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張愛玲的台灣之旅

  近日,張愛玲遺作《少帥》由台灣皇冠出版社出版。這是一部以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為原型創作的英文小說,只寫了70多頁,幾萬字,並未完成,據說是張愛玲「最後的未刊小說」。

  1961年10月,在美國駐台領事館文化專員麥卡錫安排下,張愛玲從美國飛往台灣搜集創作素材。這是張愛玲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訪台,據知情者透露,她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採訪還被幽禁的張學良,為小說《少帥》尋找創作靈感和素材。但張愛玲的願望沒有實現,她沒能見到張學良,卻結識了白先勇、陳若曦等一幫台灣的文壇「小朋友」。

  張愛玲的台灣緣

  張愛玲此前其實來過台灣,準確地說應該是路過,她曾經寫過這樣一段文字:「我以前沒到過台灣,但是珍珠港事變後從香港回上海,乘的日本船因為躲避轟炸,航線彎彎扭扭的路過南台灣,不靠岸,遠遠的只看見個山。是一個初夏輕陰的下午,淺翠綠的欹斜秀削的山峰映在雪白的天上,近山腳沒入白霧中。像古畫的青綠山水,不過紙張沒有泛黃。倚在船舷上還有兩三個乘客,都輕聲呼朋喚友來看,不知道為什麼不敢大聲。我站在那裡一動都不動,沒敢走開一步,怕錯過了,知道這輩子不會再看見更美的風景了。」

  這是張愛玲第一次看見台灣,她沒有料到,十幾年後她的名字會在這個小島上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當然這要歸功於《中國現代小說史》的作者夏志清教授 。

  張愛玲成名極早,1940年代初期就以《沉香屑》、《傳奇》、《流言》等作品聞名滬上。1949年後張愛玲離開大陸,輾轉香港、日本、美國,隨著時間的流逝,當年大紅大紫的張愛玲逐漸被人遺忘。1950年代,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夏志清開始寫作《中國現代小說史》英文本,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從朋友宋淇那裡得到張愛玲小說《傳奇》和《流言》的香港盜印本,一讀之下驚為天人。此後,夏志清便在自己的著作里介紹這位傳奇女作家,所用篇幅超過了許多名家,包括魯迅,評價之高也超過了魯迅。夏志清認為張愛玲「可能是五四以來中國最有才華的作家」,稱「張愛玲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秧歌》在中國小說史上已經是本不朽之作,《金鎖記》據我看來,更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

  夏志清評價張愛玲的的這些文字,由他的哥哥、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夏濟安翻譯後發表在台北《文學》雜誌上,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同時,夏濟安也開始在課堂上講述張愛玲的小說,他的學生中有後來成為著名作家的陳若曦、白先勇、王禎和等人,在老師的影響下,這些學生紛紛找她的小說來讀,都成為張愛玲的崇拜者。1958年,張愛玲的《五四遺事》在《文學》雜誌發表,隨後開始給台灣的《中國時報》、《萬象》、《文學》、《聯合文學》等報刊寫稿,張愛玲成了台灣文壇矚目的人物。

  當時麥卡錫與陳若曦、白先勇、王禎和這些年輕作家們經常往來,知道他們「敬張愛玲如神」,他和張愛玲是老朋友,於是便有意牽線讓他們見面。恰好此時張愛玲正準備創作小說《少帥》,有採訪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的意思,在麥卡錫安排下,1961年10月13日,張愛玲獨自一人悄然赴台。

  與台灣粉絲的第一次會面

  台灣的青年作家們聽到張愛玲要來台灣的消息十分興奮,傳說中的張愛玲究竟是個什麼樣子?他們對此都大感興趣。

  張愛玲在台灣剛下飛機,便遇到了一件趣事,她被一位中年男子當成美國前副總統尼克松的夫人,麥卡錫告訴她這是個神經病,天天在機場接外國貴賓。對於這個美麗的誤會,張愛玲後來在文章中這樣評論:「我笑了起來,隨即被一陣抑鬱的浪潮淹沒了,是這孤島對外界的友情的渴望。」這段文字一針見血地刻畫出了大部分台灣人當時的心態,可謂是神來之筆。

  第二天,麥卡錫夫婦為張愛玲接風洗塵,陪客有白先勇、陳若曦、王禎和、戴天、歐陽子、王文興等,大都是台大的「文青」,也是《現代文學》雜誌的同仁,更是超級的「張迷」,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張愛玲的粉絲。

  對於張愛玲的模樣,在東道主和張愛玲沒來之前,台大的這些年輕人有過一番討論。白先勇想像中的張愛玲是又細又瘦,而陳若曦則認為她應該「既豐滿又性感」,因為陳若曦原來讀過《流言》,上面印有張愛玲的照片,陳若曦印象里的張愛玲是時尚的上海女性。但另一位陪客殷太太不同意他們的看法,她說她曾經問過麥卡錫先生,他說張愛玲很胖很邋遢,究竟有多胖多邋遢呢?她也不知道。就在他們議論紛紛的時候,張愛玲出現了,她身著淡雅的旗袍,隨身帶著一件暗紫色綢緞棉質外套,優雅、得體、意氣風發,眉宇間有一種昂揚之美,王禎和、丘彥明的《張愛玲在台灣》一文這樣描述當時的情形:「大家眼睛一亮:哪裡邋遢?乾乾淨淨的;而且一點都不胖,雖然不是頂漂亮,卻是『可看性』很高。」這時他們才明白麥卡錫所謂的「很胖很邋遢」原來是欲揚先抑之法。

  歡迎會非常隨意,大家邊吃邊談,有說有笑。白先勇與張愛玲相鄰而坐,所以觀察得很仔細,多年以後,白先勇對那場聚會還是記憶猶新:「張愛玲是上海人,但一口普通話說得字正腔圓,特別是捲舌音很有北京味兒,這或許與她曾經在天津居住過有關。她的眼神因近視略顯得有些朦朧迷離,一旦特別關注你,便馬上目光如炬,彷彿有兩道白光直射而來,難怪她觀察周圍人和事是如此的犀利、透徹、深刻。」

  張愛玲在美國就讀過這些文學青年創作的小說,對王禎和在《鬼·北風·人》中描寫的台灣民俗特別感興趣。王禎和當時在台大外文系讀書,《鬼·北風·人》是他在大一時寫的一篇短篇小說,發表在1961年2月的《現代文學》上,採用了意識流等現代主義創作手法,後來被翻譯成英文發表。席間,張愛玲和王禎和談起了這篇小說:「真喜歡你寫的老房子,讀的時候感覺就好像自己住在裡邊一樣。」王禎和非常感動,馬上與張愛玲約定,明天就去他花蓮的老家住幾天,體驗體驗那兒的老房子,順便收集一些寫作素材。

  花蓮行

  和王禎和約好後,張愛玲便讓陳若曦陪自己上街去買塊布料,作為送給王禎和母親的禮物。據陳若曦回憶,兩人在街上邊走邊聊,聊旗袍,聊髮型,聊女人之間的話題,很開心。陳若曦對張愛玲印象極佳,後來她在《張愛玲一瞥》中這樣點評:「她是個極不拘小節的女子,有人認為是迷糊,我想她完全是豪邁、率性、超越繁文縟節,最具赤子之心。……這真是我見到的最可愛的女人;雖然同我以前想像的不一樣,卻絲毫不曾令我失望。」

  王禎和的家鄉花蓮位於台東,是台灣面積最大的縣,也是台灣高山族聚集人數最多的縣份,其民俗最具台灣風情,這也是張愛玲想到這裡看一看的主要原因。

  王禎和的父親早逝,家中只有母親在家,母親接到兒子的信後,連忙打掃庭院,接待賓客。據《愛恨傾城小團圓:張愛玲的私人生活史》一書介紹:「王家就住在花蓮縣城的中山路,是一座地道的台式老宅,庭院深闊,頗有古風。張愛玲的住處,就安排在一樓一個帶榻榻米的房間里。王禎和的母親知道張愛玲是看了《鬼·北風·人》而來,便把小說中提到的各式點心、小吃都做了出來,讓愛玲一飽口福。」

  王禎和將自己崇拜的偶像帶回家,非常激動,也非常榮幸。鄰居們見王家兒子帶回一個時髦女性,都以為是他的女朋友。張愛玲當時已經41歲,比王禎和大20歲,從這個細節上我們可以看出,張愛玲當時的精神狀態很好,也不大顯年齡。

  張愛玲花蓮行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體驗台灣原居民的生活狀態,她對當地妓女的情況很感興趣,王禎和的舅舅便陪她去一家名為「大觀園」的高等妓院遊玩。張愛玲本意是去看妓女,可沒有想到她的裝束在國外雖然不顯眼,但在台灣鄉下卻很摩登,特別是當妓女聽說這位客人來自美國時,便更加註意了,用王禎和的話說就是「妓女對她比對嫖客有興趣」。

  來花蓮的當天晚上,張愛玲便與王母及王禎和合影留念,當時照相還是件很隆重的事,張愛玲在屋子裡足足整理了一小時。這是王禎和與張愛玲唯一的一張合影,照片上張愛玲居中,五官開朗,顯得很年輕,王禎和和母親分列兩邊。

  在花蓮期間,王禎和陪張愛玲去了鄉下很多地方,拜廟宇,看山地舞,閑暇時也談一些作家和文學問題。在王禎和眼裡,張愛玲輕鬆自然,不像是名滿天下的文壇前輩,倒像個鄰居家的大姐姐,他在文章中回憶說:「我還記得她在我家,捧著木瓜,用小湯匙挖著吃,邊看《現代文學》,那樣子是那麼悠閑、自在。很多年過去了,那姿態我居然記得那麼清晰,就覺得她什麼都好,什麼都美。」

  張愛玲的台灣之行非常愉快,她正準備再到台灣各地走一走時,突然接到丈夫賴雅中風病倒的消息,這時台灣當局也拒絕了她採訪張學良的申請。在這種情況下,張愛玲離開了台灣,先去香港處理一些事務,後來又回了美國。張愛玲去世多年以後,其遺產執行人宋以朗發現了她的一篇長篇散文《重訪邊城》,記述了這次台灣之旅。對於這篇散文的題目,有人感到不解,為什麼將台灣稱作邊城呢?

  其實,在張愛玲眼裡,台灣就是懸在大陸邊上的「邊城」。


推薦閱讀:

《小團圓》,從張愛玲墓中盜出的九層妖塔
張愛玲為何會愛上胡蘭成
張愛玲八字
懂得這4點,像張愛玲一樣優雅過一生

TAG:台灣 | 王凱 | 張愛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