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甲骨學研究

甲骨學研究小史甲骨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和與其相關聯的殷商文化。它不僅是中國古文字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日益滲透到考古學、語言學、歷史學、文獻學等學科之中。自1899年甲骨文被有意識地收藏開始,甲骨學已經走過一百多年的歷程。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王宇信曾將甲骨學的百年歷史分為三個階段:草創時期(1899—1928年)、發展時期(1928—1937年)、深入時期(1949年至今)。

奠定甲骨學研究基礎新中國成立以前的甲骨文研究,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始於1899年甲骨文被鑒定。王懿榮、王襄和孟廣慧都為甲骨文最初的發現與鑒定出了一己之力。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馮時告訴記者,甲骨文從發現到研究,兩位學者貢獻卓著,一位是羅振玉,另一位是王國維。首先,在甲骨的收集方面,羅振玉促成劉鶚出版了甲骨學史上第一部著錄《鐵雲藏龜》,羅振玉自己也致力於甲骨的收集工作,編寫了《殷虛書契》、《殷虛書契菁華》等。其次,羅振玉查明了甲骨文的出土地點在安陽小屯村,使得一度被古董商壟斷的甲骨可以為學術所利用。此外,羅振玉辨明了甲骨出自晚商都邑,學者從此可以將其與文獻中有關商代歷史的記載聯繫起來。再次,在考釋文字方面,羅振玉完成了《殷商貞卜文字考》,此後,隨著《殷虛書契考釋》和《增訂考釋》的出版,他考證出了大部分的商王名號,為後來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而王國維則開啟了甲骨綴合的先河。在羅振玉工作的基礎上,他通過甲骨綴合糾正了《殷本紀》中商王世次的錯誤。在《殷卜辭中所見商先公先王考》及《續考》兩篇文章中,王國維繫統研究了甲骨文中出現的商先公先王的名字,並與《史記》的記載相印證。此後,他進一步提出將古代文獻和出土文獻相結合的「二重證據法」,對後世影響深遠。甲骨學研究的第二階段是從1928—1937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陽殷墟先後開展了15次科學發掘,一共有12次發掘獲得了帶字甲骨,總數達24900餘片,這一時期出土的甲骨文都有明確的坑位和層位記載,並伴有出土遺物,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其中以1936年6月的第13次發掘最為重要。當時發現一個完好的H127窖藏坑,共發現甲骨17096片,這是甲骨學史上的一次重大發現。在殷墟發掘期間,圍繞著甲骨文所進行的殷墟考古各方面的研究,是這一階段的主要成果,其主要突破是基於考古學發掘成果開展的殷墟甲骨文的分期研究。董作賓首次提出了「貞人」說,為甲骨文的分期斷代研究打下了基礎。他在1933年發表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中,把殷墟甲骨文劃分為5個不同時期,從而把商代各王歷史的研究建立在更為科學的基礎上。郭沫若為甲骨文的釋讀作出巨大貢獻。「他的《卜辭通纂》、《殷契粹編》到現在都是甲骨學入門的必讀書。他將甲骨文的釋讀與金石學、文獻學和歷史學的方法聯繫起來。雖然觀點未必全部正確,但是方法至今影響著後學。」馮時說。

甲骨學研究走向深入新中國成立以來,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工作恢復後,經過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多年來大批經由科學發掘的甲骨文不斷出土。除安陽殷墟小屯村持續有甲骨出土以外,在後岡、四盤磨西地、大司空村等處先後發現了商代甲骨文。1973年,小屯南地發掘出刻辭甲骨5335片。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出土數量最多的一次,非常有助於甲骨文的分類、斷代研究。1991年,考古工作者又在殷墟花園庄東地發現了一個甲骨窖藏坑,出土刻辭甲骨689片。這是繼1936年小屯北地H127坑和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發現以來,殷墟甲骨文的第三次重大發現,被評為1991年全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這一階段,甲骨文材料的整理和公布取得了重要成果。比如由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的《甲骨文合集》,自1978年出版至1982年出齊,皇皇13巨冊,共收甲骨41956片,為學術界進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這部書集70年來出土甲骨文之大成。此外,甲骨文的相關研究也取得了諸多進展。馮時介紹說,目前學界在甲骨斷代研究上還存在一些爭議,但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學術的發展,學界在甲骨斷代研究上有了更廣闊的視野。此外,就甲骨發現地點而言,以往只集中於殷墟,現在範圍不斷擴大,鄭州商城、山東大辛庄一帶也發現了甲骨;除了王卜辭,還有非王卜辭;除了商代的甲骨,還有西周、先周的甲骨,其豐富性與以往都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同時,學界對於甲骨學怎麼與考古學、歷史學結合有了更深的思考。考古學通過科學的方式來獲取資料,可以與甲骨文的研究相結合,二者的聯繫更為緊密。另外,除甲骨文本身的研究不斷完善以外,甲骨學研究更深地影響到商代史研究的諸領域,如政治、軍事、農業、禮制、天文曆法等。(原文刊於:《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8月14日第789期)
推薦閱讀:

敦煌學:吐魯番學研究新資料
三命通會卷十一 消息賦(珞琭子著育吾子解) 黃文塗堪輿研究中心
研究四化
彌曼魚再研究為解開輻鰭魚類起源之謎提供新證據_環球_軍事

TAG: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