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斯人,吾誰與歸:武則天和狄仁傑
公元700年,武則天久視元年。71歲的狄仁傑身染沉痾,最終回天乏術,於九月駕鶴西去。
77歲的武則天深為哀痛,為狄仁傑蓋棺定論,頒發謚號為「文惠」。不僅如此,她還特意廢朝三日,為狄仁傑舉哀。
(武則天1)
過了三日,大殿上群臣山呼萬歲之後,武則天在御座之上掃視一周,獨不見狄仁傑的蹤影,不禁泫然淚下。偌大的朝堂,雖然群臣濟濟一堂,仍然讓武則天覺得空空蕩蕩的;她的內心何嘗不是如此呢?
顧不上群臣的感受,武則天在靜悄悄的金鑾殿上緩緩地說:「狄公走了,朝堂也空了。」
狄仁傑走了,武則天念起了他;這不禁讓她想起了第一次見到狄仁傑的情景。
兩人認識的時候,高宗李治還在。將軍權善材不小心把唐太宗昭陵的一棵柏樹伐倒。高宗勃然大怒,準備砍權善才的頭。狄仁傑怡然不懼,勸諫說:「西漢有人偷了高祖長陵的玉玦,景帝要滅他三族;最後有人說偷玉玦要夷三族,那麼如果有人取長陵的土該怎麼辦?所以權善才罪不至死。」
高宗最後沒有砍權善才的頭;武則天卻記住了這個堅持原則、仗義執言的狄仁傑。
690年,武則天登上皇帝寶座,任命狄仁傑為宰相。
691年,武則天天授元年。有人誣告狄仁傑謀反。狄仁傑被來俊臣投入監獄。對於這件事,武則天肯定知道,甚至絕對是她批准授意的。她欣賞狄仁傑沒錯;但是初登大位,她更擔心皇位的穩固。讓來俊臣審一下狄仁傑也好。如果謀反是真,殺了便殺了;如果能證明狄仁傑是清白的,那麼將來用起來更加放心。那不是更好嗎?
(狄仁傑探案)
進了天牢,就有人指使狄仁傑誣告同僚以脫罪。
狄仁傑以頭撞柱,血流滿面,誓死不從。
為了少受酷刑,狄仁傑自白:唐朝舊臣,謀反屬實。
自白書籤字畫押後,來俊臣決定擇日問斬,也放鬆了對狄仁傑的看管。
狄仁傑將辯解寫在帛上,塞進冬衣,通過兒子狄光遠帶出獄,最後交到武則天的手上。
雖然狄仁傑沒有謀反,但是公開宣稱唐朝舊臣,被武則天不喜。
狄仁傑被貶謫為縣令;然而武則天心裡其實佩服狄仁傑的忠直。
(狄仁傑探案2)
打仗了。
突厥進入河北,如入無人之境。河北數萬大唐子民被擄掠而去。武則天派了好幾撥人去剿滅、安撫,但是始終收效甚微,最後派了狄仁傑。
狄仁傑到了河北,對內安撫百姓、對外加強武備。人心浮動的河朔地區瞬間穩定下來。
狄仁傑就此再次回到神都洛陽,擔任武則天的宰輔。
有一次,武則天故意逗他:你想不想知道誰總在奏章中說你的壞話?
狄仁傑回答:不想知道。陛下心中自有標尺。臣下是否達標,陛下自有評判。
武則天暗暗稱許。
兩人年紀越來越大了。武則天特地跟狄仁傑說:每次上朝,你向我跪拜,我都挺不自在的。以後你別跪拜了。
武則天已經把狄仁傑當成了自己的朋友。既然是朋友,那麼大家在人格上就是平等的。
(武則天2)
人越老,越怕死,就越想找點寄託。700年,武則天要去看佛祖舍利。山高路遠的,狄仁傑怕有危險,就跪在半道讓她回去。
武則天想了想,打道回府,對人說:我改變主意,是因為狄公。
其實她還是很想去看看;對佛祖,她很虔誠。
不久,狄仁傑就死了。
狄仁傑死了好久,武則天還念念不忘。一有懸而未決的大事,她就會自言自語地說:要是狄公還在就好了。
(武則天和李治)
後來,她把狄仁傑的學生張柬之提為宰相。
到了705年,武則天被忠於大唐的張柬之趕下台,同年病死。死的時候,不知道她有沒有埋怨狄仁傑。
毋庸置疑:雖然武則天和狄仁傑一個是皇帝、一個是大臣,但是他們真的是朋友。
拿一座錦繡江山換一份真摯友情,我覺得武則天賺到了。
推薦閱讀:
※武則天死後,李家憑藉遺囑中這11個字,奪回了江山!
※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四大男寵
※身為女人,武則天憑什麼當上皇帝?
※看了《一代女皇武則天》裡面的武則天該如何評價?
※為睹《蘭亭序》真跡,郭沫若盯上武則天的乾陵,幸好周總理沒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