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里老師講《金剛經》

我講《金剛經》的目的,不是為了讓您讀懂,而是讓您能讀;不是讓您開悟,而是讓您結緣。露珠是水,浪花是水,各取一滴,毫無分別。可露珠有鳥語花香的記憶,浪花有驚濤拍案的傳奇,不是當局者,誰解其中味?很多東西要事先說明一下,有的辭彙如「涅槃」、「眾生」、「滅度」等,各種佛經解釋的差異很大。我的講解可能會讓一些朋友有這種想法:「中里怎麼可以這樣解釋,太離譜了吧」。我只說自己的心意。至於其它書中的解釋,大家可以旁註出來,互相參酌,或許會更容易理解經文。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佛與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在舍衛城中的一個大花園裡居住。一天,吃飯的時候,佛披上袈裟,拿著飯碗,到城裡去化緣,化了碗齋飯,回到居所。吃完飯,收好碗筷,換上衣服,把腳洗乾淨,在座位上鋪好墊子,就開始打坐了。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祝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祝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這時佛的弟子——須菩提,跪地施禮,說道:「老師,您教誨弟子要時時護住心念,不生妄想;時時提醒自己,做主人公;如果有善男信女,渴求明心見性,該如何做,如何讓心安定下來呢?佛說:「問的好呀。你用心聽,我來告訴你。如果有人渴求明心見性,應該這樣做。」須菩提說:「弟子洗耳恭聽。」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佛說:諸位菩薩,要這樣做才能使心安定下來:天地萬物、有情無情的一切眾生,我都令它們回歸到初始的、不生不滅的微粒狀態,這叫做『滅度』。我將一切眾生的幻相破滅,度化它到原本的實相。實際上,沒有眾生可以被『滅度』。為什麼呢?因為眾生即是幻相也是實相,只能自覺自度。如果菩薩把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些幻相當作實相,就不是菩薩。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祝---佛對須菩提說:「要想把佛法傳播給眾生,你不可停留在一種形式上,碰到蝴蝶,你就變成鮮花;遇見小魚,你就化作河流;迎著狂風你烏雲翻滾,遭遇暴雨你電閃雷鳴。你『和於光,同於塵』,就可以穿透世間萬物。普渡眾生,福德無量。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須菩提,你覺得可以從佛的外貌來認識佛嗎?」「老師,我覺得不行。為什麼呢?如來所說的佛,不是指外貌。」佛叮囑須菩提:「不可以貌取佛,佛在世間以無數相現身,但所有相只是佛的影子而已。不被表相迷惑,才能看到佛的真身。」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老師,您說的這些大道理,能有幾個人相信是真的?」佛告訴須菩提:「不要這樣認為。我離世五百年以後,如果有人自律自覺的來修佛法,聽到經文,就心悅誠服,認作真理。這樣的人曾經累世與佛結緣,素有善根。聽到此經,就如老友重逢,深信不疑。」這樣的人得到的福報太大了。為什麼呢?第六品後半段 為什麼這樣的人福報大呢?是因為他心如空鏡:『物來則應,物去不留』。沒有成見,不守定法。風來竹響,雁去影空。把諸法當作小船,到岸則棄舟登岸,不可背船上岸。佛法雖妙,當舍則舍,不捨不得。(我們不是要得到佛法,而是要用佛法來看世界。佛法不是風景,而是觀景台。)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齲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佛修成的正果到底是什麼?佛說了哪些佛法?」須菩提說:「據我的理解,佛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正果可得;也沒有什麼成佛的方法可說。如來所感悟的佛法,只可意會,不可言說。說了就不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由此而論:一切悟道修真的人,雖有層次的高低,但修的都是無為法。」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須菩提,如果有人把世界上所有的珍寶,分給眾生,這樣的『財布施』,功德多不多。」須菩提說:「福報甚多。成佛叫做『功德圓滿』。『財布施』是世間的果報,不是功德,所以應該是福報多。」佛接著說道:「若有人能『信受奉行』此經,哪怕只是其中的幾句心法,為他人講解,所得的福報比『財布施』的人還要多。為什麼呢?因為一切佛都是因《金剛經》而開悟。一切佛法也都是出自《金剛經》。須菩提,我說的佛法,只是個比喻,因為沒有一個固定的法叫佛法。」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洌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預講第九品 (從凡夫到菩薩的過程中,要經歷一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循階上塔,眼界不同。)此段經文名相很多,如『須陀洹』、『無諍三昧』、『阿蘭那行』等。網上都有注釋,可自行查找,在此皆不詳解。恐歧路亡羊,反失大道。第九品 「須菩提,你怎麼看?須陀洹可以自認為成就了須陀洹果嗎?」須菩提說:「不可以,須陀洹雖然進入了聖賢之流,但聖賢本來就是『空中樓閣』,無流可入。」佛接著問:「那麼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可以自認為已經成就果報了嗎?」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是可以見到的空,空是看不到的色。『色從空中出,有自無中來。』金剛經是講空的。所以前面的路,是從多到少,從有到無。而不是越學越多,殫精竭慮,皓首窮經。「為學日增,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風讓世界到處充滿聲音。尋聲而找,找到樹葉,找到小溪,找到大海,找到洞穴的空鳴,找到山谷的迴響,卻抓不到風的衣襟。笛子能吹百聲,卻只是一口氣。太陽能分七彩,卻只是一束光。百聲為幻,氣是真音。七彩為影,光才本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您得先『行深』,才能照見。登上『般若波羅蜜多』這個觀景台,自然看到五蘊皆空的景象。如何登台觀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活中處處都是《金剛經》。首先不要『住』在經文上。要學會看『無字真經』。你憧憬富麗堂皇,你就會置身於瓊樓玉宇;你醉心湖光山色,你就會泛舟在月夜春江。你貪愛『良辰美景』,才有接引你的『鏡花奇緣』。如果你心如死灰,性如頑石,就只能去修「枯木禪」了。佛法就是紅塵,先讓你痴迷,再讓你看破;佛法就是甜酒,先讓你沉醉,再讓你驚醒;佛法就是彩夢,先讓你編織,再讓你斬斷;佛法就是泡影,先讓你神往,再讓你吹散。第十品 莊嚴凈土分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佛問須菩提:「你認為我在老師燃燈古佛那裡得到什麼佛法了嗎?」「沒有,您在燃燈古佛那裡,沒得到什麼佛法。」佛接著問:「達到了菩薩的境界,是不是非常榮耀和崇高呢?」。須菩提說:「不是,榮耀和崇高都是佛對修道者的鼓勵,並不是一個實有的境界。」佛點點頭:「所有修道之人,應生清凈之心。不貪著所有的名相。不應以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舌頭嘗到的,身體感覺到的,思想分析到的,來當作內心的覺悟。『六根』清靜後,生出的心才是真覺悟。」佛接著說:「比如有人,與世界上最高的山一樣高大,這人高大嗎?」須菩提說:「非常高大,因為高大是世俗的眼界,所以叫高大。佛是無法用世俗的眼界來形容的。所以不能用大小高低來認識。」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佛問:「須菩提,恆河裡的沙子多不多?如果有恆河沙那麼多的恆河,所有恆河裡面的所有沙子,多不多?」「老師,太多了,恆河就數不清,何況裡面的沙子。」佛語重心長的問:「須菩提,如果有悉心向善的男人或女人,把恆河沙那麼多的寶物,分給所有人,這樣的人福報大不大?」須菩提說:「太大了,老師。」佛再次咐囑須菩提:「如果有悉心向善的男人或女人,信解《金剛經》,哪怕只是其中的一段心法要義,與眾人分享。這種福報,比前一種福報更大。」「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以少為多,報怨以德。」為了無為而有為,為了無事而做事,為了無味而品味。以不變應萬變,以本心對仇怨。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佛說:「我再強調一下,此經無論在哪裡演說,哪怕只是其中的一段心法要義,一切能感知佛法的生靈,都要起恭敬心,如同對待佛的塔廟一般。能夠有緣受持讀誦此經,如同得到了最好的人生指南,有此經的地方就是佛在借法身而傳道。尊敬此經就應象尊重佛的弟子一樣。」《金剛經》講到第十二品,『經義』已經說完了。餘下的二十品,都是在咐囑、強調、解釋、延展、舉例說明。《黃帝內經》上說:「知其要者,一句而終。」我們不是越學越多,而是越學越少。《金剛經》講空、講無中生有、講無用之用、講『無意之中是真意』。無需抱著多學多得的態度,也與勤奮努力無關。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分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佛說:「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世世代代,只要活著,就捨生忘死、捨己為人,把自己的生命,完全獻給別人。倘若另一個人,聽到《金剛經》就能夠堅信不疑。後者的福報甚至大於前面的人。更何況還能書寫、讀誦、身體力行,為人解說。簡單說吧,《金剛經》的功德不可思議,無量無邊。」「《金剛經》是講給那些發大宏願、有大智慧,根基最深厚的人聽的。若有人能受持讀誦此經,並廣為傳播,如來定會助他成就無邊功德。這樣的人,即是如來現身,又是智慧彼岸。因為那些喜歡神通小術的人,抱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對於《金剛經》根本充耳不聞,更不會去讀誦,為人解說了。」「須菩提,有《金剛經》的地方,一切能感知此經的眾生,都要恭敬的守護它,就象是圍坐在一座佛塔前,用最好的流光溢彩,奇香異寶來供奉。」第十六品 能凈業障分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須菩提,我再強調一下,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金剛經》,卻惹來別人的輕賤。那麼他們前世所造的惡業,將會因別人的輕賤而一筆勾銷。並終將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在無數億萬年以前,有燃燈古佛為我見證,我曾供養過八百四千萬億諸佛,沒有一佛被遺落,不曾供養過。」「有人在佛離世五百年以後,能夠受持讀誦《金剛經》,所得功德,比我供養諸佛的功德,大的不只幾萬億倍,根本無法記算。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要是都說出來,會有許多人,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金剛經》的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須菩提問:「老師,善男信女,想要明心見性,應從哪裡入手,如何安定心神?」佛說:「要明心見性,先要把一切不同形態的眾生,還原成等同形態的微粒。說是還原,不是真的還原,只是用微粒的狀態來看待眾生。為什麼呢?因為不以微粒的狀態來看待眾生,就會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分別實際上,沒有一條明確的成佛之道。須菩提,你認為我在燃燈古佛那裡,得到了什麼修佛之法嗎?」須菩提答道:「以我的理解,老師在燃燈古佛那裡,沒有得到修佛之法。」佛說:「你說對了,本來就沒有什麼修佛之法。如果我有修佛之法,燃燈古佛,也就不會給我印證:『你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為什麼說本來就沒有修佛之法呢?因為,佛即是法,法即是佛。如果有人說佛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之法。其實沒有這個法。只是佛在法中,法在佛中。所以佛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本來也沒有什麼一切法,只是名為一切法。就象說一個人高大,他真的高大嗎?只是暫時用『高大』來做個比喻。」「須菩提,菩薩也是個比喻。若人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那這個人就不是菩薩。為什麼呢?因為沒有一個法叫做菩薩。所以佛說:一切法,沒有固定的法相。若人言:我將把佛的莊嚴境界呈現出來。這個人就不是菩薩。所謂佛土莊嚴,只是個比喻。須菩提,若菩薩沒有我相、法相、諸相,如來說名真是菩薩。」第十八品 一體同觀分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云何。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佛問須菩提「如來有肉眼嗎?」「是,如來有肉眼,能分辯是非。」佛問「如來有天眼嗎?」「是,如來有天眼,能看破紅塵」佛問「如來有慧眼嗎?」「是,如來有慧眼,能了知因果」佛問「如來有法眼嗎?」「是,如來有法眼,能不昧輪迴」佛問「如來有佛眼嗎?」「是,如來有佛眼,能圓融無礙」。佛問:「須菩提,恆河中的沙子,佛也說是沙子嗎?」「是,如來說是沙。」「如恆河沙那樣多的恆河,這麼多恆河裡所有的沙子,佛的世界多嗎?」「太多了!老師。」佛告須菩提:「你所處的國土當中,所有眾生的心,我都知道。說是心,非是心,是名為心。為什麼呢?莫以過去、現在和未來用心,方可知心。」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須菩提,如果有人可以把宇宙當中所有的寶貝都拿來布施給眾生,有這種因緣的人,福德多不多。」須菩提言「有這種因緣的人,福德非常多。」「須菩提,真正的福德為無相布施,無實無虛,無多無少。財布施有我相、人相、眾生相,所以說是福德多。」第二十品 離色離相分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須菩提,一個人成佛後就會呈現三十二種奇美的相貌,和八十種莊嚴的威儀。叫做具足色身、具足諸相。當看到了這些神奇相貌的時候,可以認為是看到佛了嗎?」「不可以,所謂具足色身,具足諸相,只是佛的一件流光溢彩的外衣。而不是如來本身。」第二十一品 非說所說分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須菩提,不要認為如來心存說法之念。有人說:『如來在為眾生說佛法』這無異是在誹謗佛,根本不懂如來在說什麼?須菩提,佛法本無法可說,只是叫做說法而已。」這時,宿有慧根的須菩提問佛:「頗多眾生,在未來世,聽到佛法,能相信嗎?」佛言:「眾生也是未來之佛,不用擔心他們的悟性。」第二十二品 無法可得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對佛說:「老師,佛得到的無上正等正覺之法,不是從外面新得到的,而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是無所得。」佛言:「是這樣,是這樣,須菩提,對於無上正等正覺,我本不缺失,無法再多得一點,如果說佛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也只是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第二十三品 凈心行善分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再者,須菩提,成佛之法,佛與眾生與生俱足,並無高下之分。名為無上正等正覺。只要眾生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之心來修一切『有用之道』,即可大覺大悟。如來所說『有用之道』,並非一成不變,所以只是叫做『有用之道』。」第二十四品 福智無比分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有大菩薩,將宇宙中所有寶貴之物,就像無數座須彌山那樣廣大無邊的財富。都布施給眾生。另有一人,專此能達『智慧彼岸』的《金剛經》,乃至其中的幾句心法要義,信受奉行,並為有緣之人解說。這個人所得的大智慧,與大菩薩相比,勝其無數。」第二十五品 化無所化分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須菩提,你們這些菩薩們,不要認為如來有度化眾生之念,不要這麼想。為什麼呢?實際上沒有眾生是如來度化的。若有眾生如來度化,如來就有我相、人相、眾生相的分別。須菩提,萬物一體,本無你、我、眾生之分。只是凡夫看不到,才有諸相之別。凡夫者,也不是什麼凡夫,只是暫時叫做凡夫。」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須菩提,如來有三十二種奇美的外表。以此來判斷是否真佛現身,可以嗎?」須菩提說:「可以用三十二相來判定。」佛說:「轉輪聖王菩薩也有三十二相,難道是佛嗎?」須菩提說:「我修正一下,不可以三十二相來判定」這時,佛說了四句真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須菩提,真佛不能以三十二種奇美的俱足相來判定,那麼是否可以認為,沒有俱足相也能成佛呢?須菩提,不要這樣想:『沒有俱足相,如來也可以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如果認為一念向佛的人,可以諸法斷滅,不求諸法而直達彼岸。須菩提,莫作是念!一念向佛的人,仍要修一切善法,不可諸法斷滅」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須菩提,如果有善心菩薩把世界上的奇珍異寶都布施給眾生享用。又有菩薩知一切法非我獨有,不動『有相』布施之心,此菩薩勝前菩薩功德。為什麼呢?此菩薩沒有獲得福德之心。」須菩提問佛「老師,為什麼菩薩不接受福德呢?」「須菩提,菩薩行福德之事,乃無意而為,自然不貪著福德。」第二十九品 威儀寂凈分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須菩提,如果有人說:『如來飄忽不定,神秘莫測,千姿百態,幻化迷離。』這個人執著表相。不解如來真義。為什麼呢?如來者,不來不去,不生不滅,本來如此。所以名如來。」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須菩提,假設把宇宙化作微粒。這些微粒多不多?」須菩提說:「太多了,老師。為什麼呢?如果微粒是宇宙的元素,如來就不叫它微粒了。微粒不是萬物的本源,只是暫時的聚合。同樣,宇宙也只是叫做宇宙。『萬物一體,死生同狀』。什麼是萬物一體呢?就是無法說,但是凡夫之人,總想把它說清楚。」第三十一品 知見不生分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須菩提,有人說:『佛為我們闡明了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的概念。』你覺得此人明白我的本義嗎?」「這個人不懂如來的本義。因為老師所列舉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只是藉以言道的比喻。不可心生定見。」「須菩提,要明心見性的人,於一切佛法的真義,應以法無定法,見無定見的心性來認知和理解,所謂佛法的真義,也只是比喻罷了。」第三十二品 應化非真分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須菩提,假若有菩薩把宇宙中的所有財寶都布施給眾生。若有善男信女,發大慈悲心。以此經,甚至是經中的幾句心法要義,時時堅守、踐行、常常念誦,為眾生隨緣講道。福德勝於前者。如何隨緣講道?隨機萬變,不離其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經講完了,領悟此經的有情眾生,都會感受到『大歡喜』,依此信受奉行。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須菩提言:「老師,此經威力無窮,功德無量,用無邊智慧接引眾生直達幸福彼岸。該給它起個什麼名字呢?」佛說:「就叫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吧。起個名字可以時時記起它,奉行它。須菩提,名字就象是件外衣,並不是事物本身,不要太執著在名字上面。」佛問:「須菩提,我教給你們什麼佛法沒有?」「沒有,您什麼也沒說。」佛又問:「須菩提,無限的宇宙中,大大小小的物質多不多?」須菩提言:「非常多。」佛說:「把物質打碎成微塵,會發現最終是空的。它們的存在只是暫時的聚合。都是有名無實。微塵如此,包含著微塵的宇宙也一樣,有名無實。」佛停了一下,又問道:「佛有三十二種莊嚴美好的相貌,須菩提,可不可以用外貌來判斷是否成佛了?」須菩提言:「不可以,佛說的三十二相,不過是佛的一個表相,並不代表佛本身。」佛再次咐囑:「須菩提,所有明心見性的善男信女若能將此經中的要義心法廣為傳播,真是福報不淺。」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佛的一番話,令須菩提領會了《金剛經》的心法要義,高興的哭了。 「老師呀,雖然我已具慧眼,可以看破世間萬象的前世、今生和未來,但卻一直無緣此經。如果有人,聽到《金剛經》,就能『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樣的人,當真成就了世間最偉大的功德。」「老師呀,我們這些弟子,在您的親自教誨下,信奉《金剛經》,不是什麼難事。如果五百年以後,佛不現身於世間,還能有人對此經信受奉行,這人真是太偉大了。因為在他的眼裡,早已超越了你、我、他、眾生、長者、權威等等一切表相。『色即是空』,所有相,即是非相。佛不住於相,佛離一切相。」佛說:「你說的對,如果有人聽到此經能夠不懷疑、不驚訝、不畏懼,那一定是具有偉大智慧的人。然而這種智慧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得到的。先要修「忍辱」的功夫。我當初在『歌利王』面前,將身體截截割斷,那個時候,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因此也就沒有一點不滿和怨恨。「忍辱」,我修了五百世。「所以,要想悟道成佛,首先要不住於各種幻相,不住於眼觀之色、耳聽之聲、鼻嗅之香、舌嘗之味、身觸之感、意受之法。而應生『無所住』之心。要認為心有住,那就住在『無所住』上。若人有一顆利益眾生的菩薩心,就要『無所住』而行布施,因為:布施本無相,眾生也無實。相本由心生,諸相皆非相。「須菩提,如來說的話,雖多意象比喻、但真實不虛、絕無大言欺人、歪理邪說。如來所得之道,不是章法分明的理論,也不是虛無縹緲的空話。如果菩薩按圖索驥的去布施,如同進了小黑屋,什麼也看不見。如果菩薩隨緣布施,不住法相,就象一個人本來就心明眼亮,又置身於陽光普照之中,自然一切清清楚楚。」「須菩提,在未來的時空中,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一心向佛求道,信受奉行《金剛經》,這個人將會修身成佛,如來將以廣大智慧,隨時護念此人,咐囑此人,助其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推薦閱讀:

【追憶】摹寫陸儼少老師《杜甫詩意山水百圖》憶述
【原創】上半身關節緊張 疼痛?求實瑜伽馨馨老師教你幾招!(收藏)
趙向陽老師教你奇門入手式續(上)
牛勝先老師博武網在線談話之精彩片段
常見幼兒園老師管理方法

TAG:金剛經 | 金剛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