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斷煩惱生菩提

(2014-12-22 12:47:17)標籤:純印佛法心法心印學佛分類:犟牛居士談學佛斷煩惱生菩提犟牛老居士主講依據影音資料整理二〇〇六年遼寧岫岩雙泉寺諸位師父、諸位同修:今天遠道來的同修很多,要求我和大家結結緣,今天我所供養給大家的、與同修共同探討的內容叫「斷煩惱生菩提」。上一批同修來這裡朝拜純印老人舍利的時候,給我留下一張條子,讓我講一講中國最古老的僧、道、儒三家理念上的區別。今天正好有這個機緣,我就先把這個問題和大家共同探討一下。我除了念佛以外,對道家和儒家的情況基本不太熟悉,只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聽純印老人給我簡要地介紹過它們三方面的不同點。中國的教育以儒家為主,僧、道、儒三家最盛行的時候應該是隋唐時代,那時候稱這三家叫「三教鼎立」。當時僧、道、儒三家各自都突出自己的教法和教義,儒家所宣揚的是敬天法祖、博施濟眾、內聖外王、以經治世、以經致用。以後人們把儒學與陰陽的顯威之學進一步結合,把王權和神權結合在一起,這就形成了具有唐代特點的經學。道教,李唐王朝李世民非常注重道教,他說他是奉天承運而來的道家鼻祖的子孫。他姓李,創立道教的老子也姓李,叫李耳,字聃,所以李世民就以道家之統為標榜,對儒家和佛門有敵對,以民族宗教的旗幟抗衡儒釋,同時綜合了南北不同的師承與流派,發展了符籙的天師道。這個天師就是張天師,他的名諱叫張道陵,與丹鼎系的鐘呂一派。鍾就是鍾離,八仙中的鐘離和呂洞賓,就是煉丹(內丹),道家以煉內丹、外丹來宣揚性命雙修。我聽純印老人在講這個問題的時候說,有許多人在煉丹時,因為丹爐破裂和爆炸傷了不少人,也有的人煉丹自己不會服用,所以吃了以後葯死很多人。什麼原因?現在我才知道,這個丹就是汞(水銀),煉丹就是煉這個東西。煉不好這個東西會爆炸,弄不好人服了以後是要葯死人的。他主張只要功行圓滿,人定勝天,無為而治,這就形成了鍾呂一派特有的道教內丹的體系,這是以後發展的。佛教建立起南北統一的各個宗派,依經的宣教,宣揚六度萬行,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世出世間法都離不開這六方面。佛教主張普度眾生、仁王護國、正法治世,這樣的主張就使我們中國有儒家傳統特色的民族臻於成熟。僧道儒三家都講內行外化,這是它們的共同點。什麼叫內行?就是自身和自心的修養,即佛門所講的保養聖胎。什麼叫外化?就是外在的教化作用。內行是自利,外化是利他,在利他的同時就是自利。雖然佛門這樣主張,但是儒家和道家各自又有不同的內涵,在修行的方法上都有不同的內容。儒家講內聖外王,道家講功行圓滿,佛家講悲智雙運、事理圓融。如果從內在的修養來看,儒家講修身,道家講煉丹,佛家講禪定,這是從內在的修養、內在的修為和方法上而論的;那麼外在的教化:儒家講治世,道家講濟世,佛家講救世。一直延續到宋代,宋代有的人把這三家歸納出這麼幾句話——以佛修心、以道養身、以儒治世。這樣的說法就比較圓融,可見得這三家是離不開的。佛教傳到中國以後,為什麼能得到歷代王朝的重用?就因為它和儒家沒有兩樣,所主張的基本相似。到宋朝以後,對這個觀念又有了新的發展,儒家講存心養性,道家講修心煉性,佛家講明心見性,這是從發展情況來看;對死亡也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儒家講養生安死,該生的時候我要養生,該死的時候我要樂樂呵呵的死,安死,沒有痛苦的死。其實我們佛門這點能做到,儒家不見得能做到。可能最近這兩、三天之內,我們又要往生一位,她的名字叫張淑清,今年六十八歲。她的兒子是個醫生,內科主任。這位老人家是肺癌轉移成淋巴癌,她沒來寺院念佛的時候,在家打杜冷丁,一針接著一針。到這兒以後沒有痛苦感,就覺著內里發燒,這就是把疼痛變成發燒了,沒有痛苦,不需要打杜冷丁。按她兒子的經驗看,這位老人家應該是活不到一個月,結果在我們這住快到一年了,沒有痛苦,而且念佛念得非常精進。昨天我們和師父去看她,她還很精神。雖然十天沒吃東西,只是稍稍喝一點兒水,但是力氣還是蠻足的,上廁所還都到外邊去,這老人家很剛強。我問她:「有沒有什麼疼痛?」她晃晃腦袋說:「沒有,我一點兒也不疼痛!」我們就說:「你老實念佛吧!」這就是佛法不可思議處,將痛苦轉變成內里稍稍有點兒發脹、發熱,看來也就是三、兩天的事情了,我們寺院又要送走一尊佛、一個往生者。這位老人對這方面看得很明了,她說:「人就是這樣,一口氣不來就成來世了,這個東西早晚也得扔掉……」早扔比晚扔強,因為早扔有好多居士在身旁……我們佛門就不怕死,這就是儒家講的養生安死。道家講長生不死,說這個身體不死;佛家講了脫生死,都有不同的觀點。不過要從理性來看都對,因為真正修到一定境界的時候真沒有死,真不是死;正像老法師所說的:「修行人沒有病、沒有死!」真不是死,是活著走,真是活著走,往生的時候比活著的時候面相還好。另外僧、道、儒三家在修行的方法上也各有所長:儒家講氣功,就是養氣,通過氣的調節來保養聖胎;道家講丹功,煉丹;佛家講禪定,也叫定功。什麼叫禪定?外不著相叫禪,內不動心叫定,就是心別隨外境轉就叫禪定。我們還可以再細分析一下,從外在的作用上看:儒家講世界大同,道家講天下一家,佛家講人間凈土,三家的說法不一樣,但內涵一致。正因為這樣,所以多元文化三教合一,不僅是學術思想,也是新文化組合的必然。如果按佛門的語言來講叫三教不二。因為說三教合一還有個一,有一就有二,好像又偏離到一邊去了,那麼我們用佛家的術語講就是三教不二,其實是一個意思。這樣就將儒家的綜合性、協調性,道家的沖虛性、攝取性,佛家的簡易性、圓融性、圓滿性統統結合起來,成為一個圓融的個性。尊重每個不同學派和宗教的共性的文化體系,在國外和在國內有好多人稱這個體系叫「遠東文化圈」,這個是很有道理的。所謂「圈」就是都在一體裡面,這個圈子還代表無盡無起的意思。你看一個圈,拿這個念珠來說,你要是讓它轉轉,哪個是起點、哪個是終點?沒有,找不到起也找不到終。什麼找不到起找不到終呢?心性,就是佛給我們指出來的永恆存在、永遠不變、在佛不增、在凡不減的這個佛性,就是我們所說的真如本體這個心,就是真正的「我」,它是不生不滅的。釋迦牟尼佛降世的時候,同修都知道這個故事,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好多人對這個問題都解釋偏差了。我剛入佛門的時候,曾經聽到一位師父講法,他講:「『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只有釋迦牟尼佛是老大,別的都是老二、老三……」當時我就覺得這種講法好像不太合乎自然,佛把自己稱老大,不太像話呀!以後才悟出這個道理,佛並不是說自己是老大,「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哪個「我」?不生不滅的「我」,它是老大,它沒有起也沒有止、沒有生也沒有滅,就指佛性和佛心、真如本體而說的,並不是說佛一降世:「我是老大!」那像話嗎?所以這句話有好多人都誤解。佛講的這個就是我們的眾生都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就是如來的性。這樣解釋,恐怕同修都能接受吧?所以好多事情不能依文解義,那樣解就變成了個人的錯解如來真實義。當前我們中國有識之士都倡導學《弟子規》、《十善業道經》,這是很明智的。治國安邦,教學為先,應該從基礎入手培養性德。我們現在不講倫理道德了,這是最大的失誤。從「五四運動」以後,就把我們的老祖宗給推翻了,把祖宗牌都扔掉、劈掉、燒掉,沒有老祖宗了,結果造成了現在這樣,沒有孝道,也沒有倫理道德。文化大革命砸爛孔家廟,結果我們這邊砸爛了,我們的老祖宗卻被人家外國引去供起來了,日本、新加坡、英國好多國家都用儒家孔孟之道來治學治國,我們現在都引外資,我看引來引去,最後把老祖宗還得再從國外引回來。這不是笑話嗎?現在真是這樣。你看現在哪有倫理道德了?老的不像老的,小的不像小的……外國有個報紙評論我們,說中國男的都補腎,都搞開放;女的都補臉,都搞活,怎麼苗條,怎麼修面……就搞這些東西,大塊兒的時間不用在正地方,這樣社會秩序還有個好嗎?為啥呢?不講道德,這是「五四運動」帶來的一個災禍。儒、釋、道三家,如果從本體論來看,它們也是一致的。孔子說:「予欲無言!」少說話,免得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身語意三方面最難對治的就是這個語,鼻子底下這一橫你要看不住,你是白修了、白作善了。這個東西是禍字根苗,話一出口就成定業,就造業了。所以佛門講:「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這個嘴可不要像破車似的,沒事老嘞嘞,這叫造口業。口業是最難守的,也是修行人必須注重的。你不注重這個,你看《地獄變相圖》說得很清楚、看得也很清楚:拔舌地獄,那時候想收口已經晚了,非常恐怖。這就是儒家孔子所說的:「予欲無言,天何言哉?」也就是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是永恆的,不是真實的;釋迦牟尼佛怎麼說的呢?他說「我一法未說」、「不可以音聲求我」,這是佛說的話。這三家說法不同而其義是一。另外我們還可以從儒、釋、道三家內在的修養來看:儒家講修身來做人,身體力行,做一個真正的、潔凈的、沒有惡習的好人;順便我再解釋一個問題,有的同修問我:「我入佛門以後,酒可以不喝,肉都可以不吃,但就這個煙戒不了。佛門裡戒殺盜淫妄酒,沒有煙哪!」其實這個煙,釋迦牟尼佛雖然在經典里沒有講到,但它屬於不良嗜好,染污你的心神。不良的嗜好對佛門弟子來講,怎麼能讓它永存呢?我們修的是清凈無為的心性,這個不良的嗜好老存在你的生活當中,不染污你的心嗎?道家講修行度人;佛家講無我為人。佛菩薩「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是不是無我為人?我們還可以細分析一下,儒、釋、道三家外在的作用:儒家講治世,道家講濟世,佛家講救世,它們的本質是不二的,沒有兩樣兒;雖然內容不同是二,這三個都可以自行獨立,但它的理念是一,不管治世也好,濟世、救世也罷,這三方面都是為了做人、度人、為人,這就叫二而不二、不二而二,這就是三家的最大特點和特徵。一個真正徹悟的人,他的意識可攝含整個宇宙都是自己。不知道同修相信不,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個小宇宙,宇宙是以地、水、火、風為主的,我們的身體不也是地、水、火、風嗎?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了,我們觀察事物、觀察人生、觀察宇宙的諸多紛紜變化的萬象,就像觀察自己的手掌一樣。因為佛的根本法你明白了,就這樣的明細、這樣的清楚。為什麼這樣講?因為我們的心、眾生的心、佛心是一不是二,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既然都是心所現、識所變的,那麼我們每一個眾生不都是宇宙精神的體現嗎?我越講越深,同修要啟悟!當今在我們佛門裡面,不明這些道理的人太多太多了,明白這個道理或能聽到這個道理的恐怕只有千萬分之一。沒人講,正像佛在《無量壽經》里有那句話,對眾生這些錯誤的見解,佛說「殊無怪也」,為什麼不見怪?沒人講啊——「無有語者」,所以說你怪誰?真正的佛法就是修心之法。我們不知道修自己的心,到外面去找佛找法,這怎麼能行?這怎麼能修出去呢?和自心毫無關聯的事情,我們做得很多,唯獨不看住自己的心。在佛門裡面,這樣的糟粕和弊病,我們都司空見慣了,確確實實是不少,所以形成了消極逃世,迷信、愚昧、腐朽、落後的東西充塞於佛法和佛門之內,這是需要我們每一個佛子要認真對待的,但佛教的根本核心是精華的、愛國的、愛社會的。佛法和佛教主要教育的對象是什麼?按我的觀點來看,主要教育對象是人。但現在可不是了,因為它變成宗教了,最近這五百年確實變成宗教了,和人打交道的機會少了,和鬼神打交道的機會多了。你看哪個寺廟不跟鬼神打交道?它確確實實是屬於宗教了。雖然是宗教,但是我們應該分清,它和一般的神教還是不相同的。不相同的點在什麼地方?它不但讓你信,主要方面是讓你修,這一點不一樣。你信主也好、信仙也好、信神也好,都建立在一個「信」字上,但佛門主要的落腳點在「修」。你光信沒有用,說一丈不如行一尺,這個行就是修、就是做、就是兌現、就是按照佛的教誨去體證。這樣說起來我們就明白了,佛教是一種對人的教育,讓你去體證。那動物你讓它去體證,它能體證得了嗎?讓它去落實能行嗎?所以佛教主要是對人的教育。古時候寺院里主要搞三件事:第一是翻譯經典,第二是講解經典,第三是組織修持。是不是對人的?但現在沒有了,現在各個寺院不用說組織修持,就是組織老老實實念佛的都很少,講經講法的人更少了,都引導你和鬼神打交道,還陰陽債、扎替身……搞這個東西!既然佛法是教人的,它主要的教學內容是什麼呢?三個字:戒定慧,戒學、定學和慧學。我們和佛的關係已經非常明確,不是主人和僕人的關係,我們是平等關係。佛,我們稱他為天人師、導師、本師,既然稱他是老師,那我們就是老師所教導的學生。學生和老師是沒有區別的、是等同的,也可以說按照他的教誨將來我們都能成為老師。除了我們佛門以外,有沒有一個其他的宗教讓你也成為最高最聖的那個主呢?只有佛門,眾生和佛是平等的。所以佛教的宗旨是教育眾生成為一個完美無缺的人,這就是佛所講的「人成佛則成」。哪一尊佛不是由人而成就的?我們現在得了人身,如果再不珍惜這個人身,還造這樣那樣的業,你能成就嗎?這就是佛所說的「可憐憫者」。一般的身業和意業還都能勉強維持,這個口業了不得,撥弄是非、搞兩舌、搞惡口,這都是非常嚴重的罪。要想做一個真正的人,那就得按佛所教誨的、所示現的去做。佛沒有惡口、沒有兩舌、沒有綺語,他所說的絕對是隱惡揚善的,這就是古人稱的:「世間好話佛說盡!」凈說好話,你再選不出來更好的話超過佛說的,世間的一切微妙的善語都是出自佛口,一切善良的知識和德性、技能,無不統攝於佛的教育範圍內。佛的教育內容戒定慧,但它又不礙本著自己圓滿覺悟的內容,適應眾生的根基來教育大家,這叫應機施教。你的根性不同,他就根據我們的根性給我們指出修行的辦法,來引導我們修學。修學的目的還是一個——同登覺路、同登覺岸、同登覺悟之境。所以佛教是什麼?這十幾年我體會,像順口溜似的,佛教是「先覺覺後覺」的學問,你看對不對?先覺,誰先覺了?佛菩薩先覺,覺悟宇宙人生的道理;但是他覺悟了他不保留,「先覺覺後覺」,再用我這個先覺來覺悟沒覺悟的這些人。這十幾年,尤其我在閉關三年以後,我就覺得原來這大覺悟的人他住世是來度我們,讓我們也覺悟,這不就是「先覺覺後覺」嗎?我們這些人終究是要覺悟的,因為你終究是要成佛的嘛,你成佛還不是覺悟嗎?所以佛教是讓我們眾生成為最圓滿的完人這樣的教育,所以它針對的對象就是人。我們學佛的人,其實就是向佛學習,學佛的慈悲、學佛的平等、學佛愛護一切眾生,給眾生指出離苦得樂的方向和修為的方法,這就叫舍妄歸真、轉染成凈,他是給我們這樣的利益。實際佛給我們什麼了?什麼也沒給。你能不能成就不在於佛菩薩,因為你本來就有,正像有的菩薩所說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覺本有」,本來就覺悟的佛性我們本來就有,不是他給我們的;「不覺本無」,我們貪嗔痴慢疑、邪知邪見等這些東西本來就沒有,清凈心裡怎麼能有這些東西?既然沒有就能把它去掉,本來就有的你就去不掉、你就丟不掉。現在我們不知道自己本覺的如來性,到處找佛找法,就不往自己內心裡聯繫,仰仗佛菩薩來接引。我和同修講,我是純印老人生的,但是如果我不修行,她老人家管不著我,我要往地獄裡鑽,她老人家也拽不回來。因為誰修誰得,公修公得,婆修婆得,自修自得,不修不得,就是這個道理。佛菩薩給我們什麼呢?他就給我們指出一個方向,他什麼也沒給,都是我們自己本來就有的。所以佛的慈悲是平等的,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佛的心腸。我們同修如果能做到這樣,那你就是佛,當下即如來,當下就是阿彌陀佛。我們現在就需要化性,我們現在的心量太小了。過去老人講:「宰相肚內能撐船」,我們不用說撐船,就是連螞蟻都爬不過去,這怎麼能修出去?一點兒小事就念念不忘,什麼原因?嫉妒、懊惱,這不叫修行。我在沒進入佛門之前就犯這個毛病,專門看別人的過失、缺點和毛病,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比別人都聰明,自己耍小聰明讓別人去鑽,自己認為自己很高明,實際最後欺騙的是自己,因為因果不空。佛對每個眾生猶如一子,對所有的眾生都看作是自己的兒子,而且一子,都是自己的這一個兒子,沒有分別。你看佛的十大弟子都是第一:神通第一、天眼第一、多聞第一、苦行第一……都第一就平等,如果來個第二,那就麻煩,第二就不服氣:我和第一沒啥兩樣,為什麼我要第二?平等創世啊!我們身體各個器官也是平等的,你要有二的分別,有二就不平等了,你非得病不可。所以佛法裡面的大智慧是最真實不過的知識,大慈悲是最圓滿的道德,所以佛教確確實實是覺化完人的教育,是自覺覺他的教育,不但教育自己也教育他人。我們一個修行人光在經典上學一點兒知識,不知道改變心念,以這點兒知識來維持生活,滿足物慾的享受,無關身心的凈化,這樣的教育就不稱為教育,經典對你沒起作用。在佛門裡面法施是最有意義的,傳播佛法,讓人斷惡修善,讓人續自己的慧命,不要再搞輪迴,要衝出三界,這樣就屬於世出世間的教化。佛門的施予是沒有條件的,不但不應該為自身的名聞利養著想,也不應該為教團的擴張著想,各個寺院和道場不要為自己的道場、為自己的寺院著想,這都不對,要為佛的正法、續眾生的慧命著想,為了利益人類而發心勇進的做法,這才是佛教的教育和佛教教育者的精神。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如何斷煩惱生菩提。菩提心是覺悟的心,煩惱是迷惑人所具有的。你沒有煩惱了,你的菩提心才能真正生起來。煩惱的根源是什麼?曾經有個典故說得很清楚,煩惱的根源就是八風,就是八方面。我們同修都知道佛門有個公案,宋朝的大學士蘇東坡,有一個最要好、最親密的同修佛印禪師,這是位開悟的老和尚,他是宋朝一位很了不得的出家師。蘇東坡喜歡打坐,一天,他在打坐的時候出了一首偈子:「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這個境界很高。八風是什麼?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我們的煩惱就是由八風而來的。我一說煩惱,同修說煩惱就是憂愁,其實不然,歡喜也叫煩惱,因為清凈心裡沒有歡喜。像我們都要往生極樂世界,我曾經就出現過這樣的笑話,一聽說極樂,就認為極樂哈哈笑,那就麻煩了,那就不叫凈土了。那時我還沒入佛門,不懂佛法,純印老人在夢中囑咐我,讓我給她出小冊子。在她的加持下我寫出個小冊子,但有幾句話我都給改錯了。其中有個「生極樂」,這人死了還極樂,極樂是蹦高跳啊:可死了,太好啦……哪有死人有這樣表現的?我一想這得改,那麼生哪去呢?人們都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生極樂」我改「生天」;那裡面還有一個「比丘尼」,我也不知道這比丘尼是什麼,我說這比丘尼不是罵人嗎?這和河裡亂鑽的那玩意兒不是諧音嗎?這是罵人話,哪能叫比丘尼!我給改了,改個「女道士」。結果惹麻煩了,人們看完都反映:「到底你讓我們學她什麼?是生天還是生極樂?」那時我才知道我給改錯了,真有個極樂,比丘尼也真有,二僧師父我們都稱比丘尼,讓我這一改還整得不倫不類。我記著那時候不叫懺悔,我就悔過吧!我說:「這是我錯了,老太太你別怪我,因為我不懂,是我錯了,我再給你印幾本吧!」最早出的書,書名叫「心中有佛成正果」,這標題我也差點兒給改了,我說什麼心中有佛,佛哪還能跑心裡去了,那不成鬼神鑽心裡去了嗎?差點兒給改了,那時愚痴呀!那時候我還沒入佛門就講佛法,以後我知道了入不思惟境界,因為老人在夢中告訴我:「入不思惟境界講法為真法。」一有思惟就不是佛法了。現在才真正明白真是不思惟,因為佛法是斷四相:言說相,說出來就不是佛法了;文字相;心緣相,起心動念是心緣相;名字相,就是名詞。有這些就不是真正的佛法。我沒入佛門還不會念阿彌陀佛,但我會照字念:「南無(nán wú)阿彌陀佛!」到哪兒講法都是:「南無(nán wú)阿彌陀佛……」大伙兒「哄哄」笑,我說:「你們笑什麼?我根本就沒念錯呀!」我就開始講法。他們一聽,這個人雖然不會念這聲佛號,但講的法確確實實是佛法。因為老人告訴入不思惟境界,我往那兒一站,什麼也別想,把心凈下來就開始講。所以我沒入佛門已經講了一年佛法,我是經過這麼一個階段。蘇東坡認為自己這首偈子作得非常好,於是寫好,打發書童過江,給佛印禪師看一看。他心想,佛印禪師肯定讚揚我,我這修為又拔了一個高的層次。結果佛印禪師看了以後,什麼也沒說,提筆在信的背面寫了四個字,遞給書童。書童拿信回來,蘇東坡非常高興:這肯定是讚揚我!結果將信翻過來一看,上面寫著「放屁、放屁」四個字,勃然大怒:這個老和尚,你不讚揚我就算了,還誹謗我、侮辱我,我這麼高的境界你竟然說是放屁!他一怒之下坐船過江找佛印禪師去了。不想,吃了閉門羹,老和尚把門掩上了,門上貼著一副對聯:「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說這八風吹都吹不動你,但是放個屁就把你崩來了。蘇東坡看了以後就傻眼了,還是被八風動了。所以這斷煩惱你說難不難吧?我們遇到一些境界,同修你能不能不動?在這八方面你要能不動心,你就是如來。我們人為什麼會有煩惱?這些煩惱又是怎麼產生的呢?這個問題經常困擾著我們每一個塵世中生活的、尤其是佛門裡面想修行的人,搞不清楚啊!這一點,世尊在說法的時候曾經對眾生無明煩惱的根源給予了深刻的剖析,佛是這樣講的,眾生的煩惱主要是由於「六根不凈」而產生的。你看佛這個結論下得對不對?六根不凈,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這六根,眼睛見色就搞分別,耳聽到聲音也搞分別,好的就歡喜,壞的就懊惱……六根不凈,所以佛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煩惱的根源。為什麼六根不凈?它的根源又是什麼?為什麼它應該清凈卻又不清凈呢?這六根是由五蘊所構成的,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方面的;受想行識是心裡狀態的起用、精神方面的運用。一個是物質的,一個是精神的。我以前搞哲學搞了好幾十年,就爭論物質第一性還是精神第一性的問題,現在進佛門以後才明白,物質、精神是一個性,它倆是一不是二。一旦分開,離開了這面,那面就不存在;光有物質沒有精神,這物質也不存在。比如一塊手錶,看來是物質的,但是在製造手錶是不是精神的作用?你想製造這塊表,這個表形、錶盤、錶針、零件……這不都是精神和思惟的作用嗎?每一件物體,哪一個不是精神的作用?自從入了佛門後才恍然大悟,過去是亂爭啊!以後我曾經謾罵自己,我說我所爭論那個純粹是「狗打架」,我也參與爭論了,毫無意義,到佛門裡才真正明白!五蘊就是精神和物質的總和,這五蘊又都是假合而成的,是虛幻不真實的。它有生滅,它是無常的。我們錯就錯在此地,把這個假合的東西當作真實、當作不變。就拿我們的身體來說,都認為這個色身是「我」,身體是四大構成的,這個物體是精神和物質結合成的,都拿它當自己,而丟掉了真我真身,這就是視虛幻為真實,純粹是本末倒置,就這個觀點在我們佛門裡有幾個人明白?明白這個不是「我」!有一次我給一位農村的信佛人講這個問題,當時他就起來瞪眼睛:「這個不是『我』?這個不是『我』是你呀?」「我姓張你姓劉,不是『我』,你跟著我姓張啊?」跟他講不清楚,劣根性,不知道佛法的根本。這就是視虛幻為真實,本末倒置,心隨境轉,心隨外面的環境——物質環境和人事環境而動了,看不到事物的真實相,因而產生了許許多多的煩惱。這些紛紜變化的數不清的煩惱,佛把它歸結為「貪、嗔、痴、慢、疑、不正見」六方面,這六方面無不包含著所有煩惱的起源。貪:貪就是貪愛、貪戀、貪著。對什麼貪愛、貪戀、貪著?對六塵的境界,對色聲味觸法過分的追求,或者對自己的財物和自己所學得的理法吝嗇不舍。我們舍法為第一性。你如果不會講佛法,你可以告訴他拿念珠怎麼念佛。如果他問:「你這是幹什麼?」「我這是念佛呀!」他一聽念佛,對「佛」字喜歡,你就可以跟他結緣。有的一聽你念佛,那嘴一撇、眼睛一瞪、腦瓜一扭,你就別搭理他,也別拽著他說:「我給你講講,念佛好……」那是造業去了,你不要管這樣的人,因為他沒有緣,大多數人沒有佛緣,人人都有個佛,但是他沒有緣,沒有這個成熟的條件,那你就不用管他,何時緣成熟了再說吧!什麼時候成熟?無量劫他也成熟不了。如果他主動向你學了,你告訴他念佛的好處,念佛最低起碼可以健康長壽,哪有不願意健康長壽的?還有念佛的好處求啥來啥呀!他一聽,求啥來啥,我要發財!你得告訴他:「你先別想發財,你得先舍!」他敢不敢舍?北京有一個佛友,做醋的老闆。我勸他要舍,他當時給佛門舍了一千塊錢,回去不幾天就給我打電話:「我這一千塊錢什麼時候能回來,不是舍一得萬報嗎?這都好幾天了,我等這一千塊錢它也沒來呀?」我說:「永遠也不能來了!」因為求不得、求不得,你雖然舍了,舍了也不會來了,因為你貪求,求是貪心,佛要讓你貪心的話,那他就不是佛菩薩了,他可能是波旬,讓你六道輪轉,讓你進鬼道。佛菩薩能讓你進鬼道嗎?所以貪就是不肯施惠與別人,只為私慾而損害別人的利益,因而生諸多貪求的煩惱。貪是煩惱,三毒之一。嗔:嗔就是嗔恚,就是發脾氣、發火、嗔怒、嗔恨,對不順心的這些事情,不能以大人之量包容,而生憤怒之心,甚至採用暴力的行為。這就是佛經所說的「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一念壓不住火,這些煩惱就會一股腦兒地隨著你這一念嗔心全湧出來。佛門講積功累德,積功累德很難做到,這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積功就是累積善念,一點兒小事,一點點兒往上壘,很不容易壘成。就如同我們壘牆似的,剛砌一米多高,一頓火上來了,結果幾腳就踢倒了;踢倒以後還得修,再重新壘吧,壘到一定時候你還把它破壞掉……永遠修不出去。嗔恚的後面有個精進,忍辱不就是不嗔恚嗎?你不能忍辱能精進嗎?我給你下一個結論,這樣的人絕對不能往生,因為他所造的是地獄的因,別看他日常做了多少善事,沒有用,絕對是地獄因,非常可怕。純印老人告訴我,從小就教我要化性,那時候我不知道什麼叫化性,現在明白了,以前我脾氣非常不好,結果老人她在生前沒度了我,走後才把我度進佛門。我的二哥原先脾氣也不好,但他肯聽話。老人給他三句話,老在他心裡轉:「常吃素,不發怒,勤散布。」以後不知他是悟出來了還是什麼原因,他的脾氣一點兒都沒有了。這三句話是老人修行的座右銘,報紙也登載過老人的長壽秘方,現在我才真正明白。「勤散布」,我二哥對這個不理解,以為就是各處走,實際是錯解如來義,「勤散布」是告訴你勤布施,散布是布施的意思。痴:痴是愚痴,迷惑、迷昧。貪、嗔、痴在佛門叫三毒,這三毒,哪個毒毒得最重?有好多同修說「貪」這個毒是最重的,實際是「痴」這個毒重。你要不愚痴的話,明理,你就會把世出世間法都能放下,你就不貪了,都是假的東西,貪也得不著;你要不愚痴,把自己這個色身你也看明白了,罵誰呢?沒罵「我」,因為這個「我」是清凈無為的;你所罵的也只不過是我這個色身,我不會發火。人們說:要有臉面,挫傷我的自尊心了……你的自尊心在哪裡?這個心你都沒找到,還什麼自尊心,都不知道這個心在哪裡!達摩祖師在傳法的時候,二祖慧可,就是智慧可以了,差不多了叫慧可。他說:「我心不安!」達摩祖師說:「將心拿來,我與汝安!」你把心拿來,我給你安。慧可一想,了不可得:「覓心不可得!」找不著我這個心。達摩祖師說:「我與汝安竟!」這心我已給你安上了。我們現在人不知道自己本體是佛,這怎麼能行呢?把色相的東西當作「我」,這就叫愚痴。為這個色相的東西而貪求,最後你還不都得放下嗎?你這個身體不也得放下嗎?像張淑清老居士,這不眼瞅要放下了嗎?不放下你也得放下,因為死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它沒有偏私,絕對平等。由此可見,「痴」是三毒的根本。不去掉痴迷,就可能做出不道德的事情。世間人一天天花天酒地,有許許多多人有了錢以後,就想歪道兒了,所作所為那些事都是不道德的。五六十歲、六七十歲的糟老頭子還領一個二十多歲的女孩子,那像話嗎?他的孫女都比她大,不道德,要不怎麼要講倫理道德呢?應該以德治人心,人心不治國難安,治國治社會先得治心,這就是教育為本。慢:慢就是傲慢,就是做了利國、利民的一點點小事,就自高自大,孤傲,瞧不起別人。對那些比自己強的人,在修行上稍有新的境界的人,或者不如自己的人,以及和自己差不多的人,表現出輕視的態度,這都叫傲慢。不能與別人和睦相處,我行我素、孤寂(孤獨寂寞),這樣人的表現無不是孤獨寂寞。什麼原因?傲慢,不與別人和群,這樣的心不平等,不能成就啊!你看哪一尊佛菩薩像的眼睛向上看?沒有吧!我在沒入佛門之前,對我的上司從來就是抗上,別人都一致這樣認為,給我作的總結就是說我抗上。我瞧不起他們,就是傲慢,結果傲慢把我坑了,我就願意自己一個人待著,在宿舍里也是。我的房間如果安排一個人還能和睦相處;安排三個人勉強算可以;安排四個人我就不行了,我這心裡就不痛快,孤寂,煩哪!晚上同屋的人把襪子扔到桌子上,我就得拿張紙墊著手把它扔得遠遠的。襪子的主人進屋一看:「我這襪子怎麼跑地上去了?」「風吹的,你找風去吧!」下回他就不敢再往桌上放了。孤寂、孤獨,這樣的人都是傲慢心理的反應。疑:疑就是疑惑。這是我們念佛人普遍犯的通病——疑病。進佛門了,你也對佛說的話懷疑、不相信,不相信善惡業力和因果的報應,不相信佛法,滋生邪見,造了許許多多的惡業。我們不相信念佛成佛:密宗來了,我們就擁上去灌頂,學點咒語,不相信念佛可以成佛。佛告訴我們的「末法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你相信了嗎?你不相信佛說的話,所以說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關鍵就在此地。在梅河有幾位善知識都沒往生,在我閉關期間,他們相繼都走了,沒有一個往生的。什麼原因?就是這點,今天說這個咒語好,他就領著一幫人持這個咒語;明天說那個咒語好,他又持那個咒語;後天有人說這個經典消業快,念一千遍就可以往生,他就念這個經……我們凈土就是五經,一部經通一切經全通。另外佛門講,誦經消不了的業可以持咒,持咒消不了的業可以念佛,你不念佛偏要走彎彎道兒,那能走了嗎?在我身旁都是很熟的人,有三位,那都是善知識,《無量壽經》背得都呱呱叫,但是都沒走了。什麼原因?並不是我們這個法門不好,而是不能聽佛的話,就是犯這個病——疑!這就是古人講的「疑心生暗鬼」,因為你疑,那就是進鬼道,造的業不是凈業,是染業。尤其你不但自己走錯了路,還斷了他人的慧命,這個業更重,叫惡業,這個業是惡業當中最厲害的,比殺個人還厲害,斷人家慧命,已經得人身了很不容易,無量劫我們才得到這個人身。我曾經寫首偈子:「掬盡香海明珠現」,什麼意思?就是我們修行這麼難,無量劫當中我們要按照時間來算,我們用手捧香水海的水都捧幹了,多少海、多少江河的水都捧幹了,才能顯現出明珠來,這明珠是本體。到現在這個本體我們還沒找著,還沒顯現出來、沒顯露出來,你說我們愚痴不?你還找呢!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最得力的、最捷徑的、最有效的就是念佛法門,它是帶業往生。八萬四千法門裡沒有帶業往生的,就這個法門帶業,你偏偏捨棄了這個法門,偏偏要學那些高難的法門。我這裡重複一點,高難法門好不好?確確實實是好,但現在末法時期,不是法門不好,而是我們的根性不好、根基太差了。禪宗,《六祖壇經》說得很清楚,它是接哪些人?上上根性!你是不是上上根性?不是,那你還是老實念佛吧!這些法門都好,都是佛講的,沒有一個不好的,也都是平等的法門,因為都能成佛,但是你得契理契機,你得衡量自己這個身段裁衣服。你明明是個大胖子,一看人家瘦衣服好,穿上去真苗條,你穿上連肚子都蓋不上,那像話嗎?不正見:不正見是由於我們的思想偏執,而產生種種錯誤的知見叫不正見。不正見有五方面,我在講《金剛經》的時候講過。今天為什麼要講,因為你不明白正見和邪見的關係,我就簡單說一說。第一是我見。我見就是執這個色身是「我」。就在我們佛門千千萬萬的人當中,有幾個明白這個色身不是「我」而隨便丟棄呢?所以你要明白這個,你就不怕死;你不明白這個:我可別死,死的是我呀!實際那個我能死嗎?那個我是不生不滅的,怎麼能死呢?正像純印老人講的,死是「換衣服」,但是大多數人都像純印老人所講的,換的「一件不如一件,一件比一件臟,一件比一件破」。我們佛門換的是金剛不壞的衣服,只有佛門真的佛弟子才這樣換。老人常講這個事,我就說:「你一天凈胡說八道,哪有穿衣裳揀破的穿的?」她不給我說明白,實際真是換衣服。我們佛門就是不怕死,像我也是一樣,我願意早點死,早點兒死早點兒滿願,這色身在世間多苦哇,太苦了!第二是邊見。什麼叫邊見?簡單的說,就是不相信因果。人可以胡作非為,執著於兩邊,人死如燈滅,這叫邊見。第三是邪見。邪見就是不正確的知見。不相信正法,不相信因果,誹謗聖賢,壞諸善事。最近我聽說幾件新鮮事情,凡是誹謗佛的心法的,就是誹謗「純印」這倆字的,這些人沒有一個得好報的。這是佛的根本法,你誹謗這倆字,斷別人的慧命,使別人不知道怎麼修,你還不受因果報應嗎?不管你是在家還是出家,這樣例子非常多,我的體會也非常深刻。第四是見取見。就是對我見、邊見和邪見執以為是,就叫見取見。我就是這麼見解的、我就是這個看法的……你是老幾?你的看法就正確?你認為自己是正確,什麼原因?你是搞分別出來的正確,本來見解沒有是非,你偏要分別,這就叫見取見。第五是戒禁取見:戒禁取見是執持和受持邪戒,錯以為是正戒。現在我們也有好多同修犯這個毛病。佛在世的時候,對他的弟子有四句話,教誨他的弟子每天摸頭三遍,摸頭時候得念這四句話: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無益苦行當遠離,如是行者得度脫。第一句話「守口攝意身莫犯」,身口意不犯就是十善業,身不造殺盜淫,口不造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不搞貪嗔痴,這不是十善嗎?三業裡面就含著十善;第二句話「莫惱一切諸有情」,對一切眾生不要惱害他們,對眾生有平等心、慈悲心。為什麼入佛門以後我們都提倡吃素食?吃素食和放生是一個意思,修平等心,不和眾生結怨,就是「莫惱一切諸有情」;第三句話「無益苦行當遠離」,沒有好處、無益的苦行當遠離。對修行沒有好處的苦行,佛告訴我們不要去做。尤其佛在世的時候,外道定功很深厚,他們在定中看到牛死升天了、豬死了也上好地方去了,也轉世為人了。他們一想,從現象上看得吃草,牛吃草他也跟著吃草,這不是無益苦行嗎?一看豬在爛泥塘里骨碌,他也脫光了在爛泥塘里骨碌,修豬行啊!這不苦行嗎?我們現在生活好起來了,你還去垃圾堆里撿那些破破爛爛的東西往肚裡填,那能對嗎?不潔凈的東西別人吃了得腸炎,修行人吃了也照樣得腸炎,諸法平等。像這煤氣灶,你要不關,家裡有不修行的人熏死了,修行人也逃不過去,也得熏死,就是諸法平等這個道理。最近東港就出現這個問題,一位居士病重了,他的侄子為他這個病重的叔父送往生,他這個侄子把煤氣灶打開了不會閉,自己認為是閉了,實際是開著的,結果煤氣往外泄露,一宿之間這可「往生」了,叔父走了,他侄子看那樣子想要站起來出去,也「往生」了……諸法平等嘛!所以「無益苦行當遠離」,不要做那些對自己身心健康有害的事情,一定要遠離;第四句話,佛下了定語:「如是行者得度脫」,你只要這樣做、這樣修,就能修出去,「得度脫」,得到超度和解脫。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受六塵境界的左右,使我們陷入了諸多煩惱之中,心隨境遷,為諸多的瑣事雜事所困擾。所以有時候我們會感到生活的迷茫與空虛,沒有意義。有好多老居士家庭不順心、兒女不孝順,問我怎麼辦,「你想辦法教育教育我的子女!」還有的兒女考大學也找我……我哪有這個本事?我就會念佛,也沒有神通,這都是業力牽引。還有的提出來:「活得真沒意思了,佛快點兒來接我吧!」想逃避現實,這樣的人佛是不會接的,你不改變這個心念,佛是不會接的。你是逃避,當逃兵,上極樂世界好不受苦,那能行嗎?那能接去嗎?如果這樣的人佛都能接去了,我早就喝敵敵畏了,何必在世間承受這諸多的困擾和苦惱呢?我們不明理,我們每個眾生由於無始劫以來所積攢的善惡業因,積業成果,就造成了煩惱的果。要想重新找回自己的本心,就必須在煩惱中磨鍊自己。想找個清凈無為的地方,哪有?除非死掉,死掉還不清凈、還不無為呢!就在生活中來磨鍊自己,改變自己的心性和習性,所以修行容易,改習性難,去掉習性很難。在生活當中體察和體驗我們本具的清凈快樂的本心,所以必須通過老實念佛、一心念佛,能夠凈念相繼,以佛號伏住煩惱,以智慧之光來驅散無明。佛門講的無明,其實就是煩惱的代名詞。在我們的心靈深處,常常若隱若現地閃現出一些消極的思想,這些消極的思想就是無明煩惱,把這些消極的思想斷了,智慧之光才能出來,這就是般若,所以消無明、消煩惱才能夠生般若、生智慧。這些消極的思想,就是無始劫來自己所造就的諸多業障,它們經常有意無意地在幕後操縱我們的思想和舉止言行,被無明煩惱所困擾和困惑,我們本具的智慧就沒有辦法顯現出來。只有把它伏住,智慧才能生,無無明而生智慧,無明沒有了就生智慧。智慧哪來的?智慧是我們本有的。在禪宗有這樣一段公案很能說明問題,就是告訴我們不要心外找佛找法。有一次,德山宣鑒禪師到他的老師龍潭崇信老禪師那裡去,這時候夜已經很深了,德山禪師向老師父道過晚安。正準備出門的時候,他一望外邊一片漆黑,於是就回過頭來對師父說:「老師,外邊太黑了!」龍潭禪師就點燃了一隻蠟燭,放在燈籠裡面遞給了德山禪師,就在德山禪師接燈籠的時侯,龍潭禪師一口氣把蠟燭吹滅了。蠟燭熄滅的一瞬間,德山禪師開悟了,啟發了自己心靈深處本具的智光,他真正認識和拋掉了一切的我見和我執,智慧之光從本心生起,必然照亮了漆黑的夜晚。這就是智慧哪兒來的?智慧在自己心裡生的。真實的智慧絕不是在外邊得的,也不是在經典中生起的,必須要明白,從自己的內心深處去修去證,它是修得、證得,求不得、攀不得、比不得。真實的智慧,佛門稱般若,般若是五個一如。當然這是概括的說,若細說何止是五個一如!哪五個一如呢?生佛一如:眾生和佛沒有兩樣兒,眾生是迷惑顛倒的佛。要不我們就成佛了,因為我們迷惑顛倒,有五不正見,貪著於五欲六塵,貪戀自己的色身,貪戀自己的眷屬……這都是我們眾生看不破、放不下的根源。生佛一如,佛是覺悟的眾生,我們和佛本體沒有兩樣;兩樣的區別:一個是覺、一個是迷,迷就是眾生,覺就是佛,就在這上有區別,在本體上沒有區別。你明白生佛一如了,你找佛就不要上外邊去找了,還得上自己心裡去找。空有一如:空就是有、有就是空,空可以含有,有在空中生。空不就是無嗎?有的同修說念佛,一天念多少我定出數來,這是對初機根性人而說的,你要想成就你就別定數。古人講:「念佛無計量,清凈平等就是佛。」你一天念到三萬聲了,自己覺得很高興,實際那三萬聲太少了。我們同修在道場三點鐘起床,念到六點是多少聲?沒有一個人能夠說出來,無量啊!那麼無量多還是你這三萬聲多?顯然無量多,這不是無中含有嗎?所以這個「無」確確實實是無量的意思。像虛空,看是空吧,但虛空之下,山河大地、宇宙星辰,哪一個不在虛空的包圍之中?空是不是大?空始終大於有。須彌山再大,也被空包圍。所以畫道那叫有,不但是數量的有,而且還包括一個有相。佛門修就是修無相,現在你搞有相去了,絕對不是佛法,這一定要明白。空有一如,它倆是一個,這個有最終必然歸於空。佛講「凡是有相,皆是虛妄」,它終究要有變化,像山河大地可以變成海洋,海洋可以變成山河,都有變化,這叫空有一如。一多一如:一就是多、多就是一。這就是華嚴境界,「芥子含須彌」,這也是大小一如的意思。芥菜籽很小,但是須彌山可以裝到芥菜籽里。用世間法我們一尋思,那能嗎?真能!芥菜籽沒增大,須彌山也沒縮小,就裝到裡頭去了,大小一如。禪門有句話,你要是用思惟去想,無量劫你也想不通:「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在橋上過,橋流水不流。」你按照這個想,那能行嗎?禪理非常深奧,想不得、思不得,所以沒有知見上的問題。有知見就有分別,像上面這個偈子,你分別能分別出個頭緒嗎?搞不清楚。「一多一如」明白了,你就老老實實念佛了。因為這一是一聲佛號,念這一聲佛號就念了所有的佛,古佛你也念了,今佛你也念了,未來佛你也念了。你念誰呢?你念的是自己本有那個佛,念自己的心佛,一定要明白。所以你就不要搞拜萬佛了,一天誦多少多少尊佛號了,不用了,一句阿彌陀佛就足夠了,十方三世一切佛無不出廣長舌相讚揚阿彌陀佛,又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念阿彌陀佛的,你說你還用念別的佛嗎?我們現在人很聰明,這叫聰明反被聰明誤,「機關算盡太無情,反害了卿卿性命。」這是《紅樓夢》里的話。什麼意思?太聰明了,一有病把藥師佛請家去了;一有所求,觀世音菩薩是千處祈求千處應,把觀世音菩薩銅像又捧回去了;還想自己往生,把阿彌陀佛又抱回去了……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個笑話:有個寺院開光,一位老居士,那脖子差點兒勒斷了,前邊掛著四尊銅佛,後邊又背了四尊銅佛,開光去了,把那脖子勒得……我一看這麼可憐,可憐憫者,不知道真佛在哪裡,不知道這個佛像開不開光它都不靈,心靈不是佛靈,要是佛靈的話,我們就不用念佛了、不用修行了。到時候感覺有病了:「你管管我,我要往生!」就妥了嘛!就這麼粗淺的道理都沒人講。我看師父也很慈悲,那鏡子一舉起來,他把佛像趕快都抱起來照。師父也給他照一照,師父很慈悲,一看你這樣誠心,就給你照兩下吧,他回去就心安了。安什麼心?我這個佛是經過開光的,經過大鏡子照了。同修你家不是有鏡子嗎?沒事你照唄,你照也靈。他是凡夫僧,他照的就靈,那你是凡夫人,你照能不靈嗎?實際靈不靈?誰照都不靈。開光的含義我們要明白,按我們世間法來講,開光是落成典禮。為什麼要照?是讓你迴光返照自己的心,開自己的心光,不是開這個銅佛的光。我曾經就這樣,有人說參加三次開光就生智慧,我就去參加開光。沒等我參加三次,只參加了二次就改變了我原來的想法。原先我在我家樓下水房看水,為了參加開光生智慧,早早的四點來鍾我就走了,那是冬天,結果聽說我走了,人家把水房門撬開了。我回來當時就傻眼了,賠人家一千多塊呀!我一看這開光還是不靈,要是靈的話,那就不能丟兩輛自行車、一個電飯鍋、三塊電錶、還有鄰居寄存的幾袋大米,加一起一千多塊錢。回去以後,沒別的說的,誰讓我參加開光了,我和老太太挨門去給人家送錢去吧!從那以後才明白,開光根本就不靈,要靈的話應該把小偷趕跑才對,沒被趕跑,就說明不靈。從那以後,誰開光我也不再去了。以後我才明白,什麼靈呢?心靈,自己的心靈。開光是開自己的心光,往自己的心裡照,不要上外邊開,這就叫作「迴光返照自本性,諸多萬法由此生」。法在哪兒生的?心生的,心生法生,心滅法滅。這些道理我們要明白,這叫一多一如。所以你就老實念佛,不會錯的,我有體證,我不看任何經典,一聲佛號整整念七年。老法師提出來就是老實念佛,就是一聲佛號了脫生死,所以我就聽他的話,一聲佛號念七年,在閉關之前我整整是念七年,體證的也不可思議,所得的法益不說,就是這個身體,過去一身病都念好了。所以我受益了趕快往外宣傳:你們都老實念佛吧!你真要是老實的話,絕對能有感應。說我沒感應,沒感應是你不老實,誰讓你今天念咒明天念經的?就是不老實念佛。因為佛是大醫王,他要不能治病還有誰能治病?諸法一如:凡是叫法的都沒有真實的,都是因緣所生的,有好多條件才生出來法。法是條件,像我們穿衣,穿衣也是法,穿衣的方法,那做衣服的也得有法。首先得做出個領口,說沒領口,沒領口也得掏一個大窟窿,然後還得做出兩邊的袖口,說沒有袖口,你看國外像大面袋子套腦袋上,他兩邊也得有個窟窿,這個大面袋子他穿上了,這不叫領袖嗎?「領袖」不是從這兒來的嗎?沒領沒袖你這衣服穿不上去,法呀!這不就是穿衣裳的方法和做衣裳的方法嗎?這叫諸法一如。法沒有高下,法是方法,修行的方法也可以叫法,是修道的準則,經典也叫法,都叫法,法寶嘛!它告訴我們如何了生脫死,這叫寶貝。但是沒有定法,沒有固定的。像我們做衣服,瘦子就做個瘦衣服,胖子穿件肥衣服,肥肥大大的,沒有定法,所以叫諸法一如。諸見一如:見是見解,所有的見解沒有好壞、沒有是非。六和敬,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第一條見和同解,怎麼樣見解才能相同?把自己的見解、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見都放下就相同,才能站在一個水平線上,有一個不放下就不相同,所以佛非常高明。六和敬現在真的沒有了,六和敬你要做到了,那就消災難,有一個道場、一個僧團能做到六和敬,盡虛空遍法界都受益,可惜現在六和敬沒了。所以純印老人把三寶中代表僧寶的凈水壺摘下來了。現在才真正明白為什麼摘下來?沒有凈了,純凈的僧團沒有了,這是表法,這就是般若智慧。如何才能去除自己心靈深處的無明煩惱,讓光明照亮本心?這是我今天講的標題——去煩惱生智慧。我們平時之所以為許許多多的煩惱所困擾,就是因為我們想問題的時候缺乏正見,常常偏執於兩邊。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思惟散亂,迷失本心,常常被諸多妄想迷障心性,使心不清凈,缺乏正念和正定之力,而積累了諸多的惡業。要了斷諸多惡業,就要依佛的教導修習八正道。佛法具體怎麼修?要修八正道,這是佛門修行起碼的知識,我們都不知道,那你怎麼修?下面我就講講八正道的名詞,先打下基礎,然後再細講一講。第一是正見。正見就是正確的見解和知見。第二是正思惟。正思惟就是正確的思惟。第三是正語。正語就是正直的語言。第四是正業。正業就是端正正確的行為。第五是正命。正命就是正當的職業。第六是正精進。正精進就是正確的方向和正確的努力,掌握正確的方向去努力。現在同修恐怕還不明白,覺得我還很精進,精進應該往西面走,你卻往東面跑,你這精進有沒有用?在瀋吉線有個口前,口前有位同修,人們稱她大善知識,她讀的大乘經典摞起來比她都高。這個人非常傲慢,她就覺得自己很精進,每天睡三個小時覺,她認為自己修的挺好。後來遇到我了,我說:「你呀,一錢不值,你是做學問、搞佛學,到佛學院當講師行,你想往生、想當生成就,不行!你這樣鑽到經典里去,將來轉世我都知道你投生哪裡!」她說:「我投生哪裡?」她想指定成佛了,我說:「投生經典里的嗑經蟲,這就是你的下場!」我說:「佛講『末法億億人修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你不念佛,專門讀經,你能了脫生死嗎?佛可沒說念經了脫生死,那我們早晚課念經什麼意思?早晚課念經是修定力,那不是真修行,散課是真修行。到時間我能早早起來晚晚睡,我修早晚課,有沒有定力?能不能堅持?那是修定力。真正的修行是散課,心不離佛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以佛號伏住煩惱這叫修行,和我們的本源相應,和我們的清凈心相應……」我接著說:「你是修行嗎?你和修行人比差遠了!」當時有好多老頭、老太太跟著我弘法,我說:「別看你成天起早貪黑的念經,你趕不上我們這些老頭、老太太,他們是大拇指,你是小指頭,那差多了……」後來把她說哭了:「那我不是白修了嗎?」「那可不白修了,你願意白修你繼續,繼續你好變成嗑經蟲;我們成佛去了,你成蟲去了,你說差多少?」第七是正念。正念就是凈念,正確的念頭。阿彌陀佛是正確的念頭,你忘了阿彌陀佛就不是正確的念頭和正確的想法了。為什麼說阿彌陀佛是正確的念頭?因為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本體之佛。誰是阿彌陀佛?我們每個同修都是阿彌陀佛。為什麼這樣講?因為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離心無佛、離佛無心。你念佛念誰?不是念自己這個阿彌陀佛嗎?必須要明白,我們現在有幾個這麼去修的?念佛是功德,其它做一切的善事那叫福德福報!福報可是六道,享天福生天,生天也得輪迴,天福享完了,還得墮落。五衰現象一出現:「哎呦,還能墮落呀!」那已經來不及了,絞索馬上飛來了,把你捆上往油鍋里扔。誰扔的?自己的業力牽引。所以我們必須明白念佛是功德。古德總結出來四句話,這聲佛號是「萬德之本」,萬德不是就這一萬個功德,無量的數,萬德,所有的功德都包括了,萬德之本,所以功德的根本就是這聲佛號;「全德立名」,所有的功德就立在這一句佛號上了;「以名召德」,以念佛來感召功德、來生功德;「名外無德」,除了這佛號以外沒有功德。所以我們必須要懂得什麼叫功德,什麼叫福德,其它所有的事相都是福德。但是功德在哪兒生的?功德在福德里生,福德不著相就是功德。做了善事以後,著相了是福報。福德著相了以後你又到處宣揚,窗戶眼吹喇叭都吹出去了,福德你也沒有了。所以會修不會修是兩個境界,結果也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正念,念阿彌陀佛叫正念。第八是正定。正定就是四禪八定,就是禪定,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就是正定。下面我把這幾方面再分別的跟同修說一說:正見,就是正確的見解。想問題別走極端,做什麼事情要條理分明,有理有據,這是對一般人而說的,這是得人天福報走善道的條件。我們修行人講三輪體空,沒有見解。有見解是凡夫,沒有見解是聖人。正思,就是正確的思惟,是指我們平時想問題不是漫無邊際地想,頭腦中模模糊糊、昏昏沉沉,而是思惟清晰、見地正確明了。不能這樣也行、那樣也行,弄得頭腦里一團糟,也就是說想問題要正直、乾脆利落、沒有偏見,就叫正思惟。有正思惟的人修凈土法門了,別人拽你去修禪、去修密,你都不會去,因為你的思惟是正確的,認準了。正語,正語的含義非常廣,它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不打妄語、不胡說八道、不矇騙他人、不誹謗他人、不發表引起他人不滿或者是引起他人氣憤、怨恨的言辭。別人對我如何我不論,我對別人一定像佛菩薩那樣的關愛,這一點我非常的受益。同修在社會上也聽說過,誹謗我、害我或者侮辱我,我都不想這些問題,沒有用,你想他也不會閉嘴,他也不會不去鬧,你想他幹什麼?沒有用。看到這些現象以後,你心起的是什麼?你所起的是慈悲心,你感到對方怎麼這樣愚,如是因如是果,佛法就是因果法,沒有造那惡因,硬給人家安,讓他得惡的果報,那能嗎?這就是世間人講的枉費心機,你何必這樣呢?另外我們學佛人一看這樣情況,感到他可憐可悲,「可憐憫者」就是指這樣的人,雖然進了佛門,但他不知道因果法。另一個是不要用刻薄、惡毒、無理、粗魯的話來中傷別人,我們所說的話絕對是善語善言、柔和的話。純印老人這一生沒說過一句髒話,沒說過一個字的髒話,而且不像我們世間人,一遇見事、一著急上火就大吵大喊,老人這一生沒有這個事。小時候我很頑皮,到了吃飯時候不回家吃飯,老人不管什麼時候都是走到我身旁:「吃飯吧,別玩了,等吃完飯再玩吧!」告訴其他孩子們:「你們也都回去吃飯吧!」沒有站在門口喊的時候。正語另一個含義就是不要與別人進行無意義的狡辯,話多亂心。正像我們寮房所貼的「止語」,是止閑雜的話,不是止念佛的語,止語,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你心才清凈。如果你這佛號能夠相續不斷,那心不就始終保持清凈了嗎?修幾年以後還有不成就的嗎?你話一多就把自己平靜的心搞得波瀾起伏,佛就白念了。你回過頭來再找自己的清凈心,再想穩下心神來念佛,好長時間恢復不到你原先修持的那個境界。同修你可以體會,我可有體會,我剛開始念佛那陣兒,火氣非常暴,發完火以後不會念佛,好長時間在那「呼哧呼哧」喘粗氣。佛號哪兒去了?不知道,再想提起佛號太難了。所以我們要做智者,不要做愚人。名聞利養那有什麼用?又值幾個錢?貪圖這個有什麼用?要平和自己的心性,這就叫保養聖胎。誰給你保養?得自己會保養!外邊的境界和你沒有關係,說他挫傷我了,他挫傷你,你是怎麼做的?外邊的境緣和你本心的修為沒有關係,你照樣修你的。他挫傷你他造口業、他造惡業,那麼他進地獄道、進鬼道,你也跟著進地獄道、進鬼道嗎?我們人是有智慧的,你被瘋狗咬了以後,你還要去報復,攆狗再咬狗一口嗎?是不是不能啊?那麼我們就平心靜氣的老老實實念佛吧,他造他的業,我念我的佛;他修他的惡業,我修我的凈業;要可憐對方,而不是惱害對方,不能以牙還牙。正業,就是指合情合理、合乎道業的行為。正業的標準就是五戒,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地生活,堂堂正正地做人。正命,就是不從事對他人有害的或自己從中謀利及損人利己的職業。像販毒、開賭場,前邊開美容院,後邊不定幹什麼事……都屬於這方面的,或者從事欺詐別人的職業,都不是正業。像殺豬、宰羊、殺雞……這樣的行業我們佛門弟子絕對不要干,要從事正當的行業。如果有特殊的因緣,因為八萬四千法門法法都是平等的,怎麼平等?像廚師,我就是從事這個職業來養家糊口,那就得用智慧去處理。社會上流傳有一個光碟叫《逆緣》,不知道大家看沒看,《逆緣》是根據一個真實的事拍成的電視劇,劇中的女主人是個信佛的,她的丈夫就認為你信佛不好,麻煩事太多,因此反對她信佛。原先她丈夫是賣菜的,後來不幹了而改行殺豬,殺豬的時候讓他媳婦幫他按著豬腿,並且說:「殺豬的沒罪,按腿的有罪,你要不按豬腿它就跑了,我就殺不著了,所以你的罪比我罪還大!」所以她沒辦法,每當殺豬的時候,她都給念《往生咒》,都給皈依。幾年以後,被她按過腿而被宰殺的豬不知道有多少。結果夢中有人給她託夢說:「現在你的功德很大!」她嚇了一跳:「是不是找錯人了?怎麼我功德大呢?」她反問道:「你們都是什麼人,咋這麼莊嚴呢?」他們說:「我們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我們要來接你!我們都是被你按豬腿的那些人!」雖然她從事殺豬的行業,但是她給這些眾生續了慧命了……這叫功德。要不它還得轉世,豬那是祖祖輩輩被殺。雖然她按著腿,但是這些豬都往生了,變成續眾生的慧命。為什麼我們修行人不幹別的也得放生,就是這個意思,這叫慈悲心。這就叫正命,就是正常的職業。正精進,就是積極向上,勤修正法,去惡修善。正精進包括以下這四方面:第一、阻止邪惡的念頭產生,沒有生的邪惡念頭不要生起;第二、去除已有的邪惡念頭,已經有的邪惡念頭要去掉;第三、使尚未生起的善念完善地發展,晝夜常思惟善法、常行善法、常說善法。我們修行人就得注意這個口,一定要看住,我們不講則已,講就是佛法;第四、對已有的善念要充分地發揮,已經產生的要繼續這樣做,永遠不斷。正念,就是對自己的身心活動以及情緒、思想、觀念、見解等心理活動不斷的返觀,去除妄念、邪念及偏執的思想和見解。念頭要正,心正則業正,業正則積善除惡,心地自然光明。正定,就是指四禪八定,要靠不斷的修持才能夠體會到。對這個觀點我還理解不太好,因為我不看經典,老法師講了,我就記住幾點。四禪八定,四禪就是指色界的四種禪定,再加上無色界的四種無色定,加一起叫四禪八定,實際是兩個四——四空天有四方面,色界天有四方面。不管我們學佛人還是沒學佛的人,恐怕沒有人想讓自己的生活越過越糟、越過越黑暗、越過越暗無天日,誰都希望自己每天的生活充滿陽光、坦坦然然、光明正大。這種生活不是靠我們的想像就能獲得的,也不是靠盲目地追求物慾享受就能得來的。過自在快樂的生活要有一顆光明的心,要從心上找,要從行上做,要積極樂觀地對待生活,要棄惡行善積累功德,以慈悲喜舍之心來自度度他棄惡行善。這樣才能夠去除無明煩惱,才能夠生起般若的智慧,才能夠發現生命的意義所在,也才能夠證得無上的菩提,無上的智慧。這必須要在生活當中發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我就不詳細解了。什麼叫四無量心?慈悲喜舍。慈就是給眾生之樂,今天我讓你歡樂,明天我讓你歡樂,我永遠這麼做;悲就是拔眾生之苦,把眾生的苦當作自己之苦。現在梅河有的居士發起組成「獻愛心姐妹」,對失學兒童給予救濟,對殘疾人供不起大學生以及有的家庭困難,房子要倒塌了,她們全管,這就是四無量心;喜,永遠讓你歡樂;舍就是布施,布施里最重要的是法施。同修你可記住,你布施給他錢財、給他衣物、給他糧米,只能救濟他的生命,不能解決他的慧命,那麼我們通過法施,可以解決他的慧命,所以同修有機緣應該勸人念佛,續他的慧命。由此可見,佛法決不是單純的從語言文字上學得的,必須從日常生活中去實踐、去體會、去體證、去檢驗,才真正地有所受用。你不這樣去修,縱然博覽群書,博覽了許多的經典,甚至於經典的一些名相你全記住了,你說出的話妙語驚人,但是缺乏修持方面的歷練和磨鍊,你也是經不起考驗的。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能看到一個人的修持,你修得好不好,兩方面就可以考驗你,一個是遇見順心的事,你生不生歡喜?有沒有歡喜心生起來,還是心情非常平靜?如果你心裡起念頭了、動了,這就說明你沒有修行;另一個遇見逆境你是怎麼對待的?你生嗔恨心了,起念頭了、有反感了,無明火起來了,也說明你沒有修持,就這兩方面就把你考住了。我給同修講一個真實的故事,你們都聽說過廣欽老和尚吧?廣欽老和尚早年在福建省承天寺的時候,他獨自一個人在寺院後山的岩洞內精修了十多年。他在洞里住的期間,狼蟲虎豹他都給皈依了:「你們不要再惱害上山的人了,你們都搬家走吧!」因為他的德行感召,把狼蟲虎豹都起單了。以後他回到承天寺,他還是不住寮房,住大雄寶殿,而且不倒單,通宵在大雄寶殿里打坐。就在他回寺院不久,大雄寶殿發生一件事,功德箱被盜,裡邊的錢款丟失。當監院和香燈師當眾宣布大雄寶殿的功德箱被撬時,大伙兒一聽都議論紛紛,並用斜眼看廣欽老和尚:就你成天沒離開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功德箱的錢沒了,人們是什麼看法?但是廣欽老和尚表現的就好像此事和他沒有關係,也不分辯也不懊惱,沒有表現,還是一切正常,照常過齋,照常上大雄寶殿打坐,也不避嫌。大伙兒更認為這老和尚真是老奸巨滑,偷了功德箱的款,臉還不紅不白的,人們都竊竊私語,背後指指點點。十天以後,監院和香燈師當眾宣布:功德箱的錢根本就沒丟,是我們在考驗廣欽老和尚,看他蹲了十年的山洞以後,對世俗的這些事情是怎麼看待的!老和尚真的經受住了考驗,之前老和尚不動聲色,當宣布完了,他仍不動聲色,也不去分辯,也沒有懊惱,也沒有因為宣布和他沒關係了而歡喜,心始終處於平靜、清凈無為之中,這就叫修行。這就提示我們就這麼修行,在塵世當中、在生活當中、在工作當中、甚至在學習當中,不離生活、不改變生活,而改變自己的心性。佛法就是改心之法、修心之法,離開修心就沒有佛法。在我們吉林也發生過類似這樣的一件事情:一個寺院的方丈,他身旁有一位三、四十歲的女護法,每天為他洗衣端飯,護持他的生活。有一天女護法的母親發現女兒懷孕了,而且她的女兒說:「我這孩子就是方丈的!」這下子不要緊,整個寺院就轟動了,女護法生了小孩兒以後,真的就把小孩兒給方丈送去了。老和尚不動聲色,你給我送來了我就養活吧!沒辦法,雇一個保姆來伺候這孩子。好多人因此譏諷他,但是他照常上殿,照常下殿,照常做工作,就像沒發生這件事情一樣,真是臉不紅不白。三年以後,這個女護法得了癌症,臨死前跟家人說:「這個孩子不是老和尚的,是我跟鄰居的有婦之夫生的!」大伙兒一聽感動得了不得,就到寺院給師父又是磕頭又是作揖的:「師父你德高望重,是我們不對,沒把這件事情搞清楚……」老和尚說:「行啦,這孩子已經在寺院三年了,領回去吧!」沒有一句怨言,這不就是八風吹不動嗎?利衰毀譽,這是毀,詆毀,為什麼過去古人講「寧攪三江水,不擾道人心」?修道人心平如水,清如明鏡,不能干擾他,干擾他就是造業。通過這兩件事可以看出來,修行人怎麼修?就在八風裡修,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利是利益;衰是利益沒有了,失去了就叫衰;毀是毀謗;譽是讚譽、稱讚;稱是表揚;譏是譏諷、諷刺;苦是苦的感受;樂是順心了、高興。八風全是苦、全是煩惱。這八風非常硬,沒有點兒定力的人在八風面前肯定動搖、肯定打敗仗。所以我們同修在修行當中,確確實實不能離開生活去修行,絕不要離開生活修行,離開生活沒有修行,這就叫作「小法在深山,大法在世間」,法的大小不在你讀的經典是大乘還是小乘,你成天讀《華嚴經》、讀《法華經》,也不見得是讀大乘經典。因為法的大小不在法的本身,而在修法者本人的心,心大法就大,心小法就小。心不轉、心不變,還把財色名食睡的心搬到佛門裡來修行,你仍然是凡夫心修凡夫法,一點兒好處都沒有,而且倒加重你的罪業,因為你欺騙佛菩薩嘛!這就叫作:「動靜不離理,諸相儘是非;冥冥隨它去,渺渺總歸一。」佛法有個自然的規律:無所求是佛法。念佛法門這麼殊勝,為什麼我們和佛菩薩還不能感應道交?而且覺得自己怎麼修還是老樣子,什麼原因?都犯在有所求上了。佛法,我十多年體悟就是求不得,對這點我念佛十多年感悟很深,體證了「求不得」這一條絲毫不差。不用說從法益上來講,就從這個色身來講,過去我這個多病的身體,幾乎每個器官、每個零件全都壞了,從頭部往下數,沒有一個零件是好的。五十多歲的時候,人們都說我七十多歲,現在七十多歲,人們卻說我五十多歲、六十來歲。用什麼辦法改變的?無求!佛還告訴我們「心凈體亦凈」,心若清凈了,身體自然而然就好了,但是一定記住「求不得」!天天向菩薩求:你可保佑讓我的身體早點好了吧!我身體要早好了,我就給你修廟、就給你塑金身……許願,這純粹是胡說八道!甚至有的人說:讓我發財吧!發財我要修廟……他能保佑你嗎?保佑你發財,讓你增長貪心,你好進鬼道,那是佛菩薩乾的事情嗎?我們都犯這個毛病——求,什麼事情都求,求不得、求不得,你求它怎麼能得呢?無所求就自在,要修得、悟得、證得,這是佛法,求絕對不得,這一點同修一定要明白。為什麼求不得?因為你要有所求,在求的當中就有得有失,必然有榮辱之患,這就是八苦當中的求不得苦,你不是自找苦吃嗎?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求不得,我們同修既然明白八苦裡有求不得,那你為什麼還要求呢?求到了歡喜,歡喜是煩惱,不是修行;求不到懊惱,懊惱也是煩惱、是無明,這都是很苦的一件事情,所以求不得。你若明白這個事情,你才能真正的把三界看作是火宅;你若不明白這個,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二十八層天,你絕對沖不出去,不用說二十八層天,欲界的第二層天你都沖不過去。你若不求,明白三界火宅,應該早早逃離。火宅就是房子失火了,我們還在房子里很安穩地睡大覺,看不到危機和緊迫,你明了這個問題你才能不貪著。但是現在的學佛人和念佛人普遍的通病,是以有所得心或者是交易心,求無相無為而無所得的道果,這樣的修行全是背道而馳。有所得的心,想要通過供佛、念佛得著點什麼,甚至有的不明理的人,通過念佛想得神通。去年十一月份,本慧師給居士們做皈依,那時候我還沒走。皈依之後的第三天,來個男眾,對本慧師說:「本慧師,我太感謝你了!我皈依了,是你給我皈依的,皈依完了現在我受益可太大了!我有神通了,我現在都可以出馬看病了!」有所得,他得什麼?得病了,精神病。什麼神通,就是精神病!因為他以有所得的心相求,得了精神病。我說:「你有神通了,你能放下一切嗎?你要看病能不貪著嗎?」「我絕對不貪著!」本慧師當時也在場,我伸手拿出十塊錢對他說:「你認得這是什麼嗎?」「那怎麼不認得?這不是十塊錢嗎?」我說:「你既然認得十塊錢,你還是別出馬看病,貪心沒斷!」進了佛門先求神通,三天就有神通了,你不是鬼通嗎?貪心變餓鬼,所以你學到了鬼通。你有所求能行嗎?有所求的心必然是苦,求不得苦,必須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現在的修行人、學佛人都有所求,你要修、要證、要舍,為子孫積德要比積財好得多。因為財富是五大家所有,不是你自己管得了的。哪五大家?水、火:火燒當時窮;一場大水以後富有的變成貧窮。不用說別的,一場大水下來,連耕地都不會長苗的,不動產都變成淤泥。盜賊:歸盜賊所有,盜賊也是有因果的,一般不欠他的,他盜不去,你欠他的,他就盜去了。官府:那些貪得無厭的官員,一旦犯事以後被政府沒收全部的財產,當時就窮,財產歸官府。你所貪的都是百姓的膏油、國家的財富,國家收回去當然是對的,都歸官府所有。敗家子:說我攢錢,那個敗家子就給你敗禍了,你絕對攢不下。在一個家庭中生活有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一般討債的多還債的少,報恩的少報怨的多。這四種緣組成的家庭,你說你積攢錢財有什麼用?你要給他積德行,那就是給他儲蓄了,高利息的儲蓄。所以我們不明佛理,所修的全是背道而馳,它的效果恰恰適得其反。正因為這樣修行你才沒有感應,你不明理怎麼能有感應?和佛的清凈的性體不相應。因為我們一有求,心不就攀了嗎?就是攀緣心在起作用。我們現在人不明白這些道理,所要求的就是妻財子祿(兒子要當大官),房地產要多多的,轎車要豪華的,情人要成群的,事事還都要如意的……那麼太陽就照你一家,佛菩薩就給你一家當管家婆!除了這些攀緣以外,還有一樣怕死,這樣好的生活,讓我別死,我還要健康長壽,如果死那天,我要死個好地方,超出三界外,我得成佛、成菩薩……你說能達到願望嗎?佛講如是因如是果,貪心是餓鬼道,嗔恚心是地獄道,這都是愚痴,都屬於愚痴的範圍,愚痴是畜生道。我們看到現在社會上的一些人借職權之便,一天天喝得醉醺醺的,在社會上有多少這樣的人?又有職有權,社會怎能不亂呢?要想改變,讓社會穩定,首先得改變人心。為什麼現在老和尚,還有我們國內的開明之士都讓我們學《弟子規》、學《十善業道經》?做十善,真正從身口意做起就是十善。正因為我們同修不明白怎麼修行,所以念佛的人多如牛毛,但成就的人猶如麟角。釋迦牟尼佛出家修道,於雪山苦行了六年,他表的法是什麼?我體會就是二六時中都能老實念佛,心中空空洞洞、冰冰冷冷的萬念俱灰。雪山修道,雪山冷啊,冷是空寂、冷淡,把五欲六塵冷淡了。他是王子,將來是皇帝,五欲六塵樣樣具足,但是莫不如修行為上,所以離開五欲六塵的環境搞修行,你說修行好不好?我們就應該以佛號伏住妄念、伏住妄想。妄想起來以後不怕,前天有的同修還問我:「我老有妄念?」妄念起時由它去,不要有抵制妄念的想法。有抵制妄念的想法,你這個抵制的心理作用就是妄念;不要抵制,妄念起來了,念念佛忽然想起什麼了,馬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用「石頭壓草」的辦法把它壓伏住。如果我們打坐妄念不斷,現在每天晚上七點我都打坐,周圍的同修也都打坐。打坐也有妄念,我妄念也是經常出來,但是你別理它,你越理它,它屬狗皮膏藥,粘上就不下去。你今天理它明天更上來了,今天一個妄念明天兩個妄念,都是成倍的往上增加,所以不理它。打坐時候妄念上來了,那我就睜開眼睛心裡念佛;如果還不行,我就起來經行念佛;經行念佛還不行,我就出聲念佛,你看能不能壓住它?壓住了,我再回來,還坐那塊兒還是念佛,就用這個辦法,得自己去對治。不是壓服也不是制服,你要用制服的辦法,那就是以妄念對治妄念,去一增二,還倒麻煩。什麼叫雪山修道?你這樣做就是心不為境轉,這就叫作雪山修道;什麼叫出家?心不住在世間的爭名爭利上,不搞自私自利,不被五欲所縛,這就叫出家。出什麼家?出五欲家,從五欲——財色名食睡裡面跳出來,沒有貪愛心、沒有憎噁心。修行就是在倆字上考驗你,一個是「愛」、一個是「憎」,這倆字你能不能衝破?愛是愛欲,欲是慾望、是邪火,憎是憎恨,這兩個字你要明白了,這兩方面你能接受住考驗,你是修行。這兩方面考驗過不去就不是修行,遇見逆境你生嗔恨心,遇見順境你生歡喜心,兩個心都是煩惱心,都屬於無明,修行里沒有這倆字。去除妄想心就叫落髮,你看出家都要剃頭髮,剃掉妄念。妄念無量無邊,像頭髮似的,所以剃頭表去妄念,剃得乾乾淨淨,就是剔除煩惱。世尊修行的時候給我們表法,表什麼法?他躲進深山修行,就是到雪山修清凈心,佛都給我們表法,我們凡夫還敢在鬧市裡正常修行嗎?你有沒有這個定力?佛給我們表的法,就是他沒有這個定力,當然他老人家不是今世才成佛,他是給我們表法。那麼我們在五欲六塵當中,你有沒有這個定力?所以你不到寺院、不上道場里去修行,在家裡這鬧鬧哄哄的環境中,人家那邊又打牌又看電視、又蹦蹦恰又喝小酒……你能抵擋住嗎?我身旁有一位同修,他講得挺有意思,給你講得捧腹大笑,他今天也在咱們這裡。他素食了好幾年,那天他家吃肉燉豆角,他一想這饞蟲就上來了,這肉是比一般素食好吃,香啊!這可怎麼辦呢?他想我這一筷子下去,先夾個碗邊菜吃,這個碗邊菜我要吃進去沒啥反應,我就再夾塊兒小瘦肉;吃小瘦肉我心裡還沒什麼反應,我再夾塊兒大瘦肉……他尋思試驗著來。於是就夾個碗邊菜,結果這碗邊菜吃到嘴裡,他就覺得腮幫子動彈,一吐,吐出個屎殼螂。這燉的肉能有活物嗎?把他噁心的,他說從那以後再也不敢吃了。告訴他家人:你看看這肉里是什麼?那肉都燉多少個開了,大伙兒一看真是個活物,真從他嘴裡吐出來了,你說豆角上面粘個屎殼螂,你看不著嗎?護法非常慈悲,不讓你吃了,你怎麼還貪吃呢?他一講把我笑得前仰後合。護法真是負責,我曾經讓護法揍的腳扭後邊去了。那是我從寺院回去以後,我已經是六、七年沒看電視了,那一天演《雍正王朝》,兒媳婦挺孝順,她知道我喜歡看古書,她說:「爸,你看看《雍正王朝》,可好了!」我一想,我這邊念著佛,那邊看著電視,也沒什麼妨礙。於是我就開始一邊用念珠念著佛,一邊眼睛看著電視。頭一天行,第二天也行,第三天就把念珠扔下了,眼睛瞪著往裡看了,佛也不念了;又看了兩天,到第五天的時候,我看完了去閉電視機。他們都睡覺了,別干擾人家,我想悄悄地把電視閉了,我也就回房睡覺去了。不曾想我剛站起來,就有人照我後腦袋上「扒拉」一下,要是人扒拉你還能抗得住,護法扒拉你能抗得住嗎?這一扒拉就把我弄個前滾翻,「骨碌」這一翻,就把右腳翻到後邊去了。我起來一看,這腳怎麼跑後邊去了?急忙搬過來,嘴裡哼哼著:「哎呀!哎呀!」疼啊!這一喊把兒媳婦喊醒了:「怎麼的了?」我說:「這腳跑後邊去了,你快扶著我上床吧!」上床我也睡不著覺,疼啊!我尋思這是怎麼回事?這是誰扒拉我一下?自己還不知道反省。後來仔細一想,我六、七年沒看電視了,連天氣預報都不看了,這回鑽到電視里去了,把佛號扔了。護法一看,修到這個層次的人還鑽到電視里,不給你點教訓能行嗎?懲戒懲戒你吧!沒曾想,他懲戒我受不了啊,太厲害了。我有個同修是醫院的大夫,看我腳腫得像黑饅頭似的,他說這傷筋動骨得一百天。我一想跟護法說說吧:「我改還不行嗎?你可別讓我一百天,影響我弘法,我還得上寺院呢,我認識錯誤了,你做的完全對,護法是你的職責,你護持我是對的,你太慈悲了,但是你手太重了,我實在禁不住你這麼護持。但是一百天不行,七天一定要好!」結果第六天我就下樓了,第七天就到老幹部局打乒乓球去了。那腳黑得了不得,淤血了,就像黑布似的,但是第七天一切正常。從那兒以後我才知道,這護法是真有,真管事。可能有的同修說:那我怎麼幹什麼事都沒有護法呢?不是入佛門都有護法,又是入佛門都有護法,你看我這話說的!你入佛門不按佛的教誨去修,你沒有護法,你皈依也沒有護法;你入佛門以後馬上起心動念守住五戒,你看你有沒有護法?佛就撥給你二十五位護法,天天不離你身,確確實實真有。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寺院每天兩點四十左右打板,三點上殿,在這裡住,到兩點四十你指定醒,有人招呼不讓你睡,想睡也睡不著,鬧心!我在寺院里就有感覺,三點我指定起來,即使不上殿,我也在屋裡打坐、看經典,或者是默念佛號,練習呼吸念佛。想睡,睡不了,我尋思躺一會兒,鬧心,就得起來,都是護法管。所以一個凡夫,想在鬧市裡面修行,舒舒服服的,幾乎是不可能。一個人一住深山、一住道場,就不染世緣了,如果我們在道場當中修行有一定的定力,這時候再回到世間的鬧市當中,你也不會染這個惡緣,再回到塵緣裡面修行,就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你入佛門就在鬧市裡,老這麼一天天混,你沒個修出去,必須在道場、在寺院熏修一年、二年、三年,這時候你回去以後,看你的孫子也好、看你的外孫兒也好,你心中始終是心不離佛念、清凈無為的。因為你有了定力,你去逛百貨,你也不會被琳琅滿目的商品所誘惑,你有定力了、有主宰了,否則你在沒有主宰的情況下,在塵緣當中去修,絕對修不出去,想提升一個境界是不可能的。世間人不懂,也都不知道,五欲「財色名食睡」可以生出「喜怒哀樂愛惡欲」的七情,七情又捆住五欲。七情是用,五欲是塵緣的本,在世俗裡面的根本,是無始劫來養成的積習,很難很難丟掉,這樣七情捆五欲,生死不了。我自己的體會,對這方面感到非常恐怖,因為我是沒入佛門先弘法,現在已經十年了,在十年當中已經小有名氣,弄不好就要被虛名所誤,我非常害怕。百年的塵勞夢幻間耳,其實就是做了一場夢,剎那之間醒來,就容易成為隔世之人,沒修出去呀!但是我自己明了,我身負純印老人之囑託,傳佛的心燈,傳佛的心法,傳佛的心印,傳佛的純印,這個責任感驅使我不能退道心,在任何困苦的情況下我不會退道心。為了不辜負老人的囑託,報佛的恩……為什麼報佛的恩?因為佛把我引入到佛門,使我明白了佛法,要報佛恩;另一個報佛恩,佛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如果我不入佛門,我早跑地獄去了。可能六十五、六歲的時候,老人一走我也就快走了、也就完了,那時候周身的病已經全都現前了,所以要報佛恩。這樣無可奈何,只好跳進紅塵磨難之中,不慮自己的安危得失了。不考慮這個了,個人的我扔掉,順其自然吧!我沒造那樣的惡業,不會得惡的果報,佛讓我明天走,我決不留戀,一切事情都交代完了。我和我的老同修遺囑都寫下了。她寫完了以後,我一看很合乎我心意,我說:「別你自己簽,我也簽上名吧,免得咱們子女將來找人家麻煩!」我們都簽上名了。連骨灰我們都不要,她是要撒到江河,我更簡單,我告訴我身旁的同修:「你就把我的骨灰研成面,加點苞米面和和,揚大山上喂鳥雀、喂眾生,省得坐船還得花船錢,就往這大山裡面一揚,完事……」你看多好!如果說鳥雀不吃,那就作化肥,樹也有靈性,它也是眾生,給它做肥料吧,更簡單!真的一切看淡、一切看破,什麼也得不著。只有你的業力,惡業、善業、無記業跟著你,除了這以外什麼也不是你的,兒女哪個是你的?這就是「但願眾生得離苦,我入三途不足惜」,只要你們都成佛,下地獄,我替你們下去……只要別人得安樂,我們自己無所謂,這就叫作法行,依法修行。我再深一點兒講。依法修行之理在三空,人我空、法我空、空亦空。同修能理解多少就算多少,我要詳解,就這三空我也得講兩天。人我空:人我空是什麼?別把這個身體當作「我」,現在我們同修有幾個不把這個身體當作我的?法我空:因為一切法都是緣生,都是有條件而生的,沒有真實的含義,即使佛法也如此。佛法是針對每個人不同的病根而說的,你如果千篇一律地所有佛講的你都要,就像藥方似的,他是給不同病人開的藥方,你要把所有的藥方都拿出來,認為這都是好東西,乾脆我熬熬全吃了吧,非葯死你不可,佛法不契理不契機亦可害死人。我這句話有的同修不理解,可能認為這是謗佛謗法!佛法必須契理契機,契你的根機,而且不離本體。本體是什麼?心,修心!佛講了四十九年的法沒離開心。離開這兩方面就不叫佛法,具體來說就是戒定慧。你看我們現在還能守規矩,什麼時候同修你發現人人都不守規矩了,尤其出家人不守規矩了,不守戒了,戒是基礎嘛,那個時候佛法沒了!空亦空:人空、法空最後空的念頭也不要,空空,念頭沒有了叫空空。不動思惟、不動想法、不動念頭了才真正現你的心,真心畢現。你看「思想」倆字,「想」字上面有個「相」蓋住這個「心」,把「相」搬掉,那不就是真心顯露嗎?「思」字上面有好多格子、好多框框,把框框搬掉、把格子去掉,心不顯露了嗎?從這裡我們都可以啟悟,只要三空之理你明白了,你的心才不會染著,無染、無著、無相。要想修到無染、無著、無相,首先必須以布施為先導。我一步步加深講,你看看是不是這個理?以布施作為修行的基礎,同修們你看《純印》這本書,純印老人給我們表法,告誡我們修三方面,六度當中修三方面就得六度。純印老人第一就是搞布施,持戒就在布施當中修成了。布施不著布施的相,三體輪空了,持戒就在布施當中修成了。我們都知道布施要三輪體空,何為三輪體空?就是沒有布施的我,沒有布施的對象,沒有中間的媒介,是錢、是物……腦袋裡確實沒有這些。如果說腦袋裡還尋思:就是頭幾天,我還給誰拿去多少錢,他家才解決了困難……這還是有。三輪體空,這三方面都沒有,輪是什麼意思?輪是輪轉。什麼叫輪轉?今天我布施,我明天休息行不行?不行!今天布施、明天布施,永遠布施,輪轉老是往前走,不能停止;另外輪有碾壓之功能,碾掉你的貪心,後邊別留痕迹。一定要搞清楚,這樣本體才能顯露,體空嘛!空是我們的本體、是我們的清凈心。第二是忍辱。有忍辱就能斷嗔恚,你忍辱修好了,精進就在忍辱當中修成。精進是忍辱的升華,忍辱是精進的基礎。我們現在修得不好,今天腰疼明天腿疼的,你找找原因:不精進!不精進什麼原因呢?沒修忍辱,你老頭兒給你點兒忍辱的機會,你也不忍,瞪著眼睛跟他干;你的子女給你忍辱的機會,你也不會運用;你周邊的同修給你點兒忍辱的機會,你就離他遠遠的,嗔恚心起來了、嫉妒心起來了,不會運用忍辱,你怎麼能精進?第三是禪定。禪定是什麼?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有定力。我們早晚課其實就是修定功,真正的修行在散課,散課是修行。我勸同修,你們在家修行一定本著「一部經一聲佛號一生成就」。寺院是度人的,表法、接引眾生。我們個人修不要搞這麼龐雜,現在有好多同修按照課誦本這麼做,這叫夾雜。有的人說:「這課誦本你也敢攻擊?」不是我膽子大,覺明妙行菩薩告訴的,你回去翻一翻,看看《西方確指》,我在這裡就別說了,覺明妙行菩薩告訴你怎麼修,他在這裡面講得非常清楚,你一看就明白。我們一般在家修定課的時候,其實就是一部《阿彌陀經》,然後《往生咒》,然後《贊佛偈》,最後迴向就可以了,不要《十小咒》、《心經》、《大悲咒》……都上來了,這就叫夾雜了。會了當然好,上寺院你不煩惱,不像我從來不敢去。因為我一樣兒也不會,在寺院就是陪著出家師度眾生,叫弘法。但你在家就不需要這麼繁瑣了,尤其是六、七十歲的老人,你連經典都不要念了,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了。有人說究竟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還是念「阿彌陀佛」,到底念哪個功德大?哪個都大!如果你不想當生成就,想對阿彌陀佛恭敬一點兒,你就念六字;說我想當生成就,那就別客套了,你就念四字吧!「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就是念四字,我從入佛門就是四字,這四字念七年,我所受的感應和收穫確實是不可說。有禪定了必然生智慧,智慧由哪兒生?智慧由定中生,絕不是在經典中生智慧。這就是純印老人示現給我們的行持,重在布施、忍辱和禪定。佛的經典裡面,凡是講行持的,總離不開信解行證。為什麼這樣講?因為佛講的法當中也有四個字「教理行果」,教是教育;理是理體;行是行持、是修行;修行以後你能證果,證得果位。那麼我們作為他的弟子,要按照佛的教誨去做,他的每個字我配上一個字,叫「信解行證」。他的「教」我們不管明白不明白,他是大聖人,他走過的路絕對不會錯,他的教育我絕對相信,配上個「信」;「理」是理念、是理體,什麼是理體?心是他的理體,心性,那麼我們配上個「解」字,他的理我去解,我不能理解的,我現在不解將來也得解;第三個字是「行」,行是修行、是作為,那麼我們既然是信了也要理解,我也要做、我也要修行,這「行」字別變,他第三個字是「行」,我們第三個字也是「行」;第四個字是「果」,我們對果位要取「證」。這就是「教理行果」,我們對上「信解行證」,你看是不是好記?這就是我們的行持——信解行證,信是信心,是信自、是信他,信自己和佛沒有兩樣兒,信阿彌陀佛、信釋迦牟尼佛不會欺騙我們。如來的妙法一言半句都可以直指我們的心源,明了即可見性成佛。真的修行人只要是從心上用功,決不向外馳求,這就為真信;解就是理解,舉止動念、俗諦真諦都圓融,世法佛法都圓融。你要明理了,能解開了,世間法就是佛法;你若不明白,佛法也是世間法,因為一切法無不是從自心流出,入不思惟境界就是佛法。但一定要心口相應,說一丈不如行一尺,雖然明白了,但是不做、不修、不行,也決不會成功,這叫作解;行可分為內行和外行,必須內外相應,內行斷我法二執,外行眾善奉行,這就是老實念佛;證就是實證真常,有信有解無行就不能證。內行要定慧圓融,外行要四威儀具足,嚴守戒法,絲毫無犯。這樣對自己才有受用,以身示範亦可教化他人。這就是戒定慧的分開和戒定慧的本源。純印老人給我們那四句話,非常重要,為末世眾生指明了修行方向: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遠離名利,一心念佛。其實就是戒定慧,「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是戒;「遠離名利」是定,沒有定力在名利面前要吃虧的、要執著的;「一心念佛」是修慧。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謝謝大家!阿彌陀佛!分享:
推薦閱讀:

李子勛 婚姻的煩惱
職場新手,有哪些需要養成的好習慣和需要改掉的壞習慣?
煩惱丟在風中 快樂與您同在
陽光這麼好,何必自尋煩惱?
生活究竟是什麼,煩惱究竟從那來

TAG:煩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