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很全很強大的中醫入門級教程).中

三 溫里葯和方劑  定義:凡藥性溫熱,能祛除里寒,扶助陽氣的藥物,叫做溫里葯。凡以溫里葯為主而組成的方劑,叫做溫里方。  溫里法就是運用溫熱方葯以治療里寒證的一種治法。溫理法亦稱祛寒法。前人有「寒者熱之」,「療寒以熱葯」的說法,正是指出溫法治療原則。此類藥性多溫燥。  由於里寒證的成因有元陽不足,寒從內生或由於外寒直入里等不同,因此祛寒法又可分為溫中祛寒,溫腎回陽兩種。  溫中祛寒:本法適用於脾胃虛寒證。症見手足不溫。納谷不化,胸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倦神疲、舌淡脈弱等,常用藥物乾薑、吳茱芋等;常用方劑有理中湯、吳茱芋湯等。  溫腎回陽:本法適用於陰寒內盛,陽氣衰微之證。症見惡寒倦卧、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神疲汗出、舌淡苔白、脈沉微,甚則脈微欲絕等。常用藥物有附子、肉桂等;常用方劑有真武湯、四逆湯等。  本類方葯多是辛燥溫熱,忌用於熱證、陰虛證。對於真熱假寒證,應當詳細分辯,慎勿誤用。  一、溫里葯  (一)附子《本經》  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烏頭的塊根上所附生的子根。  別名:黑附子、川附子。  處方用名:制附片、熟附片、生附子。  藥用部分:根。  歸經:入心、腎、脾經。  性味:辛、甘,大熱、有毒。  功能;回陽救脫、溫腎助陽、溫中止痛。  主治與應用:  1.本品辛熱燥烈,能助心腎之陽,有回陽救脫之功效。用於陽氣衰微、陰寒內盛。或因大汗、大吐、大瀉而致的四肢厥冷,冷汗自出、下利清谷、脈微欲絕等亡陽脫證。常與乾薑、甘草同用,如四逆湯。  2.溫腎助陽,用於腎陽不足所致的腰膝疼痛、形寒足冷、陽痿遺精、尿頻數等證。常與熟地、杜仲、菟絲子等葯同用,如右歸丸。對於脾陽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證,與党參、白朮等同用,如附子理中湯。  3.有散寒燥濕,溫經止痛的作用,適用於風寒濕痹,周身關節疼痛屬於寒濕偏勝者,多與桂枝同用,如桂枝附子湯。  用量:3-9克。  注意事項:  陰虛火旺及孕婦均忌用。  參考資料:  1.附子能興奮迷走神經中樞,有強心作用,使心臟收縮幅度增高。但生用或過量易中毒,出現心律不齊,甚至心跳停止。炮製與煎煮能分解烏頭鹼,使毒性減低,但強心作用不變。故臨床多用熟附子,用量大時宜久煎(1小時以上)。  2.附子有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的作用。  3.烏頭有鎮痛及局部麻醉作用。對呼吸中樞、血管運動中樞、反射機能等有麻醉作用。因此,附子止痛作用可能與此有關。  說明:  附子辛熱燥烈,其性善走,能通行十二經。功能峻補下焦之元陽,而逐在里之寒濕;又可外達皮毛,而散在表之風寒,故可治以上諸證。附子、烏頭、子母同株,母根名烏頭,旁生幼根名附子,不生幼根者名天雄,其性能相似,但附子長於治寒;烏頭善於祛風。故溫腎祛寒,多用附子;通痹驅風,多用烏頭。二葯皆有毒必須炮製,同時宜久煎。烏頭毒性尤甚,配蜜同用,即能解毒,又可緩痛,適用於寒證的心腹劇痛、疝氣痛及風寒濕痹的全身作痛,或麻木不仁等證。  (二)肉桂《別錄》  為樟科常綠喬木植物肉桂樹的樹皮。  別名;桂皮、邊桂、桂心、玉桂、肉桂皮。  處方用名:肉桂、油肉桂。  藥用部分:樹榦的皮。  性味:辛、甘、大熱。  歸經:入肝、腎、脾經。  功能:溫中補陽,散寒止痛。  主治與應用:  1.有溫脾陽、助腎陽,益火消陰的作用,適用於脾腎陽虛諸證,常與附子、乾薑等同用。  2.能溫經通脈,散寒止痛,適用於虛寒性心腹疼痛。單用有效,或配其它溫中散寒止痛藥同用。  用量:3-9克。  注意事項:陰虛陽亢及孕婦忌用。  參考資料:  1.含桂皮油、能刺激胃腸分泌,促進消化機能,緩解痙攣、抑制異常發酵,故有止痛作用。  2.有中樞性及末稍性擴張血管的作用,能增強血循環,因而有通血脈的作用。  3.體外試驗對致真菌有抑制作用。  說明:肉桂與附子,均能回陽補火,溫里散寒。但肉桂略入血分,對於經寒血滯的經閉,能活血通絡;附子偏入氣分,對於肢冷脈微的 陽欲絕,功勝肉桂,故回陽固脫急用附子而不用肉桂。惟氣血虛寒、四肢不溫,腰膝冷痛等證,二葯常配合應用。  (三)乾薑《本經》  為生薑的乾燥品,切片用或炮焦或炒炭用。  別名;均姜、生薑、乾薑。  處方用名:乾薑、炮姜、黑姜、北姜。  藥用部分:根莖。  性味:辛、熱。  歸經:入心、肺、脾、胃、腎經。  功能:溫中回陽、溫肺化痰,溫經止血。  主治與應用:  1.回陽救逆:與附子相須為用,以活陽氣衰微,陰寒內盛,四肢厥冷,脈微欲絕之亡陽虛脫征,如四逆湯。  2.善於溫中祛寒,常用於脾胃虛寒、四肢不溫、嘔吐泄瀉,脘腹冷痛等證,配党參、白朮等同用,如理中湯。  3.能溫肺散寒,燥濕化痰,故常用於肺寒咳嗽,痰多稀薄之證,每以細辛,五味子配用,如苓甘五味姜辛湯。  4.乾薑炮焦名炮姜,苦溫而澀,辛散之力減弱,能入血分,適用於虛寒性吐血、便血、血崩等證,常配其它溫經及收澀止血藥物同用。  用量:3-9克。  注意事項:陰虛有熱及孕婦忌用。  說明:生薑性溫長於發散表寒,兼能溫中止嘔;乾薑辛熱,長於溫中祛寒而發散之力較弱;炮姜性溫而味苦,已無發散作用。但亦能溫中,且可止血。乾薑與附子均有溫里散寒回陽作用,附子長於溫腎陽、乾薑主要溫脾陽,二葯可配伍應用。  (四)吳茱萸《本經》  為芸香料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植物吳茱萸將成熟果實。  別名:吳萸、川姜。  處方用名:吳茱萸、吳萸、淡吳萸。  藥用部分:果實。  性味:辛、苦、熱、有小毒。  歸經:入肝、脾、胃、腎經。  功能:溫中止痛,降逆止嘔。  主治與應用:  1.本品有明顯的溫中止痛作用,適用於里寒所致的胃痛、脅痛、腹痛及疝痛等證。如治脘腹冷痛,可配溫中散寒的乾薑。治脅肋脹痛、寒疝疼痛,可配理氣止痛的烏葯、小茴、川楝子。治婦女少腹冷痛,經行後期,常配伍當歸、川芎、桂枝等。  2.能疏肝暖脾,溫中止嘔,適用於胃寒或肝胃不和的嘔吐,或兼有胃痛、脅痛之證,多與人蔘、生薑、大棗同用,如吳茱芋湯。如屬肝胃鬱火而致的嘔吐,可與黃連同用,如左金丸。  參考資料:  1.有收縮子宮的作用。  2.體外實驗:對綠膿桿菌、葡萄球菌、皮膚真菌等有抗菌作用。  3.對蛔蟲及水蛭有顯著殺蟲的效力。  (五)高良姜《別錄》  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良姜的根莖。  別名:良姜。  處方用名:高良姜、良姜。  藥用部分:根莖。  性味:辛、熱。  歸經:入脾、胃經。  主治與應用:  有良好的散寒和止痛、止嘔作用,適用於脘腹冷痛、嘔吐等胃寒證,單用有效,如《千金方》以本品微炒。米飲送服,治心脾氣痛。如治胃寒疼痛,與香附配伍,如良附丸。治脘腹冷痛、脹滿,可配肉桂、厚朴等同用。治胃寒氣逆、嘔吐清水之證,可與生薑、半夏煎服。  用量:3-9克。  (六)艾葉《別錄》  為菊科多年生灌木狀草本植物艾的葉片。  別名:陳艾葉、生艾葉、蘄艾。  處方用名:陳艾葉、生艾葉、蘄艾、艾絨。  藥用部分:葉、花。  性味;苦、辛、溫。  功能:散寒止痛、溫經止血。  主治與應用:  1.有溫中散寒止痛作用,適用於虛寒性的脘腹疼痛,少腹冷痛、痛經等證,常與當歸、香附等同用。  2.能溫經止血。炒炭可增強其作用,多用於虛寒性的月經過多,崩漏及妊娠下血等證,常與阿膠、熟地等同用,如膠艾湯。如兼氣虛不固者,又須與党參、黃芪、白朮同用。  用量:3-9克。  二、溫里方  (一)四逆湯《傷寒論》  組成:熟附子9克 乾薑9克 炙甘草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回陽救逆。  主治:  1.少陰證,陽氣虛衰,陰寒內盛所致的四肢厥逆,惡寒倦卧,神疲欲寐,下利清谷,腹中冷痛,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脈沉弱等證。  2.誤汗或大汗所致的亡陽證。  方解:方中以附子大辛大熱、溫發陽氣、祛散寒邪,為主葯;輔以乾薑溫中散寒,協助附子回陽之力;佐以甘草溫養陽氣,並能緩和姜、附之過於燥烈,共成回陽救逆的方劑。  臨床應用:  1.本方加人蔘,名四逆加人蔘湯,功能回陽復陰,適用於泄瀉不止,大汗或大出血後的手足厥冷、脈細欲絕的證候。  2.各種疾病發展到陽虛寒盛的休剋期,或因虛脫所致的手足厥冷、心悸氣短、脈沉弱者。  3.本方常用於急性胃腸炎、小兒消化不良等劇烈吐瀉所引起的末梢循環衰竭。  注意事項:本方治四肢厥逆,屬於陽虛陰盛之證。如四肢厥逆因於陽氣內郁,不能外達四肢者,此乃四逆散證,非本方所宜。  (二)理中湯《傷寒論》  組成;人蔘6克(現用党參)乾薑9克 炙甘草6克 白朮12克。  用法;水煎服,也可煉蜜為丸。  功能;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主治;脾胃虛寒證,症見腹痛、池瀉清稀、嘔吐、不渴、或腹滿食少、舌淡苔白、脈沉細或遲緩。  方解;本方是治療脾胃虛寒的常用方劑。方中以乾薑溫運中焦,祛散寒邪,恢復脾陽,為主葯;輔以人蔘補氣健脾,振奮脾胃功能;佐以白朮健脾燥濕;使以炙甘草調和諸葯而兼補脾和中,合用具有溫中祛寒,補益脾胃的作用。  臨床應用:  1.本方具有溫中散寒,補益脾胃的作用,是一溫補的方劑,適用於中焦虛寒所致之各種病證。以脈象沉細或遲緩,舌淡苔白滑,溲清便溏,畏寒肢冷為辯證要點。  2.本方主要用於脾胃虛寒證。寒多者以乾薑為主葯;虛多者以人蔘為主葯;虛寒俱甚者,則參、姜皆為主葯。如泄瀉較頻,方中白朮改用土炒,以增加澀腸止瀉的作用。如虛寒較甚,而見面色晄白,手足不溫,或昏睡露睛,可加熟附子,以加強溫陽祛寒之力,名附子理中丸、或再加肉桂,名附桂理中丸,其補陽祛寒之力更大。  3.本方用於中焦虛寒,如慢性胃炎、潰瘍病、慢性結腸炎、胃下垂等。  (三)真武湯《傷寒論》  組成:熟附子6克 茯苓9克 白芍9克 白朮6克 生薑9克  用法;加水600-800毫升,煮1-1.5小時,中間再勿加生水,煮取200毫升,溫服,100毫升,日服2次。  功能;溫陽利水。  主治:  1.脾腎陽虛,水氣內停所致的水腫,症見小便不利、肢體浮腫、四肢沉重、疼痛、惡寒、舌淡而潤、苔白、脈沉細者。  2.發汗過多,陽氣太虛,寒水內動,水氣凌心,而見心悸、頭暈,身體振動而欲地,舌淡潤,脈沉細者。  方解:本方主要由於陽虛不能化水所致,故方中以附子大辛大熱,溫壯腎中陽氣,以散在里之寒水為主葯;輔以生薑溫散水氣,茯苓、白朮健脾利水,白芍斂陰和里,並制熟附子、生薑之辛燥,使利水而不傷陰。腎陽不足、則氣不化水、小便不利、肢體浮腫。本文溫補脾腎,故能利水消腫,為溫陽利水的主方。  臨床應用:  1.急性腎炎水腫,心臟水腫而因脾腎陽虛者,可以本方為主,加減治療。  2.如脾腎陽虛、痰飲上泛,咳嗽者,加五味子、細辛、乾薑;若小便自利應去茯苓;如見泄瀉者應去白芍,加乾薑。  3.凡心力衰竭引起的眩暈、心悸、下肢乏困無力、面部浮腫、舌淡、脈沉細;或虛損病出現形寒怕寒、四肢不溫、腰酸腿軟、動則氣喘、脈細遲弱者,均可酌情使用。四 祛風濕葯和方劑  定義:凡能祛除肌肉、經絡、筋骨間的風濕,以解除痹痛的藥物,叫做祛風濕葯。凡以祛風濕葯為主而組成的方劑,叫做祛風濕方。  本類方葯主要應用於風寒濕三邪雜夾所致的痹痛。應用本類藥方時,應根據痹證的類型,病程的新久,或所在部位的不同,而作適當的選擇和相應的配伍。  本類方葯多辛燥,易傷血,故血虛,陰虛者慎用。如必須用時,則要配合養血或滋陰方葯。  (一)祛風濕葯  羌活  《藥性本草》  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羌活的根莖。  處方用名;羌活、川羌活。  藥用部分:根莖。  性味:辛、苦、溫。  歸經:入膀胱、腎經。  功能:祛風溫、止痛、解表散寒。  主治與應用:  1.既能驅除風寒濕邪,又具止痛作用,故適用於風寒濕邪侵襲肢體所致的肢體疼痛,肩背酸痛、尤以上半身疼痛更為適用。常與防風等同用。對於風寒頭痛,多配合川芎、細辛等。  2.本品能發散在表之風寒,適用於外感風寒所致的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等證,常與防風、白芷、蒼朮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湯。  3.用量:3-9克。  獨活  《本經》  1.為傘形科多年草本植物香獨活的根莖。  處方用名:獨活、川獨活。  藥用部分:根莖。  性味:辛、苦、溫。  歸經:入腎、膀胱經。  功能:祛風除濕、止痛。  主治與應用。  1.本品能祛風勝濕,為治風寒濕痹的常用藥物,尤宜於腰膝痹痛,常與桑寄生、防風、細辛等同用,如獨活寄生湯。  2.既可發散風寒濕邪,又能止痛,可用於外感風寒扶濕,肢體沉重,關節酸痛等證,常與羌活共同配入發表葯中。  用量:3-9克。  秦艽  《本經》  為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葉秦艽或小葉秦艽的根。  處方用名:秦艽、西秦艽、左秦艽。  藥用部分:根。  性味:苦、辛、微寒。  歸經:入胃、肝、膽經。  功能:祛風濕、退虛熱。  主治與應用:  1.本品能祛風除濕,多用於風濕肢節疼痛,筋脈攣急等證,常配入復方使用,如獨活寄生湯。  2.又能清熱,適用於骨蒸潮熱,常與知母、地骨皮等同用,以加強其退虛熱作用,如秦艽鱉甲散。對於小兒骨蒸潮熱,食減瘦弱等證。  威靈仙  《開寶本草》  為毛茛科多年生攀援性灌木植物威靈仙和直立草本棉團鐵線蓮的根。  處方用名:威靈仙。  藥用部分:根。  性味;辛、溫。  歸經:入膀胱經。  功能: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主治與應用:  本品有較好的祛風通絡止痛作用,為治療風濕痹痛的常用藥物。用於風濕肢體、腰足疼痛等證,單用即有效。如《千金方》單用本品為末,溫酒調服,以治腰足諸痛;亦可配伍羌活、獨活、秦艽等祛風除濕的藥物,共奏通痹止痛之效。  此外,本品治諸骨哽喉頗驗,可與砂糖、酒、醋同煎,慢慢咽下,也有單用本品15克水煎服。  用量:3-15克。  木瓜  《別錄》  為薔薇科落葉灌木植物木瓜的成熟果實。  處方用名:宣木瓜、木瓜。  藥用部分:果實。  性味:酸、溫。  歸經:入肝、脾經。  功能:舒筋活絡、和胃化濕。  主治與應用:  本品能舒筋活絡,和胃化濕,可用於濕痹、腳氣、筋脈拘攣、嘔吐泄瀉、腹痛轉筋等證。治濕痹腳氣、腰膝疼痛,多與蘇葉、防已同用。若吐瀉轉筋,單用即可,或配伍吳芋、紫蘇等,如木瓜湯。  用量:3-9克。   狶薟草  《新修本草》  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狶 薟的全草。  處方用名:狶 薟草。  藥用部分:全草。  性味:苦、寒。  歸經:入肝經。  功能:祛風濕、利筋骨、解毒。  主治與應用:  1.本品有祛風除濕和利筋骨的作用,酒蒸後作用較好,用於風濕麻痹,筋骨疼痛等證。可單用煉蜜為丸,溫酒送服;與臭梧桐同用、名狶桐丸、對風濕痹痛、筋骨不利,其效尤著。  2.生用還能清熱解毒,對於癰腫瘡毒及風疹瘙癢等證,單用有效。  用量:9-15克。  絡石藤  《本經》  為夾竹桃科絡石藤屬植物絡石的莖藤。  處方用名:絡古藤。  藥用部分:莖藤。  性味:微寒。  歸經:入心、肝、腎經。  功能:祛風通絡、涼血消腫。  主治與應用:  1.本品能祛風濕而舒筋活絡,用於風濕痹痛、筋脈拘攣等證。常與木瓜、海風藤、桑寄生、薏苡仁同用。  2.能涼血而消癰腫,用於瘡癰腫痛之證。可與乳香、沒藥、瓜萎、甘草等同用。  用量:3-9克。  烏梢蛇  《開寶本草》  為脊椎動物游蛇科烏梢蛇,除去內髒的乾燥全體。  處方用名:烏梢蛇、烏蛇。  藥用部分:乾燥蛇全體。  性味:甘、平。無毒。  歸經:入肝經。  主治與應用:本品具有祛風通絡、止痙作用,可用於風濕頑痹、驚癇、皮膚疥癬及麻風病。多研末用,或浸酒服。治風濕麻痹,常與羌活、防風、秦艽、當歸等配伍;驚癇抽搐,可配伍蜈蚣、全蠍等應用。  用量:3-12克。  注意事項:血虛生風者忌用。  (二)祛風溫方  獨活寄生湯  《備急千金要方》  組成:獨活9克 桑寄生 細辛 秦艽 防風 肉桂 牛膝 杜仲 熟地 當歸 川芎 白芍 人蔘(現多用党參)茯苓 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  主治:祛風濕痹證,屬於肝腎兩虧,氣血不足者。證見腰膝冷痛,肢體屈伸不利,或麻痹不仁,畏寒喜溫,舌淡苔白,脈細弱。  方解:方中用獨活、桑寄生祛風除濕,養血和營,活絡通痹為主葯;牛膝、杜仲、熟地黃、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為輔葯;川芎、當歸、芍藥補血活血;人蔘、茯苓、甘草益氣扶脾,均為佐葯,使氣血旺盛,有助於祛除風濕;又佐以細辛以搜風治風痹,肉桂祛寒止痛,使以秦艽、防風祛周身風寒濕邪。各葯合用,是為標本兼顧,扶正祛邪之劑。對風寒濕三氣著於筋骨的痹證,為常用有效的方劑。  臨床應用:  1.本方用於風寒濕痹痛日久體虛,尤以下肢冷痛麻木證者,如慢性關節炎、慢性腰腿痛、風濕性坐骨神經痛等。若冷痹日久,一般可加入木瓜、白花蛇、烏梢蛇、海風藤、川烏、千年健,以通筋絡,逐寒濕。  2.本方去桑寄生、加黃芪、續斷名三痹湯,補氣實表的力量較強。主治氣血兩虧,感受寒濕而致的脊背疼痛、舉動艱難等證。五 瀉下藥和方劑  凡能通利大便的藥物叫做瀉下藥。  凡以瀉下藥為主而組成的方劑,叫做瀉下方。  由於瀉下法具有攻下胃腸積滯,蕩滌實熱,攻逐水飲,驅除寄生蟲等作用,故凡是胃腸實熱積滯、燥屎內結,以及體內蓄水、冷積蟲積病邪結聚於里的實證而正氣未虛者,均可以使用下法。  根據病情輕重,瀉下作用有不同,瀉下法又分為攻下、潤下、逐水及驅蟲四種。  瀉下法除潤下劑外,孕婦及月經期均慎用。攻下、逐水法在體虛者應慎用,否則更傷正氣,若確實需要,宜配伍扶正之品。  (一)瀉下藥  1.攻下藥:  凡有瀉熱通便或祛寒通便作用,如里熱便秘實證,證見潮熱、譫語、口渴、腹滿痛、大便秘結、舌苔焦黃、脈滑數等。常用藥物有大黃、芒硝等。或脾虛陽氣不足,冷積阻於腸胃、大便秘結、脈沉遲者,有用肉桂、乾薑配伍大黃以溫通寒結者,如溫脾湯。  大黃  《本經》  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葉北大黃、或南大黃的根莖。生用、或酒制、蒸熟、炒黑用。  別名:川軍、錦紋、將軍。  處方用名:生大黃、熟大黃、川軍、錦紋、酒大黃。  藥用部分:根莖。  性味:苦、寒。  歸經:入脾、胃、大腸、心包、肝經。  功能;瀉實熱、下積滯、破瘀血。  主治與應用:  1.適用於里實熱證,腹脹滿,熱結便秘,壯熱譫語。可與芒硝、枳實、厚朴等同用;屬寒實積滯,可與乾薑、附子等同用。  2.常用於濕熱黃膽,全身發黃如桔子色的陽黃,常與梔子、茵陳蒿配伍即茵陳湯。臨床常用於急性黃疸性肝炎。與蒲公英、銀花、綿茵陳、板蘭根、赤芍配伍用,可治急性膽囊炎。  3.可用於腸癰(闌尾炎),與丹皮、芒硝、桃仁、冬瓜仁同用,即大黃牡丹皮湯。  4.此外,尚用於癰腫瘡毒,燙火傷,可作外敷外洗用。  用量:3-12克。  禁忌:孕婦、產後、月經期間、授乳期間均應慎用。  參考資料:  1.本品含有大黃瀉素、大黃鞣甙類等,大黃瀉素能刺激大腸,引起收縮,分泌增加,使腸內容物易於排出。本品味苦,服小劑量粉劑(2-3分)能起健胃作用,據報道:大黃與甘草(5:1)研末外用,治下肢潰湯(臁瘡)有效。  2.對痢疾、傷寒、大腸、綠膿桿菌及肺炎雙球菌均有較強的抗菌作用。  芒硝  《本經》   為含硫酸鈉的自然礦物,經精製而成的結晶體。  別名:朴硝、皮硝、海皮硝、毛硝。  處方用名:芒硝、朴硝、風化硝、玄明粉。  藥用部分:硫酸鈉的結晶體。  性味:辛、咸、苦、大寒。  歸經;入胃、大腸經。  功能;瀉熱通便、潤燥軟堅、外用清火消腫。  主治與應用:  1.有潤燥軟堅,瀉下清熱的功效,為里熱燥結實證之要葯。適用於實熱積滯、大便燥結、腹滿脹痛等證,常與大黃、甘草同用,如調味承氣湯。  2.外用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之功,如皮腫瘡腫、瘡疹赤熱、痛癢,可用本品溶於冷開水中塗抹;用於目赤腫痛,可用芒硝置豆腐上蒸化,取汁點眼;用於口腔及咽喉腫痛糜爛、玄朋粉配硼硝、冰水、共研末,吹患處,如冰硼散。  用量:9-15克,沖入葯汁內或開水溶化後服,不入煎劑。  注意事項:孕婦忌用。  參才資料:  本品含大量含水硫酸納,服後不易為腸所吸收,形成高滲鹽溶液,於是腸內水分增加,使糞便質地稀薄,同時對腸壁引起機械刺激,故使腸蠕動增強,把稀釋水便排出。據報導,臨床有用大黃硝石湯(大黃、芒硝、黃柏、梔子)。硝石礬石散(芒硝、礬石)或單用芒硝一味,治療肝膽結石及黃疸證,獲得較好效果。  番瀉葉  《本經》  為豆科草本狀小灌木植物狹葉番瀉樹的葉。  處方用名:番瀉葉。  藥用部分;葉。  性味:甘、苦、寒。  歸經:入大腸經。  功能;瀉熱導滯。  主治與應用:  本品有較強的瀉熱通便功效。用於熱結便秘,脘腹脹滿等證,單用泡開水服或與枳實、厚朴同用。用量大時,可有噁心、嘔吐、腹痛等副作用。  用量:3-6克。一般泡開水服,入煎劑宜後下。  2.潤下藥;  本類藥物性味多屬甘平,富含油脂,具有潤燥滑腸的作用,使大腸易於排出,瀉下作用較緩。適用於老年津枯,病後津液虧耗或產後血虛的大便秘結,習慣性便秘等。若津液虧損而致的便秘,可與養陰葯配伍;兼血虛者,宜與補血藥配伍;兼氣滯者,可與理氣葯配伍。常用藥物有火麻仁、郁李仁等;常用方劑有五仁丸、麻仁丸等。  火麻仁  《本經》  為大麻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麻的成熟種仁。除去皮殼與雜質,收集凈仁,打碎用。  處方用名:大麻仁、火麻仁。  藥用部分:種仁。  性味:甘、平。  歸經:入脾、胃、大腸經。  功能:潤腸通便、滋養補虛。  主治與應用:  本品多脂,功能潤燥滑腸,性質平和,兼有滋養作用,為常用的潤下藥。用於邪熱傷陰,或素體火旺,津枯腸燥而致大便燥結證。常與杏仁、白芍、大黃同用,如麻子仁丸;如屬老年津枯,病後津虧及產後血虛所致的腸燥便秘,常與當歸、生地同用,如潤腸丸。  用量:9-30克。  郁李仁  《本經》  為薔薇科落葉灌木植物歐李的成熟種子。成熟果實除去果肉,取核去殼,晒乾去皮搗碎用。  處方用名:郁李仁。  藥用部分;種子。  性味:辛、苦、甘、平。  歸經:入大腸、小腸經。  功能:潤腸通便、利水消腫。  主治與應用:  1.本品富含油脂,有降泄下氣,潤腸通便之功,適用於大腸氣滯、腸燥便秘之證,多與火麻仁、柏子仁等同用,如五仁丸。  2.又有利小便,退水腫之功,適用於水腫小便不利,腹滿喘促及腳氣浮腫等證,常與薏苡仁、茯苓、冬瓜皮等同用,如郁李仁丸。  用量:3-12克。  (二)瀉下方  大承氣湯  《傷寒論》  組成:大黃12克 厚朴9克  枳實9克 芒硝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峻下熱結。  主治:1.腸胃燥熱積滯。證見大便堅實不通,脘腹脹滿,疼痛拒按,高熱神昏,譫語,舌苔焦黃起刺,脈沉實有力。  2.熱結旁流。證見下利清水臭穢,雖利而腹滿脹痛不減,按之堅硬有塊,口乾舌燥,脈滑數。  方解:本方為瀉下之峻刺,有通便瀉熱之功。方中以大黃苦寒泄熱通便、蕩滌腸胃為主葯;輔以芒硝咸寒瀉熱,軟堅潤燥;積滯不去,由於氣滯不行,故佐以枳實、厚朴消痞除滿,行氣散結,四葯合用,有峻下熱結的功效。對於腸胃燥實、郁滯不通者能承順胃氣下行,使塞者通,閉者暢,故名承氣。  本方治症是因實熱與燥屎壅結於里所致。本方主證前入歸納為「痞、滿、燥、實」四字。「痞」是自覺脘有悶塞壓重感;「滿」是脘腹脹滿,按之有抵抗感;「燥」是指腸中糞便,既燥且堅按之堅硬;「實」是指腸胃有燥糞與熱邪互結,而有便秘、腹痛拒按,或下利清水臭穢而腹脹滿不減。  臨床應用:  1.本方主治辯證要點以「痞」、「滿」、「燥」、「實」及脈實等。  2.本方去芒硝叫小承氣湯。主治與大承氣湯略同,但證情較輕,便雖硬,秘結尚不如大承氣湯之堅實  3.本方去枳、朴、加甘草,叫調胃承氣湯。治陽明證,口渴便秘,腹痛拒按,大便堅結、苔黃燥、脈滑數者。  注意事項:  1.本方為瀉下峻劑,如氣虛陰虧,或表證未解,或胃腸無熱結,均不宜用。  2.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過用會損耗正氣,孕婦禁用。  麻仁丸  《傷寒論》  組成:麻子仁100克 杏仁50克 枳實100克 大黃100克 厚朴50克 芍藥100克  用法:為丸,每次9克,日二次;也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病情酌定。  功能:潤腸通便。  主治:腸胃燥熱,大便秘結。  方解:本方為小承氣湯加麻仁、杏仁、芍藥組成,多用於腸胃燥熱便秘。由於津液不足,腸失滑潤,兼之腸燥胃熱則大便硬結難下,致成便秘。方中麻子仁質潤多脂,潤腸通便,為主葯;輔以杏仁降氣潤腸,芍藥養陰和里;佐以小承氣湯之枳實破結,厚朴除滿,大黃通上;使以峰蜜為丸,意在緩下。本方瀉下藥與潤腸葯同用,煉蜜為丸,取其瀉而不峻,潤而不膩,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  臨床應用:  1.本方具有潤腸通便作用,可用於治療虛人及老人腸燥便秘,習慣性便秘,痔瘡便秘等證。  2.用治痔瘡便秘時,若痔瘡出血,可加槐花、地榆涼血止血。  注意事項:  本方雖為緩下之劑,但葯有急泄之品,故體虛及孕婦均不宜應用。六 止咳化痰平喘葯及方劑  凡能消除痰涎,減輕或制止咳喘的藥物,叫做止咳化痰平喘葯;以止咳化痰平喘葯為主組成的方劑,稱止咳化痰平喘方。  咳嗽、氣喘與痰涎在病機上常有密切關係,咳喘多挾痰,痰多常致咳喘。因此,臨床上止咳化痰平喘葯常相互配伍使用。  化痰止咳平喘葯的性味,大多辛、苦、甘。辛能開郁散結;苦能降氣平喘;甘能潤肺止咳。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故本類藥物主要歸肺脾兩經。  接止咳化痰平喘葯的不同性能,分為溫化寒痰、清化熱痰及止咳平喘葯三類。  本類藥物伍用時,外感咳喘者合解表葯;虛勞咳喘者合補益之品;咳嗽伴咯血者不宜用強烈溫燥化痰葯;麻疹初起者不宜溫斂止咳之品。  (一)止咳化痰平喘葯  半夏  《本經》  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地下塊莖。  別名:鬧狗蛋,三步跳,地八豆等。  處方用名:制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生半夏、半夏曲。  藥用部分:塊莖。  性味:辛、溫、有毒。  歸經:脾、胃、肺經。  功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主治與應用:  1.寒性濕痰咳喘之證。常伍用陳皮、茯苓、甘草等。  2.痰濕阻滯,停飲犯胃所致之嘔逆。伍用生薑、茯苓;胃熱嘔吐,加黃連、竹茹;妊娠嘔吐合灶心土、白朮、茯苓。  3.痰熱互結所致胸脘痞悶、結胸證。常合用黃連、黃芩、瓜萎、乾薑。  用量:3-9克。  禁忌:陰虛血少,津液不足者不宜使用,孕婦慎用,反烏頭。  參考資料:  半夏含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γ氨基丁酸、黑尿酸、生物鹼等有效成分。尿黑酸為半夏刺激性物質,γ氨基丁酸有臨時降壓作用,半夏能抑制嘔吐中樞,有止吐作用;還有祛痰、鎮咳、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等作用。  生半夏毒性較大,炮製後仍有一定毒性。  瓜萎  《別錄》  為葫蘆科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瓜萎的成熟果皮及種子。  別名;瓜萎皮、全瓜萎、瓜萎仁、括萎。  處方用名:瓜萎、全瓜萎、瓜萎仁、瓜萎皮。  藥用部分:成熟果實。  性味:甘、寒。  歸經:入肺、胃、大腸經。  功能;清熱化痰、寬中散結、潤腸通便。  主治及應用  1.肺熱咳嗽,痰黃稠難咳出;肺癰咳吐膿血。常合知母、浙貝母、銀花、魚腥草。  2.胸痹脅痛。常合薤白、半夏、枳殼。  3.乳癰初起。常合蒲公英、連翹、陳皮。  4.腸燥便結。合火麻仁、桃仁。單用萎仁或合用杏仁治肺熱痰郁之便秘。  用量:全瓜萎12-30克 瓜萎皮6-12克 瓜萎仁6-15克 瓜萎霜6-15克。  參考資料;成分:含三萜皂甙、有機酸、樹指、糖類脂肪油等。萎仁含脂肪油。  藥理研究;瓜萎及提取物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變形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醇提取物有抗癌作用。  附:天花粉  天花粉亦稱花粉或瓜萎根。  性味:甘、酸、寒。  功能:清肺化痰,養胃生津。  主治及應用:  1.肺熱咳嗽,肺虛咯血。合麥冬、生地、天冬等伍用。  2.熱傷津液之口渴。常合山藥、五味子、黃芪伍用。  貝母  《本經》  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地下鱗基。根據產地,性狀不同,分為川母及浙貝母。  別名:川貝、浙貝,元寶吐,板貝。  處方用名:川貝母、浙貝母、象貝母。  藥用部分;地下球形鱗莖。  性味:川貝母苦、甘、微寒;浙貝母苦、寒。  歸經:入肺、心經。  功能:清熱化痰,散結開郁。  主治及應用:  1.痰熱咳嗽,合知母。川貝有甘涼潤肺之性,故用於肺虛之咳,痰少咽燥,與沙參、天冬、麥冬合用。  2.瘰癧、瘡癰腫毒、乳癰、肺癰。以浙貝為佳,合用玄參、牡蠣、夏枯草療瘰癧;合連翹、蒲公英、天花粉治瘡癰乳疾;伍葦莖、苡仁、冬瓜仁、魚腥草療肺癰。  用量:川貝1-15克,研末沖服,一日三次,浙貝3-9克,煎服,也可研末沖服,每次1克,一日三次。  禁忌:反烏頭。寒痰、濕痰不宜用。  參考資料;成分:川貝和浙貝均含貝母鹼、去氫貝母鹼及多種生物鹼。此外,浙貝母含浙貝母甲、乙生物鹼。  藥理研究:  浙貝鹼對支氣管平滑肌有擴張作用,高濃度則顯著收縮。且有興奮子宮平滑肌及降壓作用。川貝母鹼降壓作用較持久。  桔梗  《本經》  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桔梗的根。  別名;包袱花、梗草、白葯。  處方用名:桔梗、苦桔梗、白桔梗、津桔梗。  藥用部分:根。  性味:辛、苦、平。  歸經:入肺經。  功能:宣肺祛痰、排膿。  主治及應用:  1.咳嗽痰多。風寒咳嗽合用荊芥、防風、蘇葉;內熱咳嗽合桑葉、菊花、牛蒡子、前胡。  2.咽痛音啞。桔梗能開提肺氣,肺氣得宣,則音自揚。常合牛蒡子、射干、蟬衣等。  3.癃閉、水腫。桔梗理肺而通諸氣,肺氣宣通,閉遏自暢。故常於利濕通淋、溫陽化氣劑中應用,以治癃閉、小便不暢、水腫諸證。  4.肺癰咳吐膿血,痰黃腥臭。桔梗祛痰又善排膿,與葦莖、苡仁、冬瓜仁、桃仁、魚腥草同用,以奏祛痰排膿之效。  用量:3-10克。  禁忌:陰虛火旺、久咳、麻疹不發者不宜應用:胃潰湯,咳血者,以防刺激胃粘膜、升提太過而不宜用之。  參考資料:  成分:含桔梗皂甙、桔梗酸A、B、C、桔梗糖及微量生物鹼。  藥理研究:  有鎮靜、鎮痛及解熱作用,與桔梗皂甙抑制中樞有關,小劑量可刺激胃粘膜引起嘔吐,並能反射地引起支氣管分泌增多,使痰稀釋易咳出。  苦杏仁  《本經》  為薔薇科落葉喬木山杏之成熟種子。  別名:衡兒,北杏仁。  處方用名:苦杏仁,杏仁,光杏仁。  藥用部分:種子。  性味;苦、微溫,有小毒。  歸經:入肺、大腸經。  功能: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主治與應用:1.風熱咳嗽。伍用桑葉、薄荷 。  2.肺熱咳嗽。合用桔梗、黃芩、蘆根。  3.喘息多痰。風寒喘咳者合麻黃、甘草;風熱咳喘者合桑葉、菊花;燥熱喘熱者伍桑草。  4.津枯血少便秘。配火麻仁、桃仁、當歸。  用量:3-10。  禁忌:肺虛咳喘者忌用。  參考資料;  成分:含苦杏仁甙、苦杏仁甙酶和脂肪油。苦杏仁甙經酶或酸水解產生氫氰酸等。  藥理研究:  對呼吸中樞有鎮靜作用。過量易中毒,中毒時民間用杏樹內皮60克水煎服以解毒。本品含有約50%脂肪油,故有通便作用。  百部  《別錄》  為百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直立百部的塊根。  別名:百部根。  處方用名:百部、炙百部、蒸百部。  藥用部分:塊根。  歸經:入肺經。  功能:潤肺止咳,滅虱殺蟲。  主治與應用:  1.本品潤而不燥,有較好的潤肺止咳作用,對人型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故最宜用於肺癆咳嗽,常合黃芩、白芨、沙參、党參配用。  2.各型咳嗽。不論新咳、久咳、寒咳、熱咳均中應用之。  3.滅虱殺蟲。蟯蟲病,以百部30-50克煎取濃30-50ml,每晚保留灌腸一次;頭虱、體虱,20%百部醇浸液成50%水浸液塗摸。此外,對陰道滴蟲也有殺滅作用。  用量:6-9克,結核病用量20-30克,外用適量。  禁忌:大便溏瀉者慎用。  參考資料:  成分:主要含生物鹼。  藥理研究:  百部能減低呼吸中樞興奮性,抑制咳嗽反射,而奏鎮咳之效。對人型結核杜菌有完全抑制作用,對痢疾桿菌等多種桿菌有抑制作用,對體虱、頭虱有毒殺作用。  紫苑  《本經》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苑的根莖及鬚根。  別名:青苑。  處方用名:紫苑、炙紫苑、紫苑茸。  藥用部分;乾燥根莖及鬚根。  性味:辛、苦、微溫。  歸經:入肺經。  功能:化痰止咳。  主治及應用:  紫苑溫而不熱,潤而不燥,為止咳化痰要葯,主治咳嗽,不論內傷、外感、寒熱咳皆宜。咳嗽氣逆,咯痰不爽者配桔梗、甘草、遠志;治肺虛久咳、痰中帶血者伍款冬花、百合、川貝、麥冬同用。  用量:3-10克。  參考資料:  成分:含紫苑皂甙、紫苑酮、槲皮素等。  藥理研究:紫苑皂甙、槲皮素能顯著增加呼吸道分泌,使痰液稀釋,容易咯出。故有祛痰、鎮咳作用,並能興奮心肌,且有利尿作用。  款冬花  《本經》  為菊科多年生草木植物款冬花的花蕾。  別名:冬花、款冬。  處方用名:款冬花、冬花。  藥用部分;款冬花未開放時的花序。  性味:辛、溫。  歸經;入肺經。  功能;潤肺下氣,止咳化痰。  主治與應用:  1.肺寒痰多及肺虛久咳。冬花溫潤不燥,為止咳化痰、潤肺下氣之良藥。有邪可散,散而不泄,無邪可潤,潤而不寒。伍紫苑。  2.外感咳嗽、不論寒咳或熱均可用之。常合杏仁、桔梗、前胡及解表葯。  (二)止咳化痰平喘方  二陳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半夏、橘紅各自10克、白茯苓9克 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主治:濕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悶,噁心嘔吐、肢體睏倦,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潤,脈滑。  方解:本方為祛痰基本方。方中半夏辛溫而燥,最善燥濕化痰,且能降逆止嘔,變主葯;輔以橘紅理氣,燥濕化痰,使氣順痰消;佐以茯苓健脾滲濕,使濕無所聚;使以甘草和中健脾。諸葯合用共奏燥濕和中,理氣化痰之功。方中橘紅、半夏以陳久者良,故有「二陳」之名。  臨床運用:  1.臨床以咳嗽,痰多色白,苔白潤、脈滑為辯證要點。  2.治療各種痰證:風痰者加制南星、白附子以祛風化痰;寒痰者加乾薑、細辛以溫化寒痰;熱痰者加瓜萎、竹黃、黃芩以清熱化痰;食痰者加萊菔子、枳殼以消食化痰;頑痰者加礞石、浮海石以攻逐陳積深伏之痰。  附:溫膽湯《千金方》  即二陳湯加枳實10克,竹茹10克。水煎服,主治肝胃不和,痰多膽怯,虛煩不眠,眩暈,驚悸,苔膩之證。此方清而不燥,是與二陳湯區別之處。  止嗽散  《醫學心悟》  組成:桔梗(炒) 荊芥 紫苑(蒸)百部 白前蒸各1000克 甘草(炒)375克 陳皮(去白)500克。  用法:上七味為末,做成散劑。每日三次,每次10克;作湯劑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劑比例酌情增減。  功用: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主治:風邪犯肺。咳嗽咽癢,或微有惡寒發熱,舌苔薄白,脈浮緩。  方解:本方用於外感咳嗽,經服解表宣肺葯後咳仍不止者。方中紫苑、百部、白前止咳化痰,治咳嗽不分久新,皆可取效;桔梗、橘紅(陳皮去白)宣肺止咳消痰;荊芥祛風解表,甘草調和諸葯;二者與桔梗配合,更能清利咽喉。諸葯合用,共奏止咳化痰,疏風解表之效。  臨床應用:  1.以解表後咳仍不止者,痰多、咽癢、咳痰不暢為其辯證要點。  2.若頭痛、鼻寒、惡寒者,加防風、蘇葉、生薑以散寒解表,若痰多色白,苔白膩者,加半夏、茯芩以燥濕化痰。  桑杏湯  《溫病條辯》  組成:桑葉6克、杏仁9克 沙參12克 象貝母6克 香豉6克 梔皮6克 梨皮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宣溫燥。  主治:外感溫燥,邪在肺衛。身不甚熱,乾咳無痰,咽干口渴,右脈數大。  方解:本方治證是因溫燥外襲,肺陰受灼所致身熱頭痛,口渴、乾咳無痰,舌紅、苔燥脈浮數之外感溫燥之證候。方中桑葉輕宣燥熱,杏仁苦辛溫潤、宣利肺氣,共為主葯;淡豆豉助桑葉輕宣解表,沙參、梨皮生津潤肺,同為輔葯;梔皮清泄肺熱,象貝母止咳化痰,為佐使葯。共奏「以辛涼甘潤之方,氣燥自平而愈」之效。  臨床運用:  1.用於肺燥咳嗽。以乾咳無痰、苔薄白而燥,脈浮數為辯證要點。  2.可用於秋季上呼吸道感染、麻疹收沒期之乾咳無痰。  定喘湯  《攝生眾妙方》  組成:白果10克 麻黃6克 蘇子12克 甘草3克 款冬花10克 杏仁6克 桑白皮10克 黃芩6克 半夏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宣肺平喘,清熱化痰。  主治:哮喘證。咳喘痰多,痰稠色黃,胸悶氣促,喉中哮鳴;或有表證,苔黃,脈滑數。  方解:本方所治為風寒外束,痰熱內蘊所致。方中麻黃宣降肺氣以定喘,兼解表寒,白果斂肺止咳,化痰平喘,二葯一收一散,共為主葯;杏仁、蘇子、半夏、款冬花降氣化痰,加強平喘之功,為輔葯;黃芩、桑白皮清泄肺熱,以止咳平喘。  臨床運用:  1.本方治療哮喘證。以哮喘,痰稠色黃,脈滑數為辯證要點。  2.本方加減:熱盛痰多者加膽南星、瓜萎;胸膈悶甚者加枳殼、厚朴;肺熱重者加生石膏、魚腥草,重用黃芩。  百合固金湯  《醫方集解》  組成;生地黃6克 熟地黃10克 麥冬6克 百合 白芍(炒)當歸 貝母 生甘草玄參 桔梗各3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養陰潤肺,化痰止咳。  主治:肺腎陰虛。咳嗽帶血,咽喉燥痛,手足心熱,骨蒸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方解;方中以二地為君,滋陰補腎,生地黃又能涼血止血;以麥冬、百合、貝母為臣,潤肺養陰,且能化痰止咳;佐以玄參滋陰涼血清虛火,當歸養血潤燥,白芍養血宜陰,桔梗宣利肺氣而止咳化痰;使以甘草調和諸葯,與桔梗合用,更利咽喉,合而用之,虛火自清,肺腎得養,諸症自消。  臨床運用:  適用於肺陰不足,腎水虧虛,虛火上炎所致原咽乾咳嗽,痰中帶血諸症。  養陰清肺湯  《重樓玉鑰》  組成:大生地6克 麥冬5克 生甘草5克 玄參5克 貝母3克 丹皮3克 薄荷3克炒白芍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養陰清肺,解毒。  主治:白喉。症見喉潤起白斑點如腐,不易撥去,咽喉腫痛發熱,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聲,似喘非喘。  方解:方中生地、玄參養陰潤燥清肺解毒為主葯;輔以麥冬、白芍助生地、玄參養陰清肺潤燥,丹皮助生地、玄參涼血解毒而消癰腫:佐以貝母潤肺止咳,清化熱痰,薄荷宣肺利咽,使以甘草瀉火解毒,調和諸葯。共奏養陰清肺解毒之功。  臨床應用;  1.本方為治療白喉的常用方。挾表證者適當加入輕揚宣散之品,如桑葉、葛根等;熱毒重者,選加連翹、銀花、土牛膝以清熱解毒。  2.腎陰虛者,原方加大熟地或生熟地並用;熱甚加連翹,去白芍;燥甚者加天冬。  3.扁桃腺炎、咽喉炎屬陰虛者可用本方加減治療。  參考資料:  藥理研究證明,養陰清肺湯對白喉桿菌有較強的抑菌和殺菌能力,對其毒素也有較強的中和能力。  清燥救肺湯  《醫療法律》  組成:冬桑葉10克 石膏10克 阿膠10克(烊化) 麥冬10克 杏仁6克 枇杷葉10克 沙參10克 胡麻仁10克 甘草3克。  功用:清燥潤肺。  主治:燥熱傷肺,氣促,乾咳無痰或少痰,咽喉口鼻乾燥,或痰帶血絲,舌乾苔少,脈小數。  方解:本方為治療燥傷肺主要方劑,用桑葉、石膏清燥熱,阿膠、麥冬、胡麻仁潤肺養陰,佐以杏仁、枇杷葉化痰止咳,諸葯合用共湊清燥熱,養肺陰之功。  臨床應用  1.本方適用於燥熱傷肺所致之乾咳無痰,咽干口燥,舌干少苔,甚或氣促痰帶血等證。  2.本方與桑杏湯均可治肺燥,但桑杏湯用桑葉、豆豉以疏風散熱,有解表作用,適用於燥邪傷肺兼有表證者;清燥救肺湯用石膏、麥冬、阿膠能清熱養陰止血,適用於燥熱傷肺,證見陰虛內熱或咯血者。養陰潤肺以清燥救肺湯為強,疏散風熱則以桑杏湯為佳。七 消導葯和方劑  凡能消化飲食導行積滯的藥物均稱消導葯,由消導葯組成的方劑叫消導方。  運用消導方葯以消除食積腹脹,消化不良或痞塊積聚等證的方法叫消導法,也稱消食化滯法,屬消法範疇。  本法適用於傷食,食滯證,證見脘腹脹痛,噯腐吞酸,大便不暢或泄瀉,或下痢等。同時,也適用於痰食氣血積聚或痞塊症瘕等證。  本法對虛證應慎用或禁用。如脾虛運化失職所致的食滯,應配以健脾和胃藥同用,久病體虛無實證,不宜使用。  (一)消導葯  山楂  《唐本草》  本品系薔薇科山楂成熟之果實。  別名:紅果、北楂、冬楂、北楂片、焦山楂。  處方用名:山楂、生山楂、焦山楂、山楂炭。  藥用部分:果實。  性味:酸甘、微溫。  歸經:入脾、胃、肝經。  功能:消積食、散瘀滯、健脾胃。  主治與功用:  1.消食健胃。  適用於肉積不消,腹脹腹痛之證,也用於嘔吐、泄瀉、厭食曖腐等證。常配神曲,萊菔子,茯苓等,如保和丸。  2.活血化瘀  本品又有良好的活血祛瘀作用,適用於血滯瘀阻的多種證候。如產後瘀滯腹痛,惡露不盡者,常配當歸、川芎、益母草。用於瘀滯失血,可與蒲黃、茜草根等同用。  此外:本品還用治下列各證。  (1)濕熱泄痢:可單用炒炭研末與沙糖沖服。  (2)疝氣偏墜脹痛,取本品消脹散結,常與橘核,小茴香等同用,若以山楂核入葯更佳。  (3)胸痹證屬瘀血阻滯者,多配丹參、桃仁、瓜萎之類。  (4)高脂血症者,常與玉米須,澤瀉等同用。  用理:10-30克。  禁忌;脾胃虛弱及血虛者慎用。  參考資料:  (1)動物實驗:山楂服後,能增加胃中酶類分泌,如生用,其解脂酶亦能促進脂肪類食物消化。降壓作用,山楂黃酮,水解物,三萜酸對貓急性降壓作用明顯。增加心肌營養性血流量,山楂浸膏及水解物,黃酮均有效。增加冠脈充量,實驗證明:山楂浸膏對冠脈流量有一定增加作用。其浸膏對乳幼大白鼠的高血脂模型,有明顯降血脂作用。山楂對蟾蜍有一定的強心作用。水煎劑對痢疾桿菌,綠膿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動物子宮有收縮作用。  神曲  《藥性本草》  本品系採用麵粉,麩皮和其他藥物混合後經發酵而成的加工品。  別名:六曲、健曲、六神曲、酒麴。  處方用名:神曲 健曲、六神曲、焦神曲。  藥用部分;青蒿、蒼耳草、辣蓼、苦杏仁、赤小豆及麵粉混合發酵而成的加工品。  性味:甘、辛、溫。  歸經:入脾胃經。  功能;消食、健胃。  主治及功用:  1.適用於食積脹滿,配山楂、麥芽、萊菔子。  2.適用於食滯,消化不良,泄瀉配蒼朮。  用量:10-15克。  禁忌:無食滯者慎用。  參考資料:  1.本品含揮髮油,澱粉酶,乳酸菌及酵母菌等。  2.為酶類消化葯。因本品含有酵母菌,能使澱粉發酵糖化。  麥芽  《別錄》  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麥的成熟果實經發芽乾燥而成。  處方用名:麥芽、炒麥芽、焦麥芽 生麥芽。  藥用部分:系大麥初生之細芽。  性味:甘、平。  歸經:入脾胃經。  功能:消食健胃,回乳。  主治與應用:  1.本品甘平,能升發脾胃之氣,幫助澱粉性食物的消化,常用於米、面、薯、芋等食物積滯不消及小兒乳食不化之吐乳等證。  2.回乳:用於婦女斷乳,或乳汁鬱積引起的乳房脹痛,可單用炒麥芽60-120克水煎服。  用量:10-30克。  參考資料;麥芽含有澱粉酶。轉化糖酶,蛋白分解酶,維生素B和C,葡萄糖等。煎劑對胃液及胃蛋白酶分泌均有促進作用。  谷芽  《綱目》  本品系禾科植物稻或小米的穎果發芽而得。  別名:稻芽。  處方用名:生谷芽,炒谷芽、谷芽。  藥用部分:系稻穀初生細芽。  性味:甘溫,或甘平(生則甘平,炒則甘溫)。  歸經:入脾胃經。  功能;消食健脾。  主治與應用;  1.本品功同麥芽而善消谷積。  2.消食之力緩和,故每與麥芽同用。  3.遇有食積腹脹之證,常與行氣寬中藥厚朴、陳皮等用。  4.谷芽略具健脾作用,對於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者,需與補氣健脾葯如党參、白朮等同用。  用量:15-30克。  參考資料;  谷芽內含蛋白質酶及維生素A和B。其蛋白酶有助於蛋白質之消化。故能開胃下氣,消食積,增進食慾。  雞內金  《本經》  本品系雉科動物家雞的胃壁內膜。  別名:雞肫皮、內金。  處方用名:雞內金、內金、炙內金。  藥用部分:雞胃內膜。  性味:甘、平。  歸經:入脾胃、小腸、膀胱經。  功能;消食積、止遺溺。  主治與應用:  1.適用於各種食積、食滯、消化不良及小兒疳積等證。  2.適用於膽及泌尿繫結石,常配金錢草,海金沙等。  3.適用於治遺尿,配龍骨、牡蠣、茯苓、桑螵蛸等。  用量;6-10克。  禁忌:脾弱無積者忌用:  參考資料:本品含消化酶,用於缺乏消化酶之消化不良,噯氣反胃、嘔吐等有效。  萊服子  《大明本草》  本品系十字花科萊菔的成熟種子。  別名:白蘿蔔籽。  處方用名:萊服子、炒萊菔子、蘿蔔子。  藥用部分:種子。  性味:辛、甘、平。  歸經:入肺、脾經。  功能;消食除脹,祛痰降氣。  主治與應用:  1.本品有消食除脹的作用,用於食積氣滯,胸悶腹脹,噯氣吞酸,瀉痢不爽等症。常與山楂,六曲合用以消食,配合陳皮、半夏以理氣和胃,如保和丸。  2.祛痰降氣之功,多用於痰涎壅盛。氣喘咳嗽的痰症,單用有效,也可配白芥子,蘇子同用。  用量;6-12克  參考資料;  1.用萊菔子提取物喂白鼠七個月提示對甲狀腺素合成的晚期有干擾作用。  2.萊菔子分離出芥子油,對蓮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二)消導方  保和丸  《丹溪心法》  組成;山楂180克 神曲60克 萊菔子60克 半夏80克 陳皮30克 茯苓90克 連翹30克  製法:上七味,共研細末,做成丸劑,每丸重10-20克。可作煎劑服用。  功能:消食化滯,清熱利濕。  主治:傷食積滯,胸脘痞滿,腹脹時痛,噯腐吞酸,惡食,或大便泄瀉,舌苔厚膩而黃,脈滑等症。  本方所治之證,是由飲食過度,消化不良所傷食證。  方解:山楂善消肉積;神曲善消谷積;萊服子善消面積;兼有豁痰下氣,寬胸暢膈之力。半夏、陳皮、茯苓和胃利濕、連翹散結清熱。  加減:  1.如積之甚者,可加枳實,檳榔,行氣消積。  2.本方加麥芽,以增強健脾消積之力。八 祛濕葯和方劑。  凡具有祛除濕邪作用的藥物,都叫祛濕葯,以祛濕葯為主組成的方劑,叫做祛濕劑。運用祛濕的葯、方以祛除濕邪,治療水濕證的治法,叫做祛濕法。  濕邪為病,有外濕與內濕之分。外濕者,每因久處低濕,或淋雨涉水,濕邪侵入肌表所致,症見惡寒發熱,頭脹腦重,肢體浮腫,身重疼痛等,多屬肌表經絡之病;內濕者,每因過食生冷,酒酩過度,致脾陽失運,濕從內生,症見胸痞腹滿,嘔惡黃疸,泄痢淋濁,足跗浮腫等,多屬臟腑氣血之病。但表濕重可以入侵臟腑,內濕重可以影響肌表,故外濕與內濕往往相因互見,不能截然劃分。  濕病範圍廣泛,可泛濫各處而有濕滯脾胃、小便不利、水腫、淋濁、痰飲等不同病證,又困體質不同,濕證可有兼寒兼熱之不同。濕邪在上在外者,宜微汗以解之;濕邪滯於脾胃者,宜芳香化濕或健脾除濕;小便不利、水腫、淋濁諸證,宜利水滲濕法;濕兼熱者,宜清熱利濕法;兼寒者,宜濕化水濕法。以下按芳香化濕、淡滲利濕、清熱利濕三方面分述。  使用祛濕葯和方劑的注意事項:  1.治療水濕證宜聯繫有關臟腑,辯證施治。人體中,主水在腎,制水在脾,調水在肺,水濕病與腎脾肺有密切聯繫。如腎虛水泛,需配伍溫補腎陽的葯;脾虛生濕需配伍補氣健脾葯;肺失宣降,水失輸布,則需配伍宣降肺氣葯。  2.濕邪其性重濁粘膩,易阻礙氣機,故在祛濕劑中,往往配伍行氣葯,即「氣行濕自化」之意。  3.祛濕葯及方,多屬辛香溫燥,或甘淡滲利之品,易傷耗陰津。對陰虛津虧之證,雖受濕邪,不宜過分利用,以免陰津愈傷,即使必要,亦應配伍使用。病後體虛或孕婦均應慎用,雖需祛濕利水,亦應配伍健脾之品,以兼顧正氣。  (一)祛濕葯  1.芳香化濕葯  本類藥物氣味芳香,性溫而燥,芳香能助脾健運,燥可去濕,故有芳香化濕,辟穢除濁的作用。適用於濕濁內阻,脾為濕困,運化失職所致的胸腹痞悶,食少體倦,口淡不渴,或嘔吐泛酸,大便溏泄,舌苔白膩等證。常用的藥物有霍香、佩蘭、白豆寇、蒼朮等。  藿香  《別錄》  為唇形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藿香的全草。  別名:土藿香、貓把虎、山貓把、藿去病、迦算者、廣藿香、排香草。  處方用名:藿香、廣藿香、蘇藿香、藿香葉、藿香梗。  藥用部分:全草或單用葉、梗。  性味:辛、微溫、 芳香。  歸經:入脾、胃、肺經。  功能;解表祛暑,芳香化濕,和胃止嘔。  主治與應用:  (1)芳香化濕而適用於脾濕內阻運化失常所致的胸脘痞悶,食少作嘔,神疲體倦等證,多與蒼朮、厚朴等配伍。  (2)芳香能散表邪,又能解暑化濕,故適用於暑濕病或脾胃濕滯且兼表證的發熱、胸悶、腹脹、吐瀉等證,多與蘇葉、白芷、厚朴、陳皮等同用。  (3)和胃止嘔又能祛濕,適用於濕濁過盛引起的噁心、嘔吐、或脾濕引起的食慾不佳、舌苔厚膩、腹瀉等,常配以半夏、生薑或砂仁、木香等。  用量;5~9克,鮮用加倍。  注意事項:  (1)陰虛無濕及胃虛作嘔者忌用。  (2)本品含揮髮油,故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揮發而減低療效。  參考資料  (1)本品含揮髮油,辛散解表,擴張毛細血管,其氣味芳香,可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能力,並對胃腸神經有鎮靜作用,抑制胃腸蠕動。  (2)本品含有少量鞣酸,有收斂止瀉作用。  (3)據藥理研究,藿香對常見的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故有外用於治療手,足癬。  佩蘭  《本經》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蘭草的全草。  別名:省頭草、醒頭草。  處方用名;佩蘭、佩蘭葉、佩蘭梗、鮮佩蘭、省頭草。  藥用部分:全草,或單用葉梗。  性味:辛、平。  歸經:入脾、胃經。  功能:芳香化濕,清暑解表。  主治與應用:  (1)芳香化濕而助脾之運化,適用於濕濁內阻中焦,運化失常而致脘腹脹悶、嘔吐、口中甜膩、不思飲食、舌苔白膩之證,常配以藿香、厚朴、白豆寇等。  (2)清暑解表,用於治療暑濕表證之惡寒發熱、頭脹胸悶、四肢倦怠等證,常與藿香、荷葉、青蒿等配伍。  用量;4~9克,鮮用加倍。  注意:辛香易耗氣傷陰,故氣虛、陰虛的病人宜慎用。  參考資料;  全草含揮髮油1.5~2%,其對流行性感冒病毒有抑制作用。  鮮葉或干葉的醇浸出物含有一種有毒成分,具有急性毒性,家免給葯後,能使其麻醉,甚至抑制呼吸,使心搏變慢,體溫下降,血糖過高及引起糖尿病等。也能引起牛、羊慢性中毒,侵害腎、肝,發生糖尿病。  白豆寇  《開寶本草》  為姜科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豆寇的種子。  別名;白寇,波寇。  處方用名;白豆寇、白寇仁。  藥用部分:果實內的種仁。  性味:辛、溫。  歸經:入脾、胃經。  功能:芳香化濕,溫中止嘔,行氣除滿。  主治與應用:  (1)芳香化濕,適用於濕溫病之胸悶不食、舌苔膩濁等,可與薏仁、杏仁等配用。  (2)溫中止嘔,其性味辛溫能溫散里寒,適用於脾胃寒濕嘔吐,常配以砂仁、半夏、生薑等。  (3)行氣除滿,其氣味芳香能行氣化滯,適用於脾胃氣滯所致的胸脘痞滿,不思飲食等,多與砂仁,陳皮等同用。  用量:3~6克。作散劑沖服1~3克。  注意;本品含揮髮油,不宜久煎,煎藥時宜後下,或作散劑服用。  參考資料;  含揮髮油右旋龍腦及左旋樟腦,能促進胃液分泌,興奮腸蠕動,制止腸內異常發酵,驅除胃腸內積氣,並有止嘔作用。  蒼朮  《本經》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蒼朮和北蒼朮的根莖。  別名;赤朮、槍頭菜、山薊根、大齊齊茅。  處方用名;制蒼朮、炒蒼朮、生蒼朮、蒼朮、茅術。  藥用部分:根莖。  性味:辛、苦,溫。  歸經;入脾、胃經。  功能;燥濕健脾,祛風除濕。  方治與應用:  (1)燥濕健脾:芳香能化濕,味苦也能化濕,故祛濕力較強,濕濁去而脾運健,故有健脾作用。適用於脾為濕困、運化失司引起的食欲不振、脘悶嘔惡、腹痛泄瀉、舌苔白膩等,常與厚朴、陳皮等同用。  (2)祛風除濕;辛能散風,苦能燥濕,故能祛風除濕,用於濕邪偏重的痹證,常與獨活、秦艽等同用。  用量;6~9克。  注意:因性溫而燥,易耗傷津液,陰虛有熱者不宜用;辛溫能發汗,汗多者忌用。  參考資料;  (1)含揮髮油、維生素A和D、維生素B等,對夜盲症、軟骨病、皮膚角化症等都有治療作用。  (2)動物實驗證實對糖尿病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臨床上也用於治療糖尿病。  2.淡滲利濕葯  本類藥物性味多為甘淡平和微寒,甘淡能利水滲濕,適用於水濕停蓄體內所致的小便不利、泄瀉或水腫、淋濁、痰飲等證。服用後能使小便暢利,尿量增加。藥理研究證實,本類藥物多有促進尿中Na+K+Cl-、尿素等排泄而起利尿作用。常用的藥物有茯苓、豬苓、薏苡仁、通草等。  茯苓  《五經》  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寄生於松根部的菌核。  處方用名:茯苓、白茯苓、雲茯苓、雲苓。  藥用部分:寄生於松樹根上的菌塊。  性味:甘、淡,平。  歸經:入心、脾胃、肺、腎經。  功能;滲濕利尿,健脾補中,寧心安神。  主治與應用:  (1)滲濕利尿:適用於水濕停留所致的大便不利、泄瀉、水種等,常配用豬苓、澤瀉、白朮等。  (2)健脾補中:多用於脾虛濕困所致的食少脘悶或泄瀉,常配用党參、白朮、陳皮、甘草等。  (3)寧心安神:用於心悸、失眠等證,常與酸棗仁、柏子仁等配用,且常以硃砂拌用以增強安神效果。  用量;6~18克。  參考資料;  含有茯苓聚糖、茯苓酸、麥角甾醇、膽鹼、鉀鹽、酶、腺嘌呤等。有緩慢而持久的利尿作用,能促進Na+K+等電解質的排出。此外還有祛痰、鎮靜與降低血糖的作用。  豬苓  《本經》  為多孔菌科寄生植物豬苓菌寄生於楓、槭、樺及槲樹根部的菌核。  別名:野豬糞。  處方用名;豬苓、粉豬苓。  藥用部分:寄生於楓樹等根上的菌塊。  性味:甘、淡,平。  歸經:入腎、膀胱經。  功能;利水滲濕。  主治與應用:  利水滲濕作用比茯苓強,但無補益心脾的作用。用於水濕停滯、小便不利、水腫、淋濁等證,常與茯苓、澤瀉、白朮等配用。也可配伍阿膠、茯苓、滑石等治陰虛小便不利、水種等證。  用量:6~8克。  參考資料:  含麥角甾醇、粗蛋白、多糖、無機物質及微量生物素(維生素H)等。正常人口服和動物實驗均證明,豬苓有較強的利尿作用,並能促進Na+ Cl- K+等電解質的排出。所含多糖類物質有抗癌作用。  薏苡仁  《本經》  為禾本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種仁。  別名:葯玉米、苡米、苡仁米、苡米天谷、溝子米。  處方用名:薏苡仁、生苡仁、炒苡仁、焦苡仁、苡米仁。  藥用部分:種子。  性味:甘、淡,微寒。  歸經:入脾、胃、肺、大腸經。  功能;利水滲濕,健脾止瀉,清熱排膿。  主治與應用:  (1)利水滲濕:用於腳氣、水腫或脾虛水腫,可配伍利水滲濕的茯苓、豬苓或健脾去濕的扁豆、白朮、玉米須等。  (2)健脾止瀉:用於脾虛有濕泄瀉,多用炒苡仁,並配用党參、白朮、茯苓等。  (3)清熱排膿:用於濕熱壅滯所致的肺癰、腸癰等證。治肺癰胸痛、咳吐膿痰,常與葦莖、冬瓜仁配伍,治腸癰常與敗醬草、冬瓜仁、桃仁、丹皮等配伍。  (4)祛濕清熱還可用於風濕熱痹、筋脈拘急等證,配防已、蒼朮等。  用量:10~30克。  使用注意:  (1)本品入葯有生用、炒用之分,生用利濕清熱,炒用鍵脾止瀉。  (2)本品性較滑利,孕婦慎用。  參考資料:  (1)含薏苡仁酯、薏苡內酯、甾醇、氨基酸、糖類、維生Bl等。  (2)據研究,薏苡仁油對動物子宮,能使其緊張度增加,振幅加大;本品對離體腸管、骨骼肌及運動神經末梢,低濃度呈興奮作用,高濃度呈麻痹作用;本品對癌細胞有抑制作用。  (3)臨床報導,苡仁煎劑治療扁平疣有一定療效;薏苡根有驅蛔效果。  通草  《本草拾遺》  為五加科通脫木屬植物通脫木的莖髓。  別名:通花根、大通草、白通草、方通、泡通。  處方用名:通草、白通草。  藥用部分;莖髓。根也可入葯。  性味;甘、淡、微寒。  歸經:入肺、胃經。  功能:清熱利水,通乳。  主治與應用:  (1)具有清熱利水作用,用於濕熱內蘊,小便不利或淋瀝澀痛,藥力較緩,宜用於濕熱不甚者,常與其它清熱利濕葯如薏苡仁、滑石、竹葉等同用。  (2)有通乳作用,用於產後乳汁不通或稀少,可與穿山甲、王不留行及豬蹄同煎服。  用量:莖髓3~6克,根10~15克。  注意:孕婦慎用.  3.清熱利濕葯  本類藥物性味多為甘淡寒或苦寒,甘淡能滲濕,苦能燥濕,寒能清熱,故具有清熱利濕的作用,適用於水濕內停,或濕從熱化的濕溫病,以及濕熱下注,蘊蓄膀胱的小便不利、尿道灼熱澀痛、淋瀝不暢等證。常用的藥物有澤瀉、車前子、滑石、海金砂、金錢草、木通、扁蓄、瞿麥等。  澤瀉  《本經》  為澤瀉科多年生沼澤生草本植物澤瀉的球狀塊莖。  別名:水澤、如意花、車苦菜、天鵝蛋、天禿、一枝花。  處方用名;澤瀉、炒澤瀉、光澤瀉。  藥用部分:塊莖。  性味:甘、淡、寒。  歸經:入腎、膀胱經。  功能;利水滲濕,泄熱。  主治與應用;  (1)甘淡能利水滲濕,用於水濕停滯所致的小便不利、水腫、泄瀉等,常與茯苓、豬苓等同用。  (2)能清利下焦濕熱,用於濕熱下注膀胱引起的尿痛、淋濁等,常配用車前子、瞿麥、滑石。  (3)性寒入腎而能瀉相火,用於腎陰虛火旺之夢遺等。  用量:9~12克。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寒濕證或腎虛滑精者忌用。  參考資料:  本品能增加尿量及尿素和氯化鈉的排泄量;有減輕尿素與膽固醇在血內滯留作用;能使血中膽固醇含量輕度下降,減輕脂血症,緩和動脈粥樣硬化;有顯著的利尿作用,且能使血壓下降;有使血糖下降的作用;抑菌試驗發現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結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車前子  《本經》  為車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車前的種子。  別名;車軲轆菜子、驢耳朵菜子、豬耳朵菜子、牛舌草子。  處方用名:車前子、炒車前子。  藥用部分:種子。全草為車前草,可入葯。  性味;甘,寒。  歸經:入腎、肝、肺、膀胱、小腸經。  功能;清熱利水,清肝明目。  主治與應用:  (1)清熱利水:適用於膀胱濕熱之小便不利、水腫等(配以茯苓、豬苓、澤瀉等),或濕熱泄瀉,淋濁尿痛等(配以薏苡仁、木通、滑石、瞿麥等)。  (2)清肝明目:用於目赤腫痛(配以菊花、青箱子、龍膽草等),或肝腎不足之視物昏花(配以枸杞子、桑椹等)。  用量:9~15克。  注意:無濕熱者忌用。  參考資料:  (1)車前子有利尿作用,並能增加尿素、氯化物及尿酸的排泄。  (2)能使氣管及支氣管分泌物增加,呼吸運動加深變緩,而有祛痰止咳作用。臨床有用於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咳嗽痰多者。  (3)臨床報道車前子有降低血壓的作用,配夏枯草、桑寄生、菊花等治療高血壓。  (4)車前草有抑制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等作用,其水浸液尚有抗皮膚真菌的作用。  滑石  《本經》  為含硅酸鹽類的天然礦石。  別名:畫石。  處方用名;滑石、飛滑石、塊滑石。  藥用部分:礦石揀去雜質,打碎洗凈,磨粉或水飛入葯。  性味:甘,寒。  歸經:入胃、膀胱經。  功能;利尿通淋,清解暑熱。  主治與應用:  (1)清熱利尿:適用於熱結膀胱,小便赤熱澀痛之淋證,常配車前子、冬葵子、通草等。  (2)清解暑熱:用於暑熱煩渴,小便短赤或水泄等,可與甘草配用。  (3)外用有斂濕之作用,以滑石粉單用,或與煅石膏、爐甘石、枯礬等配伍外用,治療濕滄、濕疹、痱子等。  用量:9~18克。  注意:陰虛而無濕熱、脾虛下陷、孕婦均慎用。  參考資料:  (1)本品含硅酸鎂,內服後能保護腸管,且有收斂作用,以奏清炎止瀉之作用。  (2)撒佈於粘膜、皮膚創面能形成被膜,可保護局部減少摩擦,防止外來的刺激,同時又能吸收分泌物促進乾燥結痂。  海金沙  《嘉祜本草》  為海金沙多年生攀援蕨類植物海金沙的成熟孢子。  別名:金沙藤、左轉藤、蛤蟆藤、羅網藤、鐵線藤、吐絲草、鼎擦藤、猛古藤。  處方用名:海金沙、海金沙藤。  藥用部分:孢子或全草。  性味:甘,寒。  歸經;清熱利水,通淋。  主治與應用:  用於膀胱濕熱,小便短赤、淋瀝澀痛及血淋、石淋等,可單獨使用,或與滑石、石葦、甘草梢等配伍使用。  海金沙藤為海金沙的全草,具有孢子的同樣作用外,更長於清熱解毒,除用於熱淋、石淋外,尚可用於黃疸、痄腮、<"宋體">癰腫瘡毒等。  用量:孢子6~12克,全草15~30克。  注意:虛淋、腎陰不足而無濕熱者慎用。  參考資料;  海金沙子富含脂肪,葉含多種黃酮類化合物。抑菌試驗證實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對綠膿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略有抑制作用。  金錢草  《本草綱目拾遺》  為報春天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過路黃的全草。  別名:過路黃、路邊黃、大金錢草、對座草、遍地黃、銅錢草、一串錢、連錢草、寸骨七。  藥用部分:全草。  性味:苦、酸,微寒。  歸經:利水通淋,清熱除濕,利膽排石。  主治與應用:  (1)利水通淋;用於濕熱下注膀胱、小便澀痛之熱淋、石淋、常配用海金沙、石葦、車前草、滑石等,也可用大量單用。  (2)清熱除濕,利膽排石;適用於濕熱黃疸(配茵陳、梔子、虎杖等),或肝膽濕熱之膽石症、膽囊炎等(配柴胡、枳實、黃芩、大黃等)。  用量:15~60克。鮮用加倍。  注意:無濕熱者慎用。  參考資料:  (1)煎劑口服,有利膽作用,據觀察,可能是促進肝細胞的膽汗分泌,致肝膽管內膽汁增多,內壓增高,膽道括約肌松馳而利於膽汁排出。  (2)煎劑對泌尿繫結石的作用,可能是由於尿變酸性,使結石溶解,增加排尿量,減少晶體形成結石的傾向。  (3)抑菌試驗:對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  木通  《本經》  為木通科落葉木質藤本植物白木通的木質莖和馬兜鈴(關木通(備註鏈接:含「關木通」的藥物被禁止生產,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取消關木通藥用標準))或毛茛科常綠攀援性灌木小木通(川木通)及同屬的繡球藤(川木通)的藤莖。  別名:木通馬兜鈴、東北木通、馬木通、萬年藤、潼木通、羊開口、五葉木通、蓉木通、細木通、野木瓜。  處方用名:木通、潼木通。  藥用部分;藤莖。  性味:苦,寒。  歸經:入心、小腸、膀胱經。  功能;清熱利水,通乳。  (1)清熱利水:適用於膀胱濕熱,小便短赤,淋瀝澀痛,或心火上炎,口舌生瘡,心煩尿赤,常配用生地、竹葉、甘草梢等。  (2)通乳:用於產後乳汁不通,常與穿山甲、王不留行、豬蹄煎湯飲服。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苦寒通利,既傷津液,又能墮胎,故無濕熱,熱病傷津及孕婦均忌用。  參考資料:  (1)木通有利尿作用,其作用比淡竹葉強,但排出的氯化物比淡竹葉少。  (2)木通煎劑對離體動物心臟有增強收縮的作用。  (3)有抑製革蘭氏陽性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及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的作用。  (4)據文獻報道,有一次木通60克煎水服而致急性腎功能衰竭者,前人也有「多用則泄人元氣」之說,故本品用量不宜過大。  扁蓄  《本經》  為蓼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扁蓄的全草。  別名;大扁蓄、鳥蓼、扁竹、扁子草、扁蔓、竹節草、粉節草、豬牙草、扁豬牙、道生草。  處方用名:扁蓄、扁蓄草。  藥用部分;全草。  性味:苦,微寒。  歸經:入膀胱經。  功能;清熱利尿,通淋,殺蟲。  主治與應用:  (1)適用於濕熱淋病,小便短赤,淋漓澀痛,或血淋,常與瞿麥、滑石、木通或大薊、白茅根配伍應用。  (2)適用於濕熱黃疸,與茵陳、梔子等同用。  (3)用於皮膚濕疹、陰癢等,可用煎劑外洗。  用量:9~15克。  注意:無濕熱者慎用。  參考資料:  (1)有明顯的利尿作用,並促進鈉的排出。  (2)有驅蛔蟲及緩下作用。  (3)抑菌試驗:對葡萄桿菌、福氏痢疾桿菌、綠膿桿菌、皮膚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瞿麥  《本經》  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瞿麥和石竹的全草。  別名:石竹子花、十樣景花、洛陽花、山竹、山竹子。  處方用名:瞿麥。  藥用部分:全草。  性味:苦,寒。  歸經:入心、小腸、膀胱經。  功能;清熱利尿,通淋。  主治與應用:  適用於濕熱下注膀胱,小便短赤,淋瀝澀痛,可單用,或扁蓄、木通、滑石等配伍,或配伍大薊、小薊、茅根治療血淋。  用量:10~15克。  注意:孕婦忌用。  參考資料:  (1)水煎劑口服有顯著的利尿作用,並能增加氯化物的排出量。  (2)動物實驗證明,有興奮腸管的作用,並有降低血壓的作用。  (3)抑菌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福氏痢疾桿菌、綠膿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4)有活血作用,臨床上與丹參、赤芍、益母草配伍,用於瘀滯經閉。  (5)臨床報道以瞿麥根治療食道癌及直腸癌,水煎服,或研末撒於直腸癌之創面上。  (二)祛濕方  1.化濕方  藿香正氣散  《太平惠心和劑局方》  組成:藿香9克 紫蘇6克 白芷6克 大腹皮12克 茯苓12克 白朮9克 陳皮6克 厚朴9克 半夏9克 桔梗6克甘草6克 生薑6克 大棗2枚。  用法:作丸劑、散劑及煎劑均可。  功用:芳香化濕,和中止嘔,行氣解表。  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所致的惡寒發熱,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噁心嘔吐,腸鳴腹瀉、口淡,舌苔白膩等。  方解;方中主以藿香芳香化濕、理氣和中兼能解表;輔以蘇葉、白芷解表散寒而兼化濕滯,三葯合用,其解表化濕之功,相得益彰;佐以厚朴、大腹皮去濕消滯,半夏、陳皮理氣和胃、降逆止嘔;桔梗宣肺利膈;濕滯之成,由於脾不健運,脾運則濕可化,又佐以茯苓、白朮、甘草、大棗益氣健脾,以助運化。各葯合用,使風寒得解而寒熱除,氣機通暢則胸膈舒,脾胃調和則吐瀉止。  臨床運用:  (1)本方為治療外感風寒、內有濕滯的四時感冒的常用方,尤其是夏日暑濕外感而見腸胃不和更宜採用,以惡寒發熱、頭痛、脘腹悶痛、嘔惡泄瀉、舌苔白膩為辯證要點。現常用於治療胃腸型感冒、急性胃腸炎等屬外感兼內濕者。  (2)臨床上如表邪偏重,寒熱無汗,可加重蘇葉以祛風解表;如兼食滯,胸悶腹脹,可加神曲、萊菔子、雞內金以消積導滯;如濕偏重可以蒼朮易白朮以增強化濕作用;腹瀉較甚者,可加炒扁豆、炒薏苡仁以祛濕健脾止瀉;小便短少,加木通、澤瀉,以祛濕利水。  (3)對水土不服所致的嘔吐瀉,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三仁湯  《溫病條辯》  組成:杏仁9克 白寇仁9克 薏苡仁18克 厚朴9克 通草6克 滑石18克 半夏12克 竹葉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利濕熱,宣暢氣機。  主治:濕熱留連三焦,濕勝熱微,頭痛身重,胸悶腹脹,不飢不渴,午後身熱,面色淡黃,舌苔白,脈濡等。  方解:方中杏仁苦辛開上以通利上焦肺氣,肺氣宣通,則在肌表部分之濕邪可去,白寇仁辛苦芳香以化濕舒脾,去中焦濕邪,薏苡仁甘淡寒以滲利濕熱於下焦,使濕從小便而出,三葯合用,宣上、暢中、滲下以解三焦之濕熱,均為主葯;厚朴、半夏運脾除濕,行氣散滿以加強白寇仁運中化濕之力,為輔葯;滑石、通草、竹葉清熱利濕,以增強薏苡仁滲下清熱之功,為輔佐葯。各葯合用,則辛開肺氣於上,芳香化濁於中,甘淡滲濕於下,故能宣暢三焦,疏利氣機,上下分消,濕化而熱清。  臨床運用:  (1)本方是治療濕溫初起,濕重於熱的常用方劑。以頭痛、身重、胸脘悶脹,午後身熱,苔白脈濡為辯證要點。現用於夏日重症感冒、急性胃腸炎、腎盂腎炎急性發作、腸傷寒初期及波浪熱等屬於濕重於熱者。  (2)臨床上若兼惡寒頭痛等衛分癥狀,可加藿香、香薷以解表化濕;若有寒熱往來,酌加草果、青蒿以退寒熱;若濕熱俱重可加連翹、黃芩等以清熱,若挾有穢濁,可加藿香、佩蘭、石菖蒲等以化濁。  2.淡滲利濕方  五苓散  《傷寒論》  組成:茯苓9克 豬苓9克 澤瀉12克 白朮9克 桂枝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滲濕,健脾化氣。  主治:水濕內停所致的水腫,泄瀉,小便不利,以及痰飲病而見咳嗽、吐痰清稀,眩暈心悸等證。  方解:方中茯苓、豬苓、澤瀉利水滲濕為主葯;白朮健脾運濕,與茯苓配合更增強健脾去濕之作用,為輔葯;桂枝溫陽以助膀胱氣化,氣化則水自行,為佐葯。諸葯合用,既可淡滲以利水濕,也可健脾以運水濕,氣化以行水濕,故對水濕內停所致的各種水濕證均可治之。  臨床運用:  (1)本方化氣利水,健脾祛濕,為治水濕內停、小便不利而致水瀉、泄瀉等證的常用方。加減變化後,可治多種病證,如濕傷脾胃,大便溏薄,小便短少,可用四苓散(本方去桂枝);若寒濕困脾,脘腹脹痛泄瀉,小便短少者,可用胃苓湯(本方與平胃散合方);若水腫較甚,可酌加桑白皮、陳皮、大腹皮等化氣利水葯,以增加利尿消腫的功效;如治濕郁黃疸,小便不利,偏於濕重者,可用茵陳五苓散(本方加茵陳)。現用於治療慢性腎炎水腫、急性腸炎的水泄、胃無力或幽門梗阻的振水音等屬水濕內停者。據研究本方利尿作用較其中各單味葯均強,服用後能使尿量明顯增加,並有排鈉及增加腎血流量的作用。  (2)《傷寒論》中本方原治太陽經證表邪未解,內傳太陽膀胱腑證,致膀胱氣化不利而成蓄水證。證見頭痛發熱、煩渴欲飲、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脈浮等。  3.清熱利濕方  八正散  《玉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木通9克 瞿麥9克 扁蓄9克 車前子12克 滑石15克 梔子9克 大黃9克 甘草梢6克。  用法:加燈芯2克水煎服,或上藥為末,每服6-9克,加燈芯煎服。  功用;清熱瀉火,利水通淋。  主治:濕熱下注膀胱的熱淋、石淋、證見尿頻澀痛,淋瀝不暢,甚或隆諸閉不通,小腹脹滿或痛,口燥咽干,舌紅苔黃、脈數。  方解:方中木通,瞿麥、扁蓄、車前子、滑石均為清熱除濕、利尿通淋葯,為主葯:配梔子清利三焦濕熱,大黃泄熱降火,導熱下行,增強了瀉火解毒功率,是輔葯;燈芯清心利水,甘草梢調和諸葯,緩急止痛,為輔佐葯,諸葯合用,具有清熱瀉火,利尿通淋之作用。  臨床應用:  本方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淋證,以尿頻澀痛、淋瀝不暢、舌紅苔黃、脈數為辯證要點。用於急性泌尿系感染有較好的療效。如熱淋時熱甚,可加銀花、黃芩、柴胡、青蒿等;如砂淋可加入金錢草、海金沙、雞內金等;如血淋,可加入小薊、茅根等。  導赤散  《小兒葯證直訣》  組成:生地黃15克 木通9克 甘草梢6克 竹葉6克。  用法;水煎服,或前三味為末,每服9克,入竹葉煎服。  功用;清心利水。  主治:心經熱盛,證見心胸煩熱,面赤口渴,口舌生瘡,或心移熱於小腸而致小便澀赤,尿道灼痛,舌紅脈數等證。  方解:方中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為主葯;木通、竹葉清心降火而利水,能引熱下行,從小便而出,為輔葯;甘草梢清熱瀉火,又能調和諸葯,為佐使葯,諸葯合用而有清心養陰,利水導熱之效,且本方非苦寒之劑瀉火而不傷胃,利水而不傷陰。  臨床應用;  (1)本方上清心火,下利小便,以口舌生瘡或小便短赤澀痛,面赤,舌尖紅,脈數為辯證要點。  (2)近代多用本方加減治療急性泌尿系感染、口腔炎或糜爛、潰瘍等屬心經熱盛者。如心胸煩熱甚,可加黃連以清心瀉火;小便刺痛明顯者,可加車前子、扁蓄、瞿麥等以加強利水通淋;尿血、血淋者,可加旱蓮草、小薊、琥珀等以清熱涼血止血;口舌生瘡還宜加用板蘭根。元參、赤芍等。九 理氣葯和方劑。  凡用以調理氣分疾病,能疏暢氣機,可使氣行通順的藥物,稱為理氣葯。以理氣葯為主組成的方劑,稱為理氣方。  氣分病主要包括氣虛與氣逆。氣虛病證主要表現為機體或臟器的功能低下,氣虛宜補氣,列入補益方葯章節闡述。氣滯、氣逆病證主要表現為機體或臟器的功能障礙,氣滯宜行氣,氣逆宜降氣。理氣方葯具行氣或降氣之功,主要用於肝鬱氣滯、脾胃氣滯、肺氣壅滯、胃氣上逆等證。  引起氣滯、氣逆病證的原因很多,諸職寒曖失調,憂思郁怒,痰飲,濕濁,瘀阻,外傷,以及飲食不節等因素,皆能影響氣機的運行,進而發為氣滯、氣逆病證。氣滯者常表現為悶、脹、痛,氣逆者常表現為嘔惡、呃逆或喘息。臨床使用理氣方葯,必須針對病情,選擇相應的藥物,並作適宜的配伍。  理氣藥物以辛燥者居多,易於耗氣傷陰,氣虛及陰虧者慎用。  (一)理氣葯  陳皮  《本經》  為芸香料常綠小喬木植物橘及其同屬多種植物的成熟果實之果皮。  別名:陳橘皮、陳柑皮、廣皮、新會皮。  處方用名:陳皮、炒陳皮。  藥用部分:果皮。  性味:辛、苦、溫。  歸經:入肺、脾經。  功能:行氣健脾,燥濕化痰。  主治與應用:  1.陳皮氣香性溫,能行能降,有行氣健脾之功。用於脾胃氣滯所致的脘腹脹滿、噯氣、噁心嘔吐等症。脘腹脹滿疼痛,常與枳殼、木香等配伍;胃失和降之噁心嘔吐,可配生薑同用,即橘皮湯。  2.又能燥濕化痰,用於痰濕阻滯脾、肺諸症。濕濁中阻之胸悶腹脹、納呆便溏,常與蒼朮、厚朴等配伍,如平胃散;痰濕阻肺之咳嗽痰多,可配半夏、茯苓同用,如二陳湯。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本品辛散苦燥,溫能助熱,舌赤少津、內有實熱者慎用。  參考資料:陳皮含揮髮油,可促進腸胃排除積氣;實驗用煎劑能使免離體小腸弛緩,這種舒張效應可被乙醯膽鹼拮抗。對呼吸道粘膜有刺激性,使分泌加強、痰液稀釋易於排出。還略有升壓作用及興奮心臟作用。  青皮  《本草圖經》  為芸香科常綠小喬木植物橘及其同屬多種植物的未成熟果實之果皮或幼果。  別名:小青皮、青橘皮、細青皮、均青皮。  處方用名:青皮、炒青皮。  藥用部分;幼果或青色果皮。  性味:苦、辛、溫。  歸經:入肝、膽、胃經。  功能;疏肝破氣,消積化滯。  主治與應用:  1.本品辛散溫通,苦泄下行,性較峻烈,適用於肝氣鬱滯所致的脅肋、乳房脹痛及疝氣疼痛等證。用治脅肋、乳房脹痛,常與柴胡、香附、鬱金等配伍;治療疝氣疼痛,常和小茴香、川楝子、吳茱萸同用。  2.有較強的消散積滯作用,用於食積腹脹,噯氣脘悶,常與山楂、麥芽、神曲等配伍。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本品性烈耗氣,氣虛者慎用。  枳實  《本經》  為芸香料小喬木植物酸橙或香櫞和枸橘(枳)的未成熟果實。  別名;小枳實、陳枳實、江枳實、川枳實。  處方用名;枳實、炒枳實。  性味:苦、辛、微寒。  歸經:入脾、胃、大腸經。  功能:破氣消積,化痰除痞。  主治與應用:  1.本品苦泄辛散,行氣之力峻猛,常用於食積停滯,腹痛便秘,以及瀉痢不暢,里急後重之證。治療便秘腹痛,常與大黃、厚朴配伍,即小承氣湯;治療瀉痢腹痛,常和大黃、黃連、黃芩等同用,如枳實導滯丸。  2.適用於痰濁阻塞氣機,胸脘痞滿之證。用治胸痹兼見胸悶脘脹者,常與薤白、桂枝、瓜蔞等配伍,如枳實薤白桂枝湯;治療脾虛濕阻氣滯之脘痞腹脹,常和白朮同用,即枳術丸。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脾胃虛弱及孕婦慎用。  參考資料:  枳實水煎劑有收縮血管作用,使血壓上升;低濃度使離體心臟收縮增強,高濃度時收縮減;對子宮肌有興奮作用,使張力增加,收縮增強;使免離體小腸舒張,有拮抗乙醯膽鹼對小腸的收縮效應;臨床治療胃下垂有一定療效。  附葯;枳殼。  為芸香料小喬木植物酸橙、香櫞、枸橘的接近成熟之果實(去瓤)。  性味、歸經同枳實。功效與枳實相仿,但作用和緩,以行氣寬中除脹為主。  厚朴  《本經》  為本蘭科落葉喬木植物厚朴的樹皮或根皮。  別名;川厚朴、川朴、紫油朴、紫厚朴。  處方用名;厚朴、炒厚朴、紫厚朴。  藥用部分:樹皮或根皮。  性味:苦、辛、溫。  歸經:入脾、胃、肺、大腸經。  功能:行氣燥濕、降逆平喘。  主治與應用:  1.本品長於行氣、燥濕、消積,為消除脹滿之要葯。凡濕阻、食積、氣滯所致的脘腹脹滿均適用。濕阻中焦,常與蒼朮,陳皮配伍;積滯便秘,常和大黃,枳實同用。  2.本品能下肺氣,消痰涎而平咳喘。適用於咳嗽痰多症,常與杏仁、半夏等配伍。  用量:3~9克。  參考資料:  厚朴煎劑對傷寒桿菌、霍亂弧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痢疾桿菌及人型結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對動物離休心臟的收縮有抑制作用。厚朴鹼為神經-肌肉阻斷劑,有顯著的骨骼肌松馳作用,主要是阻斷神經衝動在肌肉終板的傳遞,厚朴鹼還有明顯的降壓作用。  木香  《本經》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雲木香、川木香的根。  別名:南木香、印木香、老木香、新木香。  處方用名:木香、炒木香。  藥用部分;根。  性味:辛、苦、溫。  功能:行氣止痛。  主治與應用:  本品長於行腸胃滯氣,適用於脘腹脹滿疼痛症。治濕熱痢疾腹痛,常與黃連等配伍,如香連丸;治脾虛腹脹,常和党參、白朮、砂仁等同用,如香砂六君子湯。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本品辛溫香燥,陰虛火旺者慎用。  參考資料:  木香粉劑對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煎劑對福氏痢疾桿菌Ⅲ型有抑制作用;對免離體大腸張力有降低作用,能拮抗乙醯膽鹼的收縮效應。本品還有降壓作用,使外周血管擴張。有輕度利尿作用。  香附  《別錄》  為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莎草的根莖。  別名:莎草、香附子、香附米、莎草根。  處方用名;香附、制香附。  藥用部分:根莖。  性味:辛、微苦、甘、平。  歸經:入肝、三焦經。  功能:疏肝理氣,調經止痛。  主治與應用:  1.本品善於疏肝解郁,調理氣機,適用於肝氣鬱滯所致的胸脅脹悶、脘腹脹痛及疝痛症。用治脅痛,常與柴胡、白芍、枳殼等配伍;治療肝氣犯胃,胃脘脹痛,常和木香、佛手等同用;治療疝痛,可與小茴香、川楝子、烏葯等配合使用。  2.為婦科常用之品,尤適用於肝氣鬱結所致的月經不調,或伴有乳脹、腹痛等證。常與當歸、白芍、川芎、柴胡等配伍同用。  用量:6~12克。  參考資料:  香附子流浸膏對動物的離體子宮,可抑制其收縮,緩解其痙攣,降低腸管張力,拮抗乙醯膽鹼的作用。對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  大腹皮  《開寶本草》  為棕櫚科常綠喬木植物檳榔的果皮。  別名;腹毛。  處方用名:大腹毛。  藥用部分:果皮。  性味:辛、微溫。  歸經:入脾、胃、大腸、小腸經。  功能;下氣寬中,利水消腫。  主治與應用:  1.常用於濕邪阻滯氣機所致的脘腹脹滿、大便不爽之症,常與藿香、陳皮等同用。  2.用於水種、腳氣病,常和茯苓皮、五加皮等配用。  用量:6~9克。  參考資料:  實驗證明大腹皮水煎劑能使腸管收縮加強,緊張性提高,加用阿托品可消除大腹皮的收縮腸管作用。  川楝子  《本經》  為楝科落葉喬木川楝的成熟果實。  別名;金鈴子、楝子、楝實。  處方用名:川楝子。  藥用部分:成熟果實。  性味:入肝、小腸、膀胱經。  功能:行氣止痛,清熱殺蟲。  主治與應用:  1.有明顯的止痛作用,尤適於熱性胸脅及腹部脹痛、疝痛等症,常與延胡索配伍,即金鈴子散;對於寒性疼痛,應配吳茱萸、小茴香等溫里葯同用,如導氣湯。  2.用於蟲積腹痛,兼收殺蟲和止痛之效。可與檳榔、使君子等同用。  3.外用治頭癬有效。取川楝子適量,焙黃研末,用熟豬油或麻油調成油膏,塗於患處。  用量:3~9克。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不宜用。  參考資料;  本品體外試驗對豬蛔蟲、蚯蚓、水蛭有明顯的殺蟲效力;對鐵鏽色小芽孢癬菌有抑制作用。  佛手  《本草圖經》  為芸香科常綠小喬木或灌木植物佛手的果實。  別外:佛手柑、手柑。  處方用名:佛手、佛手片。  藥用部分:果實。  性味:辛、苦、溫。  歸經:入肝、脾、肺經。  功能:舒肝理氣,和胃,化痰。  主治與應用:  1.本品氣清香而不烈,性溫和而不峻,行氣之功頗佳,止痛作用較弱。適用於肝氣鬱結引起的脅肋脹悶、胸腹痞滿、食欲不振等證,多與香櫞、木香、陳皮等配伍使用。  2.用於咳嗽日久而痰多之證,多與枇杷葉、紫苑等配伍使用。  用量:3~9克。  延胡索  《開寶本草》  為罌栗科多年生草木植物延胡索的塊莖。  別名:玄胡索、延胡、元胡等。  處方用名;延胡索、元胡、炒延胡索、酒炒延胡索。  藥用部分:塊莖。  性味:辛、苦、溫。  歸經:入心、肝、脾經。  功能:行氣、活血,止痛。  主治與應用:  本品止痛作用持久而不具毒性,作用部位廣泛,是優良的止痛藥。用於氣血凝滯所致的心腹痛、脅肋痛、疝痛、腰痛、關節痛,痛經等多種疼痛症。單用有效,如研末溫酒調服以治療胃脘痛;治熱厥心痛及疝痛,常與金鈴子配伍,即金鈴子散;治腰痛及痛經,常與當歸、桂枝配用,如延桂散;治療腹痛及脅痛,常與五靈脂、青皮、沒藥等同用。用治跌打損傷瘀滯作痛時也可加入本葯。  用量;5~15克。研末服,每次1.5~3克。  參考資料:  延胡索內服有類似咖啡及可待因的鎮痛效果,能顯著提高痛覺閾而有鎮痛作用。粉劑和醇製劑作用優於煎劑。所含延胡索乙素作用較強,丑素次之,兩種成分均有鎮靜、催眠、鬆弛肌肉、解痙等效用。  薤白  《本經》  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小根蒜和薤的地下鱗莖。  別名:薤白頭、南薤白。  處方用名;薤白。  藥用部分;地下鱗莖。  性味:苦、辛、溫。  歸經;入肺、胃、大腸經。  功能:溫中通陽,下氣散結。  主治與應用;  1.適用於寒痰濕濁凝滯於胸中,陽氣不得宣通所致的胸悶作痛或兼見喘息、咳唾的胸痹證。單用搗汁飲有效;與瓜萎、白酒同用,有協同作用,即瓜萎薤白白酒湯。  2.用於瀉痢後重症,常和木香、枳實等同用。  用量:5~15克。  使用注意;胃弱納呆、不耐蒜味者不宜用。  蘇子  《別錄》  為唇形科一年生植物紫蘇的種子。  處方用名:蘇子、紫蘇子、炒蘇子。  藥用部分:種子。  性味:辛、溫。  歸經:入肺經。  功能:降氣祛痰,止咳平喘。  主治與應用:  適用於痰涎壅盛、咳逆氣喘、胸膈滿悶病症,常與前胡、厚朴、半夏等配伍,如蘇子降氣湯。  用量:3~9克。  鬱金  《新修本草》  為姜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鬱金或廣西莪術的塊根。  別名:玉金、黃鬱金、黑鬱金。  處方用名;鬱金。  藥用部分;塊根。  性味:辛、苦、涼。  歸經:入心、肝、膽經。  功能:行氣解郁,活血祛瘀,清心開竅,利膽退黃。  主治與應用:  1.用於氣鬱血滯所致的胸腹脅肋脹痛、痛經及症瘕痞塊等。治胸腹脅肋脹痛,常與柴胡、香附、枳殼、丹參等配伍;治痛經,可與柴胡、香附、當歸、白芍等同用;治脅下症塊,常和丹參、鱉甲、青皮、澤蘭等同用。  2.用於濁邪蒙敝清竅所致的胸脘痞悶、神志不清症和痰氣閉塞心竅之癲癇病證。治前者常與石菖蒲、連翹等配伍,如菖蒲鬱金湯;治後者常和明礬同用,即白金丸。  3.用於血熱瘀滯所致的吐血、尿血、衄血等證,常與生地黃、丹皮、蒲黃等同用。  4.用於黃疸症,常與茵陳、梔子、枳殼等配伍使用。  用量:6~12克。  使用注意:不宜與丁香同用。  使用注意;不宜與丁香同用。  參考資料:  鬱金有利尿、輕度鎮痛作用。鬱金所含薑黃烯能促進膽汁分泌和排泄,減少尿內的尿膽元。有止痛、退黃、縮小肝脾等效果。  烏葯  《本草拾遺》  為樟科灌木或小喬木植物烏葯的根。  別名;台烏葯。  處方用名;烏葯。  藥用部分:根。  性味:辛、溫。  歸經:入肺、脾、腎、膀胱經。  功能:行氣止痛,溫腎散寒。  主治與應用:  1.本葯辛開溫散,善於疏通氣機,散寒止痛。適用於寒鬱氣滯所致的胸脅悶痛、脘腹脹痛、寒疝腹痛及痛經等證。用治胸腹脹痛,可與香附、木香等配伍;治療寒疝腹痛,常與小茴香、青皮、吳茱芋等同用;治經行腹痛,常與香附、當歸、川芎等葯配用。  2.用於腎陽不足,膀胱虛寒引起的小便頻數及遺尿。常與益智仁、山藥等同用。  用量:3~9克。  旋復花  《本經》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旋復花的頭狀花序。  別名:伏花、六月菊、金錢花、全福花、全復花。  處方用名:旋復花、制旋復花。  藥用部分:頭狀花序。  性味:苦、辛、咸、微溫。  歸經:入肺、脾、胃、大腸經。  功能:降氣止嘔、祛痰平喘。  主治與應用:  1.用於噁心嘔吐、噫氣。常與代赭石、半夏、生薑等配伍,如旋復花代赭石湯。  2.用於痰壅氣滯之咳嗽多痰、胸膈痞悶等證。常與桔梗、半夏、前參等配伍使用。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包煎。  (二)理氣方  柴胡疏肝散  《景岳全書》  組成:柴胡6克 芍藥9克 枳殼6克 炙甘草3克、陳皮6克 川芎6克 香附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肝行氣,活血止痛。  主治:肝氣鬱結,證見肋脅疼痛,善太息,脈弦。或兼見寒熱往來,脘腹脹滿,納呆食少。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調理氣機為主葯;香附、芍藥助柴胡和肝解郁,陳皮、枳殼行氣導滯共為方中輔葯;川芎理氣活血止痛,為方中佐葯;炙甘草和中,調和諸葯為使葯。諸葯合用,具疏肝行氣,活血止痛之功效。  臨床應用:  1.本方是治療肝氣鬱結之脅肋疼痛的常用方劑。以脅肋疼痛、太息稍舒、脈弦為辯證要點。  2.瘀血徵象明顯,加用丹參、失等散;兼有噯氣吞酸、口苦者,加用左金丸;兼有食滯徵象者,加用麥芽、雞內金等。  附方:四逆散(《傷寒論》)。由柴胡、芍藥、枳實、炙甘草組成。有透解鬱熱,疏肝理脾之功。主治熱厥證。症見手足厥冷,脈弦。或兼脘腹疼痛或泄利下重。  方解:本方是治療胃虛氣逆的常用方劑。方中旋復花降氣消痰、代赭石重鎮降逆治療主症,共為主葯;党參補氣益胃,半夏助主葯以和胃降逆,均為輔葯;甘草、大棗助党參益氣和中,生薑配合半夏以降逆止嘔,共為佐使。  臨床應用:  1.胃腸神經官能症、胃擴張、幽門不完全性梗阻,或胃、十二指腸潰瘍病所出現的噯氣、呃逆、嘔吐屬胃虛痰阻者,可用本方加減治療。  2.胃中虛寒致嘔逆者,改生薑為乾薑,酌加丁香、柿蒂。  逍遙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柴胡12克 白芍12克 當歸12克 茯苓12克 白朮12克 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亦可將上藥共為散,每次6克,生薑、薄荷少許水煎湯沖服。日3次。  功用:疏肝養血健脾。  主治:肝鬱血虛脾弱所致的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脈弦而虛者。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當歸、白芍養血柔肝,三葯配合,補肝體而助肝用,共為方中主葯;白朮、茯苓健脾和中,為方中輔葯;佐薄荷、生薑助本方疏散條達之力;炙甘草調和諸葯為方中使葯。諸葯合用,使肝鬱得解,血虛得養,脾弱得健,則諸症自愈。  臨床應用:  1.本方常用於辯證屬肝鬱血虛脾弱的慢性肝炎、胃腸功能紊亂、神經官能症,月經不調等病症。  2.本方治證見虛熱徵象明顯時,加用丹皮、炒梔子,名為丹梔逍遙散。  3.治療肝鬱血虛之痛經,加用生地黃或熟地黃,名為黑逍遙散。  蘇子降氣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蘇子10克 半夏10克 前胡6克 陳皮5克 厚朴6克 當歸6克 肉桂3克 炙甘草5克 生薑3片。  用法:水煎服。  功用:降氣化痰平喘。  主治:上實下虛之痰涎壅盛、喘咳短氣、胸膈滿悶、舌苔白滑或白膩等。  方解:本方是治療上實下虛之喘咳的常用方劑。蘇子、半夏降氣化痰,止咳平喘,為方中主葯;厚朴、前胡、陳皮下氣祛痰,協助主葯治療上實,肉桂溫腎納氣治療下虛,均為輔葯;當歸養血潤燥,制約大隊燥葯傷陰的付作用,為佐葯;甘草調和諸葯為使。  臨床應用:  1.本方適用於上實下虛而病喘咳之咳吐白痰、舌苔白滑或白膩者。  2.肺腎兩虛的喘咳或肺熱痰喘,不宜使用本方。  3.兼有風寒表證者,可加麻黃、杏仁等。  旋復代赭湯  《傷寒論》  組成:旋復花9克 代赭石15克 党參12克 炙甘草6克 半夏9克 生薑9克 大棗4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降逆化痰,益氣和胃。  主治:胃氣虛弱,痰濁內阻,胃氣上逆而致的胃脘痞悶、噯氣、呃逆、嘔吐等證。十 理血葯和方劑  凡能調理血分,治療血分病證的藥物,稱為理血葯,以理血藥物為主組成的方劑,稱為理血方。  血分疾病包含血虛、血熱、血瘀、出血等四個方面的症證,治療時血虛宜補血,血熱宜涼血,血瘀宜活血,出血宜止血。補血方葯和涼血方葯分別列入補益方葯和清熱方葯章節,本節介紹活血、止血藥物和方劑。  活血葯和方也稱活血化瘀藥物和活血化瘀方劑。適用於血瘀證;止血藥和方適用於各種出證。  (一)理血葯  1.活血化瘀葯  活血化瘀葯具有疏通經脈,促進血行、消散瘀血的作用,適用於跌打損傷、月經不暢、產後惡露瘀滯不凈、腫塊等閼血阻滯之證。  形成瘀血證的原因頗多,諸如外感風寒,或熱灼營血,或痰濕阻滯,以及跌打損傷等,皆可造成血行障礙,導致血滯瘀阻。而且瘀血的部位、程度也有不同,故運用活血化瘀藥物時,應辯證求因,選擇適當的藥物,並作適宜的配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凝,臨床使用活血化瘀藥物時,常加理氣葯同用,以加強行血散瘀的作用。  本類藥物不宜用於婦女月經過多者,對於孕婦,尤當慎用或忌用。  川芎  《本經》  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芎的根莖。  別名:芎窮、大川芎、大芎、撫芎、京芎。  處方用名;川芎、炒川芎、酒川芎。  藥用部分:  根莖。  性味:辛、溫。  歸經:入肝、膽、心包經。  功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主治與應用:  1.本品功能活血行氣,為血中之氣葯,可下行血海。常用於血瘀氣滯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後瘀阻腹痛等病症,常與當歸、白芍、香附、益母草等同用;用治難產、胞衣不下,可與牛膝、龜板等配合使用。  2.本品能上行頭目,為頭痛之葯,治風寒頭痛,常與細辛、防風、白芷等同用; 風熱頭痛,常和蔓荊子、菊花、生石膏等配伍;治風濕頭痛,每和蒿本、白芷、羌活、蒼朮等同用;血虛頭痛,每和當歸、白芍、首烏、天麻等配伍;治頭風頭痛,常與白僵蠶、全蠍、防風等配伍;治血瘀頭痛,常和赤芍、丹參、牛膝等同用。  3.用於風濕痹痛,常與牛膝、細辛、秦艽、獨活等配用。  4.近代用治心血瘀阻之冠心病,常與丹參、赤芍、紅花等同用;治療腦血栓形成,腦動脈硬化症,腦血管痙攣,單用或用川芎嗪靜脈滴注,或與葛根、丹參等葯同用。  用量:6-9克。  使用注意:陰虛火旺,月經過多,出血性疼痛者不宜使用。  參考資料:  1.鎮靜作用:有抑制大腦的活動、對抗咖啡因興奮性的作用。  2.擴張血管作用:所含川芎嗪有明顯擴張冠脈血管、降低動脈壓及冠脈阻力等作用。  3.降壓作用:對麻醉犬有明顯的降壓作用。  4.對抗平滑肌痙攣作用:川芎所含魏酸及中性成分抗平滑肌痙攣;10%川芎流浸膏水溶液,小劑量使動物子宮肌收縮增強,大劑量則使子宮麻痹。  5.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川芎嗪抑制ADP誘導的血小板凝集,降低血小板的表面活動性,對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  6、抗生作用:對傷寒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宋氏痢疾桿菌、霍亂弧菌及多種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此外尚有抗維生素E缺乏的作用。  丹參  《本經》  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參的根。  別名:紫丹參、赤丹參、血丹參。  處方用名:丹參、酒炒丹參、炒丹參、丹參炭。  藥用部分;根。  性味:苦、微寒。  歸經:入心、心包、肝經。  功能:活血祛瘀、涼血消癰、除煩安神。  主治與應用:  1.本品活血祛瘀而不傷血,前人曾有「一味丹參、功同四物」之說,廣泛用於臨床各科的多種血瘀證。如治血滯經閉,月經不調,產後惡露不盡及瘀阻腹痛,常與川芎、紅花等同用;治症瘕積塊,常與三棱、莪術、鱉甲等配伍,治瘀血氣滯之胃脘痛,常和檀香、砂仁配伍。  2.用於溫熱病熱入營血證,常與生地、玄參、黃連等配伍,如清營湯。  3.用於癰腫瘡毒,常和銀花、連翹、山甲等葯配伍,如消乳湯。  用量:3~15克。  使用注意:反黎蘆。  參考資料:  1.鎮靜止痛,減少動物自發活動,延長環已巴比妥的作用時間。  2.對心血管的作用:增加冠脈充量,減慢心律,改善心臟功能,對心肌梗塞的心肌缺血有明顯改善作用。能擴張周圍血管使血壓下降。  3.抗凝作用:作用於多種凝血因子,提高cAMP,有抗血液凝固作用,激活纖溶酶原一纖溶酶系統,促進纖維蛋白原的溶解作用。  4.抗菌作用:對葡萄球菌、藿亂弧菌、結核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傷寒桿菌、志賀氏及福氏痢疾桿菌及某些皮膚真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此外,尚有降血糖、抗癌(艾氏腹水癌)、促進組織修復與再生、降血脂、護肝、抗炎、降溫、輕度抑制腸吸收等作用。  紅花  《開寶本草》  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紅花的筒狀花冠。  別名:紅藍花、杜紅花、散紅花、草紅花、本紅花。  處方用名:紅花。  藥用部分;花。  性味:辛、溫。  歸經:入心、肝經。  功能:活血祛瘀,通經。  主治與應用:  本呂活血祛瘀之功甚佳,古代多用於婦科、外科血瘀病證,近年廣泛用於臨床各科多種瘀血阻滯或血行不暢之證,常與桃仁相須配伍使用。用治血瘀經閉、痛經、產後瘀阻腹痛、症瘕積聚、跌打損傷瘀痛等證,常與桃仁、當歸、川芎、赤芍、地黃同用,即桃紅四物湯;治療熱鬱血滯之斑疹,可與當歸、紫草、大青葉等配伍,如當歸紅花飲;治療胸痹心痛,可與丹參、川芎等同用;治療脫疽證屬氣滯血瘀者,常與桃仁、當歸、乳香、沒藥同用。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孕婦忌用。  參考資料;  1.興奮子宮作用:紅花煎劑可興奮小鼠、家免、貓、鼠、狗等在體及離體子宮。小劑量可使子宮發生緊張性或節律性收縮,大劑量可使子宮緊張性興奮性升高,自動收縮增強,甚至痙攣。此現象對已孕子宮較未孕子宮明顯。  2.對心臟和血管的作用:大劑量紅花煎劑對離體蟾酥心臟有抑制作用,小劑量卻有輕微的興奮作用,使心跳有力。紅花水浸液有一定的擴張冠狀動脈作用。但維持時間較短。  3.降血壓作用:紅花煎劑及乙醇提出液均可降低動物血壓,且維持時間較長。  4.可使全血凝固時間及血漿(缺血小板)復鈣時間顯著延長。  桃仁  《本經》  為薔薇科落葉小喬木桃或山桃的種仁。  別名:核桃仁、單桃仁。  處方用名:桃仁、桃仁泥、炒桃仁。  藥用部分:種仁。  性味:苦、平。  歸經:心、肝、大腸經。  功能:活血祛瘀,潤腸通便。  主治與應用:  1.本品祛瘀之力較強,用於瘀血阻滯所致的多種病證。用治血瘀經閉、痛經、症瘕等,常與紅花、川芎、當歸等配伍;治療跌打損傷之瘀血作痛,可與紅花、酒大黃、川芎等同用;治療腸癰、肺癰初起屬熱郁瘀滯者,常配大黃、丹皮或葦莖,冬瓜仁等同用。  2.用於腸燥便秘,常配伍火麻仁、瓜萎仁等同用。  用量:6-9克。  使用注意:孕婦忌用。  益母草  《本經》  為唇形科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益母草的全草。  別名:茺蔚、益母蒿。  處方用名:益母草、坤草。  藥用部分;全草。  性味:辛、苦、微寒。  歸經:入肝、心、膀胱經。  功能:活血祛瘀、利尿、解毒。  主治與應用:  1.本品是婦科經產要葯。常用於婦女血脈阻滯之月經不調、經行不暢、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腹痛、惡露不盡等證,可單味熬膏內服,也可與當歸、川芎等葯配伍使用,增強療效。  2.利尿作用,用於小便不利,水腫,可單味水煎服,也可與白茅根、車前草等同用。  3.清熱解毒,用於瘡癰腫毒,可與銀花、連翹等配伍內服,也可將本葯(鮮品)洗凈、搗爛後外敷。  用量:9-15克,大劑量可用30克。外用適量。  參考資料:  1.興奮子宮作用:對豚鼠、免及狗的受孕和未孕的離體子宮試驗證明,益母草流浸膏對於子宮肌的伸縮性,緊張性均呈顯著的增強作用。其作用與腦垂體後葉素相似,但效力較弱。對免在體子宮(靜滴給葯)和子宮瘺管(灌胃給葯)實驗,亦證明益母草對子宮有興奮作用,緊張度與收縮力增強,頻率加速。  2.利尿作用:給麻醉家免靜注益母草鹼1mg/kg數分鐘後,尿量增加2-3倍。  3.益母草鹼有降血壓和擴張血管作用。  4.益母草水浸液(1:4)在試管內對多種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三棱  《本草拾遺》  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的塊狀根莖。  別名:山稜、京三棱、荊三棱。  處方用名:三棱、炒三棱、酒三棱、醋三棱。  藥用部分;塊狀根莖。  性味:辛、苦、平。  歸經:入肝、脾經。  功能:破血祛瘀,行氣止痛。  主治與應用:  1.常用於症瘕積聚及血瘀兼氣滯之經閉,每與莪術相須配伍使用。  2.用於食積氣滯之胸腹脹滿疼痛,常與莪術、青皮、麥芽等同用,如三棱煎。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孕婦忌用。  莪術  《藥性論》  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莪術的根莖。  別名:蓬術、蓬莪茂、蓬莪述、文術。  處方用名:莪術、炒莪術、醋莪術。  藥用部分:根莖。  性味:苦、辛、溫。  歸經:入肝、脾經。  功能:破血祛瘀,行所止痛。  主治與應用:  與三棱相似。三棱的破血作用較強,本品的行氣止痛作用較佳。兩葯常相須為用。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孕婦忌用。  乳香  《別錄》  為橄欖科小喬木植物卡氏乳香樹的滲出樹脂。  別名:熏陸香、滴乳香。  處方用名:乳香、明乳香、制乳香。  藥用部分:滲出樹脂。  性味:辛、苦、溫。  歸經:入心、肝、脾經。  功能:活血止痛,消腫生肌。  主治與應用:  1.本品既可活血化瘀,又可行氣散滯。臨床內、外、婦、傷諸科見有瘀滯疼痛之證,皆可應用。用治胃痛,可配高良姜、木香;治療脅痛,可配川楝子、延胡索;治療痹痛,常配羌活、秦艽、治療損傷瘀痛,可配沒藥、紅花、麝香;治療癰疽腫毒之堅硬疼痛,常配沒藥、雄黃、麝香。  2.用於瘡瘍潰破久不收口,本品與沒藥共研細末,外敷患處。  用量:3-9克,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本品味苦,入煎劑湯液混濁,胃弱者多服易致嘔吐,故用量不宜過多,對胃弱者尤應慎用。無瘀滯者及孕婦不宜用。  附葯   沒藥  本品為橄欖科小喬木沒藥樹和愛倫堡沒藥樹皮部滲出的油膠樹脂。其歸經、功能、主治與應用、用量及注意事項諸條項與乳香相同,兩葯常相須配伍使用。  牛膝  《本經》  為莧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牛膝及川牛膝的根。  處方用名:牛膝、炒牛膝及川牛膝的根。  處方用名:牛膝、炒牛膝、酒牛膝。  藥用部分:根。  性味:苦、酸、平。  歸經:入肝、腎經。  功能:活血祛瘀、引血下行、利尿通淋、補肝腎。  主治與應用:  1.用於血滯經閉、產後瘀阻腹痛等證。常與川芎、紅花、益母草等葯同用。  2.用於難產、胞衣不下,可單用本品酒蒸服,也可與川芎、龜板等配伍使用。  3.用於血熱妄行之吐血、鼻衄、齒衄等上部出血證,常配白茅根、梔子等同用。  4.用於尿血、小便不利、尿道澀痛,可與瞿麥、通草、小薊等同用。  5.用於肝腎不足之腰膝酸痛、下肢無力等證,常與杜仲、續斷、桑寄生等同用。  6.用於陰虛陽亢、肝風內動之頭痛、眩暈,常配代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等同用。  用量:6-15克。  使用注意:孕婦忌用。  五靈脂  《開寶本草》  為哺乳動物鼯鼠科橙足鼯鼠或其近緣動物的糞便。  別名:靈脂、糖靈脂、靈脂米。  處方用名:五靈脂、酒靈脂、醋靈脂、炒五靈脂。  藥用部分:糞便。  性味:咸、溫。  歸經:入心、肝經。  功能:散瘀止痛。  主治與應用:  本品可用於一切血瘀之痛證,每與蒲黃相須為用,即失笑散。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布包煎。  2.止血藥  止血藥具有加速血凝、制止體內外出血的作用。適用於各種出血證,如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及創傷出血等。  止血藥有涼血止血、收斂止血、化瘀止血、溫經止血等不同作用機理。涼血止血藥用於血熱妄行之出血證;化瘀止血藥用於瘀血阻滯、血不歸經之出血證;溫經止血藥用於陽(氣)虛不攝之出血證;收斂止血藥用於虛證出血和日久不止之出血病證。  使用涼血止血和收斂止血藥物時,要注意防止過用留瘀,變生他患。  三七  《本草綱目》  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三七的根。  別名:參三七、田七、山漆、旱三七、廣三七。  處方用名:三七。  藥用部分:根。  性味:甘、微苦、溫。  歸經:入肝、胃經。  功能: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主治與應用:  1.本品止血作用甚佳,具有止血不留瘀的特長。適用於人體內外各種出血證,對出因兼有瘀滯者尤為適宜。可單獨應用,研末吞服;也可配伍蕊石、血餘炭等同用;研未外敷,可治創傷出血。  2.用於跌打損傷之瘀滯腫痛。可單獨應用,也可配伍乳香、沒藥等葯同用。  3.近代用本品研粉內服治療冠心病心絞痛。  用量:3-9克。研粉吞服,每次1-1.5克。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本品性溫,凡出血而見陰虛口乾者,須配滋陰涼血葯同用。  參考資料:  1.止血作用;三七有縮短動物的凝血時間及縮短凝血酶元時間作用。  2.對心血管的作用:三七提取液能增加冠脈流量,減慢心率、減少心肌耗氧量,並引起迅速持久的降壓作用。浸劑可降低小鼠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增進毛細血管的抵抗力。  3.護肝作用:能促進肝糖元的積累。  4.抗生作用:對多種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仙鶴草  《滇南本草》  為薔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龍芽草的全草。  別名:脫力草。  處方用名:仙鶴草。  藥用部分:全草。  性味:苦、澀、平。  歸經:入肺、肝、脾經。  功能:收斂止血、解毒療瘡,殺蟲。  主治與應用:  1.本呂味澀收斂,止血作用較佳。廣泛應用於各種出血證,常隨證配伍相應的藥物。如用治血熱妄行之出血證,常配鮮生地、側柏葉、地榆等涼血止血之品;治療虛寒性出血證,常與炮姜、艾葉等溫攝止血藥同用。  2.用於瘡癤腫瘍、痔腫,可用莖葉熬膏調蜜外塗,並同時水煎內服。  3.用於滴蟲性陰道炎所致的陰部濕癢證。可用本品煎濃汁沖洗陰道。  用量:9-30克,大劑量用60克。外用適量。  參考資料:  1.止血作用:仙鶴草浸膏及仙鶴草素有促進血液凝固作用,收縮周圍血管,縮短出凝血時間,還能增加血小板數量。  2.驅蟲作用:仙鶴草根及冬芽有較強的驅絛蟲作用,主要作用於頭節,對頸節及體節也有作用;仙鶴草莖葉可抑制陰道滴蟲。  3.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等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白及  《本經》  為蘭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及的地下塊莖。  處方用名:白芨、白及、白芨粉。  藥用部分;塊莖。  性味:苦、苦、澀、微寒。  歸經:入肺、胃、肝經。  主治與應用:  1.主要用於肺胃出血證。可單用本品研末,用糯米或涼開水調服。也可隨證配伍相應的藥物,如治肺陰不足、乾咳咯血證,常與百合、麥冬、阿膠、楷杷葉等葯配伍;治療潰瘍病出血,常與烏賊骨同用,即烏芨散。  2.用於外傷出血,可單用或配煅石膏研末外敷。  3.用於瘡癰腫毒,手足皸烈。治瘡癰初起未潰破者,常配銀花、天花粉、皂角刺等;治瘡癰已潰,久不收口,常研末外用;治手足皸烈,可研末用麻油調塗。  用量:9-15克。研粉吞服,每次1.5-3克。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反烏頭。肺有實火,外邪盛時不宜早用。  蒲黃  《本經》  為香蒲科水生草本植物狹葉香蒲或香蒲屬其它植物的花粉。  處方用名:蒲黃、炒蒲黃、酒炒蒲黃、蒲黃炭。  藥用部分:花粉。  性味:苦、酸、微寒。  歸經:入肝、心經。  功能:收澀止血, 活血祛瘀,利尿。  主治與應用:  1.本品止血則不留瘀,生用或炒用止血作用均顯著,傳統認為炒用為佳。廣泛用於衄血、咯血、便血、尿血、崩漏、產後出血不止及創傷出血等證。蒲黃尚有利尿作用,故用於血淋證更為適宜。單用水煎服或粉末吞服均可,臨床上多隨證配合相應藥物同用。  2.用於產後瘀痛、痛經及瘀血阻滯引起的心腹疼痛證,常與五靈脂相須配伍使用,即失笑散。  用量:3-9克。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孕婦忌服。入煎劑宜包煎。  地榆  《本經》  為薔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榆的根。  處方用名:地榆、地榆炭。  藥用部分;根。  性味:苦、酸、微寒。  歸經:入肝、大腸經。  功能:涼血止血,收斂,解毒。  主治與應用:  1.可用於諸種出血證,尤適宜於下焦血熱所致的便血、痔血、血痢及崩漏等證。治便血、痔血,常與槐花合用;治血熱崩漏,可與生地、黃芩、炒蒲黃、小薊等配伍;治血痢、常與黃連、木香等同用。  2.是治療燒、燙傷的要葯,常用生地榆研細粉末麻油調敷。  3.用於濕疹,皮膚潰爛症,單用本品煎濃汁,紗布浸濕外敷。  用量:9-15克,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對於大面積燒傷,不宜使用地榆製劑外塗,以防它所含水解型鞣質被身體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側柏葉  《別錄》  為柏科常綠喬木植物側柏的嫩枝及葉。  別名:柏葉、扁柏葉。  處方用名:側柏葉、側柏炭。  藥用部分:嫩枝及葉。  性味:苦、澀、微寒。  歸經:入肺、肝、大腸經。  功能;涼血止血,止咳祛痰,烏鬚髮。  主治與應用:  1.主要用於血熱妄行之各部位出血證。可單用本品水煎服,也可配伍生地、生艾葉等同用。  2.用於肺熱咳嗽,或痰粘稠不易咳出者,可用側柏葉末與紅棗濃煎代茶或製成片劑。  3.用於血熱之頭髮早白,常與制首烏、生地、女貞子等合用。  用量:9-15克。  小薊  《別錄》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刺兒萊的全草及地下莖。  處方用名:小薊、鮮小薊、小薊炭。  藥用部分:全草及地下莖。  性味:甘、涼。  歸經:入心、肝經。  功能:涼血止血,消散癰腫,利尿。  主治與應用:  1.用於血熱妄行所致的咯血、衄血、吐血、尿血及崩漏等證。因本品尚有利尿之功,故擅治尿血,常與蒲黃、木通、滑石等南用。  2.用於熱毒瘡癰。可單用內服,也可取鮮品搗爛外敷。  用量:10-15克,鮮品可用30-60克。外用適量。  白茅根  《本經》  為禾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茅的根莖。  處方用名:茅根、白茅根、鮮茅根。  藥用部分:根莖。  性味:甘、寒。  歸經:入肺、胃、膀胱經。  功能:涼血止血,清熱利尿。  主治與應用:  1.用於血熱妄行之衄血、吐血、尿血、尤以尿血為佳,單用力弱,常配伍生地、側柏葉、小薊、蒲黃等同用。  2.用於熱淋、小便不利、水腫及濕熱黃疸等證。治腎炎水腫,常與茯苓、澤瀉、車前子等同用;治膀胱濕熱之尿頻、尿急、尿痛、常與車前草、木通、瞿麥等配伍;治濕熱黃疸,可與茵陳、金錢草、梔子等配伍使用。  3.用於熱病煩渴、胃熱嘔噦及肺熱咳嗽等證,每與蘆根合用。  用量:15-30克。鮮品30-60克。  茜草  《本經》  為茜草科多年生蔓生草村植物茜草的根。  別名:茹蘧、活血草。  處方用名:茜草、茜草根、茜 草 炭。  藥用部分:根。  性味:苦、寒。  歸經:入心、肝、肺經。  功能:涼血止血,活血化瘀。  主治與應用:  1.用於血熱妄行之多種出血證,尤以血熱崩漏最為常用,常與大薊、烏賊骨等葯配伍同用。  2.用於血滯經閉,單用力薄,常與當歸、紅花、牛膝等配伍使用。  3.用於跌打損傷瘀痛及痹證骨節疼痛等,常與川芎、赤芍、桂枝等葯配伍。  用量:9-15克。  (二)理血方  血府逐瘀湯  《醫林改錯》  組成:當歸9克 生地黃9克 桃仁12 紅花9克 枳殼6克 赤芍6克 川芎5克 柴胡3克 桔梗5克 牛膝9克 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暢所致的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內熱煩悶、心悸失眠、入暮漸熱。舌質暗紅、有瘀斑或瘀點,脈澀或弦緊。  方解:方中桃仁、紅花、川芎活血祛瘀為主葯;當歸、赤芍養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脈並引血下行,3葯助主葯以活血祛瘀為輔葯;生地黃配當歸養血和血,使祛瘀而不傷陰血,柴胡、枳殼、桔梗寬胸中之氣滯,治療氣滯兼證,並使氣行血亦行,共為方中佐葯;甘草協調諸葯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諸症之愈。  臨床應用:  1.以胸痛、舌暗紅、脈澀或弦緊為辯證要點。  2.血瘀經閉、痛經,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茺蔚子、澤蘭等;脅下痞塊屬血瘀者,本方加鬱金、丹參等;兼有氣虛見症加党參。  失笑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五靈脂、炒蒲黃各等分。  用法:共為細末,每服6克,用黃酒或醋沖服;也可水煎作湯劑,用量酌定。  功用:活血行瘀,散結止痛。  主治:血瘀內阻所致之月經不調,小腹急痛,以及產後惡露不行。  方解:五靈脂、蒲黃活血祛瘀、通利血脈以止痛,用黃酒或醋沖服,加強活血止痛作用,並調製五靈脂的腥氣。本方藥性平和而效佳,服藥者每於不覺之中諸證悉消,不禁欣然失笑,故名為「失笑散」。  臨床應用:  本方是治療血瘀小腹急痛的常用方。治療產後瘀痛常加益母草、當歸、川芎。  小薊飲子  《濟生方》  組成:生地黃24克 小薊15克 滑石15克 木通6克 淡竹葉6克 炒蒲黃9克 藕節9克 當歸6克 梔子9克 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涼血止血,利尿通淋。  主治:下焦熱結。症見血淋尿血,小便頻數、赤澀熱痛、舌紅、脈數。  方解:方中小薊、生地黃涼血止血、清下焦熱為主葯;蒲黃、藕節止血消瘀為輔葯;因病勢下迫,宜因勢利導,故佐以滑石、木通、淡竹葉、梔子清下焦熱結,利下通淋,當歸活血和營,共為佐葯;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葯為使。合而用之,共奏涼血止血,利尿通淋之功。  臨床應用:  1.本方是治療血淋證的常用方劑,以小便赤澀熱痛、舌紅脈數為辯證要點。  2.若血淋尿道劇痛,可加琥珀、海金砂以通淋止痛;熱盛小便赤澀灼痛甚者,可加石葦、黃柏、桃仁以清熱祛瘀。  十灰散  《十葯神書》  組成:大薊、小薊、荷葉、側柏葉、白茅根、茜草、梔子、大黃、牡丹皮、棕櫚皮各等分。  用法:各葯燒炭存性,研為細末,藕汁或蘿蔔汁磨京墨適量,調服9克;也可外敷治外傷出血;也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涼血、止血。  主治:血熱妄行之嘔血、咯血等。  方解:方中大薊、小薊、荷葉、茜草、白茅根、側柏葉涼血止血;棕櫚皮收澀止血;梔子清肝瀉火,大黃導熱下行以治病因;丹皮配大黃涼血祛瘀,使血止而不留瘀。本方炒炭存性用,可加強收澀止血作用;用藕汁或蘿蔔汁京墨調服,意在增加清熱止血作用。綜觀全方。以涼血止血為主,兼有清降及祛瘀作用。  臨床應用:  1.本方以治標為主,是臨時止血之方。血止之後,當審因圖本。虛寒證出血忌用。  2.對熱邪較盛的出血,藥物生用水煎服,此時大黃、梔子當作主葯。十一 補益葯和方劑  凡有補益人體氣血陰陽不足的作用,能治療各種虛證,增強人體質,提高抗病能力的藥物,稱為補益葯。  根據「虛則補之」的原則立法,用補益葯為主組成,具有補益人體氣血陰陽不足,以治療各種虛證的方劑,稱做補益方劑。  適應症:  本類方葯主要適用於兩個方面:一是用於病邪已盡,因久病體質虛弱的病證,以增強體質,促進機體恢復健康;二是用於邪盛正衰,正氣不能抵抗邪氣的病證,常與祛邪葯同用,以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分類:補益方葯可分為,補氣方葯、補血方葯、補陰方葯和補陽方葯四類。  注意事項:  1.補益葯不適用於有實邪的病證,因能「閉門留寇」加重病情。  2.補血滋陰藥性多滋膩,因滋膩礙胃、導致氣滯、宜與理氣健脾葯同用。  3.補氣助陽葯多甘溫辛燥,易耗陰液,凡陰虛火旺者不宜用。  4.脾胃虛弱者、應加健脾益胃藥同用、增進脾胃功能,使虛者受補。  一、補益葯。  一)補氣葯  凡用以補益脾氣,肺氣為主要作用,具有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增進臟腑功能的作用,能消除或改善氣虛證的藥物,稱為補氣葯。  補氣葯適用於治療食欲不振,神疲倦怠、胸腹脹滿、便溏或泄瀉、脫肛、子宮脫垂和氣短聲低,動則喘咳乏力,頭暈自汗,舌胖嫩色淡,脈弱等證。  臨床上應用補氣葯,應根據不同證狀及兼證,選用適當的補氣葯,進行隨證配伍,以達到扶正驅邪的臨床效果。  (一)人蔘《本經》  五加科多年生草村植物人蔘的根,野生者稱山參;栽培者稱園參。主產於東北,秋季挖其根。因加工方法不同而有生曬參、糖參、紅參、參須之別。產於朝鮮者,稱為朝鮮參或高麗參。  別名:白參、紅參、糖參、參須、地精。  處方名:吉林參、野山參、紅參、生曬參、高麗參、別直參、石柱參。  性味:甘、微苦、微溫。  歸經:入脾、肺、心經。  功能: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  主治與應用:  1.用於氣虛欲脫之危證,凡大失血,大吐瀉以及一切疾病因元氣虛極均可出現體虛欲脫,脈微欲絕之證,可單用之品,大量濃煎服,即獨參湯,為補氣固脫之良方;如兼見汗出肢冷等亡陽現象,可加附子同用,以增強回陽作用,即人蔘附子湯;如兼見血脫,亡陰之人,則加麥冬、五味子,有補血滋陰作用,即生脈散。  2.用於脾氣不足之倦怠無力,食欲不振,上腹痞滿、嘔吐泄瀉等症,常配伍白朮、茯苓、炙甘草等健脾胃藥同用,如四君子湯。  3.用於肺氣虧虛之呼吸短促,神疲乏力、動則氣喘、脈虛自汗等症,多與胡桃、蛤蚧等葯同用,如人蔘胡桃湯,人蔘蛤蚧散。  4.用於津傷口渴,消渴。用治熱病津傷,身熱口渴、多汗、脈大無力之證,多與石膏、知母、甘草、梗米同用,如人蔘白虎湯;用治消渴症,常配伍生地、玄參、麥冬等養陰生津葯同用,有益氣生津之功效。  5.用於心神不安、失眠多夢、驚悸健忘,多配伍當歸,龍眼肉,酸棗仁同用。  6.治療陽萎,多與鹿茸,胎盤等補陽葯同用,可以起益氣壯陽的效果。  用量:5-10克,虛脫重證用15-30克。  注意:  1.一般宜燉服或研末吞服。  2.實證,熱證須慎用。  3.人蔘反黎蘆、畏五靈脂,惡皂莢,服人蔘不宜喝茶,吃蘿蔔。  參考資料:人蔘葉、味苦、微甘、性寒、具有生津祛暑、降虛火,解酒等作用。適用於暑熱口渴,熱病傷津,胃陰不足,虛火牙痛等症。用量5-10克。人蔘葉可代替人蔘入葯。  藥理研究:  本品含人蔘素,人蔘烯、人蔘甙、脂肪酸、揮髮油、維生素、酶等。人蔘對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抑制均有影響,能增強大腦皮層興奮過程的強度和靈活性,提高工作能力,減少疲勞,改善食慾和睡眠,增強機體抗病能力。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能提高機體對惡劣環境刺激的抵抗力;與胰島素有協同作用,能降低血糖,能促進男女性腺機能;小劑量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縮力增強,似有強心甙作用;可調節膽固醇代謝,抑制高膽固醇血症的發生;能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增進食慾,使造血機能旺盛,提高白細胞的吞噬能力,促進蛋白質合成;人蔘對馬血清引起的休克有減輕作用,機理可能與其抗組織胺作用有關。  臨床報道:用治心肌營養不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及心臟神經官能症等。人蔘莖葉對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有一定療效。人蔘常因病人機體機能狀態不同呈雙相作用,因此人蔘是中藥中具有適應原樣作用的典型代表。  党參的用途大體與人蔘相同,因此臨床上多用大量党參代替人蔘,只有亡陽、亡陰等危重症才用人蔘。  西洋參,主產於美國、加拿大、法國、功能補氣養陰、清火生津。  太子參,性平味甘,功能補氣生津。  (二)黃芪《本經》  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芪的根。  別名;百木、艾草、黃耆、北芪、黃七、口芪、綿芪。  處方名:黃芪、綿黃芪、生黃芪、炙黃芪、西黃芪。  性味:甘、微溫。  歸經:入脾、肺經。  功能;補氣昇陽,益衛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腫。  主治與應用:  黃芪為補氣要葯,生黃芪走表,偏於固表止汗,托毒排膿;炙則走里,重在補氣昇陽,利水消腫。  1.用治氣虛症見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證,常與人蔘、白朮同用;用治中氣下陷,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證,則常與升麻,柴衚衕用,如補中益氣湯。  2.用於衛氣虛所致表虛自汗,與白朮、防風及煅牡蠣、浮小麥、麻黃根同用。  3.用治氣血不足、瘡癰膿成不潰,常與當歸、穿山甲、皂角刺同用,如透膿散;瘡癰潰久不斂,與人蔘、當歸、肉桂同用可生肌斂瘡。  4.用於氣虛失運,水濕停聚引起的肢體面目浮腫,小便不利之證,多配伍防已,白朮等同用,如防已黃芪湯。  5.氣虛血瘀之偏癱,可重用黃芪與地龍、當歸、川芎等同用治之,如補陽還五湯。  用量:10-15克,大劑量可用30-60克。  注意:  實證,陰虛陽亢,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熾盛者,均不宜用。  參考資料:  本品含氨基酸,葉酸,膽鹼、黃酮,香豆精、皂甙等,本屬植物是硒濃縮植物。  黃芪可使冠狀血管,腎臟血管擴張,有強心利尿和降低血壓作用。能改善皮膚血液循環及營養,使壞死細胞恢復活力,可用治慢性潰瘍。有類性激素作用及興奮中樞神經作用。能保護肝臟,有增加總蛋白及白蛋白作用,防止肝糖原減少。對消除尿蛋白有一定療效,對實驗性大鼠腎炎有預防作用。能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機體免疫功能,對血漿中cAMP含量有提高作用。有增強毛細血管抗滲透作用。對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溶血性蓮球菌、志賀氏痢疾桿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等有抗菌作用。  (三)白朮《本經》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朮的根莖。  別名:於術、山薊、山姜、山精、山連、冬術、烘術、扣子術。  處方名:白朮、生白朮、炒白朮、溧白朮。  性味:苦、甘、溫。  歸經:入脾胃經。  功能:補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主治與應用:  1.用治脾胃虛弱,食少便溏,脘腹脹滿,倦怠無力等證,常與人蔘、茯苓、炙甘草同用;如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大便溏泄,可配党參、乾薑、炙甘草同用。  2.用治脾虛濕盛的腹脹泄瀉,肢體浮腫,腹水,常與桂枝、茯苓,澤瀉等同用;用治水濕內停,結為痰飲, 胸脅支滿,頭眩者,常與桂枝、茯苓等同用。  3.表虛自汗、與黃芪、浮小麥、牡蠣合用。  4.用於脾胃氣虛,胎動不安配黃苓,砂仁,杜仲,續斷、桑寄生等同用。  用量:5-15克。  使用注意:本品味苦性燥,凡陰虛內熱傷津者忌用。炒白朮健脾;土炒白朮止瀉;生白朮利水,固表止汗。  參考資料:  白朮含蒼朮醇、蒼朮酮,維生素A類物質及揮髮油等。藥理實驗證明,白朮有降低血糖,促進胃液分泌的作用。尚有促進血液循環及利尿作用,利尿作用是抑制腎小管重吸收機能,增加鈉的排泄。有保肝作用及抑制絮狀表皮癬菌生長作用。  (四)山藥《本經》  為薯蕷科多年生蔓生植物薯蕷的塊根。  別名:薯蕷、山芋、白苕、佛掌薯、懷山藥。  處方名:山藥、生山藥、淮山藥。  性味:甘、平。  歸經:入脾、肺、腎經。  功能:補脾胃,益肺腎。  主治與應用:  1.治脾胃虛弱,食少體倦,便溏久泄等。常與党參、白朮、茯苓同用。  2.治肺腎陰虛,久咳氣喘、午後低熱,自汗等。常與党參,五味子同用。  3.治腎氣不足,遺精,帶下,尿頻等。常與蓮子肉,芡實等同用。  4.本品能補氣養陰而止渴,可配伍黃芪,葛根,知母,花粉等用治消渴證。  5.用量用法:煎服10-30克,大量60-250克,研末吞服,每次6-10克。補陰宜生用,健脾止瀉宜炒黃用。  使用注意:濕盛中滿或有積滯者忌服。  參考資料:  山藥含粘液質、皂鹼、尿囊素、膽鹼、精氨酸、澱粉及磷質等。山藥與鹼性藥物混合,能使所含澱粉酶失效。山藥有滋補強壯作用。澱粉酶有分解澱粉變為葡萄糖作用。有祛痰作用。  (五)甘草《本經》  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莖。  別名:甜草、生甘草、炙甘草。  性味:甘、平。炙甘草:甘、微溫。  歸經:歸心、肺、脾、胃經或歸十二經。  功能:補脾潤肺、解毒、止痛。  主治與應用:  1.用治脾胃氣虛諸證,常與党參,白朮遇用:用治氣虛血少心動悸,脈結代常與党參,桂枝,生地等同用。  2.用於咳嗽氣喘。如治風寒犯肺之喘咳,配伍麻黃,杏仁;治肺熱喘咳則與石膏同用。  3.用於脘腹或四肢攣急疼痛,常與桂枝,白芍同用。  4.甘草有緩和藥性,調和百葯的功效,復方中多為佐,使葯,以協調方劑中諸葯藥性。  5.用於癰疽瘡毒,食物或藥物中毒可單用或配伍他葯同用。  用量用法:2-10克。清熱解毒宜生用,補中緩急宜炙用。  使用注意:濕盛,中滿及嘔吐者忌服。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久服大劑甘草、易致浮腫,使用亦當注意。  參考資料:  甘草中含甘草甜素6-10%,為甘草的鈣,鉀鹽和甜味成分,甘草酸水解後產生甘草次酸和葡萄糖醛酸。此外尚含有甘草甙和天冬醯胺,甘露醇,多種黃酮類物質等。甘草有較強的解毒作用,對白喉毒素、蛇毒有效,對藥物、食物、體內代謝產物等均有一定解毒作用,如近年成功地用甘草酸解鏈黴素、喜樹鹼、野百合鹼等葯毒副作用。有類皮質激素作用,可用治阿狄森氏病。甘草能緩解胃平滑肌痙攣,有抑制胃液及胃蛋白酶分泌,促進組織新生,用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時,對潰瘍面還有保護作用。對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可用治肺結核。具有抗炎抗變態反應作用,但長期服用可引起水腫。能保護髮炎的咽喉和氣管的粘膜,減輕刺激,有助於止咳,促進咽喉及氣管分泌,使痰易於咯出,可作為保護性祛痰葯。甘草與柴胡合劑對肝硬變有防治作用,能防止脂肪在肝內蓄積,抑制纖維增生。甘草甜素還有利尿作用,並可增加茶鹼的利尿作用。  (六)靈芝《滇南本草》  為多菌科植物靈芝的子實體。  別名:紫芝。  性味:甘、微溫。  歸經:入心、脾、肺經。  功能:扶正固本,滋養補虛。  主治與應用:  1.補脾益氣,對胃及十二脂腸潰瘍、慢性肝炎、食欲不振之脾胃虛弱症有效。  2.鎮痛安神,對神經衰弱,頭昏失眠,心悸煩燥等證,有效。  3.止咳平喘,用於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矽肺等。  4.民間傳為神葯,具有補益五臟,扶正培本,延年益壽作用。  用量:3-6克。  大棗  《本經》  為鼠李科落葉喬木植物棗的成熟果實。  性味:甘、微溫。  歸經:入脾、胃、心、肝經。  功能: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  主治與應用:  1.脾胃虛弱與党參,白朮等同用;調和營衛,多與生薑等同用。  2.治虛煩失眠,常與酸棗仁,遠志同用;治臟躁證,悲傷欲哭,無故喜笑,常與甘草,小麥同用。  3.有緩和峻烈藥性,保護脾胃及矯味作用。  4.健脾止血,配伍花生紅衣,女貞子,旱蓮草等可治療血小板減少症及過敏性紫癜等。  2.補血藥  凡能補血,主要用以治療血虛證的藥物,稱為補血藥。  血虛證的基本癥狀是:面色萎黃,唇甲蒼白,耳鳴頭暈,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婦女月經後期,量少,色淡甚至閉經等。  臨床應用補血藥時,常配伍補氣葯,益氣生血,因「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於無形之氣」。兼陰虛者則應配伍滋陰葯。  補血藥性質多粘膩,故凡溫濁中阻,脘腹脹滿,食少便溏者,不宜應用:若脾胃虛弱,當配伍健脾葯。  當歸  《本經》  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當歸的根。  別名:西歸、秦歸、太芹、干歸、干白、文無。  處方名:當歸、全當歸、當歸身、當歸尾、酒當歸、秦歸。  性味:甘、辛、溫。  歸經:入心、肝、脾經。  功能;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  主治與應用:  1.用於血虛證,常配伍黃芪同用,治血虛證有效。  2.用於月經不調、閉經、痛經,為婦科調經要葯。配伍川芎,熟地,白芍稱四物湯,為婦科調經基本方;經閉不通上方加桃仁,紅花用以祛瘀通經;經行腹痛,可加香附,延胡索等行氣止痛。  3.用治跌打損傷、癰疽瘡瘍、風濕痹痛等症。常與乳香、沒藥、桃仁、紅花等同用。  4.用治血虛腸燥便秘,常與火麻仁,生首烏、肉巫蓯蓉同用。  用量用法:5-15克。補血用當歸身,破血用當歸尾,和血(即補血活血)用全當歸。酒制能加強活血功效。  使用注意:濕盛中滿及腹瀉者忌用。  熟地黃  《本草圖經》  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黃的根。  別名:熟地、伏地。  處方名:熟地黃、熟地、大熟地。  性味:甘、微溫。  歸經:入肝、腎經。  功效:養血滋陰,補精益髓。  主治與應用:  1.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失眠、月經不調,崩漏等證。以本品與當歸、川芎、白芍同用,為四物湯,是補血調經的基本方劑。  2.用於腎陰不足,潮熱,盜汗、遺精、消渴等證。本品為滋陰主葯,如六味地黃丸。  3.凡腰酸腳軟、頭暈眼花、耳鳴耳聾,鬚髮早白等一切精血虧虛之證均可應用。  用量用法:10-30克。宜與健脾葯陳皮、砂仁等同用。熟地炭用於止血。  使用注意:本品性質粘膩,凡氣滯多痰、脾虛腹脹、食少便溏者忌服。  何首烏  《開寶本草》  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何首烏的塊根。  別名:首烏、地精、赤斂、紅內消、馬肝石、小獨根。  處方名:何首烏、制首烏。  性味:苦、甘、澀、微溫。  歸經:入肝、腎經。  功能:補肝腎、益精血、解毒潤腸。  主治與應用:  1.用於精血虧虛、頭暈眼花、鬚髮早白、腰酸腳軟、遺精、崩漏、帶下等證。以本品為主葯。配伍當歸、枸杞、菟絲子等為七寶美髮丹,可治精血虧虛,鬚髮早白等證。  2.生首烏用於久瘧、癰疽瘰癧、腸燥便秘。用量用法:10-30克。補益精血用制首烏;截瘧、解毒、潤腸宜用生首烏;鮮首烏解毒潤腸的功效較生首烏更佳。  使用注意:大便溏泄及痰濕盛者不宜服。  附:夜交藤  為何首烏的藤,故又名首烏藤。味甘、性平。歸心、肝經。功效養心安神、祛風通絡。可用治失眠、多汗、血虛肢體酸痛,並可煎湯外洗治療皮膚瘡疹作癢。用量15-30克。  白芍  《本經》  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藥的根。  處方名:白芍、杭白芍、大白芍。  性味:苦、酸、微寒。  歸經:入肝、脾經。  功能;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  主治與應用:  1.用於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  2.用於肝氣不和,脅肋脘腹疼痛,或四肢拘攣作痛。如本品與甘草同用為芍藥甘草湯治肝脾失和、脘腹攣急作痛和血虛引起的四肢拘攣作痛;痛瀉要方以本品配伍防風、白朮、陳皮、治腹痛泄瀉。  3.用於肝陽上亢、頭痛、眩暈之證。如配伍生地、牛膝、代赭石等,治療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眩暈。  用量:5-10克;大劑量15-30克。  使用注意 陽衰虛寒之證不宜單獨應用。  禁忌 反藜蘆。  阿膠  《本經》  為馬科動物驢的皮。經漂泡去毛後熬制而成的膠塊。  別名:驢皮膠、二泉膠、傅致膠、盆覆膠。  處方名:阿膠、貢阿膠、阿膠珠。  性味:甘、平。  歸經:入肺、肝、腎經。  功能:補血止血,滋陰潤肺。  主治與應用:  1.本呂為補血之要葯,用治血虛眩暈,心悸等證,多與党參、黃芪、當歸、熟地等益氣補血藥同用。  2.本品為止血要葯,用於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單用或配伍莆黃、生地、艾葉炭等皆有效。  3.本呂補血滋陰,用於陰虛心煩、失眠等證。如以本品配伍黃連、白芍、雞子黃為黃連阿膠湯,治熱病傷陰,心煩失眠。  4.用於虛勞喘咳或陰虛燥咳。如補肺阿膠湯以本品配伍馬兜鈴、牛蒡子、杏仁等,治肺虛火盛,喘咳咽干痰少或痰中帶血;清燥救肺湯以本品與生石膏、杏仁、桑葉、麥冬等同用,治燥熱傷肺、乾咳無痰、氣喘、心煩口渴、鼻燥咽乾等證。  用量用法 5-10克。用開水或黃酒化服;入湯劑應烊化沖服。止血宜蒲黃炒,潤肺宜蛤粉炒。  使用注意 本品粘膩有礙消化,脾胃虛弱、嘔吐泄瀉、胃腸積滯者不宜用。  生地黃  《本經》  本品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新鮮根莖。  性味:甘、苦、寒。  歸經:入心、肝、腎經。  功能;清熱生津、滋陰涼血。  主治與應用:  1.用於熱性病。治療咽喉腫痛,白喉及糖尿病等;如熱病傷陰,陰虛發熱時可與玄參、麥冬、石斛同用。熱入血分,血熱妄行配伍犀角;心火上炎、口舌生瘡、與木通、竹葉、甘草稍同用,如導赤散。  用量:10-30克。  雞血藤  《本草綱目拾遺》  為豆科攀援灌木密花豆和香花崖豆藤等的藤莖。  別名:血風藤。  性味:苦、微甘、溫。  歸經:入肝經。  功能:養血活血、通絡止痛。  主治與應用:  1.用於月經不調,經行不暢、痛經、血虛閉經、頭暈、耳鳴,可與四物湯本伍。  2.用於血瘀、血虛或二者兼有及風寒濕痹,證見關節酸痛、手足麻木、肢體癱瘓等,可與丹參、川芎、杜仲、牛膝,防已等同用。  用量:10-30克。  附葯:雞血藤膏。  本品系由雞血藤加工而成。將滇雞血藤煎膏,拌入輔料(鮮川牛膝,鮮續斷,紅花,黑豆,另煎濃汁)及糯米、飴糖、濃縮成膏,呈長方塊狀,黑褐色,有光澤。氣香、味澀、微苦而後略甜。功用與雞血藤相同,而補血的作用較佳。可單用浸酒內服,亦可隨證配合相應的藥物同用。用量5-10克,烊化沖服。  3.補陰葯  凡具有滋養陰液,生津潤燥等功效,能治陰虛證的藥物稱為補陰葯。  陰虛證多發生於熱病後期及若干慢性疾病。常見的可分為肺、胃、肝、腎之陰虛。其基本證狀是:  肺陰虛多見於咳少痰、咯血、虛熱、口乾舌燥等證;胃陰虛多見舌絳、苔剝、咽干口渴,或不知飢餓,或胃中嘈雜、嘔噦,或大便燥結等證;肝陰虛多見兩目乾澀昏花、眩暈等證;腎陰虛多見腰膝酸痛,手足心熱、心煩失眠、遺精、或潮熱盜汗等證。  應用補陰葯時針對兼證可配伍清熱葯、潛陽葯、補血藥及補氣葯同用。  補陰葯大都甘寒滋膩,故凡脾胃虛弱、痰濕內阻、腹脹便溏者均不宜用。  沙參  《本經》  有南沙參和北沙參兩類。南沙參為桔梗科沙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輪葉沙參和杏圳沙參及闊葉沙參的根。北沙參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珊瑚菜的根。  別名:珊瑚菜、輪葉沙參、杏葉沙參。  處方名:南沙參、大沙參、空沙參、北沙參、北條參。  性味:甘、微寒。  歸經:入肺、輕經。  功能:  清肺養陰,益胃生津。  主治與應用:  1.用於肺熱陰虛引起的燥咳或勞嗽咯血。燥咳以本品與麥冬、玉竹、冬桑葉等同用,如沙參麥門冬湯;勞嗽咯血與知母、貝母、麥冬、鱉甲等同用。  2.用於熱病傷津、舌干口渴、食欲不振。如益胃湯,即以本品配伍麥冬、生地、玉竹等。  用量:10-30克。  使用注意:虛寒證忌服。反藜蘆。  麥門冬  《本經》  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沿階草或大葉麥冬的鬚根上的小塊根。  處方名:麥冬、寸冬、麥門冬。  性味:甘、微苦、微寒。  歸經:入肺、心、胃經。  功能:潤肺養陰,益胃生津, 清心除煩。  主治與應用:  1.用於肺陰不足,溫燥傷肺、乾咳氣逆,咽干鼻燥等證,如清燥救肺湯,即以本品配伍桑葉、杏仁、阿膠、生石膏等葯;治肺陰虧損、勞熱咯血及燥咳痰粘之證,如二冬膏,即麥門冬,天門冬等分,加蜂蜜收膏。  2.用於胃陰不足,舌干口渴,多配伍沙參、生地、玉竹等同用。  3.用於溫病邪熱入營,身熱夜甚、煩躁不安,如清營湯;以本品配伍酸棗仁,生地等,可防治陰虛有熱,心煩失眠,如天王補心丹。  4.還可用於腸燥便秘。如增液湯,即以本品與生地、玄參同用,治陰虛腸燥,大便秘結。  用量用法:10-15克。清養肺胃之陰多去心用;潤陰清心多連心用。  使用注意:感冒風寒或有痰飲濕濁的咳嗽,以及脾胃虛寒泄瀉者均忌服。  天門冬  《本經》  為百合科多年生攀援狀草本植物天門冬的塊根。  別名;天冬、大當門根、明天冬。  性味:甘、苦、大寒。  歸經:入肺、腎經。  功能;清肺降火、潤陰潤燥。  主治與應用:  1.本品清肺潤腎用於燥咳痰粘、勞嗽咯血,如二冬膏。  2.用於熱病傷陰,舌干口渴或津虧消渴如三才湯,即由天冬、生地、人蔘組成。  3.用於腸燥便秘,可與當歸,蓯蓉等潤腸葯同用。  用量:6-15克。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忌服。  石斛  《本經》  為蘭科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金釵石斛及同屬多種植物的莖。  別名:金釵石斛、黃草、吊蘭花、金石斛。  處方名:石斛、川石斛、鮮石斛、金石斛。  性味:甘、微寒  歸經:入胃、腎經。  功能:益胃生津,養陰清熱。  主治與應用:  1.用於熱病傷津或胃陰不足,舌干口渴用鮮石斛配伍鮮生地、麥冬、花粉等;養陰益胃湯以本品與沙參、麥冬、玉竹等同用,治胃陰不足津虧口渴。  2.用於陰虛津虧,虛熱不退,可配伍生白薇,麥冬等葯同用。  3.本品有明目及強腰膝作用。如石斛夜光丸,即以石斛配伍菊花,菟絲子、枸杞子、熟地等葯,治視力減退;配伍熟地、枸杞子、牛膝等葯,可治腎陰虧損,腰膝軟弱。  用量用法:6-15克;鮮用15-30克,入湯劑宜先煎。  使用注意:溫熱病不宜早用;濕溫尚未化燥者忌服。  枸杞子  《本經》  為茄科落葉灌木植物寧夏枸杞的成熟果實。  別名:苟起子、杞子、枸蹄子、紅耳墜、血枸子、甘杞、貢果。  性味:甘、平。  歸經:入肝、腎、肺經。  功能:潤補肝腎、明目、潤肺。  主治與應用:  1.用於肝腎陰虛,頭暈目眩、視力減退、腰膝酸軟,遺精滑瀉、消渴等證。如杞菊地黃丸即以本品與菊花、地黃等同用;《古今錄驗方》以本品配伍乾地黃、天門冬、治肝腎陰虛之腰膝酸軟、遺精;民間驗方單用本品蒸熟嚼食,每日10克,一日2-3次,治消渴。  2.用於陰虛勞嗽,可配伍麥冬、知母、貝母等養陰清肺化痰葯同用。  3.養肝明目,對肝腎不足,頭暈目眩,視物模糊,瞳孔散大等證,常與菊花,熟地、山藥配伍用。  用量:10-15克。  禁忌:外邪實熱,脾虛腸滑者不宜用。  參考資料:  1.已證實有降血糖作用。  2.有對抗動物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及抑制脂肪在肝細胞沉積,促進肝細胞新生的作用。  3.枸杞所含甜菜鹼有擴張血管及促進腸管收縮的作用。  旱蓮草  《新修本草》  為菊科植物旱蓮草的全草。  別名:墨旱蓮、鱧腸草、墨汁草、止血草肥女草。  性味:甘、酸、寒。  歸經:入肝、腎經。  功能;潤陰益腎、涼血止血。  主治與應用:  1.用於肝腎陰虛之頭暈目眩,鬚髮早白,多與女貞子同用,如二至丸。  2.用於陰虛血熱之吐衄尿血,便血、崩漏。單用即有效;也常與生髮、阿膠、蒲黃、白茅根等同用。以本品鮮者搗爛或酒干研末外敷,還可止外傷出血。  用量:10-15克;鮮者15-30克。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大便泄瀉者不宜服。  參考資料:  1.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較強抑制作用。  2.有一定止血作用。  3.防治水田性皮炎,用本品搓爛塗手腳皮膚至稍發黑,略干後下水田勞動,可防治手腳爛。  女貞子  《本經》  為木樨科常緣喬木植物女貞的成熟果實。  別名:女貞實、冬青子、白蠟樹子、鼠梓子。  性味:甘、苦、涼。  歸經:入肝、腎經。  功能:補益肝腎,清熱明目。  主治與應用:  1.用於肝腎陰虛之頭昏目眩,腰膝酸軟,鬚髮早白。如二至丸,即與旱蓮草合用,可治上述證候。  2.用於陰虛發熱,多配伍地骨皮,牡丹皮、生地等同用。  3.用於肝腎陰虛導致視力減退,目暗不明,可與熟地、菟絲子、枸杞子等同用治之。  用量:10-15克。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泄瀉及陽虛者忌服。  參考資料:  女貞子對化療、放療引起的白細胞下降有升高作用。本品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等有抑制作用。本品所含齊墩果酸有強心、利尿及保護肝臟的作用。  龜板  《本經》  為龜科動物烏龜的腹甲。  別名:龜甲、龜殼、龜腹甲、龜下甲、拖泥板。  性味:甘、咸、寒。  歸經:入肝、腎、心經。  功能;滋陰潛陽、益腎健骨,養血補心。  主治與應用:  1.用治陰虛陽亢、頭暈目率、配伍生地、石決明、菊花等葯;治熱病傷陰、虛風內動、頭昏目眩、心煩作惡、甚則痙厥、配伍阿膠、生地、牡蠣、鱉甲等。  2.用治陰虛發熱之骨蒸勞熱,咳嗽咯血,盜汗遺精,如大補陰丸,即以本品與熟地,知母、黃柏同用。  3.用治腎虛之骨軟筋痿,腰膝酸軟,小兒囟門不合,如虎潛丸,以本品配伍熟地、黃柏、虎骨等葯。  4.用於心虛驚悸、失眠、健忘治療,如孔聖枕中丹,即以本品與龍骨,菖蒲,遠志同用。  5.用治血熱崩漏,月經過多,有止血功效。  用量用法:10-30克。先煎。  使用注意:脾腎虛寒忌服,孕婦慎用。  附葯:龜板膠。  系龜板煎熬而成,性味,功能與龜板相同,其滋陰之力更強,還有補血止血之效,用量3-9克。烊化沖服。可與鹿角膠同用,有陰陽以補之效。  鱉甲  《本經》  為鱉科動物鱉的背甲。  別名:上甲、鱉殼、團魚甲、鱉蓋子、別甲、水魚甲、腳魚甲。  性味:咸寒。  歸經:入肝經。  功能;潤陰潛陽,軟堅散結。  主治與應用:  1.用治熱病後期,陰傷虛風內動、脈沉數、舌干齒黑、手指蠕動、甚則痙厥、如二甲復脈湯、以之配伍牡蠣、生地、阿膠等。  2.用於清虛熱,如青蒿鱉甲湯,以本品配伍青蒿、生地、丹皮、知母等治夜熱早涼,形瘦脈數,舌紅少苔;以本品配伍銀柴胡,地骨皮、青蒿、知母等為清骨散,專治骨蒸勞熱。  3.用治久瘧、瘧母、經閉、症瘕。如鱉甲煎丸,即以本品與柴胡、瘙蟲、丹皮等同用,治久瘧,瘧母致肝脾腫大,脅肋疼痛;鱉甲丸以鱉甲、大黃、琥珀所組成,可治經閉、症瘕。  4.腹部症瘕,本品配伍三棱、莪術、青皮、丹參、牡蠣有軟堅散結作用。  用量用法:10-30克;先煎,滋陰潛陽宜生用,軟堅散結宜醋炙用。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食少便溏、孕婦均忌服。  參考資料:  1.鱉甲含動物膠、角質蛋白、維生素D及碘等,鱉甲膠有滋陰清熱,止血軟堅之效。  2.鱉甲對肝硬化腹水有效。  4.補陽葯  凡能補助人體陽氣,可以治療陽虛證的藥物稱為神陽葯,又名助陽葯。  陽虛證包括心陽、脾陽、腎陽虛。由於腎陽為元陽,對全身各臟腑起溫煦生化的作用,故陽虛諸證,常與腎陽不足有密切關係,所以本節著重介紹溫腎補陽葯,至於助心陽、溫脾陽藥物均在溫里章節中敘述。  腎陽虛的主要癥狀為:畏寒肢冷,腰膝酸軟或冷痛、陽萎早泄、宮冷不孕、白帶清稀、夜尿增多、脈沉苔白等。補陽葯具有補腎陽、益精髓、強筋骨等作用,所以適用於上述各症、亦可用於脾腎陽虛的泄瀉及肺腎兩虛的氣喘、風寒濕痹等證。  凡陰虛火旺不宜使用,以免助火傷陰之弊。  鹿茸  《本經》  為脊椎動物科梅花鹿或馬鹿等雄鹿頭上尚未骨化而帶毛的幼角。  別名:斑龍球。  處方名:鹿茸、黃毛茸、青毛茸、血茸。  性味:甘、咸、溫。  歸經:入腎、肝經。  功能: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  主治與應用:  1.有較強壯陽,益精功效,用於腎陽不足,精血虧虛之畏寒肢冷,陽萎早泄、宮寒不孕、小便頻數,腰膝酸痛,頭暈耳耷,精神疲乏等證。可以單用研末服,也可配伍人蔘、熟地、枸杞子等補氣益血養精葯同用,以增強療效,如參茸固本丸。  2.用於精血不足,筋骨無力或小兒發育不良,骨軟行遲,囟門不合等證。多配伍熟地、山藥、山萸肉等葯同用,如加味地黃丸。  3.用於婦女沖任虛寒、帶脈不固,崩漏不止,帶下過多。如《千金方》以本品配伍當歸、烏賊骨、蒲黃等治崩漏不止:《濟生方》以本品配伍狗脊、白斂治白帶過多。  4.用於瘡瘍久潰不斂、陰疽內陷不起等證,有溫補內托的功效。  用量用法:1-3克,研細末,一日三次分服。或入丸散,隨方配製。  使用注意 陰虛陽亢及溫熱病忌服。  附葯:鹿角、鹿角膠、鹿角霜。  鹿角是雄鹿已骨化的角,功能補腎助陽,可作為鹿茸代用品,可治瘡瘍腫毒、乳 癰、瘀血作痛以及腰脊筋骨疼等證。  鹿角膠為鹿角煎熬濃縮而成的膠狀物。功能補肝腎、益精血、並有良好的止血作用。適用於腎陽不足,精血虧虛,虛勞羸瘦、吐衄、崩漏、尿血之偏於虛寒者,以及陰疽內陷等證。角霜為鹿角熬膏後所存殘渣。功能益腎助陽,且有收斂作用。可治腎陽不足,脾胃虛寒,嘔吐食少便溏,婦女子宮虛冷、崩漏、帶下等證,外用對創傷出血,瘡瘍多黃水或久不癒合,有收斂止血的功效。  皆忌用於陰虛火旺者。  參考資料:  鹿茸有促進生長發育、興奮機體功能、抗疲勞,改善食慾和睡眠。對紅細胞,血紅蛋白、網狀紅細胞能促進新生,提高子宮肌張力增強其節律性收縮。對心臟有增強收縮,衰弱心臟更明顯;還能促進骨折和潰瘍的癒合。  巴戟天  《本經》  為茜草科多年生藤本植物巴戟天的根。  別名:巴戟、雞腸風、兔子腸。  性味:辛、甘、微溫。  功能:補腎助陽、強筋健有、祛風除濕。  主治與應用:  1.用於陽萎、尿頻、宮冷不孕、月經不調、少腹冷痛。如以本品配伍人蔘、山藥、覆盆子等葯同用,可治陽萎、不孕;以本品配伍益智仁、桑螵蛸、菟絲子等,小便不禁;以本品配伍良姜、肉桂、吳茉萸等,治月經不調,少腹冷痛。  2.用於腎陽不足兼有腰膝痛疼或軟弱無力。如金剛丸,即以本品與萆,杜仲等組成。  用量:10-15克。  使用注意:陰虛火旺或有濕熱均不宜服。  參考資料:  實驗證實,巴戟天有類皮質激素樣作用,還有降低血壓的作用。  肉蓯蓉  《本經》  為列當科一年寄生草本植物肉蓯蓉的帶鱗葉的肉質基。  別名:縱蓉、肉鬆蓉、金筍、大芸。  處方名:肉蓯蓉、淡蓯蓉、咸蓯蓉、大芸。  性味:甘、咸、溫。  歸經:入腎、大腸經。  功能:補腎益精、潤腸道便。  主治與應用:  1.用於陽萎、不孕、腰膝冷痛或筋骨無力治陽萎以本品配伍熟地、菟絲子、五味子等;治精血虧虛不孕以本品配伍鹿角膠、當歸、熟地、紫河車;治腰膝冷痛、筋骨無力配伍巴戟天、萆、杜仲等。  2.用於腸燥津枯之大便秘結,可配伍火麻仁、沉香同用。  用量:10-20克。  使用注意:陰虛火旺及大便泄瀉、實熱便秘者忌用。  參考資料;  肉蓯蓉水或醇浸液均有降壓作用,能促進小鼠唾液分泌。有報導用於膀胱炎,膀胱出血及腎臟出血。對呼吸有抑制作用。  仙茅  《海葯本草》  為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仙茅的根莖。  別名:仙茅茛。  處方名:獨腳仙茅、仙茅。  性味:辛、熱,有小毒。  功能;溫腎壯陽、祛寒除濕。  主治與應用:  1.補腎溫脾,適用於陽萎,精冷之證多與淫羊藿、巴戟天、菟絲子配用。對脾腎陽虛、食少、冷瀉、與白朮、乾薑、補骨脂  2.祛除寒濕,久病寒濕骨痛,拘攣痹痛,腎虛腰膝冷痛等,常與淫羊藿、續斷、狗脊同用。  3.與淫羊藿配用治婦女更年期高血壓。  用量用法:3-10克。煎服或浸酒服,也可入丸散。  使用注意:陰虛火旺者忌服。  參考資料:  實驗證明仙茅有振奮精神,促進消化,增進食慾,對性腺機能有增強作用。仙中茅中毒的癥狀是舌腫大,可用大黃,玄明粉煎服,或用三黃解毒湯。  淫羊藿  《本經》  為小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淫羊藿和箭葉淫羊藿或心葉淫羊藿的全草。  別名:仙靈脾、剛前、仙靈毗。  性味:辛、甘、溫。  歸經:入肝、腎經。  功能:補腎壯陽,祛風除濕。  主治與應用:  1.用治腎陽虛衰引起的陽萎、尿頻、腰膝無力,可以單用浸酒服,也可與熟地、枸杞子、仙茅等同用。  2.用治風寒濕痹或肢體麻木與威靈仙、蒼耳子、桂心等葯同用。  用量:9-15克。  使用注意:陰虛火旺者不宜服。  參考資料:  實驗證明淫羊藿有降血壓作用,主要是舒張外周血管;淫羊藿流浸膏對狗有促進精液分泌作用,其葉及根作用最強,果實次之,莖最弱,使動物交尾力亢進,還對脊髓灰質炎病毒有顯著抑制作用。  臨床用於神經衰弱治療治療有效,本品與桑寄生、鉤藤煎服對小兒麻痹症急性期及後遺症有療效。  杜仲  《本經》  為杜仲科落葉喬木植物杜種的樹皮。  別名:亂銀絲、思仙、思仲、絲連皮、絲棉皮、絲楝樹皮、扯絲皮。  處方用名:杜仲、川杜仲、黑仁仲、生杜仲、厚杜仲。  性味:甘、溫。  歸經:入肝、腎經。  功能: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主治與應用:  1.用治肝腎不足,腰膝酸痛或痿軟無力與破故紙、胡桃肉等同用,如青娥丸;治肝腎虛寒、陽萎、尿頻等與山萸肉、菟絲子、破故紙等同用。  2.用治肝腎虧虛之胎動不安或習慣墮胎,單用或與續斷、山藥等同用。  3.治肝陽上亢,頭目眩暈可與白芍,石決明、夏枯草、黃苓等同用。  用量用法;10-15克,炒用更佳。  使用注意:陰虛火旺者慎用。  參考資料:  杜仲煎服有良好降壓作用。對血管有直接擴張作用。對膽固醇動脈硬化家兔的降壓作用比正常家兔更明顯。炒杜仲比生杜仲降壓作用強,煎劑比酊劑強,還有鎮痛作用,杜仲煎劑能使動物安靜和嗜睡。  續斷  《本經》  為山蘿蔔科多年生草村植物續斷的根。  別名:川斷、接骨草、南草、六寸、屬斷。  性味:苦、甘、辛、微溫。  歸經:入肝、腎經。  功能:補肝腎、行血脈、續筋骨、止血、安胎。  主治與應用:  1.用治腰痛腳弱、遺精、與杜仲、牛膝同用;治崩漏經多配伍黃芪、熟地,赤石脂。  2.用治胎漏下血、胎動欲墜、 習慣墮胎與桑寄生、菟絲子、阿膠同用。  3.本品能行血脈,續筋骨,而有消腫、止痛、生肌等作用,故為外科、傷科所常用,以本品配伍骨碎補、自然銅、地鱉蟲、血竭等可治跌打損傷、骨折、金瘡等證。  用量用法:10-12克,崩漏下血宜炒用。  補骨脂  《藥性論》  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補骨脂的種子。  別名:破故紙、黑政子、胡韭子、婆固脂。  性味:入腎、脾經。  功能:補腎壯陽,固精縮尿、溫脾止瀉。  主治與應用:  1.以本品與菟絲子、胡桃、沉香等同用治陽萎;與杜仲、胡桃等配伍治腰膝冷痛酸軟。  2.用本品、青鹽等分同炒為末,每服二錢治滑精;單用炒研未,每服一錢,治小兒遺尿;若用本品,茴香等分為丸,治腎氣虛冷、小便無度。  3.與內豆寇、五味子、吳茱萸同用為四神丸,治脾腎陽虛五更泄瀉。  4.以本呂配伍胡桃、蜂蜜等,可治虛寒喘咳。  用量:5-10克。  使用注意:陰虛火旺及大便秘結者忌服。  參考資料:  1.補骨脂對離體和在體心臟都有擴張冠狀血管,能興奮心臟,提高心臟作功率,有效萬份證明是補骨脂乙素。  2.補骨脂對實驗性肉瘤有抑制作用,有效成分可能是補骨脂的香豆精類物質。  3.補骨脂素經長波紫外光照射,有促進皮膚色素新生的作用,用於治療牛皮癬及白癜風有顯著療效。  4.補骨脂配赤石脂製成片劑內服,用於子宮出血,月經過多,人工流產出血,上環出血、鼻衄、消化性潰瘍出血等有效。  5.補骨脂酊用於治雞眼有效。  菟絲子  《本經》  為旋花科一年生寄生性蔓草菟絲子或火菟絲子的成熟種子。  別名:菟絲實、吐絲子、黃藤子、龍鬚子、豆須子、黃網子。  性味:辛、甘、平。  歸經:入肝、腎經。  功能:補陽益陰,固精縮尿,明目止瀉。  主治與應用:  1.用於腰膝酸痛、陽萎、滑精、小便頻數、白帶過多。本品與杜仲等分,山藥糊丸服,治腰膝痠痛;以本品配伍鹿茸、桑螵蛸、五味子等,治小便失禁;五子衍宗丸以本品配伍枸杞子、覆盆子、五味子、車前子、治陽萎遺精滑泄。  2.用治肝腎不足,目暗不明,如駐景丸,即由菟絲子、熟地、車前子組成。  3.以本品配伍黃芪、党參、白朮等,治脾虛便溏或泄瀉。  4.以本品與續斷、桑寄生、阿膠等配伍治肝腎不足之胎漏下血,胎動欲墮。  用量:10-15克。  使用注意:陰虛火旺,便結溲赤者忌用。  參考資料:  1.對心臟作用,使動物心率減慢,心臟收縮振幅增加。有降壓作用。  2.對子宮肌為興奮作用,使脾臟血管收縮脾容積減小,對腸管使緊張性下降,蠕動變慢。  (二)補益方  1.補氣方  補氣方用於肺脾氣虛證,如氣短聲低、神疲乏力、面色光白、頭暈自汗、納差便溏、或脫肛、子宮脫垂、脈弱等。常以党參、黃芪、白朮、炙甘草等補氣葯為組成方劑。代表方如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  四君子湯  《局方》  組成:党參12克 炙甘草4.5克 茯苓9克 白朮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健脾養胃、甘溫益氣。  主治:脾胃氣虛、運化力弱。症見面色萎黃、食少便溏、四肢乏力、脈細弱。  方解:本方為治脾胃氣虛的基本方。方中党參甘溫扶脾養胃,補益中氣,使脾胃健旺、增進運化力,資生氣血為主葯。脾虛易生濕、白朮苦溫、能健脾燥濕,扶助運化為補藥。茯苓甘淡,助白朮健脾利濕為佐葯。炙甘草甘溫,補中和胃作為使葯。  臨床應用:  1.本方長於補中氣、健脾胃、很多補益方都從此方加減化裁而成,對多種原因引起的胃功能減退,消化力弱,各種慢性病出現的脾氣虛弱均可加減應用。  2.脾胃虛弱兼有氣滯,胸腹脹悶不舒,可加陳皮理氣化滯,稱為導功散,如小兒食少便溏,消化不良的脾氣虛適用。  3.脾胃氣虛兼有痰濕,咳嗽痰多,痰清稀,氣短者可加半夏、陳皮理氣化痰稱六君子湯。  4.脾胃氣虛,寒濕滯留中焦,脘腹脹痛,呃逆噯氣,嘔吐腹瀉,舌苔白膩等加陳皮,法半夏、木香、砂仁可以行氣止痛、降逆化痰,名為香砂六君子湯。  在上述四君子湯的基礎上,根據不同臨床辯證,加用行氣和胃,理氣化滯,燥濕化痰葯,臨床上用於慢性胃炎,慢性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湯及妊娠惡阻,屬於脾胃氣虛者均可選用。據報導香砂六君子湯治療胃潰瘍,有效率為90%,治癒率達50%。  補中益氣湯  《脾胃論》  組成:黃芪15克 白朮10克 党參15克 當歸6克 陳皮6克 柴胡5克 升麻5克 炙甘草5克。  功效:調補脾胃、益氣昇陽。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胃氣虛及氣陷。症見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脈虛或身熱有汗、渴喜熱飲、或脫肛、子宮脫垂、久痢、久 瘧等證.  方解: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氣虛、中氣下陷。方中黃芪補中益氣,昇陽固表為主葯;党參、白朮、炙甘草甘溫益氣,補益脾胃,為輔葯;脾胃為氣血營衛生化之源;脾虛易致氣滯,故用陳皮理氣化滯;升麻、柴胡協同芪、參昇陽陷;氣虛則血虛,故用當歸補血和營,均為佐使葯。諸葯合用,共湊補中益氣,昇陽固表,強健脾胃之功。  臨床應用:  1.素體氣虛,易患感冒,或氣虛外感發熱不退,身倦多汗等症,可用本方治療。  2.本方亦可用於氣虛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腎下垂、眼瞼下垂等證。若加入積殼或積實可使內臟平滑肌收縮有力,肌張力增強,效果更好。  3.凡一般慢性疾病,症見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少氣懶言,自汗體倦,動則氣促,舌淡脈虛等,亦可加減使用。  2.補血方  補血方用於血虛證,如面色萎黃、爪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失眠,月經量少色淡等。常用熟地黃、當歸、芍藥等補血藥為主組成方劑。因「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於無形之氣」。故補血方常配用党參、黃芪之類,以益氣生血。代表方如四物湯,當歸補血湯、歸脾湯等。  四物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熟地黃15克 當歸10克 白芍10克 川芎6克。  用法:為粗未,每服三錢,水煎,空腹熱服。功效:補血調血。  主治:血虛血滯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以及一切血虛證而見舌淡、脈細者。  方解:方中以熟地黃滋腎補血,以養胞宮,用為主葯;肝腎同源,腎虛則肝血亦虛,故輔以當歸補血養肝,和血調經;再以白芍養血和陰、川芎活血行氣,暢通之血,使補而不滯,營血調和,均為佐使葯。四葯合用,具有補血調血的作用,故用於血虛血滯之證,婦女月經不調、痛經尤為多用。  臨床運用:  1.本方證兼見氣虛者,可加党參、黃芪以補血生氣,可加桃仁、紅花、白芍易赤芍、以活血祛瘀;血虛有寒,加肉桂,炮姜以濕養血脈;血虛有熱加黃苓、丹皮、熟地易生地,以清熱涼血;欲其行血,則以白芍易赤芍;欲其止血,則去川芎加入阿膠、棕櫚炭等。  2.血虛血滯痛經,而見月經血淡,經行不暢,少腹作痛,可加香附,延胡索以行氣解郁調經止痛。  3.血虛頭痛、頭暈、可加白芷、藁本以祛風止痛。  使用注意:脾胃陽虛、陰虛火旺者不宜用。  歸脾湯  《濟生方》  組成:白朮9克 茯神10克 黃芪12克 龍眼肉10克 酸棗仁10克 党參12克 炙甘草5克 克當歸10克 遠志10克 木香10克。  用法:加生薑6克大棗3枚水煎服。  功效:健脾養心,益氣補血。  主治:  1.心脾兩虛,氣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體倦、面色萎黃、舌色淡白、脈弱。  2.脾虛不攝所致的月經不調,崩漏帶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證。  方解:方中四君子湯補氣健脾,使脾胃強健、則氣血自出、氣能統血為主葯;當歸補血湯補氣生血、使氣固血充,為輔葯;龍眼肉,酸棗仁,遠志養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使補而不滯,均為佐葯;生薑、大棗調和營衛,為使葯。諸葯合用,共湊益氣健脾、補血養心之效。  臨床應用:  1.用於心脾兩虛的心悸、失眠;對於脾虛血少的血證,可加入阿膠、首烏、鹿角霜等補血、止血藥同用。  2.月經後期,色淡量少,或停經再生,淋瀝不斷,以及月經過多,伴有頭暈、心悸、體倦等心脾兩虛見症,可用本方治療。  3.可用於久病體虛遺精、盜汗、自汗、臟躁等證。  3.補陰方  補陰劑主要用於肝腎陰虛,症見潮熱顴紅,五心煩熱,盜汗失眠、夜夢遺精、消渴、舌紅少苔,脈細數等。常用地黃、麥冬、龜板等甘寒養陰藥物為主組成方劑,代表方如六味地黃丸,一貫煎等。  六味地黃  《小兒葯證直訣》  組成:熟地黃240克 山萸肉120克 山藥120克 澤瀉90克 茯苓90克 丹皮90克。  用法:研未,煉蜜為丸或作湯劑煎服。  功效:滋補肝腎。  主治: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腰膝酸軟、頭目眩暈、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或骨蒸潮熱,手足心熱,消渴、虛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紅苔少、脈細數。  方解:方中熟地黃滋腎填精,為主葯;輔以山藥補脾固精,山萸肉養肝澀精,稱為三補。又用澤瀉清瀉腎火,並防熟地黃之滋膩;茯苓淡滲脾濕,以助山藥之健運,丹皮清泄肝火,並制山萸肉之溫,共為經使葯,謂之三瀉。六葯合用,補中有瀉,寓瀉於補,相輔相成,補大於瀉,共湊滋補肝腎之效。  臨床應用:  1.本方為補陰之代表方,加黃柏、知母,名知柏地黃丸,其滋陰降火之力更大,用於陰虛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熱、盜汗等證;各加入枸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黃丸,著重滋補肝腎以明目,用於肝腎不足所致之視物不清及眼睛澀痛等症;若加五味子、名都氣丸,用於腎虛氣喘、呃逆等症;若加麥冬、五味子,名麥味地黃丸,用於肺腎陰虛,咳嗽吐血,潮熱盜汗等症。  2.本方對於神經衰弱、肺結核、糖尿病、甲狀機能亢進、腎結核、高血壓,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屬於肝腎陰虛者,均可加減使用。  3.本方加入當歸、柴胡、五味子等治療球後視神經炎,中心性視網膜炎,視神經萎縮、有一定療效。  一貫煎  《柳洲醫話》  組成:北沙參9克 生地18克 麥冬9克 當歸9克 枸杞9克 川楝子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養陰疏肝。  主治;肝腎陰虛、肝氣不舒所致的胸脘脅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紅少津等症。  方解:方中用生地黃滋養肝腎、為主葯;輔以北沙參、麥冬、枸杞滋陰養肝,以加強養陰作用;佐以當歸養血和肝;使以川楝子疏肝泄熱,使肝氣條暢,則鬱熱可除。諸葯合用,使肝體得養,肝氣條達,則上述諸症自除。  臨床應用:  1.本方為治陰虛脅痛的常用方,如熱盛加黃連、黃芩、天花粉、如便秘、加瓜萎仁、火麻仁;虛熱、加地骨皮;陰虧、加石斛;痰多加貝母、瓜萎;腹痛、加白芍、甘草;脅痛、加鱉甲。  2.用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胃炎等屬陰虛氣滯者可酌用,一般肝區疼痛,可加丹參、白芍以和血、柔肝止痛;食後胃脹可加砂仁、雞內金;如見失眠、可加柏子仁、酸棗仁、五味子、夜交藤等。  使用注意:兼有停痰積飲者禁用。  左歸飲  《景岳金杯》  組成:熟地8-50克 山藥6克 枸杞6克 茯苓6克 山萸6克 炙草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補益腎陰。  主治:真陰不足,腰酸遺泄、盜汗、口燥咽干、口渴欲積、舌尖紅、脈細數。  方解:左歸飲源於六味地黃丸,方中重用熟地,滋腎填陰為主;山萸、枸杞加強滋腎陰養肝血為輔;茯苓滲濕健脾為佐、炙草,山藥益氣健脾,合併諸葯而俱有益腎養肝健脾之功效。其與六味地黃丸不同處,在於本方適用於真陰虛而火不旺者,故不用澤瀉、丹皮之清瀉、純為壯水之劑。  臨床應用:  1.主要用於腰酸咽干、舌尖紅、脈細數之腎陰不足證。  2.各兼有脾胃運化力弱,應加陳皮、砂仁等理氣醒脾;盜汗甚者加入五味子等斂陰止汗;口渴重者加沙參、天花粉等生津止渴。  4.補陽方  補陽方主要用治腎陽虛證,虛見腰膝酸軟,腰以下有冷感,下肢軟弱,虛喘耳鳴,或陽痿早泄、小便不利,溺後餘瀝,尿頻等常用附子、肉桂、杜仲、肉蓯蓉等甘溫補陽葯為主組成方劑。代表方如腎氣丸。  腎氣丸  《金匱要略》  組成:熟地黃240克 山藥120克 山茱萸120克 澤瀉90克 茯苓90克 丹皮90克 肉桂30克 附子30克。  用法:為末。煉蜜為小丸,每服9克,或作湯劑。  功效:溫補腎陽。  主治與腎陽不足所致的腰腿軟,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小便不利或尿頻,脈虛弱,以及痰飲,腳氣,消渴等證。  方解:方中以附子、肉桂溫補腎陽為主葯,以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為輔助葯,二者合用,使陰陽協調,腎氣充足,腎陽虛證自然消除。本方宗旨,正如《景岳全書》所說:「故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窮」。即甘溫補腎陽之葯往往與甘潤補腎陰的藥物同用,才能陰陽相互為用。  臨床應用:  1.多用於慢性腎炎,糖尿病,腰痛,以及性神經衰弱等,以腎陽不足為要點。  2.本方加牛膝、車前子,名濟生腎氣丸。其利尿消腫之力更強,可用於腎陽不足,腰重腳腫、水腫、小便不利等證。  右歸丸  《景岳全書》  組成:熟地8-50克 山藥6克 枸杞6克 山茱萸3克 炙草5克 肉桂4克 杜仲6克 制附子7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溫補腎陽。  主治:腎陽不足,腰痛腰酸,肢冷,神疲,舌淡苔白,脈沉細。  方解:熟地、山藥、山萸、枸杞培補腎陰;肉桂、附子溫養腎陽、炙甘草補中益氣,杜仲強壯益精。共湊溫補腎陽之效。  臨床應用:  本方辯證要點是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氣祛神疲、畏寒肢冷、陽萎、滑精、腰酸膝軟、舌淡苔白、脈沉細;各氣短者加人蔘、白朮;火不曖土、泄瀉腹痛者宜加炮姜、肉豆寇;若血虛血滯、加當歸。十二 鎮潛、熄風葯和方劑  凡具有鎮靜安神或平肝熄風作用的藥物,統稱為鎮潛葯;由這些藥物為主所組成的方劑,統稱為鎮潛劑。鎮潛法就是運用具有鎮靜潛降作用的方葯治療心神不寧或肝陽上亢,肝風內動等症的一種治法。  凡具有平肝潛陽、熄風止痙等作用的藥物稱熄風葯;由這些藥物為主所組成的方劑,稱熄風劑。本類藥物主要適用於肝陽上亢、肝風內動、中風、頭暈目眩、驚風、癲癇和破傷內,以及熱性病熱極生風和子癇等病證。  臨床應用本類藥物時,還應根據病因適當配伍有關藥物如因熱引起的,配清熱瀉火藥;因痰引起的,配化痰葯;因腎陰不足、水不涵木引起的,配滋補腎陰葯。還應注意脾虛慢驚病人,羚羊角、玳瑁等寒涼葯當忌用;血虛陰虧病人,又當慎用偏於溫燥的全蠍、蜈蚣等。  前人有「諸風掉眩、畢屬於肝」之說,故鎮潛熄風葯多入肝經。本類藥物藥性多屬寒涼而主沉降。  一.鎮潛、熄風葯:  一)鎮潛葯  (一)龍骨《本經》  為古代多種哺乳動物,如象類、犀牛類骨骼的化石(龍骨)和齒和化石(龍齒)。主產於河南、河北、山西、內蒙等地,入葯打碎生用或煅用。  處方用名:龍骨、煅龍骨、生龍骨。  藥用部分;骨骼化石。  性味:甘、澀、微寒。  歸經:心、肝、腎經。  功能:平肝潛陽、鎮靜安神、收斂固澀。  主治與應用:  1.用於陰虛陽亢所致的煩躁易怒、頭暈目眩等證,多與白芍、牡蠣、代赭石配伍,如鎮肝熄風湯。  2.能鎮靜安神,適用於心神不安,失眠健忘、驚悸、多夢等證。多與遠志、硃砂、牡蠣等配用。  3.煅用長於收斂固澀,用於遺精、盜汗、崩漏、帶下、久瀉不止等證,常與牡蠣、山藥、沙苑蒺藜、芡實等配伍;治帶下赤白及月經過多,可與牡蠣、海螵蛸、山藥等配用;治虛汗,常與牡蠣、五味子等配伍。  此外,煅龍骨研末外用,有吸濕斂瘡作用,可用於濕瘡痒疹及瘡瘍潰後久不癒合。  用量用法:15-30克。入煎劑宜先煎。外用適量。收斂固澀煅用,其他生用。  參考資料:  主含碳酸鈣。另含少量的鐵、鎂、鋁、鉀鈉及氯、硫酸根離子,所含鈣鹽吸收後有促進血液凝固,降低血管壁的通透性及抑制骨骼肌的興奮等作用。  附葯:龍齒  與龍骨來源相同,為古代多種大型哺乳動物的牙齒骨骼化石。採掘龍骨時即可收集龍齒。碾碎生用或火煅用。  性味:澀涼,功能與龍骨相似,重鎮安神作用較強,而收澀作用較弱,用量同龍骨。  (二)牡蠣《本經》  為牡蠣科海產動物牡蠣的貝殼。產於沿海地區。入藥粉碎生用或煅用。  處方用名:貝殼。  性味:咸、微寒。  歸經:肝、腎經。  功能:平肝潛陽、收斂固澀, 軟堅散結。  主治與應用:  1.平肝潛陽:治肝陽上亢所致的驚悸不安、煩燥失眠、頭昏目眩及驚癇發狂諸證,常與龍骨、龜板、石決明、代赭石等配伍,如鎮肝熄風湯。  2.收斂固澀:煅用治虛汗、遺精、遺尿、崩漏、帶下、吐血、吐酸。如牡蠣散治虛汗。  3.軟堅散結:可用於痰火鬱結之瘰癧、痰核等證,常與浙貝母、玄參配伍、如消瘰丸。近年來臨床上又用以治肝脾腫大,常與丹參、澤蘭、鱉甲等配藥使用。  此外,本品有制酸作用,可用於胃酸過多、胃潰瘍等。  用量:15-30克。  參考資料:  1.含80-95%的碳酸鈣,磷酸鈣及硫酸鈣,並含鎂、鋁、鉀及氧化鐵等。  2.含有大量鈣,有制酸作用,可用治胃酸過多證。牡蠣與蒼朮同用治小兒鈣質缺乏而引的佝僂病效果良好。  (三)硃砂《本經》  為汞礦含硫化汞的礦石。湖南產者最佳。入葯研細水飛入丸散中用,忌用火煅。  別名:硃砂、辰砂、丹砂。  處方用名:硃砂、辰砂、丹砂。  藥用部分:礦石。  性味:甘、寒。有毒。  歸經:心經。  功能;清心、鎮驚、安神、解毒。  主治與應用:  1.本品有清心、鎮驚、安神的作用,可用於心火亢盛所致的心神不安,心煩不寐、驚悸等證。可配伍黃連、甘草等以清心安神,如硃砂安神丸。若血虛心悸、失眠、亦可配丹參、生地、當歸、柏子仁等養心安神葯,以增強其安神作用。  2.硃砂外用有良好的解毒作用,主要用於瘡瘍腫毒,常與雄黃合研外塗;對於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可配冰片、硼砂、西瓜霜等研末外,能解毒、消腫、止痛之效。  此外,本品可作丸劑的外衣,有防腐作用。  用量:0.3-1克。研末沖服或入丸散用。  注意事項:本品有毒,內服不宜過量,也不可持續服用以免汞中毒。  參考資料:  本品含硫化汞,常混有少量的粘土、氧化鎂、氧化鐵等雜質等。硃砂內服有鎮靜作用。外用能抑制和殺滅細菌、寄生蟲等。  (四)琥珀《別錄》  為松柏科松屬植物的樹脂埋藏於地下,經久而成的化石狀物質。主產於雲南、廣西、遼寧等地。入葯研細末用。  別名:血珀、明珀、紅松脂。  處方用名:琥珀、血珀。  藥用部分:樹脂化石。  性味:甘平。  歸經:心、肝、膀胱經。  功能;定驚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主治與應用:  1.用於驚風癲癇等症,常與硃砂、金蠍等息風鎮痙葯同用;對於心悸不安、失眠、多夢等證,可與酸棗仁、夜交藤、硃砂等配伍應用。  2.本品活血調經,又能散瘀破症,用治血滯經閉症瘕痙痛等證,常與其他活血破瘀葯同用。如琥珀散,配當歸、莪術、芍藥,以治血滯氣阻、月經不通。  3.能利尿通淋,適用於小便不利或癮閉之證,因能散瘀及止血,故尤宜於血淋,也可用於石淋,熱淋等症。亦可配伍金錢草、木通、扁蓄等利尿通淋之品同用。  用量:1.5-3克。研末沖服,不入煎劑。  參考資料:  本品含樹脂、揮髮油。樹脂中含有琥珀香酸、琥珀銀松酸、琥珀脂醇、琥珀松香醇及琥珀酸等  (五)磁石《本經》  為天然的等軸晶系磁鐵礦的礦石。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入葯生用,煅用或醋淬研細用。  別名;慈石、靈磁石。  處方用名:磁石、靈磁石。  藥用部分:礦石。  性味:咸、寒。  歸經:入肝、心、腎經。  功能:潛陽安神、聰耳明目、納氣平喘。  主治與應用:  1.用於陰虛陽亢所致的煩燥不寧、心悸、失眠、頭暈頭痛及癲癇等證,有平肝潛陽,鎮靜安神之功。常與硃砂配伍,如磁朱丸;亦可與石決明、白芍、生地等同用。  2.用於肝腎陰虛所致的耳鳴、耳聾及目昏等證,能養腎益陰而有聰耳明目之效。治耳鳴、耳聾,可與熟地、山芋肉、五味子等葯配伍治視力模糊,可以磁朱丸配合養肝腎葯同用。近年臨床報導,用磁朱丸治療白內障,可使部分病例視力增進。  3.用於腎虛攝納無權,氣逆作喘之證,能納氣而平喘。宜與代赭石,五味子,胡桃肉等配合使用。  用量:9-10克。入丸、散,每次用1-3克。  注意事項:困難於消化,入丸,散不可久服多服。脾胃虛弱者慎用。  (六)代赭石《本經》  為赤鐵礦石。主含三氧化二鐵。山西、河北等地皆產。入葯打碎,生用或醋淬後粉碎晒乾用。  處方用名:代赭石、赭石、釘頭赭石。  藥用部分;礦石。  性味:苦、寒。  歸經:入肝、心包經。  功能;平肝潛陽、降逆、止血。  主治與應用:  1.用於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痛,眩暈等證。常與龍骨、牡蠣、白芍等葯同用,如鎮肝息風湯。  2.用於曖氣、呃逆、嘔吐及氣喘等症,有降逆之功。治噯氣、呃逆、嘔吐,常與旋復花、半夏、生薑等同用,如旋復代赭石湯;若治肺腎兩虛所致的氣逆、喘息、可與党參、山茱芋等補肺納氣葯同用。如參赭鎮氣湯。  3.用於吐血,衄血及崩漏等證,有涼血止血作用。用治血熱所致的吐血、衄血,可與白芍、竹茹、牛蒡子等配伍、如寒降湯。  用量:10-30克。  使用注意:孕婦慎用。  參考資料:  為三氧化二鐵混有粘土,鈦鎂、砷鹽等雜質。有鎮靜作用,並能促進紅細胞及血紅蛋白的新生。小量長期飼養動物,可引起砷中毒。  (七)酸棗仁《本經》  為鼠李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酸棗的成熟種子。多野生於北方各省,陝西主產於陝北。簡稱棗仁。入葯生用或微炒宜搗碎用。  別名:山棗仁。  處方用名:酸棗仁、棗仁、炒棗仁。  藥用部分;種子。  性味:甘、酸、平。  歸經:心、肝、脾、膽經。  功能;養心安神、斂汗。  主治與應用:  1.本品能養心陰,益肝血而寧心安神,為有效的滋養性安神葯,主要用於心肝血虛引起的心煩失眠及驚悸怔仲等症,單用研末,竹葉湯下,即可取效。若肝虛有熱之眠,可與知母、茯苓等同用,如酸棗仁湯。  2.有一定的斂汗作用,用於體虛自汗,盜汗等證,常配党參、五味子、山茱芋等同用。  用量:9-18克。亦可研末,睡前吞服,每服1.5-3克。  參考資料:  本品水溶性成分有鎮靜、催眠作用,能對抗苯鉀酸鈉咖啡因引起之興奮。能降壓及抑制動物腎型高血壓的形成。興奮子宮。對動物實驗性燙傷,有抗休克及減輕局部水腫作用。  (八)遠志《本經》  為遠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遠志的根皮。多產於北方,陝西產者較佳。入葯多抽去木心後生用或炒用。  別名;小草根。  處方用名;遠志、炙遠志、遠志肉。  藥用部分:根皮。  性味:辛、苦、微溫。  歸經:肺、心、腎經。  功能:寧心安神、祛痰開竅,消癰腫。  主治與應用:  1.用於心神不安,驚悸、失眠、健忘等證。常與硃砂、茯苓、龍齒等同用。如遠志丸。  2.有祛痰開竅作用,可治痰阻心竅所致的精神錯亂、神志恍惚、驚癇等症,常與菖蒲、鬱金、白礬等同用。以增強祛痰開竅之力,咳嗽痰多,難咯出者,用本品可使痰液稀釋易於咯出,每與杏仁、桔梗、甘草等同用。  3.能消散癰腫,用於癰腫癤毒,乳房腫痛。單用為末酒送服,外用調敷患處有效。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有潰瘍病及胃炎者慎用。  參考資料:  遠志合遠志皂甙,遠志醇等。有較強的祛痰作用。遠志流浸膏對動物已孕和未孕子宮有促進收縮和增強張力的作用。  (九)柏子仁《本經》  為柏科常綠喬本植物側柏的種仁。全國大部分有產。入葯生用或壓去油用(柏子霜)。  別名:柏樹子、柏實。  處方用名:柏子仁、柏仁。  藥用部分:種仁。  性味:甘平。  歸經:心、腎、大腸經。  功能;養心安神、潤腸通便。  主治與應用:  1.本品有與酸棗仁相類似的養心安神之效,用於血不養心的驚悸怔忡、虛煩不眠之證,常與酸棗仁、五味子、茯神等同用,如養心湯。  2.柏子仁油多質潤,有潤腸通便之效,適用於陰虛血少的腸燥便秘,常與松子仁,郁李仁等同用,以加強其潤下作用,如五仁丸。  用量:9-18克。  參考資料:  本品含大量脂肪油及小量揮髮油,皂甙等故有潤腸作用。  (十)夜交藤 《開寶本草》  為蓼科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何首烏的蔓莖。產浙江、江蘇、安徽、廣西、湖南、四川、貴州等地。秋冬割取地上部分,晒乾、切段。  別名:首烏藤。  外方用名:夜交藤、首烏藤。  藥用部分:蔓莖。  性味:甘、平。  歸經:心、肝經。  功能:養心安神,祛風通絡。  主治與應用:  1.用於陰虛血少所致的虛煩不眠、多夢等證,常與合歡皮相須為用,也可與柏子仁,棗仁,遠志等同用;用於精神病,可配何首烏、大棗用。  2.用於風濕痹痛,多配伍五加皮,雞血藤等同用。此外,單用煎水外洗,以治皮膚風瘡痒疹,可收祛風止癢之效。  用量:10-30克,治精神病可用至60克。  參考資料:  用鮮何首烏90-140克,鮮夜交藤140克(干品均用1/3-1/2),紅棗2-6枚治精神病。  (十一)合歡皮《本經》  為豆科落葉喬木植物合歡的樹皮及花,產長江流域各省,春秋兩季剝取樹皮,切段。花在夏季半開時採摘,生用。  別名;絨線花。  處方用名:合歡皮、合歡花。  藥用部分:樹皮及花。  性味:甘、平。  歸經:心、肝經。  功能:安神解郁,活血消腫。  主治與應用:  1.合歡皮及花均有安神解郁作用,用於七情所傷而致的忿怒憂鬱、虛煩不安,健忘失眠等證,可單用或與夜交藤、柏子仁、鬱金等養心安神解郁葯合用。  2.合歡皮具有活血作用,適用於跌打損傷,骨折腫痛等血瘀證,常配當歸、川芎、赤芍等,以增強活血散瘀止痛之力。又能消癰腫,可配白蘞用,即《景岳全書》合觀皮飲;或配魚腥草、桔梗、甘草等用以增強消痛排膿之力。  用量:合歡花3-9克,合歡皮9-15克,外用適量。  參考資料:合歡皮含合歡甙、鞣酸皂甙,內服有強壯興奮、鎮痛,驅蟲及利尿作用。動物實驗有催產作用。  二、熄風葯  (一)天麻《本經》  為蘭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天麻的根莖。四川及雲南產者較佳,陝西、安徽、湖北及東北各省亦產,野生與栽培均有。入葯去皮,煮後晾乾,薑汁浸透切片用。  別名;明天麻、定風草根。  處方用名:天麻、明天麻、赤箭。  藥用部分:根莖。  性味:甘平。  歸經:肝經。  功能:息風止痙、平肝潛陽。  主治與應用:  1.本品有息風止痙作用,適用於肝風內動,驚癇抽搐等證,寒熱證均宜。如鉤藤飲,治急驚風可用本品配羚羊角、全蠍、鉤藤等葯;醒脾散治慢驚風,以本品配人蔘、白朮、雲苓等葯。  2.又能平肝陽,適用於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痛及眩暈,常與川芎配伍,如天麻丸;若為濕痰眩暈,可配半夏、白朮、茯苓等健脾燥濕葯,如半夏白朮天麻湯。  此外,又能祛風濕,止痹痛,可用於風濕痹痛及肢體麻木,手足不遂等證,多與秦艽、羌活、朱膝、桑寄生等同用。  用量:3-9克,研末吞服1-1.5克。  參考資料:  含生物鹼,甙類,香莢蘭醇,維生素A、粘液質。有鎮靜、鎮痛、抗驚厥、抗癲癇和促進膽汁分泌作用。   (二)鉤藤《別錄》  為茜草科綠木質藤植物鉤藤的帶鉤莖枝。主產於廣西、湖南及西南等地。春秋兩季採收、晒乾,或先置鍋內稍蒸片刻,或於沸水中略燙後取出晒乾。切段入葯。  別名:鉤鉤、雙鉤、勾丁。  處方用名:鉤藤、勾勾、雙鉤藤。  藥用部分:莖枝。  性味:甘、微寒。  歸經:入肝、心包經。  功能;熄風上痙、清熱平肝。  主治與應用:  1.本品有熄風止痙作用,又可清熱,適用於熱盛風動所致的痙攣抽搐等證。多與其他熄風止痙葯,如羚羊角、天麻、蟬蛻等同用。  2.能平肝、清肝、適用於肝經有熱,肝陽上亢的眩暈,頭痛、目赤等證。平肝潛陽,常與石決明、白芍等同用;清肝明目,常與菊花、夏枯草等同用。  此外本品兼有疏散風熱之效,適用於外感風熱、發熱、頭痛、目赤等證,可與蟬蛻、桑葉合用。  用量:9-30克。入煎劑宜後下,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鉤藤經水煮沸20分鐘以上,降壓效果降低,故不宜久煎。  參考資料:含鉤藤鹼、異鉤藤鹼等,能興奮呼吸中樞;抑制血管運動中樞,擴張周圍血管,使血壓下降和心率減慢。鉤藤有明顯的鎮靜作用,並能制止實驗動物癲癇反應發生。  (三)羚羊角《本經》  為洞角科動物賽加羚羊的角。產於新疆、甘肅、青海等地。全年均可捕捉,但以秋季獵取者最佳。捕得後切取其角,同時磨汁,銼末,或鎊為薄片。  別名:羚羊角尖。  處方用名:羚著角、羚羊。  藥用部分:角。  性味:咸寒。  歸經:入肝、心經。  功能:平肝息風,清肝明目、涼血解毒。  主治與應用:  1.用於驚風、癲癇所致的手足抽搐等證,常與鉤藤、白芍、菊花、生地等配伍,如羚羊鉤藤湯。  2.有良好的清肝明目作用,適用於肝熱目赤,羞明疼痛等證,常與石決明,龍膽草等同用。  3.用於溫熱病壯熱神昏、譫語、躁狂,以及血熱發斑等證。這時常配犀牛角、石羔、硃砂、黃蓮等,如紫雪丹。  用量;1-3克。磨汁或銼末服,每次0.3-0.5克。  使用注意:本品入煎劑宜另煎汁沖服。  參考資料:含角質蛋白,磷酸鈣及不溶性無機鹽類等,有降壓及抗驚厥作用。  附葯:山羊角  為牛科動物青羊的角。性味:咸寒。舊肝經。有平肝,鎮驚作用,適用於肝陽上亢,頭目眩暈;肝火上炎、目赤腫痛;以及驚風抽搐等證。  用量:10-15克。  (四)石決明《別錄》  為海產鮑科軟體動物鮑魚的貝殼。我國福建、廣東、台灣、遼寧、山東等沿海地區多產。入葯打碎生用或煅用。  別名:鮑魚殼、九孔腮。  處方用名:石決明、石決、鮑魚殼。  藥用部分:貝殼。  性味:咸寒。  歸經:入肝經。  功能;平肝潛陽,清肝明目。  主治與應用:  1.本品善於平肝潛陽,適用於肝陰虛,肝陽上亢所致的頭暈目眩等證,常與菊花,白芍,生龍骨,生牡蠣等葯同用。  2.又為清肝明目要葯,適用於肝陰不足,肝虛有熱的眼病,如青盲內障、目赤翳障、視物模糊,胬肉遮睛等證。常伍以菊花、蒙花、谷精草等。或伍以補肝腎之品,如菟絲子,山芋肉,熟地,如石決明丸。  用量:15-30克。  使用注意:人煎劑應先煎。  參考資料:本品含碳酸鈣、膽素、殼角質等。  (五)地龍《本經》  為環節動物蚯蚓的蟲體。各地皆有,廣東、廣西及福建,江蘇產者最佳。入葯去內臟,晒乾備用。  別名:土龍、蚯蚓、蛛串、蛐蟮。  處方用名:地龍、蚯蚓。  藥用部分;蟲體。  性味:咸寒。  歸經:入肝、脾、肺、膀胱經。  功能;清熱熄風、通絡、平喘、利尿。  主治與應用:  1.能熄風止痙,又善清熱,適用於熱病壯熱驚癇,抽搐、躁狂、中風等證。單用或與清熱熄風葯,如鉤藤、僵蠶、七葉一枝花等配用。近年來,亦有以鮮蚯蚓洗凈,加白糖化水服,治療精神分裂症而屬於熱狂證者。  2.用於熱痹的關節紅腫熱痛,屈伸不利等症,本品性寒清熱,又有通利經絡的功效,常與桑枝、忍冬藤、絡石藤、赤芍等配伍。若治寒濕痹痛,肢體屈伸不利等症,亦可與川芎、草烏、南星等同用,如小活絡丹。又可用於氣虛血滯,經絡不利所致的半身不遂,常配伍黃芪、當歸、紅花等,如補陽還五湯。  3.有良好的平喘作用。用於支氣管哮喘之痰嗚喘息,不能平卧等證。以肺熱型較為適宜。可研末單用,或配伍麻黃、杏仁、石膏等葯應用。  4.能清熱利尿,適用於熱結尿閉之症。可配伍車前子,木通等。  用量:5-15克,鮮品10-12克,研末吞服1-2克。  參考資料:據研究,地龍具有降壓,解熱及舒張支氣管、抗組織胺、抗驚厥,興奮子宮等作用。臨床用於治療高血壓,支氣管哮喘,慢性氣管炎等病的報導。  (六)白蒺藜《本經》  為蒺藜科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刺蒺藜的果實。主產於河南、河北、山東、安徽、四川等地,入葯去棗生用,或炒黃用。  別名:刺蒺藜、棗蒺狗。  處方用名:白蒺藜、刺蒺藜。  藥用部分:果實。  性味:苦、辛、微溫。  歸經:入肝經。  功能;平肝疏肝,祛風明目。  主治與應用:  1.有平肝陽的作用,可用於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痛、眩暈等證,宜與鉤藤、珍珠母、草決明、菊花配用。  2.有疏肝解郁的作用,適用於肝氣鬱結的胸脅不舒,乳閉不通,常配伍以香附、青皮、柴胡等葯。  3.能祛風明目,適用於風熱所致的目赤多淚,頭目疼痛之證。如白蒺藜散治肝熱目赤多淚等證,常與菊花,蔓荊子,決明子等同用。  4.又能祛風止癢,適用於風瘙癢,可與蟬退、僵蠶、荊芥、防風、川芎等配伍。  用量:6-10克。  (七)全蠍《開寶本草》  為節足動物蠍的蟲體。全國大部分地區皆產,河南及山東較多。蠍尾功力較強,單用尾,則名蠍梢。入葯沸水燙死,或加鹽煮後晒乾備用。  別名:蠍子、全蟲。  處方用名:全蠍、全蟲。  藥用部分;蟲體。  性味:辛、平;有毒。  歸經:入肝經。  功能:熄風止痙、解毒散結、通絡止痛。  主治與應用:  1.為熄風止痙要葯,適用於急慢驚風,中風面癱,破傷風等痙攣抽搐之證。牽正散,治中風口眼歪斜,常與白附子,僵蠶同用。  2.本品即能解毒散結,又能通絡止痛,用於惡瘡腫毒療效甚佳。如治諸瘡腫毒,用麻油煎全蠍、桅子加黃蠟為膏,敷於患處。  3.有通絡止痛之功,多用於較頑固的偏正頭痛、風濕痹痛,每與蜈蚣、僵蠶、川芎、羌活等品配伍。  用量:2-6克。研末吞服,每次0.6-1克。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用量不可過大。血虛生風者慎用。  參考資料:有鎮靜、抗驚厥作用。全蠍毒素對呼吸中樞有麻痹作用;有溶血作用;對心血管有興奮作用。蠍酸鈉鹽對離體腸管和子宮的運動有促進作用。  (八)僵蠶《本經》  為蠶娥科昆蟲家蠶的幼蟲在未吐絲前因感染絲狀菌發生白僵病而致死的蟲體,主產於江蘇、浙江、四川等養蠶地區。入葯生用,或炒黃用。  別名:白僵蟲、天蟲。  處方用名:僵蠶、白僵蠶、天蟲。  藥用部分:蟲體。  性味:咸、辛、平。  歸經:入肝、肺經。  功能;熄風止痙、祛風止痛、化痰散結。  主治與應用:  1.能熄風止痙,又可化痰,適用於肝風內動及痰熱所致的驚風,癲癇、中風等痙攣抽搐之證。常與天麻、全蠍、牛黃等葯同用,如千金散。  2.有祛風止痛作用,可用於風邪所致的頭痛,目痛或喉痛。如白僵蠶散治風熱頭痛多淚等證,以本品配桑葉、荊芥、木賊等葯。  3.有化痰散結之功,用於瘰癧痰核,常與貝母,夏枯草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有疏風止癢作用,可用於風疹瘙癢,多與蟬衣,薄荷等配伍。一般多炒用,散風熱宜生用。  用量;3-10克。  參考資料:僵蠶含蛋白質、脂肪。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動物實驗有抗驚厥作用,僵蠶所含的蛋白質有刺激腎上腺皮質的作用。  (八)蜈蚣《本經》  為節足動物蜈蚣科少棘巨蜈忪的乾燥蟲體。主產於四川、湖北、浙江等地。入葯生用,或酒洗用,或研末用。  別名:天龍、百足。  處方用名:蜈蚣,天龍。  藥用部分:蟲體。  性味:咸、辛、溫、有毒。  歸經:入肝經。  功能;熄風止痙、解毒散結、通絡止痛。  主治與應用:  1.熄風止痙作用較強,適用於急慢驚風,破傷風,癲癇等痙攣抽搐之證。常與全蠍同用,如驗方止痙散。  2.有較強的解毒散結作用,可用於瘡瘍腫毒,瘰癧潰爛等證,以及蚊蟲咬傷。  3.能通絡止痛,多用於頑固性頭部抽掣疼痛、痹證、關節冬痛、常與川芎、天麻等配伍。  用量:1-5克。研末吞服,每次0.6-1克。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用量不可過大,孕婦忌用。  參考資料:含組織胺、溶血蛋白蛋,以及酪氨酸、蟻酸、脂肪油、膽固醇等。有鎮靜、抗驚厥作用。對結核桿菌及多種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三、鎮潛、熄風方:  一)鎮潛方:  (一)酸棗仁湯《金匱要略》  組成:酸棗仁15克 甘草6克 知母6克 茯苓12克 川芎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養血安神、清熱除煩。  主治:虛勞虛煩不得眠,心悸盜汗、頭目眩暈、咽干口燥、脈弦或細數等證。  方解:本方證乃肝血不足、陰虛內熱所致。方中酸棗仁養血安神為主;茯苓寧心安神,川芎調血養肝,知母清熱除煩,甘草瀉火緩急,俱為輔。用於上述諸證,可使肝血足,煩熱平,心神定而安眠。  臨床應用:  1.本方主要用治肝血不足,虛火內擾心神之虛煩不眠證。若時而驚醒、心悸多夢、舌淡脈弦細,屬心膽虛者,可用本方加党參、龍齒以益氣鎮驚。  2.神經衰弱而見煩燥失眠等證,屬肝血不足,虛火內擾者,配合旱蓮草,女貞子或加白芍、生地以養陰清熱;盜汗甚者可加柏子仁、五味子以安神斂汗;心悸甚者可加龍齒以鎮驚。  (二)天王補心丹《攝生秘剖》  組成:生地黃120克、五味子、當歸身、天冬、麥冬、柏子仁、酸棗仁各30克、人蔘、玄參、丹參、白茯苓、遠志、桔梗各15克。  用法:為末。煉密為小丸,硃砂為衣,每服9克,溫開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滋陰清熱、養血安神。  主治:陰虧血少。症見虛煩心悸、睡眠不安、精神衰疲、夢遺健忘、不耐思慮、大便乾燥、口舌生瘡、舌紅少苔、脈細而數。  方解:本方證是由於心腎不足、陰虧血少、心失所養所致。心主血脈而藏神,腎主骨,生髓而藏精。只有精血充足,水火互濟,才能使神志安寧。如思慮過度,心腎不足,陰虛血少,則虛火易動,擾亂心神,而致失眠心悸,夢遺健忘;陰虛陽亢虛火上炎,則口舌生瘡,舌紅少苔。治宜滋陰清熱,養血安神。方中以生地黃滋陰清熱,使心神不為虛火所擾。為主葯;玄參、天冬、麥冬協助生地以加強滋陰清熱之力,丹參、當歸身補血養心,使心血足而神自安,党參、茯苓益心氣而安心神,柏子仁、遠志寧心安神,更用五味子,酸棗仁之酸以斂心氣的耗散,並能安神,以上諸葯共為輔佐葯;桔梗載葯上行,硃砂為衣,亦取其入心以安神,均為使葯。諸葯合用,共成滋陰安神之劑。  臨床應用:  1.本方滋陰安神、調心腎。適用於心腎不足、陰虛火動所致的失眠、夢遺、心悸、健忘等症。  2.對於心臟病、神經衰弱、甲狀腺功能亢進、症見眩暈不寐,心悸怔忡、舌紅苔少屬陰虧血少者,可用本方加減治療。  二)熄風方:  (一)天麻鉤藤飲《雜病症治新義》  組成:天麻9克 鉤藤12克後下,石決明30克先煎 山梔子6克 黃苓9克 川牛膝12克 仁仲10克 益母草9克 桑寄生12克 夜交藤12克、茯苓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平肝熄風、滋陰清熱。  主治: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所致的頭痛眩暈,耳鳴眼花,口眼歪斜,舌強語蹇,或半身不遂,舌紅,脈弦數等。  方解:本方為治療兼有熱象的肝陽上亢,肝風內動證的常用方。方中天麻、鉤藤平肝熄風清熱;石決明平肝潛陽;牛膝補肝腎,引血下行;山梔子,黃苓清熱;杜仲、桑寄生補肝腎;益母草活血;夜交藤養心安神、通絡;茯苓寧心安神,健脾補中。上藥合用,共湊平肝熄風,養陰清熱之效。  臨床應用:  1.本方治證以頭痛眩暈、耳鳴眼花、失眠、舌紅、脈弦數等為辯證要點。  2.若陰虛明顯者,可再加生地、白芍、元參等;肝陽上亢甚者,再加生龍骨、生牡蠣、代赭石等。  (二)鎮肝熄風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組成:淮牛膝30克 代赭石30克先煎 生龍骨10克先煎、生牡蠣15克先煎、生龜板15克先煎、生白芍15克、元參15克 天冬15克 川楝子6克 生麥芽6克  茵陳6克 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鎮肝熄風。  主治:陰虛陽亢、肝風內動所致的頭目眩暈,目脹耳鳴,腦中熱痛,心中煩熱,面色如醉,或肢體漸覺活動不利,或口眼漸形歪斜,甚則眩暈顛撲,不知人事,移時始醒,或醒後不能復原,脈弦長有力者。  方解;本方證是由陰虛陽亢,肝風內動所致。臨床應用有較好的效果,方中重用牛膝,降其上行之血(引血下行)並能滋養肝腎;代赭石降其上逆之氣,並能平肝潛陽,為主葯;龍骨、牡蠣、龜板潛陽降逆,柔肝熄風;玄參、天冬、白芍滋養陰液,柔潤熄風,共同協助主葯以制陽亢,均為輔葯;茵陳、川棟子協助主葯以清泄肝陽之有餘,茵陳與麥芽同用能疏暢肝氣,有利於肝陽的平降,甘草和中,調和諸葯,均有佐使葯。諸葯合用,則成鎮肝熄風之劑。  臨床應用:  1.本方症以頭暈目眩,頭脹腦熱、心中煩熱、肢體漸沉不利、口眼歪斜等癥狀為辯證要點。但本方使用面較廣,中風前後、中風時均可使用。  2.如痰多者,可加膽星、川貝母以化痰;尺脈虛者,可加熟地、山芋肉以滋補肝腎,如頭痛較劇,兩目脹痛者,可加夏枯草、鉤藤、菊花等以清肝熱。  3.高血壓病、嗜酪細胞瘤、月經前期緊張症屬肝陽上亢者,可用本方加減治療。  (三)羚羊鉤藤湯《通俗傷寒論》  組成:羚羊角1-5克先煎、鉤藤9克後下,霜桑葉6克 川貝母9克 鮮竹茹10克、生地黃15克 菊花9克   白芍12克、茯神木10克 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平肝熄風、清熱止痙。  主治:肝經熱盛,熱極動風所致的高熱不退,煩悶燥擾,手足抽搐,甚至神昏,發為痙厥、舌絳而干,脈弦而數。  方解:本方是治療肝經熱盛,熱極生風的常用方。方中以羚羊角、鉤藤清熱涼肝、息風止痙、為主葯;桑葉、菊花協助主葯以清熱息風,為輔葯;風火相煽,最易耗傷陰液,故用白芍、生地黃、甘草養陰增液以柔肝命筋;邪熱亢盛,易灼津為痰,故用貝母、竹茹清熱化痰;熱擾心神,又以茯神以寧以安神,均為佐葯;其中甘草又能調和諸葯,兼以為使,諸葯合用,共成平肝熄風。清熱止痙之劑。  臨床應用:  1.使用本方以高熱、煩燥、手足抽搐為辯證要點。  2.若熱邪內閉、神志昏迷者,可配合紫雪丹,安宮牛黃丸等清熱開竅之劑。如高熱不退,耗傷津液甚,或素有肝陰不足,屬陰虛陽亢型痙厥者,可酌加玄參、麥冬、石斛、阿膠等養陰增液之品。十三 固澀葯和方劑  凡以收斂固澀為主要功用,用於治療各種耗散滑脫證候的藥物,叫做固澀葯。  凡以固澀葯為主而組成方劑,叫做固澀方。  本類藥物大多性味酸澀,分別具有斂汗、止瀉、固精、縮尿、止帶、止血、止嗽等作用,故適用於久病體虛、正氣不足所致的自汗、盜汗、久瀉、久痢、遺精、滑精、遺尿、尿頻、久咳虛喘,以及崩漏帶下不止等滑脫不禁的證候。  滑脫證候的根本原因是正氣虛弱,而收斂固澀屬於治標應急的方法,不能根本消除導致滑脫諸證的病機,故臨床上常與補益葯同用,以期標本兼顧。還應根據具體的證候和病機,有選擇的配伍應用。如氣虛自汗、陰虛盜汗、當分別以補氣方葯或養陰方葯同用;脾胃虛弱,久瀉不止或帶下,應與補脾固腎方葯同用;腎虛遺精,遺尿應配補腎葯;屬肝腎虛的崩漏出血,當配以補肝腎,固沖任的方葯;久嗽不止,應配以補肺益腎、止咳化痰之方葯。  凡屬外感邪實者,應當禁用或慎用,以免留邪;而虛極欲脫之證亦非收斂葯所能湊效,治當求本。  一、固澀葯  (一) 五味子《本經》  為木蘭科多年生落葉藤本植物五味子的成熟果實。主產於遼寧、吉林、黑龍江、山西等地,入葯生用,蒸用或密炙用。  別名:北五味子、遼五味。  處方用名:五味子、北五味子、南五味子。  藥用部分;成熟果實。  性味:酸、甘、溫。  歸經:入肺、心、腎經。  功能;益氣生津、補腎養心、收斂固澀。  主治與應用:  1.用於氣虛津傷所致的體倦汗多,氣短心悸、口乾等證,以及氣虛喘咳。如生脈散,以之與人蔘、麥冬配伍,用於氣津兩傷,汗多體倦,虛喘久咳、短氣痰少,以及氣陰不足,心悸脈虛等證。  2.既能補益肺腎,又能斂肺氣而止喘咳,故除適用於肺虛喘咳外,還適用於肺腎不足之喘咳。常與山茱芋、熟地等配伍,如鬱氣丸。  3.用於體虛自汗、盜汗、遺精、尿頻、久泄不止等滑脫不固的證候,本品有收斂固澀之功。臨床應用時,須分別配伍適當的藥物。如治虛汗證,常與柏子仁、牡蠣配用;治療遺精、尿頻,常與桑螵蛸、益智仁配用;治療久瀉不止,常與補骨脂,肉豆寇配用。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本品酸澀收斂,凡表邪未解,內有實熱,咳嗽初起,麻疹初發均不宜用。  參考資料:  含五味子素、蘋果酸、檸檬酸、酒石酸、維生素C、脂肪油、揮髮油、糖類、樹脂等。北五味子能增強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與抑制過程,並使之趨於平衡,故能提高工作效能減輕疲勞。能調節心血管系統而改善血液循環。對呼吸有興奮作用。又能調節胃液分泌,促進膽汁分泌,以及興奮子宮、降低血壓。五味子乙素四種成分能明顯降低四氯化碳引起的動物谷-丙轉氨酸升高,並對肝細胞有一定保護作用。臨床上常以之作丸,散劑,用於無黃疸型及遷延性慢性肝炎。  (二) 金櫻子《蜀本草》  為薔薇科常綠攀緣灌木植物金櫻子的成熟果實。產於廣東、四川、雲南、湖北、貴州等地。入葯擦去刺、剝去核,晒乾備用。  別名:刺梨子、糖罐子、燈籠果、野石榴。  處方用名:金櫻子。  藥用部分:成熟果實。  性味:酸、澀、平。  歸經:腎、膀胱、大腸經。  功能:固精縮尿、澀腸止瀉。  主治與應用:  1.本品有固精縮尿的作用,適用於腎虛引起遺精小便頻數,遺尿等證,可與芡實同用。也可單用熬膏,持續服用。或配入菟絲子,桑螵蛸之類。  2.能固腸止瀉,可用於脾虛久瀉,常與党參、白朮、山藥、茯苓等同用。  此外,金櫻子對脾腎不足的白帶證,也可用上述配伍方法,有止帶功效。  用量:6-18克。  參考資料:  本品能促進胃液分泌、有助消化,但能使腸的分泌減少。故有止瀉作用。據報導,用10%金櫻子濃煎液內服,治療輕度子宮脫垂有一定效果。作體外試驗,金纓子1:3200的稀釋水溶液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三) 訶子《藥性論》   為使君子科落葉喬木植物訶子的成熟果實,原產印度、馬來亞、緬甸,現主產我國雲南及廣東、廣西等地。於7-8月採收,哂干,生用或煨用,若用果肉則去核。  別名:訶黎勒、訶子肉。  處方用名:訶子、訶黎勒、煨訶子。  藥用部分:成熟果實。  性味:苦、酸、澀、平。  歸經:肺、大腸經。  功能:澀腸止瀉、斂肺利咽。  主治與應用:  1.本品煨用能斂澀大腸、制止腹瀉、久痢不止、滑泄不固之證。對於痢疾腹痛而偏熱者,與黃連、木香、甘草同用;對於久瀉久痢而偏寒者,配乾薑、肉豆寇同用。如因瀉痢日久,氣陰兩傷時,須配益氣健脾養陰的藥物如党參、白朮、山藥等同用,如真人養臟腸。  2.能斂肺利咽,適用於肺虛喘咳,或久嗽失音等證。治肺虛喘咳可與党參、麥冬、五味子等配伍。治痰火壅肺,久嗽失音與瓜萎皮,川貝母、桔梗等同用。  用量:3-9克。  參考資料:  有一定抗菌作用及強大的收斂作用。  (四) 芡實《本經》  為睡蓮科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芡實的種仁,主產於湖南、江蘇、安徽、山東等地。入葯去皮取仁。晒乾備用。  處方用名:芡實、南芡實、北芡實。  藥用部分:種仁。  性味:甘、澀、平。  歸經:脾、腎經。  功能:健脾止瀉、固腎澀精、止帶。主治與應用:  1.本品能健脾止瀉,可用於脾虛久瀉不止證,常與益氣健脾的党參、白朮、茯苓等同用。  2.有固腎澀精作用。適用於腎氣虛。精關不固所致的遺精,早泄,以及小便頻數之證,常與菟絲子、桑螵蛸、金櫻子等同用。  3.能收斂止帶,可用於濕熱帶下或脾腎虛弱的帶下。若治濕熱帶下,白帶色黃者,常配白果、山藥、黃柏等同用。脾虛有濕,則多與白朮、党參、金櫻子、澤瀉等配用。  用量:9-15克。  參考資料:  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核黃素、抗壞血酸。  (五) 山茱萸《本經》  為山茱萸科落葉小喬木同茱萸除去果核的果肉。產於浙江及安徽、河南、四川、陝西等地。入葯生用,或蒸熟用,或加酒拌蒸。  別名:山萸肉、萸肉、棗皮。  處方用名:山芋肉、凈萸肉、棗皮。  藥用部分:果肉。  性味:酸、澀、甘、溫。  歸經:肝、腎經。  功能:補益肝腎、斂汗固脫。  主治與應用:  1.補益肝腎,用於肝腎虧虛,精關不固引起的遺精,盜汗、尿頻、腰痛、眩暈、崩漏及內風萌動等證,如六味地黃丸。  2.斂汗固脫,用於大汗亡陽,陰虛陽浮,或陰陽俱虛等引起的暴脫證。因藥力較緩,重證宜用較大量,並與人蔘、附子、龍骨、牡蠣等同用。  用量:6-12克。亦可重用至30克。  參考資料:有利尿和降壓作用。體外試驗能殺滅小白鼠腹水癌細胞。對於因化學療法及放射線療法引起的白血球下降,有使其升高的作用,抗菌試驗對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某及些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六) 桑螵蛸《本經》  為螳螂科昆蟲螳螂的卵鞘。我國南方育蠶區較多。俗名螳螂窠。入葯蒸,或入沸水浸泡後晒乾,多採用或麩炒用。  別名:刀螂子、老鴰膿、螳螂子。  處方用名:桑螵蛸。  藥用部分:卵鞘。  性味:甘、咸、澀平。  歸經:肝、腎經。  功能;補腎助陽、固精縮尿。  主治與應用:  1.本品能補腎固精及縮尿,主要用於腎氣不固所致的遺尿,小便頻數及遺精早泄等證,尤常用於小兒遺尿,常配益智仁、菟絲子、黃芪等同用。  2.有補腎助陽作用,常配枸杞子,巴戟天、仙茅、仙靈脾等治療腎虛陽痿之證。  用量: 3-9克。  使用注意:本品助陽固澀,故陰虛多火,膀胱有熱而小便頻數者忌服。  (七) 麻黃根《別錄》  為麻黃科多年生草本狀小灌木麻黃,木賊麻黃的根。  處方用名:麻黃根。  藥用部分:根。  性味:甘、平。  歸經:肺經。  功能;止汗。  主治與應用:  本品專用於止汗,陰虛盜汗均可應用,如牡蠣散;治陰虛盜汗,常配五味子,柏子仁,牡蠣等;治產後虛汗,常配黃芪,當歸等;氣虛自汗則常配以黃芪、白朮。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本品功專止汗,有表邪者忌用。  (八) 浮小麥《本草蒙鑒》  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小麥未成熟的穎果。各地均產。以水淘之,浮起者為佳。  處方用名:浮小麥。  藥用部分:未成熟的果粒。  性味:甘、晾。  歸經:心經。  功能;止汗、除熱、益氣養心安神。  主治與應用:  1.用於自汗、盜汗。本品甘能益氣,涼可除熱,而有止汗功效,凡陽虛自汗,陰虛盜汗,均可應用。如牡蠣散,即以本品與牡蠣、麻黃根、黃芪同用,治體虛自汗不止。  2.用於骨蒸勞熱。本品有益氣,除熱、止汗作用,故也可用於退勞熱,多與生地、麥冬、地骨皮等養陰清虛熱葯同用。  用量:15-30克,煎湯服,或炒焦研末服。  參考資料:  含多量澱粉和維生素B等。  二、固澀方  (一) 金鎖固精丸《醫方集解》  組成:沙苑蒺藜、芡實、蓮須各60克、龍骨、牡蠣各30克。  用法:為丸劑,每服9克,空腹淡鹽湯下;或作湯劑,用量按病情酌定。  功用:固腎澀精。  主治:腎關不固、遺精滑泄、腰酸耳鳴、四肢無力、脈細弱。  方解:本方為治療腎虛遺精證的常用方。方中用沙苑蒺藜補腎益精,為主葯;蓮子肉、芡實固腎澀精,健脾寧神,為輔葯;龍骨、牡蠣潛陽澀精,蓮須尤為澀精要葯,均為佐使葯。諸葯合用,成為固腎澀精之劑。  臨床應用:  1.本方所致遺精證,如見腰酸、尿頻、舌淡、苔白、脈沉弱偏於腎陽虛者,可加補骨脂,山芋肉以溫補腎陽;若有夢而遺,心煩不眠,舌紅少津,脈細數偏於腎陰虛者,可加龜板、女貞子等滋養腎陰;若腎陰虛有火,可加知母,黃柏以滋陰降火。  2.本方可用於神經衰弱的夢遺、滑精、遺尿、失眠等,加入五味子效果更好。  注意事項:  本方多為收澀之品,以固腎澀精為主。如屬濕熱下注所致者,宜用龍膽瀉肝湯之類清熱利濕,禁用本方。  (二) 牡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煅牡蠣、黃芪、麻黃根各30克,浮小麥15克。  用法:前三味為粗末,每服9克,浮小麥同煎;也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病情酌定。  功用:固表斂汗。  主治:體虛自汗、夜卧尤甚,心悸驚惕,短氣煩倦,舌質淡紅,脈細弱。  方解:本方證是表虛不固,營陰不能內守所致。方中牡蠣斂陰止汗鎮驚為主葯;黃芪益氣固表,為輔葯;浮小麥斂心陰,止虛汗;麻黃根專於止汗,二葯協助黃芪,牡蠣益氣固表,斂陰止汗之效,共為佐使葯。  臨床應用:  本方對於體虛自汗或盜汗之證,均可應用。如屬陽虛,可加白朮,附子以助陽固表;如屬陰虛,可加乾地黃,白芍以養陰止汗;如加党參、白朮以健脾益氣;如屬血虛,可加熟地黃、首烏以養血止汗。  (三) 縮泉丸《婦人良方》  組成:鳥葯、山藥、益智仁各等分。  用法:為末、酒制山藥末為糊,製成小丸。每服9克,或作湯劑。  功用:溫腎祛寒縮尿。  主治:下元虛冷、小便頻數、遺尿。  方解:腎與膀胱相表裡,腎氣不足則膀胱虛冷,不能約束小便,故小便頻數或遺尿。益智仁溫補脾腎、澀精縮尿;烏葯溫膀胱助氣化止小便頻數;山藥健脾補腎,腎氣健,寒邪去,膀胱功能復常,尿頻遺尿自可得治。十四 開竅葯和方劑  凡具有辛香走竄之性,以開竅醒神為主要功效的藥物,收做芳香開竅葯。  以芳香開竅葯為主組成方劑,叫開竅劑。  本類方葯主要用於由邪氣壅盛、蒙蔽心竅所致的竅閉證,亦稱閉證,閉證因其病因不同,又有寒閉,熱閉之異,治療亦有涼開,溫開之別,故本類方葯也有涼熱之分,用時尤當注意。  使用本類方葯時,因其多為芳香辛散走竄之品,故只可暫用,不可久服,久服易傷人之元氣,臨床上只做急救治標之用。  近年來,以本類藥物為主,配伍溫中,行氣、活血、止痛藥,組成芳香溫通的方劑,用於緩解冠心病心絞痛,取得了相當可喜的成績。  一、開竅葯  開竅葯都具有通關開竅,啟閉醒神的作用。用於治療閉證。其主要癥狀是昏迷、口禁、握拳、脈象有力。但其症有寒、熱之別。寒閉常見面青身涼,苔白脈遲,宜用溫性開竅葯;熱閉常見面赤身熱,苔黃脈數,宜用涼性開竅葯。  本類葯常用的有麝香、冰片、蘇合香、菖蒲等。  (一) 麝香《本經》  為麝香科動物雄麝香囊(腺囊)中的分泌物。主產於西南及西北地區。  別名:寸香、元寸、當門子。  處方用名:麝香、當門子。  藥用部分:腺囊。  性味:辛、溫。  歸經:心、脾經。  功能:開竅醒神、活血散結、催產下胎。  主治與應用:  1.本品有較強的開竅通閉作用,適用於溫熱病熱入心包神昏痙厥及中風痰厥,驚癇等閉證,為醒腦回蘇的要葯,配合清熱葯,,即成「涼開」之劑,如至寶丹。配合祛痰葯,即為「溫開」之劑,如蘇合香丸。  2.能行血分之滯,有活血散結,消腫止痛之效,常與解毒活血葯配伍,內服或外用治療瘡瘍腫毒,職醒消丸。  3.有催生下胎作用,可用於胎死腹中或胞衣不下等證。如香桂丸、。即本品與肉桂配伍而成。  用量:0.15-0.3克,不入煎劑,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孕婦忌用:  參考資料:有興奮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使呼吸、心跳加快,並促進多種腺體分泌,有發汗和利尿作用,其水溶性成分有興奮子宮的作用。  (二) 冰片《新修本草》  為龍腦香科常綠喬木龍腦香樹樹脂的加工品,稱龍腦香冰香,或龍腦、梅片。主要產於印度尼西亞等地,我國海南島也產。又有以菊科植物艾納香為原料製成的艾片,以松節油為原料製成的機製冰片。  別名:龍腦、梅片。  處方用名:冰片、梅片、龍腦香。  藥用部分:樹脂。  性味:辛、苦、微寒。  歸經:心、脾、肺經。  功能:開竅醒神,清熱止痛。  主治與應用;  1.本品為芳香走竄之品,內服有開竅醒神之效,適用於神昏,痙厥諸證,但效力不及麝香,二者常配伍應用,如安宮牛黃丸。  2.外用有清熱止痛、防腐止癢功效,常用於各種瘡瘍,咽喉腫痛、口瘡、目疾等證。為眼喉科常用藥。如冰硼散,以本品配伍硼砂,硃砂、玄明粉吹於患處,治咽喉腫痛及聲啞。  用量:0.3-1.5克,宜入丸散劑。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孕婦慎服,宜入丸散,不入煎劑。  參考資料:  應用於局部對感覺神經的刺激很輕,而有某些止痛及溫和的防腐作用。  (三) 蘇合香《別錄》  為金縷梅科喬木植物蘇合香樹的樹脂。主要產於非洲、印度及土耳其等地。初夏將樹皮擊傷或割破深達木部,使產生香樹脂,滲入樹皮內。於秋季剝下樹皮,榨取香樹脂,殘渣加水煮後再壓榨,榨出的香樹脂即為普通蘇合香。將其溶解在酒精中,過濾,蒸去酒精,則成精製蘇合香。成品置陰涼處。密閉保存。  別名:蘇合油。  處方用名:蘇合香、蘇合香油。  藥用部分:樹脂。  性味:辛、溫。  歸經:心、脾經。  功能:開竅辟穢。  主治與應用:  本品芳香開竅辟穢之功頗與麝香相似,但其力稍遜,常用於中風痰厥、卒然昏倒的寒閉之證,或有胸腹滿悶冷痛者,但單用罕見,多入復方,如蘇合香丸,即以本品配伍麝香、丁香、安息香等。  用量:每次服0.3-1.5克,宜入丸劑。  注意事項:陰虛火盛者忌用。  (四) 石菖蒲《本經》  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菖蒲的根莖。主產於四川、浙江、江蘇等地,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均有分布。早春採挖,去葉,洗凈、晒乾;鮮品夏末採挖。生用或鮮用。  別名:香菖蒲、九節菖蒲。  處方用名:石草蒲、菖蒲。  藥用部分:根莖。  性味:辛、溫。  歸經:心、胃經。  功能;芳香化濕、開竅寧神。  主治與應用:  1.本品能芳香化濕,有健胃進食之功,適用於濕濁阻滯中焦所致的胸脘悶脹,不思飲食等證。單用或配伍藿香、厚朴、陳皮等。  2.本品有開竅寧神的作用,用於痰濕蒙閉清竅,清陽不升的神志昏迷,舌苔厚膩等證,常與鬱金、半夏等配伍。痰熱壅閉而神識不清者,可與牛黃、竹瀝等清熱化痰之品合用。  用量:3-10克。鮮品10-15克。  二、開竅方  一) 溫開:溫開法有溫通氣機,開竅解郁作用。適用於中風、中寒、痰厥等屬於寒閉之證,症見突然昏倒,牙關緊閉,神昏不語,苔白脈遲等。常用芳香開竅葯。如菌合香、麝香、冰片等,配合辛溫行氣藥物為主組成方劑。代表方如蘇合香丸等。  (一) 蘇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劑尿方》  組成;白朮、青木香、鳥犀悄、香附、硃砂、訶子、白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蓽撥各60克、龍腦、蘇合香油、乳香別研各60克。  用法:溫通開竅,解郁化濁。  主治:  1.中風、突然昏倒,牙關緊閉,不省人事。  2.感觸穢惡之氣,胸腹滿痛而冷,痰壅氣閉,或突然昏迷。  3.時疫霍亂,腹痛胸痞、欲吐瀉不得,甚則昏迷。  以上諸證多見有面色青白,口鼻氣冷,手足不溫,苔白滑,脈沉遲有力等癥狀。  方解:  本方是治療寒閉證的常用方。方中集中十種「香」葯(蘇合香、沉香、麝香、檀香、丁香、乳香、安息香、青木香、香附、冰片),取其芳香開竅,行氣解郁,散寒化濁,並以解除臟腑氣血之郁滯,蓽撥配合諸香,增強散寒、開郁的作用,犀角清心解毒,硃砂鎮心安神,白朮健脾和中以化濁,訶子溫澀斂氣與諸香葯配伍,可以防止辛香過多,耗散正氣。總之本方特點是用大量辛香開竅之葯配伍,是救治「閉證」屬寒邪、痰濁為患的常用方劑。  臨床應用:  1.本方治證以昏迷、口禁、握拳、面青氣冷,手足不溫、苔白、脈遲為辯證要點。  2.本方亦有用治「冠心病」心絞痛發作,屬於氣滯血瘀寒凝者;若減去犀角、硃砂、麝香加極少量蟾酥,並加大畢撥量,亦有同樣效果。  注意事項:  1.中風證有閉(實)、脫(虛)之分,「閉證」又有「寒閉」,「熱閉」之別,本方只宜用治寒閉實證,若脫證、熱閉證均非本方所宜。  2.本方香竄走泄,有損胎氣,孕婦忌用。  二) 涼開:  涼開法有清心解毒,開竅鎮痙作用,適用於溫邪熱毒內陷心包的熱閉證。症見高熱、神昏、譫語,甚至痙厥等;其他如感觸穢惡之氣,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而有熱象者,亦可選用。常用防香開竅葯,如麝香、冰片、鬱金等配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藥為主組成方劑,代表方如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室丹等。  (一) 安宮牛黃丸《溫病條辯》  組成:牛黃、鬱金、犀角、黃芪、黃連、雄黃、山梔子、硃砂各30克、梅片、麝香各7.5克、珍珠15克、金箔衣。  用法:共為細末,煉密為丸,每丸3克,金箔為衣。每服一丸,大人病重體實者,一日服二次。甚至日三服;小兒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  功用:清熱解毒,豁痰開竅。  主治:溫熱病,熱邪內陷心包,痰熱壅閉心竅。高熱煩躁、神昏譫語,以及中風昏迷、小兒驚厥屬邪熱內閉者。  方解:本方為治療熱閉的常用方。方中以牛黃清心解毒,豁痰開竅,犀解清心,涼血、解毒、麝香開竅醒神,三味為主葯;輔以黃芪、黃連、梔子助牛黃、犀角以瀉心包火而清熱毒,雄黃肋牛黃以豁痰解毒,再以鬱金,冰片草木之香,芳香去穢,通竅開閉,助牛黃麝香內透包絡,以金箔、硃砂、珍珠鎮心安神,均為佐使葯。以上諸葯合用,共成清熱解毒,豁痰開竅之效。  臨床應用:  1.使用本方以高熱、煩躁、神昏、譫語、抽搐為辯證要點。  2.熱人心包,神昏譫語,兼有臟實者,可開竅攻下並舉,以安宮牛黃丸一丸,化開,調生大黃末9克先服一半,不知再服,名牛黃承氣丸《溫病條辯》。如神昏譫語嚴重者,亦可先予開竅而後再行攻下。  (二) 至寶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生烏犀屑(研)、生玳瑁屑(研)、琥珀(研)、硃砂(研飛)、雄黃(研飛)各30克、龍腦(研、)、麝香各0.3克、牛黃(研)15克,安息香4.5克、金箔、銀箔各50片。  用法;研末為丸,每丸重3克,每服一丸,研碎開水和服,小兒半丸。(原方研末為丸,如梧桐子大,用人蔘湯化下三至五丸)。  功用:開竅安神,清熱解毒。  主治:中暑、中風、溫病痰熱內閉、神昏譫語、身熱煩躁、痰盛氣粗、舌赤苔黃、小兒急驚、心熱煩躁、風涎抽搐等。  方解:  犀角、牛黃、玳瑁清熱解毒;龍腦、麝香、安息香、芳香開竅;硃砂、琥珀、金箔、銀箔鎮心安神;雄黃劫痰解毒。全方以開竅安神為主,又能清熱解毒。用人蔘湯送服,益氣扶正,防止辛香開竅耗散正氣。  臨床應用:  1.本方為豁痰開竅與清熱解毒並用的重要方劑,以昏厥而痰盛氣粗,舌紅苔黃,脈滑數為辯證要點。  2.腦血管意外、肝昏迷、「乙腦」、癲癇等屬於痰迷心竅而見昏厥者,常用本方治療。  (三) 紫雪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石膏、寒水石、磁石、滑石各1500克、犀角屑、羚羊角屑、青木香、沉香、玄參、升麻各500克、甘草240克、朴硝5000克,硝石930克,麝香38克、硃砂90克、黃金3000克、丁香30克。  用法:製成散劑,每服0.9-1.5克,每日1-2次,冷開水調下。  功用:清熱解毒、鎮痙開竅。  主治:溫熱解毒、鎮痙開竅。  主治:溫熱病,邪熱內陷心包而致的高熱煩躁、神昏譫語、痙厥、口渴唇焦,尿赤便閉,以及小兒熱盛驚厥。  方解:本方證乃因熱邪熾盛,內陷心包所致。治以清熱解痙為主。方中用石膏、滑石、寒水石甘寒清熱,並用羚羊角清肝熄風以解痙厥,犀角清心以解毒,麝香芳香以開心竅,以上各葯均為方中主要部分。玄參、升麻、甘草清熱解毒,玄參並能養陰生津、硃砂、磁石、黃金重鎮安神、青木香、丁香、沉香行氣宣通,更用朴硝、硝石泄熱散結,以上均為方中輔助部分。諸葯合用,共奏清熱解毒、熄風鎮痙,開竅安神之效。  臨床應用:  1.「乙腦」、「流腦」猩紅熱等急性熱病,見高熱神昏、抽搐痙厥、口渴唇焦等證及小兒高熱驚搐屬熱盛風動者。  2.小兒麻疹,熱毒內盛,疹色紫紅,或透發不暢,見高熱、喘促、昏迷,指紋紫紅者。十五 驅蟲葯和方劑  凡能驅除或抑殺某些寄生蟲的藥物,稱為驅蟲葯。以驅蟲葯為主而組成的方劑,叫做驅蟲方。  本類方葯主要用於腸內寄生蟲,如蛔蟲、蟯蟲、絛蟲、鉤蟲等所致的疾患,腸道寄生蟲病是兒童較為多見的疾病,臨床上多見有腹痛腹脹,嘔吐、涎沫、不思飲食,或善飢多食,嗜食異物,肛門,耳、鼻瘙癢,久則出現面色萎黃,形體消瘦,或浮腫等癥狀。  在使用本類方葯治療時,必須根據蟲的種類,體質的強弱,症情的緩急等不同,分別選用和配伍適當的方葯。如有積滯者,可配伍消導葯;脾胃虛弱者,兼補脾胃;對於體弱的患者,應先補後攻,或攻補兼旋;蟲症在腹痛較劇時,通常以安蟲主,而在疼痛緩解之後,再行驅蟲。  本類葯一般應在空腹時服,使藥物與寄生蟲易於接觸,從而更好的發揮驅蟲作用;並根據大便的正常與否,適當配伍瀉下藥,以促使蟲體排出。由於某些驅蟲葯具有相當的毒性,應用時必須注意劑量,孕婦,老弱患者都慎用。  一、驅蟲葯  (一) 使君子 《開寶本草》  為使君子科落葉藤本狀灌木植物使君子的種子。主產於四川、廣東、廣西、雲南等地。以四川產量最多。9-10月果皮變紫黑色時採收,晒乾。去殼,取種仁生用。或炒香用。  別名:留求子、川君子、建君子。  處方用名:使君子、使君肉。  藥用部分:種子。  性味:甘、溫。  歸經:入脾、胃經。  功能:殺蟲消積。  主治與應用:  本品為驅蟲要葯,所含使君子酸鉀對蛔蟲有麻痹作用。除適用於蛔蟲病外,並可用治蟯蟲病。因其味甘甜,故尤宜小兒。單用使君子仁炒香嚼服有效;如蛔蟲較多,病情較重者,可與苦棟皮,檳榔等驅蟲葯同用。如小兒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者,須配党參、白朮、當歸等益氣、補血藥,以攻補兼施。  用量:6-12克,炒香嚼服,小兒每歲每天一粒半,總量不超過二十粒。  使用注意:本品不宜大量服食,否則引起呃逆、眩暈、嘔吐等反應。與熱茶同服。亦有呃逆出現。  參考資料:  使君子的水浸劑對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二) 苦棟根皮 《別錄》  為棟科落葉喬木苦棟樹的根皮。全國各地均產,四川尤多。入葯鮮用,或哂干用。  別名:苦棟皮、棟皮。  處方用名:苦棟皮、苦棟根皮。  藥用部分:根皮。  性味:苦、寒、有毒。  歸經:肝、脾、胃經。  功能:殺蟲、冶疥癬。  主治與應用:  1.本品對蛔蟲有麻痹作用,故可用於驅蛔,且效力比使君子強,可單用煎湯頓服,亦可製成糖漿服;如配檳榔、使君子、烏梅等葯,則效果更佳。近年來用本品配合菌陳、鬱金、青皮、木香等治療膽道蛔蟲有定療效。  2.可治頭癬、疥癬。通常用木品研末,以醋或豬脂調塗患處。  用量:6-15克,鮮品15-30克。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本品有定毒性,體虛及肝病患者不宜使用或慎用。  (三) 檳榔 《別錄》  為棕櫚科常綠喬木植物檳榔的成熟種子。生產于海南島、福建、雲南等地。冬春兩季果實成熟時採集,剝去果皮,晒乾,浸透節片。  別名:大腹子、海南子、大白、玉片。  處方用名:檳榔、榔片、花檳榔。  藥用部分:種子。  性味:辛、苦、溫。  歸經:胃、大腸經。  功能:殺蟲消積、行氣利尿。  主治與應用:  1.能驅殺多種腸內寄生蟲,並有輕瀉作用,有助於蟲體排出。驅除絛蟲,薑片蟲療效較佳,尤以豬絛蟲最效,如配合南瓜子同用,效果更為顯著。  2.既消積導滯,又兼輕瀉之功,用治食積氣滯,腹脹便秘,以及瀉痢後重等證。多與行氣導滯葯同用,如木香檳榔丸。  3.有行氣利水作用,為治腳氣疼痛的要葯,常與吳芋、木瓜、蘇葉、陳皮等同用。  用量:6-15克,單用殺絛蟲,薑片蟲時可用至6-120克。  參考資料:  1.對流感病毒和多種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2.檳榔鹼有似膽鹼樣作用,所以有瀉下、促唾液腺及汗腺分泌,縮瞳等作用。  (四) 南瓜子 《現代實用中藥》  為葫蘆科植物南瓜的種子。主產於浙江、江蘇、河北、山東、山西、四川等地。夏秋間果熟時採收,取子洗凈,晒乾。研粉生用,以新鮮者良。  處方用名:南瓜子。  藥用部分:種子。  性味:甘、溫。  歸經:胃、大腸經。  功能;殺蟲。  主治與應用:  1.用治絛蟲,可單用,或與檳榔同用,能增強療效,用時宜先服南瓜子60-120克(連殼生用研粉調服),2小時後用檳榔60-120克煎服,再過半小時服玄明粉15克,使之瀉下,促進蟲體排出。  2.用於急性期及晚期血吸蟲病有一定療效,但須較大劑量長期服用。  用量:6-120克。  參考資料:  1.本品含南瓜子氨酸、脂肪油、蛋白質、尿素分解酶及維生素A、B、C等。  2.南瓜子有麻痹絛蟲中段和後段節片作用,小白鼠感染血吸蟲後,服南瓜子能抑制幼蟲生長發育,並有使成蟲蟲體縮小,及卵巢萎縮等作用。  (五) 貫眾 《本經》  為鱗毛蕨科多年生草本蕨類貫眾的根莖。我國大部分地區皆產。入葯生用,或炒炭用。  別名:管仲。  處方用名;貫眾、貫仲。  藥用部分:根莖。  性味:苦、寒。有小毒。  功能:殺蟲、止血、清熱解毒。  主治與應用:  1.對蟯蟲等腸道寄生蟲有驅除作用,但單用力薄,常與其他殺蟲藥配伍,以增強療效。如用以驅殺鉤蟲,可與榧子、檳榔、紅藤等葯合用。  2.能清熱解毒。用於風熱感冒,溫熱斑疹,以及痄腮等病證。本品味苦性寒,有泄熱解毒之功。常與銀花、連翹、大青葉、板藍根等配伍同用。  3.用於衄血、吐血、便血及崩漏等證。本品炒炭,能涼血止血,宜用於血熱妄行之證。治崩漏,功效尤良。常與側柏葉、仙鶴草、陳棕炭配伍同用。  用量:10-15克用以驅蟲及清熱解毒宜生用;用以止血;宜炒炭用。  (六) 雷丸 《本經》  為多孔菌科雷丸菌的菌核。我國西北、西南、華南諸省均產,以四川、湖北、雲南、貴州等地產量最多。春、秋、冬三季可採收。但以8-9月採收為多,洗凈晒乾,入丸散劑。  別名:竹苓。  處方用名:雷丸、白雷丸。  藥用部分;菌核。  性味:苦、寒。有小毒。  歸經:胃、大腸經。  功能;殺蟲。  主治與應用:  有殺蟲作用,主要用治絛蟲和蛔蟲病。因雷丸所含雷丸素,為驅蟲有效成分,在60OC左右即易破壞,故宜生用作丸散劑服。單用或與木香、檳榔、鳥梅等配伍。  用量:每次3-6克,研末吞服;每天2-3次,連服三天。  參考資料:  本品含蛋白酶(雷丸素)及鈣、鋁、鎂等。  (七) 鶴虱 《新修本草》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天名精的果實。另一種為傘形科二年生草本植物野胡蘿蔔的乾燥成熟果實。晒乾。生用或炒用。  別名;南鶴虱、天名精實。  處方用名;鶴虱。  藥用部分;成熟果實。  性味:苦、辛、平。有小毒。  歸經:脾、胃經。  功能;殺蟲。  主治與應用:  多用於蛔蟲、蟯蟲、絛蟲等多種寄生蟲病。可單用作成散劑服。亦可配伍苦櫟根皮、檳榔等用。如化蟲丸。  用量:3-9克。  二、驅蟲方  (一) 驅蛔湯《經驗方》  組成:烏梅三枚、胡連3克、檳榔9克。雷丸6克、使君子6克 枳殼5克、白芍9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驅殺蛔蟲。  主治:蟲積腹痛,煩躁易怒,口乾舌赤,脈弦細數。  方解:本方是治療蛔蟲證的經驗方。方中烏梅安蛔止痛;使君子、雷丸以驅蛔;檳榔殺蟲、消積,並行氣通便,枳殼行氣止痛,白芍養血緩急止痛;胡連能除疳熱以清熱消積,諸葯合用,共湊驅殺蛔蟲,止痛之功。  臨床應用:  本方主治蛔蟲證。如積熱明顯者,可加連翹、梔子;如大便秘結者,可加芒硝、大黃等;兼有食積者,可再加山楂、麥芽、雞內金等消導葯。  (二) 膽蛔湯《經驗方》  組成:榧子肉15克、使君子12克、檳榔18克、烏梅五枚、苦棟根皮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驅蛔止痛。  主治:膽道蛔蟲,亦可治腸道蛔蟲,蛔蟲性腸梗阻。  方解:本方為治療膽道蛔蟲證的經驗方。方中烏梅味酸能安蛔止痛,使君子、苦棟根皮,榧子肉均為驅蛔蟲的要葯,各葯合用則驅蟲力更大,檳榔殺蟲消積,兼能行氣通便,共成驅蟲止痛的方劑。  臨床應用:  1.本方治證以膽道蛔蟲證為主,以腹中鑽痛或絞痛,嘔吐等為主症。  2.如腹痛甚,可加木香,枳殼以行氣止痛;兼有發熱,可加黃連或黃柏以清熱;大便秘結,可加枳實,玄明粉以攻下通便。  3.本方對蛔蟲性腸梗阻有一定的療效,但應密切注視病情,做好多種準備,如服藥多次未見好轉,應改用其他治療方法。  (三) 烏梅丸《傷寒論》  組成:烏梅500克、細辛180克 乾薑300克 當歸120克 附子180克 桂枝180克 黃柏180克、黃連500克 人蔘180克 蜀椒120克。  用法;烏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爛,和余葯打勻,烘乾或晒乾,研成末,加密制丸,每服10克,日一至三次,空腹溫開水送下。或水煎服(用量以病情酌定)。  功用:安蛔止痛。  主治:胃熱腸寒的蛔厥證。症見腹痛時作,煩悶嘔吐,得食則嘔,甚至嘔出蛔蟲,手足厥冷,亦可治久痢及反胃嘔吐。  方解:本方是治療蛔厥的主方。方中以烏梅味酸能制止蛔蟲蠕動,為主葯;蜀椒、細辛能驅蟲,且治臟寒、黃連、黃柏苦能下蛔,清泄胃熱均為輔葯;並配合姜、桂、附以溫臟祛寒,參、歸補養氣血,以為佐使。此方寒熱並用,邪正兼顧,對於屬寒熱錯雜而正氣虛者,極為適合。  臨床應用:  1.本方治證以腹痛時作,煩悶嘔吐,甚則吐蛔,手足厥冷為辯證要點。  2.如無寒證者,可去桂、附;如正氣未虛者,可去參、歸;腹痛甚者,可酌加廣木香,川棟子等行氣止痛之葯;如大便秘結者,可加檳榔、枳實、玄明粉之類以攻下通便。如酌加使君子,苦棟根皮、榧子等葯,則驅蟲力更強。
推薦閱讀:

手把手的教你做一個經典短夾
(史上最全)VASP入門資料大集錦
手把手教你做乾花標本,比花錢買來的畫好看十倍!
兩片式褶皺多用包 圖紙+教程
最簡單的領帶打法:怎麼打四手結(圖文教程)1

TAG:中醫 | 強大 | 教程 | 中醫入門 | 基礎 | 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