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五三集)
06-07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五三集) 2010/9/3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15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百七十五面倒數第三行,從最後一句看起。 「九、法自在。菩薩得大辯才,於諸法中,廣演說無邊法門,無障無礙也」,這是於法自在。菩薩說法沒有障礙,什麼原因?菩薩見性了,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都現前,真的像經里所說的「事事無礙,理事無礙」。所以於一切法,無論是世間法,諸法的意思很廣,通佛法與世間法,也就是說,世出世間一切法他沒有一樣不通的,沒有一樣不知道的。為什麼?一切法不離自性,一切法都是從自性裡面流出來的。自性能生能現,識能變,無論怎麼樣變,見性的人統統都明了、都通達、都沒有障礙。所以學佛終極的目標就是要明心見性,這是學佛真正的目的。見性就叫做成佛,佛是個覺悟的人,明白人,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明白、都覺悟了,這稱之為佛。這是佛法修學終極的目標。 前面我們學到「業自在」,第四,在這個地方我們稍微補充幾句。世間人,無論是中國人、是外國人,都希望知道自己的未來、過去,這個方法很多,最普遍的莫過於看相算命,學佛的人確實很多也沒有離開這些方法。看相算命靈不靈?《了凡四訓》裡面告訴我們,靈,真靈。為什麼?人只要有念頭他就有數,精於數理的人就能憑你的生辰八字,那生辰八字要正確,不能有一點點差錯,有一點差錯就不準了。大部分差錯都差錯在時辰,年月日一般不會差錯,什麼時辰出生。中國一個時辰是兩個小時,譬如子時,前子時、後子時那差別就不一樣,這樣微細的差別不太容易記清楚。所以有的算得很准,有的算得不準,算準的是時辰準確。 學佛的人需不需要算命?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了很多道理,「相由心生,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這都是經上常常講的,我們聽得都耳熟,如果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我們還需不需要算?不需要了。佛菩薩教導我們,這在小乘經上佛常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就講得很清楚,我們憑什麼明了吉凶禍福,憑什麼能夠避凶趨吉,這是人的常情,這個佛不反對。佛告訴我們,只要你的心態好,為什麼?它隨心轉。身隨心轉,你看境也隨心轉,那隻要心好,沒有一樣不好;不好的也能轉變成好的,化凶為吉,化災難為吉祥。這個本事每個人都有,不分男女老少,統統都有,我們就是迷了,不知道怎麼用。佛教給我們,古大德常講改心,改就是改念頭,現在人講心態,古人就用一個心來說,要改心,把不善的心改正過來。那現在我們說,只要你起心動念都是善念,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沒有自私自利,你的災難就沒有了,禍害就遠離你了。 念念沒有自己,念念我們人生在這個世間目的何在,來這一趟是為什麼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業力主宰的,你不能不來。過去世造的有業,叫「人生酬業」,這是佛在經上講的,一點都不錯。既然到人間來了,我們應該幹什麼?我們要改變我們的業力,我們遠離不善的業,專修善業,不但修善業,而且還修凈業。修善業人天福報,我們現在了解人天福報出不了六道輪迴,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往後麻煩的事情還太多,不能再干這個事情,這個事情干不得,所以要修凈業。什麼叫凈業?斷惡修善,這裡頭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名聞利養,沒有五欲六塵,沒有貪瞋痴慢,這個善業就是凈業。凈業能幫助我們超越三界,超越六道,修凈業的人念佛決定得生凈土,這是我們要把握到的。特別是中年以上,人生已經過了一半,應該要覺悟,決定不再干傻事。《金剛經》上教我們學習「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們應該可以做得到,也就是說,不要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從前常常關心自己,現在學著關心別人,不想自己,為什麼?別人就是自己,自他不二。分自分他,這是六道凡夫,自他不二,那就超越六道了。 你想想看,利人真正利了自己,顧自己真的是害了自己,為什麼?增長我執。我執是假的,不是真的,佛法是教你破我執,你天天在增加我執,增長我執,那還得了嗎?搞錯了!所以要把我放下,全心全力為別人服務,我們今天講為苦難眾生服務,為正法常住、久住來學習,認真努力學習,為正法久住,一切功德迴向給眾生,全心全力幫助眾生,這就對了。這樣我執不破,自自然然就淡化,淡化久了,不知不覺的就沒有了。所以佛法里教我們知命,命是什麼?命就是業,就是造作。你看看我們每天想什麼、說的是什麼、乾的是什麼,這就是業,這就是心態、行態,心行。如果心行與十善業道相應,與《還源觀》上講的四德相應,好!什麼災難都沒有了,用不著再去算命,用不著再去看相,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確實這樣的心行必然是逢凶化吉,遇難成祥,這才叫真正懂得命運,改造命運。這是我補充這一點,大家都非常關心的。 末後我們看,「十、智自在。菩薩智慧具足,於一念中,能現如來之十力無畏,成等正覺,無障無礙也」,這是說智慧。菩薩的智慧從哪裡來的?從修戒定而來的,所以學佛不能不持戒。持戒要懂得從什麼地方開始,慢慢把它養成習慣,持戒就有樂趣,不會感到困難。一定要從《弟子規》下手,我們常說的儒釋道三個根。如果不用儒跟道,那你就得用小乘經,小乘經很多、很煩,沒有儒跟道那麼樣的簡單。你看儒家的《弟子規》,總共只有一千零八十個字;道家講的《感應篇》,總共講了一百九十五樁事情,不多,用這做基礎,修十善業道就不難了。那我們儒釋道三個根都有了,然後入佛門,受持三皈五戒、沙彌律儀,輕而易舉,一點都不困難。 現在我們三皈五戒為什麼這麼困難?它前頭有基礎你沒有認真學習。世尊在《佛藏經》上有一句重要的開示,「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釋迦牟尼佛講的。我們不是上上根人,不是上上根人就得要守規矩,學習由淺而深,由易而難,循序漸進,這是佛教導我們的,所以先從小乘教學起。中國的小乘經非常完備,跟南傳巴利文的《大藏經》一比較,幾乎接近圓滿。小乘經也有將近三千部,巴利文典籍大概比我們多五十部的樣子,諸位想想看,三千部它只多五十部,你看我們翻譯很完備。佛教傳到中國,古時候都學習小乘,從小乘再學大乘,都是這個學法。所以小乘在隋唐時候有兩個宗派,成實宗、俱舍宗,是依兩部論得名的,《成實論》跟《俱舍論》,從這兩部論得名。這兩個宗派,唐朝末葉就衰了,到宋朝就沒有了,所以現在很多人不知道有這兩個宗。為什麼會衰?我們過去這些祖師大德不學了,改了,用儒跟道來代替。行不行?有成績表現,你看,這一千七百年用儒跟道來代替,這麼長的時間裡,出了多少的聖賢,修行證果的,說明正確。 所以我們如果不用儒道,那就得讀小乘;如果嫌小乘太麻煩,那你一定要用儒道,那就必須從《弟子規》下手。《弟子規》是倫理道德教育,根本的根本;《感應篇》是因果教育,非常重要,印光大師一生全心全力的提倡,勸我們要認真學習。有這個基礎,入佛就容易了。沒有這個基礎,十善業道很難,天天念沒用處,要真正依照經典教誨把我們的心態改變過來,這才管用。所以菩薩的智慧是從戒定慧來的,這個慧是從定,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不是從外頭來的。外面學來的是知識不是智慧,廣學多聞是知識,從戒定裡面修得的是智慧,不一樣。智慧是自性本有的,不是從外頭來的,所以得智慧他才能在一念中。這一念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這裡頭的一念,能現如來之十力無畏。十力無畏是德,成等正覺是相,德相。這個地區的眾生緣成熟了,應該以佛的身分得度,菩薩就現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來教化,無障無礙,沒有障礙。十力無畏後面還會講到,我們今天把這一品講圓滿,明天是國慶,希望我們能講「正宗分」這個開頭。所以十力無畏我們就不解釋了,老同學提起來應該都熟悉,《華嚴經》上常講。 「今雲最勝自在,應如《法華經》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圓滿究竟《華嚴》之十自在,故云最勝」。《法華經》上說,這釋迦牟尼佛說的話,我為法王,於法自在。世出世間一切法通達明了,這叫自在。如果有一個問題問到你,你不知道,那你就不自在,你就被人問倒了。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確實沒有一次被人問倒的,稀奇古怪的問題提出來,他都能解答,而且解答得很詳細,這人不能不佩服他,這叫什麼?真實智慧,一切智。所以能夠圓滿究竟《華嚴經》上講的十種自在,這叫最勝。所以最勝自在只有明心見性的法身菩薩才有,沒有見性的也很可能自在,但是不能加最勝,確實也許有一些問題他不能解答,見性的那問題就解決了。這些話我們必須要知道,學了之後應當要會歸自性,生佛不二,眾生跟佛是一體,佛有,我們都有,沒有例外的。我們今天迷失了,如何恢復?那就是要向佛學習。他是過來人,他以前跟我們一樣也是迷惑顛倒,他怎麼覺悟的?持戒,修定,開慧,他走的是這個路子。我們今天要想成就,還是要走這一條老路,不能創新,你不走老路,你要走一條新路,可能愈走愈遠,你就迷路了。要走老路子,正確、安全、穩穩噹噹。 最後這一段,「此下世尊許說,並敕令阿難諦聽(細心聽法),善自思維所聞義理」,末後一句說,「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這後面經文是「阿難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解說的就在正宗分,在底下的第四品,底下是「法藏因地」,佛為我們介紹阿彌陀佛。「以上別序竟」,本經的序品到這個地方講完了。 下面黃念老總結前面的意思給我們做個結論,「別序又名發起序,蓋為發起全經正文」,這就是說,「現因阿難啟問,世尊允說,演此究竟方便、最極圓頓之殊勝凈土法門。但以此乃超情離見,不可思議難信之法,眾生情執深重,信不能及。故於發起序中,深入證信。共計五重」。這一段的大意我們簡單說一說。佛法因緣生,這說出世出世間一切法離不開因緣,沒有因緣那就無緣無故生起,這講不通的,沒這個事情,佛法也是因緣。那這因是阿難啟問,我們前面讀過了,世尊允許為大家來說明。演出究竟方便、最極圓頓的殊勝凈土法門,這一句話就不可思議。在大乘教裡面,這是第一法門,這個法門裡面所說的超情離見,不可思議難信之法,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斷,臨命終時十念都能往生,生到極樂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薩,誰相信?難信之法!絕對不是六道凡夫情見所能理解的,所以叫超情離見。這就是說,絕對不是六道凡夫所能夠理解,所以就變成難信之法。 尤其現在眾生情執深重,相不相信?真的不相信。你不要看修凈土的人多,好像天天在念阿彌陀佛,管不管用?不管用。為什麼不管用?因為他不信,他還相信這個世間的五欲六塵。就像李老師早年在台中講經,他舉了一個例子,老師在講經,我們一般都在聽經,有個人來報信,「你家裡失火了」。你是不是趕快回去?那就不信;聽到家失火了,如如不動,我聽經要緊,那叫真信。可見得真信難!一考就考出來了,他是真的還是假的。今天這個地方法師在這裡講經,你今天晚上去做一筆生意可以賺一百萬,你是來聽經放棄那一百萬,還是去賺一百萬,今天經缺一堂就無所謂。肯定是去賺一百萬,他就不來了。這不都是假的嗎?這叫難信之法。有幾個人真正認真把佛所說的話當話,佛所說的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經裡面的四句偈功德大,誰相信?別說一百萬,恐怕賺十萬塊錢,他就不聽了,捨棄了,十萬塊錢重要。這是我們從這些地方細心去觀察,真正相信的人不多。不相信他也常常到這裡來聽經,這是為什麼?李老師說一句話很有味道,他說是什麼?來消遣消遣。原來這些人到佛堂來學佛是消遣,他沒事幹,到這裡來玩玩的,是這麼一個心態。坐在家裡感到無聊,佛堂去走走,熱鬧熱鬧,不是真學。真學還得了,真學不個個都成佛了?聽了過去老人的話,我們這麼多年細心觀察,一點都不錯,所以我們就見怪不怪,知道這個法門不容易。 在發起序裡面,深入證信一共有五重,這前面我們讀過,在此地做個總結。「第一、世尊放光現瑞證信」,這一次是世尊全身放光,非常稀有,而且光中還現出諸佛剎土。「第二、阿難歡喜啟問」,阿難看這個光是非常歡喜,就提出他的疑問。「阿難之問」有兩個意思,「一者,阿難見佛放希有之光,必是住奇特之法,導師之行,最勝之道。但此法此行此道,必是佛佛相念,而非其他」。佛所證得的功德圓滿,那還有什麼奇特?奇特一定是念佛,念佛得佛加持,念十方佛,十方佛都來加持釋迦牟尼佛,這是無比的殊勝。阿難想到這個地方,所以他就問了。「二者,阿難何能問此妙義」,阿難怎麼會能問得出來?「正表阿難本是德遵普賢、從果向因之大菩薩」。阿難是什麼人?德遵普賢,他成佛了,果是成佛,阿難早就成佛了。現在釋迦牟尼佛到這個地方來示現,弘法利生,他來幫助釋迦牟尼佛的。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一千尊佛,這個千還不是講一千,說的是多,無量無邊與這個世間眾生有緣的諸佛如來都來了。釋迦牟尼佛唱主角,他們唱配角,來變化做佛的弟子,做佛的在家學生,做佛的護法,這一台戲才唱得圓滿,才能令這些觀眾覺悟、明白。所以阿難是從果向因的示現。 「會中純一無雜,演說圓音,今正是時。會眾殊勝,正表妙法希有」。在這個會裡面,出家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像阿難一樣的,都是從果向因的大菩薩,示現比丘的身分。菩薩眾那不必說了,還有居士眾,居士裡面有男眾、有女眾,也都是菩薩化身來的,這個大會多殊勝。念老這一句話說得好,純一無雜,這個會多殊勝!都在那裡共同表演,演說圓音,圓滿的法門。現在正是時候,眾生的緣成熟了,看到之後、聽到之後能生歡喜心,能信、能解、能行、能證,念佛往生就是證果,所以表稀有之法。這是說阿難歡喜,提出這個問題。 「第三重證信」,第三重的重複再證信,「則是世尊讚歎此問之功德難思」,這是重複,第三重證信。「佛說:當來一切含靈皆以此問而得度脫」,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功德,阿難如果不問,佛就不說了。實際上沒有人問,佛也說,譬如《阿彌陀經》就沒人問,無問自說。《阿彌陀經》從頭到尾都是佛自己講的,沒人問,《無量壽經》可不可以這樣做?當然可以。為什麼要叫阿難來問?這裡頭含義很深很深,阿難這個示現告訴我們,請法的功德不可思議,讓人看到之後懂得請法,禮請法師、在家的大德居士為我們講經說法。一般人不會請,請的人要內行,他要不懂,他怎麼請法?他是要內行人,他懂得,一般人不懂,他是來教我們這一套的。 你看這個請法的功德,佛所讚歎的,「當來一切含靈皆以此問而得度脫」,這句話太稀有了。如果說「當來一切含靈皆以此問而得開悟」,那就差很遠。開悟是你明白了,你還要修,還要證;度脫,度脫就是證果,問題從根本上解決了,這還得了!所以這個意義太深了,鼓勵大家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含著這個深義在裡頭。我們再看下面說,「一語道破凈土法門所以興起之真因,故本品名為《大教緣起》」,這一品的品題叫「大教緣起」,這一語道破。凈土法門的興起,什麼原因來的?阿難這一問問來的,因為凈土法門是從《無量壽經》開始的,釋迦牟尼佛是先講《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是後講的,在這個經之後無問自說的。 「第四重,佛告阿難,如來之所以出興於世者,只為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這是深入證信的第四重,說出佛為什麼要出現在世間,他來幹什麼的。我們在大乘經裡面學過,了解佛確確實實是應眾生之感,眾生有感佛就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眾生的感很複雜,有顯感、有冥感,而如來、法身菩薩的應非常單純,就是此地所說的,那是什麼?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離苦得樂達到什麼程度?一定要幫助眾生成佛,他徹底離苦了,幫助他到菩薩不夠,一定教他圓滿成佛,證得妙覺果位,這才叫做圓滿的慈悲,真正的度脫。那我們今天學佛,我們心要跟佛心相同,願要同佛願,解行亦如是。我們不能忘記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第一條是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此地講的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現在問題來了,我們自己真實之利沒得到,怎麼能幫助別人真實之利?所以我們要先成就自己。先成就自己,你得依四弘誓願第二句,「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斷盡了,才「法門無量誓願學」。煩惱沒斷盡,所有一切修學的方法全是為斷煩惱,這個一定要知道。我們在修學某一個階段是某一個目標,清清楚楚你才能達到,不能混在一起,混在一起,煩惱斷不了,法門也沒學成,你錯了。 佛菩薩教導我們、古聖先賢教導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為什麼?為斷煩惱。因為你一門,你心是定的;你太多了,你心就亂了,得懂這個道理!一門才能斷煩惱,門多了煩惱斷不掉。所以我們知道,一門是戒定慧,多門戒定慧就沒有了,沒有了就變成世間的知識,廣學多聞,這是世間的知識。某人讀書多,知識豐富,通家,樣樣都通,通家,這是讚歎別人的。他是不是真通?他沒學過他都不知道,學過了才曉得,沒有學過他不知道。如果真通了,像佛這是真通,沒學都知道,不用學。為什麼不用學?他見性了。所以一切法不離自性,只要見性,沒有一樣不知道;有一樣不知道,你沒見性。所以佛法修學,八萬四千法門,包括我們念佛求生凈土,終極的目標是什麼?明心見性。 我在早年的時候,對於凈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為就可以了,我只講到此地。老師告訴我,不行,你還差一句。我說差什麼一句?明心見性。這才曉得到極樂世界明心見性,這才圓滿!此地見不了性,到極樂世界去,見性成佛,真正圓滿。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講經教學四十九年,真實之利是什麼?真實之利就是這一部《無量壽經》。所以善導大師講得好,「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就是為了這樁事情,唯獨就是要傳這個法門,其他的?其他的那都是有些人喜歡,佛恆順眾生,你喜歡什麼我就給你講什麼。但是真正告訴你,你真的想一生當中證得究竟圓滿,那就這一門,穩當、簡單、容易、快速,再找不到這樣殊勝法門,保證你成就;你學其他的法門,不能保證你。我們往生西方極樂,到極樂世界成佛,換句話說,《無量壽經》是保證書,佛給我們保證書。真要依照經典裡面所說的,沒有一個不往生,真正是萬修萬人去,這還得了!這個道理不能不懂,不懂,我們辜負了釋迦牟尼佛、辜負了阿彌陀佛。你沒有接觸到,那是沒有緣,接觸到之後你不能夠認真修行,自己的過失,對不起自己。無量劫來沒遇到,今天遇到了,今天就能成就;今天不能成就,那還得無量劫去受罪,在六道輪迴去打滾,罪受完又會回到人間,看看有沒有緣分遇到這個法門。中國古人講「一失足成千古恨」,這話意思很深,警告我們機會要掌握住,失掉之後真的是千古恨。 真實之利怎麼惠予?你看看,「則唯賴彌陀願海六字洪名」,你看就這麼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是真言,就這六個字,你真念,真放在心上,它就起作用;念,沒放在心上,不起作用。心就是阿彌陀佛,一念彌陀一念心,念念彌陀念念心,這就成功,就完全相應。心裡什麼事都沒有,真的全放下了,心裡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的心,純一不雜,你念佛功夫得到了。「正因阿難之問,而啟示如是妙法,希有難逢如優曇花,當來一切眾生全賴阿難之問而得度脫」。阿難這一問,佛這一說,我們才得到,這還得了嗎?「故佛贊阿難以證信」,讚歎阿難,說明這一問的功德不可思議。 我們要學,眾生在有災難的時候,真正有這些高明的人,我們向他請教怎樣來化解災難。就像樂觀老法師所說的金山活佛的故事。有位老居士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到處去算命、去看相。金山活佛看到這個樣子,他是無問自說,他說,他們會看相,我也會看相;他們能算命,我也會算命。這是不問自說,但是樂觀法師在旁邊也加了一句「活佛,你真的會看相嗎?你真會算命嗎?」增加別人的信心。活佛說,真的,一點都不假。然後告訴大家,天下算命看相第一把手是誰你們知道嗎?大家茫然。釋迦牟尼佛,不但會看你一個人的命,還會看你一家的命、一國的命、全世界的命,他沒有一樣不知道。所以問題提出來,不僅解我們自己的迷惑,大眾的迷惑統統都得解了,這個問,功德就無量。像這樣的答問題,能令當來一切眾生都能度脫,都能成佛,這真不可思議。沒人能想得出來,也沒人能問得出來,不是過來人,這個事情做不出來。 「第五重,世尊深知此實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曉喻眾生曰:如來覺智難量,神通無礙,定慧究暢,於法自在。世尊所說,真實不虛,萬勿輕疑,但當仰信」。還怕眾生聽了之後有懷疑,有懷疑,利益就失掉了。要知道信為佛法第一寶,你有沒有得到?真信不疑,這個寶就得到,有絲毫懷疑,你的功德全被破掉了。所以佛這幾句話是加強,告訴我們,如來覺智難量,如來是性德,性德裡面的智慧,自性本具智慧德相,這《華嚴經》裡面佛說的,圓滿具足。神通無礙,這下面是起作用,神奇暢通沒有障礙。定慧究暢,定慧,究是究竟,暢是暢通。於法自在,大乘經裡面常講十種自在,實際上是無量的自在,為了說法方便起見歸納為十條,十代表無量。世尊所說,真實不虛,萬勿輕疑。這三句話是黃念老說的,千萬不要疑惑;疑惑,我們自己錯了。但當仰信,仰是尊敬、敬重,深信不疑。 「是乃喻示我等」,佛在那裡告訴我們,「佛是果覺,我是凡夫」。我們要承認,他是證得究竟果覺之人,他在妙覺位,我們是凡夫。妄想分別執著,三類煩惱統統具足,這叫凡夫。「焉可以凡夫愚昧之分別心,妄測如來聖智,但當信受,必滿所願」。我們只要真正相信、真正接受,依教奉行,一定滿我們自己的願望。我們的願望是希望生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很快修成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法身菩薩,明心見性就住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沒有見性也在實報莊嚴土,那是彌陀慈悲,本願威神加持你。西方極樂實際上它是有四土三輩九品,但是它是平等的,平等世界,四土融在一起,佛力加持我們,跟法身菩薩一樣,智慧、神通、道力一點都不差。所以生到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有沒有能力像法身菩薩一樣,眾生有感,我就有應,應以佛身得度,我就能示現佛身,能不能?能。為什麼?如果不能,他就不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能。既然一往生就是阿惟越致菩薩,他當然能,這不可思議,這難信。譬如一品煩惱沒斷,臨命終時他很幸運,頭腦清楚,沒迷惑,遇到一個懂得凈土的人,勸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他一聽立刻接受,立刻就真念,跟著念,一念、十念,斷氣了,他真的到極樂世界去了。你看這樣的人,一去他就成佛了,他再回來度眾生,他能現佛身。你敢相信嗎?我們肯定搖頭,我不能相信。為什麼不能相信?我們是以凡夫心測如來智,我們的過失在這裡。這法門太奇怪、太稀有了。 我剛才舉的這個例子有沒有?有,不但有,而且還很多,可是我們不能僥倖,因為什麼?我們不能保證在臨命終的時候頭腦清楚,不能保證這個。所以人不可以造罪業,為什麼?造罪業就怕晚年得痴呆症,那就一切都完了,一得痴呆症就難了,有人助念都幫不上忙。所以往生最終是三個條件,第一個頭腦清楚;第二個是聽聞佛法,聽到凈土法門;第三個深信不疑,立刻他就干,他就念佛,他就求生,這樣的條件才能去。這個條件可不容易,三個缺一個都不行,所以這個法門特殊,非常非常特殊。因為真的是難信,所以別序里五重證信。 「由上可見,經之序分,全為證信。本經小本之宗,蕅益大師指為信願持名。此三資糧,缺一不可,而信居首,其要可知」。三資糧,用現在話說,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三個條件。資糧是比喻,我們人外出旅行,在過去古時候沒有那麼多飯店,沒有那麼多旅館,你出門旅行的時候要帶錢,這是資;還要帶糧食,帶乾糧,你一路上有東西吃。往生極樂世界三資糧,那就靠信願行這三樁事情,頭一個你得要相信,你不相信,你雖然是求往生,每天在念佛,你去不了,信心不足。所以頭一個要有充分的信心,圓滿的信心,這比什麼都重要。「序分中先說此經之本,乃真實之際,故可信」。這部經從哪裡來的?這個本就是根,源頭,它從哪裡來的?它從真實之際來的。真實之際是什麼?就是自己的本性,真如自性。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這就當然可以相信。這部經的用途有什麼作用?「乃廣惠眾生以真實之利」,應該相信,就是惠以真實之利。惠是給予,給你,也是布施的意思,佛惠施給一切眾生真實之利,你在這一生當中就成就了。往生,這個諸位同學一定要知道,往生不是死,往生沒有死,活著去的,不是死了以後往生,是往生之後這個身體不要了,這要知道。你說死了以後往生,那錯了,那是中陰往生,那個緣很特殊,不是一般人能遇得到的。一般念佛功夫成就的,都是臨終的時候看到佛來接引,跟著佛去了,這才斷氣,這一斷氣已經到極樂世界去了。真實之利,應當要相信。 「何謂真實之際?正如蓮池大師《疏鈔》中所開口便道者」,這蓮池大師《疏鈔》里幾句話,「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非濁非清,無背無向。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歟」。這讚歎的幾句話全是自性,所以「真實之際,即當人之自性」,我們自己的自性。自性是一個,一切諸佛、一切眾生跟我的自性是共同的,《還源觀》上講得很清楚,「自性清凈圓明體」,都是從這裡頭流出來的。我們在《還源觀》上講「顯一體,起二用」,二用就是依正莊嚴,遍法界虛空界依正莊嚴都是從自性里流出來的。這部經是從自性流出來的,所以它的作用就大!蓮池大師這四句話在《彌陀經疏鈔》里,過去我們講過,這個地方就不再講了。我們注重的是「真實之際,即當人之自性」,這句話非常重要。 「何謂真實之利?《疏鈔》又曰:澄濁而清,返背而向;越三隻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這是讚歎《彌陀經》,這幾句話簡單說說。澄濁而清,濁是什麼?我們這裡是五濁惡世,濁是嚴重的染污。現在我們生在今天的社會,說這個我們的印象更深,我們的精神污染、物質生活的污染。精神裡面的污染,最嚴重的就是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貪瞋痴慢,嚴重污染!澄是澄清,怎樣把污染澄清,澄濁而清;返背而向,背是我們今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違背了自性,一百八十度的違背,太可怕了,現在怎樣回過頭來,返背而向,向著自性、向著性德?這兩句話也就是現代科學家提醒我們的,改變心態,我們就有救了。為什麼?依正莊嚴都是從心態變現出來的,現在量子力學家證明了。佛在三千年前說心現識變,一切法從心想生,被現代量子力學家證明了,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回頭要靠自己,沒有人能幫助你,佛也幫不上忙,佛只是告訴你,你應該回頭,趕緊回頭就對了。迷是自己迷的,不是佛把你迷的,所以悟還是要你自己悟,這個事情不能靠別人,不可以怨天尤人,怨天尤人那你是迷上加迷,你錯了。 這個法門教你,怎麼樣澄濁而清、返背而向?就是那一句阿彌陀佛。心裏面念頭才起來,不管是善念、是惡念,都不要管,立刻回過頭來阿彌陀佛,統統歸到阿彌陀佛。我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要,那你就真回頭了,你就得清凈心,你就向菩提道了。越三隻於一念,三隻是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在此地是形容凡夫修行成佛難,要這麼長的時間。可是你遇到這個法門就不難了,一念就超過三大阿僧只劫。像我剛才舉的比喻,多快速!臨命終的時候,遇到人勸你趕快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那個人聽到之後就真干,就真念,他就成功了。這的確是難信之法。齊諸聖於片言,片言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齊是什麼?跟他等齊。諸聖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你念這句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地位平等,為什麼?阿惟越致菩薩,齊是這個意思。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也跟實報土的菩薩平等,我們常講智慧、神通、道力,樣樣都平等。他有能力接受眾生的感,眾生有感他有應,像觀世音菩薩一樣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這不得了,太稀有、太難逢了!這一生遇到,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所以世間拉拉雜雜的都把它掃除乾淨,不再沾染,應該舍的要舍,不應該舍的也要舍,你都把它舍乾淨,緊緊的抱住這一句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不成就。 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議者。就是不可思議。其唯佛說《阿彌陀經》,這是讚歎《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跟這部經是同部,大本、小本,《彌陀經》說得簡要,這部經說得詳細。所以在這部經裡面學解,明白了、清楚了,《阿彌陀經》當作早晚課誦,它簡單。「《阿彌陀經》乃本經之小本,故知至哉妙用,其唯本經歟」。這個本經就是指《無量壽經》。「本經之宗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這部經的宗旨,宗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最尊崇的,我們修學就這兩句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圓攝信願」,包括信願都在裡頭,深信切願就是菩提心。所以我們看到有不少老阿公、老阿婆,他對佛的教理他不懂,過去我們在台中看到很多。台中蓮社的蓮友應該可以說百分之八十都是這些老阿公、老阿婆,都是他們,年輕人大概是佔十分之二。蓮友人數多,我到台中的時候,台中蓮友差不多有二十萬人,十分之二也有四萬人,這是年輕的。我在台中住十年,我離開的時候,台中蓮友已經發展到將近五十萬人,是台灣很大的一個團體,一個佛教團體,這是李老師德行的感召。所以發菩提心,圓攝信願,真信切願就是發菩提心。你一問蓮社那些老同修什麼叫菩提心,他講不出來,他搞不清楚,但是他往生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預知時至的。那跟我們這部經上對照,「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專念我們看到了,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不懂,不間斷,他真干,可是發菩提心沒看到。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講,真信切願就是發無上菩提心。印光大師對這句話非常讚歎,這是古人沒說過的,蕅益大師說出來了。對我們來講,我們明白了,不再懷疑了。 「一向專念」,專念就是「持名」。「大小兩本,同一綱宗。如是妙法,三輩齊收。遂令凡夫,頓同補處。大哉妙用,不可思議」。末後這幾句,我們讀了之後,對黃念老無限的感恩,他為我們說出來了,我們聽了之後,對凈宗再不會懷疑。怎麼樣報恩?得真干!真幹才能報恩。這個法子妙極了,真正是妙法,《妙法蓮華經》比不上,《華嚴經》也比不上,這是說從作用上來講。經體是平等,一切經不離自性,全是釋迦牟尼佛從自性流露出來的,所以經體是相同、是平等的,大小乘經都一樣,都不例外。但是作用不一樣,每部經的作用都不相同,而且這部經的作用才真正叫大圓滿,這是不能不知道的。「三輩齊收」,這個三輩講眾生的根性,上根、中根、下根,全都有分。上上根得利益,下下根也得利益,只要你相信,只要你想生極樂世界,想親近阿彌陀佛,這個想就是願,你有這個願,我什麼都不想了,就想到極樂世界去,就想親近阿彌陀佛。尤其我們現前這個地球,到處都有災難,我們早一點移民到極樂世界,那個地方什麼災難都沒有,為什麼不去?去得成,這部經給我們信心,人人都有分。為什麼?自性彌陀,唯心凈土。極樂世界從哪裡來的?我們自性變的,我們唯心現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我們怎麼會不能成就?所以這些道理我們在大乘教里搞清楚、搞明白了,信心十足。「遂令凡夫,頓同補處」,頓是頓超,沒有階級的。這句話難中之難,為什麼?如果說是頓同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有四十一個階級,頓同初住、頓同初地,不是的,頓同補處。補處是什麼?等覺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地位是最高的,《華嚴經》上面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第四十一個位次,最高的位次。再上去妙覺,我們知道妙覺就不住實報土,他回歸到常寂光凈土去了,回歸常寂光。極樂世界裡面居住最高的身分是補處,立刻就跟補處菩薩平等,跟他等齊。 「大哉妙用,不可思議」,這是真不可思議,不是假的,「即是本經之發心念佛,此即真實之利也」,這個真實之利最重要的余義,在此地全部把它補充出來了,再沒有比這個更真實的。「如是真實妙用,於一念頃,頓越三隻(三大阿僧只劫),一聲稱名,位齊諸聖」。這個諸聖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諸位想想看,這個緣分、這樣的機會誰能遇得到?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前清乾隆時代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ㄧ日」,我們遇到了。遇到怎麼樣?遇到懵懵懂懂,不能說我不知道,也不能說我知道,沒搞清楚,一知半解,所以心沒發得出來。信心不堅固,願是搖搖晃晃的,若有若無,這怎麼行?功夫不得力,這不得力的時候,對這個法門就懷疑,這一懷疑可能就不相信,就改修別的法門去了。這樣的人很多很多,不在少數。難得黃念祖老居士,能把這個法門講得這麼清楚、講得這麼明白,讓我們認真學習,通過學習真的發心。真搞清楚、搞明白,才曉得我們這一次的機緣無比殊勝,真正是百千萬劫我們遇到了;稀有難逢的一日,我們今天也遇到、也逢到了。 真實妙用,真實在哪裡?就這一念,就這一句阿彌陀佛,你只要念這一聲,這一聲就超越三大阿僧只劫,超越一般修行人。你看他從小果,四果四向,或者是以《華嚴經》來講,他從初信位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五十一個階級,我們這一句佛號就超越了。真信,實信,為什麼?妙覺果位,佛說的,決定不能用凡夫知見來看,凡夫知見、小乘知見、大乘知見都不相信,都懷疑,我們今天只信這是佛說的,這不是別人說的。釋迦如來、彌陀如來、十方一切如來都是妙覺果位,不是等覺菩薩。《彌陀經》上我們看到六方佛贊,在這部經上,在玄奘大師翻譯的《彌陀經》本子上,我們都看到十方佛贊,沒有一尊佛不讚歎,沒有一尊佛不承認,這都是為我們證信,這都是勸導我們要發願。我們真信、真發願,從今天起真念佛,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再不要把其他東西放在心上,心裏面有這些垃圾清除乾淨,只有一尊阿彌陀佛。心上有佛,口上有佛,身上就是佛身,我們自己不覺得,凡夫看不出來,靈界眾生看到我們現了佛身,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就這一聲佛號,位齊諸聖。 我等幸聞,我們今天參加這個會的大眾,在電視機面前、在網路面前,我們真有幸。此真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也,這句話是彭際清居士講的,講得一點都不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ㄧ日,這一日我們今天碰到了,這是無比歡喜的一天,無量喜悅的一天。為什麼?我們真的有了把握,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回歸自性,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肯定就回歸到常寂光。在極樂世界居住的時間,我相信不是很長,肯定回歸常寂光。極樂世界的菩薩可以說全是法身菩薩,位齊諸聖,他們有能力在遍法界虛空界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以無量無邊的身分,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都有這個能力。實報土的菩薩都有這種能力,何況寂光土裡面的諸佛如來。諸佛如來沒相,所以沒有辦法探測到。常寂光裡面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所以沒有法子探測的,只有無始無明煩惱習氣斷盡,常寂光就現前,實報土就不見了,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極樂世界是我們的老家,我們念佛求生凈土是回老家,要生無量歡喜心,不是死,是生!這個世界烏煙瘴氣,趕快擺脫它,打個轉再來,就是法身菩薩來超度眾生的,這一點不假。希望我們真正明白、真正清楚,不要再留戀這個世間。憐憫一切苦難眾生,自己成就才能成就一切眾生,像諸佛如來一樣先成就自己。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序分竟」,這部經一共四卷,第一卷在今天圓滿。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0九集)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十七集)
※一滴大悲水無數未來佛 中國佛教凈土網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四七七集)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十集)-凈空老法師
TAG: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