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教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

曾雪梅 瀋陽市二十一中學 2004年11月我與地壇教學目的: 一、抓住關鍵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綿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語言。二、熟讀課文,解讀作者對本文的哲理性思考,培養學生面對苦難的承受能力。三、通過學習,體味作者對親情的獨特感悟,體會母愛的偉大,培養學生養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擁有,學習體諒父母進而寬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觀。教學重點:地壇和母親對我生命求索的啟示,我、地壇、母親三者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和對「生與死」的思索。教學步驟: 一、設置情境,激情導入(放映背景音樂)導語: 有這樣一個人,從小生長在北京城,16歲時從清華大學附中初中畢業,18歲時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主動去陝北農村插隊落戶,21歲時因積勞成疾回北京住進醫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他從此以後再也沒能站立起來。曾有的年少輕狂,所有的豪情壯志一下子都成了海市蜃樓,他一度痛不欲生。後來,在母親的奔走下進了街道的一家小廠,每天在那裡畫彩蛋。再後來,他成了一名作家,當他第一次獲獎,他的健康的朋友們把他從輪椅上抬為他歡呼時,他一直倔強的昂著頭,但委屈的淚水卻忍不住流淌下來。這個人就是史鐵生,今天讓我們看看他是如何走出當時那痛不欲生的困境的。二、抓住關鍵,整體把握問:本文標題是《我與地壇》,但是作者僅僅是寫了我和地壇嗎? 還寫了母親。 現在請同學們迅速找出第一句能把「我」、「地壇」、「母親」 三者聯繫在一起的句子。 答:在第八自然段「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 第一部分 我與地壇    1、問:他是「跑」到地壇去的嗎?不是。那又是如何去的?他怎麼了?(用課文的原句來回答) 「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 ,「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2、問:「獨自」跑到地壇去。為什麼「獨自」去?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心境?找出課文的句子來分析。 「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寫出了作者那時的孤獨、頹廢憂鬱、痛苦自傷的心境。 3、問:「總是」到地壇去。為什麼「總是」到地壇去?(用課文原句來回答)「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作者到那裡去是為了逃避,像個遇到傷害的鴕鳥一樣想把自己藏起來。4、問:那麼地壇的有什麼特點讓作者如此眷戀?5、問:哪些地方體現了地壇這一景物特點的?明確:第2、3、5自然段。6、聽錄音朗誦。考慮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是如何體現地壇「荒蕪但並不衰敗」這一特點的。?同學找出寫「荒蕪」的句子。並簡要分析此處作者的語言。剝蝕了浮誇的琉璃  淡褪了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牆  散落了玉砌雕欄四周的老柏樹,到處的野草荒藤(幻燈片展示)同學找出寫「不衰敗」的句子;稍分析此處景物的特點。 老柏樹愈見蒼幽 野草荒藤自在坦蕩蜂兒、螞蟻、瓢蟲自得其樂蟬蛻、露水、草木各顯其美(幻燈片展示)7、這些景物給了作者什麼啟示?啟示: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即生是一個不可辯駁的問題;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 8、這個啟示使作者的命運起到了什麼樣的變化? 「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變得不再那麼可怕」。決定面對所遭遇的苦難打擊,不再逃避、頹廢和自傷,就是他「決定」活下來了。9、聽這一段景物描寫的錄音,思考此段描寫對作者思考「怎樣活」的問題有何作用?石門中的落日將地上的坎坷映照得燦爛一群雨燕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蒼黑的古柏沒日沒夜地鎮靜地站在那兒草木和泥土的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氣味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卧滿園中播散著的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幻燈片)——或永恆或坦然面對或勇敢抗爭 這些環境的永恆特點給作者思考「怎樣活」提供了一種氛圍和啟示。所以說我與地壇的關係十分密切,她讓我在那裡找回生存的勇氣和決心。用課文的詞語來說是有一種「宿命」的「緣分」。甚至可以說是作者的救命恩人,所以他「總是」要跑到地壇去。在我狂妄時,地壇在無言的等待我,在我痛苦自傷時,地壇在寬容地接納了我,並毫無怨言的讓我在那裡思考了15年。(過渡)地壇的滄桑睿智、寬容接納在某種程度上像一個人,誰? 我們的母親 第二部分 我與母親 作者說他「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那麼就有幾個問題要問同學們: 1、作者以前的行為給母親到底出了一個什麼「難題」? 2、母親又是怎樣對待這個「難題」? 3、可見他的「母親」是一位怎樣的「母親」? 4、這樣的母親,母親這種對待「難題」的方式又給了作者什麼樣的啟示?(划出回答前三個問題的關鍵語句。) 答:(1)「難題」是一個難以解決的矛盾,兒子的行為給母親出了一個什麼難以解決的矛盾?五個「知道」,「擔心」,不僅僅是「擔心」,還有「痛苦」、「驚恐」。 (2)母親沒有退縮、沒有消極的對待、更沒有放棄,而是「承擔」這「苦難」,堅毅地走下去,母親希望直到兒子找到一條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 (3)母親是一位「疼愛」而且能夠「理解」兒子的母親。是一位註定「活得最苦」的母親,而且是一位「意志堅忍」的母親。 (4)(速讀課文,找出下文中寫出母親給我「影響」的一句。)「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麼雋永的誓言,或要我格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光陰的流逝,在我的印象中愈鮮明深刻。」 母親這種對待「苦難」的態度給了生存的啟示,母親的生命歷程也給了作者是「怎樣活」的一把心靈鑰匙:要堅強地承受苦難,要堅忍的生活下去,默默地毫不張揚地去愛自己的兒女,去愛這個世界。5、問:作者知道這一點是在什麼時候?又是怎樣知道的? 他還有機會向母親回報嗎?「在她猝然去世之後」,是通過「設想」而知道的。沒有,「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其中蘊涵著對母親的深深的懷念,更有著對母親無盡的歉疚和抱憾終生的痛悔,,可見,這裡不僅寫出了母親這一輩子給了我生存的啟示,同時也是一首獻給母親的讚歌。6、清讀最後一段,仔細品味最後一句話的深情和作用:「多少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僅僅是表現母親為擔心我而找尋我走了很多路嗎?這句形象地表現了母親伴隨了作者對生命思考,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更主要的是母親與地壇已合二為一,融為一體了。閱盡滄桑的地壇以寬闊的胸懷靜靜地接納包容了曾經痛不欲生的我。歷盡苦難的母親以聰慧堅忍的關愛默默地理解容忍著茫然失措的我。地壇像一個悲天憫人的智者,蕩滌著我的靈魂的,母親是一個聰慧而堅忍的女子,指引著我的人生。沒有地壇我不知道該不該活下去,什麼是生命的意義;沒有母親我不知道該怎樣活下去,如何實現生命的意義。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地壇是曾經的母親,母親過世後融入地壇,母親是現在的地壇。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壇,在精神上仰賴地壇,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戀地壇,因作者對生存的全部理由都產生懷疑的時候是地壇給他提供了審視人生的空間,並給予他許多感悟,從而改變了作者的生死觀,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地壇在不動聲色中拯救了作者。地壇的滄桑睿智、寬容接納在某種程度上像一個人?――我們的母親,不斷包容、理解、支持著作者。"我"在此時的頓悟與這一部分的首段"現在我才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 遙相呼應,完成了作者對生命的解讀,對母愛的詮釋。三、吸收遷移 1、閱讀《我與地壇》其他部分,體味作者語言風格,填空。(1)要是以園子里的聲響來對應四季呢?那麼 ( ) A 是古殿檐頭的風鈴響, B 是祭壇上空漂浮著的鴿子的哨音, C 是冗長的蟬歌和楊樹葉子嘩啦啦地對蟬歌的取笑, D 是啄木鳥隨意而空曠的啄木聲。 (2) 以心緒對應四季?( ) A是卧病的季節,否則人們不易發現 A的殘忍與渴望; B 情人們應該在這個季節里失戀,不然就似乎對不起愛情; C是從外面買一棵盆花回家的時候,把花擱在闊別了的家中,並且打開窗戶把陽光也放進屋裡,慢慢回憶慢慢整理一些發過霉的東西; D伴著火爐和書,一遍遍堅定不死的決心,寫一些不發出的信;(3)以園中的景物對應四季?( ) A 是一條條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陰涼而爬滿了青苔的石階,階下有果皮,階上有半張被坐皺的報紙; B 是一座青銅的大鐘,在園子的西北角上曾丟棄著一座很大的銅鐘,銅鐘與這園子一般年紀,渾身掛滿綠銹,文字已不清晰; C 是一徑時而蒼白時而黑潤的小路,時而明朗時而陰晦的天上搖蕩著串串楊花; D 是林中空地上幾隻羽毛蓬鬆的老麻雀;(4)還可以用藝術形式對應四季?這樣( ) A是一首短歌或詩, B 是一群雕塑, C 就是一幅畫, D 是一部長篇小說。2、每個人都有母親,每個都有家庭,你的父母是如何以他們深沉情感面對你的呢,而你又感到了其中的幾成呢?(根據預習,自由發言,可配樂)總結:讓我們正視生命的客觀存在,從容面對生活中的苦難,愛我們的母親,珍愛我們的擁有,像地壇和母親那樣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寬容廣博的胸襟,堅強堅忍的耐力,毫不怨天尤人的心態。 四、鞏固探究作業:1、抄寫第三部分這段文字,並在以後的寫作中仿寫。2、總結地壇與母親的異同,並從傳統文化中探究「地――母」之間聯繫的根源。 3、推薦閱讀史鐵生另外的作品《秋天的懷念》加深學生對母親的理解。五、板書請選中您要保存的內容,粘貼到此文本框
推薦閱讀:

《雨霖鈴》教學設計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中的教學目標分析
教學中ICT的使用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

TAG:設計 | 教學 | 教學設計 | 地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