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文化」流行背後,我們正進入「低慾望」社會

作者:水木然

佛系文化,其實是「喪文化」延伸。

再深究一步,其實等同於日本的低慾望社會

青年,原本是一個社會進步的最大動力

為何,很多青年選擇了放棄奮鬥呢?

沉悶,得過且過、當一天和尚就撞一天鐘

這不是青年應有的狀態!

但是如果我們讀懂了日本的低慾望社會

或許就明白了!

1

自從1991年經濟泡沫破滅之後,日本經濟持續低迷,被稱之為「失落的20年」。

這導致未滿35歲的日本人,從懂事以來就面對「失落的20年」

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寫過一本《低慾望社會》,他感嘆道:

「日本年輕人沒有慾望、沒有夢想、沒有幹勁,日本已陷入「低慾望社會」!」

所謂「低慾望社會」:無論物價如何降低,消費無法得到刺激;銀行信貸利率一再調低,而30歲前購房人數依然逐年下降;大多數人不願意背負房貸,或創業失敗的風險。

而且年輕人對於買車、奢侈品之類的消費被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因陋就簡。

日本的年輕人越來越傾向於不結婚、不生子,因為他們覺的這會讓自己增添一輩子的負擔,他們更傾向於過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一個人獨居、蝸居。

2

不僅日本,我們再看看那些成熟的資本主義國家是什麼狀態吧:

在美國,他們叫做「千禧一代」(millennials);

在英國和澳洲則,他們被叫做「Y一代」(GenerationY);

在瑞典,他們是「冰壺一代」(GenerationCurling);

在德國,他們是「也許一代」(GenerationMaybe),

在西班牙,這代年輕人直接被叫做「沒沒一代」(GenerationNi-Ni),他們既不上學也不上班,成天待在家裡無所事事。

英國衛報展開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西方社會年輕人和上一代人的財富鴻溝愈發巨大。

在美國,30歲以下的年輕人比退休人群要窮;在英國,退休人群的可支配收入的增幅相當於年輕人收入增幅的3倍;義大利、法國、西班牙、德國、加拿大也同樣存在這種情況;還有一些國家,年輕人工資縮水的而程度甚至超過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衝擊。

低慾望社會,其實是資本主義國家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表現,因為資源和資本越來越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這些人通過聯姻、設置門檻都手段不斷鞏固自己地位,而大眾能夠得到的東西越來越少。於是,大家慢慢放棄奮鬥,並對一切都提不起興趣。

3

再看看我們周圍吧,互聯網公司的壟斷導致創業機會越來越少,與此同時老齡化不斷加劇。曾經「讀書改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是社會上流行的口號。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努力和奮鬥很難再改變命運,「勤勞致富」作為社會最傳統的美德和習慣,正在離我們遠去。

當一個社會勤勞不再能致富的時候,大部分人智能選擇放棄……

馬雲有句話說得好:如今的年輕人,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醒來走原路。他可能指的是年輕人不夠有決心,但是也變相說明了年輕人的無奈。

一套房子,就足以讓一個年輕人少奮鬥20年,也足以讓一個年輕人多奮鬥20年。

舉一個例子,如果你是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每月拿著幾千塊錢的收入,然後租了一個小單間,但這套單間價值卻需要你30甚至50年的工資,你是否覺的人生太無望了?

萬般皆下品,唯有買房高。在高房價面前,年輕人的理想、價值觀、才華、激情,根本都不值一提。於是很多年輕人寧可獨處、獨居,也不願意結婚生子。

孫立平曾說:階層之間的流動彌足重要。但是由於資本積累的私有化,下層人民的上升通道變得越來越狹窄,甚至連最最公平的教育也在逐漸喪失功能,寒門越來越難出貴子……

於是,更多的年輕人逐漸接受了現實,走上了「喪文化」的路子……

中國要做的是打破各種阻礙,促進資源的流動。必須剔除各種坐享其成的既得利益者!

衡量一個社會是否健康、有朝氣,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

看這個社會的體制,能不能讓最勤勞、最有正氣、且最聰明的那批人賺到錢!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越來越動蕩的世界;

沒有一種商業模式是長存的;

沒有一種競爭力是永恆的;

沒有一種資產是穩固的;

這是一股從未有過的革命浪潮

為了讓大家徹底認清時代究竟在發生什麼

推薦閱讀:

100億背後的資本角逐 那些名導和他們有錢的兄弟
再成功的男人也離不開背後的女人
不是曉明沒文化實在是背後有蹊蹺(圖)
[原創]圖文實拍:殲10橫空出世背後的傳奇

TAG:社會 | 文化 | 慾望 | 流行 | 背後 | 佛系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