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白岩松:其實不應該有讀書日

我總納悶,你見過國際上把哪個日子定為「吃飯日」嗎?沒有。既然國際沒有吃飯日,那為什麼要有一個讀書日呢?

對於人們的身體、肉體來說,不吃飯活不下去,但對於我們的精神來說,不讀書難道不也是跟不吃飯一樣活不下去的一件事嗎?

為什麼我們已經墮落到了要全社會去推廣「閱讀」?這件事情恰恰印證我們的某種悲哀和某種覺醒。

——白岩松

導語:

今天是4.23世界讀書日,但正如白岩松上述所說,就像吃飯是身體的日常所需一樣,讀書也是我們精神的日常所需,其實不應該有讀書日。確實,對愛讀書的人來說,每一天都是「讀書日」。

讀書是精神的日常需要,正反君以為這才是讀書的根本,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個是白岩松說的,在讀書中會尋找到我們的信仰和精神支柱。另兩個出自當代著名學者周國平。

周國平曾說,人總是要過精神生活的,而讀書是過精神生活的必由之路;並且讀書能養心、養生、養顏,以及惠及子女。下面就來分享這三個方面,歡迎朋友們留言探討,期待你的觀點~

01

周國平:讀書能養心、養生、養顏

經常有人說一句話,大家重複特別多的一句話,叫做閱讀改變人生。閱讀究竟改變人生的什麼?在我看來,主要不是改變人生的外在境況。

比如說你是當官的,通過閱讀你就能陞官了嗎?當然不能,有時候可能恰恰相反,愛讀書的人升不了官,他不受這個體制的歡迎。你是經商的,通過閱讀你就能賺更多的錢嗎?也未必。

閱讀給予你人生的不一定是這種外在的成功......那麼改變的是什麼呢?我認為改變的是人生的境界人生的格調,哪怕你在外在世界中的生活並沒有改變,你仍然在做著原來做的事情,但是意義不一樣了,因為你的素質不一樣了。

人和人的最主要區別真的不在於職業,而是在於內心的境界,在於你的價值觀,你是為什麼活著的,你把什麼看得最重要。有的人說隔行如隔山,我覺得不是這樣的,我跟很多不同行業的朋友非常談得來,包括官員、企業家、藝術家,我覺得真正能談得來的人就是因為有共通的心靈。

人應該有豐富的心靈生活,不要局限在某一個專業上面。作為一個人,老天讓你到這個世界上來,不是要你專門來做某一件工作的,是要你來過人的生活的,是要你活出人的光彩的。

我自己感覺,讀書不但能讓人內心豐富,而且能讓人心靜。我覺得讀書是特別大的享受,讓人感到很充實。你內心充實,這顆心自然會安靜。名利當然也是好東西,不是壞東西,但只是次好的東西。如果你已經得到了最好的東西,同時你的物質生活還過得去的話,你對那個次好的東西當然就不會太在乎了。

我還感到,閱讀不但能夠讓我有一個好的心境,能夠養心,而且能夠養生。一個人生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心態不好,憂慮,苦悶,焦躁,糾結,這是最容易讓人生病的。包括癌症,癌症病人患病之前往往有一段心情憂慮的時期。所以,心態好是最重要的養生。

多讀點書吧,從讀書中獲得快樂,調整心態,或許可以盡你之可能長壽。你看大學者中壽星相當多,就是這個道理。我就說我的主要的養生之道就是寫作和讀書,這讓我經常有一個愉快的心態,如果沒有讀書和寫作的生活,可能我早就是一個你們看不得的老頭了。

閱讀能養心,能養生,我還要加上能養顏。一個人讀不讀書,你從他的面容就能看出。一個人美不美不只是外在的東西,他有個氣質,讀不讀書氣質就是不一樣,從表情、神態、風度都會顯示出來的。許多老學者老得非常美,讓你驚嘆人老了還可以這樣光彩照人。

我還要加上一條:閱讀可以惠及子女。作為一名家長,如果你通過閱讀擁有活潑的智力生活和豐富的心靈生活,一定會給子女非常好的影響。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是最主要的環境,父母的素質形成了家庭里的一種精神氛圍。

父母愛讀書,孩子會受到直接的熏陶。父母不讀書,要讓孩子愛讀書,實在太難。現在讓人很遺憾的是,很多父母只知道給孩子提供物質生活,忽略了這個更加重要的精神環境。

02

白岩松:讀書給了我們精神支柱

《西南聯大行思錄》是張曼菱寫的一本書。這本書有太多讓人熱淚盈眶的地方。比如南開大學在1937年7月29日被炸成一片廢墟,當時的校長張伯苓寫了一句話「物質之損失我毫不掛懷,南開之精神將在這個廢墟上永遠。」

張伯苓的兒子從軍學了飛行,最後駕駛那種簡陋的飛機,在與日本人的戰爭中陣亡了。這就是那個時代的校長,這就是那個時代的校長公子。我那時候眼淚就下來了。這都是一些無用的敘事,藏著這種無用的閱讀樂趣。你的人格就是在這種無用的事情的一步步熏陶過程中,慢慢健全獨立起來。

在現今的中國人一心為錢,一心為名,一心為權的時候,人們只去相信有用的學說,於是你到書店裡會發現迎面而來的都是「有用」的:考級要用的書、考試要用的書、有關健康的書等等,還有工具書。而「無用」的書卻顯得很寂寞,賣不出多少本,在各處擺放著。

一個只為錢、為民、為權而閱讀的民族,終究有一天會沒錢的,也會有惡名的,更重要的是會失去推動人類進步的權力。如果當初牛頓要不是有無用的時間,閑散地躺在蘋果樹下被蘋果砸到,會有萬有引力嗎?

現今的中國人有誰會像牛頓那樣躺在樹下呢?因為他認為那沒有用。當我們只讀有用的書,有可能就會把讀書變成一番苦役。要知道在真正很多「無用」的書里,卻真正有「大用」!

這個民族要向更大的夢想去前進的時候,每一個成員都應該多讀一些彷彿「無用」的書,在「無用」的書裡頭有思想,有哲學,更重要的是有樂趣。

所以我總相信,富起來的中國人,吃飽了穿暖了的中國人,不會天天只是唱 KTV的,不會把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物質中。當我們已經在物質方面有了巨大的進步的時候,也許一個真正與精神、與靈魂、與信仰有關的中國人追求的時代就真正開始了。

也許好多人會沮喪著說:「在中國,讀書的好時代過去了!」我想說:「不,它可能才剛剛開始!」......早有調查顯示,人們讀書和知識獲取的水平和你的工資收入是成正比的。

我想只有你的讀書足夠多了,你才會更有創意,才會更自信,你才會更有底氣,才能獲取更多的物質回報。但是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書讀得多了,你在情感方面會是一個充沛的、獲益很多的人,你的依靠會更充實。更重要的是在讀書中會尋找到我們的信仰和精神支柱。

我去法國巴黎的時候,見到中國人的可能性會比見著法國人的可能性更大,他們都去度假去了。巴黎人民把整個巴黎全部給中國人民留下了。在全世界,如果論有創造力的國家,法國可能是最好的。

法國之所以有創造力,跟這個「月休假」緊密相關,因為每年他們有一個月去安靜的地方,回到自己的內心,讓自己經常有發獃的時間,讓他們了解生命。每年都要休息一個月,寧可少掙點錢,在這背後是一種對生命更透徹的理解。

創新需要具備的素質:獨特的思維方式,獨立的人格,人心的自由。我們過去對自由的理解是狹隘的,真正的自由在內心......未來中國的創造,一定是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發獃,開始思想,開始與眾不同,開始另類。

03

周國平:人總是要過精神生活的

為什麼要讀書,我覺得這個問題和一個人為什麼要活著是分不開的。其實我們平時可能都在讀書,但是有不同的目的,我分析了一下,大約有三種目的。

第一種是為了實用的目的,譬如說你的專業,你的職業需要你讀一些書,或者你讀一些炒股的書、養生的書,如果你光有這樣的讀書,我不認為你是一個有閱讀習慣的人。

第二種目的是消遣,工作累了,業餘的時間翻翻報紙,上上網,看看八卦新聞,或者拿一本書在手裡,純粹是為了放鬆一下,這也不屬於我說的閱讀。

在我看來,第三種閱讀才是真正的閱讀,就是作為精神生活的閱讀,通過閱讀,你感到精神上的愉悅,得到精神上的提升,從書籍中汲取精神營養,讓自己在精神上成長,內心變得豐富、充實,只有這樣才是我們所提倡的閱讀。

當然這三者未必是對立的,我就說我比較幸運,我的專業是哲學,是人文學科,我又喜歡看這類書,對我來說本身就是最好的消遣,同時還有精神上的收穫,這三者在我身上是統一的。

我強調作為精神生活的閱讀,其實閱讀的意義就在這裡。人總是要過精神生活的,一個人如果說沒有精神生活,僅僅是肉體生活和物質生活,那他還不是真正作為一個人在生活,和動物沒有本質的區別。

那麼一個人怎麼樣才能過精神生活呢?他不可能脫離人類精神生活的傳統,孤立地自己在那裡過精神生活,這是不可能的。人類的精神生活是有一個傳統的,你必須加入到這個傳統裡面去,從這個傳統裡面汲取資源,汲取養料,才能真正過精神生活。

人類精神生活的傳統是以什麼方式存在的呢?最主要的載體就是書籍,所以通過讀書進入到人類精神生活的傳統裡面去,去獲取人類所創造所積累的精神財富,讓自己在精神上生長起來豐滿起來,這是你過精神生活的必由之路。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學習做一個會老的人》?
為什麼讀書?
關於讀書的格言375句
漫談讀書┃王鴻濱:讀書三境界
【教育讀書】賈平凹:錢對一個人來說意味著什麼?

TAG:白岩松 | 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