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維多利亞海灣閃爍著的星光

  《領袖香港:維多利亞海灣閃爍著的星光》

  1、曾蔭權――初任特首任重道遠

  2005年6月24日上午9時整,北京人民大會堂香港廳,61歲的香港特區新任行政長官曾蔭權,面向鮮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香港特區區旗,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監誓下,舉起右手,用帶著香港口音的普通話宣誓就職。

  宣誓儀式結束後,溫家寶總理隨即會見了曾蔭權,他在開場白的最後說:我想借用《論語》中的一句話,作為對曾先生的勉勵: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會見曾蔭權時,語重心長地說:我送你一句話,希望你不負眾望,恪盡職守,奮發進取,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和發展做出新貢獻。

  2005年3月12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因健康原因向中央請求辭去行政長官職務並獲得批准。按照基本法和香港特區有關法律規定,香港特區須在當年7月10日前選舉新的行政長官。

  5月25日,香港特區立法會三讀通過《行政長官選舉修訂條例》,規定7月10日舉行行政長官補選。曾蔭權當天宣布參加香港特區行政長官的補選,並依法向國務院請辭政務司司長職務,即時開始休假,把署理行政長官的擔子轉交給財政司司長唐英年,以便為參選做準備。他在當晚向新聞界發表聲明強調,他無所畏懼,也沒有私心,為市民服務不會計較個人得失。

  在董建華宣布辭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2個半月後,6月2日,國務院根據基本法有關規定,批准曾蔭權為參選特區行政長官辭去政務司司長的職務。曾蔭權隨即宣布:他參選行政長官的選舉工程正式啟動。從6月3日至6月16日行政長官補選接受候選人提名期間,曾蔭權出席公開論壇,接受市民現場質詢,親自到訪香港18個區,分別和市民直接對話,做出莊重承諾,舉行造勢大會,力爭一票都不能少。他表示,我面對的不僅是800人選委會,而是700萬香港市民的期望。我要讓市民清楚知道,我如何去做,為什麼去做,為什麼能做得到。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由工商、金融界,專業界,勞工、社會服務、宗教等界,以及立法會議員、區域性組織代表、香港地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地區全國政協委員的代表等各界人士組成。按照規定,獲提名的人士必須取得至少100位選舉委員會委員的提名。最終,3名參選人中,只有曾蔭權一人成為有效提名的行政長官候選人,得到674位選委的提名支持,自動當選為行政長官人選。根據2005年4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基本法有關條款的解釋,他的任期是第二屆行政長官餘下的任期,到2007年6月30日為止。他表示,在未來兩年任期里,有些計劃要在其間開始,但還不能完成;有些已經開始,我們繼續;有些則要營造一個開始的勢頭。

  2、曾蔭權――學成歸來初露頭角

  曾蔭權1944年10月生於廣東佛山的一個小漁村。作為一個警察的長子,他難以忘懷沒褲子穿、一家8口住在警察宿舍的童年。雖然生活十分窮困,卻苦中有樂,我們有一個時間,那是50年代,住很小很小的房間,但一家人在一起,沒有感覺缺乏什麼東西。曾蔭權回憶說,鄰捨生活,其樂融融,兄妹結伴打球、捉迷藏、踩單車,就這樣度過了快樂的童年。父親曾雲信奉棍棒出孝子,身為長子的曾蔭權經常挨打,但這無損他對父親的敬愛。他曾在一次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自幼被嚴父管教:買了隔夜的麵包要打,買了發餿的豆腐也要打,可能因此養成了處事謹慎、堅毅刻苦的性格。

  長兄如父,能夠統領四個弟弟一個妹妹,與特區首長身份,在某種程度上有些不謀而合。曾蔭權為此笑言:有勢力、有權力,但也有責任。我們家不富裕,我和大弟沒有機會讀大學,賺錢供老三、老四他們讀大學,但我並不覺得我和老二少了什麼,香港給了我們機會,在努力下,實現自己的夢想。這個香港夢,不是我個人的,而是香港每個市民都有的。

  由於幼年的經歷,曾蔭權一向相信努力會有回報。中四那年,由於中文不合格,被從b班降到d班,他視之為奇恥大辱,於是奮發圖強,於中五時再升回a班。1964年,20歲的曾蔭權預科畢業被香港大學建築系錄取,但他本人的興趣在機電工程,加上自己是家中長子,需要先工作掙錢幫父親供養弟弟妹妹。他開始走向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現時以生產偉哥聞名的輝瑞製藥當推銷員。回憶這段經歷,曾蔭權說,當年做推銷員對我是一個很好的經驗,吃的白眼、碰的釘子不少,但練就了我今天的耐心及與人溝通的技巧,還有每天都做自我反省的習慣。

  1967年1月,曾蔭權考入港英政府工作。儘管沒有大學文憑,但他卻靠勤奮刻苦在公務員隊伍中得以快速提升。兩年後他升任二級行政官,4年後成功轉職政務官。1981年,港英政府送他到哈佛大學攻讀公共行政碩士學位,他以9a的出色成績畢業,成為港英政府內首位畢業於哈佛大學的高官。當年身在美國,曾蔭權幾度午夜夢回,只想吃一碗香港的雲吞面:那年冬天,外面下大雪,我的思鄉病很重,我想念的不止是一碗雲吞面。我的老家是香港,國家是中國,我知道,我一定要回來的。

  學成歸來,他很快成為當時布政司霍德的主要助手,初露頭角,並贏得難題殺手的美譽。之後他在港英政府長期負責財經事務,1993年5月任庫務司,兩年後成為港英政府首位華人財政司。香港回歸後,他在特區政府繼續執掌財政大權,2001年2月被國務院任命為香港特區第一屆政府政務司司長。2002年,他因多年來竭誠服務香港,成績超卓,榮獲特區政府頒授的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

  3、曾蔭權――恩愛夫妻笑談婚戀

  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女人的支持。當年正是太太一次又一次的鼓勵,曾蔭權才加入政府工作,開啟了從政之門。

  孤單的推銷員是曾蔭權參選行政長官時對當年境況的自我比喻。幾十年後他對這段經歷仍然記憶猶新:剛畢業找工作不容易,從7月一直找到11月才找到工作,做推銷員。太太一直都不中意,說我成日東奔西跑,又要抽煙。她、我阿媽、我姑媽,叫我一定要考入政府做事。如果不入政府,我想都結不了婚。

  在太太曾鮑笑薇看來,推銷員這份工作不適合他的性格,當推銷員必須面面俱圓,但他為人卻比較耿直。她笑言,自己當年鼓勵曾蔭權打政府工,還因為打政府工穩定。而曾家一直都是公僕,公公曾雲是警察,弟弟曾蔭培也是警察。所以她在談戀愛期間,就鼓勵曾蔭權投考政府的行政主任(eo),婚後又鼓勵曾再考更有前途的政務主任(ao),結果於1970年考上了,從而打開了邁向特首之路的大門。

  曾鮑笑薇從不過問丈夫的公務,即使像曾蔭權在金融風暴中入市狙擊大鱷這樣驚天動地的大事,她事前也是一無所知。(1998年)那個夏天,我和他(曾蔭權)到九寨溝。當時他已經不斷打電話回港。當我和他隨後到伊斯坦布爾時,我只覺得他一直在準備一些緊要的事,行程走到一半,他忽然說有些重要事趕回香港,只剩我一個人留在伊斯坦布爾,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回港後,我才知道他已經做了入市的決定了。

  曾太十多歲時連煲水也不會,剛結婚的時候對烹調毫無頭緒,婚後便努力向婆婆學習料理家務,買菜煮飯。他(曾蔭權)喜歡吃清淡的東西,我便學著做。曾太透露自己如今最拿手是蒸魚和煲湯,而這些都是丈夫最喜愛的。曾蔭權當上政府高官後,有很多政府官員、外國使節、議員到官邸做客。我每天要決定菜單,記住每位客人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菜式要盡量多變。

  除了打點家內的細節,曾太喜歡到香港仔魚類批發市場,購買合心意的海鮮。她每星期會來這裡一次,雖早已是這裡的熟客,但她一般不會只光顧一個魚檔,哪個合心意,就在哪裡買。魚販稱讚這位新的特首夫人全無架子,好似平常人一樣。魚市十分濕滑,有時曾太會穿上水鞋。這個是香港特色,只要買到靚海鮮,就無所謂。

  平時在家,曾太還要為丈夫打理至愛的錦鯉:每條錦鯉都有名,最肥的那條叫楊貴妃,有好多斑點的叫櫻花。另外,她還要照顧丈夫的煲呔:他有幾百條煲呔,我會將不同顏色、款式分開,以配合不同場合。有時我會建議他如何襯衣服。而閑時,曾太還會剪下關於曾蔭權的報道。她還能講一口比較標準的普通話,是曾蔭權的普通話老師。

  4、曾蔭權――特首夫婦青梅竹馬

  在外人眼中,曾蔭權夫婦非常恩愛,兩人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夫婦倆常牽手到灣仔街市買菜,去餐館就餐。但很少知道他們青梅竹馬的故事。

  曾蔭權至今仍清楚地記得與太太初識時的情景。我13歲時,我爸爸第一次准我跟我舅父去澳門,我媽媽在澳門住了很多年,有個表親在那裡,我的表舅父家有個表姊妹是太太的同學,就認識了她。她那時是個很特別的女孩,第一次見她來的時候,她是梳很短頭髮的,因為她成日游水。另外呢,蹦蹦跳跳的,有點假小子的感覺,對我來說是很特別,很新鮮的感覺,對我吸引力很大,所以一見面就中意她了。曾蔭權毫不掩飾對曾太的一見鍾情。

  他到澳門探舅父,一班男孩踩單車,好開心,後來兩家人經常見面,我和他時常通信,這些信我現在還保留著。曾鮑笑薇也對自己的初戀記憶猶新。外表賢淑的曾太,當年在澳門讀書時,喜歡打籃球、跳高和跳遠,在疲累時,大家便坐到大菠蘿樹下,有時還會一起吃樹上掉下來的大菠蘿。曾鮑笑薇記得曾蔭權送她的第一份禮物,是一個珍珠鏈墜,雖然很便宜,但我很感動,一直保留到現在。

  鼓勵每個家庭最好生三個小孩的曾蔭權,只有兩個兒子。他曾自爆當初夫妻二人曾為生不出孩子而感沮喪,甚至萌生領養小孩的念頭。1969年結婚,結婚之後就想二人世界,不想生小孩,差不多三十歲了,準備生小孩,又生不到,什麼辦法都想盡了。有一段時間我們真的挺沮喪,生不到小孩,怎麼辦?想不如我們去收養一個吧,誰知道沒多久太太就有了身孕。

  曾蔭權雖然身為香港的首長,但在家中,事無大小,卻是太太做主。比如她去買菜,我幫她拎著個袋,她逛商店我也跟著逛一陣,不過我沒什麼耐性,她很多時都怕跟我一起去。所以家裡我說了算!曾太笑著說。曾蔭權回應:起碼家裡的錢、什麼事都是太太管,不關我事,也不需要管,她管得很好,以前未結婚時我財政困難,結婚後沒有財政困難,所以她管得挺好!他還透露一個秘密:我的銀行戶口是聯名的,我太太的銀行戶口我沒有名的。

  總結二人的相處之道,曾太一語道破:發脾氣是人性的一面,是一個人的真,喜怒哀樂是日日都發生,不可以要一個人全日都和善的,你要接受這件事。在曾鮑笑薇眼中,他(曾蔭權)對我十分重要,我的一生一世,都是因為這個好的決定,就是有我好好的丈夫。他很踏實,有上進心,好關心我和我家人,是可以託付終身的男人……他表面嚴肅剛烈,內心很浪漫、善良、有激情。大概是因為他很早便承擔家庭責任,而且父親管教很嚴,所以把兩兄弟訓練得很有紀律,剋制內斂。她這裡說的曾蔭權的弟弟,指的是曾任香港特區警務處處長的曾蔭培。

  5、曾蔭權――快人快語道亦有情

  在香港政界,曾蔭權心直口快是出了名的,有人形容他語不驚人誓不休。在一個公開場合,他憶起1998年擊退國際炒家的往事,竟脫口而出,說港元與美元聯繫匯率一旦脫鉤,猶如失了處女之身,一次貶值後,以後就什麼都可以做,令聽者大吃一驚。但在過去幾年面對外界關於競選行政長官的各種猜測和傳言,曾蔭權的嘴巴卻一直很嚴。

  曾蔭權十分重視自己的形象,2001年香港一家周刊訪問他的一名前任廚師,內容提及曾的私生活。曾蔭權認為該文章內容完全失實,竟自付律師費用,向該刊發出律師信,指出有關報道涉及誹謗成分,最後以該周刊被迫刊登整版道歉啟事而告終,成為香港首位就誹謗向傳媒採取法律行動的高官。

  曾蔭權的煲呔情結多年來成了他的性格標誌,但許多人並不知道,快人快語的急性子是他打煲呔的主因之一。打領結效率最高,領帶很漂亮但很長,越貴的領帶弄髒的機會越高。而且我生得個子小,較矮,打領帶,一邊要比另一邊長,每天那樣比對,花很多時間,蝴蝶結沒有這個問題。

  他坦率地總結自己的優缺點,尤其對自己的壞脾氣直認不諱:認識我的人,都說我有30多年的行政經驗,相信我做事有承擔,尊重香港人的能力和理想。當然我的脾氣是比較大的,現在收斂了一些,因為吃了些苦頭。他笑說,同事與朋友都知道他是對事不對人,若真的怪錯了別人,也一定會道歉。他們對我很好,也很理解我!特別是太太很包容我,但過後,哈哈……她會提醒我!曾與他開過閉門會議的立法會議員透露,曾蔭權為人執著,發火時拍過桌子,不過怒氣過後就會握手言和。

  唐英年―臨危受命腳踏實地

  曾蔭權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曾太回憶說:我們的長子13歲時,送他到英國約克郡的一所天主教寄宿學校讀書。孩子一直表現得很堅強,但在我們將他交給監護人,說再見那一刻,他忍不住哭,我和先生也流眼淚,二人開車回倫敦,幾小時路程,輪流開車輪流哭。

  曾蔭權是傳媒的寵兒,連帶家人也逃不過被追訪的命運。談及這一問題,他說:這對他們(兒子)不公道的,不關他們的事,也影響到他們的生活習慣。比如小兒子,他畢業那年是全球經濟低迷,找工作不是很容易,但他很走運,在香港、英國、美國各找了一份工作。香港的工作薪水是最高的,也是他最有興趣的,對他來說也很方便,可以在家住,但因為他怕人家說工作一定是爸爸裙帶關係找的,最後只好決定在美國做事。我們的兒子有無形的額外負擔,因為爸爸是新聞人物。

  獨特的曾蔭權風格在他上任行政長官伊始便可見一斑--第一個工作日:上午召開行政會議,中午會見傳媒,下午探望遭受暴雨侵襲的地區;第二個工作日下午,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促進行政與立法的首次溝通……我期待和所有香港人一道分享香港之夢!曾蔭權堅定地說。

  唐英年:香港財政司司長

  6、唐英年――臨危受命腳踏實地

  2003年8月,唐英年在香港經歷非典疫情的洗劫之後,接替梁錦松成為特區政府第三任財政司司長。臨危受命,他以腳踏實地四個字表達自己的決心和打算。

  2004年1月,唐英年宣讀就職後的首份財政預算案。在這份引人注目的預算案中,他引述市民的意見,強調要量入為出、力求收支平衡;他批評過去5年,本地生產總值累計通縮達到20%,但政府經營開支卻增加了2%;他提出要消滅財政赤字,政府必須先節流,後開源。

  唐英年是企業家出身,當過香港工業總會主席。在他看來,政府的賬目猶如一個超級企業的賬目,除了控制內部成本效益和經營開支,最主要的還在於增加收入,而財政收入離不開整體社會的經濟增長。財政司長的最大職能,就是促進市場發展,活躍投資氣氛,提供一個有利於營商的有鼓勵政策的營商環境。為此,他提出給創意工業提供稅務優惠,並開徵與環保工業有關的稅收以利推動汽車輪胎的循環再用。這種以稅務優惠推動特定工業發展的措施,在香港有史以來是第一次。唐英年目光敏銳地看到cepa帶給香港的巨大商機,並且認為要把機遇轉化為實際的經濟利益,政府就要給予香港商人和專業人士良好的裝備。他提倡人流、物流、資金流雙向流動,在大嶼山興建物流園,發揮供應鏈的優勢。他認為香港一定要融入內地,吸引更多內地企業和遊客到香港,發揮香港金融服務的優勢。

  兩年多來,唐英年在財政司長這個位置上,經歷了香港經濟從低谷到復甦的全過程,香港人的臉上也掛上了唐司長式的笑容。他把經濟復甦的原因,歸結為中央和內地同胞的關心和支持,以及香港人自己的努力。他就任以來,每推出一項舉措,事先都要廣泛徵求各界別、各階層人士的意見,事後通過電台和政府網頁向市民解釋;他還首創了一個預算案網頁,任何人都可以就此在網上發表自己的訴求或意見。

  唐英年平穩、務實的作風,深受父親唐翔千的影響。唐翔千一次對媒體透露:我對英年說,做任何事情都一定要腳踏實地,付出一分勞累,得回一分甘榮,沒有取巧的。現在他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還要參加各種活動和應酬。原來唐英年腳踏實地的座右銘是源自於父親的。

  唐英年幾年來也是公認的特首人選黑馬之一,他曾對做此猜測的人笑稱我養的馬正好也是黑色的。他對媒體表示,一個行政長官要具備五個基本條件:第一是要得到中央政府的信任;第二當然是對香港要有承擔與抱負;第三要得到多數人的認同;第四,是要有辦事的能力;最後一點,因為香港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所以作為特首要有一定的包容。當媒體指出這五個條件您都具備時,唐英年馬上一本正經地說:香港很多人都是可以達到標準的!

  7、唐英年――痴迷紅酒卻成包袱

  唐英年小時候的家教很嚴。曾經當過教師的唐媽媽回憶說,唐英年兄妹四人讀書的年代,都自動自覺溫習功課,成績也總是名列前茅,而放在桌上的大戒尺也只是做樣,未用過。如今的唐家四兄妹都分別學有所成。

  唐英年十多歲就留學美國,從小就培養起很強的獨立性,也很有主見。1975年獲得密西根大學文學士學位後,他返回香港幫助父親打理家族紡織生意,從最基層做起,一步一步管理企業。加入政府前,他是半島針織和美維科技集團主席。作為一個企業家,他是成功的。他在1989年獲頒香港青年工業家獎,1993年被世界經濟論壇選為明日全球領袖。1997年起唐英年擔任行政會議成員。他還曾參與多個政府委員會及公共機構的工作,包括香港貿易發展局、城市規劃委員會、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香港城市大學校董會及電子和紡織服務業推廣策略小組。

  與唐英年有過接觸的人,都稱讚他脾氣好,沒架子,非常親切,容易相處。他出任臨時建造業統籌委員會主席時,經常致電工會負責人,向他們了解實況,完全沒官僚作風。他還會主動與其他人打招呼,並習慣只喚名字不喚姓。在公開場合見到他,他總笑容滿面,透出儒雅、平和之氣。

  唐英年與太太郭妤淺青梅竹馬,感情甚篤。身兼多職的唐英年,經常被工作佔據私人生活空間,但忙碌工作並未阻礙其享受家庭快樂。他非常疼愛孩子,對太太也呵護備至,不單常為四名寶貝子女推掉應酬,每逢周末還會盡量抽空與家人相聚,做24孝老爸陪子女逛街玩樂。

  唐英年最為人熟悉的是其對紅酒的著迷。據說他每年都親自飛到歐洲四處搜羅紅酒,還持有私人貿易酒牌,可直接從法國進口紅酒。他每年買入當年新造的葡萄酒,每次買夠一年的分量,存放海外,等夠日子可飲用時再運回香港。他現在飲用的都是二三十年前買的。他在香港住宅的地庫建有恆溫酒窖,並把資料輸入電腦研究分析,在英國也有相同的設備。香港媒體報道說,他僅在外國的藏酒就數以萬支計,市值在100萬港元以上。唐英年是個美食家,但他講究之餘並不挑吃。唐氏伉儷也非常好客,經常設宴款待友人,有時還在席間送出紅酒,與客人分享飲紅酒的情趣。

  香港的酒稅按出廠價徵稅,分烈酒(100%)、葡萄酒(80%)和淡酒(40%)三類,餐飲界、酒商最近幾年一直希望政府取消紅酒稅,使香港發展成為酒類飲品的展銷和批發中心。但直到2005年唐英年宣讀他上任後的第二份預算案時,仍然決定不做任何調整。唐英年曾對媒體坦言:紅酒稅是我上任後最棘手的一個問題。我一半酒已經課了稅在香港,另一半在英國。如果我減紅酒稅,有人就會講我想低稅入口紅酒;如果我加稅,有人會講我想藏酒升值。無論怎樣做都會被人批評,所以這是一個包袱。

  李國章―外科醫生趣談醜聞

  李國章:香港特區教育統籌局局長

  8、李國章――頑皮小孩最怕挨罰

  李國章在出任教育統籌局局長前,是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更是一名出色的外科醫生,並曾在香港中大醫學院執教10多年,在國際肝癌治療領域首創了李氏療法。據他的一個學生回憶說,年輕時代大部分時間在西方社會生活的李校長,對中國國粹麻將不大了解。他在中大醫學院工作時,為了與同事搞好關係,周末時曾和同事打麻將。李國章當了中大校長後,雖然日理萬機,仍然安排時間回醫學院教書。由於聽校長教書的名額只有30個,但每次希望聽課的學生很多,所以每組學生只可輪流派一人上課。曾聽過李國章授課的學生說:李校長是一個甚具吸引力的老師,上課好似講單口相聲。

  當了教統局局長的李國章經常到學校與學生真情對話。一次,10多名來自小三至小六的學生向他請教怎樣才算成功時,他以一個故事回應:五個指頭有一天吵架,爭著說自己最有用。拇指說人們說好時都舉起它,食指說人們最常用到它,中指則說自己最長,無名指說人人結婚時都把戒指套在它上面,尾指說人人禱告拜神時自己最接近神。這故事告訴我們,每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只要善加發揮就能成功。還有學生問他第一份工作做什麼,他告訴他們,自己第一份有收入的工作,是在劍橋大學讀醫時在工地當散工。當時他是學校划艇隊隊員,教練要他增加體能訓練,於是他就選擇去工地抬磚,練體力的同時還可以賺外快,一舉兩得。當有學生問他小時候怕什麼時,他說最怕老師罰。因為他在課堂上總忍不住與同學交談,結果經常挨老師罰,有時候甚至被老師輪流罰。當年覺得讀書很辛苦很枯燥,還要默書考試,覺得人生無樂趣……他還坦言:我以前很頑皮,差不多給每個老師都起了外號,現在只記得他們的外號而忘了他們的姓名了。

  談起香港中文大學,李國章認為文化的紐帶很重要。香港中文大學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起就與內地大學有交流。那時候港英政府對中文大學的做法不太滿意,我們沒有聽政府的話,所以當時香港殖民政府對我們就不太好了。但我們覺得我們是對的,所以我們堅持做。到八十年代內地開放的時候,我們在內地已經有很多朋友了。與香港的其他學校不同,在我們中文大學裡講普通話不是一個問題。香港回歸前,學校里教中文時要用英語,例如唐詩、宋詞、元曲等等都是用英文來教的。香港中文大學1963年建校時,校長李卓敏提出來,雖然現在由英國統治,但是我們還要延續中華文化,要讓中文在教育中合法化,當時這件事在社會上引起轟動。他是香港有史以來第一位擔任本地大學校長的華人學者,一個傑出的教育家,他為了倡導與中華民族根根相連,把大學的名字也定為中文大學。

  9、李國章――外科醫生趣談醜聞

  李國章除了做過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更是一名出色的外科醫生,談起2004年陳水扁槍擊醜聞,他十分風趣地說:作為一個外科醫生,很多情況我覺得驚訝。一般來說,如果腹部有半寸深長達4寸的傷口,一定流很多血,若傷了大血管,血流得更多,流血15分鐘,嚴重失血會使人昏厥。陳水扁有醫生在場,不立即採取急救措施止血,不上擔架,不坐輪椅,是醫學常識以外的事。他說,以陳水扁在台灣的身份,若遇行刺,一定有安全機制,到了醫院一定採取最高級、最緊急的搶救措施,騰出最好的手術室,使用防止任何感染的安全措施,調派最好的醫生。但令人奇怪的是,照片所見,兩個醫生很隨便地只戴上膠手套為陳水扁縫合傷口,沒有戴口罩,沒有戴頭套,沒有穿手術袍,沒有進入無菌手術室,也沒有手術燈,陳水扁還穿著外套。如此搶救一個總統,實在太兒戲。他回憶在美國行醫的時候,多次為受槍傷者做手術,槍彈進口的地方傷口很細小,但出來的地方傷口很大,流血很多。而且人中彈之後,因為子彈的衝力很猛,整個人如受到轟擊一樣倒下,根本不可能如陳水扁那樣中槍很久才發覺。如果槍械有來福線,子彈還會旋轉,撕出一道不規則的傷口,不會像刀切一樣整齊。何以陳水扁挨子彈可以像利刃剖肚,卻打不穿薄薄的外衣?

  李國章當年在美國曾遇到一個在幾年之中連續三次被手槍擊傷的江湖人物,經搶救之後,翌日到醫院巡視時與他聊天,問他:你中三次槍,可說是經驗豐富,可否告訴我,中槍一剎那,感覺是怎樣的?有沒有想過反擊?這個江湖人物說,你不要相信電影的情節,中槍的時候,會一下子被打倒在地上,周身癱軟,根本來不及反應。這人接著還幽默地問李國章:你有沒有要報仇的對象,多謝你救了我,我幫你搞定。李國章忙說:我的朋友個個都是好人,千萬不要幫忙。

  李國章和立法會議員、香港東亞銀行主席、曾蔭權選舉辦公室主任李國寶是親兄弟,而特區終審法院首席大法官李國能則是他們的堂兄弟。李氏家族一門三傑,橫跨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領域。他的父親李福樹先後出任港英政府立法局、行政局議員;叔父李福善是香港高等法院的首位華人法官,參與起草香港《基本法》,是第一屆特區行政長官三個參選人之一;堂妹為香港大律師公會前主席李志喜。難怪許多人認為他在香港的背景雄厚。據香港特區政府15名問責官員2005年7月的利益申報資料,李國章以擁有80多項物業第四次蟬聯樓王。

  李國章的夫人黛安娜(diana)是英國人,夫婦兩人十分恩愛。李國章曾自爆永遠都是帶著三分飢工作。原因是夫人為了他的健康,不讓他吃得太飽,每天給他預備的愛心健康飯盒只有生菜、牛油果、幾隻蝦或帶子,連麵包也沒有。難怪李國章常笑說希望有人請他吃頓飽飯。

  何志平―承受落差無怨無悔

  何志平:香港特區民政事務局局長

  10、何志平――眼科權威棄醫從政

  2002年7月18日,何志平第一次步入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辦公室。從這天起,他已預計到未來的日子將是波瀾起伏,絕不可能再有自己過去在眼科醫生診所那樣的平靜舒適。他強調自己的職責是為小市民解決小問題,將盡心儘力,無怨無悔。

  何志平棄醫從政前,1988年就成為全港首位眼科全職教授,曾任香港眼科醫學會會長,擁有英美等國的專業資格,並就玻璃體切割手術治療視網膜脫離著書立說,是國際公認的眼科權威。他曾為鄧小平診治過眼病,1989年還親自操刀為前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姬鵬飛摘除白內障。

  在出任民政事務局局長前,他擔任的公職不僅限於醫療方面。他曾任香港特區籌備委員會和選舉委員會委員,臨時市政局議員,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香港政策研究所副主席,他還曾服務於香港中醫藥發展籌備委員會等機構。民政工作具體煩瑣,市民的需要也很細微。何志平不厭其煩,微中入手,為市民做了一件件實事。振興粵劇、籌辦2009東亞運動會、成功爭取協辦北京奧運馬術比賽、解散康體發展局成立體育事務委員會、保護文物古迹、恢復搶包山民俗活動和國際龍舟賽等,看起來雖多少有些龐雜,卻無一不是市民關心的話題。

  2005年7月,在香港一份時常對政府官員很不客氣的報紙上,一天竟破天荒登出了一篇讚揚何志平的署名文章,基本上如實反映了他的情況和特點。

  我對何志平的直覺感受,是善良有誠意的人,我覺得一個新時代的中國高官,最主要的是具有品格和文化內涵,而不是像西方政界那種無人格又滿口正義的政客。何志平起碼在先決條件上,似是具備這些特質。

  與何太胡慧中已有多年未見面,從前在藝人之家認識,她曾和我討論《左傳》與四書,使人驚訝這位藝人的才學知識與眾不同。後來一別多年,知她嫁了何醫生,如今再見面,風采依然,而其先生亦非等閑之輩。與何志平談,發覺沒有官僚味,似乎甚有真誠而不具心機,像朋友多過高官。

  在香港多元化的環境里,為官不易。對此,何志平有自己的認識:不被別人所了解,或被人誤解,甚至遭受不公正的對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依法施政,以民為本。

  在特區政府高官中,何志平也是一位敢於公開表明自己政治觀點的人。2005年母親節,他在香港媒體上有感而發撰文說:親恩如大地,寬厚慈祥,不論你如何作為,大地都支持你,包容你,不計較你坐在肩上,踏在身上。一家如是,一國又何嘗不是如此?祖國在香港回歸後,何嘗與香港計較過?香港的吵鬧喧嘩,只要是兒女發出的聲音,我想國家都不會覺得難聽,都會包容,畢竟是剛回家的孩子,歡喜還來不及哩。孩子病了,或者生活有了困難,國家馬上出手援助,救子女於水火脫離災難……

  11、何志平――承受落差無怨無悔

  中學時代一起就讀香港男拔萃書院的同學說,何志平是個奇才,他是讀完音樂再讀醫的,居然成了眼科權威。何志平學生時期曾醉心小提琴,中六時奪得電台舉辦的音樂節獎學金,1968年赴美國進修音樂,其後改念化學、物理,最後在田納西州溫德寶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博士學位完成後,他在美國當了一段眼科醫生,之後在哈佛大學任教,1984年返港在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當教授,1994年起私人執業。據他當年的助手說,他把音樂融入醫療,同病人做手術時一定會播古典音樂給病人聽。而音樂還使他體悟到如何從政:初期接觸時可能感到辛苦、氣餒或艱難,但只要堅持下去,就會有不同的體會。

  棄醫從政,何志平失去的不僅是豐厚的收入,還要承受從專業權威到每天面對責難甚至人身攻擊的落差。但對他來說,最大的損失莫過於冷落了家中至愛的妻小。2005年6月18日父親節前夕,他在題為《寄女兒》一文中寫道:

  我並不是一個很成功的父親。最失敗的就是沒有很多時間陪伴我5歲的女兒。有時候半夜回家,帶著內疚靜靜地倚在床邊,看熟睡的女兒,是那麼美麗,一日的疲累減去大半,更會決定明天一定要抽時間陪她玩,但這是一個很難實現的承諾。因為公務繁忙,很多時候都覺得對不起她們。……每天最快樂的時間,就是早上上班之前與太太和女兒圍在一起的時光,在完全屬於我們的私人空間里談談情,說說笑。

  多年前,何志平與前妻生下一子一女時,正專心為事業衝刺。當時還年輕,以為還有很多日子,對與子女的相處沒有現在這樣珍惜,心思也沒有花那麼多。1997年他與影星胡慧中結婚並生下愛女後,一家三口非常恩愛。本書作者2003年初第一次採訪他時,他特意從辦公桌的抽屜里拿出和太太及女兒的影集給本書作者欣賞,還一邊不停地介紹拍攝的時間和地點。如今,有心多些時間陪伴妻女,卻由於公務繁忙成了奢望!現在要為整個香港服務,加上民政範疇很廣闊,特別是周末社會活動特別多,差不多一星期要做足七天。話語中帶著莫大的遺憾和歉疚。

  被問及做出棄醫從政的選擇是否後悔時,何志平堅決表示:絕對沒有後悔!我反而覺得非常幸運,有機會為更廣大的人民服務。我曾經希望做個好醫生,對人民有一定的貢獻,但後來我感到靠自己的一雙手,每天最多也只能治好20個病人,因此我就決定在醫學院教書。如果培養出10個學生,每個人每天能為20個病人解除痛苦,每天就可以為200個病人服務。後來我了解到,這個過程還是太漫長了,我就思考如何儘快地把我的知識讓最大量的人可以受益,最好的途徑就是參與政策的制訂……

  馬時亨―不經風雨怎見彩虹

  馬時亨:香港特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

  12、馬時亨――不經風雨怎見彩虹

  馬時亨也是從社會底層打拚出來的。

  馬時亨幼年時代,家境與當時香港大多數人一樣--很窮。一家6口蝸居在一間十幾平方米的板間房裡,與好多戶鄰居共享一個廚房和浴室。當時大家都有君子協定,誰家幾點用廚房、幾點用廁所,都要預先約定。最難以忍受的,是住戶將盛糞便的馬桶放在廚房裡,但當時許多香港人都是這樣生活的。

  由於居住環境很差,連看書的地方都沒有,要上床鑽進被窩裡看書,考試要去圖書館溫習功課。和那個年代的許多學生一樣,馬時亨曾經沉迷金庸的武俠小說,可惜生活迫人,看課外書的時間並不多。為了補貼家計,他很小年紀就在香港文華酒店一間鞋鋪當雜工,月薪180元,負責每天將客人訂做的尺碼、式樣送到工廠,再將做好的鞋送回鋪面。當時還沒有海底隧道,他每天就在天星碼頭過海,有時一天要搭十趟八趟船,在炎熱的夏天,衣服一天到晚都像在水裡泡過似的。

  讀中學時,馬時亨曾因交不起16元學費,一度幾乎無法繼續學業。我惟有硬著頭皮向校務主任求情,最後學校破例容許延遲交學費。這件事在馬時亨心裡留下的印象特別深刻,時隔30多年,回憶起來還如同發生在昨天。

  在香港大學讀書時,雖然有政府貸款,但日子一樣難過,馬時亨平時只能在學校吃一元一餐的快餐,只有當自己考了好成績時,才到大學附近的莎厘娜餐廳掏四元吃一餐當作慶祝。為籌得學費,他替人補習和代課,最高峰時竟有兩份補習、兩份教書。當年還沒有地鐵,我在油麻地授課後,搭船過海,再轉巴士去太古城補習,很浪費時間。如此條件下怎能安心讀書?我能以榮譽學士學位畢業,很幸運。1973年,馬時亨從港大文學院畢業後,很快在一家美資銀行找到一份見習生工作,月薪1600元,當時已算高薪。在兄妹四人中排行老大的他,掙來的工錢大部分用來養家,其餘的用來償還學費貸款。因為時時擔心失去這份工作,所以他特別賣力,屢獲上司的讚揚,在事業上也開始步步高升。

  談起這段難忘的人生經歷,馬時亨感慨萬端:現時不少香港人叫窮,那個年代的港人更窮。而他們不但挺過來了,而且還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香港各行業都有很多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這正好說明了香港是一個充滿機會和希望的地方。

  一般人總認為,因為當年香港經濟起飛,很多港人才得以脫貧。但馬時亨卻從不同角度看:香港經濟能夠起飛,是港人前仆後繼地拼搏來的。港人只有保持這種逆境自強的精神,並在教育方面做好準備,才會有發展和成功的機會。憑著這種人生經歷和體驗,馬時亨無論在商界還是在政壇,也無論遇到怎樣的挫折和壓力,都堅信不經歷風雨,就不會有彩虹。2002年他初入政壇的經歷就是一例。

  13、馬時亨――打工皇帝年薪千萬

  2002年,在香港交易所關於細價股的一份公眾諮詢文件公布後,二三線港股全面下挫,不少小股民損失慘重,這就是香港有名的仙股事件。當時出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還不到一個月的馬時亨根本不知情,但因為是政府主管官員,一時成為各方批評的主要目標。最後,他不僅成為首位問責制下在鏡頭前鞠躬謝罪的局長,而且其民望一度跌至三司十一局的倒數第一,並創下特區政府官員支持度的最低記錄。

  雖然出師不利,但靠著勤勉努力和顯著政績,加上其後香港經濟逐步回升,如今馬時亨的民望已顯著上升,金融界對他也多有讚揚。憶述這段官場辛酸,他豁達地說:我永遠是個survivor(生存者),過去曾遇到過無數逆境,我都是從逆境中找出路。事情發生後,我不會停留在那宗事件中回想自己是否無辜,相反,我會想辦法繼續儘力服務市民,讓時間去證明我真的可以奉獻給香港。

  有29年商界生涯的馬時亨,早在1990年出任熊谷組(現名香港建設)董事時,就已是年薪超過千萬的打工皇帝,並在英國和加拿大等地擁有物業。2001年轉任電訊盈科集團財務總裁時,獲李澤鍇主席贈送的電盈股票當時市值就達2300萬港元。只是出於一種無法言喻的使命感,他毅然放棄了高薪厚祿,走到政治舞台的最前沿。談及商場和官場的不同,他坦言做官較從商難。在商界工作,面對的只是股東和上司,只要做好業績便可以;但做官面對的卻是全港六百多萬市民,時刻要處身市民的角度看問題,有時就算做對了,也可能會挨罵。但服務社會就要有挨罵的準備,只要對市民大眾有益的事情,就要一往無前去做,並儘力做到最好。

  雖然表現得笑罵由人,但從以往高高在上的打工皇帝,變為經常被責罵的政府官員,馬時亨承認有好大壓力。酷愛打高爾夫球的他,便藉此減壓。我40歲開始打高爾夫球,從此就愛上了這項運動。因為高球場有山有水,又不用講公事,感覺非常的好。高爾夫球不但令他減壓,也讓他領悟到人生的道理:打高球不能用盲力打,擊球不是斗高斗遠,而是要講策略,否則你要經常在水中找球。即使開出好球,也不能因而自滿、鬆懈,否則最終會被對手追過;相反,即使開球之初打得不理想,只要抱著不認輸的心態,堅持到底,很大機會反敗為勝,就算跌入叢林的球也能救出來。

  談到為官之道,馬時亨認為,重要的是要有一顆真心、具誠信、謙卑、智慧、寬恕、堅持和慎言。為官不應有個人偏見,要真心為人民服務;不應自以為高人一等,自詡為王;不僅要寬恕攻擊自己的人,還要寬容持不同意見的人,和自己所不喜歡的人--即使自己是真理在手,絕對正確;而慎言並不是要謹小慎微,有話不說,藏在心裡,而是在面對攻擊和批評時心平氣和,不說過頭話。

  14、馬時亨――商界尊稱超級太傅

  在特區政府高官里,馬時亨人緣好是出了名的。他2002年7月出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以來,在加強同各方溝通方面下了很多工夫,證券業界和監管機構之間的矛盾比以前大為減少,他還十分注重和傳媒的關係,連續兩年自掏腰包舉行烤羊大會,讓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旗下的高級官員與傳媒見面與溝通。他的辦公室里,除了夫人和女兒的一幅幅照片引人注目外,還醒目地擺放著參加部門內部活動時同事贈送他的紀念品:一件是下屬創作的花鳥畫,一件是用彩紙精心摺疊的孔雀。他這個外來的問責局長與公務員同事的融洽關係由此可見一斑,也足見他對這份情意的珍重。

  對於有人說他圓滑,他這樣回應:我的成長經歷,令我自小就要學習如何生存,對任何人都抱以謙卑之心,在任何時候都待人以誠,為人著想。我做人的哲學如此,絕對不是刻意的。

  在馬時亨看來,投身政府令他損失最大的,不是豐厚的收入,也不是每天要面對攻擊和責罵,而是不能去台灣。而令他戀戀不捨的,不是台灣的風景,也不是台灣的食物,而是台灣的一個親人--他的舅舅。(著名藝人)曾志偉的爸爸是我舅舅,志偉是我表弟。我們家境不好,多虧舅舅幫我們,病了都是他給錢看醫生。所以,我們家人一直很感激他,與他的感情也很深。他後來去了台灣,我沒有加入政府之前,經常去看望他。自從加入政府後,就不能去了。

  馬時亨1979年與大學同學王培琪在加拿大結婚,20多年來夫妻非常恩愛。太太是多年的基督教徒,馬時亨則於2003年受洗。馬時亨夫婦有一對非常引以為傲的女兒。小女兒是英國會考十a狀元。大女兒在英、美兩地完成學業後,在港大攻讀教育學博士。問及教女秘方,他輕鬆地說,其實我一直沒有給她們壓力,最重要的是灌輸她們正確的思想、價值觀。鼓勵她們,總好過敦促她們,也不會將她們與別人比較。

  馬時亨讀過不少名人傳記。我是讀歷史出身的,讀傳記可重溫歷史,溫故而知新;也學習偉人們的處世素質。這些偉人,有公司總裁、外國領導人,如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和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等,也包括中國領導人。我讀了毛澤東、鄧小平、周恩來、胡錦濤等領導人的治國心得。他們的高瞻遠矚、胸襟廣闊,令我衷心敬佩。很多商界的朋友稱他為超級太傅,讚揚他知識十分廣博。並且都異口同聲地稱讚他記憶力過人,很多與他只有一面之緣的人,下次見面他都能說出那人姓啥名誰。

  在談及成功之道,他認為一個人要成功,必須具備3a:aptitude(熱忱)、ambition(抱負)和attitude(態度),其中態度最重要。人生好多事情,都是不如意、不理想的,最緊要的是時刻保持積極態度。

  梁振英―做大事而非做大官

  梁振英:香港特區行政會議成員

  15、梁振英――做大事而非做大官

  在特區行政長官人選中,梁振英的呼聲一直是很高的。但在記者的追問中,他卻回應了一句:第n屆都不會選。如此斬釘截鐵,讓人印象深刻。

  梁振英年紀輕輕就在政治上嶄露頭角:34歲當香港基本法諮詢委員會的秘書長,42歲就是香港特區籌備委員會副主任,45歲就當上了特區行政會議召集人。面對多年來外界持續不斷的關於他將成為未來特首的傳言和猜測,他以孫中山的名言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作答,強調自己只想恰如其分地做好行政會議成員的角色。

  1993年,他創立測量師行,如今在香港、內地和台灣設有10多個辦事處,是中國內地首家獨資境外房地產服務公司。他擔任主席的戴德梁行是三家在亞歐各占鰲頭的公司的強力組合,為客戶提供獲得全球公認的高質素房地產諮詢服務。據2005年7月最新申報資料顯示,在特區行政會議7名非官守成員中,梁振英榮膺地王。他目前擁有5項物業,並擔任7家公司的受薪董事,27個需要申報利益的團體成員。

  講到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香港許多人都以梁振英為範例。和曾蔭權的出身很相似,梁振英的父親也是警察,當年靠300元月薪負擔一家人生活,日子過得十分清苦。梁振英3歲就到一個教會辦的學校上學。個個同學年紀都大過我,大哥哥、大姐姐,六七歲都有。父母不管教學是否正規,總之有人能幫助看著孩子就好。我每天背著個綠色帆布書包,裡面裝個麵包,書包上掛著個紅色的膠茶杯,在教會學校捏奶粉沖著喝,吃麵包,那就是一頓午餐了。直到讀中學時,他還因為吃不起學校飯堂,午飯不得不回家吃;為了節省坐巴士的兩毛錢車費,來回步行一個多小時。

  梁振英的童年時代,正是梁羽生和金庸等武俠小說應運而生的時候,而他卻一本都沒有看過。父母管教嚴厲,認為武俠小說屬於閑書之流,不準看,免得浪費時間。梁振英的課餘時間都花在了閱讀上。他形容自己小時候像個小老頭,喜歡學大人讀報。父母很大年紀才生我。出生時,父親44歲,母親40歲了。我記得,3歲的時候父親抱我在懷裡,教我讀用一元錢買回來的《工商日報》副刊。讀完後,我就拿到報攤去補5毛錢換兒童報紙,看報上的漫畫。

  父母不準看武俠小說,中國四大名著倒看了三本,除了《紅樓夢》。我嫌它太女性化,太枯澀了。等到去英國上大學,梁振英反而將《紅樓夢》帶上路,陪伴他度過那段寂寞的留學生涯。隨身帶去的,還有一本《山東民間傳奇》。我父母都是山東人,他們在家裡總說山東話。我們聽得懂話中的意思,可是不知道怎樣寫出來。看了《山東民間傳奇》以後,才恍然大悟。我每星期都寫信給姐姐,告訴她我的新發現,分享喜悅。比如,劉姥姥帶外甥進大觀園,其實她帶的是外孫,因為山東話里外甥指的是外孫。根據山東習俗,不論輩分,在外面生的全是外甥。

  16、梁振英――山東家世鄉情未改

  梁振英學成後,放棄英國一份等待他上班的高薪位置,毅然返港。我可能看中文書太多了,受到中國傳統倫理觀念的影響,覺得父母年老了,應該多陪伴他們。

  在香港名目繁多的酒會、典禮等應酬中,很少看到梁振英,有人因此說他比較高傲。他對此的解釋是,家中有三個孩子,責任比較重。盡量在晚上陪他們做功課、聊聊天,早上只要我沒有早餐會,又在香港的話,我就開車送他們去上學。中國有句話忠孝兩難全,我覺得親情還是很重要的。梁振英的太太是英國留學時的同學,他們是在校友的活動中認識的。太太念的是法律,曾是一名優秀的律師,有了第三個孩子的時候,不當律師了。由於結婚後忙自己的事業,我們比較晚生孩子,1989年有了第一個孩子,過兩年有了老二,再過兩年有了老三。當爸爸的要盡責任,所以很少到外面應酬。

  話雖如此,也有例外的時候。有一次香港山東商會晚宴的當天,正碰上太太的生日,他為了出席此次晚宴特意與太太提早慶生日,足見他對鄉情的重視。晚宴上,他罕有地提及自己的家世鄉情,說小時候就跟隨父親參加冀魯旅港同鄉會活動,當時家鄉土特產山楂、紅棗、海參、海蟄等,只有在同鄉會中才能買得到。父母戰前從山東威海移居香港,在香港認識後結婚,他們總覺得自己的家在山東,不在香港。梁振英小時候常聽父親說回家,但由於過去半個世紀里的各種變故,老人家至今未曾踏足過家鄉。他希望自己將來能帶著太太和子女回家鄉走一走。仔細觀察和感受梁振英的為人處事,他確有山東人的淳樸、直率和豪爽。

  熱愛家庭的梁振英,常在假日裡帶家人外游。但2004年的聖誕節,他們一家卻體驗了一次劫後餘生的經歷。南亞發生海嘯時,他和太太帶著三個孩子在馬爾地夫度假,他們身處的小島經受四五次海嘯的衝擊,如果規模再大一點,整個島就會被淹沒。當時他收到香港朋友的簡訊,知道他們擔心自己的安危,但島上的對外通訊完全隔絕,電話無法打出,小島外發生什麼事,他完全不知。其後他知道震中在東南亞,曾一度擔心香港會受波及。幾日幾夜,整個島上沒電沒水,500多名來自不同國度的遊客,同命相憐,彼此關懷、互助。孩子也明白了大自然的威力和人類的渺小。而在海嘯的前一天,他和孩子玩浮潛時已看到異象--珊瑚死亡。劫後餘生,梁振英覺得與家人的關係更加親密:對子女,這是一次難得的體驗,讓他們明白在災難中要顧及他人的需要。

  梁振英的口才在香港政界公認是一流的,而他和本書作者的談話,始終是以快速流暢、邏輯嚴謹的普通話進行的。問及他普通話何以講得如此之好,他說從沒有跟老師學過,從1978年開始與內地的來往中,一點一點學會的。

  陳智思―"稀有動物"剛柔兼具

  陳智思:香港特區行政會議成員立法會議員

  17、陳智思――稀有動物剛柔兼具

  曾經在死亡邊緣徘徊的陳智思,雖懂得生命可貴、享受人間喜樂,卻不得不經常接近天堂。

  陳智思在精力最充沛的年華,患上血管收縮症,先後3次接受搭橋手術,換了五條人造的腦部和腎臟的血管。等待、埋怨、期望,不同階段,我統統試過。手術前的深夜,才後悔沒珍惜和家人一起的時間……被譽為公職王的陳智思如今投身社會事務、熱衷體育運動,是香港政壇最年輕的立法會議員、最年輕的行政會議成員。在外人眼中他總是那樣精力充沛、日理萬機,還不時在報章和電視上發表高見,其實十多年來他的煩惱未休--2003年,醫生又發現他通往腎臟的血管再次出現收縮的情況,需要做手術,每半年還要例行做身體檢查。

  陳智思的家族事業是由爺爺陳弼臣在泰國白手創業,憑著不眠不休的拼勁,從一個普通職員成為亞洲當時最大銀行泰國盤谷銀行的創辦人。回想當年在泰國出席爺爺的葬禮,那個場面令人感動。當時成千上萬的市民在街頭排隊,為的是進入殯儀館鞠躬行禮。對陳智思來說,爺爺、爸爸對他影響至深,並非他們在商業和財富上的成就,而是他們得到社會廣泛認同和尊重給他帶來的啟示。爺爺在商界的地位不用多說,只有小學學歷卻能創辦出曾經是全亞洲規模最大的銀行,一定要有知人善任的能力;父親則是好好先生,永無仇人。他從爺爺、爸爸身上學會了處事之道。人為什麼活著?是為了得到一時的利益、好處,還是要得到大眾的認可?在他看來,口碑和受人尊敬比財富更重要。

  陳智思或許在其他事情上不大計較,但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卻是態度鮮明和決絕的。當香港一些政治勢力鼓動掀起用公投決定2007、2008年行政長官和立法會是否全面普選時,他旗幟鮮明地表示,這是一種不可為而妄想為之的做法,不但對香港百弊而乏一利,而且有違法律依據。在董建華辭去行政長官後,陳智思在報章和其通訊刊物中撰文讚揚他對基層的關懷,對社會福利的承擔,表示身為社聯主席非常感念董建華。對此,就連一向攻擊董建華的媒體都感慨:現在大家不踩董建華兩腳已算很好,陳智思還肯為他花費筆墨,真是政壇稀有動物。

  在父母眼中,陳智思是一個孝子。一次電台請陳智思父子做節目,結束時主持人請陳智思點一首歌送給父親,他以一首鄧麗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逗得老爸笑逐顏開。每年母親節,他都要和哥哥做東,全家人一起,請媽媽吃飯。在妻子和兩名幼子眼中,他又是一個可親的丈夫和爸爸。他得意地爆出一個秘密,他的兩個心肝寶貝都喜歡畫畫給他,反而不給媽媽,可能這是他們較少見到我的緣故。而開始懂事的大兒子一句為什麼成日在上班,更讓他下定決心,完成四年立法會議員任期後將不再參選,做個二十四孝爸爸。

  王一鳴―持守信念激情一生

  王一(草頭下加易,下同)鳴: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特區青年協會總幹事

  18、王一鳴――持守信念激情一生

  在領袖的字典里,不能沒有信念二字!王一鳴從香港大學社會學系畢業後,單單選擇了香港青年協會,而且一做就是30年。這些年裡,多少人要她去做高薪的工作,她從未動搖過。如果我沒有信念,不可能做到今天。她說。

  王一鳴出身於香港一個中產之家,中三時她第一次當義工,到當年還未拆遷的九龍城寨為居民服務。想不到此次偶然的經歷,激發起她畢生服務社會的信念。我不是革命家,但我有抱負。雖然我出身中產家庭,但我從小已看到社會的不公平。這種信念影響到她對專業的選擇,從學士念到博士,清一色的社會學。服務別人的心要從小養成,自己做出行動。沒有人可以教導你,只可以感染你,要自己踏出第一步,並且要堅持。

  在王一鳴看來,你是否認為應該將自己的所學所得貢獻給社會?若沒有這個信念,那永遠不會有回饋社會的心。有了這份心,還需要有無私奉獻和對社會做出承擔的精神。有的人雖然口頭上認為回饋社會是重要的,但往往沒有實際的行動,以為只要別人做就可以了,用不著自己來做。其實,行動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口頭沒有行動,便妄談回饋之心。而行動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有時無形的回饋比有形的回饋更重要。

  身在高位,成為眾所矚目的人物,應如何自處呢?很年輕就擔任諸多公職和擁有眾多榮譽的王一鳴認為,無論身在何處,心中都要有一把尺子,去衡量自己所做的每一個行為、決定是否正確。她以飛機航行為例,說明謙卑的重要性。飛機要向上飛並不難,但要平安著陸卻不是一件易事。在社會上做事,總要不停地向上爬,但如果身在高處而沒有謙卑的心,便很容易小看他人,拒絕別人的意見,那一定很危險。懂得降落,才是一個傑出領袖應有的功夫。

  王一鳴覺得,當今社會給予青年人的壓力很大,未來的領袖要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人生的逆境,並要以樂觀的心去感染身邊的人,以自己的生命影響他人,讓生活多姿多彩,這樣才算活出青年人的生命。

  王一鳴自稱並非革命家,但她的偶像卻是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他是我一生的偶像。我對他可說是情有獨鍾。他的信念從來由人民開始。而為了信念,他寧可不做醫生,搞十次革命,雖然至死一天也未成功,但他一生持守信念的激情令人感動。

  信念是王一鳴的動力、目標和方向。對於信念二字的理解,她笑言:信念,很多人譯作belief,又有人會用conviction,我比較喜歡後者,因為它更強烈,指的是有既定的目標和行動。信念要通過參與和體驗才能鞏固。有信念的人,能成就大事的機會較高;相反,很有可能一事無成。

  馮國經―利豐老闆哈佛教授

  馮國經: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大珠三角商務委員會主席、機場管理局主席

  19、馮國經――利豐老闆哈佛教授

  馮國經善於制訂宏圖大計的才能是公認的。在他的手下,利豐集團從採購代理商過渡到全球供應鏈管理者,統領分布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萬多名員工,年營業額超過60億美元。

  利豐於1906年在廣州創立,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有朋友曾警告說,像利豐這樣的採購代理商在10年內將會消失。也就在這時,正在哈佛大學任教的馮國經和剛剛獲得哈佛大學mba學位的馮國綸,被父親召回香港共同接手家族企業,從此帶領利豐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利豐在80年代成為無疆界生產計劃管理者與實施者。客戶提供給利豐一個初步產品概念,由利豐為客戶制定完整的生產計劃,在各地採購合適的配件,提供最適合的成品製造商。生產過程之中,利豐對生產工序做出規劃及監控,以確保產品質量和及時交貨。在這種生產模式之下,利豐從事如設計和質量控制規劃等高附加值的業務,而將附加值較低的業務,例如生產工序,分配到其他最適合的地方,使整個生產程序及流程實現真正的全球化。

  馮國經這樣描述:我們要跟超過26個國家約7500家供貨商合作。如果每家工廠平均有200個工人,那麼,實際上就有100萬以上的工人正在為我們的客戶工作。正是這一點使我們不想擁有價值鏈中任何與管理工廠直接有關的部分,因為要對百多萬名工人進行管理是一項艱巨的工作。那樣,我們就會失去靈活性和協調能力。因此,我們把管理的工作交給個別和我們有合作的企業家負責。利豐的貿易客戶和合作夥伴,多是響噹噹的國際名牌,如可口可樂、迪斯尼、lego模型等。其所提供的訂單,很多時候能佔用這些工廠30%至70%的產能。

  以華人管理模式經營家族企業,是利豐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馮國經回港經營的頭20年,完全放棄了美國的商業管理手法,直到利豐真正晉身跨國機構的行列後,才套用一點西方管理模式。他坦言,做生意要適應不同社會的文化。比如,通用電氣一前總裁不管員工業績如何,凡表現評估最低的10%一律解僱。對這個備受西方學者推崇的管理良方,利豐就不敢苟同。馮國經認為,公司如何對待員工,員工就怎樣對待公司。我們注重與員工保持長期的合作共事和親密關係,這是我們最成功的各種關係的核心。用一句話概括:像大公司一樣思考,像小公司一樣行動。

  在利豐集團里都熟知一個有趣的比喻:一家公司如果能做到適應環境而變,則只是小學程度;若能先發制人,改革公司面對轉變,則為中學階段;至於大學程度,是要再製造。馮氏兄弟每三年就會從零出發,假定公司一無所有,重新考慮是否值得投資某個行業,以及如何從頭適應。也許正因為如此,利豐總能快人一步,早著先機。2000年利豐被列入恒生指數,成為藍籌股;在2004年《福布斯》雜誌公布的全球富豪榜上,馮氏兄弟名列其中。

  20、馮國經――推銷產品鍋上起舞

  馮國經的弟弟馮國綸說:哥哥的英文名字是victor,vforvision(遠見),我的英文名字是william,wforwork(執行)!他的雄才大略,不僅表現在使家族企業的發揚光大上。作為香港大珠三角商務委員會主席,他早於1991年10月擔任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起,就大力推動香港與珠三角地區經濟的融合。在他看來,發展珠三角地區的最大價值,是為了推動中國西部地區的發展。

  作為香港機場管理局主席,他在過去兩屆任期里,一直致力於和內地機場的合作,並將之作為未來新的三年任期中的主要目標。未來20年里,世界空運將每年增長6.2%,內地的貨物空運每年增長速度則高於10%。他希望能利用香港眾多的國際航線和珠三角機場在內地的運輸網路,把大珠三角打造成國內和國際的樞紐,以及亞太區最重要的物流運輸中心。

  作為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他上任第一天就表示,我們的大學不應只從香港著眼,更要放眼中國以至全世界。為此,就要一流的人才,包括教授和學生,要容納和鼓勵全球最出色的學生來港攻讀。

  作為香港特區政府策略發展委員會成員,他力主香港要將服務型經濟融入內地,要同人斗精細、斗特色、斗高增值。圍繞這一思想,他寫下了《香港優勢》、《香港與珠江三角洲經濟互動》等著作。

  被稱為最佳推銷員的馮國經,也有過零銷售的時候。據曾任香港立法會議員的朱幼麟回憶,他和馮國經上個世紀60年代在美國讀書時,曾經在暑期一起推銷化妝品和無水煮食套裝。沒想到,兩個大男人一件化妝品都沒賣出去,反而因為自己要先購入有關產品,結果賠了不少錢,直到後來才明白原來是誤入了推銷陷阱。而他們在上門推銷無水煮食套裝時,一人負責按門鈴,看到門一打開就趕快將一隻腳伸進去,以免吃閉門羹;另一人則立即鼓動三寸不爛之舌介紹產品的優點。有一次,馮國經為向人介紹套裝的鍋如何堅固,竟站到鍋上舞動。朱幼麟就在旁邊加對白說:他這麼胖,在鍋上跳舞也沒事,可見這鍋是如何堅固。然而,雖然他們奇招迭出,最終還是零銷售。朱幼麟為此打趣說:如果有一天看到門外有人在鍋上跳舞,千萬不要小看對方,說不定將來有可能會成為又一個馮國經呢。

  在馮國經香港中環的辦公室里,本書作者親眼看到他和下屬開會時,就像和家人一樣親切、隨便。利豐研究中心執行董事張家敏告訴作者,馮先生的謙和是真誠的,發自內心的,一點都沒有哈佛教授和跨國企業老闆的架子。他親自閱讀客戶的傳真,與客戶在日常營運中保持私人聯繫。他喜歡和人直接交談,不喜歡e-mail,所以利豐集團有一個內聯的voicemail系統。馮國經這樣解釋,人與人的溝通很重要,用voicemail又快又可聽到對方語氣,知道事情急不急。現在有人濫用e-mail,真正的溝通越來越少。我最討厭有人坐在隔壁房間,還要發e-mail,而不走過去當面談。

  黃英豪―眼向前看快人一步

  黃英豪: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青年法律工作者協會會長

  21、黃英豪――眼向前看快人一步

  向前看,是黃英豪面對榮譽時的態度,也是他對待所有人和事的基本態度。

  黃英豪出生於香港名門,祖父是有名的民族實業家黃笏南,父親黃乾亨是香港著名律師,在法律界成績卓著。在黃英豪剛滿14歲時,其父就把他送到英國中部一個偏遠小城讀書,讓他遠離奢華,培養一切靠自己的良好品格。當年在國外生活時,中國人很少,經常感到周圍歧視的眼光,還被誤認為是日本人。在同一個學校讀書的弟弟,有時也受到外國同學欺負。這些遭遇,使他更加懂得自己的根在中國,個人的事業、前途、尊嚴與整個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

  黃英豪有個習慣,走路很快,許多人都跟不上他的步伐。他做事情也是如此,往往是快人一步,獲得先機。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黃英豪就預見到,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以及境外投資者的大量進入,內地各種涉外法律服務的需求將會大大增加。因此,1992年,經國家司法部的批准,他在上海設立了律師事務所代表處,成為內地第一家境外律師事務所,執業牌照是001號。一年後,年僅30歲的他又成為中國司法部委託的第一批境外公證人之一。他在內地開設的第二個代表處北京代表處也已於2005年3月開業,據透露他的第三個辦事處將開在四川成都。

  人各有眼光。有的人看的是身邊的事情,有的人望的是長遠的發展。黃英豪屬於後者。上個世紀90年代初,第一批h股準備到香港上市時,一家四川省的企業請黃英豪擔任法律顧問。不久他發現,連續幾批在港上市的h股公司中都有四川的企業,這讓他對四川這個神奇的地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這樣,原本幫助企業出川的他,反過來以投資者的身份入川了。那時候,倚托親情、鄉情到廣東、福建投資的港人有如過江之鯽,而中國西部對大多數港商來說還絕對是冷灶。黃英豪先行一步,苦可沒少吃。蹲在路邊吃飯,拿著白酒來消毒碗筷,令他難忘;坐長途客車在盤山公路顛簸,一路上緊緊抓住坐椅把手,他也嘗過;賓館沒有國際長途電話,費很大週摺才能與香港家裡聯繫上。一周之內,他奔波上千公里,先後看了100多家大小企業。在初步圈定了7家企業後,他請來香港頂尖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認真的資產審核,最終拍板:聯合家族和兩個投資基金,投資溫江的錦豐紙廠和自貢的四川玻璃廠。如今這兩家企業都已成為當地的利稅大戶。

  黃英豪是香港黃乾亨黃英豪律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該事務所是由他父親於1961年創立的,40多年來見證了香港邁向國際商業及金融中心的歷程,法律服務業務穩步發展。近年來,他們銳意發展中國業務,為客戶的中國投資項目提供法律意見,與國家及省、市級數十家企業有業務聯繫,協助不少內地及香港公司在港上市。

  許智明: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國際投資總商會會長

  許智明――"心業有成"無愧社會

  22、許智明――心業有成無愧社會

  2005年3月,具有280多年悠久歷史的全球最大科研機構俄羅斯科學院,經過無記名投票表決一致通過,並經俄羅斯聯邦政府有關部門批准,決定授予香港著名實業家和社會活動家許智明先生榮譽博士學位和羅蒙諾夫獎章,表彰他對人類社會發展和扶貧事業以及俄中友好合作所發揮的作用和重大貢獻。

  專程遠道趕赴香港出席頒授儀式的俄羅斯科學院院長、著名數學家奧西波夫院士在致辭時表示,許智明先生是首位獲此殊榮的香港乃至中國的企業家。頒授這一殊榮,鑒於他在解決消除世界貧困問題所做出的傑出貢獻,並得到聯合國等國際機構和中國政府讚揚和肯定;也鑒於他在協調政府和商界的關係,支持香港順利回歸中國,積極推動並實踐香港與俄羅斯的商業合作等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他多次組團訪問俄羅斯,是第一個推動香港商會與俄羅斯商會結盟的倡導者。

  許智明1964年2月生於廣東高州市,在那裡,他度過了貧困、屈辱的童年和少年時代。他回憶說:我從小學3年級開始就沒用過家裡一分錢,中學一年級不僅要養自己還要養家。因父母被打成反革命,家裡饑寒交迫。年少時困頓境遇的磨鍊,令他在日後的事業和生活中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也鍛鑄了他致力消除貧困的信念和責任感。

  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他到香港繼承親屬財產並定居香港,之後經過多年的努力,創立了集房地產開發、金融、商貿於一體的香港嘉浩集團。1997年,創建香港國際投資總商會。

  許智明將實現自我的人生分為事業和心業兩大層次,認為心業有成才是無愧於社會,無愧於人民的人。在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創辦之初,他便捐贈280萬元,此後相繼在北京、廣州、新疆捐資430萬元。1996年許智明當選為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副會長後,他的足跡遍布新疆、西藏、青海、貴州、雲南、江西、湖北、四川、河南和內蒙古等邊遠貧困地區,為當地人民無償捐資贈物超過8000萬元人民幣。10多年來,許智明先後無償捐資4億港元資助國際社會發展和扶貧事業。

  由於求學年代家庭貧困的經歷,許智明對貧困學生給予了特別的關注。過去10多年,他花巨資在內地興教辦學、捐贈教學設施或直接資助貧困學生。他認為:花錢花得最有意義的,莫過於資助年輕人掌握知識。掌握知識就可以改變命運,包括民族的命運、國家的命運、社會發展的命運。

  許智明的義舉,得到了國際社會和國家的高度讚揚和充分肯定,為此曾獲得聯合國授予的推動人類和平進步獎和國際學術機構授予的多個榮譽博士學位,並獲全國十大扶貧狀元稱號等多項榮譽。為表彰他對人類發展和扶貧事業的貢獻,國際小行星中心、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將國際編號5390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許智明星。

  蔣麗莉―君子重財用之有道

  蔣麗莉:香港總商會常務副主席

  23、蔣麗莉――君子重財用之有道

  提起蔣麗莉,自然想到她的父親蔣震。蔣震是生產注塑機的香港震雄集團總裁,在香港有塑機大王之稱,財富超過30億港幣。目前,全世界每七台注塑機中,就有一台出自震雄。蔣震有六女一子,蔣麗莉排行老四。在這些孩子中,蔣麗莉以從小個性獨立堅強而突出。蔣震後來成了富豪,但在孩子們小的時候仍處艱苦創業階段,生活貧困。蔣麗莉13歲的時候就拿到獎學金孤身一人到美國去讀書,中學畢業那年還考到全年級第一。16歲的時候又考入南加州大學讀機械工程,全班只有她一個女生。蔣麗莉因讀書發奮兩年半就拿到了學位,其時她還不足20歲。

  蔣麗莉畢業後便回到香港,到父親的公司里工作。兩年後,她又進入香港中文大學攻讀工商管理碩士,之後又在香港理工大學製造工程系拿下博士學位。就學期間她在父親公司半工半讀,至學業結束後,正式在震雄公司任職。震雄雖是家族企業,但蔣麗莉並沒有因此一進公司就擔任要職,相反,她從學徒開始做起,一路從技術員工做到管理層,直至擔任震雄的執行董事。

  蔣麗莉是對父親事業幫助最多的一個孩子。在震雄工作期間,蔣麗莉協助有40年歷史的震雄公司完成了現代化改革。建立了倉庫系統自動化和行政管理自動化,使勞動力成本降到只佔生產總成本的6%,並使每年的行政費用節省600多萬港元。但是,蔣麗莉真正的理想是自己創業。1999年,蔣麗莉離開工作了10餘年的震雄集團,先後創辦了兩家公司:一為設計生產環保產品的環康集團有限公司,一為遊戲多媒體公司易一集團有限公司。蔣麗莉也因此成為蔣家七個孩子中惟一出來自己創業的。

  在為人和對待社會公益事業方面,蔣麗莉深受父親影響。1990年,已近古稀之年的蔣震將他擁有的香港震雄集團的全部股份--時值30多億港幣的資產,捐獻出來成立了蔣氏工業慈善基金,用於培養中國的工業技術專家。蔣麗莉一手協助父親成立蔣氏基金。和父親的觀點一樣,她認為個人的富有並沒有什麼意義,也不認為擁有財富是理所當然的,只有每個人的生活質量改善提升,全社會的財富才會持續。2002年,蔣麗莉決定捐出她的收入,成立她自己的慈善基金。基金主要針對年輕人,側重於教育和傳播健康、環保理念。2002年我的基金初創時,很多人都笑我,說我年紀輕輕就搞一個基金,把自己的財富全捐進去。我對他們說,如果不在年輕的時候創立這個基金,我的奮鬥心也許很快會懶掉的。賺錢不容易,但要花得有意義,這比賺錢更困難。

  同時,她還出任一系列公職,包括香港總商會常務副主席、香港台北經貿合作委員會主席等。她還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華中理工大學、青島化工學院等內地幾家高等院校擔任客座教授。

  林天福―面對挑戰"三心二意"

  林天福:香港貿易發展局總裁

  24、林天福――面對挑戰三心二意

  林天福2004年5月接任香港貿易發展局總裁,面對新的挑戰,他以三心二意去應對,三心指的是專心、愛心和決心,二意指的是誠意和創意。

  自1986年加入香港貿易發展局,林天福幾乎在局內每個部門都工作過,他他說,自己天生喜歡挑戰。貿發局的工作時刻要面對不同的問題,這使我對這份工作十分有熱情。相反,完全無壓力的工作不會給我動力。

  回顧過去近20年貿發局的工作,林天福認為有許多值得回味的事情,其中包括推動貿發局舉辦的展覽會走向專業化。據說早年香港的展覽會一般是靠人手統計參展買家數目,多少有點估計的味道。當時很多歐洲買家對一些號稱有幾萬買家參加的亞洲展覽會,大多抱著懷疑的態度。香港貿發局率先推行電腦化,由獨立公司通過電腦統計入場的人次,讓參展商有數可依,對於展覽會更有信心,並願意再來香港參展。這是香港貿發局舉辦的展覽會在全球樹起品牌的重要里程碑。

  林天福最為難忘的經歷,是2003年香港爆發非典,瑞士巴塞爾鐘錶展主辦者借端要迫使香港鐘錶商退出展覽,他代表幾百名港商與主辦者徹夜談判,爭取港商可留下繼續參展。當時,不但參展的港商都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而且全香港的焦點都集中於他一人。壓力之大,真是畢生難忘。談判成功回到香港,有人笑稱他為熊貓先生,因為兩眼布滿了黑眼圈。

  香港貿易額佔全港gdp的三成,加上其他相關行業已接近四成。在林天福看來,要保持香港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必須要有源源不絕的活水,而這單靠香港本身經濟增長是不行的。因此,香港貿發局當前的首要工作是吸引內地民企來港投資。現在,內地200多萬家從事生產和貿易的民企中,在香港有業務的只有2000多家。如果未來兩三年里,有相當數量的內地企業在香港投資營運,不但有助於鞏固香港在亞太區內的地位,也有助於提升內地企業在全球的競爭力。

  以香港推銷員自稱的林天福,在出任總裁後在香港貿發局推行一套新的管理理念:走上前線。他上任以來,常與中下層員工共進午餐,希望在這些前線員工那裡,得到市場的第一手資料,以便做出正確的決策。他差不多每兩三周便會直接探訪廠商,聽取他們對貿發局工作的建議。

  林天福認為,要把推銷工作做好,創意不能少。關係和感覺是重要的元素,工作的框架永遠都是大同小異,但其中的內容可以千變萬化。即使請人出席一場酒會,如果有創意,參加者就會對香港留下深刻印象。另外,還少不了決心,比如建立一個品牌,沒有幾年的工夫行嗎?推廣工作不是即食麵,而是老火湯,不會即時見效。所以,一旦認清目標,就要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地做下去。

  葉劍波―海域胸懷源於責任

  葉劍波:香港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副會長、和諧香港基金主席

  25、葉劍波――海域胸懷源於責任

  當一個人在不知不覺中,將社會責任變成一種習慣時,這個人便有了時代分量。海域集團和海域化工集團主席葉劍波就是這樣的人。

  在葉劍波看來,關注民生,回饋社會,幫助貧弱人群,促進社會和諧,是一個企業家應盡的責任。只有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一個企業家才能變得更加成熟,才是一個真正的企業家。

  1998年初,亞洲金融風暴衝擊香港,時任香港證監會主席的梁定邦找到葉劍波,希望他能出資收購瀕臨破產的時富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此挽救已經陷入頹勢的香港股市。此前,一家知名的證券公司正達公司一夜之間倒閉,已在社會上引起巨大震蕩。像時富這樣在營運規模數倍於正達的金融機構,假若在短期內重蹈覆轍,無疑會使整個股市投資信心跌至谷底,對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而言,後果不堪設想。更為嚴重的是,時富的破產將連帶拖垮支持它的永亨銀行等金融企業,十幾萬人將受到波及,等於在香港又掀起一場更大的金融風暴。

  救還是不救?當時正值大年初一,律師放假,商鋪關門,但時間緊迫,必須趕在農曆春節過後的開市之前搞定所有的事情。即使一個一般的商業買賣,光談判也不是幾天就能達成的吧?然而,就在那個春節的初一到初四的四天時間裡,葉劍波就做出了一個足以讓他有可能傾家蕩產的決定--動用所有資源籌足2.5億港元,給時富注資。春節過後股市重開,受利好消息影響,港股倒升了1000點。葉劍波的義舉一度成為城中佳話。

  出生於廣東東莞的葉劍波,學業雖被文革打亂,但進入社會大學後,他發現自己從社會上學會的知識,遠多於讀十年書。我17歲就在國有工廠做工人,負責燒爐,用個比我還高的鐵鏟鏟煤炭。但熊熊烈火卻在不知不覺間磨鍊了他堅毅的意志。上個世紀80年代,葉劍波孤身來港,經營皮革貿易生意。其間出於提升自身素質的需要,他還在半工半讀中讀完了大學。

  香港訊息發達的特性,加上葉劍波不斷進修的毅力,令他洞察先機,開拓貂皮服裝生意。他表示,貂皮生意是當時皮革界的新商機,為掌握這個良機,出生南方的他往往在漫天風雪的冬季,趁其他同行鬆懈的時候前往河北、山東一帶深入貂穴,向貂農收購貂皮。新鮮貂皮若不及時加工,毛質便會大打折扣,故多數貿易商均會在內地加工後運出國。然而當時內地削皮技術相當落後,品質差劣。為保證質量,葉劍波冒著貂皮變質的風險,偏偏將原材料運港加工後再運出。憑著優質貂皮在行內打出名堂,他奪得事業上的第一桶金。

  1991年,葉劍波在香港創立海域集團,業務包括金融、能源、房地產、it、公用事業、建材、酒店等,並於1997年9月以10億港元成功上市。由於投資者踴躍,一時間凍結資金數十億,5天內單是利息收入就達五六百萬港元。

  26、葉劍波――管理之道包容制勝

  葉劍波有兩個特點容易讓人誤判:他年輕、儒雅的外表,對資本運作專業而淺顯的表述,使人容易把他當成一個學者,更無法與他苦難的童年和艱辛的青年經歷聯繫起來;他的謙和與包容,使人無法想像他竟是統領兩家上市公司的老闆。

  這兩個特點也正是葉劍波的成功之道。除了誠信,他特彆強調包容:做人、做企業,恰到好處的包容最重要。你不可能做你想做的所有事情,你必須依靠別人的幫助,那麼,你就要讓別人大膽去做,不要怕別人做得不如你好。你必須從大局出發,學會容忍,學會原諒。

  海域集團香港及內地員工約千人,來自不同社會、文化背景。葉劍波曾笑言,海域集團是一國兩制的縮影。他自己充當協調人,大部分時間用作調整兩地員工的思想差異,在兩地公司一體化的原則下,實踐兩套管理方案。他表示:香港同大陸兩個地方的法律、價值觀各有不同,這邊的同事可以做到的事,那邊同事不一定做得到。如何能令兩地員工不分彼此,優勢互補,是我的職責。總的來說,他認為內地員工較注重實幹,香港員工則講究專業,兩者各有各的優點,如果能合作無間便能發揮最高的效能,所以他便要制定不同的制度以配合當地員工特點和政府政策。

  他常說:我做過工人,我知工人的心態。所以提升同事歸屬感的工作,便由他親自出馬。無論是在內地工廠還是在香港寫字樓,都應該建立和諧關係。對於工廠員工更要以多理解、少埋怨的態度面對,因為前線員工須在熔爐附近工作,容易出錯,所以應多關心他們,如向前線員工派煙以示鼓勵等;至於香港員工,因多是專業人士,則要尊重他們的專業貢獻。有人認為葉劍波的管理太人性化,他不同意。他認為,別人有不少管理經驗的確值得借鑒,但我們更要有一套從實際出發的管理辦法。確切說原則性與人性化二者兼顧比較好。比如春節期間,即使有很多訂單要趕著出口,但員工要回家過年。這種情況下,最好是幫員工訂好車票,生產先放一放。

  提及葉劍波,不少人最津津樂道的是他背後的女人--息影藝人傅明憲。她是著名電影藝術家石慧的女兒,對公益事業也像父母和丈夫一樣熱心,在青年協會、學校、保護動物團體和慈善機構等擔任很多工作。這幾年,葉劍波夫婦用於社會公益事業的捐助,每年都在一千萬港元左右。

  熱愛遊歷的葉劍波,足跡遍及神州大地和歐美。但論到家,他始終認定香港是自己的落地生根之處,日後即使退休也會留在香港。他認為,香港是世界上最特別的地方,擁有無比的生機和活力,令人著迷。是香港獨有的社會文化,讓他能從一名寂寂無名的內地工人,孤身來港後搖身成為億萬富豪。他具傳奇色彩的奮鬥經歷再次印證了香港的可愛之處--無論什麼出身的人,只要有過人之處,必可在這裡獲得平等向上發展的機會。

  曾智雄―智慧勇敢親力親為

  曾智雄:香港青年聯會主席

  27、曾智雄――智慧勇敢親力親為

  2003年12月9日,國際馳名品牌金利來在廣東梅州市雁南飛茶莊舉行創業35周年慶祝晚宴。金利來事業的開創者、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曾憲梓博士在致辭時,先是與大家講笑話,說自己生得黑,因此一直想找個白皮膚的老婆,結果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最終找到了,而且還為他生了三個英俊的兒子,就是智謀、智雄、智明。他逐一點評三個兒子:我已經把金利來的全面管理交給了老三智明;大兒子智謀對技術有興趣,是公司的電腦顧問;二兒子智雄,做事十分勇敢,他去年告訴我,爸爸,我自己干。我說,好,有志氣!我希望他能成就一番事業。

  曾智雄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他創立的中國世貿集團已經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為中國內地和國際市場的投資貿易當紅娘。不僅如此,他繼承了父親對社會事務的責任感,在2005年5月出任香港青年聯會主席。

  曾智雄笑言,香港是一個商業社會,年輕人最大的希望是賺到錢、開靚車、享受生活,這是所有年輕人的想法,當然包括自己在內。最初完全沒有想到會參與社會工作,但隨著自己的成長和對內地認識的加深,深感祖國的強大對香港發展的重要性,於是希望能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幫助年輕人認識祖國,擴闊視野。

  他回憶說,上個世紀80年代初開始跟隨父親返內地工作時,內地剛剛改革開放,很多設施都很落後,但經過這20多年的發展,所取得的成績真是翻天覆地。正因為有這麼多年的內地工作經驗,體會到國家強大對香港及世界的影響,才促使自己全情投入青年聯會的工作;此外,父親對國家的無私奉獻,對國家的情懷及正義感,對自己也有深遠的影響。父親做事均以國家的利益為大前提,例如在港英時代,向彭定康開火,這是其他商人絕對不會做的,因為這會影響自身的利益。但父親基於自己的良知,站出來旗幟鮮明地批評彭定康的三違反政改方案。父親的身教,對我的影響很大。

  興趣廣泛的曾智雄現時最喜歡打高爾夫球。他笑著說,自小喜歡一些劇烈的運動,如小學開始便參加擊劍、冰上曲棍球等項目。原來曾智雄求學時代就是一名運動健將,18歲時就考取了花劍的國際教練牌照,並代表學校參加校際的花劍比賽,獲得校際冠軍。其後他更成為香港隊代表,準備到台北參加國際比賽,可惜因未獲入台簽證,最終未能成行。他的朋友曾因此取笑說,台灣埋沒了一個花劍世界冠軍人才。

  曾智雄是香港標準的富豪第二代。不了解他的人,往往會被其冷峻的外表所欺騙,以為他是一位高傲的人。但接觸多了,就會發現他其實很健談、直率和隨和。香港青年聯會的工作人員說,在他身上看不到某些富家子弟經常表現出來的那種優越感或傲氣。他做事喜歡親力親為,不論是事業上還是社會服務的工作上,均是全情投入。

  李君豪―輝煌求學奮鬥人生

  李君豪:香港證券商協會副主席

  28、李君豪――輝煌求學奮鬥人生

  他是典型的香港富豪第二代,但他卻比許多同齡人更辛苦。

  他14歲就在學校炒股票,開糖果鋪,掙錢貼補自己的費用,如今成為香港證券商協會副主席。他學成之後沒有生活在父親的庇蔭下,而是選擇了艱辛的打工路,如今在53年歷史的東泰集團擔任董事總經理。他就是李君豪,曾連任兩屆全國政協常委的香港知名實業家李東海之子。

  李君豪有著輝煌的求學記錄:

  1978年,他畢業於美國南加州大學會計及財務學系,獲頒該年度最優秀學生獎,其名字被刻在學校的入口處,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1981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經濟及政治學院,獲碩士學位。

  學成回到香港,他完全可以像許多世家子弟一樣,在自己的家族公司里謀一份容易做的差事。但是,他對自己的人生另有設計,他要自己到外面去闖一片天地。幾個月後,他進入世界知名的大財團香港上海滙豐銀行,跟所有普通的打工者一樣,完全靠自己努力打拚。憑著深厚的專業知識、踏實的工作表現和良好的人際關係,他很快在人才如林的滙豐銀行里脫穎而出。10年里,他先後擔任加拿大上海滙豐銀行私人業務部門經理、英屬哥倫比亞財務公司董事總經理及執行主任,直至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海外銀行業務中心經理。

  雖然很辛苦,但我接觸到不同的業務和管理層次,學到現代企業架構下的管治和大公無私的文化,眼界很開闊。李君豪十分懷念這段奮鬥歷程。更重要的是,他以自己的努力和業績向人表明:他雖然含著金湯匙出生,但不靠父輩的蔭護也可以有一番作為。

  1990年,正當李君豪在滙豐的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他放棄了那裡的高薪厚祿,出任東泰集團董事總經理。在這家歷史悠久的家族企業里,充滿活力和現代理念的李君豪與經驗豐富的父親並肩作戰,企業如虎添翼。如今的東泰集團,已經發展成為多元化集團,業務包括為客戶提供股票和期貨投資專業服務、資產管理服務、融資、對上市和私人公司進行策略性投資服務等,香港、內地、北美和歐洲的貿易、投資及地產業務等也不斷發展。

  在李君豪看來,一個人是不是成功,不在於擁有多少錢,也不在於擔任什麼職務,而在於你幫了多少人。為社會和他人活著,是他的最高人生理想。

  李君豪積極推動香港文化藝術之餘,熱心社會公益。不完全統計,1993年至2003年,他曾引進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等地的藝術作品如油畫、雕塑到香港,籌辦慈善拍賣晚會籌謀善款近200萬港元,受益的慈善團體有兒童癌病基金、香港防癆心臟及胸病協會以及內地的希望小學等。

  2004年底南亞海嘯災難後,李君豪和父親先後捐出60萬港元,用於向南亞災民和香港受影響家庭提供緊急援助。平時,李君豪無論工作多忙,都盡量抽出時間參與公益和社團的活動。他說:你每幫一個人,就等於賺了一個硬幣,一生儲存下來就是一筆財富。


推薦閱讀:

維多利亞十字勳章
我的港奧之旅(六)維多利亞港 【衚衕口】
香港維多利亞港
【香港維多利亞港】
香港:世界上最特殊的海港—維多利亞港

TAG:維多利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