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給力」原來是日本詞!救救漢語!

「給力」背後的日語衝擊波 檢討日本詞的大量湧入,不如檢討中國自己文化的創造力為何走向低迷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陳雪蓮發自北京 當下最火的網路新詞是什麼?「給力」毫無疑問名列榜首。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它其實是一個日本詞,出自日本搞笑動漫。如果加上宅、御姐、蘿莉、控、正太、吐槽……我們似乎已置身第三次日本詞「衝擊波」中。  據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副教授施正宇介紹,與以往不同,此次日本詞「衝擊波」呈現出三大特徵,一是以動漫語言為主,二是主要停留在口語層面,三是通過網路迅速躥紅。

「給力」的前世今生

  通過網路迅速躥紅的日本外來詞中,「給力」便是典型。「給力」最先源於日本搞笑動漫《西遊記:旅程的終點》中文配音版中悟空的一句抱怨:「這就是天竺嗎?不給力啊老濕。」所謂「不給力」就是形容和預想目標相差甚遠。而「給力」一般理解為有幫助、有作用、給面子。  該語詞的傳遞者——「cucn201」配音組成員「NG熊王」的這次無心插柳,意外地得到了網民的熱捧。隨著在2010年南非世界盃足球賽期間被廣泛應用,言簡意賅而又幽默傳神的「給力」或「不給力」,旋即風靡網路。  然而如果僅限於此,那也只是網民的「自娛自樂」。2010年11月10日,「給力」意外地出現在《人民日報》頭版標題中(《江蘇給力「文化強省」》),引發輿論熱議。「《人民日報》太給力」被多重解讀,比如大眾有創新能力、官方主動親近網路順應網路潮流等。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既彰顯了網路民意的強大,也體現了社會的進步。2011年「給力」一詞登陸春晚,海清和黃海波的小品《美好時代》之後,朱軍問大家「剛才的小品給力嗎?」台下一片歡呼。  與社會熱點密切關聯的網路語言「轉正」,或將成為不可遏制的潮流。施正宇也認為,「給力」已經被主流媒體和主流話語所接受,或許是它未來入選漢語基本語彙的強信號。

日語影響漢語的三次浪潮

  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中國傳統漢學惠澤東南亞,殊不知,日本語詞進入中國也絕非新鮮事。  據日本大學文理學部中國語中國文化學科教授平井和之介紹,日本外來詞大規模進入中國最早是在甲午戰爭後,當時遭遇挫敗的中國人掀起向日本學習的高潮,大量翻譯、引進日本書籍,其中「哲學」「文學」「經濟」「社會」「革命」等,雖取自中國古典但被賦予了新的含意,這些詞後來又「回」到中國被普遍使用。「在中國人看來,這些詞雖然有了新的含意,但每個字基本上都保留了原來的意思,所以容易接受。」平井和之說。 施正宇也非常贊同「日本辭彙更契合中國母語特點」的觀點,「像英語『Democracy』和『Science』傳入中國時,也有被翻譯成『德先生』和『賽先生』,可是後來還是被日本詞『民主』和『科學』取代。」  第二次這樣的「出口轉內銷」則發生在新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國門初開之時,日本再度成為榜樣,日本影片、小說等風靡一時,「完勝」「新幹線」「人氣」「新銳」「友情出演」「不景氣」和「充電」等頗具現代意味的詞語再度席捲中國。  而最近10年,在全球網路化的巨大推動力下,日本漫畫、網遊再次令「給力」「御姐」「控」等成了漢語新時尚。  「外來日本詞,在明治維新時期,主要是科學辭彙,多為書面語言;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主要是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日常生活新詞語。第一、二次日本詞熱潮中,老中青受眾都有,覆蓋面廣,而現在主要是網路和動漫辭彙,受眾主要是集中在網路上的年輕人。」施正宇分析道。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施正宇質疑這次熱潮能否被稱作第三次日本詞「衝擊波」,「畢竟時間太短,相比第一、第二次,這次的日本詞是否會隨著時間流逝而銷聲匿跡,是否能在漢語中紮下根來,還需要時間的考驗。」施正宇以日本詞「幼稚園」被漢語「幼兒園」取代為例,說明日本外來詞在中國優勝劣汰的過程。「有些詞剛出現時非常轟動,像五四時期的『德先生』和『賽先生』,它們作為一種社會思潮流傳至今,但現在這兩個詞已經不常用了。」  施正宇將語言比作流水,「流到哪兒就會被哪裡吸收」。語言中的相互交流是很正常的現象,有時候可能需要主動地有意識地「凈化」,但更多的時候,語言處於一種很自然的新陳代謝和自動篩選的過程。因此,「我們可以把一些外來詞吸收進來,將它們儘快漢語化,以符合中國人的表達習慣。」平井和之也認為,「引進外來詞本來沒什麼不好,不過一定要斟酌、篩選,才可以納入自己的語言里。」

大國乏詞應反省

  作為語言教授,平井和之偶爾會登陸中文網站,而網上那些如「爆笑」、「寫真集」、「汗」等亂七八糟的日語詞,常常讓他哭笑不得。「這種盲目『進口』日本詞的情況,實在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玷污。」他說。  然而,對於日本詞的湧入,國內專家看到更多的是其背後的深層隱憂——中日文化落差,特別是中國文化創造力的落後。 對此,日本問題研究專家、作家王錦思認為,這些年來中國創造新詞的速度與經濟發展速度不同步,這體現出中國文化發展方面的一些問題。中國應致力於自身文化競爭力的提升。在唐代,中國詞也曾大量進入日本,至今痕迹仍很明顯。檢討日本詞的大量湧入,不如檢討中國自己文化的創造力為何走向低迷。  相比響亮、上口、形象的「給力」一詞,中國自己創造的新詞大多沒這麼陽光、進取,多是「小三」「打醬油」「俯卧撐」和「神馬」之類頗具自嘲和無奈意味的網路語。與辭彙創造緩慢相映成趣的,是對一些嚴肅辭彙的歪曲、矮化和貶低,比如「小姐」「偶像」和「同志」等。  「辭彙的變化,體現出我們理想主義精神正在淡化,除了搞笑、閑扯,缺少更有感染力的新詞,正是這種犬儒化的狀態,給日本詞湧入帶來了空間。」王錦思說。  解決文化創造力是一個討論了多年的話題,如何才能推進?王錦思認為,自信與創造才是解決之道。首先,要從大環境建設入手,減少禁區,讓文化創造者有更自由的發揮空間;第二,在文化建設方面要有更多的投入;第三,把握住高端產業。

救救漢語

【作者】平井和之(日本大學文理學部中國語中國文化學科教授)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自上世紀90年代起,中國經濟迅速發達起來,吸收了很多國外先進事物,這樣就產生了不少新詞新義,其中也有日語辭彙。但這些日語詞不少是簡單的「文字搬家」,雖然是用漢字寫的,卻往往不符合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有的已經失去了漢字原來的意思,根本就「沒講兒」。  90年代初,我在北京呆過一段時間,那時我就驚訝於這種辭彙用得如此普遍,特別是在文藝、體育和經濟方面,常能見到這些辭彙。  文藝方面的如∶實力派(歌手)、演技派(演員)、新銳、友情出演、人氣等(「新銳」在日語里也可用於其他方面,意思就是「後起之秀」,我不知道當時在漢語里是否也可用於其他方面)。像「本節目由××公司提供贊助」這樣的說法,也是從日本傳來的,當時也有像「本節目由××公司獨家贊助播出」這樣的說法,我覺得這才是地道的漢語。  體育方面的如:折返點(用於馬拉松)、安打(棒球);圍棋界尤其明顯,如中國流、名人(賽)、段、段位、對戰等。經濟方面如∶(市場)人氣、(企業)業績、業界、內需、不良(貸款)、開發(當「研製」講)、書屋(其實日語里沒有這個說法,日語叫「本屋」。漢語的「書」,日語叫「本」)等。其他方面的也有,如(日本)料理、(上班)族、充電(如「多數青年人認為自己急需充電」)、自信(當名詞用,如「我有這個自信」)。  每當看到這些詞,我就覺得特別彆扭,放著又地道又好聽的老詞不用,幹嗎偏偏要用這些奇怪的詞呢?說「陰森森的,一點兒人氣都沒有」可以,「他最近很有人氣」是啥意思?說「他最近很受歡迎」不行嗎?漢語中「名人」是「著名人士」的意思,圍棋中的「名人(賽)」說「棋聖」多好?為什麼要說「天津一品科技公司研製開發的第二代背背佳」呢,刪掉「開發」照樣說得通呀!  不過話說回來,這些「奇怪」的詞,有的後來還真被公認了。且看看《現代漢語詞典》吧,1978年版的《現漢》未收「出演、段、段位、業界」等詞條,而後來出版的辭典卻已經收入了這些詞。


推薦閱讀:

自考「古代漢語」北師大聽課筆記一 續1
漢語A(字)
還有些人對詩歌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有哪些你很喜歡的文言文?
古漢語通論(十三)連詞,介詞

TAG:日本 | 漢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