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欣賞古詩

李洪森

詩是用來寫人性和人心的。欣賞古詩首先要了解人性和人心,每個人生命的閱歷和人生的積澱,都會影響欣賞詩的深度和廣度。我這裡只是闡述欣賞詩最基本的方法。

凡是耳熟能詳的詩一定是好詩,可我們有時只知道它好,不知道好在哪裡。簡單地說,好詩一定是在寫作動機上,寫出了積極健康的情感,在寫作意境上,創立了自由廣闊的空間,在寫作語言上,練就了別具一格的特色。寫出了人性深層的矛盾,表達了人心深處的細膩。好詩經得起多人的評說和時間的檢驗,它的生命力在於:給人啟迪和展望,催人奮發和進取;讓人享受和陶醉;送人鼓勵和寄託。

詩的三要素分別是情思、意象和語言。

一、 情思要求我們從寫作動機上欣賞

「詩言志,歌詠言」。詩就是寫人內心深處的愛,沒有愛就不會有詩。人的情感是極其豐富的,更是極其敏感的,不可迴避的生離死別,身陷其中的得失榮辱,會無聲地放大與生俱來的喜怒哀樂;難以逃脫的生老病死,身臨其境的功名利祿,會無言的勾起內心深處的愛恨情仇。這本是每一個人都有的生活體驗,對於感覺敏銳的詩人,自然而然成為了創作的動力,也成了創作的源泉。可以說,好的詩是作者通過藝術的手法演繹了人類共有的情感,重合了讀者某些人生階段的感受!

作者寫詩受著心情的制約,心情與作者的生評和寫作背景有直接的聯繫。所以欣賞詩之前,必須了解上述兩個方面,才能把握作者的寫作動機,理解作品反映的情思。

被人傳誦的詩,它的動機一定健康向上的,所反映的情感一定是真切感人的。就是現在常說的正能量。孔子輯錄《詩經》後,為它定的基調是:「哀而不傷,樂而不淫,怨而不怒,溫柔敦厚。」這成了後來詩的主格調,說的直白點,生存和繁衍是人類生活的主題。詩必須為這個主題服務。可以失望卻不許絕望,可以厭世決不能棄世,要愛自然,愛人類,愛生活,詩中反映的不是腐朽而是希望,不是衰敗而是生機,不是沒落而是活力,不是頹廢而是美好,不是麻木而是感動……不管詩的素材是寫景、狀物、抒情、言志、詠史、說理哪一種,都要寫出積極向上的情緒來。可見,從寫作動機上說,愛和希望、奮鬥和進取、生機和活力、感動和想往,無奈和慰藉,悵惘和思念……是文字成為詩的最起碼要求。至於詩的層次高低就決定於作者的胸懷格局和文筆靈性了。(可參考陸遊和毛澤東的關於梅的詞)

從詩在動機上必須反映情思來看:好的詩作,必然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作者表達的情感,一定是重合了世上多數人曾有過的體驗,說出了眾人想說不能說,想說不會說的感覺。這感覺或許是「慈母手中線」縫出的至愛;或許是「紅豆生南國」長出的真情;或許是「野火燒不盡,」生出的希望;或許是「好雨知時節」帶出的喜悅;或許是「人面不知何處去」的無奈;或許是「青山依舊枕寒流」的傷感;或許是「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告知;或許是「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豪邁……凡此種種,寫出人性美好和人心善良的都是好詩。徜徉在詩海,感受著錯過美麗的無奈,遺失緣分的追悔,流逝青春的嘆息,走來明天的祝福……

二、 意境要求我們從寫作技巧上欣賞

詩作為一門藝術,也有其專有的術語。意象和意境便是,什麼是意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客觀形象與主觀心靈融合成的帶有某種意蘊與情調的東西。簡單說,就是用來寄託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一切景物甚至社會中的一切人事,都因自身的特點,被人們賦予了的不同的情感。此謂王國維的「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移情於景,存心於物,凝神於形,寓意於象,這是詩的意象手法的不同表述。如,桃花:象徵美人。牡丹:寄寓富貴。楊花:有飄零之意。如,逐鹿:喻群雄並起。抱柱:喻堅守信約。爛柯:喻離家年久。記住,詩中所描繪的自然景色,所詠嘆的社會事物,所刻畫的人物形象,所描繪的生活場景,所鋪陳的史實情節,都是意象,都是用來寄託情思的。讀詩時一定要從注釋中理解相關的意象是什麼,這便於我們讀懂詩。注意,同一事物的意象有時也在變,正如,景物是不變的,變的是人的心境,不同的心境看同一景物,就會得出不同的感覺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就是這個道理。

意象的選擇只是詩歌創作第一步,當意象上升到意境時,詩便完成了創作。何為意境呢?簡單的說,就是創作詩歌的環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通俗點說,就是詩人把自己的心境和感受,通過組合意象創造出「意與境諧」的藝術境界,是作者為我們創立的詩歌之外的欲說不能,欲想不盡的場景。意象最終是為了建構起詩的意境,就好比道具與舞台設計的關係。意境與意象一樣,都是情與物的結合體。從形式上看,意象與詞句相關,意境則與全篇對應,意象可理解為字句的意思象徵,意境更注重一首詩的整體環境,是作者的意念通過詩歌帶給讀者想像的情境。

詩歌創作過程是一個觀察、感受、醞釀、表達的過程。作者對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寄託給一個選定的事物,使之融入作者的感情色彩,讓其有了意象,再把意象通過藝術的形式達到意境的狀態,創造出詩歌,使讀者在品味(不是閱讀)時,能根據意境在內心進行二次創作,在還原詩人所見所感的基礎上滲透自己的感情。這是寫作的方法和技巧。意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眼前的因素,稱為實境;一是言外的部分,稱為虛境。虛境是實境的升華,是實境創造的意向,制約著實境的描寫,是意境的靈魂。虛境通過實境來表現,實境在虛境的統攝下加工,於是,意境的特徵就是虛實相生。繼而詩就有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等寫作方法,有了「興、比、賦」的基本表現方式。最終展現意境三個特點:(1)表真摯之情。(2)狀飛動之趣。(3)傳萬物之靈。

帶有作者情感的事物意象通過寫作方法組合起來,就構成了詩的意境。欣賞詩時,了解了事物的意象後,就容易得出詩的意境了。中華文化注重形式和內容的統一,一個集會上,所有人都穿上紅黃衣服,不用說,一定是喜慶的事。這就是所謂的造勢、渲染,這兩點做好了,結論自然出現。寫詩也同理,如,馬致遠的《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些事物是詩中的意象,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凄清,傷感,蒼涼的意境。再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有如下意象: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這些意象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幅融情於境的畫面:詩中沒有直抒對友人依依不捨的眷念,而是通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象,表達送別友人的深情摯意。句句寫景,實際上句句都在抒情。

再平白的詩,也要有意境,沒有意境的詩,只能是順口溜。古人說,好的詩,能夠「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在於言外」。這就是意境的美感。詩人表達的情感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含蓄在篇幅之外,但必須都付與讀者去想像,將讀者引入一個詩的境界,為讀者開拓廣闊的想像餘地。完成「有餘不盡」的要求,做到了詩人和讀者的共同享受。比如白水和茶水,無滋無味的白水,我們在喝,但不是詩,有色有香的茶水,我們在品,那才是詩。中華文化的精髓是點到為止,意猶未盡。生活中看穿不說穿,看透不說透,給別人留有迴旋空間,也就是面子。這種個人修養,同樣用於詩的創作,詩不能把話說白了,要給人留出想像的空間,回味的餘地,這就是意境的反映。如,「我的媽媽非常美麗」這沒有意境,「我的媽媽像花兒一樣」就有了意境,它給了人想像的啟示,又沒有說具體是什麼花,更給了人想像的餘地,你認為什麼花美麗,就可以將媽媽想像成什麼花。再比如,李白的《靜夜思》,詩中到底是思念家鄉的父母、妻子、兒女、朋友、山川、景物等,沒有說出來,這就是意境。不同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去想,這是這首詩傳播千年的原因。記住,詩裡面的畫龍點睛一定是畫蛇添足。

從詩在結構上必須有意境來看,好的詩,必然意境深遠,韻味無窮。讓你的想像有了自由的天地。帶給不同歷史時期的人,不同社會階層的人,不同生活地域的人共同的心靈體驗。又會因為每一個人的經歷、文化、感悟的不同,同一個意境,又給了不同的人不一樣的想像,在不同人的腦海中形成了不同的畫面,在不同人的心裡延伸了不同的程度。還由於古詩向來「興寄」的傳統,加之「詩無達詁」的現實,讀者的理解,有時不一定是作者此意,這正是詩的魅力所在。為什麼一首詩,讀了一千年,品了一萬遍永遠有滋有味,就說明這個想像空間,永遠是彈性的,隨著你的心境和情感而變化。

三、 語言要求我們從字詞選取上欣賞

語言是詩歌的載體,構成語言的字詞直接影響著語言表達,漢字的優勢使詩中多了音律的美感,這種美感不僅是平仄,也在韻角上。這要求詩首先必須要押韻,給人音律上的美感,詩一定是押韻的,這是詩的最基本要求。雖然押韻的不一定是詩,但不押韻的一定不是詩,有些詩好像是不押韻了,其實這是漢語的演變造成的,另外,民國時期規定的普通話,主要是以北方語言為主,詩當時以南方語言為主寫的。

漢字具備拼音文字所不具備的特點,就是漢字與詩的意象表達有著天然的聯繫,甚至有人提出「字思維」。不過,作為象形文字的漢字在演變過程中,已逐漸抽象化。在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這六種造字方式中,象形的比重越來越小,現代漢字成為純粹的語義符號。於是,詩的意象主要藉助代表物象的辭彙,而不依賴組成辭彙的字的形象性了。儘管如此,漢字殘存的象形特徵,對於詩的意象表達,還是不無助益的。美國詩人龐德曾感嘆,用象形構成的中文永遠是詩,相反,一大行的英語字卻不易成為詩。

欣賞詩時不僅要琢磨字詞的意象,也要從字詞形成的語言風格來欣賞。「文如其人」,要準確的把握詩歌的語言特點,就必須因人而異,了解不同時期不同詩人的風格流派。因人定格,知人論詩,才能對詩歌的語言特點作出準確的分析、判斷、鑒賞。(1)平實質樸。如賈島的《訪隱者不遇》,陶淵明的詩、李煜的詞。(2)含蓄雋永。如李商隱的《雨夜寄北》,杜牧的絕句、李清照後期的詞。(3)清新雅緻。如楊萬里的《小池》,孟浩然的《過故人庄》。(4)形象生動。如蘇軾的《赤壁懷古》。(5)絢麗飄逸。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6)簡潔明快。如賈島的詩、馬致遠的散曲等。(7)雄渾壯麗。如曹操的《觀滄海》。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人。(8)粗獷豪放。如李白的《將進酒》。宋詞中的豪放派,以蘇、辛為最傑出代表。(9)沉鬱頓挫。如杜甫的《三吏》《三別》。(10)悲壯慷慨。如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11)纏綿哀怨。如柳永、李清照。

  

中華語言博大精深,奧妙無窮,尤其是古詩詞語言更是凝練有加,真可謂一字千金。元代文學家元好問曰:「文須字字作,亦要字字讀。咀嚼有餘味,百過良未足。」因此,須細細推敲,方能解其中之味。

從詩在文字上有固定形式來看,好的詩,不論是什麼風格,語言都要「用意十分,下語三分」,凝練而含蓄,言盡而意無窮。一要講究準確和傳神。描摹物態能抓住特徵,描摹心理能妙傳心緒,描繪情景能使人身臨其境。二要講究跳躍和留白,省略可省可無的詞語,成為詩意所在,詩味所在。前者讓字里啟人聯想,後者留空白開人悟性。

詩,最好是背下來,然後慢慢揣摩,細細體會。

 2016年8月8——11日


推薦閱讀:

2018屆古詩鑒賞試題彙編11題(含答案)
描寫春、秋、冬、雨、山的古詩和名句
兒童必背古詩80首,兒童唐詩古詩大全
漢樂府與古詩十九首之異同
八年級下冊古詩文默寫答案

TAG: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