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雞湯與偽國學的合流(下)

心靈雞湯與偽國學的合流(下)葉克飛昨天 14:19分享

(2013年11月8日晚,在安徽省亳州職業技術學院,參賽選手正在誦讀國學經典。)

如今說起國學,無論是幾乎被誤當成「國學」代名詞的儒學,還是其他諸子百家,都是春秋戰國時代的產物。可悲的是,在之後的漫長歲月里,中國哲學的思維體系始終沒有太大的突破,甚至越發局限。尤其是宋朝以後,中華文明飽受摧殘,蠻族出身的元朝只有破壞沒有建設,滿清的統治更使得奴性根深蒂固,甚至流毒至今。看看如今的辮子戲就知道了,有些奴性爆棚的人們,巴不得君王「向天再借五百年」,渾不顧清代文字獄的殘虐,磕頭自稱「奴才」的恥辱。

有學者稱「崖山之後無中國,明朝之後無華夏」,這種說法從文化角度而言著實不虛。滿清以蠻夷身份進入中原,面臨著極大統治壓力,也有著極度的自卑,並因這種自卑引發出暴戾之氣。因此,他們極為痛恨獨立思想的存在,痛恨風骨,於是大興文字獄。至於有些今世奴才津津樂道的《四庫全書》,更是暴露了滿清人的自卑,他們以集中典籍的名義,大肆銷毀有思想的著作,「禁書」之多,空前而不絕後,而且入選《四庫全書》的大量典籍都曾被篡改,此舉意在摧毀中華文明的精華。文字獄和《四庫全書》的「選擇性總結」,實則就是發生於清代的「破四舊試用版」,目的與用心就在於鉗制思想,批量製造順民,以維護自身統治。

整個清代,唯一可圈可點的時期反而是晚清預備立憲那幾年,在西方新思潮的衝擊下,在自身統治瀕臨失控的局面下,滿清皇族試圖自救,亦湧現出了一批能臣幹吏,社會風氣較以往顯著開明,雖然最終因無法擺脫自身的局限性而積重難返,但卻是整個清朝相對最為開放的時期。至於後人阿諛的「康乾盛世」,近年來早已被有識之士揭開畫皮,好大喜功的皇帝,窮兵黷武的政策,對思想的鉗制,嚴苛的統治,都在此時期達到高峰,加上愚昧自大的排外和封閉,都直接影響了清朝之後的走勢。

這種「奴性」的滲透,在如今的「國學熱」中更加突出——在民主、公平等意識本應深入人心、成為常識的今天,這種滲透顯得不可思議,但卻真實存在。其中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弟子規》成為所謂的國學經典並大行其道,而真正的國學經典卻被棄之一旁。

《弟子規》是當下各種少年國學班中必讀的「經典」,但這個清代版行為規範真的那麼有價值嗎?在這本書中,並沒有任何獨立思考的空間,只有規定一個人應該做什麼,應該怎樣做。而且其中又有大量的糟粕,比如「親有疾,葯先嘗」這種有違科學的說法。這種流水線式的道德規範,不但與現代意識格格不入,甚至和儒家思想本身也格格不入,可算是掛羊頭賣狗肉。在我的朋友中,不乏「新儒家」中的精英,他們也許思維上有一些局限,或者過於推崇儒學在現代社會的作用,但不可否認,他們對儒家學說有著清晰而深刻的認識。並非巧合的是,他們恰恰都是極力反對《弟子規》的人,二者之間的巨大衝突可見一斑。

其實,《弟子規》推出的背景很值得探究,它恰恰誕生於封建社會中奴性最深、對人性摧殘最烈,甚至使得中華民族險些淪入萬劫不復境地的清代。也正因此,在《弟子規》中,只有「規」字,你完全看不到任何理性的思維。也恰恰是因為理性的缺乏,如今的《弟子規》信徒也有邪教傾向,具有一窩蜂和極端化等特質。

像「號泣隨,撻無怨」這樣的糟粕,完全與健康人格相逆,毫無獨立意識可言。曾有「國學大師」稱,企業家們聽《弟子規》,最喜歡「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說白了就是教錯了,你還得感激,罵錯了,你還得順著。這種依附關係,在企業家看來最適合他們的企業文化,老闆說啥,員工聽著就行。但這種思維無疑是可笑的,你給員工發工資,就成了員工的父母嗎?更何況,即使是子女與父母的關係,也應有起碼的是非對錯準則,而不是簡單的「須敬聽」、「須順從」。曾有一篇很著名的文章說,中國式父母往往會陷入一個怪圈:他們極為重視自己的權威,所以重視面子,但他們並不明白的是,作為父母,權威應來自於講道理明是非,有錯就認,以身作則,如果端長輩架子或者找各種理由不認錯,反而只會失去權威。

五四時期的變革,曾經使中國收穫一批開明的父母。那個時代的真正精英,大多有留美經歷,他們在家庭教育上往往也有成就。但後來的戛然而止,以及歷次政治運動積攢的暴戾之氣,又將社會打為原形,甚至更為糟糕。而也恰恰是因為這種糟糕的社會局面,許多人又將希望寄託於在破四舊等政治運動中被砸得稀巴爛的國學。可悲的是,這又形成了一個新的怪圈:大量中國式父母在與孩子發生衝突時,首先選擇的不是審視自身,而是希望重拾「國學」,讓孩子乖乖聽話,但他們理解的「國學」卻是徹頭徹尾的偽國學,也就是《弟子規》里的這一套。

從《弟子規》的流行上,我們可以看到其擁躉的特質:他們往往並不具備真正的國學修養,對國學的實質一無所知(否則也不會選擇《弟子規》這樣的糟粕),或者以儒家(而且多半是「偽儒家」)代替整個國學。《弟子規》乃至國學,在他們而言只是一種武器。父母希望孩子聽話順從,老闆希望員工「勇於奉獻」,至於獨立思考,那簡直是要不得的東西。當然,誰都會在口頭上鼓勵別人獨立思考,但這種思考必須要得出與他們相一致的答案,若與他們不一致,那就成了罪過。這種單方面的霸權,實則就是傳統社會中最大的糟粕,也是最該摒棄的東西,若用於國家層面,就成了愚民政策。

關於《弟子規》等糟粕的本質,五四時期的知識分子早已將之揭穿。其實我對當時一些知識分子摒棄傳統的做法始終持保留意見,因為那同樣是一種極端化思維,但他們對《弟子規》的抨擊是極其到位的。所謂「規」,無非是有人想做主子,於是勸別人做奴隸,僅此而已。

另一個典型例子是「二十四孝」故事的死灰復燃。「孝」本身理所應當,尊重父母、贍養父母都是子女基本義務,但古時所說的「孝」卻並非這麼簡單。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們紛紛批判封建孝道,並非是他們離經叛道,而是因為舊時的「孝」還帶有絕對服從的意思,抹殺獨立精神,有違基本人性。

「二十四孝」故事中,就有大量違背人性,甚至極度醜惡變態的成分。比如郭巨「埋兒奉母」,因其家貧,認為養兒子會影響母親的生活,於是決定埋掉兒子,節省糧食供養母親,結果在挖坑埋兒時發現一壇天賜黃金,就此過上了幸福生活。又如董永「賣身葬父」,其父亡故,又因家貧,只能賣身為奴,換取喪葬費用,後得仙女幫助。再如王祥「卧冰求鯉」,他早年喪母,繼母對他極差,但當繼母患病,想在大冬天吃活鯉魚時,他解開衣服躺在冰上,冰突然裂開,跳出兩條鯉魚。

這些故事的基本套路是:主人公日子窘迫,但孝感動天,於是上天幫忙,賞賜金銀珠寶加仙女,潛台詞就是只要你有孝心,就一定有好報。

五四時期,「二十四孝」曾因違背人性(比如埋兒葬母這種兇殘的價值觀)而遭批判,這是因為「二十四孝」與奴性的內在聯繫。這些故事當年之所以誕生,就是統治者愚民手段的一部分,提倡「至孝」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家庭和諧,而是為了「至忠」,人不能有獨立人格,在家依附於父母,在外依附於君主。魯迅曾揶揄道:「二十四孝都是孝的極端,我所看的那些陰間的圖畫,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難,對於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可眼下,這些糟粕卻死灰復燃,有些地方甚至做成浮雕,供人瞻觀。有人曾說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要吸收「二十四孝」里的好東西,但我們對價值觀的要求不能如此之低。「孝」是人類的基本美德,我們有無數的例子或故事可以用來宣揚真正的孝道,何須「埋兒奉母」這種扭曲價值觀?

在《復歸的素人》這本反思之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奴性是人類的一種恥辱,同時也是一種不幸,是與理想的人性截然相反的。要從奴性復歸人性,我們已經等不及讓社會學家慢慢地來給我們開出奇效的藥方。在我們等待藥方的時候,不妨自己身體力行,先做起來,做一個能夠擺脫奴性的人。」

擺脫奴性,其實與真正的國學並不相悖。國學的本質其實就是打造精英,比如中庸之道所隱含的「制衡」理念,又比如風骨,其實都是精英必備的氣質。清朝以來,乃至當代的偽國學,將國學變成了製造低眉順眼聽話奴才的工具,實在是可悲又可笑。

偽國學與心靈雞湯的合流

偽國學與心靈雞湯的合流,基於「提倡奴性」這一社會整體需要,說是「一盤很大的棋」並不為過。

越來越多的人對心靈雞湯持反感的態度,這些充斥於網上的煽情文字,大量鼓吹所謂的「正能量」,卻越發邪教化。它們看似很有道理,亦溫情脈脈,但大多毫無邏輯,經不起任何推敲。而近兩三代國人普遍的邏輯缺失,恰恰可以說是社會充滿暴戾之氣、欠缺理性溝通的重要原因。拿轉發率極高、頗具雞湯代表性的「你是一切的根源」一文為例,這篇文章很是煽情,看起來也貌似有理,但實際毫無邏輯可言。其主旨是「你變了,一切就都變了。你的世界是由你創造出來的。你的一切都是你創造出來的。你是陽光,你的世界充滿陽光;你是愛,你就生活在愛的氛圍里;你是快樂,你就是在笑聲里。你每天抱怨、挑剔、指責、怨恨,你就生活在地獄裡。」

其實這段話的另一個版本早年就曾流行過,叫做「你心裡是什麼,眼裡就是什麼」。這句話一般用於吵架,「什麼?你說我不好?那是你心理陰暗!」簡直就是耍賴大殺器。

用「陽光」與「愛」之類的名詞抹殺是非觀念,是雞湯文最常用的手段,但這種說法在邏輯上不堪一擊。因為,一個人再充滿陽光,這個世界的陰暗一面仍然存在。即使不抱怨、不挑剔、不指責、不怨恨,也不代表中國的孩子就能喝上放心的國產奶粉,反而是挑剔和指責,才會督促這個社會變得更好。因為挑剔和指責並不等於胡攪蠻纏,面對任何事情,我們都應先辨是非,有理有據的挑剔和指責,是社會進步之源。

心靈雞湯的一個可怕之處,在於它往往會成為溝通中最常使用的借口,被雞湯擁躉用於勸誡他人。如果留心日常生活,我們就會發現,無論是在工作交流中,還是在家庭溝通中,乃至網路對話中,心靈雞湯式的借口都是極其普遍性的存在,甚至很多擁有高學歷的群體,在邏輯思維上也極度欠缺,很容易以雞湯式語言進行對話。所以,我們通常都只會聽到「你心態不好」,「你要在自己身上找問題」,「你是一切的根源」,卻很難聽到雞湯擁躉主動表示「我心態不好」,「我要在自己身上找問題」,更加不可能聽到他們說「我才是一切的根源」。換言之,雞湯思維總是用來瞄準別人,很少真正用於自己。其實,被勸誡者只需一句反問就可以讓雞湯擁躉啞口無言:「我是一切的根源,你怎麼就不是呢?我不滿意是因為心態不好,你為何又能對我不滿意又能心態好呢?」

更可怕的是,國學的心靈雞湯化也極為嚴重。其實,相比西方哲學,中國哲學在思維上本身就存在一定缺陷,從諸子百家開始就看重經驗感悟,以結論立文,往往忽視論證過程,感性大於理性,抒發情感多於邏輯思考。這種缺陷本身就是容易流於雞湯化的基礎,如果有人有意斷章取義,後果就更是嚴重。

比如《論語》中的「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就是講孝道的人不會犯上,孝為仁之本。這話看起來很有道理,孝也是理所應當的,但「孝」與「仁」之間並不存在必然的邏輯關係,反例一抓一大把。比如前幾年看過一個新聞,一個家貧的大孝子因母親生活無著,鋌而走險,殺人劫財,他的孝與仁毫不沾邊。又比如說,貪官不仁,暴力執法的酷吏不仁,但他們在家未必不是孝子。其實,這段話的主旨根本不在孝,也不在仁,而在於「不好犯上」,也就是讓你好好服從,不服從就是不仁,不管這個「上」是暴君、貪官、酷吏還是專制家長,反正你得聽話。這種與現代意識完全相悖的東西,經某些「國學大師」斷章取義後無限放大,整成一鍋心靈雞湯,危害極大。

(責任編輯:楊光)

閱讀(9.3萬)
推薦閱讀: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讀錢鍾書「孔融論鄭玄」 - 文學編年 - 國學論壇
竇娥之孝與宋元孝道 – 國學網
卷201 《全宋詩》 國學
《周易》入門之六:蓍草演算篇

TAG:國學 | 心靈雞湯 | 雞湯 | 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