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咱當不起「國師」咱想的是觀眾

咱當不起「國師」咱想的是觀眾常有人拿張藝謀的長相開玩笑,說他像兵馬俑,還是臉上寫著「憂國憂民」的那種。這次來江城,老謀子臉上有的卻是迷惑——向左看,《三槍》票房3天半破億,觀眾熱情超乎預期;向右看,批評聲此起彼伏,不少業內人士更是言辭激烈。如此兩極反應,任哪個導演,都沒法平靜。對話活動結束後,張藝謀接受專訪時對記者坦言,《三槍》所引發的爭議和話題,確實讓他意外,也讓他遺憾,「這麼多年過去了,很多有話語權的人仍堅持用精英價值觀看電影,在他們看來,心中想著大眾的導演,就是庸俗的。」

不要誰拍商業片就瞧不起誰、就打誰張藝謀說,《三槍》在上海、廣州上映時,他多次戴著口罩,「打扮得像甲流患者」一樣混進電影院,就為了看南方觀眾的反映。結果讓他滿意,"觀眾看5分鐘就明白了,導演只想讓他們快樂。"當然,對於「另一種聲音」,張藝謀是有耳聞的,也不迴避,因為,「至少它引出一個當下中國電影的敏感話題:以什麼價值標準來衡量電影?我覺得未來十年應該鼓勵一種態度,就是不要誰拍商業片,就瞧不起誰、就打誰、就覺得人家是萬般皆下品。電影要百花齊放,一定要正常對待各種類型的創作。」像賭氣一樣,張藝謀說:「拍《三槍》對我的電影生涯很有幫助,至少讓我觸及到了喜劇、鬧劇。大家看電影要有平常心,不可先入為主。」對那些給予批評的人,張藝謀表示:「很遺憾,那些有話語權的人永遠都拿著一把尺子,永遠都認為萬般皆下品。他們用精英的價值觀看電影,看不見大眾,認為只要心中想著大眾就是庸俗的。」說罷,張藝謀左手一揮,在空中點了幾下:「台灣電影、香港電影都是這樣垮掉的,都是在我們眼皮子底下垮掉的。如果沒有內地這最後一個市場,這些同行去哪兒掙錢,怎麼生存?」有鑒於此,老謀子不希望自己「贏得小部分人的喝彩,失去了大量市場。最後拍不成電影,只能天天開研討會。」「別說我是『國師』我當不起,也怕被這名號害了」和奧運會掛上鉤後,著名導演張藝謀變成了「國師」張藝謀。在此般成功之後再復出,勢必要背負更多期待,所以張藝謀開玩笑說:「可能就是這個名號把我給害了。」張藝謀說,他之所以趟賀歲片的「渾水」,純粹是怕自己被「國師」二字耽擱了,想找部電影拍,但又沒碰到別的好本子,就拿《三槍》練個手。「拍古裝片,是為了獲得更大的自由度。因為拍現實主義題材,或者貼近當下生活的東西,很難說透徹,容易詞不達意。」很多人覺得《三槍》不像張藝謀的作品,不管這話是褒是貶,張藝謀都認了,但問心無愧,因為「我們這些拍電影的,沒有人想胡來,沒有人是充滿功利心地胡鬧。電影拍得好、拍得不好,都是一種自然規律。」奧運會後,張藝謀開始覺得:再大的事兒,都只是一次創作體驗,保持普通人的心態最重要。「什麼成就,功名利祿,沒時間考慮那些。《三槍》這波宣傳做完,我也好,演員也好,都要忙下一個電影。明年我會很忙,要把《山楂樹之戀》和《金陵十三釵》一起做,都是文藝片。」但張藝謀強調,奧運會是他最難忘的記憶,一生的財富,「它帶給我的經驗會轉化到電影創作中,不會成為我的負擔。」語畢,張藝謀忽然提醒記者,別再說他是「國師」,他當不起荊楚網消息(楚天都市報)記者戎鈺
推薦閱讀:

《畫江湖之換世門生》為何值得觀眾期待?
《泰囧》兩周狂卷6億 觀眾「報復性觀影」?
卓依婷真假難辨,如果是真的,為何隱瞞觀眾十幾年?
觀眾

TAG:觀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