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 | 從三國開始的茶歷史

三國

大約到了三國時代,人們飲用的茶已有生食生煮及晒乾收藏後羹飲蔬食變為餅茶,由於漢代乃至三國的茶史資料十分稀少,我們對於這種餅茶的製作方法不得而知。有可能是經過蒸青或者略煮軟化壓成餅再晒乾或者烘乾

唐代

到了唐代,人們飲用的餅茶是用蒸青制茶法加工。早期的茶餅製作由於採摘的茶葉基本上沒有經過處理,因此製成的茶餅有很濃的青草味,為了去掉青草味。經過反覆實踐研究總結,創造了蒸青制茶法《茶經·三之造》

宋代

宋代茶類及制茶方法與唐代基本相同,但製法有所改進,貢茶和鬥茶制度逐漸形成,團餅茶的精細製作及大發展是在宋代。宋代的茶葉生產較唐代有了更大的發展,全國茶葉年產量約達50多萬擔(1擔=50千克)。由唐至宋,貢茶興起,促進了茶的新產品不斷湧現,當時的茶品分為四個等級,並逐漸演變成為各式的龍團、風餅。在製法工藝上十分講究,茶葉採摘後先經揀選,然後用蒸。蒸是各種餅茶共有的一道程序。但蒸後的工序有所不同,有的蒸後研而壓,有的蒸後壓榨而研焙。

元代

以製造散茶和末茶為主,尚未形成單獨完整的工藝,為團茶製作工藝的省略。元代出現了類似近代蒸青的生產工藝。元代王禎在《農書·卷書·百穀譜》中對當時制蒸青茶葉工序有具體的記載,即將採下的鮮葉,先在釜中稍蒸,再放到框箔上攤晾,爾後趁濕用手揉捻,最後入焙烘乾。我國蒸青綠茶的製作工藝在元代已基本定型。

從改蒸青團茶到蒸青散茶,保持茶葉原有的香味。再改蒸青散茶到炒青散茶,利用鍋炒的乾熱,發揮茶葉的馥郁香味。到我們今天所見的綠茶,這樣一個制茶工藝的轉變卻經歷了宋元明三代。大約三四百年的漫長歷史。

明代

明代制茶技術有較大發展,以散茶,末茶為主。唯貢茶沿襲宋制,飲茶保持烹煮習慣,團餅茶仍占相當大的比例。明洪武初,明太祖朱元璋下詔罷進龍團貢茶改進散茶。團餅茶除易邊馬外,不再生產。散茶獨盛,制茶時殺青由蒸改為炒。作為唐宋時期為主導性的「蒸青」制茶法至明代為「炒青」制茶法取代。並逐漸成為主導性的制茶技術。

由於社會對於炒青綠茶的名茶需求日益高漲,要求「炒青」茶製作技術的不斷提高,製法更為考究。明人張源曾在《茶錄》中做了詳細的記述。明代「炒青」製法技術的理論總結已經系統化,標誌著明代「炒青」茶日漸盛行並逐漸取代前朝「蒸青」茶。由於朝廷的詔令,散葉茶大力盛行,而自明代炒青綠茶廣泛推廣以後,炒青綠茶的工藝不斷改進,各地生產不少各具特色的炒青綠茶。

散葉茶和綠茶的制茶史,反映了制茶經歷了從簡單到複雜(生煮羹飲到團餅茶),再從複雜到簡單(散葉茶,綠茶的出現)。綠茶的產生,是茶類發展史上返璞歸真的結果。

清代

清代制茶工藝發展迅速,茶葉品類已從單一的炒青綠茶發展到品質特徵各異的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紅茶,花茶等多種茶類,制茶工藝也有了空前的發展和創新,此時的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具有精湛制茶工藝和豐富茶類的國家。

茶還是以前朝廷用來控制邊疆的一個工具,邊疆人民以肉食為主,需要茶葉幫助他們消食解膩。而他們那又不產茶,朝廷需要馬匹作戰,於是就用茶葉與馬匹交換,不用銀兩直接購買。這也是普洱餅茶357g的來歷

我們始終相信:

茶藝師是距離茶友最近的,我們希望通過專業的茶藝師帶動年輕人飲茶和引導全民健康飲茶。


申請城市分會|加入聯盟|商務合作|→微信:cyslmwl


推薦閱讀:

日曆小科普:雞年為什麼從立春開始算?
新時代 新征程 健康快樂從太極開始
中國神華豪氣分紅590億,是個好開始
女性美 從乳癌勤查早治開始
三合水法筆記:如何從水口開始點穴斷五行局、十二長生入首龍及吉凶

TAG:歷史 | 三國 | 乾貨 | 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