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書的分類、筆法及結構
篆書是最早的一種書體。其結字講究對稱富有裝飾性。所謂書法始於篆,學者當先學篆。篆書筆畫整肅,布白勻稱,縱橫有序。
篆書種類很多,可以分為甲骨文、大篆和小篆三種。
一、甲骨文:是指殷商時代的占卜文字,距今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是傳世最早的可識文字,但在光緒25年(1899)才被發現。因此,甲骨文入書法,是近幾十年的事。最早的甲骨文書家系羅振玉等人因甲骨文大部分為契文,所以要以筆法追求刀法。
甲骨文的筆法特點:瘦勁挺拔,直線、弧線較多。起筆時方時圓,二者兼而有之。露鋒起筆的甚少。收筆「懸針」較多,間或也有垂露收筆的。
二、大篆:所謂大篆,它是籀文、古文、金文和石鼓文的統稱。大篆以西周青銅器銘文為代表;東周的金文又分秦文派、楚文派、齊文派三種流派。金文用筆與甲骨文契刻味道截然不同,金文風格朴茂渾厚,象形生動情趣,結體絢麗多姿。
三、小篆:小篆是指秦始皇時命李斯等人實行「書同文字」,以秦篆為基礎,統一六國文字,而出現的一種簡化的規範化的文字。小篆的傳世作品,以《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後人摹寫的《峰山碑.》為代表。
學習篆書應從小篆入手。小篆筆法圓融勻整,清健秀逸,結體典雅平和,而且有規可循,容易上手。
小篆分為兩個派別,一類是以秦李斯、唐朝李陽冰為代表的「二李」。他們寫的小篆,其筆畫粗細相仿,結體平整,故稱「玉箸篆」、「鐵線篆」。
另一類是以鄧石如為代表的清人篆書,其線條偏粗,結字筆畫有粗有細,粗細不一,且以「隸法作篆」,變化多端,時而頓挫、時而遲速,時而輕重、時而方圓,得心應手,隨意而書。
另外,漢篆也是一支不可忽視的流派。漢篆是對秦篆相對而言,它在用筆上摻以方折的隸意,其代表作品為東漢的《祀三公山碑》、《嵩山開母·少室石闕》、《袁敬碑》,以及漢碑篆額。入印的篆書多為方折,又稱繆篆,也就是摹印篆。後來三國吳地的《天發神讖碑》則是漢篆書法特點的誇張與發揮。
篆書的筆法及特點
篆書的用筆較為單一。但金文、秦篆及清人篆書各持不同特點。
一、金文的筆法:金文的用筆多以中鋒圓筆為主,時而有方筆、尖筆並用,時而出現」闊筆」。闊筆在其它書體中是不尋常見的,金文卻屢見不鮮。
二、秦篆的筆法:秦篆又稱玉箸篆,箸是筷子,即玉質筷子,其筆畫線條就象玉箸一樣圓潤清秀。其用筆多為中鋒,筆力均勻,使轉流暢,結構間架,大方得體。
運筆方法:回鋒用筆;提筆裹鋒中鋒運筆;回鋒收筆。在運筆時,若是大圓,可用三筆或四筆;若是小圓,則可以一、二筆完成。但兩筆相接處不應留下痕迹,力求做到似乎一筆寫就。
清人的篆書,改變了以往寫篆書筆法的特點,注重了篆書方圓、頓挫、露鋒、藏鋒、粗細、長短的變化,用筆跌宕起伏,靈動活潑,極富精神。清篆用筆最大的特點就是起收筆都用力較重,粗細變化比較明顯,節奏感強。其運筆方法:回鋒起筆;提筆運行;收筆略頓;稍微出鋒。
小篆的結構特點
小篆的結構是從大篆演變而來,但小篆比大篆更有規律性,符合現代審美意識。
一、體形方長,字取縱勢。小篆的形體一般呈長方態勢,而繆篆成扁形,大篆金文近方、近圓的均有。小篆沒有撇、捺、鉤的筆畫,而是直線或弧線。故與隸書波磔的橫勢相反。
二、橫平豎直,布白均勻。篆書無點,主要是橫、豎及曲線的組成。小篆橫平豎直,布白精當,體長形美,秀態可掬,富有裝飾性。
三、上緊下松,講究對稱。篆書上緊下松,字體修長,亭亭玉立。小篆還講究左右對稱。由於對稱,字體雖長,重心卻穩重,顯得更加遒麗平和。
篆書結構分類
一、單獨結構:篆書單獨結構的字,筆畫較少,上緊下松,結體勻稱。如,「土、上、下、平、文、之、止、尺」這些獨體字筆畫少,上緊下松,重心平穩。又如,「入、人、孓、孑、及、也」這些獨體結構的字,則求其在欹側處理中重心得到平衡。
二、上下結構:篆書的上下結構,有兩個原則:一是上緊下松。如「思、晉、寒、含、藎、忑、貸」等字,下面的筆畫要佔字長的三分之一。二是上下兩部分其中心線必須在一條垂直線上,不論上寬下窄,還是下寬上窄,都是如此,這樣才會重心平穩。如,「馨、者、警、鷙、篪、籍」等字。
三、左右結構:左右結構的字要相互顧盼照應,右窄則讓左寬;左窄則讓右寬;左長右短,則右倚於左;右長則左短,左則附於右;左右相等,則平分秋色。如,「戮、路、綠、情、輕、改、豥」等。
四、包圍結構:不論是全包圍,還是半包圍的外框,都不能寫得過大,或過於呆板,被包圍的部分大小長短要與外框相稱,彼此協調,渾然一體。如,「風、匡、尾、圍、國、閑、咸、扇」等。
五對稱結構:它包括左右對稱、上下對稱的字。對稱的部分要寫得精當、類似,準確度要高。如,「籣、樂、林、開、臾、器、木」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