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文物大展在京開幕 多家鎮館之寶雲集國博

文化部部長蔡武、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等領導觀看展覽

  神獸金飾,戰國文物,1957年陝西省神木縣納林高兔村出土,陝西歷史博物館館藏,圓雕的有角蹄足神獸目前只發現這一例。

鎏金銀捧真身菩薩像,唐咸通十二年,1987年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塔基地宮出土,法門寺博物館館藏。

  中國文物網訊 (編輯 張艷)11月6日,時值APEC會議即將在北京召開之際,中國國家文物局特別籌劃的大型文物展覽「絲綢之路」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隆重開展。此次展覽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陝西省人民政府、甘肅省人民政府、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青海省人民政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中國國家博物館承辦。據悉,展覽將持續至2015年1月4日。

  文化部部長蔡武,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甘肅省政協副主席栗震亞,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姚愛興,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張建民,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常委、副主席艾爾肯·吐尼亞孜,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張廣智,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陝西省文物局局長趙榮,中國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副館長黃振春,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著名文物專家孫機等領導專家出席開幕式。

  這是目前有關絲綢之路的數量最多、級別最高、規模最大的展覽,彙集了中國16個省、直轄市、自治區44家文博單位的490件文物珍品。本次展覽是首次將草原絲綢之路、沙漠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統一在一起的全體系展示。展覽通過精選的400餘件組珍貴歷史文物,多層面立體地向世人展示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與燦爛成就,以史為鑒,提倡人類平等、包容、交流、互鑒的共同發展理念。

  中國與西方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公元前2世紀晚期,西漢張騫鑿空西域,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開通,中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進入新紀元。絲綢之路是當時世界上東西方之間最重要的貿易和文化交流通道。漢朝以降,絲綢之路的內涵不斷拓展,形成了以綠洲、草原和海上幹線為主的複雜的網狀交通系統,並在唐代達到鼎盛。這一系統將當時的中國、印度、波斯、希臘、羅馬、埃及以及東亞各文明古國連接起來,成為世界各古代文明互相汲取文化營養的主動脈。各國使團、商旅、僧眾、藝人、普通民眾等往來於絲路沿線,有力地促進了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通過物品交換、人群交往以及文化交流,創造出更加燦爛的文明。

  兩千餘年來,絲綢之路作為中西交通的大動脈承載著中國與世界的交往、對話,彰顯著古代中國開放的文化品格、不朽的文明成果。今天,「絲綢之路」一詞早已超越其歷史含義,成為一種精神和象徵,為當今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提供了價值典範。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的時代命題;2014年,「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這些將更加促進絲路精神和價值的傳播。

  據悉,為保證展覽的規模和水平,承辦方從新疆、青海、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南、廣東、福建、湖南、上海、江蘇、山東、安徽、四川等16省的44家文物機構精選出400餘件與草原絲綢之路、綠洲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有密切關係珍貴文物,年代跨度從戰國至明清,質地包括金、銀、銅、石、玻璃、織物、紙、陶、瓷等,類別涉及青銅器、金銀器、玻璃器、陶瓷器、絲綢、文書、壁畫、石雕等,其中60%以上文物是一級文物,充分保證了展覽的超高檔次和超大規模。有些文物甚至是各省文博機構的「鎮館之寶」首次離館進京展出,還有些展品則是首次與觀眾見面。

  同時,為了讓社會公眾更深入的了解此次展覽的內涵,中國國家博物館專門為此次展覽撰寫了7萬餘字的講解詞,並配備20名專職講解員和30名志願講解員為社會公眾提供講解服務。

  此外,在展覽展出期間,中國國家博物館還將推出4場以「重遊絲綢之路」為主題的公共教育活動。活動以6-12歲少年兒童為主體,通過「繪製地圖」、「展廳參觀」、「動手體驗」等環節,讓少年兒童比較系統全面的了解「絲綢之路」所帶來的中西文化交流與融合。


推薦閱讀:

作偽與收藏——中國物質文化史的陰與陽
國寶級文物"被磕壞"是怎麼回事?
怎樣看待中國文物保護「修舊如舊」的理念?
把文物發掘出來,除了可以研究以外,還有什麼好處?發掘到底是為了什麼?
[考古日報Vol.30]廣西南寧市那北咀貝丘遺址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取得初步成果

TAG:文物 | 絲綢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