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鑒定青銅器五要素

鑒定青銅器五要素

一、夏、商、周三代青銅器銹層複雜,銹色關係互錯而有層次,最基層有原氧化層「地子」,用 40%的鹼水泡之銹色不脫。

二、古器多有土腥味,仿品則以汗腥、銅腥、酸味偏多,重量較沉。商周古銅敲聲沉朴、銅質枯朽易損,斷麵灰白泛黃,胎體厚度、紋飾鑲嵌及造型都必符合時代特徵。真品鼻聞舌舔無辛酸咸澀及漆蠟味,用丙酮棉簽和香蕉水拭之無反應,銹體結實。

三、真銘文只見琢磨而無刀痕,字內底大、字口小,筆力轉折自然流暢,字口內外銹色一致。

四、現代仿品見打磨粗糙銼痕及石膏粘附內胎,銹色是色泥噴漆或酸蝕長理法製成,既無層次變化又顯得松糠平薄。

五、三代古器鑄造工藝常有三類。模範法見墊片和模塊接縫范線,失蠟法器表光潔而精美細緻無痕,焚失法製作的銅器表面有細巧紋飾及金銀錯花圖案,很少鏽蝕。

青銅器辨偽知識

中國青銅器種類繁多,數量驚人,即使是精美罕見的珍品也不勝枚舉。但是,中國青銅器偽作及贗品之多也是驚人的。據張光裕《偽作先秦彝器銘文疏要》一書統計,歷代偽器及疑偽之器多達1600餘件,其中清代乾嘉以來近百年的偽作就超過1000件。容庚在《西清金之真偽佚存表》中也有統計,在有銘的1176件青銅器物中,偽作就有317件,可疑的尚有173件,於此可見青銅器作為之一斑。

當然,偽作青銅器有的還是非常精美,已達亂真的地步,尤其是一些贗品,模仿之逼真,使人真偽難辨。顯然,擺在鑒定者面前的任務是艱巨的。有人認為:既然仿器水平已經達到真器水平,又有什麼必要去辨偽、鑒定呢?回答是否定的。對青銅器的鑒定、辨偽工作非常重要,其原因歸納如下。

首先,偽器無論做得多麼精美、逼真,但它畢竟是偽器,它不是商周時的鑄件,也就不能反映那一時期的社會生活風貌,更不能反映當時的冶煉水平。偽器充斥青銅話,無疑影響了中國青銅器的聲譽。顯然,鑒定工作是必要的,這是維護中國青銅器形象的重要之舉。

第二,偽器常使藏家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以假亂真的偽器常使古玩商和收藏家因辨不出真偽而受騙上當,有的人甚至傾家蕩產。如民國時期,北京「式古齋」古玩鋪,曾花1萬元習進一件提梁卣,這是一件贗品,本來該店主要想藉此倒賣發財,這時卻賣不出去,店鋪也因此倒閉。

又如上海人吳啟周與美籍華人盧芹齋合辦了一家美國最大的古玩鋪,吳啟周做了一輩子古銅器生意,竟也買了自己的外甥葉某偽造的殷墟銅器,而且金額高達5萬美金。由上二例可知,偽作手法這高超,後果之嚴重。顯然,青銅器的鑒定、辨偽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青銅器偽銘文影響後人對歷史的正確認識。青銅器銘文是中國真器的重要特點之一,有的銘文甚至長達400字,這些文字是歷史研究的重要材料。銘文大都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及社會生活情況,對我們認識商周時代的風貌很有幫助。而偽銘都則根據自己的需要,瓷意擬文,銘文內容完全可能背離商周真實狀況,使治史者出現錯誤判斷,偽銘影響顯然惡劣。如北宋徽宗年間曾偽制大晟編鐘(仿春秋宋公戍編鐘的形制)336件,現藏故宮有「大晟」、「夾鍾」兩件。其有「太和」、「夾鍾清」一件曾遭金人掠走,並將「大晟」二字颳去,偽銘「太和」,宋本已作偽,而金人則偽上作偽,青銅器偽作顯然影響了我們對真器的認識。

總之,偽作既影響中國青銅器聲譽,又常使藏家受騙上當,蒙受經濟損失,偽名甚至影響甚至影響史家的歷史研究,使今人不能準確地了解商周的社會生活狀況。僅些三點,足以說明我們對青銅器進行辨偽、鑒定的必要性。

中國防大學青銅器鑒定的對象是真偽中國青銅器。中國青銅器種類太多,僅以形態而言,就包括工具、農具、兵器、禮器、酒器、水器、樂器、食器及其他生活用具,因而後世偽作也大都以上述器物為藍本。要掌握並提高青銅器鑒定技能,就必須對真器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只有全面把握了真器,才能辨別偽器。

首先,青銅族中,食器、酒器、水器佔有很大的比例。食器包括烹飪器和盛器。烹飪器有鼎(後來僅作禮器用)、鬲、甗等,都具有二足或四足,在足間可燒柴薪燒煮食物。盛器包括簋、敦、豆、簠、等,這睦器皿大都有耳、蓋、圈足。酒器包括容器、溫器、欽器三種。容器有尊、彝、卣、觥、壺、壘、 等;欽器有爵、角、斝、觚、觶等,無論容器還是欽器,大都有足,因而又具有溫器的性質。水器包括盤、匜、盂、鑒、缶、、瓿等,多有足或耳。上述青銅器皿因時代的不同而特點各異,在鑒定中應尤其注意時代風格和器物的個體特徵。

第二,青銅禮器也是鑒定的重要對象。青銅禮器不僅是現金器研究的主體,也是鑒定、辨偽的重要器物,後世偽作也最多。最重要的青銅禮器顯然是鼎(食器中的簋、甗,酒器中的爵、觚、觶、斝等按一事實上形式組合,也演變為禮器),西周時期天子用九鼎,諸侯廾鼎,大夫五鼎,士三鼎,等級森嚴。發展到後來,鼎甚至成了國家政權的象徵,所謂「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而「向鼎中厚」的使用率就更高了。鼎的鑒定無疑是一重要內容,這不僅因為它是一件重要的鑄件,後世偽制很多,更由於鼎還有濃厚的政治氣氛,抽象性的鑒定顯然增大了辨偽、鑒賞的難度。

第三,青銅生產工具出土也不少,也有不少偽作。如斧、斤、鑿、鋸一類手工工具,又如耒、鏟、錛、钁、鍤、鋤、耨、鐮一類農用工具,也是青銅器鑒定的重要內容。真偽鑒定是一方面的內容,還可以通過鑒定,了解當時的生產發展狀況,生產力水平等。

第四,商周青銅兵器出土不少,種類也很多,後世也有仿製。商周兵器包括戈、刀、劍、戟、匕首、殳、胄、矢鏃、弩機、鋮、矛等,兵器形狀多樣,鑒定難度頗大。尤其是兵器作為商周軍隊的重要裝備,多用於戰場,故鑒定時無疑應深刻了解商周兵器史和商周的徵求。

第五,青銅藝術也是鑒定工作的重要內容。從造型藝術上看,眾多的青銅器又是工期藝美術品。生動的造型,精美的鑄工,暢達的紋飾,勁拔的銘文,古樸的韻味,這類描述盡可堆砌,中國青銅器在中國藝術史中佔有燦爛的一頁是勿容置疑的,對精麗青銅器的鑒賞、辨偽因而顯得尤其重要。

第六,中國銘文青銅器眾多,銘文不僅是書體鑒賞的重要內容,也是研究歷史的重要史料。銘文是商周語言的記錄,其中保存著大量的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等方面的資料。後世偽作特別多,銘文作偽影響很壞,偽銘都按其需要擬文,篡改歷史在不知不覺中進行,若未鑒定出來,後人對當時的認識必有偏差。顯然,青銅器銘文鑒定工作異常重要。

第七,青銅器鑄造技術也是鑒定的重要內容,如鑄造方法、銅錫比例、選礦冶礦等技術問題,這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辨別真偽,還可以從冶金史的角度對古人冶煉技術加以總結,為現實社會生產服務。由此可見,青銅器鑒定的對象是非常寬廣的,進入青銅領域,猶如進入一座斑斕多彩的迷宮,要在這座迷宮中辨明方向,必須全面而深刻地認識中國青銅族。這也是中國青銅器鑒定的重要任務。

生動崇實的宋代銅鏡

可以這樣說,由於歷史的偏見和考古資料的缺乏,唐以後的銅鏡並沒有得到深入研究。宋代銅鏡就屬於這類情況。例如宋代銅鏡的類型和分期,宋代銅鏡的特點以及它與其他時代銅鏡的關係,特別是宋金銅鏡、宋明銅鏡的異同都沒有很好研究。因此將宋鏡研究得深入一些會有助於宋以後其他時代銅鏡研究。

一、宋鏡類型

根據已經發表的資料,可以分為花卉鏡、龍紋鏡、禽鳥紋鏡、神仙人物故事鏡、八卦鏡、商標銘文鏡、吉祥銘文鏡、素鏡等類型。每類中又有不同的形制和內容。

花卉鏡類:花卉鏡是宋代銅鏡中最為突出的鏡類之一。常見的有亞字形、菱花形、葵花形、圓形等。主題紋飾多纏枝花的表現手法。有的以鈕為中心,由一根枝蔓放射出四朵盛開的牡丹花,對稱排列於四方,構圖簡潔,寫實性強。有的時隱時現的菱枝中露出寬大的花葉和花朵。菱枝纖細秀麗,莖葉穿插交疊,花卉葩萼飄逸。不少有紀年的宋墓,在隨葬中出土了各種花卉鏡,如湖北麻城北宋徽宗政和三年墓、陝西丹鳳縣徽宗宣和元年墓、江蘇南宋高宗紹興元年墓都有出土。從出土地區看,南北各地都有出土。

龍紋鏡類:可分雙龍鏡和單龍鏡。從目前所見資料單龍鏡極少。雙龍鏡,有八菱形、六菱形、葵花形、爐形、帶柄菱花形等形式。雙龍分別在鈕兩側,身軀盤曲於頭的上方,一後肢於尾交纏,形成一環形。二龍對看圓鈕,以鈕為寶珠,作戲珠狀。一龍張嘴一龍閉嘴,鈕下方有一三足香爐置於岸邊,岸下海浪翻騰。此型龍紋鏡不管鏡形如何,但龍的紋飾及布局都基本一樣,特徵十分明顯。江西高安南宋理宗寶祐三年1255年 墓出土一面。另一面銅鏡上鑄出「嘉熙戊戌吳氏淑靜」銘文,「嘉熙戊戌」即南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可知這種鏡子流行與南宋較晚的時期。從目前能知道的資料看,此型鏡子傳世和出土較多,是宋代最為流行的鏡類之一。

禽鳥鏡類;宋代花鳥鏡種類也不少,但以雙鳳鏡最美,也最為流行。雙鳳鏡形制多為圓形,主題紋飾一般為雙鳳。鳳形體大,滿鋪鏡背。不少鏡子除雙鳳外很少點綴其他紋飾。雙鳳作首尾相接環繞形態,造型似剪紙圖案,雙翅及尾部都刻畫的細緻華麗。特別是尾羽用誇張變形手法,有的如同三根長長的細藤曲曲彎彎,有的則似一株捲曲的菱枝花草,有的又作菱形圖案方析舒展。可以說雙鳳紋鏡是宋代銅鏡紋飾中的佳作。

神仙人物故事鏡類:這類題材的銅鏡內容豐富,種類眾多。屬於神仙故事題材的有飛仙鏡、仙人降龍鏡、二仙渡海鏡、羅漢過海鏡、嫦娥奔月鏡、月宮鏡、牛郎織女鏡。人物傳說故事題材的更為豐富。有:蹴鞠紋鏡、梳妝鏡、王質觀弈鏡、寧戚飯牛鏡、氣功人物鏡、龜鶴齊壽人物鏡、拜謁人物鏡、軒轅鏡。其中羅漢紋鏡、龜鶴齊壽人物鏡、王質觀弈鏡、寧戚飯牛鏡、拜謁人物鏡發現較多,此舉幾例。

拜謁人物鏡:畫面有樓閣,小橋流水,大樹,樓閣前有人物及侍者。橋上一人作拜謁狀。目前所知以近10面。其中湖北襄陽北宋徽宗崇寧三年墓出土一面,對於確定其時代尤為重要。

寧戚飯牛鏡:畫面分水陸兩部分。地上有一大樹及二人。一人牽牛,水中波浪紋。目前已知也有七八面之多。

王質觀弈鏡:畫面亦有水陸兩部分。地上有一大樹,樹下兩變化弈棋,一人觀弈,岸邊有人行走。

八卦鏡類:宋代八卦鏡形式最為多樣,從八卦與其他圖紋結合情況看,有匹神八卦鏡,即八卦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組織在一起。十二地支八卦鏡,天象八卦鏡,龍虎八卦鏡,十二生肖八卦鏡,八卦銘文鏡,八卦鏡,無論圖紋複雜還是簡單,但八卦象都十分突出。 宋八卦鏡的排列仍然是按照《易·論卦》的方位排列的。既乾卦在西北,坤卦在西南……與宋代學者邵雍主張的乾卦在南,坤卦在北的方位不同,與八卦方位相適應,其他圖紋也按嚴格的方位序列排列。如四神按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十二生肖按子鼠北,午馬南方位排列。

宋八卦鏡有出自北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墓,徽宗政和三年1113墓,高宗紹興九年1139墓的。可知它們在北宋晚期與南宋初年特別流行。

商標鏡文鏡類:所謂商標銘文,是在鏡鈕的一側或兩側的長條格中鑄出銘文,其內容多為鑄鏡的地區、店鋪、字型大小和工匠姓氏等。人們以鑄鏡地區的不同分為:湖州鏡、建康鏡、成都鏡、杭州鏡、饒州鏡……

湖州鏡:常見的形式有菱花形、葵花形、方形、長條形、有柄形等。銘文種類眾多,其中以石家銘最多,如:「湖州儀鳳橋南酒樓相對石家真青銅照子記」,「湖州真石八叔煉銅照子,每兩一百文」。從考古材料證明,湖州鏡北宋晚期開始流行,南宋時期最為盛行。

杭州鏡:銘文如「杭州錘家青銅照子,在越州清道橋下岸向西開張」,「杭州真正高家青銅照子」。

成都鏡:銘文有「成都龔家青銅照子」。

建康鏡:銘文有「建康府家煉銅照子記」。

饒州鏡:銘文如「饒州新橋許家青銅照子」。

此外還有吉州、蘇州、明州、常州、秀州等,本文不在一一列舉。

中國古代青銅禮器大觀鑒藏

中國古代青銅器分為禮器、實用器、冥器,其中最為尊貴、規格最高的當數禮器。禮器是宗廟中和宮室中陳設的器物,使用於各種祭祀、宴饗和各種典禮儀式的場合,古人認為祭祀和打仗是國家頭等重要的事情,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禮器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和祭祀有關的器物,目前青銅器中最多最重要的也是宗廟中使用的器物。

簋,盛食器和禮器,相當於現在的大碗。盛黍、稷、稻、粱。形狀一般為圓腹,侈口,圈足,有無耳、二耳、三耳,甚至四耳的。商周時期,簋與鼎等器物一樣,都有標誌奴隸主身份高低的作用。史書記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常見的簋或沒有銘文或有寥寥數個字,珍貴的銘文可以為後人提供更多簋主人的詳情,極具考古價值。欄主從境外搶救回一尊西周中期帶有34個銘文的簋,實屬罕見。

這尊簋製造於西周中期,腹部有橫瓦棱,斂口垂腹獨角獸首耳下有餌,圈足下飾四獸足,造型敦厚莊重。高隆蓋上有圓捉手,捉手頂端、蓋面與頸部及器腹均飾有一圈瓦棱紋。泛金地皮殼,品相極佳。

我國青銅器不僅豐富,而且別具藝術特色,歷來是中外收藏家注意收藏的珍品。由於青銅禮器的造型最為多樣,也最能體現青銅器的藝術特色,所以千百年來收藏家都重視鼎、彝、鍾、簋、尊、爵、卣、豆等禮器方面的傳統收藏,尤其是帶銘文的禮器,更是追逐搜尋的重點。本來青銅禮器的傳世量就不多,而需求者有增無減,僧多粥少,所以青銅器歷來價格昂貴,尤其是珍稀精品,只有王公貴族和巨富商賈才玩得起。

晚清時期,清政府工部尚書潘祖蔭酷愛青銅器,在他的藏品中,以西周的大克鼎和大盂鼎最引人注目。大克鼎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通體變形獸面紋,三足立耳,莊嚴厚重,腹內壁還鑄有銘文290個字,大盂鼎高101.9厘米,重133.5公斤,三柱足,大立耳,造型雄偉凝重,紋飾簡樸大方,有長篇珍貴銘文291個字。這兩件青銅器一直被中外官僚和富豪所覬覦。潘病故後,這兩件大鼎運抵故里蘇州,其間一美國人曾以600兩黃金或一幢洋房相交換,被潘氏家人拒絕。日軍侵入蘇州後,也想得此2鼎,潘氏家人怕有不測,便將二鼎深埋於庭院中,果然日本人經常去搜查,有時一天搜查七次,因找不到大鼎才悻悻而去。1952年潘氏後人將大克鼎獻藏於上海博物館,大盂鼎獻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據老古玩商回憶,民國初年,曾任清宮學部侍郎(相當於教育部長)的寶熙,曾將一件玩膩了的提梁卣送到北京琉璃廠古玩鋪寄賣。提梁卣是商朝時的酒器,寶熙這件提梁卣,提梁兩端有獸頭,口的下端有花紋,蓋的里端有4字銘文,造型端莊、紋飾清晰,色澤翠綠,精美絕倫,堪稱國寶。當時北京琉璃廠和天津天祥商場經營青銅器的古玩鋪很多,經常可以見到青銅禮器,但像寶熙這件精美的提梁卣,實屬罕見難得,所以很快就被藏家買走。

青銅禮器雖說值錢,但並非所有的禮器都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單從投資角度考慮,更要注意這一點。從1992年北京國際拍賣會一件商代青銅爵被台灣收藏家高價買走後,國內的古玩市場青銅器驟增,特別是地攤上的青銅器,精粗雜陳,到處可見。一些古玩商販只知青銅器珍稀昂貴,價值不菲,足以致富,便不擇手段以假充真,以殘充好,稍不留意就使買家落入圈套。

我國青銅器的複製和仿造由來已久,自北宋、元、明、清、民國,直至今日,可說從未間斷。但宋代仿前青銅器,是出自對古代文化的尊重和仰慕,它和蓄意作偽騙人當有所區別。宋代複製的青銅器工藝水平比較高,一般仿製都很成功。筆者曾見過宋仿的商代鼎和簋,不僅器型和紋飾逼真,且黑漆古間或紅斑綠銹,佳妙至極,酷似傳世珍品,雖是仿品亦有相當的觀賞和經濟價值。

元、明以後的仿品遠不如宋器,很容易識別。清代中期以後,國內外搜尋青銅器的人日益增多,為了藉機賺錢,青銅器作偽已開始有專門行業,當時山東濰縣是偽造青銅器的主要發源地,以後逐漸擴展到陝西西安、河南洛陽和山西等地。其偽造的青銅器大多質地低劣,但偽裝巧妙,魚目混珠,曾使不少人上當,投資者不可不防。

要保持青銅器原樣,切忌過分刷洗。出土的青銅器經常是泥銹混濁,紋飾不清,進行適當清洗是必要的,清洗的方法一般是先放在水中浸泡,讓泥土自行脫落,爾後用小毛刷輕輕刷洗,遇到有影響紋飾的土銹,可用小竹籤慢慢剔除,切忌用銅刷或硬毛刷著力刷洗,更不能用利器清理打磨,否則會毀壞青銅器,而失去收藏價值.

此外,保持青銅器原貌,還有個收藏保管問題,青銅器在地下經過長期腐蝕氧化,質地已不堅固,特別是半脫胎青銅器,甚至比瓷器還易損,因此對青銅器妥善保存,防止出土後受損,對投資者來說十分重要。

銘文為「丁亥福叔做寶簋子子孫孫其萬年永寶用」。據張音濤老師介紹,銘文中的「福叔」的官位至少為士大夫,在那個等級森嚴的社會,能夠使用青銅器的只有貴族。

如何辨別青銅器銹色

年代久遠的青銅器渾身布滿銹色,然而銹有真有假,識別銹、研究銹的問題就變得極為重要了。因為銹色一般包裹在一件器物的外層,器物上的銹如果是真的,那麼這件器物大多可判定為真品。青銅器物的真銹硬度大、類型多樣、層次分明。

真銹,器物長年埋在地下,鏽蝕很深,呈藍綠色,有的有裂痕、裂口,裡面也是銹跡斑斑。如果一件器物鏽蝕嚴重的會出現大幅減重的現象。

硬綠銹有層次,每一層銹的顏色都不一樣,外深內淺。可見結晶膜狀閃光銹體,多數屬於窖藏品或隨葬品。

另外,銹的顏色,反映出銅質地的好壞。古人有「黃銅不鎏金,鎏金是青銅」的說法。有一種「水坑」,銹色斑斕,人們習慣稱之為「七彩」,是難以仿造的銹色。「發坑」或「半發坑」的銅銹,似發酵、發泡狀,有疏鬆、脹裂、鼓泡、紋起等狀態。青銅還有「泛金」或「返金」現象,但只出現在剛剛鑄造完成、尚未使用過就入土的器物上,這些幾乎全部出土於商代安陽地層中,其他地區僅見個別。還有一類銹叫「水銀古」,又稱「黑漆古」,是戰國至漢代的一種高技術的冶鑄工藝,是價值很高的罕見品種,在唐代末期已經失傳,到宋代幾乎絕跡,可分表層、滲透層、坯體層,黑漆古又有紅、綠、藍、白、黃等顏色。

偽銹顏色不正,有的呈「粉綠狀」,色較鮮艷。偽銹不牢固,塗顏色的銹,有毛刷痕迹及毛髮遺留。化學催生的銹,似深坑綠銹,有氣孔有氣味。仿造的銹必有缺陷,容易識別。

了解青銅銹對把玩銅器一類的古玩會有很大的幫助,玩久了會有自己的心得體會。

中國古代青銅禮器大觀鑒藏

中國古代青銅器分為禮器、實用器、冥器,其中最為尊貴、規格最高的當數禮器。禮器是宗廟中和宮室中陳設的器物,使用於各種祭祀、宴饗和各種典禮儀式的場合,古人認為祭祀和打仗是國家頭等重要的事情,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禮器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和祭祀有關的器物,目前青銅器中最多最重要的也是宗廟中使用的器物。

簋,盛食器和禮器,相當於現在的大碗。盛黍、稷、稻、粱。形狀一般為圓腹,侈口,圈足,有無耳、二耳、三耳,甚至四耳的。商周時期,簋與鼎等器物一樣,都有標誌奴隸主身份高低的作用。史書記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常見的簋或沒有銘文或有寥寥數個字,珍貴的銘文可以為後人提供更多簋主人的詳情,極具考古價值。欄主從境外搶救回一尊西周中期帶有34個銘文的簋,實屬罕見。

這尊簋製造於西周中期,腹部有橫瓦棱,斂口垂腹獨角獸首耳下有餌,圈足下飾四獸足,造型敦厚莊重。高隆蓋上有圓捉手,捉手頂端、蓋面與頸部及器腹均飾有一圈瓦棱紋。泛金地皮殼,品相極佳。

我國青銅器不僅豐富,而且別具藝術特色,歷來是中外收藏家注意收藏的珍品。由於青銅禮器的造型最為多樣,也最能體現青銅器的藝術特色,所以千百年來收藏家都重視鼎、彝、鍾、簋、尊、爵、卣、豆等禮器方面的傳統收藏,尤其是帶銘文的禮器,更是追逐搜尋的重點。本來青銅禮器的傳世量就不多,而需求者有增無減,僧多粥少,所以青銅器歷來價格昂貴,尤其是珍稀精品,只有王公貴族和巨富商賈才玩得起。

晚清時期,清政府工部尚書潘祖蔭酷愛青銅器,在他的藏品中,以西周的大克鼎和大盂鼎最引人注目。大克鼎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通體變形獸面紋,三足立耳,莊嚴厚重,腹內壁還鑄有銘文290個字,大盂鼎高101.9厘米,重133.5公斤,三柱足,大立耳,造型雄偉凝重,紋飾簡樸大方,有長篇珍貴銘文291個字。這兩件青銅器一直被中外官僚和富豪所覬覦。潘病故後,這兩件大鼎運抵故里蘇州,其間一美國人曾以600兩黃金或一幢洋房相交換,被潘氏家人拒絕。日軍侵入蘇州後,也想得此2鼎,潘氏家人怕有不測,便將二鼎深埋於庭院中,果然日本人經常去搜查,有時一天搜查七次,因找不到大鼎才悻悻而去。1952年潘氏後人將大克鼎獻藏於上海博物館,大盂鼎獻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據老古玩商回憶,民國初年,曾任清宮學部侍郎(相當於教育部長)的寶熙,曾將一件玩膩了的提梁卣送到北京琉璃廠古玩鋪寄賣。提梁卣是商朝時的酒器,寶熙這件提梁卣,提梁兩端有獸頭,口的下端有花紋,蓋的里端有4字銘文,造型端莊、紋飾清晰,色澤翠綠,精美絕倫,堪稱國寶。當時北京琉璃廠和天津天祥商場經營青銅器的古玩鋪很多,經常可以見到青銅禮器,但像寶熙這件精美的提梁卣,實屬罕見難得,所以很快就被藏家買走。

青銅禮器雖說值錢,但並非所有的禮器都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單從投資角度考慮,更要注意這一點。從1992年北京國際拍賣會一件商代青銅爵被台灣收藏家高價買走後,國內的古玩市場青銅器驟增,特別是地攤上的青銅器,精粗雜陳,到處可見。一些古玩商販只知青銅器珍稀昂貴,價值不菲,足以致富,便不擇手段以假充真,以殘充好,稍不留意就使買家落入圈套。

我國青銅器的複製和仿造由來已久,自北宋、元、明、清、民國,直至今日,可說從未間斷。但宋代仿前青銅器,是出自對古代文化的尊重和仰慕,它和蓄意作偽騙人當有所區別。宋代複製的青銅器工藝水平比較高,一般仿製都很成功。筆者曾見過宋仿的商代鼎和簋,不僅器型和紋飾逼真,且黑漆古間或紅斑綠銹,佳妙至極,酷似傳世珍品,雖是仿品亦有相當的觀賞和經濟價值。

元、明以後的仿品遠不如宋器,很容易識別。清代中期以後,國內外搜尋青銅器的人日益增多,為了藉機賺錢,青銅器作偽已開始有專門行業,當時山東濰縣是偽造青銅器的主要發源地,以後逐漸擴展到陝西西安、河南洛陽和山西等地。其偽造的青銅器大多質地低劣,但偽裝巧妙,魚目混珠,曾使不少人上當,投資者不可不防。

要保持青銅器原樣,切忌過分刷洗。出土的青銅器經常是泥銹混濁,紋飾不清,進行適當清洗是必要的,清洗的方法一般是先放在水中浸泡,讓泥土自行脫落,爾後用小毛刷輕輕刷洗,遇到有影響紋飾的土銹,可用小竹籤慢慢剔除,切忌用銅刷或硬毛刷著力刷洗,更不能用利器清理打磨,否則會毀壞青銅器,而失去收藏價值.

此外,保持青銅器原貌,還有個收藏保管問題,青銅器在地下經過長期腐蝕氧化,質地已不堅固,特別是半脫胎青銅器,甚至比瓷器還易損,因此對青銅器妥善保存,防止出土後受損,對投資者來說十分重要。

銘文為「丁亥福叔做寶簋子子孫孫其萬年永寶用」。據張音濤老師介紹,銘文中的「福叔」的官位至少為士大夫,在那個等級森嚴的社會,能夠使用青銅器的只有貴族。

推薦閱讀:

寶寶血型竟與夫妻不匹配?親子鑒定結果卻讓妻子再也無法原諒丈夫
套頭衫顯壯,長開衫顯瘦,是這樣被秒證的【一周搭配求鑒定精選 | 79期】
簡單三步,幫助你淘汰掉劣質山寨PRADA殺手包
鑒定真偽東定羅盤
八字強弱鑒定法

TAG:鑒定 | 青銅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