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是如何一步步把大明王朝搞殘的
1627年,明朝歷史上最後一任皇帝明思宗朱由檢登基,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崇禎皇帝。
當時的大明王朝可謂是處於內憂外患之時。一方面,後金大軍屢屢犯境;另一方面,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此外,朝廷中,閹黨和東林黨之爭也勢同水火。
崇禎即位不久,就剷除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平反冤獄,大有一代明君之風範。實際上,崇禎也確實是一位好皇帝,他非常勤政,史書上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但儘管崇禎皇帝勵精圖治,宵衣旰食,可是大明王朝的狀況卻並沒有因此改善。十七年後,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殉國,明朝滅亡。
按理說崇禎有十七年的時間,完全有可能將明朝這個「病人」慢慢治癒,可最後怎麼就給治死了呢?
要說崇禎是位勤勉的皇帝,這恐怕是毫無爭議的。在明朝歷史上,能達到崇禎皇帝這麼勤奮努力的,恐怕也就只有明太祖朱元璋了。不過,崇禎雖然非常努力,但方法卻存在很大的問題。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方向不對,努力白費。
崇禎皇帝生性多疑,在他執政的十七年里,共換了50個內閣大學士、11個刑部尚書、14個兵部尚書,殺死7個總督、11個巡撫。
崇禎一朝最能治軍的三個人分別是:盧象升(天雄軍)、袁崇煥(關寧鐵騎)、孫傳庭(秦軍)。皇太極從喜峰口攻入京畿,兵部尚書盧象升引天雄軍來救,卻因為崇禎的疑心得不到兵權,結果因為兵少被圍,戰死河北。後金設離間計,說袁崇煥與後金軍有秘密約定,結果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孫傳庭剿滅農民起義軍立下大功,卻因受到懷疑而被捕入獄三年,後因朝中無人可用才將他放出來去對付李自成的起義軍。而當時李自成軍有50萬人,而崇禎給孫傳庭的只有5千殘兵。最後孫傳庭戰死沙場,崇禎居然懷疑他是詐死,既不給撫恤,也不給謚號。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優秀的將領都被崇禎整的這麼慘,剩下的誰還願意出來賣命。
崇禎的節儉在歷代帝王中是出了名的,甚至到了極端吝嗇的地步。手下大臣們事情辦的好,他只給很少的封賞或乾脆就不給,只是口頭表揚。但大臣一旦把事情辦砸了,輕則杖責下獄,重則掉腦袋。既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這種事誰干呢?因此到了崇禎朝後期,大臣們採取了明哲保身,但求無過的態度。
除了多疑和吝嗇外,崇禎還有個致命的毛病就是死愛面子,不肯承擔責任。崇禎十五年(1642),大明王朝已經到了最危急的關頭,大臣陳新甲建議向滿清求和,崇禎心裡也覺得這個建議靠譜,於是就指示陳新甲秘密進行這件事。但後來這件事不小心走漏了風聲,結果朝中的一群文官群情激昂,指桑罵槐的大罵陳新甲是漢奸、賣國賊。崇禎覺得面子上掛不住,又不肯自己承擔責任,就把陳新甲給殺了。
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月,名將孫傳庭戰死後,朝廷中有人給崇禎建議過南遷。這本是條很好的建議,崇禎心裡也是一百個願意。但這條建議被提到朝堂上之後,大臣們紛紛表示反對。其實大臣們都太了解崇禎的性格,南遷之後假如發生什麼意外,比如北京失守之類的情況,到時候誰建議南遷的,誰就要被崇禎拉出去砍頭。沒有大臣的一再請求,崇禎身為天子,也不好意思自己開口說南遷,這事結果就不了了之。
崇禎和大臣們的關係最後就鬧到了非常尷尬的處境:相互仇視,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禎自己愛面子,不肯承擔責任。下面的大臣怕崇禎推卸責任,也不願意做背鍋俠。以至於崇禎身邊連個奸臣都沒有了。
崇禎在臨死前的遺書上還寫道:「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直至死前一刻,崇禎還是在推卸責任,卻萬萬沒想到,正是他自己一步步把大明王朝搞殘的。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歷史上到底是誰滅了大明王朝
※大明王朝祖陵的靈異傳說與風水之謎
※為什麼說大明王朝覆滅, 崇禎難辭其咎, 從這四點就可以完全體現
※正說大明王朝十六帝
※觀游明十三陵,帶你解讀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