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古代鬼文化

一、鬼文化的由來世界上到底有沒有「鬼」?這個問題的回答,無疑是否定的。但在人類發展歷史的長河中,有沒有「鬼文化」的積澱呢?回答確是肯定的。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來研究,世界上雖然沒有鬼的存在,然而鬼文化確是很早就普遍存在於人類社會之中,並充當了人類文化的先驅,開創了人類文化的先河,為人類文化的發展和進步,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從廣義來說,文化,指的就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社會都有其相適應的文化,並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發展而發展。人類的歷史,就是文化發展的歷史,人類文化史的形成與發展,與人類的形成與發展是同步的。據有關方面的研究認為,鬼文化,就是距今至少六、七十萬年前人類童年時期的「靈魂不死觀念」的產物,從1929年發現的距今六十九年的北方山頂洞人,曾用紅色的粉末撒在死者身上。經分析,其目的大約有二:一是因為紅色與血液的顏色相同,表示給死者補充一些新鮮血液;二是認為死者「靈魂不滅」,冬天也同樣怕冷,撒些紅粉,象徵增一些紅了的炭粉,為死者增溫禦寒.在國外,有的考古學家,先後在義大利和法國等的原始有人遺骸附近,發現發隨葬的燧石和其他各種石器,這雖然是石器時代的產物,是希望死者靈魂繼續使用這些石器。上述事例,說明了原始初人們就相信人是有靈魂的;人死後不死;靈魂是主宰軀體的超自然體;人的死亡是因靈魂離開軀體而他往的結果。因此,上古時,人們對於死掉的同伴,由不興埋葬到逐漸產生了埋葬死人的習俗。他們認為火葬或天葬屍體,其靈魂可以升天;土葬使死者的靈魂,可以有個安穩的「搖籃」和永久的歸路。由於人們迷信靈魂為超人的能力,活著的人就畏懼它或者想依賴它,乞求它。把人的生活和社會關係附加給幻想的鬼魂世界,因而在人死之後,就舉行種種禮拜活動,如招魂、趕鬼、祭祖等等。於是就形成了原始的宗教文化。這種處於人類社會初期狀態的宗教文化,多存在於尚不具有成文歷史的原始社會中,它雖然是原始的,但它在原始社會中,卻是原始文化的主要支柱和先鋒。它對原始社會中人們的自然觀,歷史觀、道德觀、價值觀等,均具有決定性的重大影響,它產生於原始社會的社會存在,又反作用於當時的社會,支配著人們的社會文化行為,對人類的原始神話、口頭文學、原始繪畫、雕刻和歌舞等,均有密切的關係和推動作用。原始初人們為什麼會產生「靈魂不死」的觀念呢?據許多學者研究認為,這主要是由於生理和心理機制曲折反映的夢幻所致。原始人有時在夢中看見了死人和離別的人,同他們互相交談,目睹了死者或離別的人的音容笑貌,有時互相觸摸,甚至吵罵、廝殺等,被夢中顯現的幻象所驚駭。原始初民,夢後就相信這些表象的客觀實在性。因而,對做夢的人來說,正如那些在他夢中出現的死人和離別的人存在一樣,他自己的存在也是雙重性的,所以認為自己既是一個有生命、有意識的個人而實際存在著,又認為自己是作為一個可以離開身體而以「幻象」的形式出現的單獨的靈魂而存在著。這是原始人的一個普遍的信仰,因為他們全都受著那種作為信仰基礎的、不可避免的心理幻覺所控制。同時,這些做夢的初民,要想解釋那些使他們驚懾的自然現象,必然要推測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於是立即把他們對自己的夢幻的解釋加以推廣,使更多的人也深信不疑。這是原始人的智慧所難以避免的。我國古代,人們關於靈魂不滅觀念,首先表現在什麼是「鬼」的理解上。他們把附在人身上的靈魂和人死後獨立存在的靈魂加以區別。如《禮記、祭法》稱:「大凡生於天地之間者皆曰命。其萬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說文解字》也說:「人歸為鬼」。我國最早的甲骨文的「鬼」字形象就是死人臉上蓋著一個東西。其次,古人認為魂與魄也有區別,認為人死後,魄隨肉體的消滅而消滅 ,魂則離開肉體而變成鬼。同時,還認為魂魄對於人的作用各有不同:魄附著人的肉體,對人的肉體起作用;魂附著人的精神,對人精神活動起作用。因此,《禮記、效特牲》中說魂歸於天,形魄歸於地」。所以古人死後,生人總是向天招其魂,而不在地下找其魄。在漫長的舊石器時代,所有先民,都憑藉簡陋的工具、堅韌的意志和不斷增長的智慧,與惡劣的自然環境搏鬥,在頑強的鬥爭實踐中,先民的體力和腦力,都得到了有力地鍛煉和進步。以致到了如高爾基所說的那樣:「兩手教導頭腦,隨後頭腦教導雙手,以及聰明的兩手再度更有力地促進頭腦的發展」的時侯,先民們便不再僅僅被動地應付自然的考驗,而開始試圖對長期困惑他們的自然現象,比如月落日升、電閃雷鳴,颳風下雨、草木枯榮、動物乃至人自身的生死等,作出解釋,正如前面所說,先民由夢幻誘發了「靈魂 」觀念。由於智慧的發展,他們的觀念逐漸擴而大之,推而廣之,認為世界上一切不受人的身體直接控制、不受人的意願隨意支配的萬事萬物,都各自受著某種神靈的驅使。於是,在他們的心目中就逐漸形成一個「萬物有靈」的神靈觀念,即鬼神觀念。於是,所有影響作用於人類生活的自然物和自然力,都被他們幻化為形形色色的神靈。如日神、月神、雷神、土地神、河神、山神等等,先民們對這些神靈頂禮膜拜,祈求保佑平安,希望幫助先民戰勝無法預料和無力抵禦的災禍,這就使靈魂崇拜,發展到了宗教崇拜。也就是由最初的鬼魂觀念,發展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崇拜,這是鬼文化發展的原始階段。原始宗教崇拜的對象廣泛,所謂「萬物有靈」,也就成了「萬物皆神」,神,古代也叫「鬼神」,如春秋時的《論語》指出:「季路問事鬼神。」《禮記、禮器》也說:「鬼神餉德。」[疏]:「鬼神聰明正直,依人而行。」《中庸》載:「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章句]:張子曰: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愚謂以二氣言,則鬼者陰之靈也;神者陽之靈也;以一氣言,則至而伸者為神:反而歸者為鬼,其實一物而已。隨著鬼文化的不斷發展,鬼與神的含義才被區別開來,出現了所謂「人神曰鬼,天神曰神」之說。原始宗教的鬼神崇拜範圍雖然很廣,但按其類別,只有三個方面;即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但這些崇拜,無論它多麼神秘、古老,都與鬼神崇拜有著千絲萬縷的淵源關係,其淵源都是來自遍及原始社會的鬼文化。二、鬼文化在精神文化領域中的作用和影響文化,涉及的範圍很廣,萬事萬物無所不包。如實物、教育、文藝、宗教、科學、道德、法律、風俗等都在其內。一種完整的文化形態,一般應包涵三個層面,即: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價值系統三個方面。鬼文化與這幾個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直接的、間接的關聯,尤其在精神文化方面。鬼文化發源之早,流傳之遠,影響之大,可以稱得上最中之最。以宗教而論,在中國產生最早的道教,它的前身就是「鬼道」,即五斗米道,這是道教早期的一派,是東漢順帝(126——144在位)時張陵在四川大邑縣城內創立的,它奉老子為教祖,尊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初學這種道的人,名為「鬼卒」,道徒中骨幹稱為「奠酒」。以「治」為傳教單位,在公元143年(汗安二年)已發展到二十四治,絕大多數分布於今四川境內。陵死,傳子衡;衡死,傳子魯。東漢末年,魯在今陝西漢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近三十年。《華陽國志.漢中志》載:張魯「以鬼道見信於益州牧劉焉」,又「以鬼道教主義舍」。《晉書.李特傳》:漢末,張魯「以鬼道教百姓,賨人敬信巫覡,多往奉之」。這種宗教文化的傳播,實際上也是鬼文化的演變和發展。如果沒有鬼文化的淵源,那麼也不會有鬼道的產生和流傳。在歷史上全國各地道觀林立,四川至今不僅有青城山和豐都名山的道教洞天福地猶存,至今在地處川東南邊緣的秀山境內,仍有以「鬼道」命名的「貴(鬼)道溪「流傳至今。這些,也足以說明鬼文化的涵蘊深厚,源源流長。以文學而論,不用說世界各國汗牛充棟的鬼怪故事和神話流傳是鬼文化廣泛存在的有力證據,就是我們中國涉及到鬼文化的典籍,也是難以盡述的。從先秦神話,到民俗禁忌;從六朝志怪到清代的《聊齋志異》;從《封神演義》到被稱為「十一才子書」的「鬼話連篇錄」,在文學上,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上述鬼文化的珍貴遺產對神話學、民族學、民俗學以及文化人類學等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翔實的資料。以歌舞藝術而論,在現存的民間歌舞中,許多都是原始宗教巫舞逐鬼驅疫的遺存。早在《說文》中,對「巫」字的解釋就是「象人兩衰(袖),舞形」。《尚書.伊訓》說:「歌有恆舞於官,酣歌於室,時謂巫風。」這種「以歌舞為職」的巫覡,在上古時候已大為風行。後來他們在進行歌舞活動時,還要「撞鐘擊鼓,間以絲竹」,「輕步徊舞,靈談鬼笑」,「酬酌翩翩」(見《晉書.夏統傳》)。可見其鬼文化的氛圍是濃的。至今流傳在川黔湘鄂邊區民間的「舍日巴」、「毛谷斯」、「打繞棺」、「跳神」、「打財神」等民族民間舞蹈,可以說是巫舞的演變和再現,是遠古民間藝術的活化石,是具有鬼文化色彩的不可多得的珍貴藝術資料。以戲曲藝術而論,早在先民原始勞動歌舞中,就孕育著戲曲的雛形。古人多以歌舞祭神,驅鬼,特別是由漁獵進入農業社會之後,大多圍繞慶祝豐收、鬥爭勝利、驅除鬼疫、祭奠祖先等活動,進行儺舞,非常強調戲劇的表演性。早在春秋時期,祭神儺舞已很盛行。孔子在《論語》中就有「鄉人儺」的記載。孔子每到大年除夕,都要「朝服立於阼階」,恭恭敬敬地參加「鄉人儺」這一逐鬼驅疫的儀式。儺的祭祀活動,本是一種巫術活動,也是屬於鬼文化範疇的重要內容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發展成為儺願戲,它既是祭神驅鬼的儀式,又是娛人的一種戲劇活動。如今流傳到民間的儺戲,已被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儺戲,在川東南一帶又稱為「沖儺」或「儺願戲」,加拿大的學者諾爾曼在看了中國的儺戲和儺戲面具之後,深有感觸地說:「中國的奇蹟,不僅有長城,還有儺戲!」可見,由鬼文化派生出來的古老的藝術品種儺戲,在人類精神文化領域中,發揮了多麼重要的作用。從雕塑藝術而論,道觀寺廟的鬼神塑像,可以說是文化的瑰寶,也是鬼文化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又一貢獻。就以豐都名山上的雕塑來說,據著名畫家黃賓虹大師的考察,他認為唐代著名雕塑家,號稱「塑聖」的楊惠之,也在名山上曾經留有莊嚴的雕塑作品,著名的大畫家吳道子也在名山上畫有宗教人物及鬼神畫像。後來由於鬼文化的影響,名山上的畫像及塑像,都有很大的變化。因此,他曾在豐都留下了這樣的四句詩:「唐像莊嚴楊惠塑,楚辭悲憤屈平歌,臨摹欲覓吳裝畫,鬼趣翻新變相多。」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理解到,鬼城名山上的鬼文化,不僅是反映在鬼觀念、鬼傳說、鬼故事、鬼崇拜等方面,而在繪畫、雕塑、藝術等方面,也無一不有鬼文化的烙印和影響。最後,必須指出,鬼文化是歷史的客觀存在,正如神話傳說一樣,都是歷史文化的沉澱。研究神話,不一定都信神,研究鬼文化不一定都信鬼。在有幾千年文明史的中國歷史長河中,特別在沒有文字記載以前的歷史長河中,先民口頭創作的神話成了歷史的不可缺少的補充。在生產力極端低下,文化極不發達的原始社會條件下,鬼文化竟成了原始文化的支柱和基石,為開創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隨著人們的思想認識的不斷提高和進步,對其消極落後的因素,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批判和淘汰。然而對其精華,應該加以發掘和利用,使之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這才是我們研究的目的。


推薦閱讀:

西藏的石頭原來還隱藏著這麼多秘密,太驚訝了!
空亡》探秘
你在生活/工作/旅行中經歷的靈異事件有哪些?刺激不?
探秘中年人婚姻
轉載:八卦方點陣圖探秘  二

TAG:文化 | 古代 | 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