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的故事:一篇文章讓你全面了解顧炎武(2)

第二節 抗清義舉  崇禎十七年(1644年)四月,明亡的消息傳到江南,五月弘光政權在南京成立,經崑山知縣楊永言舉薦,顧炎武擔任了弘光朝兵部司務的小官職,次年,當他前往南京赴任時,清兵已揮師南下,長驅直入,血洗揚州,五月佔領了南京,弘光政權遂被攻滅,他只好返回。目睹清軍的野蠻屠戮,顧炎武滿腔悲憤,他與好友吳其沉。歸庄一起隨知縣楊永言參加舊明鄖陽巡撫王永祚起義軍,在蘇州進行抗清鬥爭,失敗後回到了崑山。接著崑山也發生了武裝抗清活動,顧炎武又參加了崑山起義。有人認為顧炎武未曾參加這場戰事,顧的朋友歸庄、吳其沆都投入了這場鬥爭,而顧炎武因侍奉母親避居語濂涇,語濂涇地處崑山、常熟之間,自六月至於閏月,「無夜不露坐水邊樹下,仰視月食,遙聞火炮」(《亭林余集·常熟陳君墓志銘》),關注著崑山存亡。也有人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從事理來推,楊永言、歸庄、顧炎武、吳其沆四個人一同參加了蘇州的事情剛剛回來,又遇上崑山起義,楊、歸、吳三位都參加了,獨顧退出去,與人情物理不和。另外奉母屏居於常熟唐市以西的語濂徑,地距崑山縣城不過四十里,扁舟半日可達,這絲毫不排除夜居水鄉,白天進行聚糧移檄等活動,顧炎武在《常熟陳君墓志銘》中所云,未始不曾有意輕描淡寫,使事情晦暗。再者,全面紀述明清之際歷史的《小腆紀年》一書,也正式把顧炎武的名字列入了崑山起義的名單之內,等等。兩說比較,以後說根據較為充分。七月六日,崑山城破,十四日常熟失守,在這場崑山、常熟的保衛戰中,好友吳其沉慘死,顧炎武和歸庄幸而得脫,顧炎武的兩個弟弟子叟、子武並遇難而死,本生母何氏被清兵砍折右臂,嗣母王氏絕食而死,臨終告誡顧炎武無為異國臣於,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顧炎武《亭林余集·先批l顧人行狀》)。慈母遺命,使顧炎武終生銘記,他一生遵循母囑,不肯屈節仁清。  後來,南明的唐王隆武帝要他擔任兵部職方司的主事,他因為要料理嗣母后事,未能前去赴任。  山河破碎,家難頻仍。面對東南沿海南明幾個政權的相繼瓦解,身歷清軍鐵蹄除確的劇痛,顧炎武決心如銜木填海的精衛那樣,「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王超常順亭林詩集匯注阿。為了免遭迫害,他改變了自己的行動方式,扮作商賈,在以後的十幾年裡(1645——1656年),往來於長江下游的江南江北一帶,聯繫一些愛國志士,縱論古今,批項名節,「悲深宗社墟,勇畫澄清計」(於穩常《顧亭林詩集匯注·哭歸高士劉。這期間他參與了震驚江南的吳勝兆瓦正一事。順治四年(1647年),明降將松江提督吳勝兆謀反正,以松江復歸於明,事泄被殺。顧炎武執友陳子龍。楊延樞死之,族人顧咸正推官及其二子天進、大適亦同死難。對反正一事,顧炎武是知情的,在事露之初,他還曾與顧咸正進行過出亡的策劃。連年來,雖然顧炎武離鄉在外,但是豪紳葉方恆卻始終耿耿於懷。順治十二年(1655年),葉方恆要陸恩以勾結海L抗清武裝「通海」罪告發他,看到局勢已發展到即將釀成大獄的局面,顧炎武便於當年五月潛回崑山,將陸恩私自處死,屍體丟到塘里,葉方恆藉機把他抓住,囚禁在陸恩的女婿家裡,逼令他自殺償命。後經友人歸庄、路澤博等人的大力營救,將這一案件交由松江府審理,改定為「殺有罪奴」,判刑較輕。葉才叵不服,在顧炎武出獄以後,派遣刺客尾隨不舍,於第二年五月在南京太平門外將他擊傷。同時並派人洗劫了他在崑山的故宅,「盡其累世之傳以去」。時局的險惡,豪紳的陷害,迫使顧炎武決意遠離故土,到他久已繫念的中原大地去。
推薦閱讀: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紀念顧炎武誕辰400周年
旅行的意義:千燈名人顧炎武是這麼詮釋的……
顧炎武的擔當:匹夫當廉恥仁愛 修身齊家志懷天下
顧炎武:清代儒林之冠

TAG:故事 | 文章 | 顧炎武 | 了解 | 一篇文章 | 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