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蒙牛毒牛奶黃曲霉毒素源自飼料

專家:蒙牛毒牛奶黃曲霉毒素源自飼料 2011年12月26日 17:12 本文來源於 財新網 | 評論(7標籤: 蒙牛「毒牛奶」事件    在穀物的生長、收穫和儲存期間,均有可能出現黴菌毒素

2011年12月26日,安徽淮北,一家超市銷售的蒙牛純牛奶。 黃山 /

相關報道

  • 蒙牛反駁含致癌物質牛奶流向西南地區
  • 蒙牛黃曲霉菌超標 投資者恐慌伊利大跌
  • 蒙牛純牛奶被檢出黃曲霉毒素超標
  •   【財新網】(記者 徐超)12月24日,國家質檢總局公布了近期對液體乳產品抽查的結果。蒙牛乳業(眉山)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批次產品被檢出黃曲霉毒素M1超標140%。

      12月25日,蒙牛在其網站上發布了兩個針對此事的說明,聲稱該公司已將全部問題產品進行了封存和銷毀處理,目前市場上的所有產品均為合格產品。不過,針對該公司的產品黃曲霉毒素為何超標,究竟是哪個環節的檢測缺失所致,並未給予說明。

      多位專家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飼料問題應該是這次蒙牛黃曲霉毒素事件的源頭。

      黃曲霉毒素屬於黴菌毒素的一種。我們在平時偶爾吃到發霉的花生,就含有黃曲霉素。而且黃曲霉毒素耐熱,在一般烹調加工的溫度下破壞很少,只有溫度達到280℃,才發生裂解,所以花生髮霉後應棄之不食用。

      黴菌毒素是由黴菌產生的有毒化合物,在穀物的生長、收穫和儲存期間,均有可能出現黴菌毒素。目前已知的黴菌毒素有上百種。溫度和潮濕是黴菌毒素產生的首要條件,並且決定了黴菌毒素的類型。如果條件達到一定水平,黃曲霉毒素就會出現在玉米、花生等穀物中。

      由於具有強烈的致癌性,黃曲霉毒素於1993年被世界衛生組織劃定為1類致癌物。

      為了保證乳品的飲用安全,農業部和國家質檢總局已頒布多部條例、規定,控制以飼料為主的源頭和生產環節的檢測,而乳品企業則依據這些條例及規定,規制自身的檢測流程,以確保出廠的乳品黃曲霉毒素達標。

      蒙牛在其網站宣傳稱,其生產線上的每一包牛奶「都要經過9道工序、36個監控點、105項指標檢測,只要有一項檢測項目不合格,整批產品都不允許上市」。

      財新記者發現,從原奶收集到出廠,一包蒙牛牛奶需經過15個環節的處理才能出廠流入市場,其中有兩個環節涉及了黃曲霉素的檢測,分別是原奶擠奶後的質量檢驗和原奶凈乳預熱前的質量。根據蒙牛的規定,如果這兩個環節出現檢驗不合格,該批次牛奶將以「不合格排地」來處理。

      不過,乳業專家王丁棉告訴財新記者,儘管應該每批原奶都進行上述檢驗,但是在實際的檢驗中,即便一套檢測設備的價格只有四千至六千元,檢測成本很低,很多企業也並沒有認真去做,「為了減少麻煩和工作量」。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飼料檢測技術研究室研究員劉慶生也向記者證實了這一點。

      王丁棉表示,在向乳品企業提供飼料時,飼料企業會出具一份檢驗合格的證書,但是這不一定表明,飼料仍是安全的。因為有的企業和養殖戶,可能在購買飼料之後,存放半年才會使用飼料,如果存放條件不好,就會出問題。

      「存放過程中,如果外界的溫度很高、濕度很大,就容易發生霉變,霉變時間一長,黃曲霉素就出來了,飼料企業不負責存放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王丁棉強調說,飼料應該保證一個新鮮度。

      與瘦肉精等人造毒素不同的是,黃曲霉毒素這種天然毒素很容易漏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陳君石表示,如果養殖戶使用瘦肉精的話,只要是同一個養殖戶提供的樣品,不管測哪塊肉,檢測結果都不會相差太多,但是黃曲霉素很難「百分之百避免」。

      容易漏檢的原因在於,黃曲霉毒素在玉米裡面的分布是非常不均勻的。陳君石說,這導致針對黃曲霉毒素的檢測「很容易跑掉」。為了將黃曲霉毒素的風險「可控」,陳君石強調說,必須加強對源頭飼料的檢測和原奶的檢測。

    推薦閱讀:

    蒙牛的秘決:小勝靠智,大勝靠德
    蒙牛的「尷尬」
    蒙牛集團的發展歷程_
    蒙牛與蒙人
    蒙牛兒童成長乳酪被曝違規添加乳礦物鹽

    TAG:飼料 | 牛奶 | 專家 | 蒙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