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為什麼不能像春節一樣放七天假?丨腦洞問答
▼
「元旦」這個詞本身,在博大精深的中國,不可不謂歷史悠久,它的含義也很簡單,
「一年的第一天」。
不過,古漢語里的元旦到底指哪個月的第一天?
西漢以前,不同曆法里經常不一樣。西漢以後好一些,雖然曆法還在變來變去,但是起碼固定成了要放鞭炮的「大年初一」。
我們現在放三天假的這個「元旦」,則是一個
純公曆的概念。
所以,追問中國人什麼時候開始過元旦,首先要搞清楚
中國人什麼時候開始用公曆?
1912年1月1日晚,孫中山在南京舉行的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就職儀式上,除了宣讀簡短誓詞以外,還當場發布了一道《改用陽曆令》,以當日為中華民國元旦元年。並在第二天通電全國各省:
「各省都督鑒: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旦元年。經由各省代表團決議,由本總統頒行。」
● 孫中山
黃帝紀元因為用起來實在有點玄幻,和世界接軌時換算也挺麻煩,所以沒過幾年就被放棄了。
公曆系統,卻從此正式進入官方視野。
孫中山宣布改用的「陽曆」,其實是一種歐洲太陽曆,
以太陽回歸年周期為基本數據編製。
它的前身,是古羅馬凱撒大帝在公元前46年,請埃及天文學家西琴尼斯協助制定的「儒勒歷」。
儒勒歷測得回歸年長度365.25天,因為這個數據並不精確,所以幾百年後,歐洲人發現
儒勒歷的誤差越來越大。
到了公元1582年,羅馬教皇格利高利十三世主持進行改革,改革後的曆法叫「格里曆」,回歸年長度365.2425天,精確度很高。
●羅馬教皇格利高利十三世
現在世界通用的曆法就是格里曆,孫中山1912年頒定的曆法也是格里曆。
1949年9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
代表們決定沿用格里曆。
1912年起,公曆新年雖然有了官方合法性,但它在民間不溫不火,反響平平。
事實上《改用陽曆令》頒布不久,孫中山就又發布了一個叫《命內務部編印曆書令》的東西,核心也很簡單,新舊曆並存,新曆下附星期,舊曆下附節氣,舊曆的吉凶神宿迷信成分一律刪除。
新舊二歷並存的民國社會,只有政府學校報館等社會中上層機構用公曆,農民百姓小商小販都用農曆。
以至於元旦和春節,一度被稱為「民國之新年」與「國民之新年」,還衍生出一個嘲諷臉對聯:
「男女平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陰陽合曆,你過你的年我過我的年。」
● 湖北黨政軍機關民國二十三年元旦合影
推行公曆,實在擔不起「崇洋媚外」這頂大帽子,主要是因為公曆比較好用。
公曆年和農曆年的區別在哪裡呢?
雖然人們現在總把公曆和農曆說成陽曆和陰曆,但其實,中國傳統曆法並不是純按月亮運行周期計算的「陰曆」,而是一種「陰陽混合曆」。
陰陽混合曆顧名思義,既要符合一個月只有29.5天左右,一年只有355天左右的月亮歷,也要符合一年365天左右的太陽曆。
因此我國農曆有「閏月」的概念,結構複雜,實操起來的精確度也沒有中學教材上說的那麼高,大幾十年不修曆法的話,連二十四節氣都有點和自然時序對不上,農民伯伯種個地,簡直是愁白了頭。
所以從戰國時代的「四分曆」,到清代順治朝湯若望獻歷的《時憲歷》。
中國的「農曆」重修過好多次,也受到過外來曆法不止一次的影響。
● 湯若望
雖然如果拋開民族主義情緒,只從曆法的好用程度來說,陰陽混合曆並不方便。
但中國曆法修修補補,一直都堅持著傳統,也一直沒「一月一日」這種表述方式什麼事。
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一聲炮響,為官方節日系統送來了一個洋節。
現在的官方節日,有些是農曆「傳統節日」,有些是公曆「西方節日」。
元旦作為公曆年第一天,顯然和傳統沒任何關係。
所以在「抵制西方節日和腐朽文化」浪潮一浪更比一浪強的時候,我們只能默默感謝一句:
幸虧放假三天的元旦,還沒被想起來。
參考資料:
1.方瀟:《現代性抑或中國性——曆法在明末以來的法律命運》,《中外法學》,2014年第5期;
2.方瀟:《革命與承襲——中國傳統曆法的近代轉型》,《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4年第3期;
3.左玉河:《從改正朔到廢舊曆——陰曆及其節日在民國時期的演變》,《民間文化論壇》,2005年第2期。
4.劉宗迪:《從節日到節氣:從曆法史的角度看中國節日系統的形成和變遷》,《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2月。
推薦閱讀:
※祝您2016年新年元旦好運來
※2015新一年的伊始-聲聲元旦祝福伴隨你
※今年元旦流行妝容幫你開年迎紅人氣
※元旦史話
※2016拜拜了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