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頓悟成佛興禪宗(上)
(2009-03-07 09:00:41)
轉載標籤:六祖慧能佛法佛教禪宗南禪七日生命科學厚德載物吧文化分類:【儒釋道學】
金融海嘯肆虐,甜蜜愛情擱淺(圖)中土禪宗,始祖達摩傳慧可,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傳慧能,自慧能及弟子神會以後,禪宗影響逐漸加大,成為佛門第一大宗。禪宗以後的興旺,六祖慧能功不可沒。慧能俗姓盧,自幼喪父,家境貧寒,賣柴為生,不識文字。但他資性穎悟,有一天賣柴,聽人讀《金剛經》,心有所悟,打聽到大名鼎鼎的弘忍法師在馮茂山(現今湖北黃梅境內)傳法,遂不辭艱辛前去拜師。他一見弘忍大師,口稱弟子,納頭便拜。弘忍見他衣著破舊,舉止粗俗,以為是來討食的,便不客氣地問:「你是哪裡人?來山中拜我,是求取什麼東西呢?」慧能答道:「弟子是嶺南人氏,新州(今廣東新興縣)百姓,只為求佛而來。」弘忍不屑道:「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未開化的蠻人),怎能成佛?」慧能不卑不亢地答道:「人有南北之分,佛性沒有南北之分。獦獠雖不如師傅尊貴,佛性又有什麼差別呢?」弘忍立時對他刮目相看,認為是可造之才,決意將他收下。弘忍礙于慧能出身卑微,又不識字,便派他到碓房作了個舂米行者。慧能終日踏碓舂米,卻自得其樂,遇到講堂中弘忍升座說法,他便仔細聽著,默默地領會禪機。一晃過了八個月,弘忍打算挑選一位佛性最深的弟子傳授衣缽。他命諸弟子各作一偈,藉以觀察各人的資質。大弟子神秀作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弘忍見神秀偈,在諸弟子面前讚許說依此偈修,可以免墜惡道,還令弟子燒香禮敬。三更時弘忍卻喚神秀入堂說:此偈未見本性,你回去再作一謁給我看。神秀苦思數日,仍無所獲,心神恍惚。慧能在礁房偶然聽到神秀所作謁,便知此偈未見本性。慧能也作一偈,因不識字,請人寫在壁上,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使惹塵埃。慧能所作謁與佛教一切皆空,萬法皆空的宗旨最契合,故而勝神秀一籌。眾弟子見了,大為驚嘆。弘忍見了慧能的偈語,知他已經真正把握了求佛精義,有心將衣缽傳給他,但怕人忌妒慧能,就把謁語用鞋擦了,說:也未見性。眾弟子深以為然。當晚三更,弘忍暗召慧能入堂,對他講授《金剛經》,慧能大徹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弘忍又把世代相傳的衣缽正式傳與慧能,令他為禪宗六祖。弘忍三更傳法,沒有任何人知道。因為慧能身份卑賤,其他有心爭奪繼承人之位的弟子肯定不服,必將加害慧能,所以弘忍讓慧能趕快返回南方,並且不到必要時不能顯露六祖身份。慧能遵照弘忍的囑咐,連夜起程南行,回到嶺南後,隱居於農商之中,銷聲匿跡。幾大弟子知道傳位無望,非常惱怒,暗地裡派人打聽慧能行蹤,伺機搶奪衣缽,但慧能住在神秀等人不熟悉的嶺南,他們也沒什麼辦法。弘忍死後,神秀名義上繼承了掌門之位,形成了禪宗的「北宗」。十六年後,風波早已平息,慧能才開始出來活動。他來到廣州法性寺,拜在主持印宗法師門下。一天,印宗法師講經,風吹幡動,印宗問眾僧是風動還是幡動,一僧說是風動,一僧說是幡動,爭論不已。慧能上前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眾人大驚,印宗法師說:「行者定非常人,久聞五祖衣法南來,難道是行者嗎?」慧能說「不敢」,取衣缽出示大眾,於是名聲大振。從此之後,慧能開始公開收徒傳教,不久來到韶州曹溪,廣收門徒,多創寺院,形成了禪宗的「南宗」,與神秀的北宗分庭抗禮。慧能本身是文盲,不像別的教派的高僧,大多出身於名門世族,文化素養高深,能夠著書立說,因此慧能教授徒弟,全憑口傳,不立文字。慧能認為眾生皆有佛性,修行也不注重形式,功德不在於造寺、布施、供養,而在於自性清凈平直,不輕視一切人,成佛之道,不假外修,更無需去西天求拜,只要心中有佛,每個人都能成佛。神秀主張漸悟,而慧能主張頓悟,善惡在一念之間,正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慧能的佛學對廣大平民百姓很有吸引力,而且收徒沒有身份地位的限制,信徒迅速增多,勢力遍及整個南方。慧能聲名遠播,武則天、唐中宗先後下詔禮請他入朝,他都託疾不行。慧能的弟子法海把他平生授法、與弟子們問答及臨終時囑咐的話記錄下來,輯錄成書,奉為經典,稱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慧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簡稱《壇經》。佛教中一般只有釋迦牟尼講的才叫經,中國僧人的著作被稱為「經」的,《壇經》是唯一的一部。慧能即未習武,也不曾留下武學經典,南宗在武學上的發展主要靠兩大弟子志誠和神會。志誠原是北宗神秀門下得意弟子,不僅禪法出眾,武功更是了得,神秀派他去慧能門下竊聽說法旨意,但志誠聽了慧能說法,認為比神秀說得更清晰、透徹,便主動說出了受命前來刺探虛實的真情,不願離去,投入慧能門下。南宗很多弟子的武功都傳自志誠。神會,慧能十大弟子之首,自幼學貫群經、老莊,後出家向佛,十四歲時聽說慧能大師在曹溪盛揚佛法,遂千里往赴,為慧能所折服,成為慧能高足。神會在武學上也極有天賦,他投入慧能門下後才開始在志誠的指點下學武,僅用十年時間,已與志誠並駕齊驅,成為南宗首屈一指的高手。慧能生前,其所創的禪宗南宗勢力僅局限於南方,南北二宗,旗鼓相當,誰也不服誰。後來神會北上洛陽,挑戰北宗神秀一派,指責神秀和其門下普寂都未得弘忍傳衣,不是正系,並與普寂比試禪法武功,普寂不敵,於是南宗的影響大增,從此勢力遍及全國。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慧能圓寂於家鄉新興縣的國恩寺,享年76歲。次年六祖真身遷回曹溪,供奉在靈照塔中。慧能在生前就深得朝廷的恩寵,唐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女皇武則天曾為「表朕之精誠」,特地遣中書舍人賜給慧能水晶缽盂,磨衲袈裟、白氈等禮物,其詔書對慧能表達了十分尊崇的心情:「恨不赴陪下位,側奉聆音,傾求出離之源,高步妙峰之頂。」慧能去世後,更是名位加身。唐憲宗追謚慧能為「大鑒禪師」,宋太宗又加謚為「大鑒真空禪師」,仁宗再加謚為「大鑒真空普覺禪師」,最後神宗再加謚為「大鑒真空普覺圓明禪師。」王維、柳宗元、劉禹錫等文學大家都先後為慧能撰寫過長篇碑文,以記述他的事迹。——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