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經學過眼錄
千年經學過眼錄
一、現代科技的文字功德
一部《金剛經》,文疏精研,「發三乘之奧旨,啟萬法之玄微」,盡攝六百卷《大般若學》之精神,歷來稱為「聖教玄關,深奧難測,諸佛莫不皆由此生」,是般若學最重要的經典。自公元五世紀初漢譯入傳中士,千五百年來,廣佈道俗,唯譯本多種,註疏論究者更是林林總總,眾說紛紜,莫表一是,留下了不少問題。吾人若欲萆集諸書,綜覽眾說,探視究竟,終不免浩瀚之嘆。如今現代科技之利用,提供了免此浩嘆的方便。由美國「佛教電腦資訊德會」製作的多媒體光碟「《金剛經》專集」,以及顧偉康著〈在電腦上讀《金剛經》——多媒體光碟「《金剛經》專集」〉,即提供此方便的文字功德。
「佛教電腦資訊功德會」由傾家興佛的大居士沈家楨發起,成立於1994年春,是一鬆散的、非營利性的佛教徒團體,總部設在美國紐約莊嚴寺,會員分布於美國和中國台灣各地。其宗旨是將佛典電子化,包括製作多媒體光碟及將佛典送上網路。「《金剛經》專集」是該會製作的第一片多媒體佛典光碟。
該片光碟具有多種功能。它費時三年,收入上千萬字,全部重新編排、新式標點和統一分科。其中,所收鳩摩羅什譯本(連標點6398字),由法師唱誦和普通話、台語、廣東話、客家語念誦,可隨意選擇聆聽,或全文或選段均可。配合經文,有可調節速度和音量的電子木魚,而備自己念誦。更主要的是,它集千百年《金剛經》研究文字之大成,是一專題資料庫,流傳的六種譯本、六十種註疏論著,以及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普潤法去編《翻譯名義集》和陳義孝編《佛學常見辭彙》,盡攝在內,可同時打開二個視窗,供閱讀、查詢、比較研究,並且自動檢察功能。如此,勿需萆集材料之勞,千百年的《金剛經》學史,即可一覽無餘、盡收眼底。
擔任把中文佛經輸入電腦、製作光碟、文字總編的是友人顧偉康哲學碩士,他是上海社科院哲學所副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世界宗教研究院的特聘研究員,目前仍旅美。〈在電腦上讀《金剛經》〉就是他製作該光碟的編輯筆記。據作者自言,在電腦止他輕而易舉地對比了各種不同版本,半天之內就把彌勒菩薩的《金剛經》偈頌一一從有關論著中輯出。現代科技之利用,其方便、高效,與傳統圖書館相比,確不可以道里計。作者潛究佛學十多年,所著六、七種俱是佛學著作,本書是他利用「《金剛經》專集」碟片而撰出的專著,他也是第一個利用該專集寫出學術專著的學人。在這本專著中,千百年《金剛經》研究史中的,有關經文淵源、版本、科分、譯本、論注沿革等各種問題,一一被扶出、整理、分析、討論,令人一目了然,而且其分析討論,無大陸某些對佛教無同情、無體會的專業學者門外張望、隔靴搔癢、信口輕薄的陋習,可謂有助於深入了解《金剛經》的文字功德。
由於篇幅,這裡選取其中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比較突出,作者的分析討論也頗有文化意味,或富於禪味。
二、源遠流長論譯本
《金剛經》在中國的流傳,也就是中譯本的流傳。完整可靠的有六種譯本:後秦鳩摩羅什譯,元魏菩提流支譯,南朝陳真諦譯,隋達摩笈多譯,唐玄奘譯,武周義凈譯。按常情常理,總是晚出勝過早出,蓋後人不滿前譯始重譯。然而,什譯本最早,譯於後秦弘始四年(西元402),卻是流傳最廣,最受歡迎,被中國佛教的二乘八宗、僧眾道俗奉為《金剛經》正宗,此何緣故?它成為研究者一個不解的問題,討論不斷。
本書理出自唐代道宣至近代太虛、印順、南懷瑾等的解釋,深入討論了這個問題。
其中,有出自宗教立場的解釋,如道宣認為羅什是七佛以親的專職譯經法師,其譯「甚得佛意」。更多的是翻譯境界的解釋,認為什師所譯,千錘百鍊,於佛法精義,拿捏得准。如太虛認為什譯依義不依文,達到融會全經之義的意譯境界,「而無幽不顯,無微不彰」。南懷瑾也說是羅什的文字般若所造成,什譯形成了一種特殊優美感人的佛教文學,而後譯在文學境界上始終沒辦法超過它。總之,什譯達到了信、雅、達兼而有之的高境界。
作者認為信、雅、達境界屬於文化交流層次的範疇,故在肯定上述諸解釋的基礎上,進而從文化選擇的角度來解釋,認為:「什譯本特別流行,反映了佛法入華的過程中,中國人的文化選擇。」由此,作者特別注意到印順法師的研究。印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指出:什公所譯是中觀家的誦本,其後的五譯實是同一法相學系的譯本。從中,作者得到啟示,提出了他自己的文化詮譯:天竺的中觀學派與中國的南中國文化之混和,為中國化佛法的主幹和核心;中國人與中觀家而來的大乘空宗特別有緣,所以鳩摩羅什所譯的《金剛經》也就受到千年之久的青睞和歡迎。
三、紛紜眾說四句偈
「四句偈」是《金剛經》的菁華,前人所謂:「《金剛經》者,乃《大藏經》之骨髓;而四句偈者,又《金剛經》之骨髓。」然而「四句偈」是哪四句?又是一個千古之謎,又是眾說紛紜:
或指經文中最後一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或謂即彌勒菩薩所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也。」或謂乃雪山四句:「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或謂:凡是言說成就一義者即是偈。或謂:只要能「詮義究竟」即是「四句偈」……各執已見,不下十種。作者一一巡示,隨文點評,但他顯然傾向靈活圓通的禪宗之說。
據作者巡視,隋吉藏(嘉祥大師)之說:「須得經意,勿著語言。」「凡是經論能顯道者,便是偈。」成為後來討論「四句偈」的主流。後世禪宗正是循此思路,認為「我佛尚不敢執著指示」,故須活看,能返觀內照,向自性中覓得四句偈。總之,《金剛經》「以無相為宗」,「橫說豎說,權說實說,無非欲人空卻四相,收歸自己般若分中。「按作者理解,這就是說,唯有空盡一切假相,方能覓得「本來面貌」,般若真性,而不必死扣四句。故作者最欣賞南懷瑾《金剛經說什麼》中的說法:
哪四句都不是!這四句偈,離經而說是指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假如一定要以偈子來講,非要把它確定是那四句不可的話,你就要注意《金剛經》所說的:不生法相,無所住。非要認定一個四句偈不可,就是自己生了法相!所以說都不是。這才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才能講四句偈。
從不扣「紙上之死句」,到「哪四句都不是」,真是禪味十足!
四、透視論注看趨向
佛教入華,總體上,與近現代西方入侵強勢文化不同,不是喧賓奪主,不是強橫霸道,而是自覺、努力地與中國本土主流儒家文化協調,因此其間雖經碰撞齟齬、恩怨糾纏,還是逐漸為中國文化所接受所熏染,而融為其不可分割的真實部分。據作者多年研究,中國佛教由格義、廣說名相而開宗立派,由八宗俱盛而禪凈合一,正是反映了佛法中國化的大勢。有意思的是,作者檢索了收入該專集的六十六種《金剛經》經文論注,發現了其歷史沿革與這個佛法中國化大勢的同一性。
從形式上看,收入該專集的六篇印度古德疏論流於名相煩瑣,而從中國人的少數論注猶仍其習,到很快擺脫此風,從重章句分析到禪入《金剛經》,都是佛法中國化的趨向。而什譯本之廣受歡迎,也是固其文字般若深具中國文化的神韻。什師高足僧肇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更是完全採取中國的注經形式,全然不見印度論著中令人目眩的名相事數,文義兼顧,直示大義,直接顯出佛法中國化的風貌。
據作者透視,更重要的是觀念上的趨近靠攏,這就是「儒佛攜手」的時代趨勢。據電腦上的專題檢索,早期如唐曇曠《金剛般若經旨贊》還是褒佛貶儒,到了明代廣仲撰《金剛般若波羅蜜鎞》,已是儒佛平視、相互映輝了。往後的明清西代,以儒論佛、以佛比儒,更成為論注的一種通用方式,並認為在最高境界上,儒佛實無二致。如清石成金《金剛經石注》,站在儒家立場上來欣然接受佛法,以斥佛為罪過。徐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郢說》指陳「佛法與儒理只是一性」。難怪作者要驚嘆其時儒佛融合已深至血肉神魂之中了。其實,一面是《金剛經》論注的歷史沿革反映了佛法中國化的趨勢,還可以從另一面說,《金剛經》論注參與並推動了佛法中國化的趨勢,此乃一體之兩面。
《金剛經》論注的觀念,從褒佛貶儒,到佛儒平視,到儒佛攜手,透視了佛教不反客為主、自覺與儒家文化協調的努力,這不僅是歷史沿革的實然,也是應然的文化原則和價值方向。作者的透視與抉示,有文化意義存焉!
(責任編輯:高夕和)
推薦閱讀:
※《易經學堂》第949期:?居家風水篇|房屋的內外結構很重要,直接影響到財運
※三字經學習
※劉素雲老師分享報告:《大道至簡,原來如此》(無量壽經學習班139集)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學記 第八講
※【經學課堂】 《中庸章句集注》講解(第一百八十集)
TAG: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