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歌且行 帶上耳機跟隨唐詩去旅行(組圖)

「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李白在24歲時就開始了他的且歌且行的漫遊之旅。以李白、杜甫、白居易、岑參為代表的唐代詩人,以生花的妙筆描繪了中國的壯麗山河,其中的一些名篇更是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代表作。跟著唐詩去旅行,親歷山水,讓唐詩牽引我們夢回唐朝——唐詩因旅行而更加絢爛,旅遊因唐詩而更加神聖。只有親身經歷了唐詩山水的大美和大賞,才能體味唐詩何以經久不衰的真諦。每一個讀過唐詩和正在閱讀唐詩的人,都會有上路的衝動。現在就跟著我們出發吧。我夢過、我來過、我見過、我實現過——讓我們從唐詩開始。「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

陽關位於敦煌市西南70公里的南湖鄉西側,為漢武帝 「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是絲綢之路上通往西域南道的門戶。自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以來,陽關和玉門關一南一北,成為沿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進入西域和兩大邊陲要塞,陽關是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中國的邊塞古關中,知名度最高的要數陽關、玉門關了。唐代詩人、畫家、音樂家王維在咸陽送別好友元二出使安西時,別情依依,動情地寫下了一道傳世不朽的《送元二使西安》:「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與玉門關同期建於漢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設都尉管理軍務。從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歷史的久遠使關城烽燧少有遺存。陽關故址何在?史書的記載為我們留下了彌足的珍貴資料。《元和郡縣誌》載陽關,在縣(壽昌縣)西六里。以居玉門關之南,故曰陽關。本漢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車。後魏嘗於此置陽關縣,周廢。」巴黎藏敦煌石室寫本《沙州地誌》載:陽關,東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壽昌)縣西十里,今見毀壞,基址見存。西通石城、于闐等南路。以在玉門關南,號曰:「陽關」(註: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可見唐時陽關已毀,僅存基址。古壽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鄉北工村附近,陽關在壽昌故城西6里,或10里處,當指約數而言。專家考證,陽關故址就在今南湖鄉西面叫「古董灘」的流沙地帶。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達陽關故址:「古董灘」。1943年向達先生在這裡考察時寫道:「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灘,流沙壅塞,而版築遺迹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時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錢之屬,其時代自漢以迄唐宋皆具,古董灘遺迹迤邐而北以迄於南湖北面龍首山人俗名紅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東西流沙湮沒,廣闊不甚可考。」1972年酒泉地區文物普查隊於古董道西14道沙渠後,發現大量版築牆基遺址,經試掘、測量,房屋排列整齊清晰,面積上萬平方米,附近有繼續寬厚的城堡垣基。陽關故址當位於此處。古代陽關向北至玉門關一線有70公里的長城相連,每隔數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陽關附近亦有十幾座烽燧。尤以古董灘北側墩墩山頂上的烽燧最大,地勢最高,保存比較完整,烽燧周圍有半人高的鐵欄圍護。陽關古塞何以建在這片荒漠之中?考古學家研究發現,陽關佔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險要地勢。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窪池和西土溝是最大的獨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這裡就已成綠洲盆地,有發達的火燒溝文化;漢唐時期,陽關軍士即藉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溝平時上游乾涸,下游有泉水匯成水溪北流,時有山洪暴發。洪峰過後,溝岸紛紛塌落,河閑加寬,大量泥沙順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積。泥沙在西北風吹揚搬運下,形成條條沙壟,陽關古城遂逐漸被水毀沙埋。多數人都是先從唐代詩人王維一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中首次知曉陽關的大名,而一曲如泣如訴的《陽關三疊》更使陽關成為了絕域荒涼的代名詞。陽關故址在敦煌市城西的古董灘上。古城關東為農田,遠處有壽昌城廢址,三面沙丘,沙梁環抱,流沙茫茫,一望無際,北面有一漢代烽燧,保存完好。東為紅山口,西有南北直向的深溝。現在古陽關已被流沙掩埋了,新修了陽關博物館。但從古董灘向西翻越幾道山樑,仍能看到陽關的遺址,與腳腕一樣高低的牆基隱約可辨,碎瓦破磚已散落遍地,只能令人發思古之幽情,望遺址生感慨。
推薦閱讀:

尷尬一瞬間:聚焦奧巴馬夫婦(組圖)
10大貌醜名導演們的老婆美艷大比拼(組圖)
罕見 抗戰中的國軍——女兵(組圖)
女性早更中醫防止有妙招(組圖)
【極品美圖】不可思議的精彩圖片(組圖)

TAG:旅行 | 耳機 | 唐詩 | 組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