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寫舊體詩用韻選擇之我見

舊體詩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是中國文學的源頭。如今倡導傳承國學,那麼學習寫作舊體詩詞當屬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寫舊體詩首先就涉及到用韻的問題,用舊韻還是用新韻?這是長久以來困擾我國詩詞界的一個老問題。 主張使用舊韻者的理由是: 第一,古人是用舊韻寫詩填詞,如果今人不用舊韻,就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欣賞前人的作品,不利於該種文學體裁的傳承;或者由於不懂「入聲字」而誤以為古人用錯了平仄。 第二,認為「使用《平水韻》寫的作品大都好於使用新韻的作品」,所以倡導學寫舊體詩入門時應以學用《平水韻》為主。 第三,現在港澳台及海外老僑胞慣用舊韻,如若我們用新韻則不便於與之交流。 還有一些說辭,但以上三點是主要的。 我覺得上述的理由不足以說服主張詩韻改革、讓舊韻逐漸向新韻過渡者。確切地說,上述的理由近乎偏頗,其論據立足不穩。 先說第一條。不用舊韻就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欣賞前人的作品、就不利於該種文學體裁的傳承嗎?非也!詩的用韻一直都在發展變化、與時俱進;即便是古代的詩韻,也是隨著時代的前進而不斷地改革、發展和完善。中國最早的韻書是三國時期李登編著的《聲類》和晉代呂靜編著的《韻集》。到了南北朝,相繼出現了陽休之《韻略》、李季節《音譜》、沈約《四聲譜》、夏侯詠《韻略》、周顒《四聲切韻》、杜台卿《韻略》等等,這為韻書的產生與推行準備了條件。隋代統一以後,陸法言所著的《切韻》(193個韻部),既是前代韻書的繼承和總結,又是後世傳統韻書演變的基礎,是韻書史上劃時代的著述。到了唐代,孫愐作《唐韻》(206個韻部);為唐代的詩人提供了相對統一的韻書。而南宋平水縣人劉淵,在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時,將當時通用的韻合併成107韻;後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韻略》又減為106韻,史稱《平水韻》,一直沿用到今天。《平水韻》是在唐朝以後的南宋時才出現的,唐朝人作詩也不可能用《平水韻》。從韻書的發展脈絡上看,平水韻與唐朝的韻書既有關聯又有差異。 我們是現代人,所使用的語言文字是現代漢語;我們所寫的舊體詩詞,是寫給當代人和後代人所看所讀,而不是寫給已經亡故的古人去品讀的。如果倡導讓青少年們學寫舊體詩,從普及與推廣的層面上講,還是在入門時提倡使用新韻為好。使用《平水韻》,首先就得解決辨識「入聲字」的問題。現代漢語中已經沒有入聲的讀音,「入派三聲」,它已被分派到平聲、上聲和去聲之中了。據我所知,現在大約70歲以下的人所學的是現代漢語的拼音與識讀,基本上沒學過入聲的讀法;青少年學生及其老師(專業語言文字工作者除外)基本上不會辨識入聲字,特別是不能識別出已被分派到陰平、陽平韻部里的三百多個常用的入聲字了。況且,《平水韻》的編纂者受時代、地域與學識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它以古代吳、越之音為基礎,對韻部的分配與揩定並不那麼科學。許多發音完全相同的字卻不編入同一個韻部,例如「東」與「冬」就是一個韻(ong),「真」和「文」也是一個韻(en),可是《平水韻》中偏偏要把它們歸入兩個韻部里;亦有許多發音完全不同的字卻偏要放入同一個韻部里,例如「妻、閨、攜」的韻母不同,卻都放入了上平聲八齊韻部;而 「英、偵、嬛」雖韻母各異,也一同放入了下平聲八庚韻部里。這樣的詩讀來既不押韻,也不上口。總之,106韻的《平水韻》繁雜難記,就是常寫詩的人不看韻書也難免出錯,不如使用現代漢語拼音方便快捷;只要會漢語拼音,即便不看韻書也能分清韻部,因此普羅大眾更樂於接受新韻。為了順應這一發展趨勢,中華詩詞學會在2002年頒布的《中華新韻府》和《中華今韻》的基礎上,又於2010年邀請多位音韻學專家將這兩部韻書整合為《中華新韻》,把漢字劃分為14個韻部,運用起來十分方便。這就為使用新韻寫舊體詩制定了一個統一的規範,創造了的有利條件;從而加快了舊體詩的推廣與普及工作。 唐朝人未必都識得甲骨文與金文,也不用上古的詩韻,可他們並沒有誤讀前人的詩賦,國學與詩賦仍照傳不誤。所以我們也無需杞人憂天,實在不必擔心今人對舊體詩的欣賞與傳承能否會出現「斷層」。試想,如果有某個唐人按照《詩經》的韻來寫格律詩詞,可能不會得到唐人及其後人的認可;那麼今人用《平水韻》寫詩,它的讀音與現代漢語有太多的差異,況且還有許多入聲字,我們以及後人也同樣會覺得彆扭。從唯物論的角度看,所有的事物都是在發展和變化的。為了解決這一矛盾,中華詩詞學會適時頒布了《中華新韻》,並出台了「倡今知古、雙軌並行」的用韻原則。一般說來,新韻比舊韻要簡捷、寬泛,且容量大,這對於繁榮詩詞創作應該是有促進作用的。但這並不妨礙繼續使用舊韻,這就是「今不妨古」的原則;而且,即便提倡使用新韻,也可以使用比《中華新韻》更嚴、更細的韻目,這就是「寬不礙嚴」的原則。從發展的眼光去看,一定會有比較完美的新韻來替代《平水韻》。 再說第二條。至於說「詩賽中使用《平水韻》寫的作品大都好於使用新韻的作品」,雖為實情,卻未道明個中緣由;而且有偷換概念之嫌。使用平水韻的人多為老學究,他們古文底子厚,閱歷深,又經過多年創作的歷練,其詩詞作品好於剛剛入門、只會用新韻作詩的晚生後輩們,勢所必然也。或者說,這些人並不是單純地因為使用平水韻才寫出了好詩,而是緣於他們的文學底蘊特別是古文底蘊深厚使然。假如他們肯用新韻寫詩,其作品的質量未必就一定遜於用舊韻寫的詩;而慣用新韻的作者即便使用了平水韻,其作品質量未必就高於自己的新韻詩。也就是說,詩詞作品是否為上乘,並非取決於採用了什麼韻,而是取決於作者的文學與詩詞底蘊。另一方面,詩賽的評審者多為詩界耆老達人,他們亦是運用平水韻的老手。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存有偏愛舊韻詩詞、不那麼欣賞新韻作品的思維慣性與心理暗示,亦未嘗全無。 所以,用「在詩詞大賽中《平水韻》的作品大多好於新韻的作品」做為說辭,極力倡導「學詩入門應先學使用平水韻」的主張,過於偏頗,值得商榷;特別是向中小學生的舊體詩詞輔導老師灌輸這一思想更應慎重。至於「慣用新韻寫舊體詩倒不如去寫新詩」之說,則太偏激了,用新韻寫舊體詩是為了弘揚國學,這和寫新詩兩者不是一碼事。 續說第三條。「港澳台及海外老僑胞慣用舊韻,如若我們採用新韻則不便與之交流」,這種擔心大可不必。一是當今社會傳媒極度發達,不要說相同的語言文字之間本無障礙,就是不同的語言文字之間也能順暢的交流與溝通;二是漢字具有別的語言文字所不具備的會意、指事等特殊的表象功能;三是新韻劃分的更科學、更準確、更精練,便於掌握和運用;四是華夏子孫血脈相連,承載中華文化的方塊漢字是龍的傳人所特有的符號與標記;不管你在哪裡,只要一見到它就會「心有靈犀一點通」,就能相知、相親、相融。 結論:聲韻改革,勢在必行。人類已經進入知識社會,語言學與音韻學如同其他事物一樣,也應該與時俱進。宇宙及人類社會無時不在發展變化之中,不變是相對的,變是永恆的。創新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靈魂;停滯不前就一定會被歷史所淘汰。既然如此,晚變不如適時早變。為此,中華詩詞學會在2001年2月28日通過的《21世紀初期中華詩詞發展綱要》中指出:「鑒於目前聲韻使用的情況,我們一方面尊重詩人採用新韻或舊韻的創作自由(但新舊韻不得混用),另一方面又倡導聲韻改革,執行『倡今知古』、 『雙軌並行』的方針既大力倡導使用以普通話語音聲調為審音用韻標準的新聲新韻,同時力求懂得、熟悉、乃至掌握舊聲舊韻。」這為現階段舊體詩的傳承與發展指明了方向。 總之,從語言發展的現狀出發,實行聲韻改革,使我們所寫的詩詞發揮出「興觀群怨」的最佳效果,這才是真正尊重、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作為舊體詩詞的愛好者,我們都應屏棄己見,聯手奮力,為弘揚國學和傳承舊體詩詞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推薦閱讀:

未婚男女不宜選擇和哪幾種人結婚?
射箭花費大?選擇太多?噢,NO,是你不了解它們的真面目……
如何選擇正規的瑜伽課程
重返25歲,你最想做什麼?
你一言|我一魚:如果重新開始,巴菲特如何做職業選擇

TAG:舊體詩 | 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