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皇者華.創世先祖》:女媧不是大青蛙,咼者女性生殖器也

皇皇者華華夏文明流源史談第五部 創世先祖

第二章 女媧不是大青蛙——咼者女性生殖器也

文|黃飲冰

遊戲三國發了財的易中天,開始遊戲中國歷史,掌握了話語權的易中天,說女媧是只大青蛙,其根據是什麼呢?我不知道。「媧」與「蛙」相聯繫,恐怕是其推理的根據,這就有點貽笑大方了。小時候老師常教導我們說,不要望文生義,易中天自以為自己的奇談怪論就一定代表歷史的解讀,實際就是望文生義而已。

蛙跟繁殖有關不假,但是,女媧的確不是只大青蛙,而是華夏之祖媽。女媧用黃土造人,也沒有見到女媧寄託大青蛙來繁殖子孫。

從生殖的崇拜上講,蛇崇拜和鳥崇拜是有根據的,紅山文化就有大量的蛇形玉器和鳥形玉器,蛇代表的是女性生殖崇拜,蛇一直跟女性聯繫就是證據,所謂「美女蛇」就是。鳥在遠古北方,指代的就是男性的生殖器,是男性生殖崇拜,所謂「雀雀」、「卵蛋」,都是指男性生殖器。

蛙崇拜,至少在現代語言上找不到遺留痕迹,在考古上,可能有蛙的紋圖存在,但是不是崇拜難以肯定,在傳說上,也沒有人生於蛙的傳說。蛇化生成人、玄鳥生商、吞鳥蛋懷孕的傳說,倒比比皆是。

一、神女媧和人女媧

1、神女媧

神女媧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在中國遠古的姓族時代是普遍崇拜的神。女媧神的傳說,是對姓族時代女性生殖器崇拜的真實反應,那時遠古居民認為自己的生命來自母親,形成了女性生殖器崇拜。女媧神崇拜起源自中國的南方,並由南方向北方傳播,最終被華胥之女——人女媧所替代。

傳說中女媧用黃土仿照自己創造了人,創造了人類社會。女媧也用五色石補天。所以,在姓族社會的早期,女媧崇拜就已經形成了。女媧是始祖母,她用黃土創造了人,是人們生命之源;人們為紀念女媧,保留了女媧的稱號,並選擇女媧的靈童來繼承女媧的稱號,因為女媧的特殊地位,她在世時期就擁有了最高領導人的地位,繼承女媧稱號的人,也繼承了她的最高領導人的職位,長久以往,女媧成為了族群的最高首領的稱號,歷代姓族的最高領導人都稱女媧。經過較長的時間,女媧勢必要上升為神,女媧由人上升為最高神後,女媧又是姓族最高神靈的稱號。通過較長時間的演變,女媧就成為了姓族的「神和帝」了,集君權和神權於一身的女媧,成為了姓族精神世界和世俗社會唯一的統治者。

從目前的資料看,中國雲南的苗族、侗族把女媧作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這只是女媧崇拜的遺迹而已。在姓族社會,由於華夏遠古人並不是很多,女媧崇拜應該是遠古華夏人的共同崇拜。現在的中國諸多民族,都是女媧的後裔。

所以,女媧是姓族社會時期的最高神和姓族組織的最高首領的合稱,反映的是姓族時代女性生殖崇拜和遠古時代首領集君權和神權於一身的歷史。女媧作為創世女神,早在母系姓族時代就已經是人們信奉的女神和人們臣服的最高首領,如紅山文化就有不少女神廟和女神像。

對於信奉女媧神的遠古諸多姓族來說,女媧是她們共同的最高首領和最高神靈。在大洪水之前,就是這樣。

2、華胥之女——人女媧

人女媧,鳳姓,生於成紀,也有人說她的名字為風裡希(或為鳳里犧),出生於大洪水期間,距今6800年到6300年。其母是華胥,其兄和夫是伏羲。

傳說中說女媧和伏羲都是人首蛇身。女媧製造了一種叫笙簧的樂器,人們又奉女媧為音樂女神。《風俗通義》記載她替人類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後代,因此被傳為婚姻女神。

伏羲氏所處的時代是母系姓族時代向父系氏族時代過渡的時期,那時的婚姻制度是「女婚男嫁」,伏羲是第一個嫁給其妹妹女媧為夫的男人。從傳說中女媧和伏羲都是人首蛇身來看,與伏羲結婚的女媧和伏羲出自同一人種體系,所以她們是兄妹關係結為夫妻是可能的。

所以,人女媧,是大洪水期間與伏羲兄妹結婚再傳人類的女媧。

女媧文明因為人女媧而得以延續,所以,人女媧也上升為神女媧,成為「神女而帝者」。

二、「咼」圖騰——女性女性生殖崇拜,咼的本源是女性生殖器

1、咼的古音是「wo」

在探討「咼」之前,要搞清楚「咼」的讀音。我們現在說「咼」讀音咼(kuā)聲,是音變的結果,實際上,帶有「咼」旁的字,也有讀做「guo」的,如做飯用的「鍋」。如史籍《姓氏考略》中就記載:「咼,音『戈』,又與『和』同。」。讀音就是「ge」。但是戈讀「ge」是普通話,我們這裡讀戈為「guo」。

在《淮南子》中有記載:「咼氏璧,注音為『hé』,即卞和之『和』。或云:女媧氏之後,去女以咼為姓,明代公安多咼氏。」。讀音又轉換成「he」。

查咼姓,注釋為「漢族姓氏,有幾種出去:一、源於風姓,出自女媧氏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去部首為氏。」。認為「咼」是去掉「女」後得到的姓氏「咼」。這種解釋,就跟漢字由簡到繁的發展歷史相違背。

「咼」的古音,可能是wo,也可能是uo,但肯定不是wa,女媧與蛙相聯繫,就是望文生義。

遺憾的是,我找不到「咼」的本意的解釋。在現代漢語中,「咼」的唯一用途就是「咼姓」,其他地方沒有用到「咼」字的。

這裡要說的是,氏本身是男性在女性社會末期在女性社會內部建立的以男性為主體的家庭組織,最後發展成為男性氏族和氏族國家,在男權興盛後,女權要退出歷史,必然要經歷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在男性氏族社會時期,女性也是可能組成女性為主體的氏族的,所以,在男權社會裡,「女咼氏」才需要加上「女」字(女媧)來跟男性氏族區別開來。「咼姓」應該用的是女媧的本字「咼」——表示與男權對立和並存的女權氏族。在男權普遍建立的時代,女權還能在林立的男權氏族中存在,恐怕也只有女媧的後裔才能夠做到。

我認為,「咼」是女媧之「媧」的本字。

2、咼的含義——內陷之物

對於「咼」的內涵,我們不能無視現在依然是我們做飯的一個基本工具——鍋。鍋的形狀是內陷的,其形狀正好跟自然界中「水的旋渦」是一樣的,我認為「咼」不是「渦」省略了「水」字旁形成的,而是「咼」的本意就是「內陷之物」,「水流旋轉下吸」者為渦,內陷的做飯工具為鍋,由「咼」的本意引申出來的東西,都以「咼」為字跟,加上不同的偏旁部首,形成不同的漢字。

所以,「媧」的本來面目就是「咼」,「渦」「鍋」均為「咼」引申而來。「咼」變成「媧」,是在男性社會時期添加「女」後形成的,用來專指「女媧」。

3、咼的本源——女性生殖器,是女媧氏族在起源時期到大洪水之前的圖騰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女性生殖器與咼字的對比圖

人類的第一生活地是山林,住居在洞穴中,人類與「渦」打交道是在進入河谷沼澤地帶生活之後,所以 「渦」不是「咼」的本源。同樣的,人類發明「鍋」也是後來的事,「鍋」也不可能是「咼」的本源。「咼」為「渦」省或「咼」為「鍋」省,都是錯誤的。

咼的本源物,是女性生殖器,與女性生殖崇拜有關,否則女媧就不是祖母神了。結合生殖崇拜,咼就是女性的生殖器——同樣有內陷的特徵。

三、女媧即女咼

1、女媧——即女咼

只有搞清楚「媧」是什麼東西,才能斷定女媧是不是大青蛙。

「媧」:字形字義:形聲,字從女,咼(kuā)聲。這就又要追究「咼」的本意。

對於「媧」,通行的解釋是:「咼」為「渦」省。「渦」意為「水流旋轉下吸」。「女」和「咼」聯合起來表示「漩渦般的女子」。本義:被眾多男人圍繞轉圈的女子、處於男人圈子中心的女子。特指:伏羲正妻女媧(亦稱女皇、媧皇、皇母)。

根據漢字的發展歷史,我想,「咼」應該是字源,與女組合成「媧」,和與水組合「渦」,是後來的文字發展,因為漢字發展之後才有偏旁部首(漢字的六書造字法),但造字的根據,應該是「咼」,所以「女媧」就是「女咼」。

從現代漢語看,「媧」是一個專用名詞,只有在指女媧的時候才用到,所以「媧」特指女媧。

大洪水之前,女媧是普遍的崇拜。大洪水之後,保持女媧崇拜的是人女媧和伏羲繁衍出來的新族群,其他族群要麼被大洪水毀滅了,要麼遷出中原地區,演變成了其他族群。

人女媧繼承和保持了女媧神崇拜,自己也成為「神女而帝者」。女媧的後裔稱女媧氏族,或被稱為有媧氏族。

2、咼是女媧氏族的圖騰

古人的崇拜,來自古人關注的東西,一是此物跟古人的生活密切相關,二是古人對此物必須保持敬畏,才能形成圖騰。女咼氏以「咼」作為其女性氏族的名字,說明她們的生活,跟「咼」有關。在女媧氏族的生活中,既要跟「咼」打交道,又要十分敬畏「咼」,所以他們才崇拜「咼」。

在女性生殖崇拜時期,「咼」是女性的生殖器。隨著生活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咼」崇拜演變成了「渦」、「蝸」、「蟜」等崇拜,但女媧氏族的崇拜的本源,是「咼」。

所以,一切與「咼」相聯繫的東西,可能都跟女媧氏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及崇拜有關,可以看做是女媧氏族存在的歷史遺迹,這是研究女媧文化的一個切入點。

如「咼」與水聯繫演變成「渦」崇拜,就來自女媧氏的水中求食,同樣也應證了大洪水的存在。

水流湍急的地方,易形成旋渦,旋渦太大的話人又難以抗拒,所以,崇拜「渦」時期的女媧氏族演變成了在河道上靠漁捕求食的族群,而且是多條河道的交匯處。害怕和敬畏旋渦,說明女媧氏族是以身體直接下水的方式進行漁捕,處於最原始的漁捕水平——靠手或簡單的叉一類的工具,捉魚捕蝦摸螺蚌,採集水生植物等為生。所以「渦」崇拜時期的女媧氏族生活的地方是在河道交匯處。

女媧氏為什麼採取這樣的生活方式,只能跟大洪水有關。因為大洪水,女媧氏只能在水中求食,所以她們在大洪水時期形成了渦崇拜。也因為洪水的關係,女媧氏族的食物也發生了變化,因為水太空曠和浩瀚的原因,魚難以捕獲,蝸、螺等一度成為了她們的主食,所以「蝸」「螺」等也成為了她們的崇拜物。

正是同樣的原因,導致了女媧氏族對於山上之蜜蜂幼蟲的關注,養蜜蜂和采蜜成為了她們的又一種生產方式,她們後來就稱為有蟜氏,頑固地保留了自己女性氏族的地位。蟜,指蜜蜂幼蟲,同樣才成為了她們在養蜂采蜜時期的崇拜物。

四、女媧氏演變成了有蟜氏族

有蟜氏與少典氏一樣,傳說故事散見於關於神農、黃帝的記載中。《國語.晉語》有「少典娶有蟜氏女」;《山海經.中山經.中次六山》云:「平逢之山,南望伊洛,東望谷城之山」,「有神焉,其狀如人,而二首,名蟜蟲,是為螫蟲,實惟蜜蜂之廬。」。平逢之山,在今河南洛陽。

對於「蟜蟲」,何光岳在《炎黃源流史》解釋說:「蟜蟲亦作嬌蟲,即蟜蟲,屬蜜蜂類。按照古代圖騰崇拜的習慣,有蟜氏應是崇拜蜜蜂的氏族。蟜似應為蜜蜂的肥白嬌嫩的幼蟲,而不是長了翅膀能飛的蜜蜂成蟲。」。此說在很長時間內無人提出異議。

近幾年有的學者對「蟜蟲」又提出另一種解釋。如彭曦在《試說少典和有蟜》中說:「我意釋蟜為野蠶可能更符合其本意。蠶,昆蟲綱,鱗翅目,蠶蛾科和天蠶蛾科昆蟲的總稱。野蠶有柞蠶、樟蠶、樗蠶等,原生皆高(喬)棲于山野樹上。家蠶皆由野蠶經長期人工馴化而成。 我國為世界上馴化家蠶的發源地,亦是發明繅絲製衣的絲綢之國。所以,有蟜氏當是我國上古時期馴化蠶類從而發明養蠶繅絲和制衣而著名的先進氏族。」,此論以蠶絲起源來探討「蟜蟲」,未免太過牽強。我認為以野蠶解釋蟜蟲,還是不如蜜蜂的幼蟲妥切,因為人類是先解決吃的問題,後解決穿的問題,人類的衣服,也是從獸皮、蕁麻、樹葉開始的,不是從蠶絲織衣開始的。《山海經》早就對蟜蟲進行了解釋:「名蟜蟲,是為螫蟲,實惟蜜蜂之廬」,蟜蟲,是蜜蜂的幼蟲,應該是不可懷疑的。

劉寶山在《黃河流域史前考古與傳說時代》中則從《康熙字典》將「嬌」寫作「媧」考證起,得出結論說:「看來有蟜氏應屬東夷族,居于山東境內無疑。這『與蛟人是居于海底的人』的說法一致,『居于海底』說明所居之處海拔極低、臨海而居,此種情況揭示了其不但居於黃河流域而且必居於我國東部。」。有蟜氏族是否是東夷族群不能肯定,因為東夷的圖騰是鳥圖騰和太陽圖騰,蟲圖騰還沒有見有人肯定過,有喬氏的種族屬性,還是應以較早的文獻《山海經》之說為是。

但是,劉寶山將「嬌」寫作「媧」的考證,思路是正確的。這樣考證,可以追溯到「蟜」的起源。「蟜」的起源就是「媧」,即「有蟜氏」的源頭是「女媧氏族」,或者「有蟜氏」就是「女媧氏」。

實際上,嬌的含義,是美好,其來源是咼,即媧。跟女媧氏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心靈感悟有關,包括橋、蹺等,都源自女媧氏族的語言,即是女媧氏族的語言遺迹,也是我認識女媧氏及其演變歷史的出發點。

甲骨文已有「蟜」的象形字,釋為虹、虺或霓,似雌雄二虹而兩端有首。這個象形字似「橋」,而橋、喬、矯、蟜、蹻音近通用,雙首蛇虺或虹霓似的甲骨文橋,當為蟜字的雛形。何光岳《炎黃源流史》解釋:「總的說,有蟜氏開始是以蜜蜂的幼蟲為圖騰的。蟜蟲『弓』形、白嫩,稱為嬌,後來才以雙虺為子圖騰,因善造橋,故又名橋。」。解釋很有道理,只有蟜是蜜蜂幼蟲,才會有嬌-橋,有蟜氏在以蜂蜜為食物時,以蟜蟲為圖騰。

《山海經.海外西經》云:「長股之國在雄常北,被發。一曰長腳。」,郭璞注曰:「或曰有喬國,今伎家有喬人,蓋象此身。」,吳任臣曰:「喬人,雙木續足之戲,今曰璽躧蟜。」, 何光岳《炎黃源流史》釋:「蟜即長股,今之高蹻即踩高橋。楚人庄蹻,亦即長腳而得名。踏高橋恐喬人習俗,或因地多蛇虺之故,用踏高蹺來避毒蛇咬腳。」,證明「長股之國」就是「有喬國」,就是「有蟜氏」。

有蟜氏養蜂采蜜之山,即為蟜山,後也演變成橋山。蟜(橋)山,是女媧氏—有蟜氏的神山,此山就是《山海經》所載之「平逢之山」。

《山海經.中山經.中次六山》云:「平逢之山(在今河南洛陽),南望伊洛,東望谷城之山」,(平逢之山)「有神焉,其狀如人,而二首,名蟜蟲,是為螫蟲,實惟蜜蜂之廬。」,橋山是蜜蜂生長的好地方,伊洛也是渦中求食的好地方。

依據各種文獻零散記載和古今史學家的研究,我們可以概述如下:以魚蝦蝸螺為食物、以「咼」為圖騰的氏族,就是女媧氏。女媧氏以蜜蜂幼蟲為圖騰的時候,就被稱為有蟜氏。

她們居住在伊河和洛河的交匯處,在伊洛河上捉魚捕蝦摸蝸螺,在蟜山上養蜂采蜜。有蟜氏是女媧氏族裔。由於要在山上采蜜,為避免蛇蟲咬傷,女媧氏發明了「踏高橋(蹺)」。由於是水上族群,有蟜氏發明了造橋技術,「蟜」就逐漸演變成「橋」。女媧氏的神山,也演變成了橋山。

圖騰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而變化,女媧氏族及其後裔在不同的圖騰時期被稱為不同的名稱,但是其實質還是「女媧氏」。

從「咼」與「蟜」的字形比較,蟜是由「蟲+天+咼」組成的,可以證明「蟜」源自「咼」。添加「天」和「蟲」,用來代表天賜之蟲——蜜蜂,但是有蟜氏圖騰的實質和根本還是「咼」。

女媧氏不是東夷,女媧氏是中原古老的族群之一。

五、有蟜氏和少典氏是婚姻聯邦

《帝王世紀》說:「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世與少典氏婚。」,可見,有蟜氏和少典氏是婚姻氏族。

有蟜氏同少典氏一樣古老,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延續至夏代,兩氏的婚姻關係也一直延續到夏代。軒轅黃帝之妻嫘祖,實際也是女媧氏族。「嫘」就是「螺」,「螺」就是女媧氏在水渦中尋求的食物之一,所以嫘祖就是螺祖,是女媧氏族的女兒。

《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云:「禹三十未取(娶),行到塗山,恐時之暮,失其制度」,「因取塗山,謂之女嬌。」,女嬌即有蟜氏的後裔。可見,在大禹時代,有蟜氏依然存在,而且跟少典氏的後代保持婚姻關係,大禹30歲還沒有娶妻,要娶妻就一下子可以娶成,因為有有蟜氏婚姻聯邦存在。

五、有蟜氏是神農氏的母族、黃帝有熊氏的母族

(一)《國語.晉語》有「少典娶有蟜氏女」之記載,說明了少典和有蟜氏的婚姻關係。黃人之少典氏族所以能在中原立足,就是得益於跟女媧——有蟜建立了婚姻關係、通過與女媧氏族建立了婚姻關係,就與伏羲氏族建立了父子氏族關係,才取得了合法地位。

(二)根據宋代羅泌《路史.後紀三》注引《春秋元命苞》記載:「少典妃安登,游於華陽,有神童感之於常羊,生神子,人面龍顏,好耕,是為神農。」,少典妃安登為有蟜氏之女。可以說明有蟜氏為神農氏母族。實際上,說安登是少典之妃,肯定是後人的附會。這個時候,少典和有蟜應該是互為婚姻關係,所以少典氏的男人與有蟜氏的女人所生的孩子——神農,生活在其母族有蟜氏內,是有蟜氏的人員。

(三)根據《帝王世紀》記載:「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世與少典氏婚。」,有熊氏的母親附寶是有蟜氏之後裔。有蟜氏是神農氏的母家,也是黃帝有熊氏之母附寶的先族。世與少典氏婚直接支出了少典和有蟜建立了長期的婚姻關係。

附寶本人還不是有蟜氏之女,附寶的先祖是「炎帝(實際是指神農氏)母家有蟜氏」之女。可見,與安登有婚姻關係的少典和與附寶有婚姻關係的少典,並不是同一人,二人相差了若干代,只是他們同為少典氏族的男人。神農氏的母親安登是有蟜氏之女,而有熊氏的母親附寶是有蟜氏之女之後裔。神農氏和黃帝有熊氏不是兄弟關係。這裡的神農氏是黃帝有熊氏的前輩。與黃帝軒轅氏處於同一時代的神農,當是最後一位神農。

既然神農氏的母親安登是有蟜氏之女,就不可能是姜姓,所以歷史傳說中姜姓母所生的當然就是炎帝烈山氏。炎帝烈山氏來自先羌(古姜人),炎帝在與華夏文明接觸後,以姜為姓,炎帝的後裔也以姜為姓。這樣看,炎帝和神農具有不同的種族屬性,炎帝為姜人,神農為夏人。

(四)根據《綱鑒三皇紀》:「少典之君娶有蟜氏女,曰安登,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這裡的炎帝,就是被混淆的神農。說明有蟜氏是神農的母族。

(五)《國語.晉語》記載:「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可以明確有蟜氏族是有熊(黃帝)氏母族。這裡的炎帝,是神農還是炎帝呢?參考以上(三)的分析,這裡的炎帝也是神農,只是「炎帝以姜水成」「炎帝為姜」是炎帝事迹混在神農身上。說明有蟜氏是神農氏和黃帝有熊氏的母族。神農氏族產生在前,黃帝有熊氏族產生在後。

神農氏和黃帝族建立聯繫,是因為他們與有蟜氏有姻親關係。就與有蟜氏建立姻親關係來講,神農所在的氏族與有蟜氏建立姻親關係的時間要比少典氏與有蟜氏建立姻親關係的時間早好幾代。在少典氏族剛剛進入中原的時候,中原實行的婚姻制度是女婚男嫁,女人嫁到女家為夫,在女家生活。如少典氏的男人嫁到有蟜氏為夫,所生育的子女屬有蟜氏。因為有蟜氏與少典氏和神農氏族都有姻親關係,所以,有蟜氏之女和少典氏之男所生的兒子,有可能再嫁到少典氏和神農氏,其中一子嫁到了神農氏族,成為了神農氏族的首領,繼承了神農的稱號。在神農嫁到神農氏族之後,婚姻制度發生了改變,變成了男婚女嫁,社會性質變成了父系氏族社會,神農和神農的男性子孫們從此就不再離開神農氏族,而是女人外嫁。黃帝有熊氏是少典氏和有蟜氏的女性後裔所生,由於婚姻制度和社會性質發生了改變,有熊氏屬少典氏族。所以神農氏族和黃帝氏族是姻親關係。2013年6月13日

說明,經多年思考,我認為以上的記載表明的應該是炎帝和黃帝的關係,具體分析增加以下第六部分加以說明。

六、女媧氏(有蟜氏)是神農、炎帝、黃帝的母族,神農、炎帝、黃帝的父族都曾經是女媧氏(有蟜氏)的夫婿之族,均承襲過伏羲之稱號

以上第五部分的解釋,總不能平息神農和炎帝身份和血緣的糾紛。

我想,從女媧氏到有喬氏,女媧族群一直就是中原大族,也是中原最原始的古老族群,這應該是基本點和原點,以後的歷史由此引發。

女媧氏族建立了「夫婿制度」和氏族之間的互為婚姻制度。凡是與女媧族群建立了婚姻關係的他氏族,都被女媧氏族視作了伏羲族群,承襲伏羲的稱號。按照這個思路,先後進入中原的神農族群、炎帝姜姓族群、黃帝姬性族群,先後與女媧氏或者有喬氏建立了婚姻關係,先後產生了某一代神農、某一代炎帝、某一代黃帝,這樣解釋,就不會覺得《國語.晉語》記載、《路史.後紀三》注引《春秋元命苞》記載、《綱鑒三皇紀》記載互相衝突,因為他們記載的對象可能不同,但無論神農、炎帝、黃帝,都與女媧氏(有喬氏)有血緣關係,因為神農族群、炎帝族群、黃帝族群先後進入中原地區後,都要和中原地區的祖住大族——女媧氏(有喬氏)及其後裔建立婚姻關係。

這種解釋,也能很好地與炎帝和神農已經被混淆的歷史相適應。神農的祖族從南方進入中原、炎帝的祖族從西北進入中原、黃帝的祖族從東北進入中原,通過中原大族女媧氏(有喬氏)聯繫在一起,實現了血統的統一,奠定了華夏族群的血緣基礎。

神農祖族進入中原的時間很早,在距今6000年到5900年前,所以神農與黃帝只能是先後關係,神農祖族與女媧氏建立婚姻關係早於黃帝祖族與女媧後裔有喬氏建立關係1000多年,所以神農不可能與黃帝父族少典氏族有血緣關係。

炎帝祖族和黃帝祖族進入中原的時間幾乎相同,在距今4800年前,但是黃帝祖族不是直接進入中原,而是先進入山東再進入中原,所以炎帝祖族與女媧後裔建立婚姻關係比黃帝祖族早,這就是黃帝「母曰附寶,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的原因,就是說與黃帝祖族建立婚姻關係的附寶的祖先是炎帝母家有喬氏之女,也就是說,炎帝是少典氏與有喬氏的後代,而黃帝是少典氏與有喬氏後裔之女的後代,因為時代不同婚姻制度不同,炎帝嫁入姜姓族群成為首領,黃帝留在少典氏也成為首領,這樣也是可能的。這與炎帝和黃帝之間是結盟、神農與黃帝之間是禪讓的關係也是一致的。

所以以上第五部分中我把炎帝解釋成神農是錯誤的,以上第五部分引用的歷史記載,說的都是炎帝和黃帝,而不是神農。

那麼神農與女媧氏之間的關係有什麼歷史記載來說明呢?《列子.黃帝篇》記載:庖犧氏、女媧氏、神農氏、夏後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狀,而有大聖之德。這段記載,就說明神農氏是伏羲女媧氏的後裔,夏後氏是神農氏的後裔,因為他們從文化到人種都是一脈相承的。

神農、炎帝、黃帝之間的關係,是通過女媧氏族和女媧氏族的後裔有喬氏及有喬氏的後裔附寶建立起來的。

由此可以說:女媧氏(有蟜氏)是神農、炎帝、黃帝的母族,神農、炎帝、黃帝的父族都曾經是女媧氏(有蟜氏)的夫婿之族,均承襲過伏羲之稱號,所以歷史和傳說中,都把神農、炎帝、黃帝簡略地稱為女媧伏羲的後裔。

黃飲冰2016年12月3日星期六補記。

黃飲冰2013年6月13日首發於本人網易博客chutianguke的博客。本文是2009-08-20發於本人網易博客chutianguke的博客的《華夏先古族群——由燧人到神農概述 》一文一部分改寫而成。

作者簡介:黃飲冰本名黃祥文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鎮人以研究華夏文明起源史為己任,從1989年開始研究華夏起源史,是華夏文明起源史的獨立研究者和中國中心論的倡導者。研究成果有《皇皇者華——華夏文明流源史談》、《中國中心論——中國是世界人種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傳播中心》、《華夏江漢形成說》(題目待定)。黃飲冰在網易、鳳凰、新浪均開有博客,在大同思想網、博客中國和一點資信開設黃飲冰專欄。


推薦閱讀:

晚宴等場合女性(尤其是明星)穿暴露的晚禮服,這種傳統是如何演變形成的?
女性濫用化妝品小心子宮肌瘤
模特杜鵑的美是一種什麼樣的美?
一個女孩子最好的樣子應該是什麼樣的?
女生短髮的優點有哪些?

TAG:女性 | 生殖 | 青蛙 | 女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