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唯識,萬法唯心——業惑緣起論的唯心
業惑(一作「業感」)緣起論的唯心,主要從生命緣起、染凈因果的角度著眼,通過追溯眾生生死苦果的原因,強調眾生現前所受用的根身、器界及生老病死等果報,皆是自業所感招,而業由心起,心之染凈,為生死輪迴、涅槃解脫的主樞,故說唯心。此即印順法師所謂「由心所造」之唯心義。這是從《阿含經》到後世佛教諸乘諸宗一致宣說的思想,可謂佛法萬法唯心義的根本。
佛陀的基本教法四諦、十二因緣,將造成眾生生老病死等苦果的原因歸結於自心所起的煩惱、無明,說明由惑起業,由業招苦,惑、業、苦三者循環不已,如車輪轉動不停,賓士於三界六道,這車輪的軸,便是自心。《華嚴經·十地品》謂「十二緣分,是皆依心」——心是十二因緣所依的根本。
《雜阿含經》中,佛陀強調「心為法本,心尊心使」,心所以為本為尊,能驅役眾生,是因為眾生自心生起善惡之念,發起善惡之業,招來或樂或苦的果報。《本事經》卷一佛言:
諸有業果,皆緣心意,一類有情,心意所使,行如是行,履如是道。
謂意(意念)為前導,與煩惱同時生起,造作有漏業,招致輪迴苦果,就像制陶器的輪子隨工人的手而轉動。《佛說阿難分別經》謂「善惡之事,自由心作」。《正法念處經》卷六一謂「一切善、不善法,心為根本」。《分別功德論》卷三謂「善惡之本,皆心所為」。大乘《勝天王般若經》卷五謂 「若善若惡皆由心起」。《大乘寶雲經》卷五謂「唯心造業,若善、不善,唯心輪轉,無暫休息」。龍樹《大乘二十頌論》謂眾生於生死法中「作善不善業,感善不善生」。
心所造的善惡業,決定了眾生的形類、相貌和苦樂升沉。《雜阿含》卷十第253經佛言「彼畜生心種種故色種種」——各種動物的形類千差萬別,是由其心意之不同所致。同理,人的美醜貴賤愚智壽夭之差,乃至六道眾生種種差別,也應由各自的心意所造,就像畫師用種種色彩在白紙上隨意畫出種種圖畫,所謂「心取地獄,心取餓鬼,心取天、人,作形貌者,皆心所為」。( 《五苦章句經》)《大乘寶雲經》卷五謂「心能盡作一切世間種種色像」。《正法念處經》卷五謂「心業畫師,業作眾生」,這個畫師畫出三界五道五種彩色畫衣;心如伎兒(演員),演出無始無終生死輪迴之種種戲劇;心如彌泥魚,漂流生死河;心如燒荒之火,焚燒眾生。《十善業道經》中,佛告海龍王:
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心,可謂眾生命運的主宰者,力量極為強大。驅使眾生起惑造業、受苦受樂者,非天帝鬼神,非物質力量,非偶然機遇,唯是自心。《增一阿含經》卷四八佛說「眾生長夜為心所縛,不為豪族所縛」。《正法念處經》卷二七偈云:
心常為導主,如王行三界。
一念常不住,行處不可知,常無有形色,將人至何所。
無形無質、難以捉摸,而常做三界嚮導的心,帶人去到他並不一定想要去的地方。
從生命的形成看,現在的五蘊身心「名色」從心識入胎而生,因心識離身而滅。《中阿含經》卷七《大拘希羅經》謂「因識便有名色,…識滅名色便滅」。《大乘顯識經》卷上將識之運轉往來比喻為雖然無色無形而能發動萬物、顯眾殊狀的風大,眾生死時,識運受想行,捨棄肉體,至別處受生,就像風吹花香飄至遠處,「如是從識有受,從受有覺,從覺有法,遂能了知善與不善」。猶如畫師作畫,畫出來生後世的圖景。《成唯識論》卷八云:
生死相續由內因緣,不待外緣,故唯有識。
以眾生生死流轉的根源唯在自己心識,非由外部條件所決定,為說萬法唯識的重要理由。
心不僅決定眾生各自的命運,而且有決定世界的巨大力量。《雜阿含》卷三六第1009經佛陀偈云:
心持世間去,心拘引世間,
其心為一法,能制御世間。
南傳《增支部》中此偈今譯為:「世間被心所引導,被心所牽引,受生起之心所左右。」《中阿含·心經》佛言「心將世間去」,《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七謂「心導世間」。心,有牽引世界、控制世間的巨大力量,是唯一具有制御世間殊勝作用的統御者,為世間之首要。
心還具有奇妙的創造能力,是世界的創造者,是真正的「造物主」。不僅生於何道何處,稟受何等形貌,乃自心所造,自業所感,即所依止受用的器物、國土、生存環境,也終歸是自心所造,共業所感。《勝天王般若經》卷五謂「種種世間皆由心造」,《華嚴經·十地品》謂「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同經卷七偈云:
隨心造業不思議,一切剎海斯成立。
又說「始從一念終成劫,悉依眾生心想生」,就像畫像乃畫師所作,「如是一切剎,心畫師所成」。一切世界、國土皆心的作品。《瑜伽師地論》卷二說由「四大所成,恆相續住」,似乎客觀外在、長劫存在的世界,也由業所感,感器世界的業「決定能引劫住」,使世界長劫久住,不因所居眾生的死亡而消失改變。
心不但能受煩惱污染,驅使眾生輪迴三界六道,也能自我凈化,依法修行,從而解脫眾苦,超出生死,得大自在。是則染凈、升沉、苦樂之樞機,唯是自心。《中阿含·心經》佛言:
心為染著,心起自在。
是心使眾生染著,是心使眾生解脫自在。佛及聖弟子的解脫,唯在於以智慧令自心不隨染著,而令心隨己。南傳《相應部》佛謂「眾生由於內心的污染而污染,眾生透過內心的凈化而凈化」。《本事經》卷五佛言:
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凈故有情清凈,是故雜染、清凈二法,皆依止心,從心所起。
不知染凈唯心因而不知守護自心的人,沒有主心骨,他的言行必然是隨心所欲,跟著煩惱走,這種人不能分辨哪些事對自他有利,哪些事對自他有害,不能分辨善惡,更不能約束自己依法修行,因而也不可能證得涅槃解脫,就像沒有瓦片覆蓋的樓台廳堂,其椽、柱、梁、牆壁、門窗等皆難免被風雨淋濕朽壞,又如村落附近的池沼被來往人畜污染,其水渾濁垢穢,無法看到水底的礪石、水中的游魚。《蘇婆呼童子請問經》卷中云:
由心清凈,獲得人天殊勝快樂;由心雜染,便墮地獄乃至傍生、貧窮之苦。
從修行解脫的角度,當然應強調一切唯心,引導眾生重視心這個樞機,守護自心,行善修道,修心明心,做自心的主人。
《華嚴經》卷七說,不僅眾生個體心的染凈唯心,即世界的染凈,也由心所決定,可由心創造理想世界:
染污眾生住故,世界海成染污劫轉變;修廣大福眾生住故,世界海成染凈劫轉變。
佛自受用的莊嚴凈土,乃由佛的清凈心所造。若無量諸眾生悉發菩提心,「彼心令剎海,住劫恆清凈」。因此,凈化自心,乃凈化社會、凈化世界、莊嚴國土的關鍵,《維摩經·佛國品》「欲得凈土,先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隨其心凈則一切功德凈」,成為指導大乘佛教徒建設美好社會的指導思想。
業惑緣起論的唯心所造、一切由心義,僅著眼於眾生的生死、染凈因果,沒有涉及宇宙結構和萬有本質、本體等哲學問題,未否定外境、物質世界的實有,從哲學上看,實際夠不上本體論、一元論的唯心論,有心物二元論的傾向。華嚴宗稱這種唯心為「愚法聲聞教」(小乘)所立,只是「假說一心」。
選自《佛教心理學》上冊--第六章心身境不二論第二節三界唯識,萬法唯心(上)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了義燈 第十三卷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十、辨十重障
※張尚德老師對唯識思想的貢獻
※略論「唯識」與「唯心」義
※什麼是唯識
TAG:唯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