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冠一怒為紅顏:康熙炮製的謠言
長篇巨著《鹿鼎記》是金庸十四天書里,最像歷史小說的武俠小說,連金庸自己也在小說「後記」里,坦言「《鹿鼎記》已經不太像武俠小說,毋寧說是歷史小說」。這本書里,漢人最恨的不是康熙,而是吳三桂,那個衝冠一怒為紅顏,從此葬送了大明江山的吳三桂。
然而「最像歷史」也不是歷史,真實的吳三桂自然和小說家言不一樣。
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崇禎皇帝在統御天下十七年之後,自縊身亡。同一天,闖王李自成進入北京。
作為明朝最後一支精銳,提督遼東軍務總兵官吳三桂的一舉一動都將影響最後的結局,不論是李自成還是努爾哈赤都在拉攏他。
從關外趕來護駕勤王的吳三桂在山海關駐紮下來,他沒有迎來人生中的抉擇時刻——大順軍自動堵上了這條路。
後來的故事眾所周知,吳三桂因為李自成霸佔了秦淮八艷之一的陳圓圓而「衝冠一怒為紅顏」,大開山海關之門,投降清朝。歷史到此戛然而止,吳三桂降清原因成為定論,這個故事般傳奇的史實,其實是清朝統治者故意而為的。
回到吳三桂還在山海關駐紮時,在收到崇禎自盡的消息後,他可以選擇攜帶50萬軍民以卵擊石地進攻大順王朝,也可以選擇投降——此時的清兵雖然開始拉攏他,但吳三桂沒有想過降清。
就在此難以決斷之際,卻傳來噩耗——不少暗中逃出的官員遮道哭訴大順軍在北京拷打明朝官員追贓之事,而吳三桂的父親也在其中。
史書對這一段的記載是含糊不清的,有說吳三桂本欲投降,因其父被殺作罷;有說吳三桂對其父的勸降置之不理,選擇做忠臣而非孝子。無論哪一種,這裡面都沒有「紅顏」出場的機會。
由於缺乏記載,吳三桂為何決定與李自成決裂原因成謎,但沒有投降大清是真。他的做法非常符合為崇禎報仇的說法,即借滿洲八旗軍之力,共同剿滅闖王亂兵。
在大清與吳三桂合兵擊敗闖王后,吳三桂的武裝實力雖然無法控制當時的局面,但他在發布的檄文中依然稱:「周命未改,仍是朱家之正統。」並且要求「凡我臣民為先帝服喪,整備迎候東宮」。同時提出,「毋傷百姓,毋犯陵寢,訪東宮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黃河為界,通南北好」。
按照吳三桂的設想,前明皇子在南京立國的要求是一個非常精明的政治台階,若能照著這個諾言去履行,保留漢族政權,南北通好,他吳三桂說不定還是力挽狂瀾的歷史功臣。
這樣的吳三桂被南明皇帝認定為大明第一忠臣,加官進爵。《明季北略》等書在這階段大肆宣揚吳三桂的忠貞,便是史可法等人也對吳三桂讚不絕口。
但吳三桂錯估了滿清的軍事力量,清軍所到之處所向披靡,若非一道剃髮令能早統一中國五十年,吳三桂自然就站到了清朝統治者一方。
順治八年(1651年),清廷命吳三桂和李國翰一起率軍入川,攻打張獻忠義軍余部。十四年,吳三桂以平西大將軍職,南征雲貴,攻打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桂王永曆政權。十六年,吳三桂攻下雲南後,即委其開藩設府,鎮守雲南,總管軍民事務。十八年,師出緬甸,擒殺桂王。
吳三桂為清朝一統天下立下汗馬功勞,然後就不得不面臨「狡兔盡良弓藏」的尷尬局面。一生征戰的吳三桂在康熙意圖削三藩後選擇造反起義,差點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根基。
這種先叛南明小朝廷、再叛清政府的行為令雙方都難以忍受。故明遺老和一切反清者將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一事添入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被大順軍將領劉宗敏所掠,吳三桂聞之,拔劍斬案曰:「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見人耶?」
康熙也撿起這種貶損之語,寫入以後的官書如《明書》、《清史列傳》等,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成功從野史中走進正史。一代平西王不僅死後被分屍,其人格也被貶責。
推薦閱讀:
※康熙是幾阿哥?
※陳漢典:蔡康永曾說把《康熙》交給我
※康熙皇帝的這位老師,從政53年,升遷28次,古來稀有!
※康熙諸孫排行
※8月25日:康熙全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