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依戀」不是同性戀
父親常年不在家,男孩從小就在女人堆中,到了青春期還去女澡堂,然後,悲催了。
「同性依戀」不是同性戀
文/張久祥 編輯/商倩倩
兒子領回男孩,說要跟他結婚
經過候診室時,我就注意到了這對父子,兒子20歲左右,面目清秀,表情淡定,坐在沙發上翻著雜誌。父親在走廊的另一頭,不停地走來走來,嘴裡叼著煙,手裡拿著火機,隨時準備點火的樣子(醫院裡不準抽煙)。
我請護士小姐把他們領進來。
父親先開口說話,讓幫他看看孩子還有救嗎?要是沒救,就準備不認他這個兒子了,要斷絕父子關係。我能感覺父親的怒火已經一觸即發。到底是什麼讓這個父親如此憤怒?
「我兒子是同性戀,我們家祖祖輩輩從來沒有出過這麼丟人的事情,你說,怎麼就養出來這麼個不成器的東西!我就這麼一個兒子,我都早早把婚房給他預備下了,他竟然把一個男孩領回家來,說要跟他結婚!」
「爸爸,你不明白,我愛他,我喜歡他,我只想和他結婚!」兒子也很激動,語氣非常堅決。
「啊呸!你要跟他結婚,除非我死了!」父親把煙從嘴角取下來,一把揉碎了扔在地上。
我看這父子倆僵在這兒了,趕緊打圓場,在父子二人的對峙中,總算把基本情況了解清楚了。
兒子今年22歲,是家中老小,上面有3個姐姐,家裡原來是農村的,好不容易有這麼一個男孩,全家上上下下都視若珍寶。父親後來調到市裡一個大型企業當廠長,全家也都跟著遷到市裡,經濟條件好轉後,很早把兒子的婚房都預備下了。誰知道,兒子在22歲時,突然往家裡領了個男孩,宣稱自己是同性戀,要和那個男孩結婚,父親一氣之下,第二天就把那套婚房賣了。兒子跟家裡鬧翻以後,家也不回,跟他那個男性戀人一直住在賓館裡。父親左思右想,又生氣又後悔,但就這麼一個男孩,聽人家說同性戀是一種心理疾病,所以想找心理醫生來看看,看看能不能讓孩子改邪歸正,好好找個女孩談戀愛結婚。
兒子從小就被當成女孩養
我沉吟著沒有說話,對於同性戀的診斷需要格外地慎重,有些是真的同性戀,有些其實並不是真的同性戀,而一旦被貼上同性戀的標籤,家庭、社會、甚至求助者自己,都會以不同的眼光看待這個事情,會給求助者的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
您看這樣好嗎?如果您相信我,我可以跟您兒子單獨談談嗎?有些資料我還要進一步詳細了解。
父親氣呼呼地出去了,留下我和男孩在諮詢室里。男孩非常坦誠,我慢慢從他嘴裡了解到了他的成長過程。男孩上面有3個姐姐,二姐比他大三歲,三姐只比他大一歲,從小家裡都把他當女孩養,幾個姐姐穿剩下的衣服都給他,什麼花衣服、花裙子,而且因為跟幾個姐姐年齡相差不大,又是家裡唯一的男孩,姐姐們都很疼他,從小就帶著他在女孩堆里混,根本就沒拿他當個男孩看待,到了十一、十二歲,媽媽還帶他到女澡堂洗澡。因為從小家裡都拿他當女孩養,他的氣質、長相也都比較像女孩。初二時,班上有個男同學跟他一直很要好,有次在同學家裡玩時,那個男同學把他按在床上,雞姦了他,從那以後的兩三年,他就封閉了,也不願意跟女孩在一起玩。過了青春期,到了高一高二,突然反過來又對男性特別感興趣,也不害怕了,就覺得看見男性有一種性的萌動,從那以後就開始跟男孩談戀愛,這個結婚對象是他處的第3個男朋友。
爸爸常年不在家,父親角色缺失
我讓護士把父親請了進來,換成我和父親單獨談,男孩在外邊等。
我跟父親又交流了幾句,印證了我的想法,果然,在孩子很小時,父親的角色是缺失的,一直在外邊工作,不常回家。導致家裡從小就沒有一個同性認同和模仿的對象,缺乏成長為一個男性的榜樣。他又一直被家人、身邊的人當成女孩待,自己對自己的性別定位就有些模糊。
孩子性別意識的形成在 0~3歲,這時生理性別已經具備,需要建立社會性別。比如男孩就要讓他產生自己是男孩的意識,穿男孩的衣服,玩男孩的玩具,父親要給孩子是一個男孩的暗示,你是個男子漢。
到了青春期,孩子有了性的萌動和衝動以後,媽媽還帶他去大澡堂洗澡,讓他消滅了自己的性別意識,導致他實際上對男性女性都沒有感覺。只是後來被性侵犯以後,恐懼又轉換為對男性神秘感的依賴,第一次的性行為又是和男性發生,這可能就成為他的轉折性事件。
如果在青春期,由同性的父母多跟孩子交流,比如父親跟兒子,母親跟女兒,強化孩子的性別意識,這樣在成長過程中他的社會化的性別意識被固定下來,今後他在擔當不管什麼角色,承擔什麼工作的時候,他就會很明晰自己的性別角色,而不會出現婚姻能力不夠的情況。
提高孩子內在的自我性別意識
父親忍不住了:「鬧了半天,原來是我們的教養方式導致他成為同性戀的?那我的孩子還有救嗎?」
我初步認為這孩子不是真正的同性戀,如果不放心,可以帶孩子再去做個雌激素檢查。如果在12—16歲之間會相對容易調整一些,現在都已經成年了,稍稍有些晚,但是還是可以努力,比如提高孩子內在的自我性別意識,進一步提高社會適應性。
父親頻頻點頭:「都怪我們不懂教育,從小沒有注意,把好好的孩子給耽誤了,誤入歧途。您這麼一說,我心裡放心多了,至少還不是無可救藥對吧?」
我建議他先別著急,別給孩子太多壓力,回去跟孩子好好溝通下,下次再帶孩子一起過來。
父親千恩萬謝地走了。
對這個案例,我的診斷是假同性戀,如果是真的同性戀呢?事情又會如何收場?雖然社會現在對同性戀已經寬鬆了很多,但是對任何一個當父母的來說,要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戀還是很困難的。
「青春期同性依戀」不是同性戀
我已經不止一次接待過這樣的孩子和父母,父母都是如臨大敵,父母這種態度其實可能反而強化了孩子的同性戀取向,而大部分,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最多只能算是「青春期同性戀」症候群。「青春期同性戀」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同性戀,準確地說,它應該被稱為「青春期同性依戀」。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內容和意義卻是大相徑庭。
同性戀是指一個人在性愛、心理、情感上的興趣主要對象均為同性別的人,無論這樣的興趣是否從外顯行為中表露出來。那些與同性產生愛情、性慾或戀慕的人被稱為同性戀者。
從兒童期到青年期的性心理發育大致要經歷:兩小無猜期、兩性疏遠期、兩性愛慕期和正式婚戀期。在兩性疏遠期,青少年往往會經歷另一種情感體驗:同性依戀。這一方面是由於外部環境的變化,如升學等因素造成孩子的心理壓力,加上父母對孩子與異性之間的交往多半持戒備或禁止態度,使他們一時間無所適從,導致更多地與同性交往。另一方面青春期的孩子心理發育還不成熟,他們對新鮮事物非常好奇並樂於嘗試。超女偶像李宇春的中性路線、演藝明星中的同性戀行為、社會上對「同性戀」話題的諱莫如深等等都讓他們感到新鮮和刺激,想一探究竟。他們也喜歡刻意模仿一些看上去很有「個性」的行為,以引起他人關注或證明自己已經是「成人」了。三是由於在青春期生理上會發生顯著變化,他們往往容易對異性產生朦朧的好感,渴望戀愛,但其戀愛過程卻極易受挫,這樣就可能導致對異性戀失去信心,轉而傾向同性。本案例中發生的青春期同性侵犯雖然極其特殊,但是也是一個主要誘因。
而這些現象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同性戀,而只是情感上的相互依賴。青春期出現同性依戀是很正常的現象,不要過分關注或採取過激行為,那樣反而可能使孩子們「弄假成真」。但也不能不聞不問,不予關心。應注意同性依戀對孩子身心發展的影響:如果同性之間過於依戀,就容易失去與異性交往的興趣和機會,從而導致性別角色混亂,對未來成年後的社會生活產生不良影響。家長和老師應鼓勵他們與更多的同學交往,不要陷入兩個人之間的狹小圈子,以減少特定對象之間的同性依戀感。同時,鼓勵他(她)們與異性同學進行正常的交往,建立真正的友誼,以發展其性別角色認同感。這樣就可以幫助和引導孩子們走出「青春期同性戀」的誤區,順利渡過成長的每個階段。
推薦閱讀:
※易百科:同性戀的起源是什麼?
※同性戀分手應該如何挽回?
※中國,不該拒絕同性戀
※同性戀是自然現象,歧視同性戀才是超自然現象
※你好哇 沈嘉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