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提出的長壽之道有三條,簡單易記很實用

長壽是人類的共同願望。怎麼樣才能健康長壽呢?最有效的方法是切實遵循養生之道。《黃帝內經》里非常明確地指出了能否身體健康、益壽延年的關鍵,在於人們是不是懂得和實行了養生之道。健康不僅是指生理上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健康以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因此,要想健康長壽,必須從心理、社會等方面採取防治措施,才能奏效。具體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一要「靜以神藏」。

古人云:「神太用則勞,靜以養之。」《黃帝內經》從醫學的觀點提出了神在養生中的作用,提出了靜為養生之本。指出:「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過於躁動,神不內守,會耗傷氣血,擾亂陰陽,損傷臟腑。提出「內無思想之患」,「精神不散」,「積精氣神」等靜神的要求。心靜則不躁,神安則不亂,精神自可內守,精氣自然旺盛,邪氣不能侵犯,疾病不會萌發。說明清靜養神,以靜制躁,是防疾去病的重要內容和方法。

《靈樞·大惑論》中認為人體之神藏於心。文中說:「心者,神之舍也。」《素問·宣明五氣篇》說:「心藏神。」心主宰人體的心理活動。首先,心是人進行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主要內臟,如《孟子·告子上》說:「心之官則思。」但是,必須明白,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是由五臟共同完成的,如《素問·宣明五氣篇》所說:「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在五髒的精神活動中,心是主宰者,除思維活動外,心還是人體情志的發生之處和主宰者。如張介賓在《類經》中所說:「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可見心既主宰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又是七情發生之處,所以說心主宰了人的心理活動。

因此,靜以養心,讓人心神安寧,才是保證人健康的第一事項。

二要「立志養德」。

重視道德修養,樂於助人的人,能永遠保持最佳的精神狀態。古代人認為,懷有仁愛之心的有德之人,容易長壽。就是說道德崇高者可以長壽。《禮記·中庸》引孔子:「故大德……必得其壽。」德者壽的觀點是儒家養生思想最為集中而典型的體現。這是由於儒家特別注重個人道德修養在養生中的作用,主張突出個人養德的主動性,來達到道德自我完善的境界,並認為這是人們得以長壽的基本要素。德者壽的原因,儒家有「天佑說」、「情志說」等看法,以後者的看法較為科學。現代心身醫學理論認為,人是大腦皮層統率的完善生物體。因此,心理因素對人的健康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要調適情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貧樂道,在情緒調節上超越自我,讓身心得到凈化,境界得到提升,是利於人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因為情志波動過於持久或劇烈,可以引起機體多種功能紊亂而發生疾病,所以儘力調攝情志,避免過激情緒的影響。喜不過歡,對好事、喜事、高興和快樂事的興奮極致也應有所矜持和節制。因為物極必反,樂極生悲。修心之本在修德,養身之要先制怒。老子說得好,「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在生活中動輒發火,不僅是沒有涵養的表現,也是養生保健的大忌。如果淡薄慾望,堅持用一顆淡泊的心對待世上的功名利祿,怒氣自然也就淡化和釋然了。同時,也不要在意和強求虛名,凡事都要淡然處之,莫為鏡花水月而強求。真正做到「寵辱不驚,望天上雲捲雲舒;去留無意,看門前花開花落」。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心寬大度、忘懷得失,自然就能遠離是非、無憂無慮,度過一個逍遙自在的人生。


推薦閱讀:

黃帝軒轅氏簡介
2009己丑黃帝故里拜祖大典 王全書恭讀拜祖文
黃帝龍首經卷
黃帝龍道經
黃帝內經》中的易學象數學3

TAG:長壽 | 黃帝 | 實用 | 簡單 | 黃帝內經 | 內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