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卡拉OK為什麼是一門經久不衰的生意?

社區式卡拉OK有沒有可操作性?比量販式KTV還要便宜,比起公園又有瓦遮頭,噪音可以被牆壁隔絕,又處於社區之中,老人出入方便,是不是更好的選擇?

文|市井財經專欄作家 葉克飛

當年有首歌叫做《卡拉永遠OK》,這麼多年過去了,無數行當和物件都已消亡,音樂載體變了又變,可是卡拉OK依然活得滋潤,老年人喜歡聚在公園裡唱,年輕人聚會喜歡去KTV唱歌,小孩子看到迷你KTV就邁不動步……唱歌算不算人類永恆的表達慾望?

卡拉OK並非一成不變。從早期的敞開式歌廳,到後來的包間,再到量販式KTV,直到現在的迷你KTV,經營模式始終隨著人們的喜好變化。機器作為載體,同樣也經過了不少變遷,早期許多人動不動就在家裡唱一天,吵得鄰居不得安寧,但現在,即使家用功能還在,使用的人也不多了。

一,日本人的面子成就了卡拉OK

卡拉OK的定義是這樣的:通常是在播放預錄在錄影帶之類儲存在媒介上、沒有主唱人聲的音樂伴奏同時,在電視熒幕上同步播放有著節拍提示的歌詞,然後由參與者邊看著歌詞邊持麥克風唱歌。說白了,它就是一種伴奏系統,演唱者可以在預先錄製的音樂伴奏下參與歌唱。

這種大眾化娛樂方式起源於日本,它的出現其實是因為日本男人的面子。按照當年日本的社會風氣,男性如果下班就回家,會讓鄰居看不起,認為他沒應酬沒本事。因此,日本男人下班後往往會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到很晚才回家。可是每天光聊天也沒意思啊,大家就想到了新的消遣方式——拿著麥克風唱唱歌。

70年代初,在日本兵庫縣西宮市擔任沙龍樂隊鼓手的年輕人井上大佑發明了8-Juke(八聲道點唱機)。這是一個紅白色的木箱,裝配了麥克風、放大器和八音軌的卡帶播放機。

起初井上以這部機器作為無歌手樂隊的鼓音伴奏,在沙龍中接受想唱歌的顧客點歌時播放。後來他又想到,可以藉機器來達到伴奏的功能。於是,伴唱聲軌配上可攜式麥克風,就成了新發明。

在這個發明之中,卡帶錄音機是關鍵引線。這是因為在卡帶錄音機發明後,左右立體聲磁帶可以錄製兩個音源,一路是伴奏音樂,一路是人聲歌唱。人們學會一首歌后,就會關掉人聲通道,通過麥克風演唱。日本人將此稱為KARAOKE娛樂遊戲,KARA是日本語「空」的意思,OK是英文「無人伴奏樂隊」的縮寫。

此後幾年,KARAOKE風靡日本,不過井上大佑並未申請專利,各大公司紛紛剽竊井上的創意,推出自己的機型。井上大佑也未放棄,他的公司一直在推出新款機器,直到1987年激光唱片技術誕生後,他才宣布放棄。人們認為,他的發明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類生活,美國時代雜誌也曾將其選為亞洲最具影響力人物。

科技進步總會搶走一些人的飯碗,因為卡拉OK的流行,許多酒吧、咖啡廳和歌舞廳都辭掉了原先的樂隊,直接採用音響設備代替。這些失去飯碗的樂隊當然會提出抗議,但無濟於事,只能轉行到廣告業和電視業。

早期卡拉OK機

錄像機的出現使得卡拉OK步入新階段。畫面的出現不但延伸了歌曲的意境,也實現了我們今天所說的視聽系統,字幕也隨之出現,將歌詞鑲邊並隨著音樂變色的方法沿用至今。

KARAOKE在日本紅火了幾年後,於70年代後期傳入台灣地區。台灣人將之譯為卡拉OK,大陸和港澳地區都沿用了這一名字。

據日本卡拉OK協會統計,卡拉OK最輝煌的時候,在一億多日本國民里,卡拉OK的消費者達到6000萬以上,成了年銷售額高達160億美元的娛樂產業。

二,雖然遲來,卻在中國發揚光大

直到八十年代後期,中國才出現歌舞廳。1989年,北京出現了卡拉OK歌舞廳,1990年迅速發展至百家,1991年達到兩百家,1992年達到四百家,年年倍增。到了1994年,數字已達八百多家。

有一定年紀的人,對早期卡拉OK的印象,也許多是一個敞開式大廳,大家互不相識,隨時有個五音不全的人上去嚷幾嗓子。你想自己唱一首,可能要等很久。當年為了搶麥克風而打架的事情還真有不少,甚至還有人因為五音不全卻霸著麥克風不放而挨打。

不過,這個時期其實並不長。或者說,因為卡拉OK在日本已經發展了較長時間,中國人完全可以拿來主義,早早更新換代。從1991年開始,中國的卡拉OK歌廳就出現了包間,沒過兩年,包間就與大廳平分秋色。到了九十年代中後期,在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人們已經很難見到敞開式大廳了。

這個過程顯然比包間始祖日本快得多。另外,中國人喜歡包間,多少與年輕化相關,偏重私密性,而日本人之所以發明卡拉OK包間,卻是基於老人的需求。當時有許多中老年人喜歡在歌聲中回憶過去,唱卡拉OK自然以老歌為主,但又因為羞於表達等因素,不願在大廳唱。所以,日本歌舞廳就專門開闢了小包間並迅速流行。

有意思的是,在並不太注重個人隱私和信息的九十年代,中國的卡拉OK歌廳還鬧出過一些幺蛾子。當時許多歌舞廳加裝了攝像系統,演唱者的演唱過程可以被現場投影,還可以被製作成錄音帶錄像帶。有些歌廳為了宣傳,還將一些現場拍攝情況剪輯出來滾動播放。這種宣傳方式原本無可厚非,可是卻有一些人的婚外情就此暴露,情節輕一點的還有「你跟我說那天在加班,原來在歌廳里唱歌,你騙得我好苦」之類。雖然糾紛不多,但漸漸就再無類似操作了。

同樣會出現糾紛的則是家用卡拉OK。上世紀90年代,卡拉OK漸漸進入家庭,小區里常常可以聽到人們在家中唱歌。雖然在家裡自娛自樂是件很開心的事情,但受罪的是鄰居,如果是那種五音不全還非要唱個一天的,簡直是噪音滋擾。由此發生的鄰里糾紛數不勝數。近年來,在家裡唱歌的人越來越少,這也是自律的體現。

三,卡拉OK一直求新求變

卡拉OK作為人們極為喜歡的娛樂活動,其實也屢屢經受市場衝擊,之所以能屹立不倒,還是多得不停變換的經營模式。

早期的歌廳模式很快就因為經濟發展而不再適應大家需求,於是便誕生了KTV。所謂KTV,就是Karaok TV,是全部採用包間形式的歌廳。因為是包間,所以不會再有陌生人滋擾,使得卡拉OK成為朋友聚會的極佳選擇。

十幾年間,KTV的硬體設施看似變化不大,主要還是播放器、顯示屏、音箱和麥克風。但實際上技術進步很大,比如選歌早已變成數碼選歌,好的點歌系統不僅僅擁有極大的數據量,連歌手頭像圖等都製作精心,十分考究,顯示屏變成了高品質投影,麥克風早就變成了無線,至於音箱的效果就更是突飛猛進。

後來,KTV也曾遭遇困境,尤其是三四線城市的KTV,往往因為設備老套、服務跟不上而無法維持。於是,量販式KTV再度席捲全國。

量販式KTV又稱為「自助式KTV」,「量販」一詞源於日本,即大量批發的超市。由此引出的量販式經營,實際體現的就是透明,平價和健康的消費方式。

量販式KTV全天24小時營業,不同時段各有針對性,包間周轉率很高。包間以時鐘計費,不設最低消費,酒水食品等都以量販自助式購買。對於許多人來說,量販KTV內自助超市的誘惑不亞於唱歌。自助式點歌不但給了消費者自由,也給經營方省下了大量人力成本。也正因此,量販KTV走紅後,經營方數量逐年倍增。

但在2015年後,受困於網路時代的發展,傳統經營項目紛紛受挫,KTV同樣不免。2014年,中國KTV行業市場規模已經達到850億元,但行內人並不樂觀,他們給出的2022年預期規模僅僅是877億元,增長十分有限。

四,社區卡拉OK會成為增長點嗎?

最後,循例講點生意經。

量販式KTV一直在做年輕人生意,他們的高消費力確實值得期許。但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消遣越來越多的今天,年輕人的注意力也很容易被轉移。可以預見的是,KTV仍然會擁有巨大的客源,但很難再有突破。

這個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把目光轉向傳統,想想卡拉OK原本的模樣?

我們最早見到的卡拉OK,其實是流動式的。經營者推著一個小車做流動生意,人們投幣後便可當街演唱。這種模式放到今天,很容易被視為老土和擾民,但要注意的是,如今在許多公園裡,中老人們成群聚在一起,依然在這樣唱歌。

對於他們來說,唱歌是一種娛樂需求,一群人扎堆唱歌是一種交際需求,而且因為對新事物接受能力較差、意願較低的緣故,卡拉OK的需求甚至會非常重要。但對於他們而言,城市裡的量販式KTV又難免太年輕,即使不排除有不少趕時髦的老人家,但從現階段來看,大多數中老年人出於觀念和消費習慣,仍然很難將KTV當成普遍的消遣,這其實也是他們寧願選擇戶外、選擇公園的原因。

公園作為開闊的公共場域,對噪音容忍度相對較高,確實比較適合老人們聚集唱歌,但多少仍存在噪音問題。而且戶外唱歌受天氣影響較大,無論烈日還是陰雨,都會讓他們失去消遣機會。

那麼,社區式卡拉OK有沒有可操作性?比量販式KTV還要便宜,比起公園又有瓦遮頭,噪音可以被牆壁隔絕,又處於社區之中,老人出入方便,是不是更好的選擇?

當然,給個提示,這種社區卡拉OK千萬不要按時鐘計費,一定要採取人頭加時鐘的方式計費,不然二三十個老人只開一個包間時,經營者就要欲哭無淚了。

本文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且不構成投資建議。

--全文完--

推薦閱讀:

如果你做生意,你認為怎樣才能把生意做好、做持久、做偉大?同時,你認為做生意的本質是賺取什麼?
關於生意的對聯(四字)
普通人、生意人、事業人、智慧人(經典)
商務拜訪不知道這7點,小心毀掉老闆的生意!
三個慾望故事——生存哪有黑白分明的邏輯?

TAG: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