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三0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三0集)  2012/1/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30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四百二十一頁,第四行看起,科判「丁六、願攝所依」,分三段,第一段「聞睹發願」。請看經文:【爾時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我們看念老的註解。「睹」也是見的意思。《甄解》裡面說,「睹則眼見,見則慧見」。相宗講八識,每個識都有四分,有自證分、證自證分、見分、相分,都有四分。眼見稱為睹,慧見就是見分見,見分是推求照察的意思,推求就是分別,它有這個意思在。第六意識,第六識的見分是分別,第七識的見分,執著。雖然兩個意思都有,但有偏重不一樣,第六意識分別的意思多,執著少;末那識的見分執著多,分別少,起作用是同時起作用。這是凡夫。下面引《甄解》,這是日本古時候的凈宗大德,他有《無量壽經》的註解,註解的名字稱為《甄解》。「睹則眼見,見則慧見。如見分見,取推求照察義。蓋謂睹指眼見,見指慧見,即如唯識中見分所指之見,以推求與照察為義」。現在經文裡頭說的是『睹見』,「兩者俱備」,這兩種見,眼見跟見分見統統具足。「當爾所時」,這是法藏比丘請求老師世間自在王佛為他演說跟展示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法藏比丘統統見到了,「目睹心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二百一十億不是數目字,是表法的,代表圓滿。密宗以二十一代表圓滿,二百一十億那就是大圓滿,取這個意思。換句話說,過去、現在、未來十方諸佛剎土,他統統都見到了。未來還沒有到,怎麽會見到?能。現在科學家都告訴我們,時間跟空間不是真的。如來在大定當中,我們知道,定中的境界沒有時空,時間、空間的維次都沒有,所以能夠見到過去、能夠見到未來。我們一般講預言,預言能相信嗎?我年輕的時候對這個問題懷疑,跟李老師學經教的時候,我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問老師,預言可不可以相信?老師告訴我,世間一般的預言,規規矩矩來說,是從數學推演出來的。中國是《易經》,《易經》是屬於數學,這個裡面推斷出來,要推得很正確,也是正確的;稍稍差一點,結果就不一樣。所以確實是有人存疑。但是定中見到境界,它是現量境界;推演的,數學推演的,是比量境界,定中是現量境界。定中境界決定是正確,但是有沒有變化?給諸位說有。為什麽?剎那剎那都在變化,定中他那個時候看到的,譬如說昨天看到的,那是昨天的境界,今天?今天變了。他要看今天的也能看到,看到變化。怎麽變的?隨著人的念頭變的。這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千變萬化。我們讀賢首國師的《還源觀》就講得很清楚,我們起心動念周遍法界,念頭才動,無論是善念是惡念,遍法界虛空界這個信息都傳遍了。有功夫的人、有定功的人沒有一個不知道。鬼神也知道,鬼神知道的範圍不大,因為他的定功很小,但是比人高明多了。這些信息傳過來只能參考,不能說是真的,也不能說是假的,必須要到時間事實來印證。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號這是馬雅的預言,這是世界上人都承認馬雅這個族群人非常聰明,他們不是靠定功,他們是數學推演出來的,推演出來的。這個族群,古代在天文裡面,可以說是地球上的族群里他應該是第一,他的曆法幾千年推得非常正確,這是令人佩服的。它這個長曆到十二月二十一號就沒有了,後面就沒有了。沒有了並不代表世界末日,代表什麽?代表這是個大的循環到這為止,第二天又一個新的開始。就好像一年,這是臘月三十,這一年沒有了,明年,明年是第二年的大年初一,是這個意思。但是這個轉移當中,當然可能有變化。變化全在人心,這個我們對佛法要有堅定的信心。佛告訴我們,宇宙之間所有的現象都是心現識變的。誰的心?我們自己的心。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宇宙,相不一樣,起作用不一樣,但是原理是一樣的,原理是自性是相同的,自性是永恆不變的。學佛的目的一定要知道,學佛最後的目的是什麽?是要明心見性,見性就叫做成佛。這大乘佛法裡頭常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凈土宗要不要明心見性?要。但是凈土宗,你現前煩惱習氣重、業障重,把你的自性蓋覆住了,你迷了,迷失了自性,所以自性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什麽?是煩惱、是習氣,這個東西起作用,所以生活得很辛苦。佛幫助我們破迷起信,對佛法有信心,最重要對自己有信心,然後再相信佛。蕅益大師告訴我們,《彌陀經要解》裡頭講信願行,信他講了六種,第一個是信自己。人要沒有自信心,什麽都學不成,佛很慈悲,幫不上忙。佛能幫誰?自信心很強的人,佛幫得上忙。我們要想成佛,那要堅強的自信心,一定相信自己本來是佛。這個話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又說過,「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佛在《華嚴》上講的,這一點不錯,我們相不相信?《觀無量壽佛經》上講凈土的原理,理論的依據,佛只說八個字,「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兩句話要不相信,我們往生有障礙,也成不了佛。這兩句話非常重要,「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們本來是佛;是心作佛,那就是念佛成佛。我們念佛的目的,第一個是到極樂世界,那等於是個中途站一樣,我們到那裡。到極樂世界干什麽?到極樂世界去成佛,這個要知道。是我們自己自家的事情,阿彌陀佛給我們做增上緣。要曉得,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都是屬於自己的,阿彌陀佛、諸佛菩薩給我們做增上緣。我們的信心愈強,力量就愈大,佛菩薩加持能加得上;我們的信心不強,他加的力量就很微薄,就不強。所以佛力加持跟我們自己的信心恰好成正比例,我們有一分信心,他加持一分;我們有十分信心,他加持十分;我們有萬分信心,那他加持萬分,這很不可思議,你說這信心多重要!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苦口婆心講經教學,目的何在?第一個目標就是幫助我們恢複信心。信心是本來有的,迷失了自性,信心也丟掉了,這很可惜,所以佛教導我們把信心找回來。然後第二個目標,幫助我們破迷開悟。覺悟之後才會發願,願是真的。覺悟之後,了解兩個世界的真相,極樂世界的真相,我們現在娑婆世界的真相,都搞清楚、都明白了,你心裡頭自然就有所選擇。都搞清楚了,我選擇到哪裡去,真去得了,不是假的。所以沒有智慧怎麽行!這個一定要知道。世尊苦口婆心教了四十九年,我們不能辜負他。對他所教導的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然後在他四十九年所教的這些法門,所謂的八萬四千法門,這麽多的經論,我們有所選擇,這是有必要的。娑婆世界的眾生現在是處於減劫。釋迦牟尼佛出現的時候,人的壽命,一般人一百歲。每一百年減少一歲。依照中國歷史上記載,釋迦牟尼佛出生於周昭王二十四年,圓寂在周穆王。中國人記載,佛滅度之後到今年三千零三十九年。老一代的祖師大德都用這個說法,像虛雲老和尚、印光大師、圓瑛法師,他們都用這個老的紀年。一百年減一歲,三千年減了三十歲,現在人平均壽命是七十歲,人生七十古來稀。有壽命長的,那是他自己修持有功德,或者他修的有福德,都可能延長壽命。所以壽命雖然是業報,是有一定的,但是可以加減乘除,惡業造多了,壽命就縮短;好事做多了,壽命就延長。你看《了凡四訓》裡頭講得很清楚,了凡先生,那個孔先生給他算命,他的壽命是五十三歲,他活到七十四歲才走,多活了二十一年,那是他修的福報。他說得很清楚,他求官職、求財富、求兒女,統統都求到,有求必應;沒求壽命,壽命自然延長,那是福德。那在佛門裡面,佛門裡頭是功德,那個力量更大。我們在佛門裡頭修的是福,還是修的是功,這個自己要清楚。都是善事、都是好事,有自己就是福德,著相了,著相修福就是福德,不著相是功德。做再多的好事,心裡很清凈,像沒做一樣,不把它掛在心上,那是功德;常常念到我做了多少好事,將來有好報,那是福德。福德離不開六道輪迴,你的果報是人間天上;福報太大了,人間沒那麽大的福報,就生天。功德不一樣,功德長智慧,幫助你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所以佛法重視功德,福德雖然講,但是它重視功德。人要為苦難眾生著想,阿彌陀佛在因地里出家做比丘,念念都是為十方世界諸佛剎土裡面的六道眾生。六道眾生太苦了,怎麽樣幫助他離苦得樂,怎麽樣幫助他修行證果,他沒有別的念頭,只有這麽個念頭。所以他念念是功德,行行是功德。他不為自己,真的是為正法久住,為度一切眾生。這些都是我們要學習的,不為自己,為什麽?沒有自己,你執著有個自己,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諸位曉得,阿羅漢超越輪迴了,阿羅漢憑什麽本事?我執破了,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什麽地位破了身見?給諸位說,小乘須陀洹,初果,初果身見就破了。四果阿羅漢我執破了,佛講兩種執著,我執、法執,我執破了超越六道輪迴。但是身見破了,不再執著身是我了,這個證初果須陀洹,雖然沒有離開六道輪迴,他決定不墮三惡道,這是保證。而且在六道裡頭,天上人間只有七次往返,他一定證阿羅漢果,他就出去了。所以初果我們稱他聖人,小聖,這最起碼的小聖,不再搞三惡道了。經教里像這些地方我們不能不學習。如何把身見放下?念念想著眾生,想別人,別想自己,時間久了,身見自然就斷了。不要重視自己的身,這個身體對我們現前來講有用,是個假的東西,借假修真,一定要提升自己的靈性。身是煩惱的源頭,先把這個東西放下,以後斷煩惱就容易了;身不放下,煩惱是無從斷起,它根在。先把根除掉,慢慢再把這些煩惱放下,這是經教裡面教導我們的方法。在大乘,《華嚴經》上講的五十一個菩薩,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五十個,上面還有個等覺。小乘須陀洹相當於大乘初信位的菩薩,他們斷證的功夫是平等的,都是把身見放下了,不再執著身是自己。但是大乘智慧比小乘高,大乘聽經聞法學教,所以智慧比小乘高,斷煩惱的功夫是平等的。這也就是說,大乘修行進步快,小乘比較慢。我們對佛法里一些基礎的常識要認識清楚,對我們會很有幫助。法藏比丘,我們在這些經論上確實有根據,是佛在經上說的,應該說他早已經成佛了,他是倒駕慈航,應化在西方極樂世界,建立極樂國土。那不是為自己,是為了接引一切眾生。他的範圍很大,上面從等覺菩薩,下面到無間地獄的眾生,他統統接引,到極樂世界圓滿菩提,在極樂世界證得究竟的果位。全為眾生,沒有為自己。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這個世界,一生他給我們表演,那些表演都得要學習。他出生在國王的家庭,身分是太子,這是繼承王位的。十九歲出家修行,王位捨棄、不要了,去做個苦行僧,十方去參學。印度在那個時候是宗教之國,也是哲學之國,印度學派幾乎都是非常高深的哲學家,他去參訪、去學習,學了十二年。印度人,古印度人,非常重視禪定,佛經裡面所講的四禪八定是婆羅門教的,釋迦牟尼佛統統用上了,這是世間的禪定,佛全收了,也用四禪八定來教弟子。你能得四禪八定,六道里的事情你就很清楚,為什麽?你統統見到了。禪定裡頭沒有空間維次,這個境界是真的不是假的,現量境界。你看到二十八層天,你看到無間地獄,六道裡面那就是釋迦牟尼佛報土,三千大千世界,你沒有一樣不知道。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四禪八定一定學得很出色,印度人修定也就到此為止。世尊他示現一個知識分子,年輕好學,四禪八定對他不能滿意,六道是搞清楚了,究竟為什麽會有六道?六道從哪裡來的?六道以外還有沒有世界?像這些問題在當時沒有人能回答。所以佛知道那個不究竟,於是放棄參學,學了十二年放棄了,在菩提樹下入定。菩提樹是以後的稱呼,印度人稱畢缽羅樹,他在這個樹下示現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以後稱這個樹叫菩提樹。這什麽意思,我們要去體會。十九歲離開家,放下煩惱障;三十歲放下求學,是放下所知障,是不是這樣的?菩提樹下入定成功了,入更深的禪定,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這就是一般講成佛了。成佛之後就開始教學,七十九歲圓寂的,教學四十九年,天天說經講道,沒有一天休息。他的身分是老師的身分,我們今天稱為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跟他什麽關係?師生的關係,我們自稱為弟子,那是我們的本師,佛陀教育的創始人。這關係搞清楚、搞明白,你從他一生的行誼來看,他是一個教育家,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有道德、有學問、有智慧、有愛心。不但教,他把他所教的做出來給我們看,這個難得,這種老師到哪去找!把他一生所教的,在生活當中,在工作、在處事待人接物,統統演出來給我們看,是我們學習的最好榜樣。最後走的時候還告訴後人,當時阿難尊者提了四個問題,其中有一條,佛在,我們依佛為老師,佛不在了,我們這些人依誰為老師?佛說了兩句話,「以戒為師」,能持戒,對佛的教誡認真去奉行,等於佛在世,佛沒離開你;第二句話,「以苦為師」,生活苦一點好。為什麽?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你才真的放得下;如果貪圖享受,麻煩大了,你的煩惱都起來了,佛所教導你的東西你決定得不到。很有道理。釋迦牟尼佛一生沒建道場,為什麽?我們都不知道。以他老人家的身分、地位、影響,建個道場太容易了,當時在家皈依弟子有十六大國王,誰都能建個道場給他,供養他,他不要。國王的花園別墅,大臣的、大富長者的,皈依他的人太多了,請他去講經,他也接受,但是他不要。你看只樹給孤獨園、竹林精舍,這都是我們大家都熟知的,佛在那裡講經。用現在的話說,佛要使用權,不要所有權,講完了走了,還給你。有好處,這些弟子們不會有貪心,不會想佛走了之後,這個道場是我的,這個念頭就壞了。佛的道場都是借用的,不用了還給主人。所以弟子們心都在道上,沒有妄想,這是正確的。佛教傳到中國來,雖然有寺院庵堂,但是要曉得,那個時候道場是國家的,不是私人的,國家建的,叫十方叢林、十方道場。你出家,正規受了戒的,到任何道場去掛單學習,他都歡迎,他都不拒絕你。不像現在,現在道場要看人情,喜歡就接待你,不喜歡就不接受,一餐飯都不給你吃,跟從前不一樣。所以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一生不建道場,這個用意多深。佛是真正幫助你成道,不幫助你作惡,不幫助你墮落,把這些緣統統給你斷掉。你想佛多慈悲,做如是的示現,我們要能體會到佛的心。在這個時代,印光大師了不起,他老人家一再囑咐我們,《文鈔》里說了多少次,末法時期修行要學著放下,建道場建小道場,就是茅蓬,同學不要超過二十個人,真正志同道合。我們凈土宗,要學慧遠大師,這是我們中國凈土宗的初祖。你看他老人家當年在廬山建一個念佛堂,東林念佛堂,志同道合的一百二十三個人,大家真正發願,我們一起在這裡念佛求生凈土。道場以虎溪為界,不越過這個界線。一百二十三個統統往生,這還得了嗎?大圓滿!那個時候凈土的經論只有一部《無量壽經》,《觀經》跟《阿彌陀經》沒有翻出來,我們想想應該是傳到中國,翻譯沒有完成,所以遠公大師只是依《無量壽經》。我們看到《西方確指》這本書,那也就是個報告,覺明妙行菩薩,他的小道場只有八個人,志同道合在一起修行,八個人統統往生,這叫大圓滿。印光大師這個意思就是這樣的,教我們建小道場,志同道合,最好不超過二十人。為什麽?容易維護,生活簡單,有幾個護法來護持就足夠了,你心是定的,不攀緣。道場大了要開銷,怎麽維護?一有攀緣的心,自己道業這一生就不能成就,修一點福而已,道業不能成就。印祖慈悲到極處,對我們非常關懷,教導我們。正法久住,不能不知道講經教學重要。講經,尤其要好好的聽經,多聽。各宗各派都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專門選一樣自己喜歡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才能成就。否則的話,你的一生,你學得很多、學得很雜,心力分散,時間也分散,所謂是樣樣都通樣樣松,沒有一樣你專精。不如一生專學一門,這一門你成為世界之冠,全世界第一,這有大成就。一門通了,門門都通。雖然門門通,還堅持這一門,這是什麽?這是大慈大悲,做榜樣給後人看,告訴成功的秘訣就在此地。開悟哪有不通?修學的目的決定在開悟,不是別的。悟後起修,你的方向、你的目標不會錯,你這一生決定有成就,念佛往生凈土上品上生,出家佛弟子應該如是。最難得的,我們能得到這個會集本,這是不可思議,百千萬劫難遭遇。沒有這個本子,你要去讀五種原譯本,你把五種原譯本找來看看,很難、很麻煩。所以會集有必要。王龍舒做的會集意思不完整,為什麽?原譯本有五種,王龍舒只看到四種,唐譯的這個本子他沒看到,所以不圓滿。魏默深雖然是五種原譯本都看到了,這個本子取捨不當,很多重要的經文他漏掉了,應該取的他疏忽了,所以不能稱為善本。他的本子比王龍舒的本子好,這是真的,但是五種原譯本裡頭的精華,依然不是完全具足。所以到民國年間,夏蓮居老居士做第三次的會集,才把過去這個本子的缺失統統補過來,字字句句都有根據,都用的是原譯本的文字。這個是會集必須要遵守的規矩,不能自己用自己的意思把字換掉了,不可以,一定要用原譯本的原文。這個註解裡頭,黃念祖居士把每一句經文出在哪一部經上,都給我們寫出來了,告訴字字句句是有根據的,太難得了!黃念老的註解稀有難逢。是不是他自己做註解?不是。他有智慧,如果他自己寫一本註解,別人不相信。尤其現在人喜歡批評,你算老幾,你是個居士,你怎麽能解釋這個經?肯定有人反對。所以他有智慧,他也是會集,集注。你看它裡面,你每一段看,都是經論的註解,古來祖師大德的註解,他把它會在一起,會集註解。用了多少經論?八十三種,八十三部經論,用這個來註解,你沒話說,佛說的;一百一十種過去祖師大德的註解,不是我說的,這個祖師說的,那個祖師說的。這個了不起!我們看他一部註解,等於說看了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古大德的註疏,這還有什麽話講!註解字字句句也有根據,不是隨便說的。用心良苦,我們要能體會到。我們聯絡上的時候在美國,他在美國住了一個月,時間不長,我也忙著弘法,沒有法子見面。他回北京,我那邊經講完之後,我就到北京去看他,一見如故。在那個時候,弘揚會集本的就是我們兩個人,他在國內,我在海外。他把他的註解送給我,我問他,你有沒有版權?他說你問這個干什麽?沒有版權,我就翻印,有版權當然我不敢印你的。沒有版權,歡迎翻印。所以我在台灣就印了一萬套。非常歡喜!他能夠蒐集這麽多的資料。我去看他,他住的房間只有我們攝影棚一半大,只有這裡一半大,擺一張床、一張小桌子,另外堆的就是這些書。我看了之後嘆為觀止,我說這些書你從哪裡來的?你怎麽會找得這麽齊全?三寶加持,不是人能找到的,找到這麽多的好材料。他日夜不斷的去看,裡面哪些可以解釋《無量壽經》經文的,都把它挑出來,編成這套註解。有智慧!這師徒二人了不起的人,夏蓮居,夏蓮居是他的老師,他們到這個世間來就是干這樁事情的,這樁事情干圓滿了,他就離開了。當年慈舟法師有這部經的科判,他把慈舟法師科判送給我,我也怕失傳,印在這個原本上。這是會集最初的版本,裡面一共分三十七品,應該過去的想法是三十七道品,分三十七品。慈舟法師當時講這部經就用這個本子,所以我把科判印在前面,留著做紀念。我做的這個科判是以慈舟法師的科判做底本,再把它詳細分科。這個科判完成之後,我送給趙朴老,朴老看了歡喜。《無量壽經》會集本,經圓滿了,黃念老的註解圓滿了,我們這個科判,加上科判,真是無量的歡欣,這部經可以流傳於後世。確實這部經真能夠普度眾生往生凈土,圓成佛道。但是認知的人不多,認識的人、知道的人不多,所以我就擔任流通的使命。在過去,我沒有看到這個本子,沒有看到這個註解。李炳南老居士在台灣講過一遍,他有眉注。這個本子老師給我了,我依他的眉注講過十遍。看到念老註解之後,他注得太好了,所以我在前年清明節,我把《華嚴經》暫停了,發心講這個註解,《凈土大經解演義》,去年九月十八圓滿,一共講了一千二百個小時。這第一遍完成了,接著講第二遍,第二遍我們把科判會進去了,就成為《大經科注》,註解完全用黃念老的。將來我再找時間,把它重新再整理一下,變成一個完善的本子。我發願我今後活一年就講一遍,一天四個小時,標準的時間是一千二百個小時到一千三百個小時,這一部可以講完,一年講一部。如果再能活十年,講十部,講十遍,我就心滿意足了。這部大經對全世界修凈宗的人會有很大的幫助。真的把凈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會真信,真想去,你會認真念佛,決定得生凈土,好!其他的東西我沒有學不要緊,到極樂世界再學。到極樂世界無量壽,有的是長時間,比世間自在王佛的壽命還長,他只有四十二劫,不算很長,到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經教,到極樂世界統統可以完成。所以在此地我就萬緣放下,連佛法也放下,專修這部經,專講這部經,專修這個法門,給大家做個好樣子,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繼續往下面看,「或疑法藏比丘在因地中,何能遍見十方諸佛凈妙國土」。這是假設提這個問題,或者有人懷疑,有人要問。「答曰,《法集經》雲」,這是引經,這不是黃念老自己說的。《法集經》上說,「菩薩摩訶薩,得彼諸佛如來天眼」,得佛加持。「又《大智度論》曰:天眼徹視,則不動而遍至。十方不來,比丘亦不往。如佛天眼故,十方國土皆悉一時睹見也」。你看這用經來注。「據上經論」,《大智度論》是論,《法集經》是經,根據經論上所說的。「可知法藏菩薩摩訶薩,承世間自在王如來威神加被,得如佛之天眼」,佛把天眼加持給你,你的天眼跟佛沒有兩樣。「故能不動而遍見十方」,他要不要到十方去參訪?不需要,十方世界自然影現在他面前。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都在面前看到了,不必要親自到那邊去,你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於佛說國土皆悉睹見」,你全見到了。見到之後,『起發無上殊勝之願』,起也是發的意思。「更無有上,是曰無上。殊勝者,事之超絕希有者,曰殊勝」。下面引《會疏》,《會疏》說的,「無有此上,故云無上。超勝諸願,故曰殊勝。謂莊嚴無上故,受樂無上故,光壽無上故,名號無上故,生因無上故,利益無上故。是總四十八願大體」。你看全是經論。《會疏》是古大德的註解,《無量壽經》的註解。這種解釋讓人嘆為觀止,不能不佩服。《會疏》這是《無量壽經》註解的名稱,這是日本祖師作的。無有此上,就是說十方諸佛剎土跟極樂世界去比,沒有超過極樂世界的,極樂世界變成最上,所以稱為無上。下面舉幾個例子。超勝諸願,諸佛如來因地都發大願,沒有不發願的,但是願不圓滿、不究竟,阿彌陀佛的願究竟圓滿。他想得太周到了,不是憑空想像,他是親眼看到二百一十億佛剎,等於說他去參觀、他去考察,取人之長,舍人之短,來建立極樂世界,他是有根據的。所以極樂世界也是集大成,集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最精華的、最美好的,他統統要;十方世界裡面有缺憾的、缺陷的,有不善的,統統避免,不要,所以他的極樂世界就變成第一殊勝。不是在家裡閉門造車。他這個願不是自己隨便發的,是看到這個好,我要;那個不好,我不要,統統都有憑有據。這是殊勝。 莊嚴無上,莊嚴是精美。受樂無上,哪個世界沒有受苦受樂?只有他這個世界,只有受樂,沒有受苦。光壽無上,光表智慧,壽表壽命,無量壽,佛無量壽,所有往生的人個個都是無量壽。名號無上,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個經上講得很多、講得很清楚,我們要相信,要真念。生因無上,生因就是信願持名,太簡單,無論男女老幼、賢愚不肖,只要相信,只要願意往生,肯念佛,個個都成就。利益無上,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我們往生到哪一個階層?善導大師告訴我們,這個問題「總在遇緣不同」。我們今天遇到的緣殊勝,這種經本真叫《無量壽經》的善本,第一善本,這樣的註解,這是最殊勝的緣。依照最殊勝的緣,那我們將來往生肯定是實報土上上品往生。生到極樂世界是什麽身分?等覺菩薩,不是等覺也是十地,法雲地的菩薩,這一步登天,所以利益無上。是總四十八願大體。所以這部經如果說太長,沒有時間來受持,你就受持第六品,第六品就是四十八願,最好包括註解,這是取《無量壽經》的精華,真正不可思議。我們再看第二段,「大願所依」。你看看,這個大願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依什麽發的,統統講清楚、講明白,你才會相信。絕對不是阿彌陀佛閉門造車,自己在家裡想,不是的,他有憑有據。這裡頭分四小段,第一個「觀察」。【於彼天人善惡。國土粗妙。思惟究竟。】徹底來思考。『彼』就是二百一十億佛國土,二百一十億代表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依正莊嚴,哪些是善,哪些是不善,國土哪些是粗俗,哪些是精妙。『思惟究竟』,徹底去研究、去思考,哪些該取,哪些該舍,我這個極樂世界哪些我要,哪些我不要,這有憑有據。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天人善惡』。「判定善惡之性,諸說不一。茲撮要介紹如下」。許多經論、祖師大德看法不一致,統統都抄在這個地方,讓學習的人自己去選擇,好!第一,「《菩薩瓔珞經》」,這個裡面有說,「以順第一義諦為善,違第一義諦為惡。經曰:一切眾生識,始起一想住於緣。順第一義諦起名善,背第一義諦起為惡」。什麽是第一義諦?前面學過,這裡頭底下有舉例子,「經雲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就是「真諦、聖諦、勝義諦、真如、實相、中道等」,也就是本經所說的「實際理體」。本經有三個真實,真實之際就是實際的理體。由此可知,我們簡單的來說,那就是性德,真如就是自性、就是法性。與性德相應的,這個是善;與性德不相應的,那就是惡。哪些是與性德相應的?性德之善是自然的,不是人為的,不是哪個製造的、哪個發明的、哪個人建立的,不是,是自然的。佛講,我們中國老祖宗也講,中國老祖宗告訴我們人性本善,這個善的意思跟此地善是一個道理,同樣的境界。順第一義諦是善。哪些東西順第一義諦?五倫是道,五常是德,道德順第一義諦。五倫的核心是父子有親,這就是親愛。父子親愛是天性,沒有人教,不是哪個人發明、哪個人製造的,不是。你細心去觀察,最明顯能夠覺察出來的是嬰兒,三、四個月,你去看他,他一點染污都沒有。你看父母對他的愛,他對父母的愛,雖然他不會說話,你看他的眼睛、表情,他的動作表情,對父母那分愛,這是天性。中國傳統文化就把這個定為中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都是從這個愛發揚光大出來的,性德,那是第一義諦。所以用什麽方法來落實?那就是教育。於是中國老祖宗講求胎教,母親懷孕的時候就要教小孩,小孩在懷孕這十個月裡頭,他雖然還沒出世,母親的情緒他感覺到,母親的動作他感覺到,母親的言語他感覺到。因此中國懷孕之禮,這母親懷孕的時候,都學周文王的母親,這十個月當中,眼不見惡色,眼不看到不喜歡的東西,決定不能看殺生,不能看偏邪的東西,心要端正、心要慈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傲慢的話不能說,一舉一動都要如理如法,胎兒端正,生下來好養,他所稟受的是正氣。這個母親對兒女的愛護,從懷孕那天開始。小孩出生了,古人講的一千天,就是從出生到三歲,這一千天是紮根教育。教什麽?給諸位說,教《弟子規》。《弟子規》不是教他念的,他還不會說話,《弟子規》是父母做出來給他看,他會看、他會聽、他會模仿。父母把《弟子規》在家庭做到,因為父母的父母還在,都是一家,每天早晚朝暮如何奉事父母,讓小孩都看見,他就學會了。所以三歲就小大人一樣,他什麽都懂,沒有邪念、沒有私心,是這樣培養成的。六、七歲上學了,上學是老師教。老師也是身教,不是言教,是身教,就是要做出榜樣來給他看,怎麽樣孝順父母,怎麽樣尊重師長。尊重師長是父母教小孩的,孝順父母是老師教導學生的,把這個小孩教成人,根紮穩。我們今天這種教育在中國丟掉兩百年了,現在都非常陌生,完全不懂。這個不懂不能怪現在人,佛在《無量壽經》上講得好,說什麽?「先人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你的父母不知道,你的祖父母也不知道,你的曾祖父母也不知道,高祖父母也不知道,知道這個事情至少要往上面去七、八代他才知道,丟掉這麽久了。所以他做了錯事情不要責怪他,丟得太久了。現在我們要把傳統東西找回來,也要兩百年,丟了兩百年,再找回來也要兩百年,這要有耐心。決定不可以怪責現在人,他很可憐,他沒有學到,從小沒有人教。佛非常慈悲,說這幾句話,教導我們看到現在任何人,無論犯什麽樣的過失,都不可以責怪於他,為什麽?他沒有受過教育。他受過教育犯過失,要責備他、要處罰他;沒有人教他,他做錯了事情怎麽辦?原諒他。所以今天整個世界,不是局部,全世界的人都沒人教,這一定要懂。我在國外有國家領導人跟我見面的時候問我這些問題,今天的社會要用什麽方法來對治?我的回答很簡單,不是中國人說的,英國人說的,湯恩比說的,湯恩比博士說,「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外國人講的,不是中國人講的。我講的是中國人,那你自己誇自己,人家不相信,英國人講的。我回答這個問題是在倫敦劍橋大學,我跟他們漢學系的學生,跟他們的教授舉行一個小時的交流,他們提出來的。我說你們英國人講的,我問他們,你們能相信嗎?這個話可以問他們,他們研究中國的儒釋道,拿儒釋道的經典去寫博士論文,那將來都是歐洲的漢學家。他們講一口北京話,讀中國的文言文,我們不能不佩服,你看面孔全是歐洲人。所以我問他們,你們相不相信湯恩比說的話?他們看著我笑,不說話,不承認也不否認。我然後再反問一句,我說難道湯恩比博士講錯了嗎?他們還是不說話,包括他們教授,坐在旁邊都笑。我才向他們解釋,我說湯恩比的話沒說錯,而是什麽?我們解讀錯誤。如果提到儒,你們就想到四書五經、十三經,你們現在正在研究的,這個東西能解決今天社會問題嗎?太高了,做不到。講到佛,你一定會想到《華嚴》、《法華》、《般若》這些大經大論,你們也都念過,能行嗎?沒有把握。我說湯恩比博士沒說錯,我們要知道,四書五經、十三經是儒家的花果,《華嚴》、《法華》是佛家的花果,《老子》、《莊子》是道家的花果,好看,令人羨慕。這東西從哪來的?跟一棵樹一樣,它枝上長的;枝從哪來的?幹上長的;干從哪來的?追疑到最後是從根生的。那我們要問,儒釋道的根是什麽?這個大家就沒想到了。能生儒釋道的東西,那是儒釋道的根,你有沒有想到過這個問題?花果不能解決問題,根能解決問題。儒的根是什麽?《弟子規》,道的根是《太上感應篇》,佛的根是《十善業道》。如果能把這三樣東西恢復起來,這世界真的太平了,湯恩比的話說得沒錯。這三樣東西是普世教育,你們所想的那是儒釋道的尖端的教育、教學。我們要從紮根教育下手,這個世界得救。用什麽心態?我們也遵循湯恩比博士的指導。什麽是儒?孔孟學說是什麽?「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孔孟之道是仁義。「仁者愛人」,要用愛心;「義者循理」,義是什麽?合情、合理、合法,我們用這個心態落實三個根,湯恩比博士沒講錯。大乘是什麽?大乘是真誠、慈悲,這是菩提心。用真誠慈悲落實《十善業道》、落實《弟子規》、落實《感應篇》,這個世界就有救。這是我在倫敦大學跟劍橋大學跟他們講的,我跟他們講的時間不長,一個小時,對他們很有啟發。他們的教授是當代的漢學家,到香港來一定來看我。現在他退休了,在北京大學做客座教授,所以常常從香港經過,一定要來看我。我們湯池的成就他知道,二00七年他特地到湯池去住了四天,親自去考察,回去的時候到香港跟我談了六個小時,兩天,一天三個小時。非常誠懇邀請我到倫敦去辦學,書院名字他都想好了,叫大乘佛學,他要我去那裡辦一個書院。英國大學是書院制,像劍橋跟牛津大概都有將近五十個書院。希望我在那裡辦一個大乘佛學,屬於劍橋大學的。劍橋大學在全世界排名第三,很難得!我很感激他,我說我不能去。他說為什麽?我說你們學校的制度,那個框架給我,我不能教學生。他非常驚訝,他說那你用什麽方法教?我說我沒有方法,我們老祖宗有方法。他愈聽愈起勁,老祖宗什麽方法?我就問他,《三字經》你有沒有學過?他會背,四書都會背,我們真佩服他。我說《三字經》前面的八句話,就是我們老祖宗幾千年來世世代代辦教育的最高指導原則。他會念、會背,他不懂得這個意思。他很驚訝,問我,怎麽這八句話是教育最高指導原則?是的。我說辦教育要用什麽心態去辦?《三字經》前面兩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我們要有這個心態,所有的人本性是好的。他不好,不好是習性。那教育的目的是什麽?是讓他從習性回歸到本性,教育成功了。你把惡人變成善人,把壞人變成好人,教育成功,頭一句就教你這個。「性相近,習相遠」,本性大家是一樣,本性本來是佛,佛法就本來是佛,現在變成這個樣子,這習性變的。習性要把它斷掉,回歸本性就成佛了。教學目標搞清楚,我希望把學生培養出什麽樣的人才。所以中國古時候教學的目標是聖賢,讀書志在聖賢,我要成聖人、要成賢人。聖人在中國是以孔子、孟子做代表。讀書不是為升官發財,不是過什麽富裕的生活,不是這個意思,教育的目標是把人教成聖人、教成賢人、教成君子,這是東方教育。佛的教育是要把凡夫變成佛、變成菩薩、變成羅漢,佛的教育成功了,這個道理一定要知道。教育怎麽興起的?下面兩句就是,「苟不教,性乃遷」,你要不把教育辦好,慢慢就變成習性,習性代替了本性,人就墮落了,你說教育多重要。怎麽教法?「教之道,貴以專」。我就詳細給他講解這一句,為什麽要貴以專?不可以學很多東西。像你們現在學校,很多功課交叉排課,這個把人都糟蹋掉了,從小學到研究所沒有例外的。譬如第一個鐘點,第一個小時教語文,第二個小時教數學,頭一個小時還沒有吸收進去,又換了題目,所以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頭腦都是像漿糊一樣,迷迷糊糊的,什麽東西學了一點點的時候都不精、都不通。這種教學的方法是錯誤的,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從來沒有這種教法的,學生學的時候就是一門功課。如果像你們現在這種課程,我們可以教,但是不用交叉的這個課程。譬如第一年教語文,全年教語文,把小學六年的語文一年教完。學生頭腦是一樣東西,他想一個東西,他會學得很有進步,他專,心專。到第二年,第二年教數學,六年的數學一年完成。學的時候只可以學一樣,不能學兩樣。我們中國自古以來是用這個方法,學生學得很輕鬆,書包只有一本書,不像現在背了一大堆,累死了。所以我就講中國跟印度的教學方法都是貴以專,真能出人才,學生心是定的,學得很快樂、很歡喜。太多、太雜了,沒有一樣東西學好,所以六年學完了,拿不出基礎的東西出來。如果課程重新一編排,還是那麽多課程,門門都有成就。所以我就向他建議,你回國去跟學校研究研究,能不能換這種方式,教之道,貴以專。如果實驗成功了,可以介紹給聯合國,讓全世界教學法都重新改變,那你就救了全世界的兒童,這個功德太大了!我鼓勵他。沒有想到他是年齡到了,六十多歲,不到七十歲,學校年齡到了就退休。所以中國古老的教學法好。我們做了實驗,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李老師教學方法就是一部一部的,不可以同時學兩部經。我們學習的進度,一個月學會一部經。老師學會的標準是你可以上台去講,他在底下聽,講得不錯,沒有過失。好不好沒有關係,只要沒講錯、沒過失就及格、就通過了,你就可以學第二部經。那個時候我沒出家,我在台中住了一年三個月,就十五個月,我學了十三部經,十三部經我都能講,還講得很好。所以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佛學院一個學期教一部經,佛學院三年畢業,我只用了六部經,還有七部還沒用上。你說這個差多遠!在台中一個月學一部,有成就感;佛學院念了三年什麽都不會,一部都不能講。中國這個教學法值得去研究,值得去提倡,真的是好辦法。根要紮上,那是什麽?那是德行,那是基礎。出家四個根,儒釋道三個根,還要加上《沙彌律儀》,這四個根,叫四平八穩,然後一部經一門深入。你天天學、天天講,一部經講十年,一遍一遍的講,講十年,十年之後你就變成專家。專講《阿彌陀經》,十年之後大家見到你,阿彌陀佛,你是活的阿彌陀佛;你專講《普門品》,大家看到你,觀世音菩薩;專講《地藏經》,那就是地藏菩薩,世界第一,頂尖,不要搞太多。全世界這麽大,每一個地方叫你去講一部,你活到一百歲你才講個小的局部,全世界沒講到,何必去學那麽多!講經的標準不要超過一個月,這部經就講完。經要長的話,一天四個小時;經要短的話,一天一個小時,不超過一個月。為什麽?現在人他只有這麽大的耐心。說是這部經要講幾年,他不來聽了,太長了,沒興趣了。你說一個月的話,他會來聽,從頭聽到尾;如果說是五天、七天、十天,那他非常歡喜。接引初機,這些方法我們要真的接受過來,古聖先賢他們的方法真好。我住在澳洲,陸克文當選澳洲的總理,邀請我到坎培拉,到首都,去訪問。我見面就把這個事情告訴他,希望他推動教育改革。他告訴我,最好你在圖文巴先把它做出來,用這種教學法做出來,就是做實驗做出來,實驗有成就了,他會帶著國會議員去參觀、去考察,然後制定法律向全國推動。我現在只會說,我沒有時間、沒有能力去做,做不行,我只會講。所以現在學院交給悟行法師,悟字輩他們,我希望他們去做,真正做出成績出來了,會有很大的影響。辦一個小學,我們自己辦,辦個小學,用這個方法來教。政府規定的課程我們統統把它教完,我們再補充倫理道德的教育進去,這種學生培訓出來一定非常優秀,身體健康、快樂。就是一門一門的學。無量功德!做好了,要把全世界教學統統改成這樣,你說多少學生受惠,都得到真實利益,這個功德多大,救了全世界。不要小看這個小學,它就救了全世界。真正做出來,可以到聯合國去做報告、做宣傳,那個影響力非常大。那一個活動全世界都知道,每個國家主管教育的一定會訪問,一定親自去看,去考察、去學習,這個事情有意義。這是講什麽叫第一義諦,與性德相應,中國老祖宗的東西,五倫是第一義諦,五常是第一義諦,四維八德全是第一義諦,都是從父子有親那個親字裡頭流出來的,性德!在道家《感應篇》,在佛法裡頭,三皈、五戒、十善、六度、普賢十願,本經四十八願,全是性德,統統都是自性流出來的。確確實實它是實際理體,不可思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推薦閱讀: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五二集)
凈土探究(十九)
佛學大講堂:成就凈土的正因
《凈土大經科注》0142_三十二相願3
凈土探究(下)

TAG: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