18贊)
※蛇咬傷多發 抗蛇毒血清稀缺 江山蛇醫廖其貴中草藥解決大問題
※書房字畫也須注意風水 五大問題須注意
※別再問啦!男人最怕女友問這11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