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評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第六十一

評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第六十一

何焱林

閻文

第六十一 言伊尹稱字於太甲為誤仿緇衣亦兼為序誤

君前臣名,禮也。雖周公以親則叔父,尊則師保,亦自名於王前曰予旦。召公亦名之為旦曰,斷未有敢自稱其字者。或君於臣字而不名,所以示敬,如王若曰父義和之類,亦未多見。何晚出書所載太甲,既稽首於伊尹也,伊尹又屢自稱其字於太甲,豈不君臣交相失乎?,君之失緣誤仿洛誥,臣之失則緣誤仿緇衣。何者?緇衣兩引咸有一德,一曰惟伊躬及湯咸有一德。一曰惟躬先見於西邑夏,自周有終,相亦惟終。此篇鄭康成序書在湯誥後,咎單作明居前。馬遷亦親受逸書者,即繫於成湯紀內,是必於太甲無涉矣。康成注書序於咸有一德下雲伊陟臣扈曰,此頗不可曉。要王肅注云,言君臣皆有一德。是必當時臣工讚美湯君臣之辭,故君則號,臣則字,不必作於湯前。偽作者止見書序為伊尹作咸有一德,遂將緇衣所引盡竄入其口,又撰其辭於前,曰惟伊躬克左右厥辟宅師。喋喋稱字不已,不大可嗤乎!或曰然則伊尹宜曷稱?曰稱朕,孟子朕載自亳是也。稱予,予不狎於不順是也。稱臣,若召公予小臣是也。稱摯,若周公予旦是也,至於稱字,烏乎敢!

何按

一、夏、商、周,三代禮儀有差。

《論語·八佾》: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朱熹註:「杞,夏之後;宋,殷之後。征,證也。文,典籍也。獻,賢也。言二代之禮,我能言之,而二國不足取以為證,以其文獻不足故也。」征有驗證,證明等義。孔子此段話在說明,夏、殷時之禮,他知道一些,能言之,但夏之後杞國,殷之後宋國之文獻皆不足證明他之所知,實則說明,他對夏、殷之禮並不確知,因而無從談起。可見夏、殷兩代之禮,至春秋時代,人多不知,即如孔子,知也不多。

《八佾》孔子又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周監於二代」,周借鑒二代,而有所損益,創為周禮,故鬱郁乎文哉,達於大全,故孔子從周。其時周為宗國,諸侯宗周,列國之禮,多從周禮,孔子能不從周?夏、商悠遠,其禮之遺存漸以式微,

三代之禮不同,不辯而然。例言之,西周封建,大封同姓諸侯,周初幾半天下,晉、燕等大邦,盡姬姓子弟所據。夏、商立國,其諸侯皆舊時部族,未曾大換血。夏傳二代,至太康即失國,未聞其同姓諸侯起而勤王,少康雖復國,亦非借同姓諸侯之力。周初武庚叛亂,徐夷、淮夷復叛,除武庚為殷商後裔,徐、淮等皆非子姓同宗。足見夏、殷不封建。即此已見夏、殷與周禮制大不相同。

二、周禮為歷代所宗

孔子稱「鬱郁乎文哉,吾從周。」昔人稱周公制禮作樂,周禮是否全為周公所作並不重要,但周公在周創建之初,設官委吏,釐定制度,擘劃文飾,多有建樹,則為不爭之史實。其製成條成貫,彙集成冊,如周之三禮,雖至西漢始定型,其肇自周初,人無歧議。其流傳後世,影響深遠,歷朝雖有損益,但皆奉為圭臬,不辯自明。

三、古文《尚書》五十八篇,後世,尤其入清後,指名道姓,稱其偽作者,曆數魏晉間人,魏王肅、魏晉間鄭沖、皇甫謐等皆入選。此三人皆高才碩學,著述流傳千古。除皇甫謐布衣終身,王肅為魏之大僚,晉之外祖;鄭沖雖出身寒微,但學術有成,魏為帝師,晉官太傅。王、鄭久在官場混跡,雖未必盡知「三禮」科條,官場禮儀應當熟悉。尤其魏、晉交替間,朝政變幻,波詭雲譎,動罹不測。君前臣名,君不稽首於臣,雖在魏晉交替之大變動中,亦保持常例,尋常士人,亦知儀軌,王、鄭焉能不知?尤其鄭沖,處權力上層,豈敢胡編亂造,授人以柄?

四、君前稱字,太甲稽首,鑒之後世禮儀,皆為出格,甚或犯大不敬之罪,周不能犯,魏晉間尤不能犯。王肅、鄭沖為時大僚,皇甫謐為古今通儒,其能犯如此低級錯誤?犯如此低級錯誤,不僅可能飛來橫禍,亦可能招來時人訕笑,後代譏嘲,閻若璩不就以此為據,而證《太甲》之偽?

夏、商初,人文初立,國家草創,禮儀簡略,不可能有所謂君前臣名那些章法。且古人之姓氏稱謂,傳於後世,多有歧議。如堯、舜、禹耶?放勛、重華、文命耶?聖君尚且如此,至於伊尹,稱謂更多,《史記·殷本紀》曰:「伊尹名阿衡」,尹為字也,阿衡名也。《史記·索引》引孫子兵書曰「伊尹名摯。」《呂氏春秋》曰:「母居伊水,命曰伊尹。」尹為其小名也。無論尹為名為字抑或官稱,在商早期,如何在君前自稱,皆不是問題。

至於君向臣稽首,余在前議中已說明,太甲初從放地桐返亳,未上位、稱王,尹與其祖共事,輩份遠較太甲高,三年勤理國政,三年殷勤訓誨,太甲始有今日之悟,殷商初期,等級不如後代森嚴,禮儀不如後代繁縟,以太甲當時之情,向尹稽首亦為尋常禮儀,談不上過分,更談不上僭越。閻若見得清華簡《傅兌之命》,必定暴跳。

前已說明,魏晉間尋常士人不會犯之錯,王、鄭、皇甫更不會犯,又「斷斷也」。《太甲》篇如此寫,正說明其非魏晉人偽作,亦非等級森嚴之周代人所敢偽造,周人已經習慣了君前臣名那些過場,與太甲相去已數百年,上千年,連想像也想像不出這些情節。只能有一個結論,《太甲》三篇,正是商初文獻。

推薦閱讀:

高頻文言實詞整理(一)
所謂「金鐘毀棄」,之後是「瓦釜雷鳴」還是「瓦缶雷鳴」?
有哪些古詩、詞、文堪稱經典。?
懂梵文的請幫我看下這句是什麼意思?
你找不到山鬼 也帶不走莫愁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TAG: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