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今天的人最大的麻煩是辨別善、惡的能力都沒有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3-11-22 10:04:39關鍵字:一門深入,其義自見,辨別能力,學佛,佛陀教育,佛學院,印光大師文鈔,文鈔,一心 |
【 點擊數:228 】 【字體:大中小】 【收藏】【列印文章】 |
摘自凈空法師《凈土大經科注》第509集 2013年11月17日講於香港 佛陀教育是把迷修掉現本來面目就成佛「複次阿難,彼佛剎中,一切菩薩、禪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在究竟明了佛之密藏。」 這段是總贊。從「諸佛密藏」一直到「五眼圓明」,都是說的「首在究竟明了佛之密藏。」 這是圓滿之因,都是講的圓滿之因。念老在此地做一個總結,他怎麼圓滿的?從性德上說,本來圓滿,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又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人人皆有,人人皆是。那為什麼我們變成凡夫?總是迷了自性。自性是圓滿的、是究竟的,它不是修來的,本性本自具足的。迷了,迷了就要修。修什麼?把「迷」修掉,我們的本來面目、本來的圓滿就統統現前了,這就是佛法、這就是佛陀教育。佛陀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教我們個個成佛。 成佛一定要知道本來是佛,回歸自性而已。迷得太深了、迷得太久,我們在六道裡頭住的時間太久了、迷得太深了,所以佛告訴我們的,我們不敢相信、不敢承當。這是真的,除佛之外,從來沒有人說過。我們看這個世間所有宗教沒有人說過;中國傳統教育這些大聖大賢有說,但是我們不讀佛經,對他們所說的不懂;看了佛經之後,看到祖宗說的,懂得了。 譬如我們老祖宗告訴我們「本性本善」,還把這句話放在童蒙課本之上第一句,就是《三字經》。《三字經》第一句說「人之初,性本善」,這一句說的是什麼?就是佛經上講的「本來是佛」、「皆有如來智慧本性」,這叫「本善」。「本善」是自性本有的,不是從外學來的,這個就是佛性、大乘經講的「真如自性」,佛講得清楚,古聖先賢講得比較含糊。佛經一對照,明白了;不對照,能理解到的似是而非。 怎麼迷的?佛經上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三字經》上也說「性相近,習相遠」,跟佛講的一個意思。從性上講,一切眾生跟佛沒有兩樣,是一不是二;但是從相上講、從事上講,完全不一樣。佛的境界多麼清凈莊嚴!我們這個世界混亂,人生在這個世界多苦!這怎麼會一樣?這什麼?習相遠了。從性上講跟佛、跟聖人是一樣的;但是從相上、從事上講距離遠了。我們被習慣染污了,古人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看你生在什麼環境,你會被環境染污,你會受環境影響。那我們六道這個環境是最不善的環境。 今天的人最大的麻煩是辨別善、惡的能力都沒有六道雖然有善、有惡,惡多過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迷了之後則有個妄心,妄心裏面的「善心所」跟「噁心所」比較,「善心所」只有十一個,不善的心所有二十六個,這就說明什麼?我們的善念少惡念多,道理在此地。 外面環境亦復如是,不善的環境多,善的環境少。特別是現前這個時代,古時候好一些,有很多聖賢君子教學,教學的人多,接受教育的人多。但是這個人多,要跟不接受、迷惑顛倒的人比,還是少數。那在今天的人連什麼叫善、什麼叫惡都沒有能力辨別,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這麻煩就大了!那麼佛在經典對我們的教學,說明一切圓滿的因,這對我們講很重要。 佛教學理念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方法是「讀書千遍,其意自見」「首在究竟明了佛之密藏」,這一點非常重要。「密」是不容易看清。其實佛法沒有秘密,秘密都是不可告人的,這不是好事;佛法是好事,有什麼秘密?佛的「密」是深密,他太深了,對一般人講,他聽不懂,所以叫「深密」,不是秘密。 「故如探水得源,尋枝得本。」 我們尋找水源源頭,長江、黃河的源頭,把那個發源地找出來了。這個密藏就是本性、就是自性。 「得其根本,不愁枝末。古雲"得其一,萬事畢』也。」 這一句話很值得玩味。一切菩薩成佛,怎麼成的?就是「得其一,萬事畢」。這「一」是什麼?「一」是真心。真心是「一」;妄心就是二。妄心裡頭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真心沒有。所以佛教教學的理念提出來的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一」是一門,這是教學的理念。那方法呢?「讀書千遍,其意自見(xiàn)」,注重在「自見」。「見」是什麼?開悟了、明白了,自然開悟的,不是人教的。 所以我們要細心觀察,釋迦牟尼佛三十歲開悟的,開悟之後講經教學四十年,說了這麼多的經論,誰教他的?沒人教他。他講《華嚴》、講《法華》,釋迦佛之前,印度誰講過《華嚴》、誰講過《法華》?沒人!他這經從哪裡來的?「其意自見」,自然明白了。為什麼?見性了,是自性裡頭本有的。本有的是我們大家共同統統有的,只是我們迷了;他悟了。就是他見了性了、見到了,我們沒見到,差別就在此地。 那麼佛教人的目的,就是教你得到「其意自見」。他「自見」了,你也「自見」了,他講的《華嚴》,你一聽全明白了;不要聽完,聽個幾句,全明白了。所以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平等的,沒有高下,也沒有先後。這個法子妙絕了! 今天佛學院培養出來的學生都不是經上所說的「其意自見」今天對佛法真正理解的人沒有了,對這些方法能懂得的人也沒有了,這怎麼辦?佛學院很多,中國、外國都有,培養出來的學生都不是經上所說的「其意自見」,都不是以這個為目標,而是廣學多聞。廣學多聞是世間教育,人世間一般教育是知識不是智慧。「其意自見」是智慧;廣學多聞是知識。知識學再多都是有局限的,因為什麼?知識無量無邊,你一生能學多少?這有局限的。來生來世要再接著學,一大半都忘掉了,這一投胎、轉世,都忘掉了,你能記得多少?記不得了!再學的時候,比較聰明一點,總是過去學的,現在比較容易懂一點,比別人聰明一點,道理在此地。不是見性、不是開悟,也就是他沒有找到根源,沒有從根源上修,根源上就是「一」,他不知道這個「一」。 中國文化起源也是起源於「一」,伏羲畫八卦,那「一」橫不就從那起來的嗎?!三個長橫(?)代表「乾」、代表「天」;三條橫中間斷的(?)代表「地」,這不「乾」、「坤」二卦嗎?!不就從這出來的嗎?! 一心就不亂,二心就亂了 「一」是根源,「一」是根本,這個東西要認識,要「一心」。「一心」,沒有念頭就是「一心」;有念叫「二心」。「三心二意」,你起念頭了。那我們就懂得了,佛菩薩用的是什麼心?沒有起心動念的心,這真心。用真心的就是法身菩薩;用妄心學佛,學得很好,叫三乘菩薩。三乘菩薩不是真菩薩,沒見性;他用「一」,「一」,他就見性了。念佛,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念佛的目的在哪裡?一心不亂。《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用這句佛號幫助我回歸一心不亂。回歸一心,一心就不亂;二心就亂了,回歸一心。那麼幾個人念佛是求「一心不亂」的?念佛不求「一心不亂」,得不到「一心」;一定要求「一心不亂」,向著「一心不亂」這個方向、目標去精進,才能得到。說實話,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求的什麼?統統求的「一心不亂」,這是總目標。所以佛在《般若經》上、在《金剛經》上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無論是什麼法門,方向是一致的、目標是一個,不管用什麼方法都能達到這個目標,這個目標就是「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就是你的真心,回歸到真心。我們今天念佛的心是妄心,怎麼知道妄心?這個念頭裡頭有雜念、有妄想;「一心」裡頭沒有雜念、沒有妄想。有雜念、有妄想,心是亂的;沒有雜念、沒有妄想,心是定的、是靜的;有念頭心是動的。所以靜是真的,動是假的,為什麼?動有生滅的相,靜沒有生滅,動就有生滅。有生有滅就是假的;不生不滅是真的。 我們因為靜不下來,想靜,靜不下來,用念佛的方法。念佛的方法念成功了,念到一心不亂,就成佛了,極樂世界去不去無所謂了,成佛了。還沒有念到一心不亂,還成不了佛,有好處,可以到極樂世界、可以見阿彌陀佛。你看,這一個方法雙利,兩種利益。你別的法門、無量法門,只有一種利益,沒有兩種利益。念佛這是兩種利益,最高的利益得不到,第二個利益得到了。得到第二個利益,就肯定得到第一個利益,全得到了。這凈宗之妙! 現在在我們現前「得其一,萬事畢」,這個「其一」是什麼?一句阿彌陀佛。這不是真正的「一」,但是它跟真正的「一」很接近,你得到這個「一」,也就等於得到真正的「一」。到極樂世界就得到真正的;沒有得到極樂世界的,這是相似的「一」,跟「一」很接近。這法子妙!妙絕了!下面念老告訴我們: 無論修學哪個法門,統統是以「清凈、平等、覺」為修學目的、方向 「若能了了常知佛之本體,自然調伏諸根。」 佛的本體是「真如」、是自性,就是「一」。具體說明這「一」是什麼樣子,就是經題上講的「清凈、平等、覺」,這是「一」的樣子。在阿羅漢的境界,清凈沒有染污;在菩薩的階位裡面,它是平等的,平等比清凈高;在佛的最高的、無上的果位,就是覺而不迷,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這經題上五個字 「清凈、平等、覺」,是一切修學的目標、方向,無論修學哪個法門,統統是以「清凈、平等、覺」來界定的。得清凈心,你就證阿羅漢、辟支佛;得平等心,你就成菩薩了;如果真的覺了,就成佛了,證得究竟圓滿,經題上清清楚楚。那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要念到什麼標準?念到清凈,心清凈了。念到清凈就決定往生。清凈心現前,跟阿彌陀佛通了,想什麼時候往生,阿彌陀佛什麼時候就來接引你,你多自在!與這個世間有緣,想多住幾年、多帶一些人往生,也行,不礙事!這就是我們常講生死自在。想多住幾年,行;想立刻走,可以走,得大自在!這個法門真行,真可以幫助我們做到。所以知道佛的本體,自自然然「調伏諸根」。 「諸根」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境界上不生煩惱,這叫「調伏諸根」。凡夫眼在色裡面、耳在音聲、鼻在香、舌在味,生起「貪、嗔、痴、慢」,這生煩惱!「調伏諸根」,諸根在六塵境界里只生智慧,不生煩惱。智慧是什麼?智慧就是看得清清楚楚。色相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假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真得不到。不但外面的色相得不到,我們身體,身體色相得不到,一般人都以為自己身體是自己。怎麼說身體得不到?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人身體是細胞組成的。多少細胞組成這個身體?六十兆,六十兆個細胞組成身體。可是這個身體,每天二十四小時,細胞有衰老的細胞死了,有新的細胞生了,叫新陳代謝。每一天有多少個新陳代謝的細胞?科學家就告訴我們有七千億。每一天新陳代謝的有七千億,整個身體是六十兆,這身體怎麼是「我」?七年是個周期,這是佛經上說的。七年就是全身的細胞全都換了,一個老的都沒有了,每七年是一個周期。所以你以為這個身,這一秒跟前面一秒已不是這個身了,這個要知道,不是說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不是一個「我」,前一秒鐘跟後一秒鐘都不是的,這什麼?事實真相。告訴你什麼?告訴你是假的,你得不到、你控制不了、你無法佔有它。對自己身體都如是,何況對身外之物,哪一樣是你的?這佛知道、菩薩知道,所以佛菩薩統統放下了,不再為這些操心了,不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所以他心清凈、心平等。 ------------------------------------------------------------------------------------------ 印光法師文鈔選讀復戚智周居士書二光順師至,持汝手書。並夏布蓮子交光。言汝已住伊庵等情。竊念汝資非餘裕,何須效世諦人情,作投桃報李之儀。爾我以道相交,當以直道而行耳。茲既寄來,當以為作福之資。謝謝。令嚴,令岳母,既生信向。當時以凈土利益為之啟迪。令其信心,由微而著。倘能信願真切,決定可生凈土。其為孝也,豈世間之孝所能比擬乎哉。汝於凈土修法,尚未了了。當唯以翻閱研究凈土為事。半日學解,半日學行。必期於徹頭徹尾,了無疑惑而後已。楞嚴正脈,且作緩圖。縱親見如來藏妙真如性,亦不能即了生死。見性是悟,非是證。證則可了生死。若唯悟未證,縱悟處高深,奈見思二惑不能頓斷,則三界輪迴,決定莫由出離矣。若不通楞嚴,倘凈土法門,能仰信佛言,決定無疑。真信切願,以修實行。則決定往生,為極樂世界中人。況兼現世國界危岌。尚欲以危險時際,有限精神。作不急之法務,企得大通家之名聞,以充體面。致自己專修一事,竟成顢頇①乎哉。倘凈土法門,悉皆諦信深知。不妨再研楞嚴,及各經論。汝昔求光開示,光以文鈔相寄,尚不一一全閱。光固知汝不知緩急,泛泛②然學時人研究佛經,只期作一通家而已。光文鈔文字雖劣,頗能示人修持門徑。昔大智律師,深通台教,嚴凈毗尼③。行願精純,志力廣大。唯於凈土,不生信向。後因大病,方知前非。嗣後④二十餘年,手不釋卷,專研凈土。方知此法,利益超勝。遂敢於一切人前,稱性發揮,了無怖畏。雖則三歲孩子,亦會念佛。汝此法門徑,尚未認清。又非講期見逼,如講家之擬撐門庭,何須先研楞嚴,不以歸家識路為急務乎。至於光之所說,不過搪塞差事,不致負彼來意。豈真能顯示楞嚴之要義乎。如來欲令一切眾生,就路還家。故令二十五聖,各陳宿因。末世眾生,無論上中下根,皆當以勢至念佛法門,自利利人。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反念念自性,性成無上道。此居士所當致力者。至於征心辨見,破陰超濁。且待念到心佛不二,心佛兩忘,親證念佛三昧後,再商量。則可如世尊拈華,迦葉微笑矣。否則入海算沙,腦暈心迷。說食數寶,饑寒莫濟。知好歹者,決不以吾言為河漢⑤也。(選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 書一) 註解: ①顢頇(mān hān):糊塗而馬虎。顢,糊塗;心不在焉。頇,粗。 ②泛泛(fàn fàn):不深入;平平常常。 ③毗尼(pí ní):佛教語。梵語的譯音。又譯作「毗奈耶」。意為律。 ④嗣後(sì hòu):以後。嗣,接著;隨後。 ⑤河漢(hé hàn):黃河與漢水的並稱。比喻博大精深的事物。 ----------------------------------------------------------------------------------------- 凈土釋疑網微信平台已開通微信弘法,敬請大家關注凈土釋疑網微信公眾平台。微信號:amtbedu。我們定期會有凈空老法師講經菁華、學佛答問以及學佛體會等文章分享給大家,敬請關注!凈土釋疑網:www.foxdw.com(2013.11.22編輯) |
推薦閱讀:
※死亡不能解決一切問題 | 學誠法師答問十分
※凈空法師開示:夢中見到過世的親人,讀經、念佛該如何迴向給他們?
※禪凈雙修講記(凈界法師)第四、五、六卷
※乙三丙四丁三引教證釋心外無佛之義(《達摩大師血脈論通解》釋照光法師傳講 )
※凈空法師:學生找好老師可遇不可求;老師找個好學生更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