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和散文賞析」第一單元測試
「古代詩歌和散文賞析」第一單元測試
(滿分:100分,時間:45分鐘)
班級 姓名 座號 成績
一、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15分)
雲鬢( ) 柏森森( ) 躑躅( )( )
城闕( ) 馬嵬坡( ) 躊躇( )( )
江皋( ) 繚( ) 迤邐( )( )
衾( ) 潺湲( )( )
二、解釋下面加點詞語的意思(14分)
遺余褋兮澧浦 姊妹弟兄皆列土
雲棧縈紆登劍閣 柏森森
帝子降兮北渚 出師未捷
葺之兮荷蓋
三、文學常識(9分)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優秀傳統。我國文學史向來以「風」「騷」並稱,「風」「騷」分別指 , 。唐代 , 兩大詩人把這兩傳統推向高峰。杜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 。而中唐的白居易繼續把現實主義發揚光大。他的詩歌通俗易懂,其中他的諷喻詩的代表作是 , ;感傷詩的代表作是 , 。
四、默寫(30分)
1、出師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2、 ,兩朝開濟老臣心。(杜甫《蜀相》)
3、心非木石豈無感? 。(鮑照《擬行路難》)
4、裊裊兮秋風, 。(屈原《湘夫人》)
5、 ,聊逍遙兮容與。(屈原《湘夫人》)
6、 ,夕濟兮西澨。(屈原《湘夫人》)
7、天長地久有時盡, 。(白居易《長恨歌》)
8、 ,六宮粉黛無顏色。(白居易《長恨歌》)
9、出師一表真名世, 。(陸遊《書憤》)
10、等閑識得東風面, 。(朱熹《春日》)
11、雲中誰寄錦書來, , 。(李清照《一剪梅》)
12、在天願作比翼鳥, 。(白居易《長恨歌》)
13、 ,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14、叢菊花兩開他日淚, 。(杜甫《秋興》其一)
五、簡答題(32分)
1、分別談談對「以意逆志」「知人論世」這兩種詩歌鑒賞方法的理解。(8分)
答:
2、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
送李端
【唐】盧綸
故關衰草遍,離別正堪悲。路出寒雲外,人歸暮雪時。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掩泣空相向,風塵何所期。
這首詩以一個「悲」字貫串全篇,試簡要分析詩歌怎樣抒發悲傷的思想感情的。(8分)
答:
3、閱讀下面這兩首詩,回答問題。
送柴侍御
【唐】王昌齡
流水通波接武岡, 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註:《送柴侍御》詩大約是詩人被貶龍標尉時的作品。柴侍御要從龍標前往武岡,詩是王昌齡為他送行而寫的。
(1)這兩首詩從題材看同屬於 詩;從體裁看是 詩。(4分)
(2)《送柴侍御》詩中,詩人說「送君不覺有離傷」的理由有哪些?試用自己的話簡述。(6分)
答:
(3)這兩首詩都表達了送別友人的離情,試簡要分析兩首詩感情的不同之處。(6分)
答:
「古代詩歌和散文賞析」第一單元測試
參考答案
一、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15分)
鬢(bìn) 柏(bǎi) 躑躅(zhí)(zhú) 闕(què) 嵬(wéi) 躊躇(chóu)(chú)
皋(gāo) 繚(liáo) 迤邐(yí)(lǐ) 衾(qīn) 潺湲(chán)(yuán)
二、解釋下面加點詞語的意思(14分)
遺:丟棄 列土:封爵賜邑 縈紆:曲折環繞 森森:樹木茂盛繁密的樣子
渚:水邊的淺灘 捷:取勝 葺:編草蓋房子
三、文學常識(9分)
詩經里的《國風》,楚辭里的《離騷》 杜甫、李白 詩聖 《新樂府》《秦中吟》 《長恨歌》《琵琶行》
四、默寫(30分)
1、長使英雄淚滿襟 2、三顧頻煩天下計 3、吞聲躑躅不敢言 4、洞庭波兮木葉下
5、時不可兮驟得 6、朝馳余馬兮江皋 7、此恨綿綿無絕期 8、回眸一笑百媚生
9、千載誰堪伯仲間 10、萬紫千紅總是春 11、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12、在地願為連理枝
13、問渠那得清如許 14、孤舟一系故園心
五、簡答題(32分)
1、(8分)答:以意逆志:從作品的整體出發,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理解詩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知人論世:我們在欣賞、吟詠古人的詩歌作品時,應該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與作者成為心靈相通的好朋友。
2、(8分)答: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詩章,以一個「悲」字貫串全篇。首聯寫送別的環境氣氛,從衰草落筆,野草枯萎,寒風勁吹,四野蒼茫,一片凄涼的景象。在這樣的環境中送別故人,自然加重了離愁別緒。「離別自堪悲」為本詩定下了深沉感傷的基調。第二聯寫送別的情景,仍緊扣「悲字」。「寒雲」二字,下筆沉重,給人以無限陰冷和重壓的感覺。第三聯回憶往事,感嘆身世。詩人把送別之意,落實到「識君遲」上,將惜別和感世、傷懷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詩思想感情發展的高潮。第四聯收束全詩,仍歸結到「悲」字。「掩淚空相向」,總匯了以上抒寫的凄涼之情,使離情之「悲」達到了高峰。3、(1)(4分)送別 七言絕句(或七絕)
(2)(6分)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岡」,點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語調流暢而輕快,「流水」與「通波」蟬聯而下,顯得江河相連,道無艱阻,再加上一個「接」字,更給人一種兩地比鄰相近之感。第三、四句寫雲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變」,兩地竟成了「一鄉」。它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所以我們便可以感到詩人未必沒有「離傷」。
(3)(6分)①王詩中詩人未必沒有「離傷」,但為了寬慰友人,也只有將它強壓心底,不讓它去觸發、去感染對方,而是用那些離而不遠、別而未分、既樂觀開朗又深情婉轉的語言,以減輕對方的離愁。②李詩中兩位風流瀟洒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一片嚮往之情的離別。這種離情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用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為傳神地表現出來了。
【參考資料】
送李端 盧綸 故關衰草遍,離別自堪悲。 路出寒雲外,人歸暮雪時。 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 掩淚空相向,風塵何處期? 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詩章,以一個「悲」字貫串全篇。首聯寫送別的環境氣氛,從衰草落筆,時令當在嚴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著寒風抖動,四野蒼茫,一片凄涼的景象。在這樣的環境中送別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離愁別緒。「離別自堪悲」這一句寫來平直、刻露,但由於是緊承上句脫口而出的,應接自然,故並不給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為本詩定下了深沉感傷的基調,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詩的第二聯寫送別的情景,仍緊扣「悲字」。「路出寒雲外」,故人沿著這條路漸漸遠離而去,由於陰雲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這路好象伸出寒雲之外一般。這裡寫的是送別之景,但融入了濃重的依依難捨的惜別之情。這一筆是情藏景中。「寒雲」二字,下筆沉重,給人以無限陰冷和重壓的感覺,對主客別離時的悲涼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友人終於遠行了,現在留在這曠野里的只剩詩人自己,孤寂之感自然有增無已。偏偏這時,天又下起雪來了,郊原茫茫,暮雪霏霏,詩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迴轉身來,挪動著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風雪歸途。這一句緊承上句而來,處處與上句照應,如「人歸」照應「路出」,「暮雪」照應「寒雲」,發展自然,色調和諧,與上句一起構成一幅完整的嚴冬送別圖,於淡雅中見出沉鬱。 第三聯回憶往事,感嘆身世,還是沒離開這個「悲」字。詩人送走了故人,思緒萬千,百感交集,不禁產生撫今追昔的情懷。「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是全詩情緒凝聚的警句。人生少孤已屬極大不幸,何況又因天寶末年動亂,自己遠役他鄉,飽經漂泊困厄,而絕少知音呢?這兩句不僅感傷個人的身世飄零,而且從側面反映出時代動亂和人們在動亂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鬱,顯出了這首詩與大曆詩人其他贈別之作的重要區別。詩人把送別之意,落實到「識君遲」上,將惜別和感世、傷懷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詩思想感情發展的高潮。在寫法上,這一聯兩句,反覆詠嘆,詞切情真。「早」、「遲」二字,配搭恰當,音節和諧,前急後緩,頓挫有致,讀之給人以悲涼回蕩之感。 第四聯收束全詩,仍歸結到「悲」字。詩人在經歷了難堪的送別場面,回憶起不勝傷懷的往事之後,越發覺得對友人依依難捨,不禁又回過頭來,遙望遠方,掩面而泣;然而友人畢竟是望不見了,掩面而泣也是徒然,唯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會。但現在世事紛爭,風塵擾攘,何時才能相會呢?「掩淚空相向」,總匯了以上抒寫的凄涼之情:「風塵何處期」,將筆鋒轉向預卜未來,寫出了感情上的餘波。這樣作結,是很直率而又很有回味的。
送柴侍御
王昌齡 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王昌齡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詩人,單就他的絕句而論,寫送別、留別的就不少,而且還都寫得情文並茂,各具特色。 「離愁漸遠漸無窮」,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遠」,就意味著空間距離之大,相見之難。所以不少送別一類的詩詞就往往在這個「遠」字上做文章。比如:「荊南渭北難相見,莫惜衫襟著酒痕。」「雪晴雲散北風寒,楚水吳山道路難。」「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它們都是以不同的形象著意表現一個「遠」字,而那別時之難,別後之思,便盡在不言之中了。然而,王昌齡的這首《送柴侍御》倒是別開蹊徑的。 從詩的內容來看,這首詩大約是詩人貶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尉時的作品。這位柴侍御可能是從龍標前往武岡(今湖南省武岡縣),詩是王昌齡為他送行而寫的。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岡」(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岡」),點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語調流暢而輕快,「流水」與「通波」蟬聯而下,顯得江河相連,道無艱阻,再加上一個「接」字,更給人一種兩地比鄰相近之感,這是為下一句作勢。所以第二句便說「送君不覺有離傷」。「誰渭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龍標、武岡雖然兩地相「接」,但畢竟是隔山隔水的「兩鄉」。於是詩人再用兩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筆法靈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詰,反覆致意,懇切感人。如果說詩的第一句意在表現兩地相近,那麼這兩句更是雲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變」,兩地竟成了「一鄉」。這種遷想妙得的詩句,既富有濃郁的抒情韻味,又有它鮮明的個性。它固然不同於「今日送君須盡醉,明朝相憶路漫漫」那種面臨山川阻隔的遠離之愁;但也不象「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何人不識君」那麼豪爽、洒脫。它是用豐富的想像,去創造各種形象,以化「遠」為「近」,使「兩鄉」為「一鄉」。語意新穎,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為它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而這種情誼不也就是別後相思的種子嗎!又何況那青山雲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們對友人的思念,「欲問吳江別來意,青山明月夢中看」(王昌齡《李倉曹宅夜飲》)。所以這三四兩句,一面是對朋友的寬慰,另一面已將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別後的思念,滲透在字裡行間了。說到這裡,我們便可以感到詩人未必沒有「離傷」,但是為了寬慰友人,也只有將它強壓心底,不讓它去觸發、去感染對方。更可能是對方已經表現出「離傷」之情,才使得工於用意、善於言情的詩人,不得不用那些離而不遠、別而未分、既樂觀開朗又深情婉轉的語言,以減輕對方的離愁。這不是更體貼、更感人的友情么?是的。正是如此,「送君不覺有離傷」,它既不會被柴侍御、也不會被讀者誤認為詩人寡情,恰恰相反,人們於此感到的倒是無比的親切和難得的深情。這便是生活的辯證法,藝術的辯證法。這種「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覽無餘的直說,不是更生動、更耐人尋味嗎?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首送別詩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於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於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可以說是表現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洒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繫,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嚮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裡的世界,還幾乎象黃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再說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到揚州,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而揚州呢?更是當時整個東南地區最繁華的都會。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遊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里進行的。李白心裡沒有什麼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嚮往揚州,又嚮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蕩漾。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乃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於詩意的生活內容。而黃鶴樓本身呢?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揚州,又構成一種聯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境中那種詩的氣氛塗抹得尤為濃郁。煙花者,煙霧迷濛,繁花似錦也。給人的感覺決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三月,固然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何嘗不是煙花之地呢?「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的後兩句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唯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誰又能說是單純寫景呢?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嚮往,不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嗎?詩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東去的一江春水嗎? 總之,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洒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一片嚮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用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為傳神地表現出來了。
推薦閱讀:
※罕見的疊字詩賞析
※〖詩詞鑒賞〗唐代詩詞賞析:《李白篇》144首<101-120>
※漢鏡中的紋飾和銘文賞析
※關於仄韻詩的賞析
※雜感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