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魯迅零起點之《野草》VS《朝花夕拾》

姜異新魯迅是個非常具有創造性的作家,不僅小說一篇一個新樣式,散文也別緻得很。魯迅是個非常具有創造性的作家,不僅小說一篇一個新樣式,散文也別緻得很。《野草》就被認為是魯迅的哲學。他那些深邃複雜的思想情感,和對生命存在的種種思考,都蘊藏在《野草》式的獨語中。初讀《野草》,你會覺得很難懂,可是又被這種難懂吸引著。很多意象,像奇怪而高的秋夜的天空、在冷風中瑟縮的粉紅色小花、不是被黑暗吞併就是在光明中消失的影子、明知前面是墳卻匆匆前行的過客、還有死火、墓碑、乞丐、死屍……這一切無不讓你感到沉悶、壓抑、陰冷,甚至是恐怖,但是它們又似乎都有一種魔力,讓你無法忘懷。《過客》像篇戲劇,說一個中年人在憔悴困頓中趕路,天色已經昏暗下來,他不知道從哪裡來,也不知道要往哪裡去,一個老人告訴他路的盡頭是墳,勸他停下休息,他謝絕了,一個少女說前方是野百合、野薔薇,他也不信,他就這樣不問好壞的走下去,不問意義的永不停歇的行走。這就是魯迅所理解的命運的全部內涵。《野草》很多篇目就是這樣聯繫著生與死的夢魘,但也有對風物的追懷。比如《風箏》,「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如此美景,他卻聯想到小時候因風箏傷害了小弟的心靈,成年覺悟後要道歉時,弟弟早已不記得此事,還笑了起來:被傷害的人反而比傷害他人的人更麻木,他多年想得到寬恕的期待就這麼一下子落空了。這是一種怎樣的寂寞和悲哀?魯迅非常珍愛《野草》,說它是「廢馳的地獄邊沿的慘白色小花」。但同時認為《野草》只屬於他自己,不希望青年人去讀這些晦澀的獨語。不過,《朝花夕拾》就不同了,它明麗清新,朗朗上口,非常適合年輕人讀,是魯迅到廈門後對兒時美好經歷的反顧。《朝花夕拾》中的十篇短文「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是啊,誰的童年不充滿無限樂趣呢?魯迅就特別懷念他的百草園,他曾經在那裡盡情地玩耍嬉戲,捉蟋蟀、玩斑蝥、採桑椹、摘覆盆子,拔何首烏。夏天在樹蔭下乘涼,冬天在雪地里捕鳥。然而,這種美好時光很快就結束了,12歲時,他被家人送到三味書屋讀書――「我不知道為什麼家裡的人要將我送時書塾里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從此之後,魯迅接觸到了枯燥無味的私塾教育,庸醫的害人,父親的死,到南京求學和富國強兵夢的破滅,赴日求醫和棄醫從文,辛亥革命的前前後後……這些真實的經歷,魯迅都深深繫念,親切自然地為我們講述出來。還有,長媽媽一肚子「道理」、「規矩」,正月初一早晨醒來,要你說「恭喜」,吃一點福橘;她雖然害死了隱鼠,卻會講「長毛」的故事,買帶畫兒的《山海經》;三味書屋的老塾師「極方正、質樸、博學」;荒誕的中醫竟然要以「原配」蟋蟀作藥引,用「敗鼓皮丸」治鼓脹病;令人景仰的藤野先生,教學認真嚴格,又不懷民族偏見;而那個正直卻不合時宜的范愛農,終生坎坷,沉水而亡……這中間穿插了很多有趣的民俗。結婚、過年、迎神、老鼠嫁女、八戒招親、貓是虎老師,你可能聽說過了,可是你聽說過飛蜈蚣專治美女蛇、「麻鬍子」蒸吃小兒嗎?還有專舐餘墨的墨猴,充滿人情味的無償鬼,……這一切多麼令人神往啊。和《野草》神秘的獨語比起來,魯迅用一種透明開放的「閑話」風,情深款款地敘述著童年往事,呈現出又一個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
推薦閱讀:

倒魯者可以休矣——魯迅在尼泊爾的影響
免費才沒人學……
魯迅
扒歷史:民國噴子魯迅與情場騙子郭沫若的巔峰對決
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TAG:魯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