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伯末揭秘十二經脈與臟腑的關係_十二經脈,中醫學家秦伯末,中醫基礎理論_中醫講堂

秦伯末揭秘十二經脈與臟腑的關係來源:中國中醫 網站編輯:喜梅 出稿時間:2010-10-09 點擊:

十二經脈與臟腑有密切聯繫,臟腑也學要它來和各個組織取得密切聯繫,這就是經絡。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簡稱,經脈上下直行,絡脈左右橫行,用粗淺的比喻來理解,經似地上的長江大河,絡似江河之間的溪流溝瀆,上下銜接,左右貫通,好象一個環子,周流不息,循行無端。

經絡相當複雜,主要的有十二支,稱做正經,即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絡經,是為手三陰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大腸經,是為手三陽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是為足三陰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是為足三陽經。這十二經的循行路線,有一個簡單的口訣:「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臟。」就是手陰經從胸走手而交於手陽經,再由手陽經從手走頭而交於足陽經,再由足陽經從頭走足而交於足陰經,再由足陰經從足走內臟而交於手陰經,成為一個循環。把十二經分開來說,由手太陰而手陽明,而足陽明,而足太陰,而手少陰,而手太陽,而足太陽,而足少陰,而手厥陰,而手少陽,而足少陽,而足厥陰,而手太陰。這樣,循環不息地有陰入陽,由陽入陰,從表走里,從里走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一般以為經絡適用於針灸,殊不知經絡由於循行全身,很自然地把全身劃分為若干區域,並建立起體表和內髒的表裡關係,因而可從某一區域內所發生的癥狀,測知發病的經、臟,並能根據這一經、臟來進行治療,所以在內科臨症上也占重要地位。例如十二經的發病:肺手太陰經發病常見喘咳,缺盆中痛,兩手交心,臑臂內側前緣痛厥,掌心發熱;大腸手陽明經發病常見齒痛喉痹,肩前臑內作痛,食指痛不能動;胃足陽明經發病常見鼻衄,口,唇內生瘡,膝臏腫痛,沿膺乳股脛外側足背皆痛,足中指不能屈伸;脾足太陰經發病常見舌本強硬,胃脘痛,股膝內側發腫厥冷,足大趾不能運用;心手少陰經發病常見心痛,脅痛,臑臂內側後緣痛厥,掌心發熱;小腸手太陽經發病常見咽痛,頰腫,肩臑、肘臂外側後緣疼痛;膀胱足太陽經發病常見頭痛,項強,腰脊痛,尻腘腨足等部均痛,足小趾不用;腎足少陰經發病常見咽腫,煩心,脊股內側後緣疼痛痿厥,足心熱痛;心包手厥陰經發病常見手心熱,肘臂拘攣,腋下腫,胸脅脹滿;三焦手少陽經發病常見耳聾,喉痹,頰痛,耳後、肩臑、肘臂外側均痛,無名指不用;膽足少陽經發病常見頭痛,眼外角痛,腋下腫,胸脅髀膝外側直至脛骨外踝前皆痛;肝足厥陰經發病常見喉干,胸滿,疝氣,遺尿,或小便不利。以上十二經病症,均可就其何處痛,何處熱腫,分別治療所屬的各經、臟,瞭若指掌。

十二經有別行的一部分,出入陰經和陽經之間,作為中途聯繫的通路,比較絡脈為深長,被稱作「經別」。經別之外,又有循行體表不入內臟,起於四肢末梢,行於四肢脘、肘、腋、踝、膝、股之間,與經別走入深部恰恰相反的,稱做「經筋」。還有十五絡為經脈傳注的紐帶,絡和孫絡錯綜分布於諸經之間。

十二經稱為正經,與它相對的有「奇經」,包括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陽蹻脈,陰蹻脈、陽維脈、陰維脈,稱做奇經八脈,可補正經的不足。八脈中督脈沿脊內行於身後,主一身之陽;任脈沿腹內行於身前,主一身之陰;沖脈走腹內散於胸中,為十二經的衝要,皆起於會陰部,所謂一源而三歧;帶脈則環繞季脅下,猶如束帶,總約諸經;蹻有蹻捷的意義,其脈行於肢體外側稱陽蹻,行於內側的稱陰蹻;維有維繫的意義,維繫諸陽經的為陽維,維繫諸陰經為陰維。八脈中督脈、任脈和十二經相合,稱為十四經,最為重要。

十四經各有穴位,穴有孔隙的含義,故也稱「孔穴」。這些穴位聯屬在一定的經脈上,為臟氣輸出而聚集於體表的部位,故又稱「腧穴」和「經穴」,腧即轉輸的意思,因而或作「輸穴」,並簡寫為「俞穴」。十四經共有三百六十多穴,各有專名,茲簡單地介紹各經起止穴位和總穴數如下。

1. 手太陰經:起於中焦中府穴,止於拇指少商穴,共11穴。

2. 手陽明經:起於食指商陽穴,止於鼻旁迎香穴,共20穴。

3. 足陽明經:起於目下承泣穴中,至於次趾厲兌穴,共45穴

4. 足太陰經:起於大趾隱白穴,止於胸脅大包學,共21穴。

5. 手少陰經:起於胸中極泉穴,至於小指少沖穴,共9穴。

6. 手太陽經:起於小指少澤穴,止於耳前聽宮穴,共19穴。

7. 足太陽經:起於眼內角睛明穴,至於小趾至陰穴,共67穴。

8. 足少陰經:起於足底湧泉穴,止於巨骨下俞府穴,共27穴。

9. 手厥陰經:起於胸中天池穴,至於無名指中沖穴,共9穴。

10. 手少陽經:起於無名指關沖穴,止於眼外角絲竹空穴,共23穴。

11. 足少陽經:起於眼外角童子髎穴,至於小趾、次趾竅陰穴,共44穴。

12. 足厥陰經:起於大趾大敦穴,止於胸中期門穴,共14穴。

13. 督脈:起於尾骶端長強穴,至於唇內上齦齦交穴,共28穴。

14. 任脈:其餘兩陰間會陰穴,止於唇下承漿穴,共24穴。

臟腑與經絡,在生理方面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喻嘉言曾說:「治病不明臟腑經絡,開口動手便錯。」但明白臟腑經絡以後,又究竟如何來應用於臨症呢?現在舉肝作例子來說明。從臟腑和經絡的生理和病理方而,對於肝病的認識可分如下數項。

1. 依據「肝藏血」,又「其化為榮」。認識到貧血症與肝有密切關係。

2. 依據「肝者罷極致之本,魂之居也」,又「謀慮出焉」。認識到肝病與疲勞和情緒極有關係。

3. 依據「肝者將軍之官」,又「在志為怒」。認識到肝氣善於橫逆衝激。

4. 依據「其性為暄」又「此為陰中之少陽」。認識到肝病能發生「火」的癥狀。

5. 依據「風氣通於肝」,又「其用為動」。認識到肝病又能發生「風」的癥狀。

6. 依據「春三月此為發陳,逆之則傷肝」,又「其令宣發」。認識到肝病會有氣血不能條達和鬱結的現象。

7. 依據「肝開竅於目」,又「其華在爪,其充在筋」。認識到肝病能影響眼目和筋膜。

8. 依據「肝足厥陰之脈,循陰股,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出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認識到肝病又可影響到頭面、巔頂、脅肋、小腹、前陰和下肢等部。

此外,依據五行生剋規律,「水生木、木克土」。認識到腎陰虧乏能生肝病,肝病易使脾胃受害,因而有陰虛肝旺,肝胃不和等名稱。這樣,根據肝臟和肝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去認識肝病,就成為治療肝病的一套理論。以此作為依據,從而分析癥狀,考慮治法,都可頭頭是道了。


推薦閱讀:

2018年度盤點——十大醫學突破
記憶法記憶醫學內容
一句話翻譯分享(醫學類)(27)
經絡的本質與發現
中老年人支氣管炎怎麼辦?日常護理四要素尤為關鍵!

TAG:醫學 | 中醫 | 理論 | 中醫學 | 中醫基礎理論 | 關係 | 經脈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