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期 春秋戰國史(六)
有人問孟子,張儀這種人算是大丈夫了吧,一怒而天下懼,安居而天下息。孟子說出了他對於大丈夫的定義:「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與民由之,不得志則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孟子看來,厲不厲害,要看你行的是不是正道。什麼是正道,就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免於殺伐。
周赧王四年(前311年)。上期寫過,秦國在攻擊蜀國之後,立了個傀儡,派自己人陳庄做了丞相。可是這個陳庄啊,狼子野心,竟然把蜀國那個傀儡君主殺了,自己當了老大。不過他也只能快活一年,因為在下一年,秦王就派甘茂殺了他。
秦惠王派使者告訴楚懷王,他想用武關換楚國的黔中。武關在今天陝西商洛東南方向,雖是通往南陽的咽喉要道,但是地方不大。而黔中則是楚國一郡,主要是今天湖南湘西一帶。以小易大,秦國是真敢說。楚懷王呢,他倒沒有拒絕,不過他也不想換,他的意思是,我白送黔中給你,不過前提是得把張儀給我。不得不說楚懷王真是記仇,任性。秦惠王告訴張儀楚懷王這個奇怪的要求,張儀倒很坦然,而且說:「現在秦強楚弱(打了幾次,楚國該有點數了),我諒他也不敢把我怎麼樣,用我一人換這麼大塊兒地方,真是太划算了。」於是張儀就去了楚國。張儀敢去,當然也不只是覺得這是樁合算的買賣,主要還是有把握。因為張儀認識楚國的寵臣靳尚,這個靳尚又服侍楚懷王的寵姬鄭袖,所以張儀以為只要有這倆人在,出入楚國就如無人之境。果不其然,張儀先賄賂了靳尚,靳尚找到了鄭袖,對她說:「張儀可是秦王最寵信的大臣,萬一張儀被囚,秦王肯定會割地獻美女贖他,一旦有了一堆美女懷王自然就不理你了。」這個靳尚真可謂是婦女之友,對鄭袖的心理把握得太到位了。於是,鄭袖又跑去給楚懷王吹枕邊風。楚懷王可吃不準鄭袖這一套,幾番攻擊下來,懷王就淪陷了。不僅放了張儀,還設宴款待!不得不說這個楚懷王真是腦子瓦特了。楚國這是一來一去,白丟了黔中之地。
所以,如果身邊有小人,你是很難獨善其身的,但是這是小人的鍋嗎?楚懷王身邊不是沒有賢臣。前面說的陳軫,那是足智多謀又有遠見。還有我們的屈原大大,屈大大可是楚國王室,「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楚懷王也沒有聽屈原的意見(值此端午佳節來臨之際,緬懷並感謝屈大大,有些人死了,精神永存,而且還給我們留下了三天假)。可惜,這些賢能並不能得到重用。楚懷王是個性情中人,性情中人固然不是說不好,但是你作為一國之君,太任性就未免有些可笑。
張儀跟楚懷王說了秦楚交好的道理,就去了韓國遊說。蘇秦當年也去過韓國,不過對比一下,就能看出來,蘇秦張儀的說辭有何不同。蘇秦一般上來先誇你一番,讓你覺得你是有信心跟秦抗衡的,但是,你還得跟別人一起,這樣就有實力去對付秦國了。而張儀上來就貶你一頓,讓你覺得跟秦對抗簡直自不量力,但是,你還是有能力當秦國的馬仔。比如,蘇秦誇韓國,就從地域面積上說韓地方千里如何如何,而張儀就會抓住地形的缺陷說韓地窮山惡水。現在蘇秦死了,張儀挨個又把韓、齊、趙、燕都遊說了一通。這些國家真如孔夫子所言,「風行草偃」。
張儀在搞定燕國之後就返程回國,走在半路上,就聽到了秦惠王薨其子武王立的消息。這個武王,當太子的時候就很不爽張儀,所以張儀肯定沒以前如意了。但是,等待張儀的會不會是商鞅一樣的下場呢?答案是,不會的。商鞅不只是讓太子不爽,而且是動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所以人人得而誅之。張儀只是一個外交家,最多是個戰略家,不會有那麼嚴重的後果。可是,老闆換了,肯定不如以前了。
周赧王五年(前310年),張儀回到秦國,面見新老闆秦武王。張儀自知秦國是待不下去了,這麼多人為了拍武王馬屁總會找他的麻煩。於是,張儀就自動跟秦武王講 ,說齊王很恨他,如果他去了魏國,齊就會攻魏,秦也能趁機撈點好處。秦武王一看張儀說的倒是挺在理,就放他走了。我們也不知道張儀心裡怎麼想的,可是能明哲保身,就不得不說此人是真的厲害。張儀去了魏,齊果然來攻打,魏王就慌了。張儀就自告奮勇去遊說齊師,也算是投名狀了。張儀跟齊師說,自己來魏,其實是秦王的計謀,以便兩國相爭,秦取漁利。齊師聽了後,果然罷兵還師。
在魏國待了一年,這個在刀光劍影的戰國能夠靠三寸不爛之舌橫行天下的天才,走完了自己精彩的一生。戰國時期這種謀士很多,蘇秦張儀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但一定是最有名的。有人問孟子,張儀這種人算是大丈夫了吧,一怒而天下懼,安居而天下息。孟子說出了他對於大丈夫的定義:「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與民由之,不得志則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孟子看來,厲不厲害,要看你行的是不是正道。什麼是正道,就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免於殺伐。張儀蘇秦無疑是成功的典範,而孟子的想法雖然寬厚仁義,但是在那個時代,就像是囚徒困境,你不強兵別人強兵你就會受到威脅,這是整個戰國時代的惡性循環。
周赧王八年(前307)。先說一個小常識,就是古人的名字。一般貴族不僅有姓而且有氏,但是一般不會姓名連叫,雖然說到後來姓氏合一,沒有這個區別了。但如果你直接將古人的姓名合讀,就會鬧笑話。比如周公旦,姓姬,就不能叫姬旦。同理,召公名奭(讀作「史」),姬姓,如果你姓名連讀就很難聽。秦武王是嬴姓趙氏,名盪,你可以叫他秦盪或者趙盪,但是不能亂叫。他的謚號是武,表明了這個人的特色。這個人尚武,可是尚的是匹夫之勇——喜歡跟寵臣一起比誰力氣大,而這些個寵臣都是因為力氣大才得以陞官。周赧王八年的八月,秦武王又一次跟這幾個寵臣一起扛鼎,比力氣,結果呢,秦武王因為用力過猛,斷絕氣脈而亡。秦武王死得太早,且膝下無子,秦國只能把秦武王在燕國當人質的異母弟弟迎回來立為國君,這就是秦昭襄王。秦昭襄王的母親叫羋八子,八子是王后的等級之一,就是孫儷演的那個電視劇《羋月傳》的主角。
在同一年,趙國的趙武靈王做了一個決定:改穿胡服。那會兒潮流沒有固定的明星引領,基本上國君或王公大臣的服飾就是最前衛的了。結果此舉引來紛紛議論,不滿之聲此起彼伏。按說不就是改變一下服裝潮流嗎,會有這麼大反應?現在的人可能想不到,因為我們現在的流行一茬接一茬,目不暇接。可是那會兒,華夏文明有很強的自豪感,所以怎麼能穿胡人的衣服。連公子成也稱疾不上朝。趙武靈王深知,上行下效,所以必須讓這些王公大臣穿胡服。於是,趙武靈王傳公子成談話,公子成的說辭還是那一套,意思就是我們的衣冠服飾都是先賢制定的,蠻夷尚且效仿,我們怎麼還能反過來學蠻夷?趙武靈王跟公子成講了自己的想法。傳統服飾雖然好,但是不方便,寬袍大袖,街上都不需要清潔工,男女都是穿裙子,這多麻煩,尤其是你跟胡人作戰,人家都是騎馬的,別的不說就是騎馬都不便。現在,我們的首要任務還是在列國中求得生存,所以必須改風易俗。公子成也不是不明事理,一聽也是,於是就帶頭穿胡服,漸漸地,大家也就接受了。後來,趙武靈王又叫大家向胡人學習騎射。這一系列移風易俗的措施就是有名的「胡服騎射」。
推薦閱讀:
※春秋戰國十大著名戰爭:柏舉之戰
※峨眉派始於春秋戰國司徒玄空創編的通臂拳?
※鐵血時代——以霸業為主線的春秋戰國史(長篇連載) / 醉罷君山 / 第5頁
※中國全史百卷本第014卷 [春秋戰國思想史]-613
※春秋戰國著名君王錄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