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囧》和《夏洛特煩惱》都反映的「中年危機」是一種什麼病?

導讀:總有一天,你會對身旁的一切厭煩。絮叨的糟糠、心懷叵測的同事,看不到出路的生活,以及看不到盡頭的工作……生活的軌跡不可逆,人生只剩下躺著做夢的樂趣。這種情況,現在流行的說法叫「中年危機」。

總有一天,你會對身旁的一切厭煩。絮叨的糟糠、心懷叵測的同事,看不到出路的生活,以及看不到盡頭的工作……生活的軌跡不可逆,人生只剩下躺著做夢的樂趣。

這種情況,現在流行的說法叫「中年危機」,依我看竟是當下社會中間層的普遍性危機。其實,問題並不僅僅來自經濟、社會、家庭或年齡本身的壓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年來被灌輸的某種價值、認知與真實生活狀態的差異。我們這些不時會沮喪和絕望的成年人,是因為對世界曾抱有太高的期待。

兩部表現大叔們「中年危機」的電影《港囧》和《夏洛特煩惱》正是對這種社會心理的準確把握和隱喻。美好的是記憶,是夢想,而現實只會讓人焦灼和無力,內在的撕裂感構成了戲劇的基本衝突。

兩部電影的共同歸宿,最終都是向現實妥協,但主人公的姿態仍有差別。《港囧》里的徐來,到最後一刻之前,都沒有放棄掙扎和努力,而「特煩惱」的夏洛,基本始終以天馬行空的扮演和幻想掩蓋自己在現實中的「失意」。向家庭的回歸,保證了這兩部電影的三觀正確,但「中年危機」是否能夠因此而克服,卻未必會有簡單明了的答案。這兩部電影,都適合組織家庭觀看,不管治不治病,總是能群體性的心有戚戚焉。

有意思的是,情感的分享是以喜劇的方式來完成,而《夏洛特煩惱》對於喜劇這種類型確實有獨特的把握。如果說《港囧》面臨著超越《泰囧》的自我期待,所以有些用力過猛;《夏洛特煩惱》則因為同名話劇的鋪墊而顯得遊刃有餘。幾年前,我曾經看過話劇版的《夏洛特煩惱》,故事主線固然簡單粗暴,但頗得周星馳的神韻,演員表演雖誇張卻風格鮮明,連龍套角色都戲感十足,讓人印象深刻。再加上節奏密集的笑點和幾個經典無敵的段子,電影《夏洛特煩惱》只需照搬原劇,其成功都是意料之中。

不想用所謂商業化或者非商業化的標籤來定義開心麻花系列作品,應該說,他們是實實在在和觀眾直接互動的過程中成長了自己。他們的表演是對專業戲劇技巧的嫻熟運用,同時又比很多同行更接地氣。這次話劇改編為電影,是一次水到渠成的突破,當然藝術得失很難簡單概括。劇場里的真實表演,是在和觀眾的呼應中產生,所以顯得氣韻連貫,節奏鬆弛而洒脫;同樣的表達搬上銀幕就難免會偶爾獨自遊離,因此略顯跳躍或沉悶。原本兩個多小時的話劇,給予了故事以展開的可能,也給了情感足夠的鋪墊;目前的電影版本則因為情節和段子的刪減,所以在邏輯和情緒上會出現斷點。但電影對於原劇,也有超越和豐滿。那個兩次出現的平移鏡頭,掃過每個小夥伴的房間,不僅是滿滿的時代記憶,更是高模擬的生活氣息。這個類似的長鏡頭曾經在電影《功夫》里運用過,當畫面掃過豬籠城寨每家每戶的時候,堪稱神來之筆。結尾處,表現夏洛和老婆親熱的蒙太奇,更是以影視之長突破舞台之短,把好笑又催情的表演強調到了極致。

雖然《夏洛特煩惱》是非常低姿態低視角的作品,但是對於道具、畫面、音樂細節的雕琢卻認真有想法所以具備了被反覆觀看和挖掘的價值。同時,其表達方式和情感結構、邏輯高度吻合,因此,觀影過程中很容易就會被代入劇情。影院里,有我這樣隨時捧腹的大叔,也有不少以紙巾掩面的少女,我們圍觀別人的夢,其實也是體驗自己的夢;看到別人比自己過得還要危機深重,於是也獲得了某種心理平衡。所有被解構掉的東西:學校、家庭、事業、愛情、親情、友情,最終又能被簡單粗暴的修補回來,這仍是周星馳的套路。

當然,關於「中年危機」,電影其實沒有給出真正意義上的解決方案,觀眾會有所觸動,但多止於淺薄的自省。這是個頗具諷刺意味的話題,因為除了在電影院里一場春夢,似乎並無其他更好的選項——所以,拒絕改變還不如享受平庸。但對於國產電影而言,轉向還是已經悄然發生;改變的重點不在於喜劇還是悲劇等類型,現實還是魔幻的題材,而是,我們好歹開始關注生活中的人了。


推薦閱讀:

陳法拉變「50歲大媽」,37歲胡杏兒傷感自己變老,同期TVB花旦步入中年
3種白手起家的手相特點預示天生好命 中年富貴錢財滿盆
中年油膩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眸沾了塵,豬油蒙了心
人到中年十五悟,看完我也醒悟了
人到中年,真正的人生

TAG:危機 | 中年 | 煩惱 | 中年危機 | 港囧 | 夏洛特煩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