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邊塞四俠」唱響唐詩最強音

岑參、高適、王昌齡、王之渙,並稱唐朝「四大邊塞詩人」。

從年齡上講,王之渙最大,王昌齡26歲遊歷邊塞時,他已36歲,岑參只有9歲,高適20歲。

王之渙在塞外寓居多年,年少時頗有俠士之風,喜歡擊劍悲歌。

岑參有兩次出塞經歷,一次為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一次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

高適則先後三次出塞,第一次北上欲助信安王抗擊契丹,未受任用;第二次,他送新兵前往薊北;第三次則西出陽關,任哥舒翰幕府掌書記,就此進入創作豐收期。

縱觀四人從仕經歷,各有各的坎坷,但總體而言,高適算比較成功的。他46歲才中第,但厚積薄發,駐守邊疆、討伐叛賊,最終官至禮部尚書。後人評價高適,「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矣。」

反觀王之渙,雖出身名門,祖上世代為官,卻只能做個衡水主簿,還遭人誣陷,辭官閑居15年之久,最終在文安縣尉任上去世。

王昌齡就更慘了,早年貧苦,靠種地為生,中第後一直做著顛沛流離的小官,屢次被貶,好不容易盼到獲准還鄉,卻在途中遭亳州刺史嫉恨殺害。

岑參是一代名相岑文本之後,晚年也是被貶官、罷官,最終客死在成都旅舍里。

但正是這些坎坷經歷,激發了詩人對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也讓其襟懷如塞外大漠般雄渾、寬廣。後人評價四人邊塞詩,稱為唐詩珍品,代表著盛唐詩壇最強音。其中,王之渙的詩沉雄渾厚,王昌齡的詩雄健沉鬱,高適的詩雄渾悲壯,岑參的詩雄奇瑰麗,均有一「雄」字,而雄渾正是盛唐詩歌的總體風貌特徵。

難能可貴的是,四人都是好友,唱和頗多。

高適與王之渙算是忘年交,他首次出塞時曾拜訪王之渙不遇,賦詩留贈。王昌齡與岑參也是好朋友,王昌齡寫有《留別岑參兄弟》,岑參則寫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高適與岑參也有交集。兩人曾於752年秋天,與杜甫、儲光羲等人同游大慈恩寺。高適後來輔佐哥舒翰,岑參幫了大忙。

最為世人樂道的逸事,當屬旗亭畫壁。

一天,天寒微雪,王昌齡、高適和王之渙一起來到旗亭小酌。席間有歌女表演,三位詩人相約,看誰的詩被唱得多,以此分個高低。

一位歌女先唱:「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在牆壁上畫一道:「我一首。」

又一歌女唱:「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台今寂寞,猶是子云居。」高適也伸手畫壁:「我也一首。」

第三個女子唱:「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王昌齡再畫:「我兩首了。」

王之渙坐不住了,發狠說:「這幾個唱曲的都不識貨,那些高雅之曲,她們哪唱得了啊。」隨即手指歌女中最漂亮的一個說,「這個妮子唱的時候,如果不是我的詩,我這輩子都不跟你們爭了。」

話音剛落,就聽最漂亮的歌女開口唱道:「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三人聽罷,開懷大笑。


推薦閱讀:

唐詩三百首全集
唯美如畫:走進唐詩中的明月
《全唐詩》箏的稱呼
唐詩以外更無詩

TAG:唐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