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思極恐!美國大選=性格測試 大數據忽悠?
新浪科技
科技圈我最浪
關注
導讀
中國互聯網廠商用大數據「殺熟」。西方公司最近也被爆出利用大數據影響一國選舉,這一事件引發美英兩國輿論地震,還可能成為全球社交媒體巨頭Facebook這幾年面臨的最大危機。
文|新浪科技 姜軼群
近段時間,中國互聯網廠商用大數據「殺熟」引發關注。所謂「大數據殺熟」,是指互聯網廠商利用自己所擁有的用戶數據,對老用戶實行價格歧視的行為。比如你在某旅行網站訂房,最後發現酒店櫃檯價或者朋友賬號上的價格都比自己的低。
在中國出現「大數據殺熟」的同時,西方這幾天也爆發一起和大數據有關的新聞,這個新聞的影響力實在太大——引發美英兩國輿論地震,還可能成為全球社交媒體巨頭Facebook這幾年面臨的最大危機。
這則大數據新聞背後的內幕相當複雜,千言萬語可以用一個問題開頭:如何用大數據影響一個國家大選?
論如何用大數據忽悠選民
美劇《紙牌屋》第四季出來一個挑戰主角「下木先生」的共和黨候選人威廉·康威 (William Conway),康威利用和他關係密切的搜索引擎 「Pollyhop」,挖掘並分析選民數據,清楚地知道選民喜歡什麼,然後精準投放競選廣告,把競選話術說到選民心裡,換來了大量選票。
▲《紙牌屋》第四季里的威廉·康威(右)劇照
《紙牌屋》第四季是2016年3月上線的,不知道現任美國總統特朗普有沒有看過。但根據美國《紐約時報》和英國《衛報》前幾條曝出的大新聞,特朗普團隊在競選期間也和一家來自英國、叫「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公司合作,用了和電視劇幾乎一樣的套路——挖掘選民數據,分析選民行為,精準投放廣告,最後搞定大選。
▲劍橋分析的宣講會,站在台上的是公司CEO亞歷山大·尼克斯(Alexander Nix)
在互聯網營銷界,基於大數據精準投放廣告已成為常見手段,在美國用於大選也沒毛病。但這次的大數據營銷之所以引發輿論震動,除了選出來的特朗普不受歡迎以外,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劍橋分析挖掘大數據的方式出乎意料,而且按照國外的隱私標準,也實在下作。
劍橋分析公開稱是一家可以提供數據採集、分析和戰略傳播服務的公司(至於為什麼這裡說「公開稱」,後面會說到)。2014年,劍橋分析的前員工克里斯托弗·威利(Christopher Wylie)找到了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俄羅斯裔美國人亞歷山大·科根(Aleksandr Kogan),兩個人在Facebook用戶數據方面達成合作。
▲克里斯托弗·威利(左)和亞歷山大·科根(右)
當時,科根和他的同事在利用社交媒體做心理學測試方面的研究。威利幫科根建立一家叫做Global Science Research(全球科學研究,簡稱GSR)的公司。然後由科根牽頭開發一款叫「thisisyourdigitallife」的心理測試App,在Facebook平台上發廣告找用戶參與,用戶可以通過自己的Facebook帳號登陸App。
▲App界面
這款應用宣稱自己是出於學術目的做研究,完成測試的人還能拿上5美元獎勵。只是裡面有一個看起來比較奇怪的要求,那就是參與調查的用戶必須有185名以上Facebook好友。
有劍橋大學教授的名頭,再加上獎勵,這個應用很快吸引了27萬人做測試。在測試的最後,這款App再次請求用戶同意其查看Facebook資料。
▲App請求界面
重點來了:當用戶點擊「Okay」之後,App就開始搜集用戶本人和用戶好友的資料。你沒看錯——這款程序不僅搜集用戶本人資料,連用戶那185名以上的Facebook好友的資料也被打包帶走,而那些Facebook好友對此毫不知情。
「thisisyourdigitallife」搜集的信息相當廣泛,具體包括用戶或用戶好友的住址、性別、種族、年齡、工作經歷、教育背景、人際關係網路和平時參加何種活動,連用戶或者用戶的好友在Facebook上發表了什麼帖子、閱讀了什麼帖子、對什麼帖子點過贊等等,它都會知道。
科根的GSR拿到信息之後,就拿來加工並直接轉交給劍橋分析,結果相當準確。這裡可以舉一個例子——
2016年,美國一位教授找到劍橋分析,要回了自己在社交媒體上的信息。等信息傳回去以後,他發現這家英國公司知道他的事太多了。
劍橋分析報告中寫道,美國教授「不太可能支持共和黨」,在「槍支問題關注度」上得三分,在「國家安全問題關注度」上得七分,在「傳統價值和道德操守」上得了九分。這份報告甚至能說明教授最關心的還是美國國債。
▲這位美國教授獲得的報告
這位美國教授在 Twitter 上公布這份報告,說,「我自己給自己打分也不過如此,可能還沒它打得准。」
有了準確度這麼高的數據,做精準營銷當然也是一推一個準。比如說,John喜歡槍,他的社交媒體推送中會出現「希拉里將要禁槍」的消息;再比如,Mary覺得寬鬆的移民政策會導致治安情況變差,她的社交媒體會有「希拉里要給所有移民綠卡」內容。
長期在社交媒體推送這樣的內容,難免會影響一個用戶的想法。劍橋分析就這樣成功「忽悠」用戶,並最終影響他們的投票。而這家英國公司忽悠的人數,用之前提到的27萬應用用戶,乘以每個用戶至少185名好友數量,就可以得出來了——4995萬人,考慮到用戶可能不止185名好友,最終被忽悠的Facebook用戶規模應該在5000萬人左右,或者是更多。
5000萬是個很可怕的數字。要知道,2016年美國大選投票選民也就約1.3億,5000萬人幾乎等於總票數的一半,這5000萬人再影響周圍人,足以改變一場大選的局勢。
Facebook扮演了什麼角色?
說到這裡,可能會有人疑惑:Facebook有2.1億美國用戶,接近四分之一的用戶資料被套取,CEO馬克·扎克伯格難道是死人嗎?
答案很遺憾:在這個事件中,Facebook不能說是死的,也差不多廢了。
▲Facebook CEO馬克·扎克伯格
首先,Facebook之前的平台政策允許應用程序可以讀取個人的好友信息。也就是說,這一事件中的App套取用戶及其好友信息,在Facebook那裡是被允許的,不必經過用戶好友同意。
當然,Facebook也明確規定收集的信息只能用於改善用戶體驗,不能轉手出售,更不能用於廣告營銷或其它用途。這也就是那位劍橋大學教授以研究名義獲取數據的原因。
問題是,雖然Facebook明令禁止研究者轉手用戶信息,但它實際上監督不了,即使監督到了,也沒能力、或者懶得執行規則。
這次事件中的App「thisisyourdigitallife」,2014年傳送海量用戶數據,當時就被Facebook的內部安全監控程序發現。但劍橋大學教授科根向Facebook解釋說這是為了「學術用途」後,Facebook就沒有再進行任何追究。
2015年,經過媒體曝光,Facebook意識到用戶數據可能被轉手到劍橋分析。大半年後,Facebook才要求劍橋分析刪除相關數據。劍橋分析回復說數據都刪光了,Facebook也就放過去。
在這次事件中,根據《紐約時報》的說法,記者在調查中多次詢問Facebook,公司先是不承認數據泄露範圍有如此之廣,直到獲悉《紐約時報》即將公布調查後,才在網站上發表聲明,承認有數據「使用不當」並表示採取行動。
按《紐約時報》的想法,Facebook即使沒能力監控數據流向,好歹也要在數據泄露發生的時候給用戶一個提醒,但Facebook沒有這麼做。
直到這個事件越鬧越大,直接導致股價暴跌。Facebook這才出來聲明自己也是上當了,而且「整個公司都感到氣憤」。
至於是真被忽悠還是裝糊塗,也只有Facebook內部才知道了。
除了美國大選,這些大數據還被用到哪裡了?
劍橋分析和科根的合作是從2014年開始的,到現在已有4年時間,那麼這段時間他們收集的大數據還被用到哪裡了?這時候英國卧底記者出手了。
英國Channel 4的記者假扮來自斯里蘭卡的客戶,和劍橋分析高層成功接觸,然後偷拍下對話內容。談話爆點滿滿,完全不是高層在人前講的只「提供數據採集、分析和戰略傳播服務」:
▲Channel 4卧底記者偷拍到的劍橋分析CEO尼克斯(最右)
1. 劍橋分析在美國、墨西哥、馬來西亞、非洲各國都有業務開展,參與過10次國家級選舉,比如去年肯亞的大選,他們操盤幫助現任總統勝出。最近業務還拓展到了巴西;
2. 他們家甚至在中國也有業務,當然和政治無關;
3. 劍橋分析高層宣稱,他們可以通過分析大數據,了解並最終操縱選民情緒;
4. 劍橋分析高層說自己認識英國一些前情報人員,可以幫助客戶挖競爭對手的黑料;
5. 公司CEO尼克斯宣稱,可以幫助客戶給競爭對手設套,甚至可以雇一些烏克蘭美女玩「仙人跳」,製造出來的黑料放到社交媒體上,效果相當好;
6. 劍橋分析還掌握網路「水軍」,可以進各種論壇發帖子,公司在這方面經驗豐富。
這個錄像被曝光以後,劍橋分析宣稱CEO說的話僅代表個人言論,而且此人已被停職。
無論整件事的真相如何,目前曝光的信息已經足夠令人恐怖。對於普通人,這個事件的教訓就是——不要隨便分享信息,以防被「忽悠」,至少小編是不敢隨便在網上做性格測試了。
推薦閱讀:
※測試,你是什麼樣的人
※一個完整系統的測試過程
※工具應用:利用SoupUI實現協議級介面測試
※測試你情場失意的原因
※在開發初期的QA工作中,API測試究竟有多重要?