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細講《弟子規》25_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五集)  2005/2/20  台灣台南淨宗學會  檔名:52-116-25

  諸位朋友,大家好。很多朋友他會問我:老師,你累不累?在這幾個月當中,有很多的老師他跟著我們到各地去演講,他都會看到我的身體愈講愈有精神,所以很多擔心是怎麼樣?是不必要的。我也跟這些朋友講,我說人不怕身累就怕心累。身累,躺下去七個小時以後又是生龍活虎。但是心累,很多事知道很重要,應該去做,可是卻沒有能力去做,那時候的心是很辛苦、很煎熬。所以,當我們能夠盡心盡力去做重要的事情,事實上內心是很寬慰的。

  我記得在高中時代曾經讀過孟子的一篇文章,裡面提到「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為什麼?「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我在高中時代讀這篇文章有什麼心得?絕對不要當聖賢人,會累死,還要動心忍性,還要餓其體膚。那時候老師又沒有把這些氣節跟我們講,所以我們依文解義,絕對不要往君子聖賢走。但是後來真正去弘揚中國文化,突然對這一句教誨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我批了一個橫批,叫「甘之如飴」。因為當我們知道這個事情太重要了,心裡面怕的是自己能力不足,所以當考驗來的時候,都會很歡喜接受,趕快這樣就可以提升能力。

  所以,我們有這個態度,也跟所接觸的老師也建立了這樣的共識。所以當我要從海口到深圳去講課,我本來的課就必須交給其他老師。當其他的老師接到我的通告說:從下一節課開始換你。他們會怎麼想?他們不會:不要!不會。他們會突然冒出一句話: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所以,雖然我離開海口,課程都沒有斷,連大年初一、春節期間的課都沒斷。因為他們說,學習智慧刻不容緩,假如緩下來了,我們少一天學習,對孩子可能就是很大的影響,所以他們也堅持,這個課也辦了一年多。所以在海口、在深圳很多的老師,除了在學校、在他的工作當中之外,其餘晚上、禮拜六、禮拜天的時間,都義務出來幫我們中心講課,去承擔。他們也在學習了四個多月以後,就開始跟著我到很多地方講學。所以就從修身,然後把班級帶好,齊家;然後把海口照顧好,治國;然後到北京、到深圳,到很多不同的省分去講課,叫什麼?平天下。所以這四件事其實是什麼?一件事。只要你真心發出來,自己不斷砥礪,自己不斷超越,自然而然我們的影響、我們的奉獻就會水到渠成,所以要:

  【勿畏難。】

  所以當應該給孩子承擔的事都被父母做了,這是剝奪了孩子學習、歷練的機會。剛剛也提到,盧叔叔他沒有幫女兒拿筆記本去。假如這一個筆記本拿去了,會是另外一個結果,什麼樣的結果?女兒很高興:爸爸,你真好!有求必應,真是觀世音菩薩。那對孩子的內心起了什麼變化?只要我有事,我有爸爸,我有媽媽,我有爺爺,我有奶奶,我還有傭人。所以他背後有一大堆靠山,隨時可以幫他收拾殘局。所以我們現在往往看到很多年輕人,二十齣頭,他講的話你會怎麼樣?氣死。會吐血,真的!皇帝不急,怎麼樣?急死太監。所有父母親友幫他忙得要死,他都覺得不關緊要。我在海口就有遇到,父母都幫他透過很多關係找了工作,他還要去不去說:好,我就看你的面子去試試看。還有大學生,讀書被二一,被退學兩次。結果朋友問他怎麼辦?他說:我也不知道。所以你看都快二十歲的人了,對自己完全沒有責任心。這是結果,原因在哪?他很少為他自己做的事負全責。

  當我們幫孩子收拾他的過失,他就會覺得往後都會有人幫他的忙。所以他以後要娶太太,你要幫他籌錢;他要買房子,你也要幫他張羅。你要幫他張羅到什麼時候?這樣的人生會怎麼樣?會累死。可能你眼睛要閉上的時候,還在想要幫孫子買什麼東西。在去年十月十九號深圳特區報,有一對父母發表了一篇文章,勸告這些年輕的爸爸媽媽絕對不要寵小孩。因為他們夫妻老來得子,年紀比較大的時候才生了一個兒子,對他百般呵護。上了幼兒園,幼兒園老師說:你的孩子有哪些行為不好,你要注意。他還會幫孩子解釋,還會幫孩子掩蓋。這樣一路上來,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等他大學畢業交了個女朋友,女朋友要求說:叫你父母搬出去,房子給我們住,我才要嫁給你。所以他兒子當然會怎麼樣?因為他是小皇帝,對吧?所以號令天下,莫敢不從。他就直接叫他父母:你們出去!他的父母已經感受到嚴重性,所以希望透過他切身的痛苦,能夠勸告更多的父母絕對不要寵愛孩子、溺愛了孩子。

  在一九二O年代有一位十一歲的孩子,剛好玩足球把別人的一大片玻璃給打碎了,要花十二點五塊美金。當時的十二點五塊美金可以買一百二十五隻可以生蛋的母雞,所以這一筆錢很大,不小。他的父親就跟他說:這你要負全責,所以你要自己賺錢來還債。這在中國的父母做不做得出來?很困難。依照統計,中國的小孩零用錢最多,然後做家事的時間最少,所以很沒有擔當。結果,確實這十一歲的孩子就從那個時候開始打工,一點一滴把錢還給他父親,結果後來他的事業也很有成就,他就是前美國總統雷根。所以你看,當你讓孩子去磨鍊,增長了他正確的態度、責任心,又增長了他做事的能力。所以養小孩要用理智,不可以只用情感、用溺愛,這就相當重要。所以『勿畏難』,當為人父母面對很多事情都能夠很有勇氣,你這樣的態度一定會影響你的小孩。

  我們俗話也常講「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你們念通了沒有?所以現在離婚率很嚴重。婚姻走向離婚,對自己還有對小孩可能都是一個傷害。所以面對人生、面對婚姻當中的挫折,我們也要勇於去克服。剛好我在海口,有一天要去上課,在途中有一位朋友打電話給我:我的同事她先生有外遇,該怎麼辦?諸位朋友,你有沒有接過這種電話?結果我一個沒有結婚的人接到了。雖然沒結婚,但是解決人生問題的答案保證在經典之中。所以當場我就開始跟她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在人生出現狀況的時候,絕對不可能都是別人錯,只有我對。有沒有可能?不可能,因為一個巴掌拍不響。所以當夫妻面臨這樣的問題,我們頭一個念頭要先想到「我錯在哪裡」。當然,這個念頭不容易,可是只要我們不轉到這個念頭來,你的心絕對平息不下來。當我們處處只想著對方哪裡不對、對方哪裡又錯,一定是情緒翻騰,很有可能會意氣用事,會把事情搞得愈來愈糟。

  所以我接著又說:比方說對方錯七、八分,我們錯一、二分,也要靜下來先想我這一、二分錯在哪,進而把它改過來。這是第一個重要態度,「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接著我就跟她說:家火不燒,野火不起。諸位朋友,家火,什麼火?衝突、不寬恕、不包容就是火。家裡不先出狀況,外面的火能不能燒進來?燒不進來。所以絕對不要去怪另外那個人,一定是我們自己先有過失,所以不要再把情緒又氣到另外一個人身上去,這是第二個重要態度。第三個當先生對的時候,妳要把他當父親看,平常要把他當朋友看;先生錯的時候要把他當什麼看?小孩看,還不夠,要把他當兒子看。當你兒子犯錯的時候,你會不會跟他說:我這一輩子跟你沒完沒了。會不會?不會。為什麼?妳這麼不公平,對妳兒子都不會這樣,對妳先生就這樣?為什麼?有沒有看到人的不平等?

  所有的障礙煩惱不在外,在哪?在自己。所以誰讓妳煩惱?打一個比喻,今天妳走在路上,突然有一個陌生人走過來給妳一巴掌,妳還沒有回過神來,他已經跑了,妳在那裡摸著妳的臉:怎麼這麼衰?算了、算了!妳就走了。突然那天回家禍不單行,剛好妳先生喝了一點點酒,回來看到妳,同樣是一巴掌,結果一不一樣?我跟你沒完沒了。奇怪了,同樣一巴掌,效果不一樣,誰造成的?苦都是自找的。因為我們的心不夠寬容,沒有從對方的角度看,所以都是用好惡在解決事情。自己所好的什麼都可以,自己不高興的就都不行,所以就造成自己很多心理上煩惱障礙。

  所以很多人就說:他都這麼大了,連這一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他都這麼大了,哪裡大?身體大?是不是?對!活了三十幾歲、四十幾歲。身體大不代表智慧長。妳說:他應該懂。他就是應該沒懂,有沒有人教過他夫婦之道?諸位朋友,你念書念了十多年,有沒有看過一篇夫婦相處之道?哪一篇文章?夫婦相處對人生重不重要?重要!五倫只要夫婦倫正了,其他倫自正。你看,這麼重要的東西沒教。所以我跟一位長者聊天,他就說:我們教育什麼都教了,就缺一個東西。缺什麼?你們不知道?缺「德」。什麼都有,真的,跳舞、唱歌統統都有,就最缺這個東西,最缺如何與人相處。所以妳先生是受害者,我們有責任幫助他。「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所以妳也要把他當兒子看,妳馬上就能包容他。也由於妳有這樣的態度,他才知道迷途知返,因為外面都是逢場作戲、都是虛妄的。人往往要犯了錯,才知道什麼是真的。所以外面第三者絕不可能是一個好女人,好的女人絕不可能破壞別人的家庭。因為這個先生的定功不夠,也容易被花言巧語騙了。

  老師她從事讀經教育差不多十年左右的時間,除了教小孩,她往往教讀經、教書法教到十點多。小孩都回去了,換誰上課?大人上課。因為很多家庭問題,這些婦女都找不到方法,很痛苦。老師常跟我講女人真不容易,所以要多關愛她們。所以很多家長有家裡的問題、教育問題都會來問老師,老師也會盡心盡力幫助她們。所以老師常常回到家裡都是半夜一點多,所以她都穿大衣,然後衣服裡面都放一支雨傘,以備什麼?不時之須。半夜比較危險,所以要全副武裝,然後要包起來,讓人家看不出來她是男的還是女的。從這麼一個小小的動作可以看得出來,在老師的價值觀當中,什麼擺第一位?幫助別人擺在第一,置個人死生怎麼樣?當然沒有那麼嚴重。

  就剛好有一位太太她就說到她先生外遇了,怎麼辦?老師沉靜了一下,當你沉靜一下,對方也會怎麼樣?把心靜下來。老師接著就說:妳是真的要解決問題嗎?要看看她決心下得夠不夠。這個太太就說:真的!妳既然下了決心,我再告訴妳。好,妳就要真去做。在這樣的情況,妳一定要拿出女人的法寶。叫什麼?溫柔。妳們怎麼知道?要拿出妳的溫柔。所以從今天開始,他做什麼錯事擺在第二位,妳自己有沒有做對,有沒有把孩子照顧好,有沒有把公婆侍奉好,這最重要。先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以妳的德行喚醒他的慚愧之心。

  所以隔天,這位女士也穿得整整齊齊。可不可以穿得邋邋遢遢?很多男人是被女人嚇出去的,我們還是端莊。她就打扮得很端莊,然後把孩子的這些功課都打理好,該睡覺的時候也都去睡覺了,她就坐在那裡等先生回來。看著一秒一秒的時間過去了,十一點多了,十二點多了。突然在這個時候體會到一句道理,叫一切法得成於忍。假如這個時候妳火氣都上來了,可能就前功盡棄了,所以她繼續等。一點多,聽到開門的聲音進來,怎麼辦?這位太太馬上跑過去,笑得很燦爛,雙手就把她先生的公事包拿起來:真辛苦,現在才回來。你一定肚子餓了,我去幫你煮碗麵。就進去煮麵。她的先生神魂未定,不知道出了什麼事。結果她就從那一天開始每天都等她先生回家。諸位朋友,這位先生雖然出軌了,最起碼還有一點好,還知道什麼?還有一點羞恥心。所以後來過了差不多一、二個月的時間,有一天她先生回來得特別早,結果一進門,話還沒講就跪下去,他就說:妳饒了我!我都跟妳招了。她先生說:這一段時間我受到良心的煎熬,我都快撐不下去了。

  所以要化解人生的挫折、人生的困境,要用什麼?還是要用誠心,還是要用德行,才可以做得到。不管人生面臨什麼樣的挑戰,我們一定要生起「勿畏難」,也要生起孟子說的「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也要生起責任的承擔。我快講不下去了,我們當老師就是有這個壞習慣,常常要什麼?考試。責任的承擔,是我錯了,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要寫出來,「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諸位朋友,您回想一下你的人生,在哪一些時期進步得特別快?都是在挑戰當中、在逆境當中。所以我們要感謝挑戰、感謝逆境。這是勿畏難。下一句:

  【勿輕略。】

  『輕』是指輕視,『略』是指忽略。當我們對某些事情很輕視、忽略,心已經失去了恭敬、已經失去了謹慎。我們在哪一些事情當中容易忽略、容易輕視?比方說我們今天要送別人東西,縱使是送別人東西,我們也要保持恭敬。古代有一篇文章寫到,有一個人看到很多人挨餓,就拿了食物要去給他們吃。結果他就隨口說:來來來,來吃!結果那一位飢餓的人他說:不食嗟來之食。你這樣的態度根本不把我當人,所以他寧可餓死也不吃。我們的態度會影響到別人的感受,所以今天縱使我們布施,我們施予,也不要忘失我們的恭敬、我們的謹慎,其實是對方在讓我們種福田、讓我們積陰德,我們要感謝他們。

  就好像我在海口講了一百多場演講,有一些老婆婆七十幾歲了,還常常來聽我講課,我都很懷疑她到底聽懂不懂?因為她們只會講海南話。但是很奇怪,我看她坐在下面常常也在那裡笑。很多人他會覺得說,我們講的東西有利益到這些人。我就跟所有講課的老師說,我說每位在底下聽課的人,我們都要感謝他,都是他在成就我們。因為諸位朋友的眼神都非常慈愛、都非常仁慈。假如你們坐在底下,臉色很難看,我可能就講不下去了。所以就是有這麼多人給我們機會,我們才得以成長。所以講課的人、講經的人也要處處感謝,處處謙卑。這樣縱使我們是施予,也不忘守好我們這一顆心。不然當心不恭敬,貢高我慢了,道業也就毀了。

  在食物方面,甚至於在財物方面,比方說我們要捐衣服給別人、送衣服給別人,能不能拿出來很髒就拿給人家?所以送別人東西要有誠意,先把它怎麼樣?洗乾淨。我記得我一台車子送給朋友,我的父親就跟我交代,送別人東西一定要讓人家接得歡歡喜喜。但是我們一般人會忽略,會想說:我送他,他應該要知足了。是不是?往往這一念輕視忽略,可能你本來是好心要送他東西,可是因為這個東西出了很多狀況,到時候接收的人也會心裡不舒服。所以我聽了我父親的教誨,我就開始把它巡視一下,後來發現離合器已經開了十多年,不好開了。縱再送給他,我是已經開了好幾年才能夠征服這一個離合器,到時候他一開,那麼難開。本來是一件好事,到時候又可能讓他生了很多煩惱,然後又要去修理,還花一大堆錢。他在經濟上已經困難了,所以我們要處處替人著想,縱使在送別人東西也都要顧慮他的感受。所以都修整好了,把車送給他,他開了一、二個禮拜打電話給我,說這個車雖然十多年了,但是很好開。後來過沒多久,我這個朋友就生小孩了。你生了小孩,假如騎個摩托車怎麼樣?很危險。這個朋友就是跟我已經二十年的交情了,就是他把他女朋友的老師介紹給我的。

  所以你看人與人之間這麼好的緣會愈來愈殊勝,只要我們用心去經營、用心去付出。比方說朋友到家裡來作客,我們也要「勿輕略」,要先設想到,他假如來我們家,可能需要哪些日常用品。縱使他有帶,我們也要準備一份。因為人難免會忘東忘西,到時候忘了帶一條毛巾,又不好意思跟你要,這個時候可能身體沒擦乾淨,衣服就穿了,說不定就感冒了。所以當我們處處能替朋友設想,讓他賓至如歸,相信你們這一段情誼會愈陳愈香。所以我在澳洲曾經擔任一個職務,叫做寢室長,寢室,管一個寢室的生活用品。所以也常常到廁所去看看衛生紙夠不夠,然後天氣變化,巡視一下棉被夠不夠。我們每一點點的謹慎付出,絕對都會讓朋友內心很溫暖、很歡喜。所以在食衣住行方面,我們也要盡心盡力去付出、去關懷,這是勿輕略。

  在教育孩子方面,比方說我們叫孩子拖地,他拖好以後應該要做哪一個動作?孩子可能有一個心理,「你叫我做,我做就是交代一下,我還要趕快去看我的卡通」,有沒有這個可能?所以當孩子第一次答應你做事,他是用應付、敷衍的態度做的,而你沒有把它修正過來,他往後可能都是什麼?敷衍塞責。所以孩子做事有沒有負責任、有沒有謹慎,這也要透過家長的耐性去追蹤。

  所以第一次讓孩子拖客廳,你一定要去檢查他有沒有拖乾淨,這個稜稜角角,假如根本稜稜角角都還髒兮兮的,就代表他做事輕略。而且除了輕略以外,他做事有頭無尾。做一件事的尾應該怎麼結束?應該請爸爸來檢查,請長官來確定。不然你想「我做這樣應該就差不多了」,可能跟長官、跟父親的標準還差很多,所以這也是一個負責任的態度。所以應該父親一看不行,馬上要糾正:過來,兒子今天辛苦你了,拖得還不錯。人都喜歡聽鼓勵的話。先鼓勵一下,再告訴他:你這個邊邊角角假如再仔細掃一下,那就不簡單了。爸爸像你這個年紀的時候,一定幹不好這件事。給他肯定一下。下次爸爸交代你做什麼事,做完了一定要先來通知爸爸去確定一下,你才可以再去做你的事情。所以讓孩子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都懂得恭敬謹慎。

  我曾經在老師家住了半年的時間,老師對我很關懷。她很細膩,怕我在這段時間沒有錢花,所以她就在冰箱的上面放了一個錢包,裡面放一些錢。她就隨口一句說:沒有錢自己拿。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這個長者處處替你著想,怕你真的沒錢很難受,也不好開口,就做得很善巧,讓你可以很方便就解決這個問題。當然,我沒有去拿。因為我在老師家住了一個多月,馬上就去教這個學校了,又有錢了。所以雖然我沒什麼錢,不過需要錢的時候就會有機會讓我獲得。

  另外,我在跟盧叔叔相處的時候也體會到他處處對人很恭敬,不輕慢。我記得從澳洲回來,盧叔叔去台中看我,他還拿了一盒有機的蒟蒻(黑糖蒟蒻)給我。一來,縱使我是他的晚輩,他對我也很客氣,絕對不會以一個長者的姿態,好像他比你高。然後買這個黑糖蒟蒻,也是在不經意當中他聽到我以前差一點就去做有機事業,所以他一看到這個是「有機黑糖蒟蒻」,他馬上就想到我。所以盧叔叔在與人相交往當中,都很細膩的去了解到別人的喜好、別人的需要所在。只要有機會他一定會去付出。他也教誨我們這些晚輩,說我們很多的行為要減少別人的擔憂。所以他也交代,比方說你從朋友家離開是晚上的時間,只要你到了,一定要打一通電話給對方,說我已經到家了,您別擔心。所以處處可以站在對方的角度,減少對方的擔心。我們為人子更應該在,比方說晚上回家了,從父母家離開,到的時候一定記得打一通電話給父母、給親人,不要讓他們多替我們擔心,這一些小事都要勿輕略。

  我常常搭飛機,也常常跟楊老師一起搭。老師會有一個習慣,她在上飛機以前一定要跟對方確認飛機有沒有正常飛。而且一定會算時間,比方說七點半到,她會抓二十分鐘或者抓四十分鐘,假如是國際線就會比較久,國內線比較短,她會請對方,比方說七點五十(有二十分鐘的空檔)再來接機,這樣就能夠讓人家不要等太久。當我們處處替人著想,他人就處處替我們著想。所以勿輕略。接下來:

  【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這個『鬥鬧場』是指比較複雜、比較奢華的地方,我們的小孩不要進去。孩子為什麼會進去這樣的地方?為什麼?心理空虛,沒有人生目標。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根本問題,他沒有判斷能力,他不知道交什麼樣的人,近什麼樣的環境,做什麼樣的事,才是對的,才是對他的人生有所幫助。這個判斷力從什麼時候養成?所以很多的家長他會很緊張一件事,他會說:我很害怕我的孩子以後會交到壞朋友。諸位朋友,你有沒有這個擔憂?有沒有?有!繼續擔憂有沒有幫助?沒幫助。所以我們要思考怎麼樣才能建立孩子的判斷力。

  我曾經也看過一個報導,剛好一位孩子犯了很重的罪,警察局打電話通知他媽媽。媽媽接到電話,在電話裡就說:絕對不可能是我兒子,不可能!我兒子不可能幹這種事。結果後來到了警察局,還沒進去,還在那裡說:不可能,一定是同名同姓的。結果等她打開門,看到坐在那裡錄筆錄的是她兒子。結果她馬上就說:都是被那一群朋友帶壞的。所以這句話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這樣對不對?聖賢人教導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假如我們沒有這個態度,你人生犯了多少過失你完全不清楚,這個人生就真是活得太不值得。

  所以我就跟很多朋友講到,我說遇到好朋友跟壞朋友跟他自己很有關係。我們不能順著自己的煩惱去思惟,常常在那裡擔心;要順著理智、順著真理去面對。在《易經》裡面有提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現在一般都講成「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原文是「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意思就是善的人就會跟善的人在一起,惡的人就去吸引惡的朋友。所以當我們的孩子非常善良、非常重德行,自然而然招感來的朋友就是好的。所以最重要的一點要先長孩子的什麼?善心。

  我的外甥,她的母親也三歲多就開始教他讀《弟子規》,然後講解《弟子規》給他了解。結果三、四歲帶他到外面去跟其他的小朋友交往,當其他的小孩,比方說惡言對別人或者還動手打人,我的外甥看了就會拉拉他母親對她說:這個小孩不可以打人、這個小孩不可以罵人。為什麼他會這樣判斷?當你有教《弟子規》。比方說,你教孩子孝是對的,你教孩子孝是善,他知不知道什麼是惡?諸位朋友,知不知道什麼是惡?(沒那麼難,你們不要被我嚇)不孝(很對不起,造成大家的緊張)。當你教他友愛兄弟、尊敬長輩,他知道是善,他知不知道什麼是惡?不敬、不悌。當他知道謹慎很重要,當他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是善,他同時也知道什麼是惡。當他知道愛人是善,他知不知道什麼是惡?對,所以孩子就善惡分明。善惡分明,他會有所取捨。

  所以,當他常常心存善念,到鬥鬧場的環境,他保證怎麼樣?渾身不舒服。所以現在假如叫我去歌舞廳站一分鐘,我一定呼吸困難,頭都發痛,那個磁場很不好。因為你「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你已經接受聖賢的薰陶,心裡面想的、做的都是善,把你放在不善的環境,你馬上感受很不舒服,自然就會敬而遠之。所以善惡分明他才有所抉擇。現在家長有沒有教?他小時候善惡不分明,等上了初中、上了高中遇到一些不好的朋友,馬上就被帶過去了。

  所以萬法因緣生,一個人會交到不好的朋友,原因是什麼?善惡不明。緣是什麼?緣才是惡友出現,才會結惡的果。所以人往往只重這個緣,沒找真正原因。所以幾千年的歷史當中,多少的聖哲所處的都是亂世,但是他們都能做到屹立不搖,因為他們心中那把做人的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諸位朋友,您假如讓孩子善惡的根基扎穩了,你的中晚年才能夠高枕無憂,所以我們的人生規畫要能夠深謀遠慮。好,這一節課就上到這邊,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弟子規全文,弟子規譯文
弟子規
《弟子規》全文有聲誦讀
重讀「弟子規」之我見(原創)
弟子規講解(第九集)

TAG:弟子規 | 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