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傳媒研究》:實現新聞與文化的融合
今年3月6日,參加「兩會」的全國政協新聞出版界代表與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舉辦了主題為「擔負文化繁榮重任 推進新聞文化事業」的研討聯誼會,賈慶林發來賀信,孫家正、柳斌傑等領導同志作重要講話。通過研討和聯誼,大家進一步明確了發展我國新聞文化的重大歷史使命。
新聞與文化的結合、匯合和融合,形成了中華文化大家族中特色鮮明的新聞文化。新聞文化是中華文化在信息傳播領域的不斷傳承和延續,它承載著弘揚我國傳統的優秀文化、傳播當代先進文化建設成果、汲取適合我國國情的外來文化等重大的社會責任。新聞文化與新聞媒體及其新聞傳播活動密切相關,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互為依存,互為影響,密不可分,渾然一體的。文化對新聞媒體的生存與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離開文化,媒體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和源泉。文化關乎新聞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適合於特定文化價值觀的內容,就會得到新聞人的重視並被媒體採納和傳播,而不適合特定文化價值觀的內容,則不會得到新聞人的重視而不被媒體採納和傳播。文化決定著新聞傳播活動的初始動機、表現形態、發展過程和期望結果。文化影響了傳播行為,文化本身也是經由傳播活動才得以不斷傳承和創新。
與此同時,報紙、雜誌、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等新聞媒體是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新聞宣傳是文化傳播的主渠道,在文化發展中處於特殊地位。新聞事業不僅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也是我國文化創造和傳播的重要力量,它們為文化的傳承、革新和創新提供了多方面的可能性,使文化傳播可以超越時代,超越國界。當代新聞媒體利用高度發達的信息技術,對文化資源採用先進的保存手段和傳播技術,不僅使我們可以共享古老的傳統優秀文化,而且還能引發關於傳統文化如何在現實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的思考,促進傳統文化現代意蘊的開掘與創新。文化產品從生產、傳輸到交換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新聞媒體的參與。所以,在某種意義上可以這樣說:文化是新聞傳播的靈魂和主心骨,而新聞傳播則是文化的翅膀和播種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我國新聞事業也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好勢頭,新聞界對新聞文化的關注度也得到很大提升。1989年,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正式成立。20多年來,促進會注意發揮自身知識型會員交集優勢,深入研討新聞媒體和傳媒集團的宣傳業務和經營發展問題,推動了地方新聞媒體傳播力建設。近年來,促進會開展了多種業務交流,積極探索高新技術迅猛發展給新聞傳播帶來的深遠影響,向新聞界宣傳、推廣和普及數字傳播的理念和營運思想,對廣大新聞傳播單位加快轉變經營理念、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發展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贏得了業界和社會的普遍認可。
努力提高新聞文化建設的科學化水平,形成傳輸快捷、技術先進、覆蓋全面的新聞傳播新格局,以促進我國新聞文化事業健康、穩步發展,更好地為現代化經濟建設服務,為全黨、全國的工作大局服務,這是目前我們必須擔當的歷史使命。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思想,全面貫徹黨管人才原則,加快培養造就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隊伍。」根據這一精神,我們應當將新聞文化科學化水平提高的重點,放在加強新聞人才隊伍的建設上,努力培養一批敬崇中華文化、敬仰中華文化和敬畏中華文化的高素質新聞人才,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以引領新聞傳播的時代風尚,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解讀中國文化,進而影響世界,推動全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具體而言,我們應當在廣泛深入地開展「三項學習教育」活動的過程中,重點強化新聞人的文化素養建設,主要應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樹立新聞工作的核心價值觀
新聞工作的核心價值觀,是新聞工作者凝聚共識,形成合力的重要精神財富,也是加強新聞人文化素養建設的重點所在。它既要表現出價值目標,又要體現價值準則和尺度。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指導新聞工作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新聞文化的靈魂,更應是全體新聞工作者共同的價值指向。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就必須全面地掌握其基本觀點,堅持按新聞規律辦事,堅持客觀、真實、全面、公正、誠信和責任,「想群眾之所想,道群眾之難道,幫群眾之所需」,時時、處處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這恰恰就是新聞工作者的核心價值觀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契合點。古人云:文明者,人以文而明,人無文則暗;文化者,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崇尚文化、傳承文化、弘揚文化、創新文化,也是新聞工作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大力傳播中華民族傳統的優秀文化,大力傳播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大力傳播來自世界各國的文化精華。崇文、明理,為傳播文化、創新文化貢獻畢生的精力,既是文化人的神聖使命,又是新聞人的歷史重任,新聞和文化的雙重使命擔當,必然是新聞工作的核心價值觀之所在。改革的步伐鏗鏘作響,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新聞工作必須根據不斷變化的新情況,與人民同行,和改革同步,以全面適應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要用與時俱進和不斷發展變化的新視角,昂立時代潮頭,引領社會輿論,使新聞工作不斷迎新、出新、創新,以全新的面貌為廣大新聞受眾服務,提供大量的新鮮活潑、異彩紛呈的新聞產品。這是每一個新聞工作者都應當確立的理念,也是新聞工作核心價值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多出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
新聞文化傳播的載體是鮮活生動、豐富多彩的各類新聞作品。創作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歷史的優秀作品,生產大量傳承中華文化、弘揚時代精神、體現國家水準、群眾喜聞樂見並能傳之久遠的新聞作品,是新聞工作者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也是新聞工作者文化素養的具體體現。當下,各種思潮、思想、觀念多元多變,相互之間的交流、交融、交鋒日益頻繁,所以我們的新聞作品就必須駕馭複雜的社會輿情,在政治上、思想上堅持與黨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牢牢把握新聞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改革開放服務的正確導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引領人民群眾踴躍投身於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
與此同時,我們的新聞作品還必須以反映時代的要求、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為目標,認真研究時代發展的趨勢和特點,研究人民群眾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營造健康向上、溫馨和諧的輿論環境,推動觀念、內容、風格和流派的創新,博採眾長,兼收並蓄,以最佳的表達方式將各類信息和文化緊密結合起來,一起傳播到人民群眾中去。只有這樣的新聞作品才稱得上是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由吉林省委宣傳部、吉林廣播電影電視局、吉林電視台聯合攝製的大型高清人文紀錄片《長白山》,在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播出以後,激起了廣大觀眾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敬畏和崇敬之情。該片透過長白山的自然景觀,深刻挖掘其人文意蘊和民族精神,站在歷史文化的制高點,用大文化視角審視長白山,謳歌長白山,圖像雄奇壯美,解說娓娓動聽,音樂更是錦上添花,它們相互協調地表現了長白山作為中華名山的歷史淵源和民族精神的歷史演進過程,深刻揭示了長白山的精神內涵,給人以生機、給人以活力、給人以智慧、給人以勇氣。高素質新聞人才賦予作品深刻的文化內涵,極大地提升了該作品的感染力和影響力,這樣的作品自然是越多越好。
三、發揚密切聯繫群眾的優良作風
「密切聯繫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就是脫離群眾。」「只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黨的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新聞工作的根基也在人民。新聞人文化素養的提高,同樣表現在自身與廣大人民群眾的關係上。我們只有與廣大人民群眾心貼心,心連心,才能更好地為群眾服務,才能更好地引領大家朝著黨中央指引的方向邁進。新聞工作的對象應該是人民大眾,新聞工作的地點應該在人民大眾偉大實踐的第一線,應該在最基層。我們的腳印不僅要留在城市和鄉村,而且還要留在雪山、草地、海島、密林深處和戈壁沙漠,要毅然決然地與那些「鼻孔朝天的老爺記者」、「隔窗看景的車輪記者」、「閉門造車的文件記者」、「粘貼複製的電腦記者」徹底說拜拜,真正使「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成為我們工作的常態,更多地了解民情、社情和國情,堅持把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的意願作為第一要求,把群眾的訴求作為第一反映,接大地之原氣,修清新之文風,進一步拉近新聞工作者與人民群眾間的距離,寫出人民群眾想看、愛看、看得懂、用得上的新聞作品,生產更多反映現實、紀錄歷史、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作品。雲南《都市時報》關於陸良八位農村老漢堅持30年綠化荒山的連續報道,以《種樹30年》、《離家30年》、《奉獻30年》為題,圖文並茂,實實在在地反映了陸良「八老」的樸實情感和奉獻精神,許多讀者看了「八老」為綠化荒山而粗糙、乾裂的手腳特寫照片後,內心深處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全國人大代表、曲靖市市長岳躍生在參加兩會期間獲悉這一信息後寫下了這樣的話:「他們綠化的不僅僅是荒山,他們綠化的是我們社會的精神高地;他們種下的不僅僅是一棵棵樹,他們種下的是我們社會的道德標杆。」物質的東西添加了文化的內涵,更加凸顯了「八老」寬廣的胸懷和崇高的精神追求。這一從群眾中來,又到群眾中去的走基層報道,理所當然地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四、加快文化「走出去」的堅定步伐
國家與國家的競爭,不僅包括經濟硬實力的反覆較量,而且包括文化軟實力的激烈角逐。由於地理、歷史、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發展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水平和速度,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但文化軟實力還比較弱,在國際競爭中,在搶奪「麥克風」和話語權的鬥爭中,我們常會處於不利的境地。為了徹底改變這一狀況,使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增強和經濟發展的強勁勢頭相匹配,進而讓我們的傳統優秀文化走出去,讓我們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走出去,參與世界的文化競爭,告別「西強我弱」的世界輿論格局,用偉大的中華文化影響世界,推動全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就必須培養一大批善於開拓的創新人才、掌握現代傳媒技術的專門人才、懂經營善管理的複合型人才、適應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國際化人才。要使這批人才不僅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而且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開路先鋒。
要有的放矢地調查有關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歷史文化積澱、文明建設狀況和未來的發展變化趨勢,了解當地新聞受眾的思想觀念,閱讀、欣賞習慣、思維習慣和接受習慣,然後有針對性地通過我們的各種新聞媒體,用多種多樣他們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來自中國的聲音,中國的信息和文化,幫助他們全方位、多側面地了解中國、讀懂中國,同時使我們的新聞媒體本身也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不斷得到發展壯大。
加強新聞人的文化素養建設,實現新聞與文化的融合、新聞人和文化人的嫁接,使新聞人成為優秀的文化人,進一步提升新聞文化建設的科學化水平。
推薦閱讀:
※[菜品]秘制鳳爪(夏學冬製作) 東方美食網 | 東方美食傳媒
※新聞界對「二十一世紀傳媒案」宣判反響強烈
※《藝考瞎BiBi》文學常識之戛納電影節
※港媒:上百反「佔中」者在壹傳媒總部外設帳篷抗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