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恐怖襲擊事件給中國人口政策的警示

導語:

警鐘已敲響,「龍」的傳人們可否驚覺?!按當前人口趨勢,只要兩代人,全球穆斯林兒童的數量就將是中華文明的10倍。這將對中華文明在世界格局的地位產生深遠影響。中國將來是否能夠維持穩定和繁榮,很大程度將取決於採取何種人口政策和民族政策。

此文同步首發於本網和四月網。

巴黎恐怖襲擊事件給中國人口政策的

警 示

梁建章 黃文政

2015年11月13日法國巴黎發生震驚世界的恐怖襲擊事件,造成至少132人死亡;襲擊者是受命於所謂的「伊斯蘭國」的恐怖分子。而在今年1月份,巴黎才發生過《查理周刊》恐怖襲擊事件,造成12人死亡,起因被認為是該周刊多次刊登了侮辱伊斯蘭教的漫畫。除此之外,法國近年還發生過一些其他規模較小的恐怖襲擊事件,其中大部分是伊斯蘭極端主義分子所為。

法國近年頻遭伊斯蘭極端主義分子的恐怖襲擊有錯綜複雜的歷史和現實原因,不一而足。但不可否認的是,一個基礎性的因素是近幾十年法國國內人口構成的改變,特別是穆斯林人口比例的快速上升。雖然大部分法國穆斯林反對伊斯蘭極端主義,但巨大的宗教、文化、教育和經濟的鴻溝,讓很多穆斯林並未真正融入法國社會。在中東亂局的大背景下,部分人很容易受到伊斯蘭極端主義的影響,使得一些穆斯林社區成為催生和隱蔽恐怖分子的溫床。

法國是歐盟中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由於政教分離禁止官方詢問和收集宗教信仰方面的信息,法國對穆斯林人口並沒有準確的官方統計。根據不同機構和學者的估算,穆斯林佔法國人口大約在4%到11%之間。目前,伊斯蘭教已成為僅次於天主教後的第二大宗教,也是人口增長最為迅速的主要宗教。

雖然歷史上伊斯蘭軍隊曾多次短暫進入法國南部,但從未真正將法國本土伊斯蘭化。現代法國的穆斯林主要是1960和1970年代源自於法國前北非殖民地的移民以及他們的家屬和後代。當時,法國在放棄北非殖民地後,經濟高速增長而生育率快速降低,大量穆斯林作為勞工移民進入法國,再加上穆斯林的生育率大大高於本土法國人,穆斯林人口佔法國比例呈快速增長之勢。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法國穆斯林的生育率為2.8,而非穆斯林的生育率為1.9。在這種生育率差別下,即使沒有外來穆斯林移民,出生人口中穆斯林對非穆斯林的比例不到兩代人就要翻一倍。有些人甚至擔心,法國最終會變成一個穆斯林為主體的國家。

一個國家人口構成的劇變,難以避免會導致這個國家政治格局的改變。現代國家不乏因人口的民族構成改變而陷入動亂和分裂的例子。比如,科索沃曾是塞爾維亞族的發祥地、文化和政治中心,但不斷外遷和遠低於阿族的生育率(Parant、Penev,2009)使塞族人口比例在近代持續下降,從1948年的23.6%降至1991年的9.9%(科索沃統計辦公室),最終讓科索沃獨立形勢不可逆轉。前蘇聯在1991年解體時,俄羅斯族僅占前全境人口51.4%,在除俄羅斯聯邦外的所有前加盟共和國中都是少數(Sakwa,1998)。儘管導致分裂的因素不一而足,但長期來看,人口構成的改變無疑是根本性的因素之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些前車之鑒值得中國警醒。目前漢族佔中國人口比例為91%,雖然在可預見的將來漢族作為主體民族在中國的地位還難以動搖,但局部地區情況複雜。比如,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漢族、維族分別佔新疆總人口的40.5%、45.8%,但在0-4歲人口則分別佔21.1%、62.9%。新疆建設兵團是維護新疆穩定的重要力量,其漢族人口自1990年代就實行了全面二孩政策,但生育率卻徘徊在1.0左右,使兵團當地漢族每隔一代減少一半,完全有悖於建立兵團的初衷。

中國目前的生育狀況不僅會極大地改變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口構成,對中國的長期穩定造成影響,也會改變中國邊疆地區對相鄰國家的地緣政治力量對比。東北地區是中國重要的自然資源、重工業和商品糧基地,對中國的國土與經濟安全有著戰略性的意義。清末民初內地民眾闖關東的壯舉確保了中國人在東北的絕對多數,讓東北幾經波折卻未丟失。但是,目前東北的生育率卻要遠低於周邊國家,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生育率分別只有0.74、0.76、0.75,僅僅只有俄羅斯的一半,朝鮮的三分之一,也遠低於韓國與日本。由於低生育率的慣性,即使生育政策完全放開,東北未來的出生人數依然會持續萎縮。

過去10年,超低生育率下的東北經濟增長相對緩慢,很多年輕人南下尋求工作機會。未來人口規模萎縮,經濟相對衰微,年輕人大批離開的情況只會加劇。與此同時,朝鮮人與俄羅斯人可能會以各種方式重新進入中國東北。根據《環球時報》(2012年7月3日)引述《西雅圖時報》的報道,中國與朝鮮簽署協議將從朝鮮引入4萬名勞工在丹東、圖們和琿春等地區務工。另外,不少俄羅斯現在開始進入中國購買房產(鳳凰網,2010)。

長期來看,人口規模對就業是中性甚至偏正面的因素。這是因為所有的工作機會都來自於人的需求;人口越多,找工作的人也更多,但工作機會也更多,而且更多的人口有利於需求與供給的匹配,讓就業更充分。不過,由於年輕人減少所帶來的勞動力的萎縮會先於消費需求的萎縮,長期低生育率可能會在局部地區造成短期的、結構性的失業。這可能會促使中國成為移民輸入國。實際上,一直支持中國計劃生育的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就建議中國引入移民。

但是,與本國出生的人口相比,外來移民在語言、文化和認同感都不相同,甚至在平均智商和勤勞程度也有顯著差距。如果真的大量引入外來移民,那相當於中國付出巨大的代價不讓本民族孩子出生,最後卻把土地騰出來讓給外來移民。對於那些因為計劃生育未能如願生育的家庭,這種後果於情於理何堪?然而,道義的說辭無法對抗經濟規律和現實需求,當大量人口老無所依,某些地區或行業普遍缺乏勞動力時,外來移民將紛至沓來而且很多人來了將不再離開;廣州等地已經出現一些國外移民的集聚區。雖然國外移民要在中國形成氣候為時尚早,但法國近年不斷遭受恐怖襲擊的經歷是一個警鐘。

中華文明一脈相承,歷經「五胡亂華」及蒙元和滿清的統治卻歷久彌新。這很大程度歸功於主體民族頑強的生育文化和龐大的人口基數。基督教產生初期是個微不足道的宗教流派,但幾百年後成為西方主流。社會學家Rodney Stark(1996)認為,基督教崛起的重要原因是禁止墮胎、殺嬰和生育限制,使基督徒的生育率遠超異教徒,逐步形成壓倒性的人口優勢。

實際上,中國不只是一個國家,也代表一種文明。作為一個國家,中國的人口最多,但作為一個文明,中國並沒有人口優勢。比如,通常所說的西方文明就包括俄羅斯勢力以外的歐洲與美、加、澳、新等新大陸國家。這些國家擁有共同的種族、語系,宗教傳統、價值觀和文化認同,總共有9億人,加上被納入美國安全體系的日、韓等則有12億,接近中國。雖然西方國家內部一直存在競爭,但對外發生衝突時,更經常處於合作和同盟的關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國家在經濟和安全上高度整合,是一個穩定的文化和利益共同體,迥異於與東亞各國內部的四分五裂,互不信任。西方國家不管在經濟上與中國多麼密切,在涉及到中國核心利益的諸如西藏、新疆等問題上則另有立場。

歐洲現在的低生育率並不是限制生育的結果,事實上,歐洲絕大部分國家,包括法國都在大力鼓勵生育。而中國的超低生育率在一定程度上是限制生育的結果。在人類創造的許多古代文明中,中華文明可以說是碩果僅存的不曾真正間斷的文明,但過去30多年,整個民族卻義無反顧地以史無前例的方式大規模地消減自己的未來之本而渾然不覺,甚至沾沾自喜,計劃生育部門就聲稱實行計劃生育以來,少生了4億人,為世界減排作出了巨大貢獻。

更荒唐的是,中國的一些省區還對主體民族實行歧視性的生育政策。從長治久安的角度來說,最好的民族政策是淡化民族身份,不在法律和公共政策上做民族區隔。但中國現在卻在法律層面固化民族區別並讓一些公共政策與民族身份掛鉤。這些做法既強化了少數人的民族意識,又讓更多人感到不公平,會給中國的和諧與穩定埋下重大隱患。例如,2010年修訂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城鎮漢族居民一對夫妻可生育一個子女,少數民族居民一對夫妻可生育兩個子女。漢族農牧民一對夫妻可生育兩個子女,少數民族農牧民一對夫妻可生育三個子女。」

人口是文明傳承的基礎。中華文明一度佔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現不足五分之一,而每年新生兒只佔世界十分之一略強。即使在2016年完全放開並開始鼓勵生育,中國佔世界人口的比例也將急劇萎縮,到本世紀末,中國的份量將一落千丈,中華文明將大幅衰微。

與中華文明人口急劇萎縮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伊斯蘭文明人口的急劇擴張。如果把穆斯林人口超過一半的國家歸為伊斯蘭文明,把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台灣歸為中華文明,那麼根據聯合國2015年人口展望報告數據計算,目前伊斯蘭文明的人口與中華文明大致相同,但其0-4歲的兒童卻是中華文明的2.3倍。而,伊斯蘭文明的生育率為中華文明至少2倍以上。在這種生育率差別下,只要兩代人,穆斯林兒童的數量將是中華文明兒童數量的10倍。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種人口對比的變化是聳人聽聞,但實際上,人們通常是高估短期效應,而低估長期效應。人口問題是慢性問題,兩三年甚至六七年可能根本感覺不到什麼變化,但如果從幾十年的尺度來看,則可能是觸目驚心。現在的生育狀態直接影響到七八十年以後的人口,並通過養育觀念和機制的慣性影響至少百年。因此,人口政策必須從長計議,否則等到感受到人口危機的切膚之痛時,早已經是回天無力了。

上述人口趨勢將對中國在世界格局的地位產生深遠影響。比如,一帶一路涵蓋的區域大部分是伊斯蘭國家。規劃興建的以喀什為起點的中巴鐵路將貫穿巴基斯坦,並通過當地的鐵路和公路網連接伊朗、印度、阿富汗乃至中亞地區。這一區域除印度外都是伊斯蘭國家,其中巴基斯坦人口1.9億、伊朗人口0.8億、阿富汗人口0.33億、中亞五國人口0.63億,再加上印度1.8億的穆斯林,一共有近6億穆斯林。雖然這一地區穆斯林總人口不到中國的一半,但穆斯林兒童數量已經與中國相當。在可預見的將來,僅這一地區的穆斯林人口就將大大超過整個中國的人口。這對本來就遭受恐怖主義活動之害的新疆,特別是喀什地區到底會產生何種影響難以想像。實際上,巴基斯坦近年來一直是恐怖主義活動最為頻繁的國家。

像「一帶一路」這樣戰略構想的目標是建立更大的資源、商品、資本市場。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本質上無非就是追求更多人口所帶來的規模效應。雖然追求這種外部的人口規模效應有其經濟意義,但在這麼做的同時卻用最嚴厲的手段來消減本國的人口,大幅降低更具有經濟學意義的內部人口規模效應,則是匪夷所思。實際上,比起將其他國家6億人口納入由中國主導的市場秩序,遠不如採取措施讓中國自己少減少6億人口。這是因為來自外部的6億人口不僅在語言、宗教、經濟發展和生活方式上與中國主體民族不同,在文化、政治上對中國更無認同,在安全上甚至可能嚴重威脅中國。

中華民族是世界第一大民族,龐大的人口基數是祖先留給我們最珍貴的遺產,也是維持中華文明相對獨立和實現民族復興的根基。但是,短短几十年內這個根基就被可能被摧毀,中國在世界上的份量將一落千丈,中國成為一個無足輕重甚至分崩離析的國家並非完全不可能,法國乃至歐洲的遭遇足以給中國敲響警鐘。

中國將來是否能夠維持穩定和繁榮,很大程度將取決於採取何種人口政策和民族政策。我們認為,在人口政策上,需要全面放開生育並及時鼓勵生育。雖然中國佔世界人口比例持續下降已經無法避免,但至少也不應該讓其降得太快。在民族政策上,需要堅持《憲法》所明確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則,在生育政策上也平等對待所有民族。

當然,影響文明興衰的絕不僅是人口數量,還有人口素質、發展水平、組織能力和凝聚力等人口質量方面的因素。但人口數量是基礎條件,在其他因素相同時,文明的力量與人口數量成正比。隨著人口數量下降,人口質量不是上升而是下降。人口多並不表示會強大,但人口急劇萎縮則一定預示著衰亡。一個文明或種族,不論其科學、文化或社會發展的成就有多高,如果在繁衍後代長期處於劣勢,最終必將沒落。西方社會精英對此非常清楚,西方社會學之父孔德(1798-1857)就曾斷言,「人口即命運」。

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貿易國、第一大旅遊客源國、第一大專利申請國,並據此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全面受益。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愛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國處理國際關係的基本理念。」未來,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也將為世界的和平和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而這一前景的基礎就是恢復中華民族的正常繁衍,維持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的地位。

(作者梁建章為「攜程旅行網」CEO兼董事會主席,黃文政為「人口與未來」網站聯合創始人)


推薦閱讀:

必須看看,中國人出軌報告
開在黃泉路上的彼岸花?中國人可是用它賀喜的
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國民性格是如何演變的
社評:臉譜上市留給中國人的回味
在美國的中國人是如何看待美籍華裔的?

TAG:中國 | 中國人 | 政策 | 人口 | 中國人口 | 恐怖 | 恐怖襲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