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息觀>帶修禪定前開示
數息觀 帶修禪定前開示(1)
◎傅味琴 九峰山禪定進修苑暑期禪定班 2002.7.24
釋迦牟尼舍其尊榮,出家修道,因為他悟到人生的無常和想到了別人想不到的問題及痛苦
提要:◆ 釋迦牟尼舍其尊榮,出家修道,因為他悟到人生的無常和想到了別人想不到的問題及痛苦◆ 太子游四門見到老病死的苦相和沙門的自在,使他深深難忘◆ 眾生愚痴,該想的不想,不該想的想不完,老苦還未來,病苦也忘了,死就死了唄◆ 世人以及時行樂來沖淡對老病死的思考,如今的佛弟子離開了聞思修,卻把佛教作為精神寄託
~釋迦牟尼悟人間生老病死之無常,舍其尊榮,出家修道。歷訪當時有名之外道,如跋伽婆等,以求解答人生問題,均令修四禪定,離種種想,而達非想非非想為究竟。
然而非想非非想者有我?無我?
若有我,我有知?我無知?
若我無知,便同木石,若我有知,則有攀緣,有攀緣,則有生死,豈可謂永除生死之本?知非究竟,至尼連河畔苦行六年,至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
~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總攝為戒定慧三學。
~定學修禪乃依佛之教理而修習止觀也。
~止能止妄想雜念(合理用腦)觀能運用思慮,清凈內心,使心力集中(專心)而入定。
釋迦牟尼舍其尊榮,出家修道,因為他悟到人生的無常和想到了別人想不到的問題及痛苦
今天講數息觀,「釋迦牟尼悟人間生老病死之無常,舍其尊榮,出家修道」。太子的珍貴、皇宮的榮耀,他都舍掉了,逾城出家,以平民的身份修道成為沙門,他到底是為什麼?
因為釋迦太子悟到了別人沒有想到的,或許別人想到了也不放在心上。他卻很認真,想到生老病死,世間上一切都無常,人也會老,會有病苦和死亡。生老病死當然痛苦,為什麼會有這些痛苦?痛苦從哪裡來?生老病死又從哪裡來?他就專門想這個問題。
太子游四門見到老病死的苦相和沙門無煩惱的自在,使他深深難忘
釋迦太子游四門的時候,看到老人,老相挺可憐,他問旁邊的人,「我身為太子,能不能不老。」回答說,「人不分貴賤都要老,即使貴為太子也是要老。」他想到自己也會老,所以對一切歡樂都沒興趣了,他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又出南門,看到病人,他又問,「我會不會生病啊?」回答說,「人不分貴賤都要生病。」又游西門碰到死人,一想到我身為太子也是要死。最後出北門,遇到一個沙門,沙門就是修行人,非常自在,看他沒有什麼煩惱,就問「你是誰啊?」「我是沙門,」問「做沙門有什麼好處?」「做沙門可以沒有煩惱,可以斷掉生老病死。」他對沙門的印象很難忘,就生起了出家的心。
眾生愚痴,該想的不想,不該想的想不完,老苦還未來,病苦也忘了,死就死了唄
我們平時不該動腦筋的事情偏偏動不完的動。想得好,好里還要好,該想的不想,偶然想一想,想到後來不是十分悲哀,就是嘿嘿一笑就完了。所以我們跟釋迦太子相比,完全兩種人。我們看到老年人,也沒去想將來我也要老成這個樣子,走一步都要喘氣;看見病人,哪怕自己也生過病,也是好了瘡疤忘了疼。看見死人,就想死人是他呀,又不是我,即使將來都要死,「到死的時候就死唄,有什麼好想的。」
世人以及時行樂來沖淡對老病死的思考,如今的佛弟子離開了聞思修,卻把佛教作為精神寄託
還有一種人自作聰明,知道將來要老要死,所以拚命地吃喝玩樂。生老病死我們都在經歷,可是有幾個在認真思考?這就不是個科學態度。科學家為什麼會有種種發明?因為他通過思考。他想的可多了!從前有一家賣酒的,經常要了解酒桶里還有多少酒,梯子爬上去看太麻煩,就用指頭敲這個酒桶,聽聲音他就知道還有多少酒,有人由此得到啟發,發明了醫生看病的扣診方法,所以思維是很重要的。如今佛門裡的人連聽法都不想聽,聽了也不思惟,更不去實踐,把佛教變成精神寄託。
數息觀 帶修禪定前開示(2)
◎傅味琴 九峰山禪定進修苑暑期禪定班 2002.7.24
釋迦太子想到生老病死的無常的問題不解決,對一切都不感興趣了,末法眾生雖說佛性圓滿,卻覺悟不起來
提要:◆ 釋迦太子想到生老病死的無常的問題不解決,對一切都不感興趣了,末法眾生雖說佛性圓滿,卻覺悟不起來◆ 釋迦太子深山訪師,以求解答人生問題,如今醉生夢死的人,不知老病死在緊逼著他◆ 世間一切都有漏,無法擺平,只有佛法的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 釋迦太子並不滿意外道所修的世間定,因為他知道生天並不究竟
釋迦太子想到生老病死的無常的問題不解決, 對一切都不感興趣了,末法眾生雖說佛性圓滿,卻覺悟不起來
釋迦太子想到生老病死的無常,王位也不要了,雖然他已經有了妻子兒子,但這個問題不解決,他一切都不感興趣。有人跟我說:「我想出來學法,明年八月決定出來。」到明年八月又推到明年的明年,我只好朝他笑笑:你的家像個狗窩,既無名利可圖,更沒有歌女舞女相伴,你還出不來。(眾笑)你要是做了太子,你一輩子也不會出來的。全被電視、電冰箱,更糟糕的被麻將牌迷住了。其實你要出來也很簡單,買張車票跳上車,那不是很簡單嗎?說放不下,那都是自己想出來的。人到死的時候沒有一個人因為放不下而跟閻羅王打招呼是打得通的,末法時期眾生雖說佛性都圓滿,卻覺悟不起來。
釋迦太子深山訪師,以求解答人生問題,如今醉生夢死的人,不知老病死在緊逼著他
釋迦太子離開皇宮後,「歷訪當時有名之外道,如跋伽婆等」,從前印度在深山老林里修行的人,稱為仙人,他們是在山林里苦修的。釋迦太子一出家就去拜訪他們,「以求解答人生問題。」很多人都想求得人生問題的解答。有一個年紀輕輕開了十家時裝店的老闆,很賺錢,每個手指頭都戴了寶石戒指,可是他有一天跟夥計說,「唉!沒錢的時候想錢,有了錢以後,也不知道做人到底啥意思?」他很苦悶。只有一種人不會苦悶,俗稱傻子,上海人說「憨大」,或者叫精神病,看見人就像傻瓜那樣笑嘻嘻笑嘻嘻,從不苦惱。醉生夢死的人也從不苦惱,不知道生老病死在逼迫著他。
世間一切都有漏,無法擺平,只有佛法的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
世間上要解答人生問題很困難啊!刊物、電台也有專門解答人生問題的專欄。也可以給你點幫助。可是有一個專門解答人生問題的主持人,自己卻自殺了。問題輪到他頭上,他也解決不了。台灣有個女作家,也是因為自身感情的矛盾痛苦自殺了。
我小時家窮,念小學時,喜歡充老大,叫一個小同學拜我作師父,「誰欺負你你告訴我。」(眾笑)他真的陪我到一個地方,那是我家弄堂口過去一點,有個做皮鞋的店鋪,指著裡邊有個年小的學徒,說,「他欺負我。」我就在店的櫥窗邊一站「你叫他出來。」(眾笑)結果那個人被他叫了出來,一句話不說,朝我身上打了幾拳又跑進去了。(眾笑)年輕時女孩子都不喜歡我,世俗里常受人歧視,受盡種種刺激和痛苦。可是我並沒有自殺,因為後來我進了佛門,佛法給我解答人生問題,我也經常用佛法給別人解答人生問題。所以世間上的一切一切都是有漏的,擺不平的,只有佛的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
釋迦太子並不滿意外道所修的世間定,因為他知道生天並不究竟
「均令修四禪定」,那些外道,都說要修四禪。初禪離生喜樂定,二禪是定生喜樂定,三禪離喜妙樂定,四禪舍念清凈定。八定是這四個禪定再加四個空定,湊起來就叫四禪八定。當時印度修道的人都是修四禪八定,可是他們修的是世間禪,不能了脫生死。修到初禪就生初禪天,二禪生二禪天,到四空定的時候就更加高級,生無色界天。但是釋迦太子並不滿意,知道生天並不究竟。
數息觀 帶修禪定前開示(3)
◎傅味琴 九峰山禪定進修苑暑期禪定班 2002.7.24
外道以離種種想而達非想非非想為究竟,實際並非究竟,是他們沒有辦法衝破
提要:◆ 外道以離種種想而達非想非非想為究竟,實際並非究竟,是他們沒有辦法衝破◆ 知識分子聽聞佛法後,常加入了個人的凡夫知見去思考,那就不能很好地接受如來的法了◆ 把人寫的書以及邪師的邪見串在一起來思考。在圓滿法里找漏洞,也就離開了圓滿◆ 釋迦太子能對「非想非非想」問個為什麼,如果盲目崇拜一個對問題看不清的師,會把你一起拖下去◆ 通過分析,一切明白就叫慧眼,恭敬也有愚痴與智慧的區別,強盜徒弟對師也恭敬,可是警察看見強盜就抓
外道以離種種想而達非想非非想為究竟,實際並非究竟,是他們沒有辦法衝破
「離種種想而達非想非非想為究竟」。還告訴他怎麼修法,要「離種種想,而達非想非非想為究竟」,釋迦太子一研究,到非想非非想也了不脫生死。要了生死,要修滅受想定,在達到非想非非想時不能停留,要衝破非想非非想。一停留,就很危險,因為那是個極妙的境界!外道都是迷於這種境界,以為最高最圓滿,實際上他們沒辦法衝破。
知識分子聽聞佛法後,常加入了個人的凡夫知見去思考,那就不能很好地接受如來的法了
釋迦太子通過自己研究判斷,所謂獨立思考。我這裡又要插幾句,知識分子常有這個毛病,一聽就懂,一用就錯。有人一聽我這樣講,想想對啊,結果用錯了地方,以後聽到善知識講如來的正法,他也說:我要思考思考,看你講的對不對。也就等於對佛法有懷疑,結果他的思考加入了個人的凡夫知見,那就不能很好地接受如來的法了。
把人寫的書以及邪師的邪見串在一起來思考。在圓滿法里找漏洞,也就離開了圓滿
釋迦太子當年的智慧已經超過他老師,有的問題老師都搞不清楚,還是釋迦太子解答給他聽。國王在王耕節去耕種,看見釋迦太子修禪定能騰空。他也不執著太子的身份,也不執著皇宮的富豪,也不執著家庭,他在菩提樹下成道、智慧圓滿而成如來。你如要獨立思考,應該要照如來的法去思考,不能根據你東聽西聽,聽來的旁門邪道說的話、或者凡夫的自我知見,或者把人寫的書里種種不圓滿的法,串在一起來思考,那就錯了。在圓滿的法里找漏洞,就離開了圓滿,這就是愚人的傲慢。
再比如說,一個大善知識,他能很虛心來聽你講法,當然他很容易聽出你講的對不對,很容易聽出你講法的水平,因為他的智慧超過你嘛。釋迦太子當時的智慧水平已經超過了那些外道,所以他能夠思考出外道這些法對不對。
釋迦太子能對「非想非非想」問個為什麼,如果盲目崇拜一個對問題看不清的師,會把你一起拖下去
他對外道的非想非非想是怎麼想的:非想非非想是有我還是沒有我?如果有我,我有知還是無知?無知就是沒腦子的,等於傻瓜。假如我是無知,那豈不同木頭石頭一樣;假如到了非想非非想有我,我也有知,無論知道什麼,心裡就有攀緣。釋迦佛就從這個路線去想,這樣的思考就是科學態度,科學就要問一個為什麼。可是現在末法時期的佛弟子樣樣都不問為什麼,盲目崇拜,恭敬是好的,盲目崇拜就是迷信了。假如師父是瞎子,或者眼睛看不清楚,你緊拉師父的手,跟在後面,那麼師父眼睛不方便掉下去,把你也拖下去。
通過分析,一切明白就叫慧眼,恭敬也有愚痴與智慧的區別,強盜徒弟對師也恭敬,可是警察看見強盜就抓
對一切明明白白就叫慧眼,你一輩子什麼都不明白,一輩子也出不了慧眼。阿羅漢是慧眼,因為他觀空成就,通過觀,他對事物分析再分析,分析到後來,原來樣樣沒有,所以叫慧眼。你也不分析研究,也不了解,也不區別,一味地盲從崇拜,恭敬人也得有愚痴跟智慧的區別啊!強盜的徒弟對師父也挺恭敬的,可是警察看見強盜就要抓。
數息觀 帶修禪定前開示(4)
◎傅味琴 九峰山禪定進修苑暑期禪定班 2002.7.24
有妄念就有攀緣,豈能達到徹底根除生死的境界
提要:◆ 有妄念就有攀緣,豈能達到徹底根除生死的境界◆ 仙人為死後聽不到如來正法而流淚,如今佛弟子卻為明天要回家了而高興,所以佛說眾生大顛倒◆ 釋迦太子離開了外道師,才悟到了人生真理,在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師無法,離師求法是好,師是佛弟子,還得常念師恩◆ 眾生皆父母,多一個媽就多一份關愛,要接受眾生對我們像父母般的慈愛
有妄念就有攀緣,豈能達到徹底根除生死的境界
釋迦佛經過細緻地思考:如果有知那就要攀緣,有攀緣就有生死。我也常說,如果你妄念止不住,一有妄念就有攀緣,就不可能入定。沒有定力,達不到一心不亂,不可能了生死,所以有攀緣就有生死,豈可作永除生死之本呢?他就發現這種苦修的仙人,都達不到徹底根除生死的境界,所以他知道這不是究竟,就離開他們,可是那些修行人都捨不得他離開。
仙人為死後聽不到如來正法而流淚,如今佛弟子卻為明天要回家了而高興,所以佛說眾生大顛倒
插個故事,有個很有名的仙人叫阿私陀仙人,太子出生的時候就是他給太子看相的,他跟凈飯王說:「太子長大以後如果肯出家,他就是無上的佛陀,如果他不出家就是轉輪聖王,因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只這兩種人有。不過據我觀察,太子的相好莊嚴非常明顯,長大後他必定要出家成如來。」凈飯王聽了又是高興又是擔憂,高興的是我生了一個轉輪聖王的兒子,擔憂的是別出家了。後來阿私陀仙人哭起來了,凈飯王有點心驚,就問:「難道我這個兒子將來有什麼災難啊?」說:「太子沒有災難,我是為我自己悲哀。」阿私陀仙人是當時古印度一個極其有名望的修行者,他說:「我修了一輩子,可是還沒有得到真諦,今天如來出世了,可是等他成道,我也已經死了,我是為我聽不到如來的法而悲哀。」現在的眾生呢?明天要回家了,聽不到法了。卻為此而高興,所以叫眾生顛倒。
釋迦太子離開了外道師,才悟到了人生真理,在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雖然這些外道都喜歡他,他還是離開了,因為釋迦佛不講人情,並不因為我拜你為師了,我要去求法就不好意思離開。釋迦太子以法為重啊,他要得到真正的法來了脫生死。所以他到了尼連河畔,苦行六年,最後到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
師無法,離師求法是好,師是佛弟子,還得常念師恩
昨天下午因為我太疲勞,所以沒給你們解答問題。有一個問題說:原來師父那裡我不想去,因為我要學法,請問老師,他是不是仍然是我師父?我不承認他是我師父可以不可以?
我先要問:你師父是不是練氣功的?是不是外道?是不是愚痴邪見?「不是,是真正的佛弟子。」真正的佛弟子,你為什麼不親近他呢?既然他是你師父,不管是剃度的恩德,不管是使你得戒的恩德,總有恩德吧。雖然他在法上不能滿足你的要求,在法恩上比較欠缺一點,可不見得沒有恩德啊。在我們居士來說,每個出家人都是師父,當然他仍然是你師父,你多一個師父有什麼壞處呢?
眾生皆父母,多一個媽就多一份關愛,要接受眾生對我們像父母般的慈愛
我年輕時坐船碰到上山下鄉插隊落戶的知識青年,個個鬧病,最常見的就是神經衰弱,因為想媽想出病來。我跟她們說:你說你住的那個地方,貧下中農的老媽媽待你像親生女兒那樣好,那你為什麼不把她看成媽媽呢?大丈夫四海為家,每到一個地方都有一個媽,不管是窮是富,多一個媽媽有什麼不好?多一個媽媽就多一份照顧,多一個份關愛,多一點溫暖,有什麼不好呢?
數息觀 帶修禪定前開示(5)
◎傅味琴 九峰山禪定進修苑暑期禪定班 2002.7.24
要依法不依人,依人是人教,依法是佛教
提要:◆ 師父,請不要阻撓我學法,我雖告別你,你仍然是我師父◆ 要依法不依人,依人是人教,依法是佛教◆ 釋迦太子六年苦修,斷除了一切貪慾,獲得了殊勝的靜慮◆ 虛弱的身體無法把潛伏的最深最細的金剛習氣斷除,所以釋迦太子結束苦行,進入了成佛的最後階段◆ 釋迦佛規定出家修行應過午不食,讚歎頭陀功德,提倡苦行精神◆ 佛弟子應依佛的教法修習止觀,止住妄想,運用思慮,清凈內心◆ 修習止觀,能使心集中而入定,凡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人,一切必有成就
師父,請不要阻撓我學法,我雖告別你,你仍然是我師父
同樣的道理,多一個師父有什麼不好呢?一切善知識,不管出家的在家的,都會對我們有益。說是怕這個師父要把我抓回去,我學法學不成了。我看有正知正見的好師父不會這樣做,他會支持你學法,你又何必要把師父拋棄呢?假如這個師父蠻不講理,世俗觀念很重,你來學法他不同意,你是偷偷溜出來的,結果又被他找到,硬是要把你抓回去,那你就跟他說:「師父,請理解我,我是佛弟子,必須要學法,你這兒學得實在太少了,所以我今天要向你告別一下,十年以後再見。」那叫再見,師父仍然是師父。
要依法不依人,依人是人教,依法是佛教
皈依三寶的人要跟佛走,跟法走,佛是大醫王,法是無上藥,你沒有佛,誰給你開處方?你沒有法怎麼治你的煩惱生死病?僧是伴侶,僧是看護,僧是同學,咱們真正的師父是佛,而佛的師父是法,應該是以法為重,可不能以人為重,以人為重是人教,以法為重,法是佛說的,稱為佛教。
釋迦太子六年苦修,斷除了一切貪慾,獲得了殊勝的靜慮
釋迦太子當年也是如此,為了尋求真正能解脫生死之苦的正法,就離開了他的外道師父,自己去思考研究,在雪山洞裡六年苦行,他在山洞裡是修禪定,他經過六年苦修,獲得了殊勝的靜慮,煩惱斷得差不多了,因為苦修能夠斷除一切貪慾。等到苦修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太子自己心裡明白,再苦修下去,以現在這樣的身體心理難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虛弱的身體無法把潛伏的最深最細的金剛習氣斷除,所以釋迦太子結束苦行,進入了成佛的最後階段
為了要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要有股極猛的力量,衝破最後一關,斷金剛習氣。可是生理上太虛弱了,就像發動機那樣發動不起來,最後這一關是沖不破的。一個人身體虛弱,沒有力量,表面看起來他對人生的慾望很淡薄,那是因為他身體虛弱的關係,不是正常現象,第八意識埋伏的很深的最頑固、最細、最厲害的種子,你不把他提上來,你怎麼斷?靠這個虛弱的身體能把它提上來嗎?
所以為了把極其牢固的習氣斷掉,就要通過身體上的能量把它發動起來。苦行的階段完了,下面一個階段就是到菩提樹下進入成佛前的最後時刻,所以太子在尼連河裡洗了個澡,接受牧女的牛奶供養,體力就恢復了。
釋迦佛規定出家修行應過午不食,讚歎頭陀功德,提倡苦行精神
釋迦太子成了如來,知道後世眾生出家修行要像我當年那樣住山洞是可以的,每天一麻一麥是不行的,所以規定過午不食,一天吃兩頓,每頓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他還主張佛弟子修十二頭陀行,十二頭陀行有一條,日中一食,可見釋迦佛並沒有不主張修苦行啊?十二頭陀行修了就有功德,不修也沒有過錯,但是我們都應該要有苦行的精神。
佛弟子應依佛的教法修習止觀,止住妄想,運用思慮,清凈內心
「釋迦佛說法49年,總攝為戒定慧三學,定學修禪乃依佛之教理而修習止觀也」,戒定慧的定學是教你怎麼修禪定,這是根據釋迦佛49年教法的指導修習止觀。「止能止妄想雜念」,從現在的科學來說,如果把妄想雜念止住了,即使沒有止住,盡量減少,也能有極好的利益,叫做合理用腦。胡思亂想是不合理用腦,它是沒有規則的。應該是該想的時候想,不該想的不要想,這就合理了。
「觀能運用思慮,清凈內心」,觀的作用是運用思慮把壞的念頭濾掉,留下好的。禪定翻譯成漢文就叫靜慮,這個慮是思慮的慮,如果慮的旁邊再加三點水,那就是濾過的濾,不幹凈的水通過濾過器一濾,流下來水全都是乾淨的。修行人的一顆心也就是像濾過器那樣,用如來的正知正見來把我們的思慮濾一濾,凡是不好的念頭、妄想雜念、貪瞋痴,全把它排除掉,留下來就是清凈的正知正見。觀就是起清凈內心,糾正錯誤的作用。
修習止觀,能使心集中而入定,凡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人,一切必有成就
「使心力集中而入定」,觀某一個境,心就集中在這個境上,凡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人,一切必有成就。注意力集中了,開車的司機不會出車禍,車間里的工人也不會手指被機器軋掉,科學家注意力高度集中,能夠解答科學問題,或者有所創造發明。科學家一般不大會交際的,也不大會講話,因為他沒有時間去搞這一套。一個有外交手段的人,能應付所有的人,他的能力是朝這方面去發展,如果給他一個數學題要他去想,他不大容易想出來。
據說有個物理學家,他的妻子是他賢內助,領導來訪全是他妻子招待,所以世間上人說,一個偉人的成就多半是妻子的功勞。他本人就在沙發上一坐,眼睛看著天花板,沒什麼話,這不是他怪脾氣,他已經養成這個習慣了,朝一個問題一門心思去想,沒有想出來他不肯罷休的。
咱們修行人也是如此,修禪定要把觀境觀起來,專心修觀時,要身心放鬆,不可緊張。真正講修止,要修三年,你集中力量止住妄念要三年功夫才能止得住。至於修成功了,能止住多少時間還是個水平問題。往生極樂世界就要有一心不亂的定力,至少一天一夜,不能起第二個念頭,最好是有七天的水平,那就更有把握了。這是給大家講一點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向、修行的功夫,大家可以在平時好好地去應用,今天就講到這裡。(迴向)
數息觀 帶修禪定前開示(6)
◎傅味琴 九峰山禪定進修苑暑期禪定班 2002.7.25
佛法是緣起論,因緣具足則能得定
提要:◆ 佛法是緣起論,因緣具足則能得定◆ 數息觀能止妄念,妄念止住了就得定◆ 聰明亦難找到真理,舍利弗依緣起論悟道◆ 弟子應邊走邊誦邊思維,或隨自己的呼吸而修觀◆ 佛門的歪風邪氣、邪知邪見使佛弟子逐漸離開了法,這就是消滅法的緣◆ 不需要法的人在相互影響下不斷擴大,最後導致佛法在娑婆世界全部消滅
舍利弗說~「因緣具足則能得定,因緣不足,不能得定」
舍利弗依緣起偈悟道,諸法從緣起,止觀亦如是,因緣具備定道必成,若因緣不具,得些微好處,多由加持力得,一起之後,便不再現,故不可偷懶貪便易,必以自力具備諸緣
佛法是緣起論,因緣具足則能得定
舍利弗說~「因緣具足則能得定,因緣不足,不能得定」。這裡就把能得定和不能得定的原因說清楚了。另一方面,我們也能了解到佛法是非常辯證的,佛法不是唯心論也不是唯物論,佛法是緣起論,離開緣起的理論就不是佛法。緣就是條件,種種條件具足了,事物就出生,條件不具足,事物就不出生,條件變化了事物就變化。修定也是這樣,能不能得定也是根據因緣,得定的條件具足了自然會入定。
數息觀能止妄念,妄念止住了就得定
拿今天講的數息觀來說,數息觀不過是你利用的一個工具。其實所有的觀全都是工具,如果你利用這個工具達到了得定的條件,什麼條件啊?就是止住妄念,妄念止住了就得定,並不是另外還可以拿到一個定。假如條件破壞了,妄念開始是止住了,但心力不強,功夫不深,又起妄念了,那麼定就破壞了,所以條件變化,事物就發生變化。
聰明亦難找到真理,舍利弗依緣起論悟道
「舍利弗依緣起偈悟道,諸法從緣起,止觀亦如是」。舍利弗原是印度很有名、非常有智慧的一個外道,當時印度一帶都是婆羅門教,像這樣子有智慧聰明的人,也沒有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
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馬勝比丘,看見馬勝比丘威儀很好,一路走一路在背誦,就問「你的師父是誰?」說「我師父是釋迦如來。」「你的師父常說什麼法?」馬勝比丘就把緣起偈唸給他聽,這個偈就是「諸法從緣起……」,舍利弗聽了就悟道了。他想「我修行這麼多年,有的問題還搞不清楚,聽了這首偈一切都明白了。」所以他約了目犍連領著他們的五百個弟子到佛那裡去皈依。
佛弟子應邊走邊誦邊思維,或隨自己的呼吸而修觀
這一段事迹,佛弟子一般都知道,從這段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到:第一,佛弟子休息或者在路上走的時候,應該幹些什麼?如來講過:「凡我弟子,非誦即禪,非禪即誦」,就做這兩件事。誦就是背誦,背誦從佛那裡聽來的頌子,邊走邊誦邊思維。或者你修禪,那麼路上走怎麼修禪?可以修觀息,如來對弟子的要求就是進也安般,出也安般,走也安般,隨時隨刻都要修觀息。修觀息是最方便的,因為人隨時隨刻都在呼吸,你在呼吸你就可以觀呼吸,所有佛弟子都應該這樣的。
佛門的歪風邪氣、邪知邪見使佛弟子逐漸離開了法,這就是消滅法的緣
第二,佛講的是緣起論,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說法49年,從此佛教就興起來了,也是根據緣;佛教發展到今天慢慢慢慢衰落了,最後還會滅,也是根據緣。法不會自己消滅,一定有消滅法的緣,也就是消滅法的條件。現在這種種歪風邪氣、邪知邪見,使得佛弟子逐漸離開了法,認為法是不重要的,這樣就是把法滅掉的條件。
不需要法的人在相互影響下不斷擴大,最後導致佛法在娑婆世界全部消滅
是誰把法消滅了?很清楚,是佛弟子把法消滅的。誰把法滅掉誰背因果,滅法罪是很重的。一個佛弟子對法不重視、不需要,那麼佛法就被他消滅了。你個人聽不到法,法在你個人身上已經滅掉了;你勸別人用不著聽法,修行只要一句,別人照你的做,那麼法在別人身上也滅了;一百個人這麼做,法在一百個人身上滅了;那麼互相影響,範圍越來越大,最後法在娑婆世界全部消滅掉。
數息觀 帶修禪定前開示(7)
◎傅味琴 九峰山禪定進修苑暑期禪定班 2002.7.25
佛法的衰落是由於魔王進入了佛門,佛門內部腐化、內部變質造成的
提要:◆ 佛弟子應護持正法,對正法起破壞作用的人能稱高僧大德嗎◆ 發心不能靠衝動,要長期挑起護持正法的重擔,更不能參加到破壞正法的隊伍里去◆ 懂了法,有了覺悟,如果不按法義去做,佛法的氣味就不濃了◆ 佛法的衰落是由於魔王進入了佛門,佛門內部腐化、內部變質造成的◆ 哪兒佛事最忙、紅包包最多、衣單費最高,人就往哪兒跑,就是這樣造成了法的衰落
佛弟子應護持正法,對正法起破壞作用的人能稱高僧大德嗎
咱們每個佛弟子願意不願意出現這種情況假如你認為這樣不好,應該正法久住,那麼你怎麼不說話、不起來保護呢?心裡反對,背後說幾句牢騷話,有什麼用?「現在沒辦法,沒辦法,這樣搞下去,法就滅了。」當面不敢說話背後說給誰聽啊?小老鼠聽見了也不會怕,因為老鼠聽不懂人話。
為什麼不挺出來說話?「說不得說不得一說要背罪過」。背啥罪過?「高僧大德,說不得」,這些人敗壞了佛教,高在哪裡?大在哪裡?魔王還會變化成如來。
發心不能靠衝動,要長期挑起護持正法的重擔,更不能參加到破壞正法的隊伍里去
應該要保護法,不要讓佛法消滅,要讓正法久住,這才是佛弟子的本色。這不是憑一時發心,一時衝動,敢說幾句話,而是要靠長期發心,長期起來說話,要跟這些敗壞佛門的現象作持久戰。有人發心是5分鐘熱度,發心敢說話了,沒多久又自我懷疑:我是小巴拉子、小居士、小和尚,是不是應該我說啊?當然佛門裡的各位長老他們會管的。如果能依戒為師,提倡講經說法,正法興起來了,也是他們管好的;佛法消滅了,也是他們管壞的。
他是佛弟子,你也是佛弟子,佛門平等,佛弟子都應該護持正法,所以咱們佛弟子都要挑起護持正法的重擔,絕對不能成為促使法滅掉的因緣。佛門有人搞腐敗,你有能力就說一說,管一管,至少你不要受影響,更不應該參加到裡面去。
懂了法,有了覺悟,如果不按法義去做,佛法的氣味就不濃了
釋迦佛所說的法都很具體的,尤其是戒律,一條一條非常具體,還有禪定怎麼修,也非常具體。你懂了法有了覺悟,應該照法義去做,如果你不做,他也不做,那麼佛教的氣味就不濃了。
佛法的衰落是由於魔王進入了佛門,佛門內部腐化、內部變質造成的
另一方面,種種歪風邪氣、釋迦佛不允許佛弟子做的事,有些人卻在拚命地做,就等於在佛教里加入了另外一種氣味,佛教原來的香味聞不到了,聞到的卻是臭氣,最可怕的就是佛門內部變質,內部腐化。魔王波旬講過,如來在世,我沒有能力破壞你的法,如來涅槃我就要化成比丘的形象破壞你的法。那不是說得很清楚嗎?佛法的衰落就是由於魔王進入佛門,佛門內部腐化,內部變質造成的。
哪兒佛事最忙、紅包包最多、衣單費最高,人就往哪兒跑,就是這樣造成了佛法的衰落
歸納起來魔無非是兩種手段,一種手段是名和利來引誘你,現在哪兒紅包包最多,做佛事最忙,哪兒出家人也多,都被勾過去了。我從前在陝西一個寺院講經,那個廟貼出一個公告,非但不做佛事,還不準抽籤,專門講修行。當然生活很苦,僅僅靠居士們拿一些麵條什麼,以及靠海外一點資助啊。海外人最多拿出錢來蓋廟,所以他們廟蓋得挺好,可是沒人。當家說:「唉!沒辦法,沒辦法,留不住人啊。這些小和尚本來挺發心的,一個個全跑光了。」
你們專修班,當初衣單費可能只有30元,如果別的地方300元,這兒30元,一點油水也沒有,我留著幹什麼?根本沒有考慮我是來學法的。而且你要錢幹嘛呢?這兒有吃又有穿,連上廁所的草紙都是供應的。(眾笑)我口袋裡的錢用來用去用不掉,我真搞不懂你要錢幹嘛?法就是這樣滅掉的!
數息觀 帶修禪定前開示(8)
◎傅味琴 九峰山禪定進修苑暑期禪定班 2002.7.25
因緣具備,定道必成,若因加持而得些微好處,亦不能長久,故不可偷懶貪便易
提要:◆ 歷史上可怕的滅法動亂也沒有把法滅掉,若是以佛弟子的身份,鼓動大家不要法,那法就滅了◆ 因緣具備,定道必成,若因加持而得些微好處,亦不能長久,故不可偷懶便易◆ 懶惰貪方便的人,得到了第一二步,第三步就得不到了,哪會穩當?否則釋迦佛也不用說精進波羅密了◆ 娑婆世界有壞人也有好人,不能因為恨某一個人,就把娑婆世界全盤否定了
歷史上可怕的滅法動亂也沒有把法滅掉,若是以佛弟子的身份,鼓動大家不要法,那法就滅了
歷史上環境再惡劣也沒有把法滅掉,三武滅佛也沒有把法滅掉,驚天動地的十年動亂,真可怖啊,法也沒有滅掉。佛門外面的人沒有能力滅掉法,佛門裡面的人腐敗必然會滅掉法,所以咱們千萬不可以去干滅法的工作,成為一個滅法的緣。
第二種手段就是以佛弟子身份尤其是出家人的形象出現,去鼓動大家不要法。大家都不要法,法就滅了。
因緣具備,定道必成,若因加持而得些微好處,亦不能長久,故不可偷懶貪便易
舍利弗依緣起偈悟道,諸法從緣起,止觀亦如是,我們修止觀也是如此,「因緣具備,定道必成,若因緣不具,得些微好處,多由加持力得」,假如你因緣不具足,去修止觀也會帶給你好處,一種是偶然性,一種是靠加持力。加持力不是你自己的力量,也不會長久的,如果加持力能夠長久,本人也不要修了。加持的作用,是使你在加持力量下得到些好處,更主要的是培養你信心。可是有的人一得到加持他就懶惰,他忙著求加持,你老是搞這一套是靠不住的,也有點偏向於愚。因緣不具足而得的定大多數是由加持力得到。
「一起之後便不再現」,這種好的境界一來,使你心情好了,那不是自己的力量啊,不能自己作主,你自己力量自己可以作主,「故不可偷懶貪便易」,便是方便,易是容易,這是能海上師特別教導修行人不能懶惰,不能貪方便,不能貪容易,也等於說貪方便貪容易就是懶惰的人。
懶惰貪方便的人,得到了第一二步,第三步就得不到了,哪會穩當?否則釋迦佛也不用說精進波羅密了
從前我看節日的遊行隊伍表演踩高蹺,一個懶漢,一個大餅穿根線掛在脖子上,你要吃,把頭低下來就能吃,多方便多容易啊,可是吃了兩口,第三口就再也吃不到了。修行人貪方便容易,得到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你就得不到了,哪有方便、容易能修行成就的,那釋迦佛也不用說精進波羅密了。還說穩當,那變了懶惰的人最最穩當!
運動員去比賽跳高,一個人貪方便、容易,平時訓練高度只有那麼一點,稍微用一點力就行了,另外一個人高度定得很高,要想跳過去就得不懶惰,得天天練,結果練的人拿金牌。有些懶惰的修行人不想提高自己,竟然還想跳到極樂世界去。
娑婆世界有壞人也有好人,不能因為恨某一個人,就把娑婆世界全盤否定了
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里說:當初因為阿闍世王把父親關起來要餓死他,後來發現母親暗地裡送東西給父親吃,就把母親也關起來。他們倆人沒有關起來前跟著如來修行,已經有相當的基礎了。自己現在快要死了,所以向如來提出來:我兒子太壞了,我不願意留在娑婆世界,因為娑婆世界的人心太壞了。
其實這話也不對,娑婆世界有壞人也有好人啊,比如說從前有人說,「寧波人最壞,紹興人最刁」,不對的嘛,寧波紹興也有好人啊,你是哪兒的?「我是上海人」,上海不見得沒壞人啊!可是由於她受兒子的刺激太深了,所以觀念就有點偏了。
數息觀 帶修禪定前開示(9)
◎傅味琴 九峰山禪定進修苑暑期禪定班 2002.7.25
修行必須以自力來具足戒定慧的緣,而達到成就
提要:◆ 佛說往生極樂世界要修十六觀,要有相當修行的基礎才能抓一句方便◆ 修好慈悲喜舍,才能心無量,對佛號種種功德能理解清楚,修行的作用才能提得起來◆ 不懂法,法就不起作用,修行度眾生也不起作用了,法也就滅了◆ 要穩當就不能貪簡單方便,二條腿總比一條腿穩當◆ 有了懶惰的理由,佛的話就聽不進去了題◆ 修行必須以自力來具足戒定慧的緣,而達到成就
佛說往生極樂世界要修十六觀,要有相當修行的基礎才能抓一句方便
如來為了滿足她的願望,顯神通,十方凈土都給她看。她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來就叫她修十六觀。《佛說阿彌陀經》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也是到有相當的基礎的時候,你再去抓一句方便。好比你首先要知道美國的英文名字怎麼拼,這個基礎有了,再給你方便,告訴你縮寫是U.S.A,剛剛接觸外語的小學生,ABCD也沒有搞懂,拼音也沒有學會,就給他一個字母一個點,他懂什麼啊?
修好慈悲喜舍,才能心無量,對佛號種種功德能理解清楚,修行的作用才能提得起來
你要修阿彌陀佛法門,阿彌陀佛的種種功德,戒定慧的功德、斷智悲的功德都要理解得清清楚楚,你自己在修行中也要有體會,特別是每尊佛佛號裡面的特殊成就全要知道。阿彌陀是無量壽無量光的意思,你對無量理解的很深,也懂得無量里包括了很多法,起碼應該懂得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那你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能把無量壽無量光、慈悲喜舍、戒定慧,種種法義的作用提得起來。
不懂法,法就不起作用,修行度眾生也不起作用了,法也就滅了
現在人是只知道阿彌陀佛,連「無量」他都不知道,更別說法義了。有一次旅遊的問導遊「阿彌陀」啥意思?導遊說「意思就是謝謝你」,哪可以只要一句樣樣不懂呢?
魔王波旬最希望佛弟子不懂法,不懂法,法就不起作用,你的修行也不起作用了,度眾生也不起作用,什麼都不起作用了。等到不起作用的時候法就滅掉了,法滅不是說經書燒光了,經書你看不懂,也是滅掉啦!留下來佛像、菩薩像變了藝術品,房子變了文物館,即使還有出家人可是全不懂佛法,法沒了,佛法就滅掉了。
要穩當就不能貪簡單方便,二條腿總比一條腿穩當
其實越是方便越是簡單越不穩當,如果你要穩當就不能貪簡單方便。兩條腿的人跑起來就比一條腿的快,四個輪子的汽車開起來總比兩個輪子的自行車快,兩個輪子自行車總比雜技演員騎的一個輪子的自行車快。兩個輪子的自行車不要說平路,就說山路它都可以騎,一個輪子的自行車,雜技演員只能在舞台上轉幾轉啊,哪有越簡單越穩當的?
有了懶惰的理由,佛的話就聽不進去了
為什麼有人宣揚簡單方便,這麼多人高興,信仰啊,現在跟從的人越來越多了?很簡單,眾生有懶惰的習性,有個懶惰的方法他就喜歡聽。好比貪吃的人,你有吃的東西他就聽你的。有人對病人說:「你身體虛,營養不夠啊,要多吃營養。」就很容易聽進去了。老婆說:「醫生叫你肉要少吃。」他聽不進去,正好像現在簡單方便的牌子一豎,貪懶的也有理由懶惰,佛的話就聽不進去了。
修行必須以自力來具足戒定慧的緣,而達到成就
能海上師說「不可偷懶貪便易,必以自力具備諸緣」,必須以自己的力量去具備各種緣,拿修行人來說,要想成就必須具備什麼緣?歸納起來戒定慧,這個緣總要具備。
數息觀 帶修禪定前開示(10)
◎傅味琴 九峰山禪定進修苑暑期禪定班 2002.7.25
三學全備為佛之總教
提要:◆ 修行不能無因缺緣,應以戒定慧三學互為因緣◆ 緣具則成就順易迅速,雖用功而少深入,好學而不認真,也就造成了成就困難◆ 進步慢本身就是下墮,表面修行的人,很難覺悟到自己的不認真和不深入◆ 三學全備為佛之總教◆ 宗派也要三學具備,後世人往往會把宗派搞成片面◆ 無因缺緣或非因非緣,聞思修互不關聯,你想得到成就是不可能的
不能無因缺緣~修定不得好處,皆因緣不具。戒定慧三學互為因緣,緣具則成就順易迅速,三學全備為佛之總教
或非因非緣~謂聞思修互不關聯,佛所教組織完全,乃是因是緣
或坐待其成~不備資糧
或以單獨一法,欲其具足成就,自然圓滿得定得果~欲持一法門便望得定,如單幹戶收穫甚少
修行不能無因缺緣,應以戒定慧三學互為因緣
「不能無因缺緣~修定不得好處皆因緣不具,戒定慧三學互為因緣」,互為因緣就是互相促進。持戒的人心容易定;修定的人持戒更有力量,因為他心能夠定得住,不容易犯戒;多聽法,有了智慧,就有了覺悟,就會促進他去持戒修定;你肯持戒修定本身就是有智慧的表現,你持戒修禪定,修到後來能夠開發根本智,這就是互為因緣。
緣具則成就順易迅速,雖用功而少深入,好學而不認真,也就造成了成就困難
「緣具則成就順易迅速」,因緣具足了成就就很順利、容易,很迅速。有的人很用功,也能持久,也在進步,可是他進步不快,因為缺少了一個緣:缺少深入。有的人很好學,又能天天修,可是不夠認真。如果不認真,不但不提高反而下墮。
進步慢本身就是下墮,表面修行的人,很難覺悟到自己的不認真和不深入
修行人自以為沒什麼墮落,其實進步慢本身就是墮落,因為你本來進步快一點可以達到十分,那麼你進步慢只到五分,那不是下墮了?所以修行到後來,往往表面上天天在修行,就只一個形式,很難覺悟自己到底認真不認真,深入不深入,到底有沒有在抓?要進步快,還得要有進步快的緣啊!缺少進步快的緣,你進步也不可能快啊!
三學全備為佛之總教
「三學全備為佛之總教」,佛說法四十九年,總的教法就是教導眾生三學具備。所以我們講禪定,就必須要聽法,法就是慧。要懂得持戒的好處,至少不要做殺盜淫妄酒的事情,三學要齊備。
宗派也要三學具備,後世人往往會把宗派搞成片面
佛教傳到中國後分了宗派,宗派有宗派的特色,慢慢三學就不全了。有的光講理論,從不修禪定;有的口說大話,墮入頑空,連戒也不持;有持戒持得很好,講法講不來,三學不全了。所以對中國佛教的宗派要一分為二來看,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如果宗派都發展成圓滿,三學都具備,這就對了,可是偏偏後世的人把自己的宗派越搞越片面。所以這兒講:
無因缺緣或非因非緣,聞思修互不關聯,你想得到成就是不可能的
「不能無因缺緣」。咱們修行成就或者是入定,這個因跟緣就是戒定慧全要,缺少了就不行。「或非因非緣」,如果不是入定的因,也不是入定的緣,或者說不是成就的因、成就的緣,你想成就,或者入定那不可能的。
「謂聞思修互不關聯。」聞思修不全,互相之間沒有緊密的聯繫,聽了法也不照法義去想,或者自己胡思亂想。不根據法義去想,你怎麼修呢?還有的人聽法也不感興趣,雖然耳朵在聽法,心裡卻在想自己的一套,等於沒聽。聽到了法,心裡在想:「這句話可能不對吧?怎麼跟我想的不一樣呢?」法師講的到底對不對,不是根據你想的,要根據經書上講的來辨別他有沒有講錯。
數息觀 帶修禪定前開示(11)
◎傅味琴 九峰山禪定進修苑暑期禪定班 2002.7.25
聽了法不思,更不從再再思維中去修,不思不修,這些都是非因非緣
提要:◆ 把我見放到法里去研究,連法師也很難解答你的問題◆ 聽了法不思,更不從再再思維中去修,不思不修,這些都是非因非緣◆ 依靠組織完全的、圓滿的法,才是你將來成就的因和緣◆ 坐待其成的人,等轎車接到彼岸,整天枯坐求開悟◆ 學生哪能知道老師開悟了,身心不定的人豈能自說開悟◆ 沒開悟的人去印證沒開悟的人,結果兩個人都變成「開悟」了
把我見放到法里去研究,連法師也很難解答你的問題
又聽到一句話:「這句話我很難同意,暫時放一放吧,讓我再考慮考慮。」或者聽聽法打打妄想,那就等於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聽了也沒有印象。聽完以後大量時間以我見、我自己所想的一套放進去研究,研究到後來,有許多問題搞不通那麼去問法師,法師也回答不出來,因為法師沒有學過你這一套,法師學的是佛學呀!
聽了法不思,更不從再再思維中去修,不思不修,這些都是非因非緣
有的聽了也不去思,請他講一點法呢?他自己不思維法義,全照我講過的講,連比喻、故事也照搬。有的人說:「老師這句法可真對啊!」還有呢?記不得了,他不過記了一句。
修呢?「再再思維曰修」,還沒有想通的問題,你根據法義好好地去想,這就是修。可是有人懶得想,不懂就不懂唄,法繼續聽下去,只聽而不想,更談不上一再一再地去想。聞法以後,不根據法義去思,也不根據法依教奉行,天天盲修瞎練,這些都是非因非緣。
依靠組織完全的、圓滿的法,才是你將來成就的因和緣
佛所教組織完全,乃是因是緣,佛所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以聞思修來說,組織是完全的,佛經的組織也是完全,儀軌組織也是完全。依靠完全組織起來的圓滿的法,才能夠叫「是因是緣」,這就是你將來成就的因,這就是你將來成就的緣。
坐待其成的人,等轎車接到彼岸,整天枯坐求開悟
也不能「坐待其成」,希望自己成就,希望自己得定,希望自己一步步提高。可是他的希望沒有變成努力,只是等待。佛講法是為了我們鋪平道路,路鋪平了,你不往前走,你光是在原地等待,這不是空掉了?你等吧!釋迦佛也不會開一輛最新式的轎車來接你到彼岸。
現在坐待其成的很多呢,有一種認為開悟後樣樣都明白了,我又何必現在這麼辛苦去學去修?那麼整天枯坐以求開悟。那麼你不學外語,開悟後你能懂英語,能懂法語嗎?
學生哪能知道老師開悟了,身心不定的人豈能自說開悟
我是不知道如今有幾個人開悟,幾乎是沒聽到。我只聽到一個,是他學生說他開悟的,是個臉上發黑、蹺起二郎腿抖的人。我就研究了,學生怎麼能夠知道老師開悟?那麼學生的水平比老師高嘍?假如不是學生說的,是他本人說的,你又怎麼知道你自己開悟啦?禪宗是離語言文字,真是開悟的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自己知道,你也講不出來。你講不出來,別人怎麼知道你開悟了?
沒開悟的人去印證沒開悟的人,結果兩個人都變成「開悟」了
現在還有所謂的「印證」,那麼印證的人自己開悟了沒有?不要沒開悟的人去印證沒開悟的人,結果兩個人都變成「開悟」了。也有人給我印證。那一年我在昭覺寺佛學院講了兩堂課,大家聽得高興啊,方丈室有一個年輕的小和尚,可能學了一點禪宗,來跟我說:「老師,你快要開悟了,就差這麼一點點,所以我提醒你,你現在可不能驕傲,否則你就上不去了。」他給我印證「快要開悟了」,你不跟我講,我會驕傲嗎?你跟我一講,我倒心動了。我只能朝他笑笑,真厲害!說得我來一句話也講不出來。
欲以單獨一法,或持一法門,便望得定成就,如單幹戶收穫甚少
提要:◆ 等到命終仍未開悟,還不如今世多學點法,智慧也就增長了◆ 修行沒資糧,唸佛起煩惱,等待臨終求往生,去得了嗎◆ 欲以單獨一法,或持一法門,便望得定成就,如單幹戶收穫甚少◆ 修好數息,觀自身空,能飛騰虛空,如果這點叫圓滿,那麼騰空也成如來
等到命終仍未開悟,還不如今世多學點法,智慧也就增長了
你等啊等啊,假如你等到快要命終了,還沒有開悟,那怎麼辦呢?那隻好等來世了。那麼你今世能夠多學一點法,有什麼吃虧呢?即使到臨終的時候還沒開悟,但是你法學到了,智慧增長了。
修行沒資糧,唸佛起煩惱,等待臨終求往生,去得了嗎
還有一種也是坐著等,想等臨終一剎那,憑一句佛號往生西方,可是你有沒有具足資糧啊?有沒有達到一心不亂?別看他天天拿串念珠,心裡不知道在想些什麼?唸兩句佛號,夾兩句閑話,再起起煩惱,能一心不亂嗎?資糧不足你怎麼往生?都是條件不具足,坐待其成,空想了!
欲以單獨一法,或持一法門,便望得定成就,如單幹戶收穫甚少
「或以單獨一法,欲其具足成就,自然圓滿,得定得果」,或者只有一個法就希望能夠自然變成圓滿的成就,或者希望以一個法得定得果。能海是師說:「欲持一法門便望得定,如單幹戶收穫甚少」,他想只持一個法門,就希望得定,這好比單幹戶──一家一戶單幹的叫單幹戶,能幹出什麼大事啊?
修好數息,觀自身空,能飛騰虛空,如果這點叫圓滿,那麼騰空也成如來
拿數息觀來說,數息觀修好了,全身氣脈通達,再加上觀自身空,修到後來能夠飛騰虛空,如果這一點就叫圓滿,那麼應該叫你「騰空如來」。年輕人喜歡看米勒日巴的傳記,米勒日巴的成就能在天空飛一圈,可是他師父卻終身在做翻譯工作,來弘揚佛法、廣度眾生,在我看起來,他師父真是了不起,也許他師父忙著法,沒時間飛。我住的地方每天有飯吃,還要飛到上海去吃肯德雞幹什麼?這是說說笑話,今天講到這裡。(迴向)
數 息 觀 帶修禪定前開示(12)◎傅味琴 九峰山禪定進修苑暑期禪定班 2002.7.26 欲持一個法門便望得定,如單幹戶,收穫甚少
提要: ◆ 欲持一個法門便望得定,如單幹戶,收穫甚少 ◆ 懶惰的人貪簡單方便,即使有所收穫,也不頂事 ◆ 修行不能求速成,在僧團里修行能得大眾的加持 ◆ 好緊張的人愛孤獨,個性出現問題,適應力就會很差 ◆ 一個人用功容易不合群,釋迦佛組織僧團就是要培養我們能合眾
初修定應發歡喜心~當思禪定對個人種種作用利益,能使身粗轉細而起喜樂,思維由心力集中而起敏捷,能由定發慧,開發根本智,能斷生死瀑流,勝一切動搖,佛言:一切成佛功德皆由定生
《大般若經》雲~學禪波羅蜜能過欲界,除斷五蓋(貪、瞋、掉舉、昏沉、疑),於四神足(慾念進慧)遊戲神通,見聞佛法速得菩提
能過欲界~欲界眾生依欲而生,離飲食男女即出欲界,五欲為生死泥,佛教初禪即需離欲,離欲而生的喜樂即初禪
斷除五蓋~斷貪如脫奴,人有所貪即被彼奴役,追求財色是自己委身為奴。瞋如負債者,瞋起鬥爭殺害,皆是對人不起,如負人債。常畏見面索債,對治瞋恚,修四無量心
欲持一個法門便望得定,如單幹戶,收穫甚少
上次講到,能海上師說當時的風氣「欲持一個法門便望得定,如單幹戶,收穫甚少」,意思是說戒定慧不可分割,分割了就不圓滿,互相之間得不到幫助,所得亦少。可是近代佛教的風氣越來越偏向於只要一個法門,這可不是佛的意思,四宏誓願里就說要「法門無量誓願學」,你多學一點就能多得到一點力量,多得到一點幫助。
懶惰的人貪簡單方便,即使有所收穫,也不頂事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偏向?因為某些人在大力提倡,逐漸擴大成為一種風氣。也離不開兩個因素:一個因素,懶惰的人貪簡單方便;第二個,他集中力量搞一個法門,多多少少會獲得些利益,他就高興了,認為他走的路沒錯,其實根本不頂事!
修行不能求速成, 在僧團里修行能得大眾的加持
比如十年動亂的時候,出現一種「工農速成大學」,只要三年就畢業,但在實際工作中不頂事。現在憑這張畢業文書去應聘,肯定不會被錄取的。
單幹戶也是如此,從前農村要大家組成互助組、合作社走集體化道路,單幹戶干不出什麼大事,集體能辦大事。比如你開一家 「夫妻老婆店」,開到後來仍然是一個老頭子一個老太婆。把許多小店聯合起來,資金也大,人也多,就能辦出一些事情來。
修行也是一樣,在僧團里修行能得到大眾的幫助,就叫得加持。有人喜歡一個人修,成了單幹,這跟他的個性以及他受的影響都有關係,這些影響也是從老一代或者從看書得來的。
好緊張的人愛孤獨,個性出現問題,適應力就會很差
人的個性本來就不同,我年輕時,一個女青年特地找上門來,求我給她做心理治療。她一坐到陌生人的旁邊,會緊張得發抖。她喜歡孤獨,她說:「有些人在宿舍里老呆不住,總想往外跑,你把我一個人關在宿舍里十天,看看書,我覺得挺好嘛。」這就是個性問題。從心理學來看,這是病態,因為她適應力很差。後來我就給她做心理分析,原因是她從小缺乏母愛。
一個人用功容易不合群, 釋迦佛組織僧團就是要培養我們能合眾
按照病態心理來說,孤獨、沉思、幻想就容易構成精神病的基礎。佛門裡也常看到,有些人喜歡一個人用功,不喜歡合群,表面上看他真像一個修行人,其實你稍微注意一下,就會發現他脾氣非常古怪。釋迦佛組織僧團就是要培養我們能合眾的個性,個性是可以改善的。 數 息 觀 帶修禪定前開示(13)
◎傅味琴 九峰山禪定進修苑暑期禪定班 2002.7.26 能使身粗轉細而起喜樂, 思維由心力集中而起敏捷
提要: ◆ 初修應發歡喜心,心懷慈悲,面帶微笑,才是修行人的莊嚴 ◆ 正法道場的修行人,來了就有緣 ◆ 培養人才要自願與強迫相結合 ◆ 傲慢的人難留下,竟然想把辦學演變成旅館 ◆ 修禪定要發歡喜心,當思禪定對個人種種作用利益 ◆ 能使身粗轉細而起喜樂,思維由心力集中而起敏捷
初修應發歡喜心,心懷慈悲, 面帶微笑,才是修行人的莊嚴
「初修定應發歡喜心」,聰明的同學能觸類旁通,隨時都可以用上這句話,比如初進佛門應發歡喜心,初學誦經應發歡喜心,初學禪定要發歡喜心,初次跟人見面要發歡喜心,不能唬著臉見面。佛門裡講莊嚴,不能理解成看見人不笑叫莊嚴,莊嚴應該是心懷慈悲,面帶微笑。
你們現在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真正要研究細的話,什麼叫莊嚴也有一套學問了。佛教是非常靈活的,既要維持原則,又要有靈活度。
正法道場的修行人,來了就有緣
一開始就發歡喜心,你學起來又快又好,一開始就沒有歡喜心,你肯一直學下去還有希望,總有一天你會歡喜。就怕半途也不知誰惹了他,或者聽我講法,聽到哪一句話不高興了,滿腦子打主意「走吧走吧,我跟這兒沒有緣」。沒有緣你會來嗎?是你自己把這麼好的緣破壞了。歡喜是非常寶貴、非常重要的,老話說:千金難買一笑,可見得現在的眾生煩惱太厲害了,非要看到紅包包才肯笑。
培養人才要自願與強迫相結合
學習也是如此,家裡請了個鋼琴老師,老師向家長訴苦:「沒辦法,你孩子不喜歡學鋼琴,培養不出來啊。」所以培養你們成才,首先你們要歡喜,自願跟強迫相結合才能培養得出來。辦學是你自願報名,你考慮好了,進來後就要遵守規章制度,這叫強迫。
傲慢的人難留下,竟然想把辦學演變成旅館
最近竟然出現一個學生不願意遵守規章制度,她來的時候帶點衝動,能夠遇到這麼好的地方,找到明師,激動啊。可她個性傲慢,我有時到女眾部來轉一轉,看她總是一個人坐在那裡用功,很像修行人的樣子,其實她是不合眾,好像這些同學都不配跟她講話。我當時也沒批評她,因為批評傲慢的人就等於趕她走了。
最後她仍然想走,說了一句:「想走的人,你們何必勸導她留下來呢?要來就來,要走就走,這樣豈不自在?」我就當眾解答這個問題,「要來就來,要走就走,那豈不成了旅館了嗎?」
所以初發歡喜心是非常寶貴的,不要把自己的歡喜心破壞了,自己的煩惱總要抑制抑制,人貴有自知之明,千萬不要聽煩惱的使喚。
修禪定要發歡喜心, 當思禪定對個人種種作用利益
怎麼發歡喜心呢?「當思禪定對個人種種作用利益」,現在的眾生叫他幹什麼事,他首先考慮:對我有什麼好處?有好處就干,沒好處不幹。剛改革開放時,有一次我請合作社配鎖的給我家的門鎖開一開,他說:「下班了。」我說「咱們有難處,請你幫幫忙,為人民服務嘛。」「現在還講為人民服務?」
最近看到一幅漫畫,在法官面前,一個貪官說:「全是他們給我鈔票,害得我犯法。」行賄的人說:「我不給他紅包包,他不給我辦事啊!」既然大家想得好處,這裡我就先給大家講點禪定的好處。
能使身粗轉細而起喜樂, 思維由心力集中而起敏捷
「能使身粗轉細而起喜樂」,粗身轉細身,粗心轉細心,修禪定就能轉,轉細了,喜樂就起來了,「思維由心力集中而起敏捷」,修禪定使心力集中,那麼思維就敏捷了。
我的福氣沒有你們好,我從年輕到現在管的事太多了,腦子一直沒停過,除了為三寶辦事──當年五台山清涼橋以及其它寺院有所需要,我就從上海採購郵寄過去,後來又是講法辦學,要應付各種各樣人和環境,而且環境、人際關係也沒有你們好,經常遭受到排擠、打擊,受到種種刺激,辦事業都是白手起家。
當年我單槍匹馬闖天下,沒有這麼好的福氣讓我腦子休息休息,培養怎麼樣集中心力。年輕時也沒有讓年輕居士學法的佛學院,我想找份佛教圖書館保管圖書的工作,可以讓我在裡面看書,也沒找到。 數 息 觀 帶修禪定前開示(14)
◎傅味琴 九峰山禪定進修苑暑期禪定班 2002.7.26 由定發慧,能斷生死流
提要: ◆ 動腦筋培養了敏捷,也會養成止不住的壞習慣 ◆ 由定發慧,能斷生死流 ◆ 一切成佛功德皆由定生 ◆ 降伏外道何用顯神通,但自己也得有修行功德 ◆ 學禪波羅蜜能過欲界
動腦筋培養了敏捷, 也會養成止不住的壞習慣
說:「老師你現在講法很靈活、腦子很敏捷啊!」這是通過另外一條路線,就是樣樣都要我動腦筋,鍛鍊出來的。可是這條路線會帶來腦子的損傷,會養成一動腦子就不容易控制住的習氣。你們這麼年輕,有這麼好的因緣環境,所以你們以後會超過我的。我年輕時就常講:「你們年輕人福氣比我好,我給你們鋪平了路,最後成功還是你們的。」不過我見到了能海上師,這一點我的福氣比你們大。
由定發慧,能斷生死流
「能由定發慧,開發根本智能斷生死瀑流!」眾生無始以來一直在生死流轉做老眾生,稱為生死瀑流,瀑布衝下來,很難切得斷,可是修禪定就能斷掉生死。
「勝一切動搖」,修禪定是不動不搖,勝過一切動搖。聽說練氣功的有時還會翻跟斗,最明顯就是自發功,開始是頭動,慢慢身體也動,動得厲害還歇斯底里叫。從前有一個來學禪定的,他的氣功老師跟他說:「你去學禪定很好,這是無上功法。我過去教你這些功法是動的,你先練動後練靜,我給你打好基礎了。」當然他不肯否定自己,但至少他能崇敬佛門、崇敬禪。總的說,佛教禪定出生死輪迴,外道不能出生死輪迴。
一切成佛功德皆由定生
「佛言:一切成佛功德皆由定生」,大小二乘的一切功德全由定生。一個佛弟子善根好,很虔誠,很有信心,對佛菩薩恭敬,假如不修禪定,可惜不可惜呢?也講不通啊。你去勸他,他回答你:「咱們用不著」,你就拿他沒辦法。
降伏外道何用顯神通,但自己也得有修行功德
我講個小插曲,當年我初到四川成都,昭覺寺佛學院剛剛開始辦,還沒有正規化,講佛學老師只有一個。我講法的時候,有個語文老師在很用功地記,我以為他在記我講的,誰知道他是寫了幾個問題要我解答。其中一個:「古來大德都主張不要顯神通,傅老師也不主張顯神通,現在魔道當世,外道猖獗,為何不顯顯神通讓他們信佛啊!請傅老師解答。」
我就給他解答:殺雞何用牛刀?這些外道,如果他沒本事,你只要給他講點佛法,他就聽得很喜歡,就信佛了;如果他有功夫,他們就會測你的功底怎麼樣,你確實有禪定功夫,他遠遠的就有感覺。凡是我碰到的大氣功師,走到我面前,都是合掌當胸,恭恭敬敬的:「久仰大名。」就怕你自己沒功夫。
我們要有志氣,自己要了生死、成佛,還要有偉大的理想,能使娑婆世界的佛教事業興起來。廣度眾生,我們自己先要具備修行功德!要降伏外道也得自己有水平啊。
學禪波羅蜜能過欲界
「《大般若經》云:學禪波羅蜜能過欲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有人間的人──我們就是欲界的人,還有欲界的天人。欲界再上面是色界、無色界。學禪定能超過欲界,命終升到色界天,不會留在欲界,除非你發願轉世,留在娑婆世界繼續度眾生。 數 息 觀 帶修禪定前開示(15)
◎傅味琴 九峰山禪定進修苑暑期禪定班 2002.7.26 修四神足,能遊戲神通, 見聞佛法,速得菩提
提要: ◆ 禪定能除斷五蓋,人到老年再加病苦,障礙就多了 ◆ 禪定克服了最難克服的昏沉與掉舉,你這位菩薩就能遠行了 ◆ 世緣太多,修行的緣就不足了 ◆ 修四神足,能遊戲神通,見聞佛法,速得菩提 ◆ 欲界眾生依欲而生,能離飲食男女的欲,即出欲界
禪定能除斷五蓋,人到老年再加病苦,障礙就多了
「除斷五蓋」,什麼是五蓋?「貪、瞋、掉舉、昏沉、疑」。要斷除五蓋,最後還是要靠禪定。就說五蓋中最最難斷的昏沉和掉舉吧。我年輕時,一般都是睡得少,十一點鐘睡,兩點鐘就起來修禪定。可是一到老年,老年人睡眠不足會影響身體。老年的苦再加一個病苦,那可苦了,病是最苦最苦的。
說「你是禪定老師,很多學生修修禪定,病都好了,你怎麼對自己的病沒有辦法呢?」前幾年我生過帶狀皰疹,疼起來真厲害,只能在床上滾來滾去,我坐都坐不起來,叫我怎麼修禪定啊!還好我看得及時。現在又有高血壓,真叫「業障」。所以我現在睡眠不足,禪定就要昏沉,昏沉歸昏沉,我心裡還是有數的。
還有掉舉,腦子總在想問題,一空下來就打妄想,已經養成打妄想的習氣了,一會兒想到童年,一會兒想想現在,一會兒想想明天,跟現在沒關係也會想出來,有事情要想,沒事情還是要想。
禪定克服了最難克服的昏沉與掉舉, 你這位菩薩就能遠行了
昏沉掉舉是最難戰勝的,如果你戰勝了昏沉掉舉,你就是五地菩薩,叫難勝地。菩薩十地用六波羅蜜來配,初地主要是修布施,二地主要修持戒;三地主要修忍辱,忍辱修得好,就能發光,稱發光地;四地主要修精進;五地主要修禪定,你能在禪定中戰勝昏沉和掉舉就登五地;到了六地你就有本事走遠路;第七地,你看不見的境界都現前了;一過八地,成佛就快;超九地就登佛地。每一地都有具體的修法。這些修法,《文殊法》里全有,你修法上圓滿了,你就登某地,不是誰給你什麼證書,是你自己心中有數的。
世緣太多,修行的緣就不足了
可惜我前世福報培得太差,七十歲才跟你們有緣。假如我現在是四十歲,這多好啊!咱們乾脆就專門修初地,登了初地,再修二地,這完全可以做到的嘛!可惜過去浪費了太多的青春時光,就是忙點世間上好事,好事要忙,但不能了生死啊。
修四神足,能遊戲神通,見聞佛法,速得菩提
「於四神足」,四神足是修神通必須要具備的條件,在三十七道品里又稱四如意足,就是「慾念進慧」這四個內容。「遊戲神通」,為什麼神通稱為遊戲?叫你不要去執著它呀,遊戲神通也等於遊戲人間了。「見聞佛法速得菩提」,禪定不光能使你見聞一切佛法的境界,還能使你很快地親證到菩提,菩提就是成佛。
欲界眾生依欲而生, 能離飲食男女的欲,即出欲界
「能過欲界~欲界眾生依欲而生」,欲界的眾生都依靠欲而生存,依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而生存。稍微離開一點欲,就過不過去,他會說「做人總是要享受啊!」如果你硬是逼他離開欲,他就會回答你:還不如死的好。打個比方,糞缸里的蛆是靠糞水生存的,如果你好心把它放到清水裡去,它就活不長了。所以勸人修行很難啊!
「離飲食男女即出欲界」,欲界最最主要的就是兩個欲:飲食和男女。人如果修養品德不高,也不信佛,留下來的就是這兩個東西,跟牛馬差不多。畜生道就是唯知水草與淫慾,水草就是飲食,淫慾就是男女。這兩種欲最最厲害,很難拔得掉。外道是硬拔,所謂不吃煙火食,斷七情六慾。可是外道這麼做不斷種子,仍然不能了生死。
如果人離開了飲食跟男女,就能出欲界。我們現在就是朝這條路線去修。過午不食就是離開對飲食的貪,吃飯還是要吃的,為了養活身命,但不要貪吃;要斷男女,就要切斷種種的愛。 數 息 觀 帶修禪定前開示(16)
◎傅味琴 九峰山禪定進修苑暑期禪定班 2002.7.26 掉進五欲生死的泥沼里,就跳不出來, 只有緊緊抓住佛法,善知識才能把你拉上來
提要: ◆ 出家就是為出三界,愛欲不斷,難出欲界 ◆ 過去世下了種子,今世因緣成熟,就會起愛,不斷愛欲,生死了不脫 ◆ 掉進五欲生死的泥沼里,就跳不出來,只有緊緊抓住佛法,善知識才能把 你拉上來 ◆ 安居里精進修行,瘦了,在用功;胖了,在睡懶覺 ◆ 初禪即需離欲,離欲而生的喜樂即初禪 ◆ 人有所貪,即被貪所奴役,煩惱做了主人,明知貪不好卻還是要去貪
出家就是為出三界,愛欲不斷,難出欲界
出家就是為出三界,首先要出欲界。所以出家人過午不食,如果有水平了,日中一食,再有水平,不定時食,有吃就吃個飽,沒吃就餓個兩三天,一點不貪的。還要斷愛,出家人連朵花都不能愛,要那麼嚴格。有人看見一朵花真喜歡啊,就摘下來,插在自己的寮房裡,天天看,他不供佛,供自己,那就不對了,應該供佛,就跟你的貪愛沒關係了。
過去世下了種子,今世因緣成熟, 就會起愛,不斷愛欲,生死了不脫
老話說,夫妻是五百年前的因緣。走在馬路上本來不認得,他看看你,你朝他笑笑,五百年後就做夫妻,結果娶的是麻子、瞎子、齙牙。說「這麼難看,你怎麼也要」,有緣啊,因為五百年前這個人長得漂亮,你一歡喜,五百年以後,因緣成熟了,變了這麼難看,也照樣喜歡,這是種子關係!不切斷這個,生死了不脫。
掉進五欲生死的泥沼里,就跳不出來, 只有緊緊抓住佛法,善知識才能把你拉上來
「五欲為生死泥」,泥真可怕,一踩下去就把你粘住了,尤其可怕的是泥沼,底下很深,一掉進去根本沒有辦法站起來,像漿糊那樣的泥就把你包圍住。這時你不能動,一動就往下掉,只有一個辦法,向旁邊的人求救。
怎麼救他呢?第一叫他:「你別動」,因為你已經掉在泥沼里了,好比你們來佛學苑求救,第一步告訴你「你別動,別往世俗里跑了!」第二步給他一根長竹竿,叫他兩隻手抓住,好比你們來佛學苑了,給你法的長竹竿,你趕快抓住。第三步,岸上的人把他拖上來,好比自己苦惱的時候,別狂妄自大,以為靠自己能跳出來,還是要靠善知識。五欲就是生死的泥,你掉在五欲的泥里,生死就跳不出來。
安居里精進修行,瘦了,在用功; 胖了,在睡懶覺
咱們這次在九峰寺天天誦經、修禪定,算下來一天要修五次。有人說這種安排很合理,排得很緊,沒時間打妄想。昨天還有人說,我們這樣子可能比外邊的安居還用功。
現在有些地方安居變了樣,形式樣樣都做到,也給你劃個範圍,不能出去,可是裡邊在休養,哈哈笑笑。全搞錯了!安居主要是為了用功,要了生死,為了防止你關不住,所以給你劃一個界。
但是有的地方,界也劃得太大了,比如在成都安居的,他划到整個成都市,也太大了。
我年輕時,上海有個道場,到了安居圓滿這一天,凡是安居的人,都要用這麼粗的大秤秤一秤。如果你瘦了,說明你在用功;你胖了,這三個月吃飽了在睡懶覺。
初禪即需離欲,離欲而生的喜樂即初禪
「佛教初禪即需離欲」,初禪又叫離生喜樂定,離欲惡不善法,才能入「離生喜樂定」,離就是離開五欲。「離欲而生的喜樂即初禪」,離開五欲而產生的身心喜樂,由這個樂而入的定就叫初禪。
人有所貪,即被貪所奴役, 煩惱做了主人,明知貪不好卻還是要去貪
下講「斷除五蓋」,五蓋就是貪、瞋、掉舉、昏沉、疑。能海上師說:「斷貪如脫奴,人有所貪即被彼奴役,追求財色是自己委身為奴。」 人有貪,就是被貪所奴役,把貪五欲的心斷掉,就脫離了做奴隸的苦了。有人說「我聽法聽得久了,我也懂的,可貪來了,我還是要去貪。」因為你沒有自己作主的能力,煩惱在做主人,你必須聽它話,否則你就不高興,因為主人要打你。
能對每個人都修慈悲心, 你的心就無量了
提要: ◆ 五欲以財色為首,「飽暖思淫慾」,甘願做追求財色的奴隸 ◆ 瞋心起鬥爭,傷害了人,如負人債,就怕別人向你索債 ◆ 對治瞋恚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 能對每個人都修慈悲心,你的心就無量了
五欲以財色為首,「飽暖思淫慾」, 甘願做追求財色的奴隸
五欲以財色為首。現在人貪鈔票貪得厲害,有幅漫畫,電視里放的是貪官被抓被判刑,可是看電視的人,屁股後面口袋裡全是鈔票,他一邊看電視一邊手去抓鈔票。現在就是這情況,報紙上經常公布,哪個貪官被槍斃了,外邊的人想,被槍斃是他,我是我,這就已經做了貪的奴隸了。
貪色,財跟色離不開的,古人說,「飽暖思淫慾」,有了錢就想娶幾個老婆。剛剛開放的時候,我在上海,里弄里聽到兩個婦女在說話,一個說:「你千萬不要叫你的先生髮財,他發了財,娶了小老婆,就沒有你了。」財與色是連在一起的,你要再娶一個老婆,沒有錢怎麼娶啊?你不貪污哪來鈔票啊?報上統計,凡是貪官,絕大多數都跟女人有不正當關係。拚命的追求財色,自己甘心情願做貪的奴隸。
瞋心起鬥爭,傷害了人, 如負人債,就怕別人向你索債
「瞋如負債者」,瞋就是動瞋恨心,慪氣、冒火,就好比欠了人家的債。「瞋起鬥爭殺害」,瞋恨心起來了,那是沒大沒小的,什麼人他都不管,不是殺就是害。「皆是對人不起,如負人債。」你起瞋恨心,就會對人不起,因為要傷害人,就等於欠人家一筆債。「常畏見面索債」,以後看見這個人就害怕,經常躲避,就怕他跟你索債,也就是報復。
對治瞋恚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對治瞋恚修四無量心」──慈悲喜舍,而且要修到無量: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舍無量,對一個人修不叫無量,無量是對廣大廣大的眾生修的。
能對每個人都修慈悲心,你的心就無量了
說:「咱們同學都在內,算不算廣大?」比這廣大的還有啊,可是照樣能修起無量!你對現在每個人都非常慈悲,非常友好;今天又來了兩個同學,你對這兩個還是慈悲,還是歡喜;明天再來兩個,哪怕來兩百個兩千個,你也是這樣,這就是無量。所以不根據人數,而是根據你的心量,你能對每個人都修慈悲心,你的心就無量了。
修四無量心的境,就是一切眾生。我過去曾教過你們四無量心定的修法,「父右母則左,怨前恩親後,六道作圍繞」,一切眾生皆父母,對一切眾生全要修四無量心,還要從禪定的觀想里修。今天講到這兒。 數 息 觀 帶修禪定前開示(17)
◎傅味琴 九峰山禪定進修苑暑期禪定班 2002.7.27 發脾氣求痛快,罪就形成了; 你幫我,我幫你,是好同學
提要: ◆ 發脾氣求痛快,罪就形成了;你幫我,我幫你,是好同學 ◆ 修好四無量心,生活就有溫暖,你氣我,我恨你,就下三惡道 ◆ 多睡面腫,飲食不消,如人患病 ◆ 過累身疲勞,過閑心無力,自然不會精神抖擻,朝氣蓬勃 ◆ 懶惰無葯治,人能行善,精神十足
睡眠如病者,多睡面腫,飲食不消,如人患病 掉舉如系閉牢獄者,獄中之人,怖畏憂愁,掉悔最多故 斷疑如度曠野者,生信則於生死曠野無所畏故,疑由少慧,生慧應依聞思修 於四神足 欲~謂修定之意樂,為定之主要資糧 念~念佛念法乃至參話頭皆是念 進~禪定得益,更生精進心 慧~即抉擇,所謂辨別是非,違順取捨也 遊戲神通~神境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漏盡通,在修定時得通,則倍生信心,而成功速,若欲以示現於人或以求名利,反墮地獄
發脾氣求痛快,罪就形成了; 你幫我,我幫你,才是好同學
我們繼續講五蓋,昨天講到瞋恚。我們過的是群居生活,同學們天天相處,有時候舌頭跟牙齒難免要碰一碰,碰過了就算了。如果不肯算,你會餓死的,因為舌頭跟牙齒不合作了嘛,就等於是自走絕路。
所以說話不要帶刺,態度不要冒火。你稍微動一下瞋恨心,就會傷害人。如果你發發脾氣覺得很痛快,你的罪就形成了,因為對方被你傷害了,等於欠了人家一筆債。負債要還的,將來要受報啊!所以要趕快修好四無量心,心量要大,我們不能把一切眾生看成父母,也應該看成兄弟姐妹,佛弟子是一家人,今生做好同學,來世仍然是好同學,今生你幫我我幫你,來世仍然你幫我我幫你。
修好四無量心,生活就有溫暖, 你氣我,我恨你,就下三惡道
上個月來了幾位出家師父,他們聽說我這個老居士在弘揚正法,特地來看我。聽說我生病,就給我唸了七天經。回去還經常打電話來關心我的病,又要給我寄葯,寄種種的佛像和莊嚴。他說:「你們有什麼困難我幫。」看樣子這幾位師父前世跟我很有緣,也不知道我前世幫了他們什麼忙。所以我啟發大家,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給別人製造麻煩就是給自己製造麻煩,要修好四無量心。你幫我我幫你,生活就有溫暖,修行也好修。別成你氣我我恨你,那就要下三惡道。
多睡面腫,飲食不消,如人患病
底下講昏沉睡眠蓋,「睡眠如病者,多睡面腫,飲食不消,如人患病」,昏沉得厲害了就是睡覺。睡眠多的人就像病人一樣,多睡了臉要脹。我昨天睡不著,臨睡吃了一點安神的葯,醒來竟然到了四點啊!睡得太多,沒好處,今天一醒來,頭脹得很。飲食也不容易消化,因為睡眠不當、沒有很好的運動。「如人患病」,就好像人患病一樣。
過累身疲勞,過閑心無力, 自然不會精神抖擻,朝氣蓬勃
你們有時有點疲勞也要昏沉,在國外稍微有點疲勞就算病。疲勞來自兩方面,一方面太辛苦,體力消耗太大,容易生疲勞病;還有一個原因,沒事幹也容易疲勞,這是精神疲勞,換一個名字就叫懶惰。懶惰的人不大想幹事,當然不會精神抖擻,朝氣蓬勃,樣子就是有氣無力的,而他本人卻說:「我不是不幹,我沒力氣呀!」所以也算他疲勞病。
懶惰無葯治,人能行善,精神十足
國外有個有錢人生了這種病,到處看醫生也看不好,這是心理上的病,吃藥有什麼用?你再吃補藥也不能去掉你的懶惰病啊,所以人很苦惱,天天有氣無力。後來碰到一個心理醫生,一句話就把他的病治好了,「我建議你多做一點慈善事業。」有錢人也有好心啊,所以他心裡像發動機那樣發動起來了,今天跑孤兒院,明天跑老人院,做了慈善事業大家都讚歎他,忙得他精神十足,一點不疲勞。所以說:「心理治療能治吃藥打針治不好的病」,這跟我們佛教很靠近。 數 息 觀 帶修禪定前開示(18)
◎傅味琴 九峰山禪定進修苑暑期禪定班 2002.7.27 得法如得暖,對三寶信心具足,則不退墮
提要: ◆ 掉舉之人心不定,人常被種種理由捆住了 ◆ 掉舉之人掛礙多,好比獄中之人,怖畏憂愁 ◆ 多疑者,應斷疑,生信則於生死曠野無所畏故 ◆ 得法如得暖,對三寶信心具足,則不退墮 ◆ 修行要能解才能行,不要因自己的習氣而把法緣破壞了 ◆ 於法生歡喜,但疑種子不拔乾淨也會對佛慪氣
掉舉之人心不定,人常被種種理由捆住了
「掉舉如系閉牢獄者,獄中之人,怖畏憂愁,掉悔最多故」。掉舉就是喜歡東想西想,心不定的,還會給自己說出種種理由,意思就是說我心不定是有道理的,實際上你想出來的理由恰恰把你捆住了,這種人的性格脾氣也是反反覆復。古人說凡事要三思而行,這是要你穩重、冷靜,不要莽撞,這是好的,但掉舉就不好了。
掉舉之人掛礙多,好比獄中之人,怖畏憂愁
掉舉的人心思很複雜,也離不開私心雜念、自由散漫,想來想去始終是掛礙。連出門也是反覆無常,一出門本該往那邊走,沒走幾步,又想出一個理由又往這邊走,走了一段路,想一想又回過頭來,又往那邊走,這叫彷徨,也是掉舉的習氣,他空下來沒事也會想。能海上師說這種習氣,就好比牢房裡的囚犯,心始終不安,憂愁怖畏,一直在掉舉,也不知道自己的事情能不能洗清,自己的假話有沒有露出馬腳,自己要關多少年,會不會槍斃?一天到晚在想。
多疑者,應斷疑,生信則於生死曠野無所畏故
「斷疑如度曠野者」,疑好像是在曠野里走路的人,斷疑就好比把他引出來。「生信則於生死曠野無所畏故」,我們流轉生死好比在一個可怕的曠野里找不到方向看不到路,心裡很害怕,很彷徨。修行人常有疑師、疑三寶、疑自己,一懷疑就找不到路,就好像在一個曠野里,怎麼辦?應該對三寶產生信心,要信師、信三寶、還要信自己。
得法如得暖,對三寶信心具足,則不退墮
聽我講法的人都有種感覺,聽過後全身暖洋洋,心裡也暖洋洋,因為我始終只鼓暖風,從不吹冷風。別人可能不是這樣。這並不是說我已經信心很足了,哪怕別人這樣說我,我自己不敢這麼說。
很多年前一家信佛的,兒子生了白血病,我去看他。出了怪事,他看見我去了,年輕漂亮的妻子他不要她陪,而叫我陪他。後來一個大胖子來看他,也是信佛的。大胖子出去時對親屬說:「這位先生,」就是說我,「這位先生信心不會退的。」在別人的眼光里,我是個對三寶信心具足的人,不會退的。
修行要能解才能行,不要因自己的習氣而把法緣破壞了
修行要真正能解,才能有真正的行,過去的習氣要完全斷光。比如說,你天天在善知識面前學法,非常愉快,非常歡喜,甚至沒有什麼煩惱,有一天老習氣上來了,信心又不足,也包括疑,就離開了,自己把自己的法緣破壞了,所以五種根本煩惱,疑是其中之一。必須要培養信心不斷提高,疑才會慢慢地轉變。
於法生歡喜,但疑種子不拔乾淨也會對佛慪氣
我年輕時常去上海清定上師的道場,我很喜歡唸經,我唸的是《文殊法》,聲音特別響,那是不恰當的,可是比丘師父們從來沒有批評過我,也許他們聽得很歡喜,因為我那時才22歲,平常又不調皮,很文靜,你現在看看我也挺可愛的。後來我有一次去見清定上師,他問我:「你一天唸幾座?」可見他每次都聽見,我說:「我一天唸七座。」「噢,用不著,最多四座。」
你看我那個時候多高興啊!疑的種子照樣會出來,還跟釋迦佛慪氣。我因患有嚴重的口吃,連自己的名字都講不出來,那時候我起了一個念頭:釋迦佛你是大慈大悲,即使我前世誹謗了你,為什麼要使我今世這麼苦啊?所以八識田中的種子不拔乾淨,一有機會它就要跳出來表演一番。做夢就是這樣,夢就是我們下意識種子的化裝表演。 數 息 觀 帶修禪定前開示(19)
◎傅味琴 九峰山禪定進修苑暑期禪定班 2002.7.27 不貪的人也不會餓死,發展貪慾 追求享受,最後受苦還是自己
提要: ◆ 疑由少慧,生慧應依聞思修 ◆ 不可因疑而不學佛法,先學能接受的,懂得多了,疑也消失了 ◆ 五欲沒過錯,錯在貪上 ◆ 不貪的人也不會餓死,發展貪慾追求享受,最後受苦還是自己 ◆ 不獻殷勤,娶得著老婆嗎?一結婚,受苦的還是老婆
疑由少慧,生慧應依聞思修
「疑由少慧」,疑就是缺少智慧,「生慧應依聞思修」,要多聽法、多思維。知識分子有優點,理解力強;求知慾強,不懂的問題想求懂;總喜歡問一個「為什麼」。可是知識分子的缺點是「疑」特別大,別人想不出來,他會想得出來。別人想出一個問題,他能想出十個。有的問題還好回答,有的問題實在太奧妙,總得要通過一番研究才能解答。
不可因疑而不學佛法,先學能接受的, 懂得多了,疑也消失了
比如「西方極樂世界黃金鋪地,這個黃金哪裡來的?是開礦開出來的,還是娑婆世界運過去的?佛教講不要貪,看來阿彌陀佛也貪黃金。」這種問題還好解答,簡單地說這個黃金實非黃金,是名黃金。
有的問題只有知識分子才想得出來:「你說這隻牛是前世做人時造了業,今世變了牛,前世人造的業怎麼會轉到今世的牛身上?」真是挖空心思,所以知識分子多疑呀!
我文化只有初二,可是我還自命為知識分子,疑心多啊!但我並不因為疑而不學佛法,這些佛法道理我覺得挺好,我就先學起來,有疑問的想不通的往旁邊放一放,這樣越學越多,懂得多了,本來的疑自己也會消失。我用這個方法,自己就能解決自己的矛盾。
這兒也說:應依聞思修來產生智慧。 五欲沒過錯,錯在貪上
「於四神足」,哪四個神足?「欲、念、進、慧」,首先要起欲,欲也有好的。佛經里反對五欲,是反對你對五欲的貪心,欲本身沒有什麼過錯。財,有鈔票能買米,鈔票在經濟學上稱為貨幣,有了貨幣交換東西就方便,可你貪鈔票就錯了。食,人不吃飯不要餓死嗎?你貪吃就錯了。所以能海上師說:「五欲沒有過錯,錯在貪上。」
不貪的人也不會餓死,發展貪慾 追求享受,最後受苦還是自己
我坐火車,每年的經歷都不同,我會很巧妙的給周圍人講講佛法,他們都喜歡聽。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不一樣了,有的人喜歡聽,有的人不喜歡聽,後來不喜歡聽的人還說我閑話。
有一次,有兩三個人很喜歡聽,有一兩個人似聽非聽的,還有一個人從上鋪下來時說了一句話:「要講現實:不要貪鈔票,人總要吃飯吧?」說完就走了。
我跟旁邊人說:「我們信佛的人沒有一個餓死的,人能不吃飯嗎?」當時地上全是他吐的瓜子殼,我說:「不信佛的表現也看得見,滿地的瓜子殼也不知道掃一掃。信佛是學佛的精神風貌,哪有不吃飯不睡覺的?我們佛教連吃樹皮草根都不允許,老和尚還活得比你長。」所以人一貪,頭腦愚痴,就會變得毫不講理,平平穩穩的生活不想過,菜飯飽布衣暖還不滿足,拚命發展貪慾,追求享受,最後受苦的還不是自己!
不獻殷勤,娶得著老婆嗎?一結婚,受苦的還是老婆
談朋友,男的殷勤得不得了,當然有他的目的的,他不殷勤,娶得著老婆嗎?
兩個人出去買東西,全是男的付錢,什麼皮鞋、皮箱、大包小包,全是男的拿,像個小販那樣,還要獻獻殷勤,連女孩子身上輕得不得了的小姐包也搶過來背。貪這個享受,結果苦還是還到她身上去,一結婚兩個人出去買東西,男的就交給老婆,那麼老婆成了大包小包了。 數 息 觀 帶修禪定前開示(20)
◎傅味琴 九峰山禪定進修苑暑期禪定班 2002.7.27 欲謂修定之意樂,為定之主要資糧
提要: ◆ 發心就是一種欲,有了欲你才會發心,你實現目標的動機好,就是好的欲 ◆ 欲謂修定之意樂,為定之主要資糧 ◆ 念佛念法乃至參話頭皆是念,念在心裡才起作用,嘴唸心不念,佛就飛走了 ◆ 禪定也在念念不忘里,人生幾何,只有靠念念不忘來抓住時間 ◆ 禪定得益,更生精進心,可以感受,不可追求 ◆ 慧即抉擇,所謂辨別是非,初修應求順緣悉增長,違緣俱消滅 ◆ 老修行不避違緣,違緣中磨練,瞋恨能變歡喜心,否則等於稻草人
發心就是一種欲,有了欲你才會發心, 你實現目標的動機好,就是好的欲
欲也有好的,發心就是一種欲,有了欲你才會發心。欲可以解說成希望、理想、你實現目標的動機好,就是好的欲。
欲謂修定之意樂,為定之主要資糧
「欲謂修定之意樂,為定之主要資糧」,要學禪定,首先要有我希望修禪定,我喜歡修禪定這種意樂,這是你修定的資糧。
念佛念法乃至參話頭皆是念,念在心裡才起作用, 嘴唸心不念,佛就飛走了
第二個是念,「念佛念法乃至參話頭皆是念」,這幾個念全是在心裡念,心裡念念不忘佛叫念佛;聽了法,把法句、法義記在心裡,經常去想叫念法;把禪師給你的話放在心裡,自己去參,這叫念話頭,而不是嘴巴不停地唸「念佛是誰?念佛是誰?」
真正的念是在心裡,心才起作用,人死了嘴唇燒成灰,心燒不死。如果用嘴巴唸,不用心念,唸了一會兒佛就飛走了,因為你在打妄想。時間久了還容易養成習氣,形成條件反射,以後你一唸佛,妄想就來了,所以要心裡念。
禪定也在念念不忘里,人生幾何, 只有靠念念不忘來抓住時間
咱們修禪定也應該心裡要念念不忘,比如修數息觀,要念念不忘數息,走路、坐著、躺著,都可以修數息觀,體會自己吸氣怎麼吸進來,呼氣怎麼呼出去。人生幾何?人生就是那麼點時間,你只有靠念念不忘來抓住時間。
禪定得益,更生精進心,可以感受,不可追求
進呢?「禪定得益」,禪定中得到好處了,「更生精進心」。我常說:禪定中得到了好處,可以感受,不要追求。你感受到好處,會鼓勵自己,更加精進;追求就不對了,一追求就成了執著,一切都要自然。
慧即抉擇,所謂辨別是非, 初修應求順緣悉增長,違緣俱消滅
「慧即抉擇,所謂辨別是非,違順取捨也」。慧就是抉擇。學智慧的作用和目的就是能夠辨別好壞對錯,要往好的方面去抉擇。違緣、順緣要靠智慧自己去取捨。
初修的人是取順緣避開違緣,因為違緣來了,你受不了就容易退心。順緣來了你就修得起來,而且還修得挺高興,比如剛剛打坐完,就聽到有人讚歎,「師兄你修得真好,我要向你學習。」那麼心裡高興了,以後修禪定就起勁了。
還包括無形之中得到的各種加持。比如家裡人生病了,要送醫院,剛出了弄堂口,一輛的士就停在面前,因為他的客人就在這兒下車。沒有順緣的話,轉了三條馬路也找不到車,這種例子多得很。所以順緣跟違緣大有區別。初修的人要求三寶加被,我們的迴向文里就有「順緣悉增長,違緣俱消滅」。
老修行不避違緣,違緣中磨練, 瞋恨能變歡喜心,否則等於稻草人
那麼老修行人呢?不要避開違緣,違緣是最好的磨練。你們不算老修行,也叫老同學,也有一個老字吧。當然你別搞錯了,不是叫你面對違緣,火氣越來越大,而是要你把火氣熄掉,忍耐心增強。
老修行非但不逃避違緣,還要求護法加持自己得到違緣。結果果然來了,老修行又沒去惹這個人,卻被他罵了一頓,老修行高興:「感謝護法,一求就來。」這樣瞋恨心就變了歡喜心,這個轉變多快!違緣中才出人才,否則等於稻草人,最多趕趕麻雀,有啥用啊? 數 息 觀 帶修禪定前開示(21)
◎傅味琴 九峰山禪定進修苑暑期禪定班 2002.7.27 漏即煩惱,煩惱斷盡, 了生死的路就通了,叫漏盡通
提要: ◆ 違緣順緣要巧妙地運用,受不了就避一下,有水平就頂住 ◆ 外道有五通,鬼有鬼通 ◆ 天眼能見天上,天耳能聽遠方,他心能知他心,神足可來回他方世界 ◆ 宿命通能知過去世事,可這些大都與修行無關 ◆ 神通並非通神,所謂通神者大都是通鬼 ◆ 阿羅漢能知百劫、千劫,如來更是無所不知 ◆ 漏即煩惱,煩惱斷盡,了生死的路就通了,叫漏盡通 ◆ 修行人得神通,成功也快,若以神通求名利,反墮地獄 ◆ 煩惱未斷得神通,易幹壞事,不幹壞事也會氣死 ◆ 利用鬼通掏空人家口袋裡的錢,全身珠光寶氣下地獄 ◆ 勸大家莫苦修五通,證得阿羅漢即能六通具足
違緣順緣要巧妙地運用,受不了就避一下,有水平就頂住
有個中國青年在美國成了鋼琴家,別人對他父親讚歎:「都是你培養得好。」父親說:「他所以有今天,全是我鞭子抽出來的。」野馬不抽鞭子,會變良馬嗎?教育人、培養人,慈與威兩種方式都需要。咱們想成就,應該懂得,違緣順緣都好,要巧妙的運用。實在受不了,那麼避開一下;有水平了,你就可以試試,看自己能頂得住嗎?要逐步逐步來。
外道有五通,鬼有鬼通
「遊戲神通」。外道也有神通,人一死就有神通,因為鬼有鬼通。外道最多有五通,沒有第六通,哪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
天眼能見天上,天耳能聽遠方, 他心能知他心,神足可來回他方世界
天眼通,眼睛能看到天上;天耳通,遠到北京,乃至美國的阿姨講話,你全都聽得見;他心通,他心裡想什麼你全知道;神足通,很遠的他方世界,只需手臂一伸這點時間就到了,手臂縮回來就回來。
宿命通能知過去世事, 可這些大都與修行無關
宿命通,有一天阿難跟佛一起走過一個墳墓堆堆。阿難拿起一塊骨頭問佛:「世尊,這個人活著的時候是男人還是女人?」世尊說:「是男人。」又拿起一個骷髏頭:「世尊,這個人活著叫什麼名字,他父親叫啥?」佛也告訴他了。這就叫宿命通。過一會阿難又提問了,佛就呵斥他:「你問得這麼多,這些問題跟你修行有啥關係?」
神通並非通神,所謂通神者大都是通鬼
鬼神也有宿命通,可是鬼神經不起考驗,巫婆神漢往往說觀世音菩薩在他身上,其實是鬼在他身上。從前在上海有個人來看我,說:「我的老師有神通。」我說:「神通兩個字應該換一換,叫通神」。其實真正通神的很少,全是通妖魔鬼怪。
阿羅漢能知百劫、千劫,如來更是無所不知
鬼神即使也能知道,可是能力小得很,比如說你父親是誰,祖父是誰,他能知道,祖父的父親是誰?他沒能力了,不像佛教里的神通,阿羅漢能知百劫千劫,如來更是無所不知。
漏即煩惱,煩惱斷盡,了生死的路就通了,叫漏盡通
第六通就是漏盡通,只有佛教才有,漏就是煩惱,眾生一直在生死流轉里,知道煩惱不好,想不起煩惱,辦不到。學修佛法煩惱斷盡,了生死這條路就通了,就叫漏盡通。
修行人得神通,成功也快,若以神通求名利,反墮地獄
「在修定時得通,則倍生信心而成功速」,信心更加增強,成功也快。「若欲以示現於人或以求名利,反墮地獄」。假如你把神通顯示於人,或者用它去求名利,你反而要墮地獄,所以得神通是很危險的。但是要講清楚,並不是神通使他下地獄,是他有了神通以後,貪名貪利使他下地獄。
煩惱未斷得神通,易幹壞事,不幹壞事也會氣死
我對神通不感興趣,修行人應該跟護法菩薩打招呼:「在我煩惱還沒有斷好之前,如果真的要出神通了,給我擋一擋,不要讓它出來。」出了神通,一起煩惱,壞事造得更厲害。你心裡有貪心,眼睛一看,對面人口袋裡有九百九十八元錢,就想偷了,既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所以很危險。
說:「我是一個正派人,得了神通,我也不會幹壞事。」可能你在娑婆世界活不下去,就說天眼通吧,高樓大廈在你眼裡變了玻璃房子,每一間你都看得見,這個房間里兒子在打爸爸,這個房間里在偷東西,這個房間在搞什麼,太骯髒了,會把你氣死。
利用鬼通掏空人家口袋裡的錢, 全身珠光寶氣下地獄
有鬼通的人,也會知道你口袋裡有多少錢,還說「你口袋裡保留了多少錢,你不誠心。」她有這麼大的本事,人家看見她就怕了,只好把錢拿出來。所以搞這一套的人富得不得了啊,全身珠光寶氣,這要下地獄的!
勸大家莫苦修五通,證得阿羅漢即能六通具足
我勸大家跟我學,不要朝著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就朝著一個漏盡通,快快證阿羅漢果,快快了脫生死到彼岸。說:「那樣六通只有一通啊!」你得到了漏盡通,前面五通你不修也有了,哪一個阿羅漢沒有神通啊?現在休息一下,然後修禪定。
推薦閱讀:
※禪定鍛鍊
※金剛禪定的止觀雙運(止觀雙運略釋)
※開悟或見性是現量的禪定
※何能久坐
※禪定:禪法要解經
TAG:禪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