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所了解的顧水如先生(一)

我所了解的顧水如先生 趙之雲 一 時代背景與圍棋之家 1891年秋,我國封建時期最後一名圍棋國手周小松逝世。當時,國內以能棋知名的還有二、三十人,但都只是些二、三流的棋手(指棋力比周小松差二、三子),從此中國圍棋更加衰微不振,不過中國是圍棋的創造國,在閉關自守的年代裡,誰也不懷疑中國圍棋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 可是,待到清末宣統年間(1910年),一陣來自海外的颶風震撼了中國棋壇,以高部道平(當時四段)為代表的日本職業棋手開始來訪中國。中、日棋手較量的結果是中國棋手潰不成軍,紛紛被高部道平降至讓子。這才是人們清醒過來,原來中國圍棋已落後到不堪一擊的悲慘境地!於是有識之士終於認識到引進外來圍棋技術已經刻不容緩,中國棋壇上吹起了學習日本棋藝的新風.... 就在周小松逝世後約半年--1892年 3月 3日,顧水如誕生於江、浙間的楓涇鎮(今屬上海市金山縣),因為這一年系「龍」年,所以他小名叫「繼龍」。 楓涇雖說是座小鎮,但圍棋也有傳統。約在19世紀中葉,楓涇有程寅谷,家境殷富,又好圍棋,曾延請晚清兩大國手陳子仙、周小松到他府中傳授棋藝,同時也招徠了不少四方圍棋名手。待到清末,儘管時過境遷,而好棋之風未息,楓涇地方仍有不少人樂於此道,而顧水如的一家則是當時典型的圍棋之家。 顧水如的父親小石愛好圍棋,母親對此道也十分支持,由於耳濡目染,顧水如的哥哥月如、淵如均為圍棋能手,其中淵如棋藝不俗,後來在上海一帶小有名氣(記得20年代熟知舊中國棋界狀況的日本名手瀨越憲作在列舉中方棋界名手時,就曾提及淵如),不過水如天稟更高,棋藝後來居上。至青年時期,他在地方上已罕有對手。 二 開風氣之先 「當民國初元游滬,年甫弱冠,而弈棋已甚知名,時他人棋路尚沿舊習,而顧君獨研究日譜,開風氣之先....」 以上是20年代「東籬居士」介紹顧水如的一段文字。東籬居士即與顧同時代的上海名手陶審安,他熟悉棋界掌故,因此文字簡潔可信。陶稱顧在棋界起了「開風氣之先」的作用,應該說,這樣評價是客觀的。至50年代,瀨越憲作在《中國棋界之鳳雛》一文中也提到:「余於大正八年(1919)....訪北京時,當時中國變日本派圍棋者,顧先生可謂第一人....。」可見瀨越與陶審安的看法不謀而合。那末,顧水如是怎樣「開風氣之先」的呢?他又是怎樣「變日本派圍棋」的呢?這裡,我們還要從當時棋界除「舊」布「新」的變革情況談起。 中、日圍棋交流後,事實證明日本圍棋技術遠較中國先進,於是中方棋手也競相仿效日本棋法,傳統座子(按中國圍棋傳統規定:凡對子局,須在棋盤對角部先放置黑白各二子,稱為「座子」,這種規定使圍棋變化受到一定限制,但流行中國前後不下二千年)也因此逐漸廢止不行。圍棋「新法」漸漸取「舊法」而代之(當時棋界習稱沿用傳統中國棋法,包括對局前放置座子為「舊法」;採用日本圍棋技術,包括廢止座子不用為「新法」)。從現存棋譜資料可見:1911年間,這股改革「舊法」提倡「新法」的棋界新風已吹入中國第一商埠上海。而就在「民國初元」前後,年輕的顧水如也挾技來到上海,他趕上了學習圍棋「新法」的絕好時機。 顧水如初到上海時,常去廣東路文明雅集等茶樓切磋棋藝,他的對手有王彥青、范楚卿、吳祥麟及由北方南下的伊耀卿等。這些棋手多數都有和日本棋手交鋒的經歷,但他們一般年事已高,掌握新法已有困難。而顧水如此時還是年方弱冠的青年,學習新法往往能舉一反三。由於顧進步顯著,不久就能與棋界前輩分庭抗禮,漸漸「小顧」的棋名在棋界不脛而走。狄葆賢、張澹如等社會名流都樂意與他交往。 狄葆賢是多才多藝的學者與社會活動家,曾留學日本,因此對日本圍棋狀況有一定了解,民國初期上海有正書局發行的幾種介紹日本圍棋的專著如《新桃花泉》、《日本第一國手圍棋譜》等,都是在他的授意下編成付梓的。狄葆賢賞識顧水如的棋藝,特聘他至狄創辦的《時報》編輯圍棋專欄。這樣,顧水如就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日本圍棋棋譜了。張澹如是國民黨元老張靜江的五弟,他棋力不弱,又有資財,交遊甚廣,被認為是上海一帶圍棋活動的重要提倡者。顧水如得到狄、張等人的支持,棋藝蒸蒸日上,終於成為當時屈指可數的青年高手。 1914年,顧水如前往北京以棋會友。當時,寓居北京府學衚衕的北洋軍閥頭目段祺瑞酷愛圍棋,日本名手高部道平則是來往段府的常客。在段的款待下,顧水如在短短一年間與高部下了百餘局棋,這對顧水如進一步掌握日本棋法具有積極意義。 顧初到北京的前幾年間,經常與他切磋棋藝的另有幾人,較著名的有汪雲峰、段俊良、吉芝亭、劉棣懷等。 汪雲峰是清末民初北方棋壇重鎮。不過在那個時代里,知名棋手一般兼有「清客」與「棋手」兩重身份,才能謀生立命,故長期遊走於權勢者之門,汪自然也不例外。他詩文歌賦、絲竹彈唱樣樣在行,又下得一手快棋,所以為當時上層社會所器重。汪雖然常和日本棋手對局,但他年齡比顧水如要大25歲左右,因此只能算是「新」與「舊」交替時代的人物。汪、顧結識的前幾年間,汪在棋藝與處世經驗方面比顧都有一日之長,他對顧起過提攜、指導作用,汪與顧的關係可說在師友之間。 段俊良是段祺瑞的長子,清末就讀於保定陸軍學堂,因酷愛下棋,中途輟學。至民國初期,段棋藝大進,與汪雲峰、伊耀卿等名手已可抗衡。顧來北京後,首先要過的一關就是段俊良,因為敵不住「小段」就不可能得到「老段」的青睞。顧、段之間曾經反覆較量,雙方互有勝負。不過段俊良棋藝雖高,生活上卻是個養尊處優的紈絝子弟,他最初因圍棋引人入勝而愛上圍棋的,漸漸才發現原來此道水平越高,對局越耗心血,不覺產生了畏難情緒。於是乾脆與顧水如訂了個「顧、段不再戰」的君子協定,從此高掛免戰牌。到了20年代,段俊良的名字就在棋界消失了。 吉芝亭一作金芝亭,他曾在清廷供職,按年齡是顧水如的前輩。他書、畫、圍棋均所擅長,在棋理方面素有研究。吉與顧相知甚深,20年代後期顧水如遷至天津開創棋社,特地聘他擔任圍棋指導員,成為顧水如的得力助手。 劉棣懷和顧水如幾乎是同一年來到北京的,他比顧整小五歲。劉初到北京時還是個學生,名氣和顧不能相比。但劉在北京茶樓對局極多,實戰經驗豐富。至20年代中期,劉的棋藝終於趕了上來,在民國中期以後,顧、劉並峙,代表中國棋界的最高水平。 顧水如除了與段府交往外,平時還與其他名手同往大方家衚衕的李律閣宅對局。李是有名的富豪,對局一般都懸有彩金。顧水如因棋藝出眾,不久即被公認為有天才的青年高手。至1917年春,在段祺瑞、汪有齡等人的支持下,選派顧水如東渡日本,成為我國出國專攻圍棋的第一人。 顧水如留學日本前後僅二年有餘,時間儘管不長,但作為出國學習圍棋的第一人,他在日本的情況按理值得一提,可惜至今文獻闕如。1948年《圍棋通訊。顧水如先生》一文中雖有「....初,日人視先生年逾弱冠,為尋常輩,及對局,觀先生剛柔兼施,制勝出奇,縱橫自如,相率為驚,為我國弈林爭光....」的介紹,其實,明眼人一看便知這類文字並無實際內容。相反的是,日本方面卻流傳有另一種記載:即顧水如在日本時,因負於女棋手喜多文子,於是萌生了歸國的念頭。筆者不否認此說或許出自當時某些日本人的有意渲染,但就棋論棋,當時顧水如的棋藝確實比不上日本女傑喜多文子。其明證是現存有顧水如留日期間三局對局譜(均刊於1919年 4月版《中日圍棋對局》),其中一局對秀哉名人,被讓四子;另兩局分別對廣瀨賓士郎六段與野澤竹朝五段,均被讓三子。由此可知當時顧水如在日本僅能算是三、四流的棋手(喜多文子在日本已是二流棋手),在等級森嚴、人才濟濟的日本棋界,顧水如要靠棋藝出人頭地恐怕希望渺茫。因此水平差距使他提早歸國的可能性顯然是存在的。 不過話說回來,在中國圍棋長期積弱的年代裡,我們不能苛求顧水如在棋藝上能一蹴而就地達到很高的境界,同時,也不可否認顧水如留日具有的積極意義。從1919年至20年代中期,顧水如是中國學習日本圍棋「新法」最見成效的一人。他留日歸來,棋藝也確有長足的進步。1919年10月間,顧水如在迎戰來訪中國的日本秀哉名人時,他曾創被秀哉讓三子獲勝的紀錄(其餘中國名手均被秀哉讓四子或更多),足見此時他的棋力已超過了以汪雲峰為代表的前輩國手。堪稱當時中國棋界的最強者。據顧水如自述,秀哉名人訪華時曾認可他為四段棋手,這在當時應是一種殊榮。今天,在我們評價顧水如的貢獻時,請不要忘記那是在怎樣落後的基礎上邁出怎樣艱難的一步!為中國圍棋「開風氣之先」,顧水如是當之無愧的。
推薦閱讀:

爆笑健康趣圖:精子先生的各種死法
算命先生說的五格:天格,地格,人格,外格,總格分別是什麼
以沫相濡亦可哀——魯迅先生與他的「害馬」妻子:許廣平
當代書壇的女中豪傑——周慧珺先生書法精品欣賞

TAG:了解 | 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